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监管,切实履行职责,推动全面解决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我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时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饮用水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国31个省(区、市)行政区域内338个地级以上城市、2862个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所有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及乡镇集

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由各省(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

三、监测实施安排

(一)2012年12月,对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约86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所有在用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

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监

测项目及推荐方法详见附表1),共61项,进行1次试监测,并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报送数据。

(二)2013年1月起,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约861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所有在

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监测,并向监测总站报送数据。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任务原则上由

所在县级环境监测站承担,所在县级环境监测站不具备能力的监测指标,由所属地市级监测站承担或由所在县委托其他具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完成。

(三)已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的地级以上城市、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若监测频次多于本方案的,可按本地区要求进行,但监测项目应与本方案一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开展监测,并向监测总站报送数据。

(四)地级以上城市、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备用水源以及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方式、时间、频次等由各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自行确定,监测项目可参照本方案进行。

四、监测时间与频次要求

(一)地级以上城市

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地)每月上旬采样监测1次,由所在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承担。如遇异常情况,则须加密监测。

(二)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季度采样监

测1次,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半年采样监测1次。如遇异常情况,

则须加密监测。

(三)水质全分析

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年6-7月进行1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2年开展1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对于不具备全分析能力的地区,可委托具备全分析能力并取得计量认证和上岗证的其他环境监测站,或委托所属省级环境监测站完成全分析工作。在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许可条件下,可适当发挥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

五、监测点位

(一)河流: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附近处设置监测断面;水厂在同一河流有多个取水口,可在最上游100米处设置监测断面。(二)湖、库:原则上按常规监测点位采样,在每个水源地取水口周边100米处设置1个监测点位进行采样。

(三)地下水:具备采样条件的,在抽水井采样。如不具备采样条件,在自来水厂的汇水区(加氯前)采样。

(四)河流及湖、库采样深度:水面下0.5米处。

六、监测项目

(一)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

1.每月(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为每季)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监测项目及

推荐方法详见附表1),共61项(特定项目优选过程详见附4:《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并统计取水量。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2.全分析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109项。(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1.每月(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为每半年)监测项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中23项(见环函〔2005〕47号),并统计取水量。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

2.全分析项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中的39项。我部将对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特定项目实施动

态调整机制,计划每5年规划期间优化调整1次。根据历年全分析结果,凡5年内有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指标,应作为特征污染物每月(每季或半年)开展监测。如连续5年未检出的指标,可不作为例行监测指标。

七、监测分析方法

优先选用国家或行业标准分析方法,或采用EPA、ISO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能达到质控要求。

地表水每月(每季)监测的33项优选特定项目可按附表1中方法进行。地下水可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进行。

八、评价标准及方法

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或对应的标准限值进行,评价方法按《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

法(试行)》(环办〔2011〕22号)进行。

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Ⅲ类标准。水质评价以Ⅲ类标准限值为依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九、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对监测结果负责。省级环境监测站负责对行政区域内任务承担单位进行质量监督与考核,对任务承担单位报送的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并对最后上报监测总站的数据质量负责。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有关要求执行。

十、监测数据报送方式及格式

(一)地级以上城市

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每月向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送当月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数据,各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审核后,于当月25日前通过“饮用水水源地月报填报传输系统”软件将数据报送监测总站。

(二)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

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负责汇总行政区域内所有县级行政单位

所在城镇、乡镇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并于4、7、10月15日及次年1月15日前向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送上一季度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于7月15日及次年1月15日前向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送上一半年地

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各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审核后,于4、7、10月25日及次年1月25日前通过“饮用水源地月报填报传输系统”软件将数据报送监测总站。

(三)全分析监测数据

经各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审核后,于每年10月15 日前通过“饮用水源地月报填报传输系统”软件报送到监测总站。监测总站负责编写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月报、年报。

(四)报送格式

报送监测数据时,若监测值低于检测限,在检测限后加“L”, 表1的基本项目检测限应该满足地表水Ⅰ类标准值的1/4;表2和表3项目检测限须满足标准值的1/4;未监测项目填写“-1”,若水源地未统计取水量填写“0”;超标项目由相关环境监测站组织核查,并向监测总站报送超标原因分析。

(五)监测结果发布

鉴于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地方环保部门要开展监测能力建设、技术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需经历一个能力水平提高和业务熟练过程。因此,现阶段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在环保系统内部报送,待条件成熟后再研究数据公开事宜。

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公开事宜。

十一、保障措施

为保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落实。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切实加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饮用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加大监测运行经费补助,保障实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所必需的人员、设备和资金等条件。

附表1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序号监测项目拟用监测分析方法/仪器方法来源

1 三氯甲烷 HS-GC-MS法 HJ 620-2011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2 四氯化碳 HS-GC-MS法 HJ 620-2011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3 三氯乙烯 HS-GC-MS法 HJ 620-2011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4 四氯乙烯 HS-GC-MS法 HJ 620-2011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5 甲醛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HJ 601-2011

6 苯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7 甲苯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8 乙苯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9 二甲苯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0 苯乙烯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1 异丙苯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2 氯苯 GC-ECD法 HJ 621—2011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3 1,2-二氯苯 GC-ECD法 HJ 621—2011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4 1,4-二氯苯 GC-ECD法 HJ 621—2011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5 三氯苯 P&T-GC-MS法 GB/T 5750.8-2006 (附录A)

GC-ECD法 HJ 621—2011

16 硝基苯 GC-ECD法 GB 13194-91

GC-MS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7 二硝基苯 GC-ECD法 GB/T 5750.8-2006(31.1)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8 硝基氯苯 GC-ECD法 GB 13194-91

GB/T 5750.8-2006(31.1)

GC-MS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9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GC-MS法HPLC 法 HJ/T 72-200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增补版)

HPLC 法GC-MS法 HJ/T 72-200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增补版)

20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GC-MS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HPLC 法 HJ/T 72-2001

GC-FID法 GB/T 5750.8-2006(12.1)

21 滴滴涕 GC-MS法 GB/T 5750.8-2006(附录B)

GC-ECD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22 林丹 GC-MS法 GB/T 5750.8-2006(附录B)

GC-ECD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23 阿特拉津 HPLC法 HJ 587-2010

GC-MS法 GB/T 5750.8-2006(附录B)

GC-NPD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24 苯并(a)芘 HPLC法 HJ 478-2009

25 钼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13.1)

ICP-AES法 GB/T 5750.6-2006(13.2)

ICP-MS法 GB/T 5750.6-2006(13.3)

26 钴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14.1)

ICP-AES法 GB/T 5750.6-2006(14.2)

ICP-MS法 GB/T 5750.6-2006(14.3)

27 铍铬菁R分光光度法 HJ/T 58-2000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 59-2000

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20.1)

ICP-AES法 GB/T 5750.6-2006(20.4)

ICP-MS法 GB/T 5750.6-2006(20.5)

28 硼姜黄素分光光度法 HJ/T 49-1999

ICP-AES法 GB/T 5750.5-2006(8.2)

ICP-MS法 GB/T 5750.5-2006(8.3)

29 锑氢化物原子荧光法 GB/T 5750.6-2006(19.1)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氢化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19.2)

ICP-MS法 GB/T 5750.6-2006(19.4)

30 镍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15.1)

ICP-MS法 GB/T 5750.6-2006(15.3)

31 钡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02-2011或GB/T

5750.6-2006(16.1)

ICP-AES法 GB/T 5750.6-2006(16.2)或《水和废水

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ICP-MS法 GB/T 5750.6-2006(16.3)

铬酸盐间接分光光度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4673-1993或GB/ T 5750.6-2006(18.1)

ICP-AES法 GB T 5750.6-2006(18.2)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ICP-MS法 GB/T 5750.6-2006 (18.3)

32 钒钽试剂(BPHA)萃取分光光度法 GB15503-1995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4673-1993或GB/ T 5750.6-2006(18.1)

ICP-AES法 GB T 5750.6-2006(18.2)或《水和废水

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ICP-MS法 GB/ T 5750.6-2006 (18.3)

33 铊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21.1)

ICP-MS法 GB/T 5750.6-2006(21.3)

附表2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数据报送表

序号省份省份代码城市城市代码水源地名称水源地代码所属水系水源地性质取水点经纬度本月取水量采样时间水温pH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

续表

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硫酸盐氯化物

续表

硝酸盐铁锰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醛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氯苯 1,2-

二氯苯 1,4-

二氯苯三氯苯硝基苯

续表

二硝基苯硝基氯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己基)酯滴滴涕林丹阿特拉津苯并(a)芘钼钴铍硼锑镍钡钒铊

注:水温单位为℃,pH无量纲,粪大肠菌群单位为个/L,其余项目为mg/L。

附表3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数据报送表

序号省份省份代码城市城市代码水源地名称水源地代码所属水系水源地性质取水点经纬度本月取水量采样时间 pH 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铁锰

续表

铜锌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氟化物氰化物汞砷硒镉六价铬铅总大肠菌群

注: pH无量纲,总大肠菌群单位为个/L,其余项目单位为mg/L。附4

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

一、监测现状

从2003年1月起,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47个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每月对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实施监测的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共28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23项。2005年4月起,扩大到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从2008年7月开始,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月增加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特定项目中的前35项,合计63项,另外,每年进行一次109项全分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按《地下水质量标准》中23项进行月监测,每年进行一次39项全分析。

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的表3前35项特定项目中多数为挥发性有机物,一些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有潜在风险的有毒有害监测项目并未列入。分析历年来35项特定项目的例行监测结果,有些监测项目月检出频次低,甚至未检出。因此,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中相关规定、环境管理需求和现有监测能力,需对80项特定项目进行优化,筛选出较为全面、准确和客观地反映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的月监测指标。

二、监测指标优选原则

本方案调整的监测项目为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每月实施例行监测的特定项目。具体筛选原则如下:

1.历年全分析数据中检出频次较高的污染物;

2.毒性较强、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较大的污染物;

3.应用广泛、有潜在风险的污染物。

三、监测指标优选及说明

根据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的筛选原则,筛选出的监测指标共33项。包括挥发性卤代烃、甲醛、苯系物、氯苯类、硝基苯类、有机氯农药(林丹、滴滴涕)、除草剂(阿特拉津)、苯并(a)芘、酞酸酯类(增塑剂)、重金属(钼、铍、钡、镍、钒、铊、钴、锑)、类金属(硼)等十一类指标。具体筛选说明如下:

1.保留监测指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前35项中保留的监测指标共18项。具体如下:

挥发性卤代烃: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甲醛;

苯系物: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

氯苯类: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

硝基苯类:硝基苯、二硝基苯、硝基氯苯。

上述物质多为化工原料,应用较广泛,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其中大多在近三年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检出频次较高。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前35项中其他17项中,除部分挥发性卤代烷烃因常用做萃取溶剂而极易在实验室内检出外,其他项目在近三年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检出频次均较低,因此不必每月进行监测,可每年在全分析中监测一次。

2.新增监测指标

新增15项监测指标,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中的后45项之列。具体如下:

有机氯(林丹、滴滴涕):检出频次较高,该类物质为国家严令禁用,危害性极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阿特拉津:检出频次较高,该物质适用于玉米、高粱、甘蔗等旱田作物除草。尤其是北方玉米产地,施用范围广,施用量大,持效期较长。苯并(a)芘:虽然检出浓度较低,但检出频次相对较高,并且为强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危害极大。

酞酸酯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应用非常广泛、类雌性激素、社会反响大(增塑剂事件)。

重金属(钼、铍、钡、镍、钒、铊、钴、锑):检出频次高、危害大,且后五项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的控制项目。类金属(硼):检出频次高、应用比较广泛,水厂难去除。

3.特征监测项目

根据历年全分析结果,凡5年内有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应作为特征污染物开展监测。

四、分析方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前35项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挥发性有机物(22项VOCs):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溴甲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

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丁二烯、六氯丁二烯、苯乙烯、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异丙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P&T-GC-MS)法进行分析(GB/T5750.8-2006附录A);

(2)环氧氯丙烷:采用气相色谱(GC-FID)法(GB/T5750.8-2006)或P&T-GC-MS(《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进行分析;

(3)甲醛: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HJ601-2011);

(4)乙醛、丙烯醛:GC-FID法(GB/T 5750.10-2006);

(5)三氯乙醛:GC-ECD法(GB/T 5750.10-2006);

(6)半挥发性有机物(8项SVOCs):四氯苯、六氯苯、硝基苯、二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2,4,6-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2,4-二硝基氯苯,采用GC-ECD法(GB/T 5750.8-2006)或GC-MS(《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进行分析。

拟增加的15项指标中,林丹、滴滴涕、阿特拉津、苯并(a)芘、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等6项有机物指标,均可用液液萃取或固相萃取等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后测定;钼、铍、钡、镍、钒、铊、钴、锑、硼等9项重金属(类金属)指标,均可按照《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中的要求进行样品前处理后测定。

无论是调整前的35项,还是调整后的33项监测项目,其标准样品均较易购得。

五、调整过程

监测总站统计了2008-2010年饮用水水源地全分析特定项目检出频次,详见表1。根据“二、监测指标优选原则”,从表1中筛选出的监测项目共33项。

2011年年底,监测总站将《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征求意见稿)发至各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征求意见,并征求了部内相关司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监测总站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征求意见稿)基础上,考虑到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检出频次较高,监测分析方法成熟、稳定,且可与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同步监测,故将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列入方案;考虑在全国范围内钡检出频次非常高,且可溶性钡的毒性高,故将重金属钡纳入方案。由于2,4-二硝基甲苯、2,4,6-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2,4-二硝基氯苯这三种有机物检出频次相对较低,且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故将这3种有机物从方案中删除,保留另外3种硝基苯类有机物。最终确定优选项目共33项。

2008-2010年饮用水水源地全分析

特定项目检出频次汇总

序号特定项目检出频次序号特定项目检出频次

1 钡 447 41 乐果 11

2 硼 228 42 四氯乙烯 11

3 锑 223 43 硝基氯苯 11

4 钒 206 44 1,2-二氯苯 10

5 镍 199 45 百菌清 9

6 钛 193 46 苯乙烯 9

7 钼 179 47 敌百虫 9

8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122 48 氯苯 9

9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117 49 2,4,6-三硝基甲苯 8

10 钴 111 50 2,4-二硝基氯苯 8

11 甲醛 107 51 二硝基苯 8

12 铊 78 52 甲基对硫磷 8

13 水合肼 70 53 甲萘威 8

14 铍 65 54 三氯苯 8

15 二氯甲烷 61 55 三溴甲烷 8

江苏省水源地保护条例2008

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46号)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于2008年1月1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 年3月22日起施行。 2008年1月19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 为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作如下决定: 一、本省行政区域内集中取用地表水的饮用水源地保护,适用本决定。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安全保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保护的部门联动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状况调查评价,定期检查饮用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饮用水安全保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源地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水质保护目标和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当饮用水源地水质出现可能低于Ⅲ类标准的情况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相关排污单位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直至责令其暂停排污,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相邻行政区界断面出境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的,上游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下游地区县级人民政府通报;上游地区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排污单位立即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或者暂停排污。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督促检查。

水质监测解决方案的制定.doc

第三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 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应尽可能完备地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主要有: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 (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6)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 2、河流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①在确定的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断面, ②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设断面, 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建物(取水口桥梁涵洞)水文站附近应设断面. 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①对照断面: 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②控制断面: 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 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断面的位置与废水排放口的距离应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和河道水力学特征确定.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地下水监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陕西颐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9月22日 陕西颐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水监测系统 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一、概述.................................................................................................................................................... - 1 - 1.1项目背景...................................................................................................................................... - 1 - 1.2新产品研究.................................................................................................................................. - 2 - 二、系统简介............................................................................................................................................ - 2 - 三、系统功能............................................................................................................................................ - 3 - 四、系统方案............................................................................................................................................ - 4 - 4.1数据流程及组网.......................................................................................................................... - 4 - 4.2系统组成...................................................................................................................................... - 4 - 4.3数据采集...................................................................................................................................... - 5 - 4.4数据传输格式.............................................................................................................................. - 5 - 五、系统软件............................................................................................................................................ - 5 - 5.1软件平台...................................................................................................................................... - 5 - 5.2数据接收软件.............................................................................................................................. - 5 - 5.3数据查询分析软件...................................................................................................................... - 6 - 六、系统特点.......................................................................................................................................... - 10 - 七、产品性能.......................................................................................................................................... - 10 - 7.1一体化智能水位采集装置........................................................................................................ - 10 - 7.1.1产品特点....................................................................................................................... - 11 - 7.1.2技术指标......................................................................................................................... - 12 - 7.2无线手持参数设置仪................................................................................................................ - 12 - 八、工程实例.......................................................................................................................................... - 14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最新)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关于坚决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解决我省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根据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环环监〔X〕2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以加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为目标;以着力解决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不清、边界不明、规范化建设不达标、环境风险隐患较大、违法问题多见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利用两年时间,通过定期调度、预警通报、信息公开、整改销号等措施,认真梳理我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查处影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县级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三项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保”的目标。 二、工作步骤 (一)全面摸底排查。对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逐一核实水源地基本信息,查X源地

保护区划定、边界设立、规范化建设、违法环境问题等情况,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要及时上报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并在政府门户网及媒体进行公开(问题清单见附件1)。 (二)实施清理整治。根据排查出的问题,按照“依法依规、实事求是、一源一策、积极稳妥”的原则,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具体措施、任务分工、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于X年7月底前,报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按照整改方案,积极稳妥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期完成各项整改任务,各市(州)政府每月20日前向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报送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并向社会公开。 (三)逐一核查销号。各市(州)、县(市、区、行委)政府要建立问题清单整改销号制度,整改完成一个,销号一个,整改销号情况及时报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备案。各市(州)政府负责组织现场核查和销号,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适时组织现场抽查。各市(州)政府负责总结本辖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开展情况,X年11月底前,向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上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总结;X年10月底前,上报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报告。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负责起草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报告,经省政府审定后,按期上报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 三、主要任务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广州大学内水质监测一、监测目的 (1)对校园教学区,主要是实验楼区域的校园景观的用水及水样进行监测,了解学校实验楼区域的水质现状。 (2)学习水质监测的步骤,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制定水质监测方案并按步实施。 (3)进一步熟练常用的水质监测中的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地表各种指标与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4)熟悉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各项标准,并学会运用其来评价水质,提出改善校园水质的意见和建议。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本次监测选取了校园网主场至生化实验楼区域水域进行监测。根据相关的文档和网上搜寻的资料可知,该河段属于珠江水系广州段,水域的有关资料如下: 1.地形地貌 广州大学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紧靠珠江两岸地,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三角洲平原与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地带。小岛总体地形是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是由花岗岩与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地形高差250m左右,坡度15°~35°。广州大学位于岛的西部,坐落于河流堆积组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其中分布零星的残丘和苔地,

有着树枝状般的水系。 2.气象 广州大学城地处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有着温暖多雨、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其年平均气温约为21.8℃,一年中7月、8月的温度最高,1月最低,绝对最高气温约38.7℃。平均年降雨量为1699.8毫米,集中在梅雨季、台风季两个季节,占全年的82.1%,在七、八、九月份常遭受六级以上的大风袭击或影响,台风最大风力在9级以上,并带来暴雨,破坏力极大,年评卷蒸发量160315,mm。 3.水文 广州大学城位于珠江、冻僵溪流的交汇区上,该区域河段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体类别有:库唐、涌溪、干流河道,全区水域面积16011k㎡,占广州市区面积的10.8%。据黄埔潮汐站资料,珠江平均高潮水位为0.72m,平均低潮水位为-0.88m,涨潮最大潮差2.56m,落潮最大潮差3.00m。潮汐周期为半个月,即15天。每年的1~3月份平均潮位较低,6~9月份较高。各月均值之间差值一般只有0.2米左右,变化较小。 4.监测河段概况 经实地考察,此河段是珠江至校园图书馆中心湖之间的河段,全长约400m,平均宽约4.5m,平均水深1.5m,流经生化实验楼和工程实验楼,水质主要受到这两处污染源的影响。此河段是人工河段,包括河流的河床、两岸的植被、河流的流水量以及河流的污染等,都是有人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报告材料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报告 (编制单位名称) (编制完成时间)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技术小组: 组长: 成员: 编写人员:

第一章总论 1.1背景依据 (主要阐述饮用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2目标范围 (主要叙述参加评估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介绍城市数量、饮用水水源的数量、水源类型及各类水源占评估水源总数比例等内容,有特殊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的水源情况,请在此部分叙述。) 1.3流程与技术路线 (请依据评估工作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1.4主要结论 1.4.1水质状况 (概括性描述水源水质达标状况及不达标原因分析) 1.4.2环境管理状况 (概括性描述环境管理整体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二章水源基础状况 2.1 水源基本状况 (主要叙述水源的供水量、供水服务人口、不同类型水源的数量、供水量和供水服务人口比例等基础情况。) 2.2 水源水质状况 2.2.1水源总体状况 (主要叙述水源水质总体状况:包括达标水源、基本达标水源和相应的供水人口数量。) (以城市为单位,以水量达标率为依据,统计水源的达标比例,分析各城市水源达标的具体状况。) (不达标水源的主要超标因子情况,按照不同水源进行统计,要求有超标因子、倍数和超标月份。) 2.2.2河流型水源水质状况 (主要叙述河流型水源的水质状况,包括达标水源、基本达标水源的数量和相应的供水人口及比例,达标供水量比例。)(河流型水源主要超标污染物、超标倍数、超标月份的特征、主要超标污染物涉及的水源数量,主要超标污染物来源等,需要单独列出天然背景值超标、上游来水超标和仅大肠菌群的水源清单。对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超标的水源,需在相应的部分做特别说明)

水质监测方案

水质监测方案 ——嘉陵江凤县段 一.监测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和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归纳为: 1.对污染物作时间和空间上的追踪,掌握污染物得来源,扩散转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物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定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源的污染监测,为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在深入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的同时,结合环境状况的改变和监测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和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目标与要求 此次是针对嘉陵江凤县段的地标径流状况进行监测,从而了解嘉陵江源头水体状况,观察分析嘉陵江有害物质的分布,对水体质量进行评述并提出一定对策与建议来保护嘉陵江的水体环境,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巩固和加深我们对水体监测的基本理论,同时加强布点,采样,分析,测定等步骤与方法,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本次监测选取了宝鸡市凤县段嘉陵江进行检测。根据相关的文档和网上搜寻的资料可知,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宝鸡市凤县。水域的有关资料如下: 1. 地形地貌 凤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东经106°24′54″——107°7′30″,北纬33°34′57″——34°18′21″。因地连陕甘,又处入川孔道,北依秦岭主脊,南接紫柏山,古栈道贯通全境,故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县境海拔在915—2739米之间,县城所在地双石铺镇海拔960米,西北隅与甘肃省两当县交界处透马驹峰海拔2739米,为境内最高点。紫柏山、代王山等海拔在2500米以上。最低海拔915米,位于温江寺乡西部河谷。嘉陵江为境内最大河流,发源于境内代王山南侧,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在境内长76公里,在县境西南部形成凤州——双石铺宽谷构造盆地,小峪河、安河等为其主要支流,呈枝状分布。东部中曲河为褒河支流西河上源,南流出境,属汉江水系。 2.气象

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评价与公布方案

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评价与公布方案 2002-10-15 1、水质月报发布范围 全国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所有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含地下水,不包括备用水源)水质状况。 2、采样点位的布设 (1)河流: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处设置监测断面;同一河流有多个取水口,且取水口之间无污染源排放口,可在最上游100米处设置监测断面。 (2)湖、库:原则上按常规监测点位采样,但每个水源地的监测点位至少应在2个以上。 (3)地下水:在自来水厂的汇水区(加氯前)布设1点。 (4)采样深度:水面下0.5米处。 3、评价标准 地表水水源水质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3838-2002)的Ⅲ类标准(见表1);地下水水源水质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的Ⅲ类标准(见表2)。 表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Ⅲ类标准限值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表2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限值(部分项目) 单位:mg/L 序号项目标准值1pH值(无量纲) 6.5~8.5 2总硬度(以CaCO3计)≤450 3硫酸盐≤250 4氯化物(以Cl-计)≤250 5铁≤0.3 6锰≤0.1 7铜≤1.0 8锌≤1.0 9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0.002

4、采样时间 每月上旬采样一次。如遇异常情况,则必须加密采样一次,两次监测结果均报送总站。5、监测项目和频次 新颁布的地表水标准中基本项目和补充项目共29项,其中CODCr 适用于污染较重水体的评价,不纳入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评价,故总监测和评价项目28项;地下水标准中规定的监测项目为23项。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见表3。 10阴离子合成洗涤剂≤0.311高锰酸盐指数≤3.012硝酸盐(以N 计)≤2013亚硝酸盐(以N 计)≤0.0214氨氮(NH 3-N )≤0.215氟化物(以F-计)≤1.016氰化物≤0.0517汞≤0.00118砷≤0.0519硒≤0.0120镉≤0.0121铬(六价)≤0.0522铅 ≤0.0523 总大肠菌群(个/L) ≤3.0

环保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报告书

环保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领萃环保科技公司

一、方案概况 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是环保监测与环境预警的信息平台。系统采用先进的无线网络,涵盖水质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污染源监测(CEMS)、以及视频监测等多种环境在线监测应用。系统以污染物在线监测为基础,充分贯彻总量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包含了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许多重要功能,充分满足各级环保部门环境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求,支持各级环保部门环境监理与环境监测工作,适应不同层级用户的管理需求。 二、方案架构 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设计构成: 1、连续、及时、准确地监测排污口(环境空气)各监测参数及其变化状况; 2、中心站可随时取得各子站的实时监测数据,统计、处理监测数据,编制报告 与图表,并可输入中心数据库或上网查询; 3、收集并可长期储存指定的监测数据及各种运行资料、环境资料备案检索; 4、系统具有监测项目超标及子站状态信号显示、报警功能; 5、具有自动运行、停电保护、来电自动恢复功能; 6、运维状态测试,例行维修和应急故障处理; 三、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1、环境空气质量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可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的在线自动监测,能全天候、连续、自动地监测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实时变化情况,迅速、准确的收集、处理监测数据,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为环保部门的环境决策、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1.1系统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包括监测子站、中心站、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子站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由采样装置、监测分析仪、校准设备、气象仪器、数据传输设备、子站计算机或数据采集仪以及站房环境条件保证设施等组成,如下图所示: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参数主要包括SO2、NOX、O3、CO、PM10(2.5)、气象参数。 1.2系统特点 1.2.1系统集成优势

农村垃圾处理及水源地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农村垃圾处理及水源地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1双安乡集镇垃圾处理.集中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做好 xx年农村环境保护实施工作,进一步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有效作用,根据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为核心,努力促进集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以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快“三大体系”建设,强化集镇和农村污染防治,推进集镇和农村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营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基本情况双安乡基本情况,双安乡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汉江上游,全乡总面积71.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双河口村。全乡总户数3450户,14372 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708元,集镇辐射人口数为4523人,近年来随着集镇骨架拉大,集镇建设及规划有了长2远发展。但由于集镇规划滞后。功能不完善,垃圾处理及集镇饮水安全问题突出。主要是水源地无保护措施,土地表面

疏松,降雨导致污染物流入水源,致使水源地水质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基本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许多粪便不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由于无固定垃圾存放点,居民和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三.工作目标 1.保护好饮用水源是保证供水工程水质.向人民群众供应干净水的前提。我们将把全乡人饮用水达到标准,让全乡人都能喝上放心.干净的水,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防止乱打井.乱开矿造成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饮用水水源地附近要严格禁止发展高污染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处理设施要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 2.加强集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整治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有一个洁净卫生的生存环境。 3.加大对集镇居民和农村村民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自觉的遵守保护环境,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环境,让村民有个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三. 基本原则 (一)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截留.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和预决算制度。3 (二)坚持因地制宜.统分结合.务求实效。 (三)规范程序,严格管理。

水质监测方案

汾河太原段水质现状监测 小组成员:黎明龙坤王耀本高玉才王曜薛宇宏 一.监测目的 1.对汾河太原段河水中污染物质进行监测,已掌握汾河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了解汾河太原段两岸污染物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 源管理提供依据。 3.为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4.对汾河水环境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二.现状调查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全长一百公里,占到整个汾河的七分之一。 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全省41%的人民。1961年以来,汾河河道变为间断河流。除上游的汾河水库放水和降雨外,汾河太原段经常处于断流状态。目前太原市污水排放量达7.0×104m3/d,经过一级处理或二级处理的污水不足3.0×104m3/d,其余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汾河[1]。进入70年代,汾河成为纳污河道,经常黑水横流。从1998年以来,汾河太原城区段局部治理美化工程逐步得以实施。经过固化河道、减小糙率、整修堤防、提高过流能力、束河腾滩、建闸坝蓄水、使清、洪水分流,现状汾河太原城区局部段已成为集防洪排污、园林绿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治理河段。 汾河太原城区治理段从胜利桥至南内环桥全长约6km,由于闸坝蓄水使市区常年拥有2.26×106m3的蓄水量和南北长4.7km、宽160m,共计7.56×105m2的水域。现状河道断面由西向东岸分成正常泄洪河道、正常蓄水河道和腾滩三部分[2]。日常污水从设在两岸的暗渠下泄,同时接纳两岸进入的支流来水。 汾河太原城区段虽然常年多数时间流量较小,但对半干旱地区的太原市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用水安全,由于丰水期短,环境容量有限,汾河未治理的河道污染相当严重,长期以来却缺少较深入水质分析。为了准确了解汾河太原城区段的水质现状,笔者对汾河太原城区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主要断面水质进行了长期监测与分析,这对河道污染控制与整治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三.监测项目 对汾河太原段水质评价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为评价准则和太原市政府相关文件并结合汾河太原段九个监测断面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水质监测项目为: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氨氮、pH、五日生化需氧量、汞、铅等9项。 四.汾河太原段监测方案制订 1.监测断面设置 汾河太原段设置的9个监测断面分别为:汾河二库、上兰、胜利桥、玉门河入汾河口、迎泽桥、长风桥、小店桥、清徐二坝、温南社。其中汾河二库出是背景断面,上兰是对照断面,胜利桥、玉门河入汾河口、迎泽桥、长风桥、小店桥都是控制断面,、清徐二坝、温南社是削减断面。

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精)

--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Vol.26, No.82008年 8月 水是生命之源 , 保证饮用水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 划分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 是保证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 [2, 3]。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 /T338-2007 为基础的技术依据 , 结合《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 (2004.12.17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2007.9.27修订、《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 (2007.1.16修订和《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 (2008.1.19 中有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有关规定 , 对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划分。 1划分范围 本次区划范围包括江苏省县级以上现用和备用 (取水口位置确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包括向城市自来水厂直接提供水源的地表水 (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对已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源地按照《技术规范 (HJ /T338-2007 》和相关规定的方法重新核定划分结果 , 对未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集中饮用水水源 地保护区进行补充划分。全省县级以上 (含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94个 , 其中河流型 61个、湖库型 20个、 地下水型 13个。 2划分的技术指标 根据水源地的环境特征和重要性 ,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 必要时也可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地表水的准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汇水区和水源涵养区 , 地下水准保护区为水源的补给、径流区 [4]。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监管,切实履行职责,推动全面解决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我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时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饮用水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国31个省(区、市)行政区域内338个地级以上城市、2862个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所有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及乡镇集 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由各省(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 三、监测实施安排 (一)2012年12月,对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约86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所有在用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 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监 测项目及推荐方法详见附表1),共61项,进行1次试监测,并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报送数据。

(二)2013年1月起,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约861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所有在 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监测,并向监测总站报送数据。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任务原则上由 所在县级环境监测站承担,所在县级环境监测站不具备能力的监测指标,由所属地市级监测站承担或由所在县委托其他具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完成。 (三)已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的地级以上城市、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若监测频次多于本方案的,可按本地区要求进行,但监测项目应与本方案一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开展监测,并向监测总站报送数据。 (四)地级以上城市、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备用水源以及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方式、时间、频次等由各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自行确定,监测项目可参照本方案进行。 四、监测时间与频次要求 (一)地级以上城市 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地)每月上旬采样监测1次,由所在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承担。如遇异常情况,则须加密监测。 (二)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季度采样监 测1次,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半年采样监测1次。如遇异常情况,

乔官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实施方案 (采购人)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实施单位: 编制单位: 项目地点: 二、整治范围及问题 1. 整治范围 整治范围主要集中在()村庄区域,对集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2. 水毁问题 (1)()村庄区域还处于开放状态,按照规定划定保护区域后,简单设立了各保护区标志标牌。龙丹河流域拦河坝缺少,导致出水散排,进入周边流域,水流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河流治理麻烦。 (2)河道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理,河道周边脏乱差,直接影响了龙丹河流域水质问题。 (3)居民生活垃圾配套处理设施的不完善,造成进入垃圾池的垃圾收运转运不及时;村民习惯于将少量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其余大部分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在房前屋后、路边、山坳河沟处,农田,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流,造成水质恶化。

三、预期整治目标与技术路线 1. 整治目标 加快解决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巩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成果,全面推进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完成我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消除环境风险隐患,提高我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 2. 整治技术措施 规划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情况调查为基础,评价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情况;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方案,制定相关制度措施,同时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污染环境等问题各方面的研究,为各级规划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四、整治内容及措施 1.整治内容 溎河路修复、姜家坊子村至老庄村路修复、姜家坊子至山秦村沿河公路修复、曹西楼村小桥修复、三官庙村至老庄村涵洞修复、溎河路涵洞修复、南水北调干渠修复12米、孤山水库溢洪道下游受损1处10米、刘双泉水库2处35米。 2.整治措施 (1)建设拦河坝,及时有效对水源地进行保护; (2)对脏乱河道进行治理,清理河道垃圾等影响水质的杂物,从根本上解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XX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监测区域现场勘查及资料收 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 象气候、土壤利用等) 编制监测方案 确定监测项目 及类别 确定确定监测点 布置及采样时间 和方法 电话预约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 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 监测指标技术要求方法依据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COD)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总氮(湖、库,以N计) 铜 锌 氟化物(以F-计) 硒 砷 汞 镉 铬(六价)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 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组号监测点名称监测点位置设点依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样品名称采样方法采集设备 地表水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怀远县2019年度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项目采购需求

怀远县2019年度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项目采购需求 一、本次水源地水质监测服务。 二、监测频次 地表水1次/季度,4次/年;地下水1次/半年,2次/年。(季度第一月1-5号采样,每月12号前上报) 三、检测项目及断面点检测项目及频次 (一)地表水 地表水监测点位:淮河4个,荆涂大桥断面、一水厂取水口、新城区自来水水厂取水口及其上游1000米处;茨淮新河3个,唐集水厂水源地取水口、万福镇水厂取水口、白莲坡镇水厂取水口;芡河5个,兰桥水厂水源地、万福大桥断面、河溜镇水厂取水口、三水厂取水口、芡河大桥断面;涡河1个,涡河龙亢大桥断面;北淝河1个,褚集镇水厂取水口;怀洪新河2个,小集水厂水源地取水口、魏庄镇水厂取水口,共16个点位。 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醛、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硝基苯、二硝基苯、硝基氯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滴滴涕、林丹、阿特拉津、苯并芘、钼、钴、铍、硼、锑、镍、钡、钒、铊共33项),共61项,每季度监测1次,全年共4次,其中6月份或7月份一次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109项全分析。另水质良好湖库2个监测点(万福大桥、芡河大桥),为2个监测项目(硫化物、石油类)共12次/年,1次/月,与怀远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同步采样。 (二)地下水

监测点位:分别为榴城镇1处、经开区1处、双桥集镇2处、常坟镇、龙亢镇、古城镇、包集镇、陈集乡、淝河乡、淝南乡、徐圩乡各1处地下水水源地,共12个点位。 监测项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39项,半年监测1次,全年监测2次,其中榴城镇1处、经开区1处7月份做《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93项全分析。 四、供应商应具有独立采样能力、样品保存能力、现场测试能力、留样复测能力、全程序质量控制能力,所有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要求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773-2015)和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转发《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环科函【2012】1420号)文件执行,怀远县环境保护局要求对检测工作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对可疑检测结果(如出现超标项目,以往检测中未检测出的项目检测出等)及时再测(再次采样分析时用多种方法比对检测,其中一水厂取水口、新城区自来水水厂取水口三水厂取水口3个断面要求全项目复测)并及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分析报告。检测能力最低满足饮用水源地水质检测项目61项、地下水常规39项(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除外)的能力要求,如有特殊原因需分包检测项目,需经怀远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同意并提供分包单位相应资质,同时满足1、条款对供应商资质的要求,分包项目仅限全分析中扩展项目。 五、所有采样及现场分析项目均由检测单位负责。在采样结束后10天内提供监测报告。 六、供应商可以在报送报价文件前向怀远县环境保护局咨询或现场勘察每个水源地的位置。 七、采购人仅对预成交供应商提供一次确认点位,如再需提供确认点位所发生的费用由供应商承担。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1)

第一节设计原则 本项目方案设计的原则为: 1、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满足《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的规定要求。 2、提高全民意识、警示及保护地下水,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3、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警示牌上的图形和文字。 4、根据现场情况设计绿化形式及植株选择。 第二节设计范围 本项目的内容包括: (1)设计内容包括:界标、警示牌图形文字;隔离栅布设;绿化。 (2)界标、警示牌的制作安装;隔离栅的采购、安装;绿化所需种植地整理、种植、浇水等。 第三节设计依据 本项目方案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及标准有: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433-2008) 3.《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环境保护指南(试行)》 4.《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433-2008) 5.《饮用水水源保护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 6.《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政策》 (HJ588-2010) 第四节项目概况 在饮用水水源区域做好防护措施,设立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采用隔离栅来进行物理防护,对水源地周边进行合理绿化,建立植被绿化,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拦截农业污染物进入水源,构建植被绿化防护工程。

①隔离栅建设 隔离栅的建设坚持以下原则:根据地形及实际情况,避开较大面积耕地、居住区, 有利于彻底保护水源地的生态及安全,所用材质为PVC浸塑护栏。 ②警示牌设置 在水源地区域显着位置设置警示牌,警示牌注明保护区范围及注意事项。 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 界标正面的上方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中下方书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名称,下方为监督管理电话等监督管理方面的信息,监督管理电话一般为当地村居主要负责 人联系电话。 ④植被绿化防护工程 对水源地周围进行植被绿化,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植被蓄水能力,有效防止其他 生物对水源地进行污染和破坏。 辖区内14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饮用水水源保护设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内 容清单参照下表: 序号工程项目单位数量备注 1 警示牌个25 2 界标个14 3 隔离栅M 315 4 植被绿化M2800 采购项目分布如下: 序号名称工程项目单位数量 警示牌个 2 1 村 界标个 1 警示牌个 3 2 村 界标个 1 警示牌个 2 3 村 界标个 1 4 村警示牌个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