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6章 文化传播

第6章 文化传播

第6章 文化传播
第6章 文化传播

第六章文化传播

一、文化传播及其类型

(一)文化传播的定义

●文化传播:是指一种文化特质或一个文化综合体从一群人传到另外一群人的过程,亦即文化特征在传输人与接受人之间的传播。

(二)文化传播的类型

●文化传播包括文化传承、文化扩散两种类型。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不同代际人群中的传播;

●文化扩散是指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中的传播。

二、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一)文化扩散的定义

l 文化扩散(cultural diffusion ):是指文化从一地扩散到另一地的空间过程,强调文化特征在空间上的传递。

l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本途径。因此,文化扩散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既研究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传播过程,也研究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

l文化扩散包括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两种类型。

1、迁移扩散

l迁移扩散: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将文化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过程,属于跳跃性的扩散模式。

l由此可见,迁移扩散是由于文化初始承载者的迁移活动而造成的文化事象的扩散,即由文化承载者将某种文化事象从源地带到新的靶的。

l由于人口迁移规模存在大、小之别,因此,所造成的文化迁移扩散的形态也不一样。若人口迁移规模较小,则多造成文化特质的扩散;若人口迁移规模较大,则可能造成文化综合体或文化体系的扩散。

2、扩展扩散

l扩展扩散:是指文化的初始承载者并没有迁移,而文化事象却发生了空间转移,属于墨渍式的扩散模式。

l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刺激扩散(stimulating diffusion)三种类型。

(1)传染扩散

是指一种文化事象从其初始承载者,传播到其他正准备接受这种文化事象的人群的空间过程。比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属于传染扩散。

(2)等级扩散

l是指一种事象按照某种等级顺序,从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扩散的过程。这里的“等级”包括“社会等级”和“空间等级”两种情形。

l佛教传入中国后,由皇室向士绅和普通平民传播的过程,就是“社会等级”的扩散;

l文化事象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乡村传播的过程,就是“空间等级”的扩散。

(3)刺激扩散

l是指一种文化事象在扩散过程中,接受者抛弃了文化的外在形式,而接受了文化的思想实质的过程。

l比如温带地区的驯养技术引入寒温带后,就变成了驯养驯鹿的技术。

三、“扩散模型”的现代意义

l美国当代社会学家赫克托根据文化扩散的理论,建立了“扩散模型”(The Diffusion Model)。l他将“扩散模型”作为解释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道路的视角之一。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由于经济发达的核心地区的文化向该国家或地区扩散的结果。

l “扩散模型”的一般理论认为:接触的缺乏导致核心—边缘地区不能整合,因此,建立核心与边缘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国家发展是决定性的。

l在赫克托的“扩散模型”中,有关国家发展的社会变迁理论,包括文化扩散理论和社会结构扩散理论,分别反映了文化移植和制度移植对边缘地区发展的影响。

1、文化扩散理论

l文化扩散理论强调文化因素在实现国家发展中的绝对重要性,该理论认为:处于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接触和互动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文化的扩散才能进行,最终发展文化整合,从而国家的发展才能实现。

2、社会结构扩散理论

(1)理论阐释及实践

l社会结构扩散理论认为,“核心与边缘的非整合产生于它们的社会组织的本质的不同”。指出:

社会结构扩散就是具有现代特征的核心地区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家庭结构等)向“传统的”边缘地区的扩散。

l同时,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结构的扩散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扩散要先于意识形态的扩散。(2)结构扩散的复杂性

l一方面,由于以中央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结构扩散的迅速实现超越了边缘地区发展的内在逻辑,使得扩散速度原本不一致的各发展层面的扩散更加不一致,从而加剧了国家发展进程的复杂性;

l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发展中边缘地区的发展本身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结构扩散虽在形式上快速实现,但这些移入的结构要为边缘地区完全吸收并成为内在发展的一部分,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四、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l文化传播的过程包含着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在传统时代,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是通过作为信息载体的人来实现的。而人类的交往范围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特别是一些自然障区,比如崇山峻岭、沙漠戈壁,对文化传播的制约非常明显。

l时间越早,人类文化传播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深。在旧石器时代,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在不同地区相对独立地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比如西方的“手斧文化圈”和东方的“砍砸器文化圈”。

l “手斧文化圈”主要包括非洲、欧洲、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砍砸器文化圈”则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

l有学者认为,两个文化区之间的边界清晰,表明它们长期独立发展,彼此之间没有交流。而阻碍两个文化区之间交流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因素。

l根据考古发现,在更新世期间,东亚、东南亚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群落少有变化,这里长期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隔断了东亚、东南亚与南亚之间的联系,从而也隔断了与中东、欧洲地区的往来。

五、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扩散与特征

l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礼”文化长期扩散的结果。“礼”文化的扩散,既包括在中国历代疆域内的扩散,也包括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扩散。

(一)汉文化在中国历代疆域内的扩散

l礼制文化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内容,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其扩散过程集中体现了汉文化辐

射圈从小到大、从核心到边缘、从腹地到边疆的历程。

l “礼”文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礼仪制度,一是礼治。“礼”文化作为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髓,在先秦民族、文化、政治“一点四方”的格局中居于中心地位。

l就民族而言,体现为“华夷五方格局论”;就文化而言,体现了华夏文化在早期轴心时代的轴心地位;就政治而言,体现了五服制的圈层结构。

l综观之,“礼”文化在中国的扩散过程呈现出以下时代特征:

1、呈阶段性的扩散

l春秋早期,在华夏文化圈内,政治进程主要表现为各诸侯国在内地缘称霸、在次外地缘扩张,一方面寻求建立霸国体系,另一方面严华夷之防、夷夏之辨。可见此时各诸侯国并未追求大力输出中原的“礼”文化,而是对内试图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对外维护中原文化的纯正地位。

l春秋后期,随着大量蛮夷成为各诸侯国的编户齐民,单纯强调“夷夏之辨”已经不合时宜。对于统治者来说,只要蛮夷接受中原华夏文化,就可视为同路人。因此,春秋后期华夷之防的意识逐渐淡化,而主张华夷同化的思想逐渐成为共识。

l其积极影响在于:一方面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使中原华夏族“礼”文化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l据《春秋》载:“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说明到春秋后期,中原“礼”文化在蛮夷国家中已经得到广泛深入的扩散,大大加速了华夏民族融合的步伐。

2、借助中介扩散

l一是华夏诸国成为“礼”文化扩散的中介

l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成为向周边蛮夷戎狄地区进行文化扩散的中介,同时也成为该地域的文化核心,为战国时期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l春秋时期称霸中原的齐国、晋国,其“礼”文化直接渊源于周。同时作为中原“礼”文化扩散的中介,对周边诸国的影响深刻而持久。比如齐对东夷、淮夷诸国的文化影响,晋对狄人及吴国的影响。

l另一方面,一些蛮夷之国通过接受中原“礼”文化而成为中原霸主,比如楚国、吴国、越国。

l二是华夏化的蛮夷诸国成为“礼”文化扩散的中介

l楚国最初是通过江汉诸姬姓小国而逐步接受中原文化的。

l当楚国称霸后,又作为中原“礼”文化扩散的中介,将其文化影响扩散给其吞并了的周围许多蛮夷小国。

3、向东、南蛮夷方向扩散

l由于春秋五霸大都在东、南方向,因此中原“礼”文化的传播并非呈均等扩散,而是呈现向东、南蛮夷发展的强劲趋势,向西北戎狄扩散的效果不明显。

(1)中原“礼”文化易于在东、南方向扩散的原因

l春秋时期的东夷包括剡、莒、徐、莱等国。中原“礼”文化之所以容易在东夷生根,原因有二:

l一是受到齐、鲁两个中原文化大国的影响,特别是齐国的影响。早在西周初年,东夷诸国就开始受到以齐国为中介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时期齐国又首先称霸,对周围诸侯国的文化影响更明显。

l二是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通之处。研究表明东夷人曾经创造了较高的文明,有自己独特的“礼”、“乐”文化。

l因此,当中原“礼”文化向四夷扩散时,能够迅速被东夷诸国所接受。

(2)中原“礼”文化难以在西北方向扩散的原因

l一是与秦国的历史有关。秦国先祖因帮助商纣为恶,而被周武王处死。后来秦又参加武庚叛乱,被周驱赶至西方边陲。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秦无法接受中原“礼”文化的熏陶。

l二是秦的统治者认为中原礼乐是衰乱之根源,只有西戎文化才是“真圣人之治”,因而形成了抵制中原“礼”文化的传统。

l总之,由于春秋争霸而导致中原“礼”文化呈现出上述扩散的特征,所以到战国时期,楚国逐渐统一了整个南中国,秦国进一步向西部扩张,中原内部则加速分化,从而形成西边以秦为核心的西戎文化圈,南方以楚为核心的楚、吴、越文化圈,黄河流域以齐、燕、三晋为主的中原文化圈。

(二)汉文化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扩散

l中华“礼”文化圈包括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

六、文化传播规律

l不同文化之间既存在异质性,也存在兼容性,决定了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l因为异质性的存在,使得通过文化传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显得非常必要;因为兼容性的存在,使得文化传播能够找到受体。

(一)物质文化比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更容易传播

l物质文化是具体的文化,包括器物文化、技术文化,是文化的物化形式。

l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抽象的文化,包括理论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l由于物质文化与精神、制度文化的内涵特征不同,因而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一样。精神、制度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容易被改变,也不容易被其他文化承载者所接受。

l而物质文化则不同,它仅仅具有形式化的表现和工具意义,在不同文化中有较强的通用性,除受自然条件制约外,其传播的速度和规模都大于精神、制度文化。

l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很早就传入欧洲,并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同时期中国的精神、制度文化则没有相应地传过去,因为东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冲突。(二)文化传播的总体趋势是高质文化替代低质文化

l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不仅表现为每种文化特质的呈现形式不同,更是表现为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l所谓高质文化,是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更文明、更先进的文化。其价值在于对特定的社会主体生存和发展所起的意义和作用。

l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因此高质文化替代低质文化是历史的必然。比如精耕细作替代刀耕火种、工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人地协调论替代人类中心主义等。

(三)跨地区的文化传播是促进地区文化繁荣、优化的必然途径

l对其他地区特定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接纳,是进行跨地区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

l文化的传播程度,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以及满足特定地区、特定国家的需要程度。

l一般来说,与一地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特质的传播具有地域局限,比如耕作方式、衣着风俗等。而那些与自然环境联系不密切的文化特质,在扩散时相对容易,并具有广阔的地域适应性。

(四)综合国力的强弱与文化传播力度成正比例关系

l虽然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与该国文化发达与否不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但是,综合国力的强弱,与文化传播的力度则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l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也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活跃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成为世人关注的亮点和重心。一些强国甚至把文化传播作为向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

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近现代以来英美诸国的文化能风行世界,这与它们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分不开的。

l今天中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也是体现了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外向型文化传播。z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胡林峰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每个民族,或者说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文化就会有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这里不可不提到影响当代文化的西方世界。 我的外教,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天他发给我们一张卡片然后告诉我们卡片上的英文代表的是今年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职业联赛)的参赛队伍。等到赛季结束便会产生一个总冠军球队,球队名字就是这些卡片中的一个,然后这个卡片的持有人会得到一份奖品。大家听了都兴奋起来,一些从来不关注篮球的同学也开始打听着NCAA。自然便了解了美国篮球文化。这样很巧妙的一个文化迁移,很好地帮美国篮球扩大了影响。这些都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所做的事情,可能这就是美国文化为什么会对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呢?虽然在海外也是遍地播种,但是终究没开出几朵美丽的花朵来。就中国内地而言,看着好莱坞电影,听着韩文歌曲,捧着日本漫画的中国人比比皆是,原因何在?不是国人主动去寻求这些舶来品,而是国内本身无法提供一个给人们学习,了解本国文化的高质量的平台,简而言之,就是能让现代人所接受的本土文化物质享受以及精神熏陶的东西少。所以才会出现“崇洋”的现象,直接点说就是内地的文化教育不够,不足,以及不合理。“不合理”在中学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中华文化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优秀文化’诸如此类,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但这并不就代表了文化教育的成功,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并不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就更别说让人么去传播和发展了。 所以中国文化要想在本土得到一个新时期的跨越就势必要提升文化教育的水平,以及更合理的教育方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对外发展的形势,在我看来文化发展与传播有着不可或缺的三要素:1.文化的本质 2.文化的传播性 3.文化的融合性。 1.文化的本质,一种文化以及文化的传统思想要跨越其生长的土地,让陌生人能够接受,首先归结于文化的本质是否和陌生人从小说接受的传统教育,以及陌生人的道德观念相抵触,同时也要取决去此文化的根本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论文

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影视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现代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走向趋势越来越显著,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偶像崇拜、娱乐化的特点,它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们警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影视从一本正经到影视音乐观众,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影视音乐节目”掀起了影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政府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影视音乐节目进行了认识,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然而,有些人却为此投机取巧,把影视音乐变成纯媚俗取悦大众的工具,其发展方向仅仅考虑的是生钱效应。 当前的影视音乐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但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对传统的背离与叛逆。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方法替代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求,无限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是让我们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在束缚着我们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我们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相反,他们并不想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替代主流文化,而只是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进而改造之。随着社会个性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影视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项的、传统的传播形式,更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影视音乐节目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在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 如今,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和音乐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著名作曲家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英雄》,《夜宴》等一系列电影音乐也都在社会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影视音乐是在中国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继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底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像尽意”的崇高境界,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现代的音乐电视发展是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起点的,经过多年的磨合,电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实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演进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影视音乐文化,是中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些许可以这么说,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钟爱。 与此同时,商业制度是这个时代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最大制度,影视音乐的矛头所指的就是它。正是由于商业制度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故所以才有影视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均受制于它。市场借助由音乐家(生产)、影片(流通)、公众(消费)构成的商业体制施加它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即“影视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完全凭借经济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影视音乐家的创作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制作,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正因为这样,影视音乐不可能对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

日本动漫文化

日本动漫文化 日本动漫发展到今天,商业化程度已经达到极致。目前日本共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以及一批世界一流的动漫工作者。年230万亿日元的产业营业额使动漫成为了日本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日本动漫产量惊人。每个月都有大量生产动漫作品问世。日本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方方面面都在这些动漫作品中充分展现。因此日本动漫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日本的一个重要窗口。 也由此,日本动漫文化成了日本的象征之一。而其作品反映了许多日本民族所具有的特点。西方学者认为其民族性格充满矛盾,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带入了它的作品之中。 第一种,病态的美 日本民族对极端之美的追求近乎偏执。比如日本人认为最美丽的时刻便是樱花凋落的瞬间。因为看到满树樱花在短时间内凋落的一干二净,铺天盖地,毁灭的极为壮观,震撼人心。对于死亡霎那都追求优美的日本人必然也会在艺术上倾向极端,甚至可以称为病态。这种病态表现在动画上,就出现了如《炎之蜃气楼》《绝爱》中狂热的同性恋情节。“刚认识他时,他一边翅膀的羽毛已经折损了,而另一边的羽毛后来也被我拔光殆尽。因为我不要他飞,不要他从我手中溜走”,“ 如果爱可以传达一切,而不需要手、脚、眼睛、耳朵。那么这些我就都可以不要!”。以及在《浪客剑心》中出现的对杀戮的刻意美化。"我杀你固然有些残忍,但又不能不杀,所以,我尽量杀的漂亮一些,我要用最美丽的刀,最得体的动作来取你首级,这样也对得起你,你也可以死而无撼了。" 第二种,细腻敏感的感情之美 日本动漫优秀的感情之作,往往善于人物间微妙的感情刻画和细节刻画。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对白和自白(比如EV A)对于内心世界的刻画之美,是其特色,也是区分各国动画的标志。而其特色的产生原因,“正因为日本人的感情是不轻易外露的,所以久而久之,他们的感觉器官就被训练得异常发达,自能感觉得到彼此之间微妙的关系,而作出恰到好处的反应。”(摘自《试论日本漫画与日本文化的互动作用》)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本来就是日本人的生活重心之一,他们时刻留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小心意义对待人际关系。也由此产生这种感情细腻而敏感的作品。推荐作品《蜂蜜与四叶草》《凉风》。 第三种,悲观情绪 日本动画,常常会出现一些悲观的未来世界描写,悲观的主人公描写,描绘一种对世界绝望,对人际绝望的感情。例如EV A中,东京市都有第三个了。情感上往往是些猜忌嫉妒和陷害等负面情感,给人一种绝望和黑暗的感觉。《寒蝉》中的人心猜忌《苍穹的法芙娜》中的因权利内讧,都深深的表现日本人对未来的恐惧和对人性的失望。 第四种,模糊的正邪概念 在日本动画的题材中,成人向的动画中,描写的正邪概念非常模糊,往往给人摸不着北的感觉。没有真正的正义和邪恶,存在于灰色地带。因为立场不同,看法自然不同。有些时候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各种各样的行为被人误解。而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暧昧的原色——日本动漫的二战情节》一文中写道〝日本动漫中是不可能出现…正义战争?和纯粹的…大坏蛋?这种角色的,因为这等于是打了身为战争发动者和大坏蛋的自己一个大耳光〞。话虽如此,有时我们也会因此思考下,这么做真的是正义么,这个也只有自己的信念是什么才能决定。而《高达》系列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个元素 如今的动漫产业成熟了,也到了该有的瓶颈,优秀作品越来越少,能让人深究的也越来越少。作为个爱好动漫的人而言,我希望能突破这瓶颈,能够有其应有的内涵。而我也呼吁国内的漫迷,看动漫也要吸收其的精华部分,取其糟粕。不要因为这个丧失民族的自豪感。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现代困境 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文治教化、礼乐典章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强调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到了近现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使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国的捍卫上,文化的发展也因社会的动荡一度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平台,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文化承前启后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了。除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者,其传媒“霸权”地位导致一旦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进行非公正、不客观的宣传,就会使受众形成带有偏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就拿法国来说。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究其原因,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仅仅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法国初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非常的少。用该国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单独有一章用来介绍中国,但其所论内容十分有限,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我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

论日本动漫与日本文化传播

论日本动漫与日本文化传播 众所周知,近年来,动漫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趋向于成熟并且成功商业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日本动漫。虽然不喜欢这个国家,但抛开个人情感从客观上来看,日本的动漫产业优于甚至说远远领先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且其制作人员成功的在动漫中植入了本国文化精髓,可以说日本动漫与日本文化水乳交融,动漫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和魅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动漫产业,据了解,日本的动漫文化兴起于民间,在形成一定规模后才得到了政府的认可,然后才逐渐趋向于产业化。先有了质量然后才是数量上的爆发。这点就不是我们国家比得上的了,我们只为了政府一句话就产业化了动漫,数量的确不少,但其质量实在不堪。网络上有一个恶搞的吐槽类节目,那个戴着面具的主持人就评价我国的动漫里除了猫狗鸡鸭就是机器马达,连像样的人类都看不到几个。还有一例,某市花两千万巨资打造的一部动漫,其动画效果人物形象还不如几个愤青学生吃了一周泡面赶出来的几集短片。虽说讽刺的有些过分,但也不得不说这是国产动漫的硬伤。题外话不说了,回到日本动漫上来,日本动画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说所画人物均具有为亚洲人的特征,人物服饰等也趋向于东方化,这种极为保守和排外的动漫发展方向一开始我觉得必定会被世界所淘汰,可实际上日本动漫那种特有的东方美和气质折服了全世界的观众。这也让动漫成为了日本的第一产业链,在全球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也是日本文化在日本本土的地位动荡过程。在一九一七到一九四五的萌芽阶段,下川凹夫、北山清太郎和幸内纯一三人奠定了日本动漫的基础。下川凹夫的《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就是公认的第一部日本动画。之后爆发了二战,日本动漫也进入了有声动画片时期,当然,此间的动画都鼓吹军国主义,鼓吹侵略,成为了政治的喇叭。四六年到七三年动漫开始进入探索期,此时正值日本战败,反战题材的动漫变得极受欢迎,大藤信郎就是这一时期的动画大师。七四年以后日本动画趋于成熟,爱幻想的日本人开始热衷于机械类动画。诸如《机动战士》、《超时空要塞》等至今仍大受追捧的动漫精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同时代,我个人喜欢也很佩服的动漫大师宫崎骏开始崭露头角,他的动漫唯美、自然、清新,主题都掠及人类内心最深处,启发着人们对生命对感情,对天与地更多的思考。九零年至今称为日本动漫的细化时期,其产业化进一步完善,种类、形式、题材等等都有了进一步细化区分。诸如少女类漫画、战争类漫画、热血类。历史类、情感类……伴随着动漫发展,其周边产业也蓬勃活跃着,同人馆,cosplay、DIY等等越来越多的花样诠释着日本动漫和日本文化。 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日本动漫中独特而又自然的日本本族文化。日本人极为喜欢花,皇室欣赏菊花、大多数贫民喜欢樱花。这在动漫中也有体现,有几种意象是日本动漫中很常见的,比如说独特的光与影陪衬下的皇宫窗台上的菊花,又比如说落红飞舞的樱花树下站着撑着油纸伞着着和服的少女。唯美的花景不仅渲染着动漫气氛,也渲染着日本文化。最美丽的时刻是樱花凋零的瞬间,就像是日本人在军国主义教导下信奉牺牲是无上荣耀一样。对于死亡,日本人具有极为病态的崇拜,体现在动漫上就是对于艺术极端的追求。在某些动漫里,女主角就是在樱花飞舞最为绚烂的时刻死去,还有《火影》中迪达拉称艺术是爆炸,而他的搭档蝎则认为艺术是永恒,而两人的共同点就是都是用自己的死来实践对于艺术的认识。 另外一个最为受欢迎的动漫要素是感情之美。日本动漫对于感情的描写极为细腻敏感,他们的制作者很擅长对于人物间感情刻画和心理细节描写,我一直认为只有女生才会对情感有这么充分的认识,可看了那些制作者的照片,发现大半都是男的,不得不说真的雷到我了。闲话不提,日本动漫里的情感戏很足,通过肢体语言还有自白与对白体现得淋漓尽致。实话说我被日本动漫赚走了不少眼泪。现实里的日本人很注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他们很留意别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孙子兵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在世界兵学史上地位尊崇,东西方译者们也日益重视该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并推许其在语言、文学方面所展现的美学成就。《孙子兵法》的英译肇始于1905年,迄今已逾百年。 但对这一跨文化传播过程的研究却仍未形成系统,采用跨文化传播学相关理论来深入研究这一主题也仍处于发轫状态。本文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采用历时性描写翻译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孙子兵法》多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纵向上将《孙子兵法》的英译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并简要介绍代表性译本的文化特点与历史地位,展现出各历史文化时期英译本的共性面貌;横向上按照“语词(文化概念和兵学术语)——观念(孙子哲学思想)——文句(辞格)——语篇(文体)”的逻辑层递,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系统分析七个代表性译本中的文本与副文本,阐释《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兵学、哲学和文化艺术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接受和变形的轨迹,并试图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讨论典籍英译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发展趋向。论文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讨论理论基础、研究背景、对象、方法、意义以及创新点等基本问题。第二章探讨《孙子兵法》的历时性传播,对该书的文化内与跨文化传播历程作一概括和分析。 通过细致梳理《孙子兵法》的英译历程,努力把握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蕴含的内在规律。在第三章中,笔者根据语词三种类型的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从社会符号学、情景语境语言学、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负载词和兵学术语的“意义共享”状态,并剖析各译本处理

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摘要: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看似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两个概念。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例外。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着经久不衰的英语学习热潮,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哪些影响呢?本文即从利与弊两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斧正。 关键词:英语学习中国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越来越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中,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英语学习在中国有了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上至八十老翁,下到童稚幼儿,每个人的嘴里都能说出一两句英语,英语学习已成为大多数人升学、评级乃至有更大的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中国文化受到英语文化的强势冲击,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国学更是首当其冲。这样的英语学习的热潮,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其伴随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而确立了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强势地位。在英语中,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构成了词汇基础,其他的欧洲语种对英语的形成也都产生过影响,可以说英语也是在吸收其他语系精华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完备体系。这样一种强势的语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影响,不可谓之不大。总的说来,其影响有利也有弊。下面就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有利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讲,学习英语与中国的文化传播并不矛盾,学好英语不仅使文明能够了解西方文化,学习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能够促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一)借助英语在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整日浸润其中的中国人都不一定能说的清楚,道得明白,更何况那些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尤其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文化,由于对文言文的理解困难,导致英语无法翻译或者言不及义、文不对题的状况屡屡发生。也正是因为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神秘性,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透彻,致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出现了很多误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要让世界认识一个正确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必须要学好英语,以便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通过英语学习西方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一直讲究“融会贯通、兼收并蓄”,西方文化包括美国文化也是有很多长处的,对于西方优秀的科技、管理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成果,我们中国人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相互融合,丰富中国文化的内容,同时可以找到东西方文化的相同点和切入点,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

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消解

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消解 摘要: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其技术优势,以文化工业生产的方式,用大众化的文化商品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本真内涵, 对传统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与观念等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凸显出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巨大的解构作用。针对此现象,本文首先从文化概念入手,对传统文化的特征做出界定,指出“文化消解”概念的意义;其次从“文字消解现象”、“传统价值观陷落与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媒介帝国主义冲击民族文化现象”等三个层面分析,指出大众传播发展导致“文化解”的存在表现与形势的严峻性;再从后工业社会背景出发探讨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进行瞻望,提出见解与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统文化;文化消解;后工业社会 长期面对电脑屏幕工作,敲击键盘,习惯用智能ABC输入法编写文案的你,偶然有一天拿起笔,也许是修一封家书,也许是撰一则公文,或也许只是摘一些资料,这时你却发现许多自己惯常使用的文字的确切写法,在你即将落笔的那一刻,竟如被风吹过的烟雾般凭空消散了。任凭你苦苦思索,固执地徘徊在你脑海里的只有这些文字的读音。你大概也能猜出造成自己书写苦恼的原因。没错,正是你在工作中长期依赖的电脑汉字输入法。电脑输入技术的进步,使你得以摆脱书写,庞大的字库,众多的备选汉字,让你只需轻轻瞟一眼,就能找出自己所要的文字。当你正为人类的这一伟大发明暗自称好时,却不知道,无形中它也令你忘却了众多文字的正确写法。 粗心的你,也许只把它当作日常生活中不足挂齿的笑谈,但是,事实上,它却鲜明地折射出现代大众传播体系与文化互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其技术优势,以文化工业生产的方式,用大众化的文化商品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本真内涵,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概念分析: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消解 在理解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相关概念有一百多种。英国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1]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2]而所谓的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必定是在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中有着生命力和潜在影响力的东西,这些业已积淀为人的普遍心理—生理素质的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行为,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能划归到传统文化的范围。[3]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侧重强调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延续性,观念道德的规范性,以及民族、地域的特点与个性。然而,今天,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道德规范性和民族个性正在慢慢丧失,传统的艺术、知识得不到传承,信仰与习俗被无情抛弃,道德与法律失却了规范的力量。这些现象,用一个专业名词加以描述,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消解”。而在传统文化消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媒介,特别是电

日本动漫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日本动漫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综述 ——以《银魂》为中心 陈清华国一6号 【摘要】日本是动漫大国,多年来在动漫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日本,动漫已深入国民心中,反映着日本的民族文化。本文从日本动漫的影响出发,并以《银魂》为中心,来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日本动漫;银魂;民族文化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漫画里充满各种鲜明特色的文化影子。动漫是日本的第一产业链,在全球没有国家可超越。日本人彬彬有礼,却又蛮横、倨傲;他们无比顽固,却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他们性格温顺,却又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他们忠诚、宽厚,却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他们勇敢成性,却又十分懦弱;他们爱面子,却又有一颗真诚的良心;他们的军人可以承受得起机器人式的训练,却又不服管教,甚至还会犯上作乱;他们倾慕西方文化,却又保守顽固;他们爱美、爱艺术,却又崇尚刀剑和武士荣誉。 人气动漫《银魂》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特立独行的剧情广受欢迎,开创了独有的“热血历史吐槽剧”模式。无论在商业价值、追捧热度或是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堪称优秀。短篇模式与另类主角的设定突破热血型动漫养成型的窠臼,在思想内涵上连通传统、观照现实。从整体剧情来看,与其说它是热血历史,不如说它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向作品。 一、武士和武士道:日本人遗留的璀璨精华 在绚丽多姿的日本动漫界中,以武士、浪客为素材的故事创作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与《新撰组异闻录》等动漫总体沉重的氛围相比,同是以武士为主题的《银魂》则另辟蹊径,大打搞笑无厘头的牌。但在武士道精神的表现上却依旧是严肃认真的,或者说正是由于主角坂田银时平时就算天塌下来也不关他的事的样子,才使得他在遇到危机时表现出的武士精神更加耐人寻味。而银桑所贯彻的武士道,其实就是“素行-松阴-明治”系武士道在现代日本的延伸。银时会在同伴说:“到此为止了吗,与其被敌人所擒,还不如最后做个真正的武士干脆利落地切腹。”时,说“别说傻话,站起来。要是有那个时间去想一种美丽的死法,还不如,漂亮的活到最后”;会说“坚持别人给你准备好的武士道又能怎么样?我也要按照我自己认为美的方式生活下去,保护我想要保护的东西”。与《新撰组异闻录》这类动漫不同的是,《银魂》打破了人们对武士那种生活节制、克己自律的刻板印象,时常出现的搞笑桥段,表现的似乎完全就是一个只忠于自己的现实的小人物形象。 二、具有浓厚的“恩”的伦理意识 日本人具有浓厚的“恩”的伦理意识。从感恩的对象来看,有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和社会恩;感恩与施恩是互动共存的,由施恩、受恩、感恩、报恩组成“恩的行为链”,构成了日本人的“恩的伦理世界”。为了使外在的规范变成个人内在的自觉,日本人重视“恩”的伦理实践和报恩意识的培养,从而为日本伦理和谐设置了牢固的心理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银桑因为在攘夷志士战败与同伴分散后倒于墓边,被登势婆婆的馒头所救,他对墓碑说了

动漫艺术于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宣传作用

动漫艺术于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宣传作 用 〔摘要〕中华民族特色是中国动漫发展的根基。在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全球联系不断加强的现在,动漫作品要处理好“民族的”与“世界的”、“创新”与“传统”的辩证关系,要想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今天产生强大的传播成效发挥国家软实力的吸引力,必须兼顾这些因素,合理继承运用具本民族特色创作出的动漫作品,如此这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获得他人的尊重。 〔关键词〕动漫产业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国家形象 动漫作品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密不可分,动漫作品通过其强大的创造性、可塑性来构建引人入胜的虚拟场景、角色、故事背景,借以再现或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生活中所表现的本质规律进行揭示。动漫作品通常讲述反映社会基层的人和事,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梦想,通过艺术加工来加以表现,提供隐喻的意义和价值给受众,从而使受众在动漫作品中寻求自身的存在意义价值,满足普通大众的心里需求。 提到动漫,不得不提世界动漫产业的两大巨头,美国和日本。美日两国的动漫作品主要面向青少年及成年人,已

不是仅限于少年儿童的低龄说教形式,而是更倾向于具有逼真世界观设定、复杂人物关系的更成熟的商业作品,其中许多成功的热门动漫作品都不约而同的表现了人渴望克服困难实现自身质变,或者突显团结就是力量,或通过个人磨练努力为线索达到一个很高的目标等令人激动热血的类型。这种类型动漫作品所表现的正好迎合了特别是对于身负沉重学业压力处在叛逆期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受众通过动漫作品中角色的种种行为和经历,间接实现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行为或梦想,发泄自身愿望或心理需求。 动漫文化是现代青少年受众调节现实生活心理压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动漫文化的盛行以及产生如此之多并为此痴迷的受众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美日的动漫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在传播动漫作品的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通过人物服饰、日常用具、生活方式等等向受众灌输如日本的和服、剑道、武士,美国的强大军队、先进的科技以及超级英雄等本国特色文化。 如今世界各地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保守的国家都有大量的受众群体狂热追捧美日的动漫作品,又因为其动漫作品转而喜爱美日民族文化甚至国家本身。像美国的迪斯尼、漫威、DC就是把创作的动漫形象融入到主题公园中、表现在影视漫画作品中、相关衍生产品上,由这些构成现在包含了现代童话、英雄主义、冒险、自由的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姓名:孔金娣 专业:10级土木四班 学号: 201001553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就是因为悠久的文化从来没出现过断层,代代相传,并不断地继承、发展、完善、进步,文化是从过去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如果从出生就脱离了这些文化,重新创造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进程,汽车,手机,电视,带兵打仗的方法,美味的菜肴,或是电脑,楼房,更不用说股票,基金,人类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隐性力量与精神支柱.所以,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影视中的运用会不会对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现代电影可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一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去向世人表达并达到传播与发扬的目的. 对于传播的对象和受众,被传播的无论是物质形式的还是一种无形的信息概念,都需要以一种乐于且广泛的方式来传播.像文化的传播不是说教般的喋喋不休,而是吸引受众自己自身的去欣赏与体验其中并从中找到共鸣. 就目前的人民生活需要,影视等文化产业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很好的途径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 中国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大众传媒与文化 报告

传媒与文化 姚雨林 (0901500247) 老师……………胡正强 本学期学习了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这门课。其中主要有大众传媒与服装、饮食、歌曲、文学、偶像崇拜等方面。下面先说说传媒和文化的定义以及发展的历史,然后会说说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和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传播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传播就是沟通、共享的意思。沟通和共享既是传播的目标又是传播的过程。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是传播的动物,古代的人们往往是借助外界的媒介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拟态与手势语、结绳、刻木、狼烟、鼓语、幌子(幌子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态之一)、拨浪鼓等。现代大众的传播媒介则是有更多的表达形式,报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后工业社会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复制性与集体狂欢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演唱会、CD、电影、衣服、饮食、阅读、观看(观看是电视消费,为收视率增加小数点,而收视率是广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以及烫发、染发、化妆等。一种事物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通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的首要基础,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 表现形式:流行分为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按照我们所了解的,一种文化的流行,即在社会中的普及率,固然它本身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得借助某种手段,他才能迅速普及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主要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可以说大众文化的流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人想阻止它的发展也是无能为力的。 1、物(服装的流行):服装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服装的来源:保护说、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和性差说)、遮羞说。 媒介:国内服装品牌广告投放偏爱纸质印刷媒介,而印刷媒介中又偏向户外和杂志。一般服装品牌在媒介投放中喜欢用户外,比如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牌,还有就是服装零售和批发市场周围及售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完整版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 启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摘要:动漫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日本国家的一个文化符号,其近邻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受此影响较大。从简单模仿到立于世界之巅,发展过程可谓艰辛曲折,日本动漫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利用。本文归纳了日本动漫历史发展过程,并讨论了日本动漫的文化特点,以期为中国动漫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动漫 目录 (一)、日本动漫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二)、日本动漫的流行原因 (三)、日本动漫的海外传播 (四)、日本动漫及其有效传播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动漫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动漫,是动画与漫画合并的简称,并逐渐意指具备Et本风格的动画或漫画。日本动漫萌芽于上个世纪2O年代,以《力与世间女子》为代表的幽默路线作品成为日本动漫的标志。2O世纪40年代,日本动漫处于探索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反战题材较多,剧情结构有所改善,受众群体得以扩大。随后日本动漫迎来成熟时期(70__90年代)和黄金发展时期(90年代一上世纪末),动画技术得到极大改进,题材逐渐扩充,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家熟知的《灌篮高手》、《东京巴比伦》、《名侦探柯南》等作品便出自于这一时期。新世纪以来,日本动漫步人分化与创新时期,题材进一步拓展,画风开始突破传统模式,并与当代社会价值相契合。日本动漫凭借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主流文化意识成为了Et本文化的代名词,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通过形象、叙事和文化张力起到了塑造日本文化形态、凝结文化价值的重要作用,成为了日本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造就高强度文化影响力的传播载体。 (一)萌芽阶段 明治维新时期,动漫(卡通)由欧美传人日本,并受到民众的青睐与追捧。以美国卡通为中心的动漫浪潮对日本产生较大影响,一些模仿性的动漫作品开始出现,但是具有浓重的欧美色彩。而产生于2O世纪20年代,以《芋川栋三玄关》、《锅凹内名刁》为代表的日本本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动漫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随后的20年间,日本动漫的写作风格逐渐由追崇国外生活向反映社会现实的路线转变,并将幽默元素加入作品之中,此时的代表作为《力与世间女子》。这部作品由政冈宪三与其学生懒尾光世制作完成,是日本首部有声动画,对日本动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探索与发展阶段 经过2O多年的发展,独具本土特色的作品框架得以完善,动漫风格逐渐丰富化。20世纪40年代前后,日本动漫进入新的时期,此时的动漫作品多与国内社会发展相关联。二战期间,受国内军国主义思想宣传的需要,大量法西斯主义宣传性质的动画片被搬上荧幕,动漫这种艺术作品成为了日本宣扬政令的工具。战后,由于政府资金的暂停注入和迪士尼动画的冲击,日本动漫经历了短暂的低潮期。1947年,手家治虫发表了《新宝岛》,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漫作品给动漫期刊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动漫初具产业雏形。1963年《铁臂阿童木》的上映更是迎合了民众的心理,消弭

动画的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策略

动画的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策略 摘要: 中西方动画作品中的传播过程都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经受了岁月的沉淀与磨练,在中西方丰 富多彩的动画作品中淋淋尽致地发挥出来。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动画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时,都会在无形之中给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延伸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推动了社会文化更好、更快地向世界前行。整体而言,中西方动画作品中的文学艺术的传播形式不尽相同,却是表达着同样的艺术内涵,而大致方向不变。并且动画都是通过文化的传播来达到动画作品的大力宣传,然后供本土及世界的观众来欣赏。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研究与探讨,如何才能大力地推进动画的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进而实现动画文学的全球化。 关键词: 动画;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策略;深远影响 无论是中国动画作品,还是西方动画作品艺术,都会在无形之中给人类文化水平的发展提供了 便利的条件,这些都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产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动画艺术,为社会的文化发展创造财富。 尽管中西方动画作品中艺术传播的形式各显神通,不尽相同,却是表达着同样的艺术内涵,同样是运用 动画作品来表达艺术的文化气息,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社会环境的缩影,从而让儿童乃至大人认识到文化知识真正的力量,所谓的真善美的真实所在。 一、动画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1)由于动画的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属于自己心中的动画偶像剧,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简单的动画内容都能够脱口而出,比如说:《熊出没》这部动画的兴起,成为多少儿童心中的所爱,家喻户晓。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都会模仿其中的话语,进行通话的交流。千万不要觉得这些简单 的话语通俗易懂,就不值得一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你通过看动画而有了这些话语感觉的时候, 说明你对语言的交流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就证明你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进步。动画的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不同的语言,了解许多简单的跨国文化知识、简单的短语,经过反反复复地 观看,重复地听取,自然而然深入人心,久而久之,达到了文化宣传的效果,看的动画越多,对文化学 习的开展越有利。 2)动画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解决这些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对于文化交流来说,观看动画让人们在身心愉悦、身临其境的同时轻松地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这个过程既简单又方便,还不需要刻意地去记忆,听多了画面中的描述,自然就刻在脑海中了,至少也会给我们 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动画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比如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在不经意

论当代中国文化传播

论当代中国文化传播 摘要:文化传播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19s世纪末才由西方学者发起的。在人类学视域,文化传播经历了从进化论到传播论的论争和演变,曾在欧美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本文主要论述文化传播的含义及其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传播含义意义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传播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正如威尔伯·施拉姆所言:“我们既不完全像神,也不完全像动物。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是人。”文化传播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成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动。正如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也离不开文化传播。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当代人对社会生活的阐释,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都与传播息息相关。文化传播成了当代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我们谈论文化传播,也就是谈论我们的文化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嬗变,是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当代文化传播将是21世纪文化研究最重要的主题和中心视界之一。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事实表明,文化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度地卷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同人类朝夕相伴,如影随形,与生俱来,共同绘制出人类历史的壮丽画卷。我们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

大众传播与文化期中考试题

大众传播与文化期中考试题 1.请简述文化传播的特征? 答:没有文化传播就没有人类文明,文化的特性即“活”的流体,其主要特征有: ①社会性 文化的传播是群体的传播,离不开社会主体.离开了社会主体,也就谈不上传播。 ②目的性 文化的传播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传播。 ③创造性 文化的传播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文化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像一潭死水,永远不会流动。 ④互动性 传播,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没有互动,就没有传播。 ⑤永恒性 文化传播贯穿于人类发展的过程,有人类,就有文化;有文化,就必有传播。 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传播促进文化,文化影响传播。 2.印刷媒介的受益人是哪些? 答:首先最大的受益者是统治者.新的媒介的出现,统治者都会去控制它,让它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宣传,维护自己的利益,让受众相信这就是现状,这样他就能巩固自己的低位。 其次就是受众.受众可以方便阅读与保存,体积小,内容多,方便携带。 再者就是和印刷业相关的产业,比如伐木、运输等等相关的产业,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最后就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印刷媒介复制量大,传播范围更广,接触的受众更多,传播更久远。 3.电子媒介带给社会的最大变化时什么? 答:电子媒介首先改变了传播距离远的问题。电报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传播的更远。改变了以前没有声音的状况,让人们不但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再后来就实现了声色并茂,不仅看到,而且听到;不仅是静止的图片还有动态的视频,让人们身临其境,更加形象化。当然也让人们缺乏了想象的空间。 4.网络带给我们生活的新变化? 答:网络是一种整合性的传播形态,集合了其它媒介传播形式,并且具有人性化的互动。网络给人们带来了虚拟的真实,人们会把这里当成自己自由意见的集散地,社会的某些不正常让人们更愿意去相信网络,在这里找到现实所不能给予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去理性的面对网络。网络给人们营造了一种民主,尤其是民主选举。说实在的,当下的中国民主选举不存在了,人们相信在这个平台上是民主的,其实也不然,既然网络是工具,还是要被利用的,民主也只是相对现实的。 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这是一种娱乐性极强的新媒介,全民参与,不受限制(法律允许范围内),视听结合,得到全身心的放松。网络是把“双刃剑”,带给我们享受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了面对文学作品获取形象的能力,数字媒介可能会粉碎人们专注于沉思的能力,就看我们怎么样去理解它,使用它。 论述题(第一小题20,二,三题各16分,共52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