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足以写一本书。本文目的只是想谈谈人们在日常生活所说的「逻辑」究竟是指甚么,以及逻辑与语言的关系。

甚么是逻辑?

在日常语言中,「逻辑」有时被用作「定律」或「常理」的同义词。例如,在语句「你说张三昨天死了,但这不合逻辑,因为他今早还有上学」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常理。另外又如在语句「这本科幻小说说某星球的温度比绝对零度还低,这是不合逻辑的」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物理定律。以上两例中所指的逻辑究竟是否等同于逻辑学中所指的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逻辑学究竟是研究甚么的?一般而言,逻辑学就是研究正确思维方式的学科。由于推理是人类思维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逻辑学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研究正确的推理方式。推理的一般格式是给定某些前提(Premises),然后根据这些前提推导出某些结论(Conclusion)。所谓「正确的推理方式」就是运用一些已被证实为正确的推理规则从前提一步一步推出结论。例如,根据前提「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掉下海」可以推出「张三会淹死」,可是却不能从「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淹死」推出「张三掉下海」,因为张三可能是在河中或泳池中淹死的。

逻辑学所研究的不是个别的推理,而是一般的「推理模式」,而这些推理模式可以用符号表示。例如上段的「张三淹死」正确推理便可以表示为:给定前提「如果p,则q」和「p」,可以推出「q」(注1),此推理称为「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反之,从「如果p,则q」和「q」却不可以推出「p」。在上述正确推理模式中的p和q可以代表任何「命题」(Proposition)(亦作Statement,相当于语言学中的「陈述句」),即如果把p和q 换为任何命题,该推理仍是正确的,而不管p和q这两个命题是否真实或是否有意义。例如,假设p代表「太阳从东边升起」,q代表「一加一等于三」,那么以下推理虽然看似荒谬,但从逻辑上看去却是正确的:根据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和「太阳从东边升起」,可以推出「一加一等于三」。

请注意上段的推理之所以会推出「一加一等于三」这个错误结论,乃在于它的其中一个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是错误的,而不是整个推理模式有错误。因此逻辑学所关心的是整个推理模式的正确性,而不是个别前提的正确性。逻辑学只能保证从正确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出正确的结论,至于前提正确与否,并不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而须根据其它学科或常识作出判断。

由此可见,逻辑学所指的正确推理方式是纯粹从形式方面考虑的,而不考虑其实质内容,实质内容是其它学科的研究范围。这一点有点跟

数学相似,这就是为何逻辑学与数学关系这样密切,同被称为「思维科学」的原因了。

逻辑学的有用性不仅在于阐明个别的正确推理模式,还在于它可以把互相有关连的推理组成为一个推理系统,而在逻辑学上最受人注目的推理系统就是「公理系统」。所谓公理系统,就是从一些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Axiom)出发,利用逻辑学中的定义方法和正确推理模式逐步引出其它概念和推出其它命题(即定理Theorem)。这样,公理系统中的知识就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严谨结构的。较后出现的定义和定理须依赖较早出现的定义和定理(或公理),层层相扣,整个知识体系井然有序,无懈可击。

例如,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的名著《几何原本》就是逻辑学中运用上述方法建构公理系统的代表作。欧几里德的公理系统从最初的若干个定义和10条公理(注2)出发,逐步推出全书286条定理。每条定理的证明都是建基于该10条公理、先前定义的概念、先前已证明的定理以及正确的推理模式。由于《几何原本》非常成功地建立了几何学的公理系统,它不仅成为西方以后二千多年的几何学教科书,而且更成为其它学科公理化( Axiomatization)的楷模。例如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便模仿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撰写其哲学著作。伟大物理学家牛顿Newton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是模仿《几何原本》的体例的,例如著名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便是以

公理的形式出现在他的著作的开首。

当然,《几何原本》作为二千多年前的著作,它也不是毫无缺陷的。事实上,在其面世后的二千多年中便有不少数学家指出它在某些地方还不够严谨,例如它没有采用某些「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作为推理的起点,而是强行对所有概念下定义(注3),结果使某些概念(例如点、线、面等)的定义使用了常识性的语言,不够严格。此外,它的某些定理的证明在不自觉中使用了某些未被列为公理或未被证明为定理的事实,因而在逻辑上不够严格。这些问题直至19世纪末大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出版《几何基础》,重新建立欧几里德几何的逻辑基础才最终解决。

公理系统是最严谨、最理想化的推理系统,可是并非所有知识体系都必须以公理系统的形式出现。其实很多涉及推理的文章或书籍(例如数学、物理学的推理以致一般的常识推理)都不以公理系统的形式表述其知识,但这并不代表这些文章或书籍的论述缺乏逻辑性。事实上,只要其立论是从一些已被证实或公认为基本正确的观察或前提出发,并使用正确的逻辑推理,那么其定理或结论就是可靠和符合逻辑的。虽然这些观察、前提、定理和结论并不构成一个公理系统,但它们却构成一个逻辑推理系统。

例如典型的牛顿力学(Newtonian Mechanics)教科书便是从运动学

(Kinematics)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位移Displacement、速度Velocity、加速度Acceleration)、有关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以及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出发,逐步引出其它概念和推出其它公式、定理或结论(例如有关动量Momentum和机械能Mechanical Energy的各种概念和定理便是从前述概念和定律导出的)。虽然教科书可能会由于某些公式或定理的证明涉及艰深的数学而予以略去或简化,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学科的逻辑性,因为这些公式或定理不是臆造出来的,读者只要具备足够的数学水平,便可在其它书籍找到并看懂这些公式或定理的严格证明。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把逻辑推理系统看作逻辑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结合。系统中的各种概念、观察、公理不属逻辑学的范围,是其它学科的知识,但根据这些概念、观察、公理推出的其它定理或结论却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虽然我们说逻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纯形式的,不涉及实质内容,但是逻辑的应用却经常涉及实质的学科知识。

现在可以尝试解答本文第二段的问题: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的逻辑究竟是否等同逻辑学中所说的逻辑。答案是既是且否,视乎你采取哪一个角度看问题。从形式上说,第二段的两个例子都与逻辑学中的推理模式不相干。它们所涉及的都是常识推理和科学知识,即逻辑学以外的知识。换句话说,光靠逻辑学的知识,是不能作出本文第二段所述的两个推理的。

但是,若从推理系统的角度去看,那么上述两个例子的推理又并非跟逻辑学毫不相干。先看看「绝对零度」的例子。假如我们把物理学有关体积、温度和压强关系的理论看成一个逻辑推理系统,那么「不存在低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便是其于这个系统的各种定义、观察、前提而得的符合逻辑的结论。至于「张三死了」的例子,则是典型的日常推理的例子,其特点为省略了很多前提和中间推理环节。如果我们补上这些前提和中间环节,便可清楚看到其推理模式。例如,如果我们补上以下前提:「如果张三昨天死了,他今早便不会上学」,称之为(1),再加上第二段给定的两个前提「张三昨天死了」(2)和「张三今早上学」(3),便可清楚看出该例子不合逻辑的地方。对(1)和(2)使用「肯定前件式」推理,可以得出「张三今早不会上学」(4),但(4)正好是(3)的否定。由于这个推理系统同时肯定了(3)和它的否定,造成了矛盾,亦即是不合逻辑的。

综上所述,逻辑有广狭二义。狭义的逻辑是指逻辑学家专门研究或者逻辑学教科书、论文所讨论的逻辑,这种逻辑一般都很形式化,并非所有人都接触过。广义的逻辑则泛指一般的推理,不一定很严格或形式化,也不一定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系统。根据后一种定义,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在大量使用逻辑。

语义学(Semantics)与逻辑学的关系

由于逻辑推理常常须借助语言进行,因此逻辑又与我们的日常语言有

密切关系。事实上,学好逻辑往往能帮助我们在进行讨论、辩论或写文章时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以上所述是从应用的角度看日常语言与逻辑学的关系。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更基本的角度看这种关系。从某一角度看,逻辑学(这里主要是就「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谓词逻辑」Predicate Logic 和各种「模态逻辑」Modal Logic而言的)的研究对象就是日常语言中某些极常用词项的意义。意义是有多方面的,逻辑学所关心的主要是真假的问题,因此逻辑学所研究的意义问题主要是指真假(「真」和「假」两者统称为「真值」Truth Value)问题。传统逻辑最深入研究的「和」、「或」、「非」、「如果...则」、「当且仅当」、「所有」、「存在」、「必然」、「可能」等词项在决定句子的真值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可是传统逻辑所研究的词项毕竟数量很少,对于日常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其它推理现象无法作出解释。

随着逻辑学的发展,在20世纪逻辑学家开始把研究对象扩大至更多词项和语言现象,形成了「逻辑语义学」( Logical Semantics,又称「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或「自然语言逻辑」),即运用逻辑学方法(主要是数理逻辑)研究语义问题的学科。自从逻辑学家蒙太格(Montague)在20世纪80年代把数理逻辑方法应用于语义学研究并创立「蒙太格语法」(Montague Grammar)(注4)以来,逻辑语义学获得迅猛发展,继蒙太格语法及其数种改良方案之后,又先后出现「广

义量词理论(Generalized Quantifier Theory)、「话语表现理论」(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情境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动态语义学」(Dynamic Semantics)等理论,大大扩充了传统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这里且以广义量词理论为例说明此点。

传统的谓词逻辑只研究两种量词- 「所有」和「存在」(即「至少有一个」)。广义量词理论则把研究范围大大扩展至自然语言中几乎所有想得出的量词(注意:广义量词理论中的「量词」Quantifier相当于语法学中的「名词词组」及其修饰语和限定词,这一点跟传统逻辑所说的量词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两个」、「两个人」、「很多」、「大多数人」、「最多十个」、「张三」、「张三的」等等。此理论利用集合论的语言使各种量词的意义精确化,并对某些与量词有关的推理作出了研究和解释,例如我们可以从句子「很多人吃了雪糕」和「雪糕是甜品的子集(Sub-Set)」推得「很多人吃了甜品」。上述这种推理在传统逻辑中是无法说明的,但在广义量词理论下则获得很细致的说明。

除了上述的各种逻辑词项外,自然语言中还有很多推理是跟词义有关的,例如从句子「张三是一个单身汉」可以推得「张三是未婚的」,因为在「单身汉」的词义中含有「未婚」的意思。这种推理广泛存在于日常语言中,但在传统逻辑中却是无法说明的。由生成语法学分枝出来的「生成语义学」和「分解理论」便尝试使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这种现象,其后逻辑语义学则使用「语义公设」(Meaning Postulate)

的方法,把不同词项之间的推理关系(例如「单身汉」与「未婚」)设定为逻辑系统中的「公设」(即「公理」),这样便可把日常语言中的很多推理解释为根据意义公设进行的推理了。

语用学(Pragmatics)与逻辑学的关系

以上所述是就语义学与逻辑学的关系而言的,可以说在语言学诸学科中,语义学是跟逻辑学最有关连的。除了语义学外,语用学也涉及逻辑推理的问题,不过它所研究的逻辑推理并非经典的逻辑推理,而是有关日常语言中「言外之意」的推理。语义学是纯粹从理论方面去研究逻辑词项的意义的,而语用学则须考虑实际语言交际对逻辑词项意义的影响,有时这两者是有出入的。

这里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经典逻辑中,「所有」和「有些」这两个量词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前者蕴含( Entail)(注5)后者,即我们可以从「所有学生及格」推出「有些学生及格」。这是因为「有些」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个」,而「所有学生及格」正符合「至少有一个学生及格」的条件。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班所有学生都及格时,我们除了可以说「所有学生及格」外,还可以说「有些学生及格」。虽然后者不及前者准确,但是逻辑只考虑真不真,而不考虑准确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即使全班学生都及格,说「有些学生及格」仍然是正确的。

可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情况却有所不同。语用学有一条著名的「合作原则」,是由语言学家格赖斯(Grice )提出的。该原则假设在正常情

况下,对话双方都怀着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为实现此一愿望,双方遵守着一些会话准则,包括「质的准则」(即尽量确保所说的话是真实的)、「量的准则」( 即谈话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量应尽量符合交谈的目的,既不少亦不多)、「关系准则」(即所说的话应有关联、贴题)和「方式准则」(即尽量清楚明白地说话,避免歧义和晦涩)。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重新理解「所有学生及格」和「有些学生及格」这两句的关系。如果某人确知某班全部学生都取得及格,那么根据上述「量的准则」,他便应说「所有学生及格」,而不能说「有些学生及格」,否则将令对方误以为并非全班学生均及格,或者以为他不肯定是否全班学生都及格。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产生疑惑:上述两种理论对「所有」和「有些」这两个量词的定义竟有这样大的分别,那么究竟如何判断应采取哪一种定义?答案是要看甚么使用场合。一般而言,逻辑学的定义较为严格,而且在学术界有公认的地位,因此适用于科学或法律的领域;而根据上述「量的准则」所作的解释则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较适合用于日常生活的领域。但请注意,当两者的意思有可能产生误解或引致争执时,仍应以逻辑学的定义为准。

有时某些人在话语中会故意违反上述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以表达某种「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在语用学上称为「隐涵」(Implicature,亦译作「寓义」),也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例如某甲向某乙说:「今

晚一起吃饭」,乙回答说:「我女朋友回来了」。表面上看,乙是答非所问。但假如甲知道乙是一个正常的人,而且是抱着合作态度回答他的问题的,那么他应能推知乙所说的其实是隐涵他今晚要陪女朋友,不能跟他吃饭了。从上所述可见,有关隐涵的推理与传统逻辑的推理有很大差别,因为这种推理没有既定的推理模式,而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隐涵是当前语用学的重要课题。

除了上述问题外,语用学还研究其它很多语用现像,包括指示(Deixis)、显义(Explicature)、预设( Presupposition)、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等,这些现像或多或少都与逻辑推理有关。而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已把数理逻辑方法推广至语用学,创立了「语用逻辑」或「形式语用学」,语用学成为当前语言学与逻辑学交叉研究的重要课题。

句法学(Syntactics)与逻辑学的关系

接着要谈谈逻辑学与句法学(又称语形学)的关系。历来逻辑和句法有着微妙的关系,句法学上的某些术语如「主语」和「谓语」就是由逻辑学借用过来的。除此以外,在讨论非限定动词(包括不定式Infinitive 和分词Participle两种)结构时,传统语法中也有「逻辑主语」的概念(注6),例如在句子"I asked him to go"中,不定式"to go"没有本身的主语,但在逻辑上"go"的行为者是"him",因此"him"是"to go"的逻辑主语。由于传统语法常常是从意义出发界定主语、谓语等,因此常被诟病定义不清楚。此一问题对于缺少形态标记的语言( 如汉语)

尤为严重,例如对于汉语句子「窗前挂着一幅画」究竟有没有主语和何者是主语(是「窗前」还是「一幅画」)的问题,语言学界便曾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针对传统语法这一弊端,结构主义主张句法学应与逻辑学、语义学分家,在讨论语法时应尽量从形式出发,避免涉及意义。生成语法创立人乔姆斯基的早期观点受结构主义影响,也主张句法学是独立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学科,例如他便从纯形式出发把主语定义为在句法分析树形图中直接隶属于句子的名词词组。可是后来生成语法学派发现要在语法研究中完全撇除语义的因素是不可能的,从生成语法学派分化出来的「生成语义学派」和「格语法(Case Grammar)学派」以及其它流派(如「广义短语结构语法」Generalized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词汇功能语法」Lexical Functional Grammar)便把语义分析加入他们的语法理论中。在乔姆斯基后来的理论中,已重新确立语义和逻辑的地位。例如,在七十年代中期的生成语法理论框架(即「扩充标准理论」)中,便设有一个「逻辑式」(Logical Form)结构以处理语法中某些与语义和逻辑有关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些逻辑语义问题包括词语在句子中担当的「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例如施事、受事、工具、来源等)、代词的所指和「照应关系」(Anaphora)以及「量词辖域」(Scope of Quantifiers)问题等。以下简述语言学家研究照应关系的情况。

「照应」(亦译作「回指」)是代词的其中一个重要功能,是指代词指称句子中其它名词词组(称为该代词的「先行词」Antecedent)的功能。例如在句子"John likes his father."中,"his"可用来指称前面出现的"John" ,"John"就是"his"的先行词,我们亦说在这句中"John"与"his"同指(Co-reference)。请注意,「先行词」这一术语虽有「先」字,但代词与先行词的照应关系并不一定是先行词先于代词。例如在英语句子"His father doesn't like John."中,"His"也可用来指称"John",即这句可以理解为「John的父亲不喜欢John」。

研究在哪些情况下代词可以与句中某个名词词组同指是当代语言学的重要课题,很多语言学家均曾尝试总结出一些规律来,其中最著名的当推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乔姆斯基把名词和代词分为三类:(1)代名词(Pronominal)-即人称代名词(Personal Pronoun),如"he"、"him"等;(2)照应语(Anaphor)-包括反身代名词(Reflexive Pronoun),如"himself"、"themselves"等和相互代名词(Reciprocal Pronoun),如" each other"、"one another"等;(3)指称语(Referential Expression)-包括其它名词词组。乔姆斯基提出约束理论三原则,尝试纯粹从形式(即句子结构)出发概括上述三种词语在照应方面的规律。他的理论很成功地解释了为甚么在英语句子"Paul hurt himself"中"himself"必定指"Paul",而在"Paul hurt him"中"him"却不能指"Paul"。可是各国语言中还有很多和代词照应有关的全部现像不能由约束理论概括。为了解决问题,其它语言学家尝试从

其它角度(包括语义、功能)研究这一问题,取得了不同的成果。由此可见,语言问题往往不能仅从形式考虑,而必须兼顾多方面因素。语言的非逻辑性

上面谈了许多语言与逻辑的关系,似乎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但语言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时刻使用的交际手段,它必然亦掺杂了人类很多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事实上,世界上各种语言都有很多「惯用法」(Usage)(包括各种习语Idiom、套语、惯用句式等)是不能用逻辑解释的。而人类语言中各种丰富生动的修辞技巧、语言风格也不是逻辑学所能概括的。即使是语言中最具规则性的语法其实也包含一些非逻辑的成分,例如很多印欧系语言的名词都有「性」(Gender)的区分,显然这种性最初来源于人们对人类和动物界性别(Sex)的区分,例如各种雄性动物的名词属于「阳性」(Masculine)、雌性动物的名词属于「阴性」(Feminine)、无生命物质的名词属于「中性」(Neuter)。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面,这些语言其实还有大量名词的性是毫无理据,甚至互相矛盾的。例如在德语中最著名的例子是"Madchen"(女孩)一词,在日常意义上「女孩」当然是阴性,但在德语语法中这个词却属于中性名词。另外又如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名词只有阳、阴两性,于是在这些语言中很多根本无自然性别的概念例如「艺术」、「政治」等便被约定俗成地归入了阳性或阴性,而这种分类往往是没有理据可言的。因此有些语言学家指出,与其说语言中的Gender跟自然界的性别有关,倒不如说Gender只是名词的一种分类法。

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假如一种违反逻辑或者语法规则(不论这种规则是「规定性」Prescriptive的、「描写性」Descriptive的还是「解释性」Interpretive的(注7))的语言现像由于某种原因(例如政府硬性规定、跟从权威、跟随潮流等)而为大多数人接受并使用,我们便只能承认这种语言现像而修改原有的语言理论。正由于日常语言常常掺杂这些违反逻辑的现像,因此描述语言现像的理论必然不能像数学那样简单明晰,而是非常复杂的。不过,我们也不要过度跨大语言的非逻辑性,因为理性始终是人类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悖常理的事物始终是难以为大众接受的。事实上,只有相信人类大多数语言现像是有规则可循的,我们才能对语言进行科学研究。

总结

总括而言,逻辑与语言有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人类语言有非逻辑的一面,不能仅用简单的几条规则予以概括,另一方面,人类语言中亦有与逻辑相通的一面,这不仅表现在逻辑推理常常须借助语言进行,亦表现在逻辑推理广泛存在于语言学的各个层面(包括语义学、语用学和句法学)。过去有些哲学家认为日常语言充满各种惯用法(Usage),是不完善和不合逻辑的,他们主张建立一套严格定义的人工语言以方便进行科学推理(注8)。事实上,传统逻辑学(包括现代数理逻辑学)长期以来只集中研究语言中少数几个词项的意义(注9),对于自然语言其它大量现象则付诸阙如。但随着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逻辑语义学的诞生,人们开始尝试把传统逻辑的方法应用于自然语言中,开创了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天地,越来越多的语言现象现已被纳入

研究范围内。在过去,语言和逻辑分别被认为是文科和理科的基础,两者有很大差异。但是随着这两大学科在当代的发展,原来界限分明的学科正日益彼此靠拢,互相取长补短,正符合当代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发展趋势。

注1:以上写法还未完全符号化,如果套用现代符号逻辑(Symbolic Logic,亦即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 )的其中一套符号系统,「如果p,则q」应写为「p -> q」。

注2:欧几里德把他的10条公理分为两类,分别用不同的名称称之,其中五条公理涉及一般数学,他称为「公理」,其余五条则是专门涉及几何学的,他称为「公设」。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他的「公理」和「公设」在本质上没有甚么分别,其实都是公理。

注3:任何一个公理系统均须预先确定一些「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所有其它概念的定义均建基于这些原始概念。如果没有这些「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作为起点,那么公理系统中的概念便无法定义,或者陷入循环定义的泥潭。

注4:蒙太格语法的名称中虽含有「语法」一词,但其理论其实以语义研究为主,故应归入语义学而非语法学的范畴。

注5:「蕴含」(Entail或Entailment)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术语,相当于逻辑学中的「蕴涵」(Imply或Implication)。命题A蕴含命题B 是指当A真时,B必定真。但当A假时,B可以真亦可以假。换另一个说法,亦可以说A是B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

注6:除了非限定动词结构外,「无动词分句」(Verbless Clause)也有逻辑主语的问题。所谓无动词分句,是指如下这类句子:If clever enough, he can solve the problem by himself.(如果够聪明的话,他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在这句中,分句"If clever enough"没有动词,但从上文下理可以推知这句其实可看作是"If he is clever enough"的缩略,因此"he"便是这分句的逻辑主语。此外,本人以为传统语法所称的「宾语补语」( Object Complement)结构其实也是一种非限定动词分句或无动词分句结构,因此也存在逻辑主语。例如在句子"We consider him clever."(我们认为他聪明)中"clever"在传统语法中被称为宾语补语,但其实我们可以把" him clever"视为一个无动词分句(因为"him"与"clever"之间的语义关系类似"He is clever."中"he"与"clever "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句中"him"可以被视为"him clever"这一无动词分句的逻辑主语。

注7:「规定」、「描写」和「解释」是对语法作用的三种不同看法。「规定性」的语法是指旧式的传统语法,该种语法的目的是人为地设立一套语法规范,以之作为判别「正确」语法的标准。结构主义批评旧式

语法的这种观点,认为没有任何权威可以规定语法规范,语法学家的任务只应是客观地描写人们是如何运用语言,并尝试总结出一些规则。乔姆斯基则认为结构主义语法的目标太狭窄,语法学家除了描写表面的语法现像外,还应尝试对语法现像作出解释,探究其深层原因。

注8:持这一观点的哲学家称为「人工语言学派」(又称「理想语言学派」),包括当代几位著名分析哲学家罗素(Russell)、早期的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石里克(Schlick)、卡尔纳普(Carnap)等。与此派观点相反的「日常语言学派」(包括莱尔Ryle、奥斯汀Austin、格赖斯Grice、斯特劳森Strawson等人)认为自然语言有丰富的内容和表达力,因此哲学家的任务应该是深入研究自然语言,而非设计理想的人工语言。

注9:传统逻辑学除了研究具体的个别词项的意义外,还研究抽象的「元逻辑」问题,即公理系统的「完备性」(Completeness)、「无矛盾性」(Consistency)、公理之间的「独立性」(Independence)等问题。但由于元逻辑问题跟本文的主旨无关,因此本文没有作出介绍。

公文语言与逻辑(文秘稿)

公文语言与逻辑 公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散文及其他文体的比较而言。“散文重神韵,公文重逻辑。”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散文和公文的区别,也点明了对公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语言的逻辑严密性。 举一例说明逻辑学和语法学对公文写作的指导意义。 例: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为动力,以“巩固、完善、提升”为着力点,进一步扩大整治成果……” ---对比逻辑规范和语法要求,可以发现,此句问题比较大: (1)“着力点”的运用,值得商榷。从逻辑学来讲,“着力点”既然是“点”,就应当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而“巩固、完善、提升”显然不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 (2)从语法学来讲,句子结构不完整,有从句,无主句。“以”字句后面要衔接表行为或措施的主句,因此,“以……着力点”句之后,要衔接“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或类似句子。 一、公文语言要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 公文写作,既要符合辩证逻辑,也不能违反形式逻辑。通常,说公文写作的指导理论是逻辑学,一般是指形式逻辑

学。 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公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三大基本要素,每一篇公文都需要严格遵循逻辑学的基本规范。 (一)要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也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如果对概念的认识不清,那么与这个概念有关的的语言都会变得混乱模糊,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或者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公文写作必须正确运用概念,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概念之间是并列、包含、交叉还是重合关系。 *概念的内涵要准确。 例: 市委、市政府把“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 ---或者是对“百万农户致富工程”的理解错误,或者是对“环节”的理解错误。 例: ……推动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对“事业”的理解错误。注意“事业”与产业和企业的区别。

常用逻辑用语_知识点+习题+答案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一、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1.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2.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3.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4.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需简明扼要,不用太细致。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5.语言生动表现为: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表达方式:描写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二、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的题型: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加点词在句中是xx意思,删去后就变成xx意思,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 A.动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准确(或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如果去掉,就…… B.形容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如果去掉就…… C.副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强调了(或突出了;或从范围上限定了)……;如果删去,就显得太绝对了(或根据语境分析)。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性。经常被考查到的几个副词:都,往往,非常、只有等。 真题解析 1、“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 ..........,说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中的加点部分能 否删去?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加点部分说明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只限于某种情况,如果删去,就变成任何情况下都是对的,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 2、“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 .........,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加点部分限制了他们的灵感不是容易得到的,如果删去,就变成什么情况之下都并非有灵感,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 3、“寻求真理的唯一 ..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答:(1)不能;(2)因为“唯一”表明只有一个途径,没有其他的,如果删去,就变成还有其他途径探求真理,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够准确、严密。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43语言表达准确(含逻辑)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43语言表达准确(含 逻辑) 语言表达准确(含逻辑) (时间:25分钟分值:27分) 1.(2019·江苏卷)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VR的未来方向 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B[根据图示,虚线表示期许的VR体验,沉浸的知觉体验、自如的行为体验、梦幻般的精神体验三个维度在空间坐标系中是等距的,即VR的未来方向应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均衡发展。实线代表现有的VR体验,从坐标系中可明显看出,三个维度现有值与各自维度期许值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精神体验,即现有的VR技术在知觉体验上发展最快,其次是行为体验,最后是精神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相对于知觉体验来说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B项说“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与图示信息正好相反,所以是错误的。其他选项描述的信息都与图示内容吻合,是正确的。] 2.(2018·江苏卷)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逻辑与语言

目录 前言 (2) 内容摘要 (3) 逻辑与语言 (4) 一、逻辑是语言的根基 (4) 二、逻辑与语言的起源 (4) 三、自然语言与逻辑学 (5) 四、人工语言与现代逻辑 (6) 总结 (7)

前言 语言与逻辑之间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逻辑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人类文明又是人类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所以逻辑是语言的根基。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的逻辑意识逐渐觉醒,从不自觉变为自觉。而逻辑也形成独立学科,蓬勃的发展着,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语言的开发应用。语言与逻辑在当代最尖端的科学平台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内容摘要 任何语言的产生都是该语言背后的文化在逻辑的框架下提炼出来的精华,是该文化的创造者们的逻辑精神的表达形式。因此语言是直接受人类逻辑基本规律所约束的。脱离了逻辑的语言不能形成。逻辑学的产生始于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发展于对自然语言的研究。而对语言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进入逻辑学的领域。语言也只有在逻辑学中发展才能走的更远,更能形成其在现实中的价值。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人工语言的建立发展,现代逻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逻辑与语言 一、逻辑是语言的根基 任何有意义的思维都必须构架在一定的逻辑基础上,否则思维就不能形成意义。没有意义的思维就不能表意,语言就无从谈起。 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必须承认世界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存在着在一定时空内的静止,这种静止不是事物全部的静止,而是事物本质的静止,即存在的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保持自己本质属性静止。这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根本原因。这就为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也为我们的逻辑提供了可能性。 逻辑思维追溯到底是种必然推出的思维形式,这种因果的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追寻因果人们才能把直观感受分门别类形成观念和概念。即使在最简单原始的对事物的规定中也必须用到因为a所以是A的思维形式。有了对事物的规定才有区分不同事物的可能,在此基础上人类文明才有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 当然并非所有的推断都是正确的,人们在规定区分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所得出的判断并不准确,有时给出的概念不能准确的反映客观,推断出的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客观。这就是思维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这种错误的逻辑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无效的。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准则,是保证人的思维正确有效的规律。内容包含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的充足理由率。具体表现为: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即: 1,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要确定,判断要确定。 2,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不能既是什么又是什么。 3,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必须是明确的。 4,如果在思维过程中确定了什么,必须要有充分的说明。 逻辑基本规律是客观确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这些规律并非是创造,而是先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的,只是被我们经验的感知而发觉,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论我们愿不愿意,它总是起到规范性作用。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为保证人们思维形成正确的认识而提出的。只有遵守了这些规律,我们的思考才有出路,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逻辑的基本规律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整个过程中,因此逻辑的基本规律是逻辑的逻辑,是逻辑成立之根本。既然人们的思想从来都受到逻辑的规定,那么表现思想的语言也就必然表现出逻辑性,语言的形成也必然构架在逻辑的基础上。 二、逻辑与语言的起源 关于语言的起源,目前并没有一种公认的权威学说。根据语言起源理论前提假设的不同可以将各种说法大致划分为非连续性假说和连续性假说两类。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就形成其最终的形式,它一定是由人类灵长类祖先的早期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非连续性假说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语言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只能是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某一时间点上相对突然地出现的。不同理论间的另一区别是,有些认为语言是一种先

《专题一: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A 版 鲁甸县文屏镇中学高三第一轮复习资料 复习寄语: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 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 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 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 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 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 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 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 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 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 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 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 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 置关系、线性规划、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 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 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 棱锥、球、空间向量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 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 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 1 -

议论文的语言

【考点聚焦】议论文的语言 ●河北真题 1.(2008年《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 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第四段原文: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答案:强调了要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工夫。 2.(2009年《读书杂谈》)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 出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常见考查方式 1. ●阅读方法解密 词句理解要把词句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联系上下文领会其含义。语言品析,要牢牢把握住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1.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2.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4.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 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 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 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019高三语文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推断题)

2019高三语文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推断) 好题狂练 (限时60分钟) 1.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去冬今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天降大雪。如果高速公路管理者不及时采取扫雪等措施,势必会造成重大行车事故,为了排除行车安全隐患,公路管理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事故,也肯定会给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①及时采取扫雪等措施,也不一定能避免重大行车事故的发生。 ②。 ③。 答案②及时采取措施,也不一定能避免发生事故③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交通事故,也不一定就能给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解析首先明确材料的中心——公路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事故。其次了解①的句式“是……也不一定能……”,由材料给出的“势必会造成重大行车事故”,“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事故”,“也肯定会给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得出,三个材料犯了说法过于绝对的错误。依据材料进行合理推断即可。 2.下面两个文段中都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请分别说明。 ①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能张合,鱼鳃会扇动……我们不解地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动弹?邹经理告诉我们,这是厨师绝妙的烹调技艺。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一条鱼吃得只剩骨架,鱼嘴还能张合。 ②晚报上周刊登的《北京的塔》一文说:“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②

答案①邹经理的回答只说明了厨师的技艺如何高超,却未能说明烧熟的鱼嘴和鳃为何还能动弹。答非所问。 ②批驳者将原文“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篡改成“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偷换了别人的论点,然后对这个不正确的论点进行批驳。 解析题干已明确“逻辑问题”,所以应留心句间关系,语段的话题中心等。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只要大力发展旅游,云南的经济就能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云南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凭借云南得天独厚的民俗风情,这些资源一旦得到开发,就会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势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 ①大力发展旅游不一定能让云南经济快速发展。 ②。 ③。 答案②新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一定能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③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一定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解析解答这类问题,应从逻辑角度分析句间关系是否恰当。比如“只要大力发展旅游,云南的经济就能得到快速发展”,这种说法太绝对,因而出现逻辑错误。大力发展旅游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其他三处依据材料合理推断即可。 4.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我们班组,老张作为一名有威望的工人,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只要老张强调了工作纪律,就等于关心了同事们的生活。上班时一定要穿上工作服,作业时就能保证人身安全;如果平时工作中谁有了困难,只要老张能帮助他一把,任何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足以写一本书。本文目的只是想谈谈人们在日常生活所说的「逻辑」究竟是指甚么,以及逻辑与语言的关系。 甚么是逻辑? 在日常语言中,「逻辑」有时被用作「定律」或「常理」的同义词。例如,在语句「你说张三昨天死了,但这不合逻辑,因为他今早还有上学」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常理。另外又如在语句「这本科幻小说说某星球的温度比绝对零度还低,这是不合逻辑的」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物理定律。以上两例中所指的逻辑究竟是否等同于逻辑学中所指的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逻辑学究竟是研究甚么的?一般而言,逻辑学就是研究正确思维方式的学科。由于推理是人类思维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逻辑学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研究正确的推理方式。推理的一般格式是给定某些前提(Premises),然后根据这些前提推导出某些结论(Conclusion)。所谓「正确的推理方式」就是运用一些已被证实为正确的推理规则从前提一步一步推出结论。例如,根据前提「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掉下海」可以推出「张三会淹死」,可是却不能从「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淹死」推出「张三掉下海」,因为张三可能是在河中或泳池中淹死的。

逻辑学所研究的不是个别的推理,而是一般的「推理模式」,而这些推理模式可以用符号表示。例如上段的「张三淹死」正确推理便可以表示为:给定前提「如果p,则q」和「p」,可以推出「q」(注1),此推理称为「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反之,从「如果p,则q」和「q」却不可以推出「p」。在上述正确推理模式中的p和q可以代表任何「命题」(Proposition)(亦作Statement,相当于语言学中的「陈述句」),即如果把p和q 换为任何命题,该推理仍是正确的,而不管p和q这两个命题是否真实或是否有意义。例如,假设p代表「太阳从东边升起」,q代表「一加一等于三」,那么以下推理虽然看似荒谬,但从逻辑上看去却是正确的:根据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和「太阳从东边升起」,可以推出「一加一等于三」。 请注意上段的推理之所以会推出「一加一等于三」这个错误结论,乃在于它的其中一个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是错误的,而不是整个推理模式有错误。因此逻辑学所关心的是整个推理模式的正确性,而不是个别前提的正确性。逻辑学只能保证从正确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出正确的结论,至于前提正确与否,并不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而须根据其它学科或常识作出判断。 由此可见,逻辑学所指的正确推理方式是纯粹从形式方面考虑的,而不考虑其实质内容,实质内容是其它学科的研究范围。这一点有点跟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侦探小说总归来说还是娱乐方面的,算是开阔眼界吧,我觉得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那就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吧,多做图形题,比如几何,还有逻辑训练题,排列组合之类应该是有帮助的,而且又有趣,不枯燥语言能力表达能力20世纪初,心理学家观察到,一个人生活是否成功与他的词汇量在小及其运用词汇的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在某一领域最成功的人士的词汇在该领域中排在前10%。换言之,一个的词汇量越大,语言智能越高,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工社交、个人生活及学习上------就越成功,越自认。提高和增强语言技能,以主大大增进语言智商并非难事,尝试以下的几种方法,相信能使您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享受其中的乐趣。一、孩子的文字游戏------证明你生来就是语言天才日本间乐家铃木在参观一个大型百灵鸟孵化所时发现:每一只刚孵出来的小百灵,都自动模仿领鸣鸟的叫声,后来逐渐加入自己的变化。饲养员一直等到它们都形成自己的风格后,瑞从它们中间选出下一个领呜鸟,如此循环下去。由此,铃木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每一个日本孩子都能学会讲日语!虽然铃木的朋友们都为为他的脑子出了问题,但他确实是对的,他发现了一种因为太显而易见而被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任何一个婴儿,不管他出生在哪个国家,都能在两年之内自发地学会那个国家的语言。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正常的孩子的大脑,都能学会无数种语言-----只要这些语言存在,换言之,只要给婴儿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他就能学会任何东西!铃木发现的正是大脑的模仿原则。这条原则指出:你的大脑天生是通过模仿它所能接触到的同围最好的东西来学习的。如果你让大脑这样做,它就能加速地学习。而婴儿面对生

高二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_知识点+习题+答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 题称为互逆命题 . 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 若原命题为“若p , 则 q ”,它的逆命题为“若 q ,则 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 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 . 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 若原命题为“若p ,则 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 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 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 p ,则 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 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真真真真 真假假真 假真真真 假假假假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若 p q ,则 p 是 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 p 、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 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 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 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 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 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 、“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中任意一个 x ,有 p x 成立”,记作“x,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中的一个 x ,使 p x 成立”,记作“x, p x ”. 10、全称命题p:x,p x,它的否定p : x, p 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提高语言逻辑性

怎么才能说话有条理有逻辑? 描述法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 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你就可能有一

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想是让思维条理化的必由之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会说,而是不会想,想不明白也就说不清楚。在说一件事、介绍一个人之前,建议你认真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想一想人物的外貌、特征等。有了比较条理化的思维,你才会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条理化。 几百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一群聪明的臣子,交待了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 这群聪明人离开老国王以后,便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他们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完成了一部十二卷的巨著。他们将《智慧录》交给老国王看,他看了后说:“各位大臣,我深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但是,它太厚了,我担心没有人会去读完它,再把它浓缩一下吧!”这群聪明人又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删减了很多内容,最后完成了一卷书。可老国王依然认为太长了,命令他们继续浓缩。 这群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一页、一段,最后浓缩成一句话。当老国王看到这句话时很高兴,说:“各位大臣,这才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各地的人只要知道这个真理,我们一直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浅析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但其实语言表达能力自古就受到众多思想家、外交家、政客们的“青睐”,他们能言善辩、舌灿莲花,一次次力挽狂澜,不辱使命,拯救国家于危难;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舌战东吴群儒,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建筑施工单位的员工,在工作中要面对业主、设计单位、施工队伍等教育、文化程度跨度非常大的人群,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日常在工作中,想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改善:首先,用语言表达需要学会分清场合。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而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在不同的场合讲话者的角色是不同的,比如跟业主进行交流,我们要从项目进展的角度给业主反馈工程的进度以及质量控制;与设计单位进行交流,我们则需要从给现场施工的角度给设计单位反馈现场施工的情况;而与施工队伍进行交流则更多的要从施工现场管理、进度控制的角度跟施工队伍进行确认。在不同的场合,选取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工作进展更顺利。 其次,用语言表达时要做到用时适度。采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人的大脑均存在听觉疲劳期,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听你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所以你必须在说话时言简意赅,长篇大论、言之无物的言语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严重影响语言交流的效率,因此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要用时适度、简明扼要。 再次,语言表达时要条理清晰。在语言表达时一定要注意逻辑先后,哪些在前哪些在后,哪些是重点,哪些是细枝末节,材料如何组织排列,中心如何突出,都要安排得合理恰当;同时要做到中心明确,言之有物,集中主题,避免多主题或分散主题;但在关键的环节要说得尽可能详细,其他不必要的地方一语带过即可;语言是一门艺术,而条理清晰的语言,能使交流双方进行更有效地交流。 最后,采用语言表达时要富有感染力。会说话的人,不光会塑造自己的声音,让它悦耳动听,并且他们的语气、语调也非常有感染力,总会拨动人的心弦,引起别人的共鸣;语言交流内容的载体是声音,你的感觉、心情和状态,都是由你的声音反映出来的,声音在谈话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话高手的声音总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语调生动风趣,行为举止得体,有着独树一帜的说话风格;另外也要做到充满热情,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尽管我们无法改变声音的产生,但是,我们的情绪、我们的状态可以影响声音的效果。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总能够极大的提高人们的关注度,从而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总的来讲,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

(完整版)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常用逻辑用语 一、命题 1、命题的概念 在数学中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四种命题 (2)、四种命题间的逆否关系 (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定义 1.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如果p?q,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2、四种条件的判断 1.如果“若p则q”为真,记为p q ?,如果“若p则q”为假,记为p q ?/. 2.若p q ?,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3.判断充要条件方法: (1)定义法:①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p q p q ? ? ? ?/ ?②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 p q p q ? ?/ ? ? ? ③p是q的充要条件? p q q p ? ? ? ? ?④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p q p q ? ?/ ? ?/ ?

(2)集合法:设P={p},Q={q}, ①若P Q,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②若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③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逆否命题法: ①?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q是?p的充分要条件?p是q的充要条件 ④?q是?p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三、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命题中的“且”“或”“非”叫做逻辑联结词. ①用联结词“且”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p∧q,读作“p且q”. ②用联结词“或”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p∨q,读作“p或q”. ③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 (2)简单复合命题的真值表: p q p∧ q p∨ q ?p 真真真真假 假真假真真 真假假真假 假假假假真 *p∧q:p、q有一假为假,*p∨q:一真为真,*p与?p:真假相对即一真一假. 四、量词 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常见的全称量词有:“任意一个”“一切”“每一个”“任给”“所有的”等. (2)常见的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有一个”“某个”“有的”等. (3)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存在量词用符号“?”表示. 2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1)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全称命题: “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M,p(x),读作“对任意x属于M,有p(x)成立”. (2)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特称命题: “存在M中的一个x0,使p(x0)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0∈M,P(x0),读作“存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中考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2.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近几年有关议论文语言的考试点,学会思考、; 复习过程; (一)明确议论文语言特色;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阐明观点,重在说理,要以理服人。在议论过程中,阐明事理要严密,要有逻辑性,表述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必须鲜明,这就决定了议论文语言的基本风格。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严密、鲜明、概括、简洁。 语言准确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准确。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语言鲜明表现在: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叙述事实不细致,较笼统。因议论文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语言简练扼要。 语言严密表现在: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为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采用修辞方法或运用口语和一些文言词语,有时还变换句式,这就使议论文的语言多了一个生动的特点。 阅读议论文,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①准确严密的特点,大多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分寸感强,用语贴切的角度分析。 ②以从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方面进行分析。 ③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④从修辞的角度、句式的多样与变化所体现的论辩力量和表达的语势方面加以理解和体会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④语言的逻辑性强,在联系紧密,使论述的道理更严密、准确,富有说服力方面进行分析。 (以上这些容概括性、知识性、抽象性比较强,学生很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复习时要把这

些知识性的东西打印出来,让学生容易理解,对照着每一方面去体会、分析,然后结合课文分析就有依据了。) (二)下面就结合课文中有关容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1.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体会。例如《纪念白求恩》写道:“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给出这段文字后,请同学自己先找一找运用准确严密的词语,说一说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语行不行? 然后,教师指出下面的词语:“拈轻”和“怕重”“推”和“挑”,“自己”和“人家”是什么样的词语,形成什么关系?同学们也就会理解这些词语形成鲜明对照,特别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把部分人的“利己”错误展示在人们面前,给人以警示,与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形成鲜明对照。 2.从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上体会。 例如《想和做》中写道:“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看了这一句后,请同学思考如果去掉其中的“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有”行不行。用这些词有什么好处呢? 经过同学自己的比较就能体会出这些词准确生动地勾画出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表现,为下文的论证作了有力的铺垫。 3. 议论文简洁严密的语言显示出严密的论证逻辑。议论文中道理的步步分析和层层论证,要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而也只有用简洁严密的语言才能体现这样的论证逻辑。议论语言常常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例如:在《想和做》课文中“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的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看了这句可以请同学考虑一下是不是能换一种说法,还有比它更简洁严密的吗?之后同学也就会明白这一句话一下子就把那种现象的弊端点透了。构成道理的用语往往是不可置换,不能替代的。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个标题中的“不止一个”,似乎可以换成“有很多”“有几个”等词语,但是只要你真正把握了“不止一个”的准确含义,你就会感

2018年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之逻辑推断分类汇编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之逻辑推断分类汇编含答案

备战2018年高考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 1.【2018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请仿照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的例证,另写一段话,要求和文段论点一致。 “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得有个多取向的思路。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不是单线的,如果你能反复地思考、比较、对证,你对一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思想就会丰富许多。比如我们过去常常讲,“大河不满小河干,小河不满渠沟干。”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反方向的道理同样站得住脚。如果渠沟里面没有水,小河里面也没有水,那么大河里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反方向的道理同样站得住脚。“己之所欲”就能施与他人吗?或者“己所不欲”,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都不能施与他人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合论点写论据。主要论证“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不是单线的”。

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②成人了也不一定就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③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出国后也不一定就不会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 3.【2018届陕西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往往彰显着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富足。与之相反,低矮杂乱的城中村如同城市的伤疤,环境脏乱,治安较差,安全隐患突出。可见,城市的发展、品位的提升离不开城中村的改造。城中村改造好了,将大大改善市容市貌,彻底解决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城建部门要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早日给市民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

精解常用逻辑用语 目标认知:话. 考试大纲要求:盅 1. 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2. 了解命题“若p,则q”的形式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分析四种命题相互关系? 3.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4.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重点:鬲^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定 难点:血?根据命题关系或充分(或必要)条件进行逻辑推理。 知识要点梳理::盒 知识点一:命题:俭 1. 定义:層 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1)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命题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p,q,r,m,n 等. (2)命题有真假之分,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数学中的定义、公理、定理等都是真命题 (3)命题“」”的真假判定方式: ①若要判断命题“「一』”是一个真命题,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有时在推导时加上语气词“一定” 能帮助判 断。如:一定推出$ . ②若要判断命题“「一 * ”是一个假命题,只需要找到一个反例即可注意:不一定等于3”不能判定真假,它 不是命题. 2. 逻辑联结词::宓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1)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2 )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① p或q;②p且q;③非p (即命题p的否定). (3)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利用真值表): P非尹戸或勺 真真假真真 真假假真假 假真真真假 假假真假假

①当p、q同时为假时,“ p或q”为假,其它情况时为真,可简称为"一真必真”; ②当p、q同时为真时,“ p且q”为真,其它情况时为假,可简称为"一假必假”。 ③“非p”与p的真假相反? 注意: (1)逻辑连结词“或”的理解是难点,“或”有三层含义,以“p或q”为例:一是p成立且q不成立,二是p不成立但q成立,三是p成立且q也成立。可以类比于集合中“巴三--或"E ” . (2)“或”、“且”联结的命题的否定形式: “ p或q”的否定是“一p且一q”;“p且q” 的否定是“一p或一>q” ?(3)对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否命题,既否定题设,又否定结论。 典型例题 1.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出其真假,若不是,说明理由。 (1)矩形难道不是平行四边形吗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吗 (3)求证:x R,方程x2 x 1 0无实根. (4) x 5 (5)人类在2020年登上火星? 2 (江西卷)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为() 1 1 2 A .若x y,则xy B.若X 1,则x 1 C.若x y,则^ X . y D .若x y ,则X?寸 C^3(广东)已知命题P:所有有理数都是实数,命题q:正数的对数都是负数, 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 ( p) q B. p q C. ( p)( q)D( p)( q) 4 (北京)若p是真命题,q是假命题,则() (A)p q是真命题(B)p q是假命题 (C)p是真命题(D)q是真命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