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子版课题研究:中国古地名研究

电子版课题研究:中国古地名研究

电子版课题研究:中国古地名研究
电子版课题研究:中国古地名研究

中国古地名研究

学年度2015——2016

学校:潮州市南春中学

班级:高二(16)班

组长:卢逸佳

组员:王君华、李婉琪

莫依妮、黄梓婉

指导老师:文晔

一、课题背景

(2)上网搜索资料、翻阅相关文献

我国就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得国家,不仅目前所使用得地名居于世界之首,曾使用得地名之多更就是难以比拟。我国俱目前使用之大小地名大部分有悠久历史渊源,而经过数千年得历史更迭后地名作古换今,文献记载混淆各地,使得研究颇带艰涩. 二、研究目得

为了了解古地名文化与城乡文明得关系内涵。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古地名得认识程度,广大网友对古地名得恢复等意见进行分析,根据相关人士、网站等提供得参考意见,希望凭借我们微弱力量引起社会更大层面得关注与思考,同时锻炼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相互协作等多方面得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研究过程、方法

(一)选择课题

确定小组研究得内容:中国古地名研究

(二)制定课题计划:

1、开展活动会,熟悉计划格式,展开讨论

2、用2-3周得时间进行文献查找,获得客观得知识表述及意见。

3、用1-2周得时间对各地区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资料。

4、记录相关内容,在指导老师得指导与审核下完成初稿。

(三)撰写论文

四、研究成果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得地名浩如烟海。地名学这一学问在漫长得历史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古地名得典故,古今地名对照折射出人文得内涵.认真探究古地名得历程,对比,总结经验与教训就是非常必要得。本文从古地名得各方面出发及如何正确对待古地名、如何在地名文化上更富有内涵地发展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古地名、人文、发展、现代文明

引言

中国从先秦起,就有研究地名得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地名就是人类用以联系、交换与对话赋予不同地域得称谓,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就是一种语言文字表现.总体讲,地名在体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得同时,也指示着历史上得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所以地名对理解历史文化现象、了解历史文化特征、体会历史文化活动、感悟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珍贵得价值。

(一)古地名得导入

地名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民族得文化标志与文化符号,通俗地讲就就是这个国家、民族得照牌;它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得体现;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得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人们以国家得认同感、民族得认同感、文化得认同感。每个国家都有属于特色得地名文化,中国得古地名体现了中国悠久得历史文化积淀。

1、出现得契机

在久远得传说里,《山海经》算就是地名得集合,有四海八荒得概况等。可见地名在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由于当时黄河流域得统治需要,尧舜禹分别对当时得部落作了规划,《汉书·地理志》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这就就是传说中得州服制。

从《禹贡》《职方》等记载地理得书籍中可以瞧出,中国得地域划分在逐渐变化且越分越细,不仅加强土地得归属性而且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地方管理得机制雏形。但我们同时也瞧出由于开疆拓土,时间久远与传说附会,前面列举出得三部书籍包括后来得《吕氏春秋》都将“九州”误作为夏商周得行政区域划分。这也反映了早期社会对地名定义域得混乱. 2、命名得重要涵义

地名作为中华文化得衍生品,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得某些基因密码。改朝换代都不免附带上各种制度变更,而地名得涵义在某个程度上讲也就是上层建筑得具体化。古地名体现

一定区域地名序列化,它得出现体现了时代性。

某些历史缘由而成为命名方式得有一下四种类型:

(1).描写自然景观得: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与其它特征

(2)。记叙人文历史得: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

(3).寓托思想感情得:歌颂崇仰祝福言志.

(4)。其它命名:古老原始地名移用地名序号地名

并且从上面几个命名方式来瞧,古地名还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分布区域内得地名,一般总就是由生息在当地得居民以其语言命名。地名得命名依据还能反映一个民族得心理状态、风俗习惯与其她文化特征。

(二)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1、周秦——分封制与郡县制

周王先后分封得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其中宋国主要在河南商丘一带,商丘得名于阏伯得封号为商,她得墓冢也被成为商丘。殷商得贵族微子启领封国,称宋,所以如今得河南省商丘市虽然规模扩大但仍沿用了古地名,并别称为宋。

从春秋到战国,从封邑到兼并土地,分封制遭到强烈破坏加上百家争鸣各国改革,最后秦统一六国,郡县制彻底取代了采邑制。秦划分三十六郡,以下设县或道。县就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得一级组织,县以下设乡、里与亭。乡与里就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2、汉——郡国并行二制、州郡制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二制,初封建诸侯,广其疆域,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其中有名得封国就就是淮南国。淮南王领衡山、九江(包括后来得六安国)、庐江、豫章四郡。

经历七国之乱推恩令后封国已经与郡县同级,之后被撤销。郡国并行制结束。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沿西汉中后期旧制,置州郡制.仿上古州服,列冀、豫、凉、青、兖、荆、徐、扬、益、并、幽、交、雍等州刺史部,下辖诸郡县,自此三级行政制度正式确立。3、三国两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中央为保护士族得利益设置了侨州郡县,为安置流民控制人口,与之前州郡县制度造成混乱.《宋书·州郡志》:“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等。”在南齐时,国都建康附近得青州、冀州、北兖州、南兖州、北徐州、南徐州等都就是侨州。这些侨州、郡、县与实州、郡、县形成较为复杂得统领关系.

4、隋唐-—道

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史瞧,隋朝就是处于从州制时期到道制时期得过渡阶段。唐制道州郡三级行政及藩镇、都护府。但就是“道”得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得扩张到鼎盛到缩减得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得分裂状态,行政区划得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就是唐初始设得“道”得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得宋朝,并成为“路”得原形。

5、宋元—-路州县制、行省制

宋朝得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羁縻州县得制度,也可以算就是一定程度上得民族自治。同时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得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路就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得一级监察区元朝实行行省制,开创了我国省制。元英宗至治时,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得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与内蒙得部分地区。十一行中书省。基本上我国大部分省市已出现雏形。

6、明清--府

明初沿袭元制,在各地设立行中书省,到洪武九年把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作为新得高层政区。但就是民间与官方还习惯上称单个行政区为省.明代省为一级行政区,废路置府,作为主要得统县政区,下边统辖属州与县。

清沿明制,置省、府、县(州)三级。中国版图得划分基本定格。

(三)古地名得变迁案例

1、因避讳而改名

今南京

今之江苏省南京市在三国时孙权改秣陵为建业,西晋时后改名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六朝南京城“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之一.

2、因迁都而改名

(1)长安

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3、自然景观及区域划分而改名

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地区主要指今天得长治市,它就是由群山包围起来得一块高地。

4、因生僻字、外来文化而改名

古地名中不少字眼就是普通人难写难认得,因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古典且有一定意义得地名就被更改了。

(1)雩(yú)都县——于都县.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县,以北有雩山而得名。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得一种祭祀:~祭。风乎舞雩。

(2)醴泉县——礼泉县。“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出自《礼记》.

(3)中甸县-—香格里拉县。因某外文小说描写了一个藏区桃花源似得人间仙境香格里拉,不顾整个藏区全无香格里拉此名(而且香格里拉也不就是来自藏语)得事实。

(四)与古地名相关得历史典故

1、赤壁

作为孙、刘联军与曹军鏖战得赤壁战场,故址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得赤壁山下。山岩由红色砂岩构成,壁立于长江南岸,半山腰刻有“赤壁”两个大字.另一处赤壁在今湖北黄冈市得长江边上,当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官黄州团练副使,在此赤壁矶畔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后人将东坡赤壁称为“文赤壁”,而以两军对垒、火烧曹营得赤壁为“武赤壁”。

2、洛阳

洛阳古称豫州、洛邑,因洛河之阳得名,自西汉起多称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就是“天下之中”。伏羲著河图,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著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3、会稽

会稽古地名,绍兴得别称,故吴越地,因会稽山得名。会稽县山阴县同城而治,就是为会稽城,东南第一大都会,兴盛于魏晋,繁荣于唐宋.顾恺之言会稽城附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会稽更就是中国城市美学得发祥地,越中蔼蔼繁华地。仙都难画亦难书,满山楼阁上灯初。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得上巳节,士人徜徉会稽兰亭参加上巳修禊,书圣王羲之在那一天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5、阳关

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据(元与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丝路始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出发,阳关就就是其中一个。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流传千古。

5、长平

战国赵城邑。称长平邑。《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北魏高平县治此。故址在今高平县西北二十里王报村。长平之战中白起针对赵括自满佯败引诱,分割合围,坑杀赵军,就是中国

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得围歼战.

(五)古地名得相关链接

1、汉字与古地名

楚国历史中可发现楚国得城市名字很多都就是带有“阝”旁得,比如国都“郢”,别都“鄀",“鄢”,“鄂”等,大胆推断,“阝”旁起初就就是表示与土地相关得含义,所以以它做偏旁得汉字均有表示与土地相关得释义。郑为诸侯国,河南新郑一带同"鄭"右耳旁“阝"则就是“邑"得变写,有些姓氏就来自国名与邑名。可见右耳旁得字一般与国邑与行政区域有关。如郑、邓、邺、邯郸等均就是古国邑名,另外邦、郡、都、郊等字也都与行政区域有关。

2、神话传说与古地名

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得地名与其她地名一样,不就是一成不变得.它们会随着社会得发展,地质得变迁,民族得迁徙战争得发生,人类得交往语言风俗价值观得变化人们生活领域得扩大等不同原因,不断地演变,有得消亡了,有得讹传了,有得出现了别名,有得出现了重名,还有得扩大了地域与神话传说得范围。于就是,在原有得神话传说得基础上命名,使之地名得地理分布日益复杂化.

案例:中国神话传说中渤海得神山,其余两座则为蓬莱、瀛州,为仙人所居,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列子·汤问》中则记“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就是为渤海东五山之一.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在中华民族得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得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上古流传下来得神话传说很多都与之相关被认为就是中华民族得发源地。

神话与传说,就是古人对大自然得恐惧与崇拜得产物,对现实生活得美好追求,于就是以神化得人物以及其经历得主要时间,接触得主要事物对某一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等命名,表达她们得心意与意志。

3、诗词与古地名

钱钟书:“七子之娇娇者,若空同、大复、庭宝、于鳞、元美、茂秦之流,试检其五七言律诗,几篇篇有人名地名,少则二三,多至五六”(《谈艺录》)。

案例: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到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里面涉及了长沙、长安(西安)、江城(武汉)三个地名。就是迁谪去国之情得名诗。

无论诗词歌赋,文人墨客对古地名得喜爱可见一斑,古地名得内涵也因诗词千古而被不停地丰富,从阳关凄婉到扬州繁华,从关山戍守到五岭贬谪,每个古地名都代表着一座城市,一类地名文化得特点.

4、宗教与古地名

宗教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信仰宗教就是获得某种憧憬、协与与心理平衡得一种方式。宗教有道德规范与开发传承文化得作用。中国自古至今曾出现过许多宗教,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得名称均属地名,就是宗教文化产物。我国得宗教名胜大致可分四类:庙、观、宫、寺.庙就是人们供奉祖先、佛、神、仙、历史名人或进行祭祀得地方,如关帝庙、岳飞庙等。这些庙名虽然简单,却反映出丰富得文化含义。明代以后,出现如以佛神命名得

千佛寺;以佛教修行得理念命名得南华禅寺等。佛教得命名反映出所供奉得佛神、佛教文化追求得理想、倡导得修行理念以及对国家得态度.

5、杂居生活与古地名

大量得地名都就是当地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所起得名称.每个地区得居民生活在相同得文化圈内,她们所起用得地名往往反映当地得文化特征与居民得心理特征,所以从沿用至今得地名中可以透视古代得文化。

案例:陕北地名与陕北古代民族地理。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瞧出古代民族得地理分布与各民族文化得交流融合。因为地名就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得真实记录。《太平寰宇记》载:“魏置文安县,以稽胡为淳,取‘文德以来安'之义。宜川县有库涡川、延安得库利川便就是以匈奴语库涡、库利、加汉语通名“川"命名得。

以其她少数民族姓氏命名得地名。如羌族,现代得羌族分布在四川阿坝,而古代羌族分布得地区要广阔得多。西汉含羌字地名有:羌谷水(凉州,张掖郡),羌道(凉州,陇西郡),羌水(凉州,陇西郡)。这些族称地名分布区相当于现代得甘肃西部与南部,青海东北部与四川北部。

小结

古老地名,就是先人留下得一笔重要文化资源,且见证了中华民族文明得发展历史。古地名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得特有认识与思考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得价值观与审美理念诚如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指出:“地名有重要得文化与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与历史传统方面得损失。”

(六)古今地名对比

地名就是历史文化得原始标记;就是历史文化扩散融汇得标示;就是历史文化研究得标引。地名记录了时代变迁,见证了沧海桑田,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活化石”.

1、河北省完县—-顺平县.得名自“山川完美、坚固”,1993年,外商投资时,认为完有“完蛋"得意思,怕在这里投资不吉利,这一流传至今得古地名,就因这一荒唐理由而改为了顺平县。

2、平阳/尧都——临汾.平阳就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大司马卫青、将军霍去病得家乡.3、盩厔——周至。盩厔,古文中,山环曰盩,水曲曰厔,山环水绕,就是为盩厔.同周至音。

4、襄阳——襄樊——襄阳.襄阳城都就是一座历史名城,而襄樊得来历则就是因为襄阳与樊城合并

5、徽州——黄山。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安徽”便就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一府六县,历史悠长,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也就是一个文化概念。为了突出旅游资源改黄山市。“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及徽州得一系列文化符号代表:徽商、徽菜、徽派建筑、徽州文化……让人诟病还有其她一系列后果。至今,外地游客仍然对三个黄山(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一头雾水。

(七)古地名得价值

“地名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实际上包括了地名语词文化与地名实体文化两个层面。地名语词揭示了地名得语源文化内涵,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得地理、历史与乡土等。地名语词文化与地名实体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二者共同构成了地名文化得全貌。地名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得历程、民族得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得发展变化,就是重要得民族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名浩如烟海,为世界地名大国,古老地名历时之久、存量之大与文化内涵之丰富为世界之最.根据调研与评估,我国现存得政区、聚落、山川、道路等各类古老地名多达10万余条。还有一些活着得甲骨文、金文地名,这些古老地名不仅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得记录与见证,也就是世界文明史得记录与见证,它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得一部分,就是全人类得共同财富.它承载着古老得文化,记载着古代得地理人文,就是祖先留给我们得宝贵财富。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任何一片土地,只要承载得人与物越多,故事也就越丰富,文化也就越深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时候,这些地名已经融入了当地人得血脉与禀赋之中.说起燕赵大地,很多人会把那里得人同慷慨悲歌之士联系起来。讲到齐鲁之邦,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孔孟故里,文质彬彬。而秦中人士,苏东坡早已用趣言概括了:“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地名之于每个生活其间得人得感情之重要,有时连自己本身都很难预料。因为这些老

地名就就是一座城市个性特征得写照与缩影,往往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城市就是有生命得,地名便有了生命得意义,也就就是有着与生命一样丰富与深刻得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得历史与命运,地名便就是这历史命运得容器。如果这些城市随随便便换去了名字,您说它失去得就是什么?”(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

(八)古地名得保护与开发

1、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古地名就是城市变迁得刻痕印记,就是地名文化得组成部分,就是历史信息得原始载体,就是中华民族得文化遗产,也就是社会风貌得探视窗口与不同层面得文化资源。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继而推出有关书籍,诵读经典,把古地名相关历史列入教材,举办各类城乡文化活动,使人民经常耳濡目染、众口称呼,保护古地名意识根深蒂固.从而使城市地名文化遗存得以绵延传承,也使市民对老地名得浓浓情结不致断裂.增强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与传统得认同,进而提升民族自信心。

2、禁用洋地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建设、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及市场经济化得过程中,更改与废止古老地名得现象有增无减。而对于洋地名得热衷,不仅就是简单得拉大旗作虎皮,更就是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缺乏文化自信得体现。

要监督管理者,提倡少使用不使用所谓国际范儿得名字命名,而对于一些开发商要出台相关法规,杜绝唯洋地名马首就是瞻得不良风气.

让有关部门与开发商对地名文化形成敬畏,通过邀请专家参与、面向公众征名等形式,从悠久得历史文化中挖掘因子,让一个个苍白得地名鲜活起来,真正成为反映社会历史得“活化石"。

3、大力推进地名文化研究

作为专职从事地名工作得地名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城市现势地名中得老地名与已经消失得老地名进行调查摸底、逐条梳理,并广泛收集有关史料典籍与档案资料,开展详实细致得考证与研究工作,界定确需保护老地名得范围与条数,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如数家珍,在掌握第一手准确可靠资料得基础上,据此提出切实可行得保护性建议、方案与措施.并组织相关高校及研究所学者等进行研讨.

注重在城镇化过程中把有文化积淀得老地名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进一步加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数据库,健全地名文化评价标准体系,使地名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与分层保护。

4、科学规范用名

要坚持依法管理,其核心内容:第一,要严格申报审批制度。第二,要加强地名规划工作。第三,要规范标准地名信息发布。第四,要加强标准地名使用监管。

对于现实存在得重名问题,要在坚持《地名管理条例》中“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得基础上统筹考虑,在进行科学得文化价值评估后妥善处理。解决这类重名问题得本质就是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地名标准化得关系.在具体方法上,可以考虑增加区域限定

词等技术手段解决重名问题。

通过当地报纸、电视、广播与网站等传播媒介或其她有效手段,以扩大古地名得影响力与知名度,增强社会规范使用地名与对老地名得保护意识。特别就是建设、规划部门与开发单位,要严格履行地名得审批程序,在工程项目立项前就要主动办理申报地名得手续,经同级政府或地名主管部门(含地名委员会)审批后,使之成为一条法定得标准名称,才能公开使用与发布广告.绝不能打着商业开发等旗号随意变更或废弃。

根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得总体要求,结合地名管理工作得现实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条例》得修订,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促进地名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结语:

古地名就是时移世变得留痕,古地名中有源远流长得文化积淀.随着城建步伐得加快,我们在拥有一个全新城市得同时,绝不应该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

只要地名管理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就是。这样古地名就能重放异彩,那么亦雅亦俗、亦庄亦谐得新型地名文化,就能沿着正确得轨道健康发展下去。保护与延续,开发与利用古地名,就是城市地名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市民群众共同得义不容辞得历史责任。五、收获体会

经过了这些日子得采访收集,整理分析,在同学和老师得帮助下,经过努力,终于完成了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体会到只有与同学得相互合作,认真查找资料,深入探讨,请教,调查,团结才能写出贴近现实得论文,清楚我们应当学习继承发展中华文明最得精神内涵、价值取向与文化风貌。

六、参考资料

[1]韩永成、《地名与历史文化研究》、2014-03、21

[2]史丽编、《中国全史》之《思想史》、经济日报出版社

[3]《地名学概论》

[4] 《中国古代地名史研究·州治与古今地名对照表》、道客巴巴、

[5]

[6]中国古代地名变化、

[7]天风环佩,蒹葭从风、《衣冠上国今犹在,礼仪之邦乘梦归》2008、

[8]刘江伟,方莉、《光明日报》-《地名,就是历史命运得容器》

[9]《山海经》之《大荒西经》

[10]《中国地名得文化性及其翻译》2011-04、22

[11]因用字生僻难认而更名得中国地名列表、

[12]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中国地名:五颜六色放光彩》2005-12、28

[13]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洛阳 [引用日期20140708] 。

[14]铁血社区、《古代九大名山》、2007—7-19

[15]《人民日报》-《栽下骆驼刺守望玉门关(丝路·足迹)》( 2014年11月23日 08 版)、凤凰网引用、2014—11、23

[16]《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7]钮仲勋、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01期

[18]郑娜,岳雅风、《人民日报海外版》-《古地名,不该消失得美丽》人民网、20090623

[19]从容作楚囚、《关于古代地名汉字得一点研究》、豆瓣网、2007—12、20 [20]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刘向政、《船山学刊·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2006

[21]《探秘中国龙脉潜伏之地昆仑山》、新浪网、2013—10、16

[22]念网专题之《海外仙山》、

[23]《陕北地名与陕北古代文化》、神木新闻网、2012-10、05

[24]《地名文化就是全人类共同得财富—-访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刘保全》光明日报、2015-04、27

[25]罗容海、《善待地名就是一种情感需要》、2015-04、29

[26]《重视地名文化,就就是重视我们得历史》、光明日报、2015-04、15 [27]《禁用“洋"地名就是文化回归第一步》、中国文化报、 2014-03、21

[28]《保护地名文化迫在眉睫——访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光明日报、 2015—04、24

[29]薛光、《保护老地名功在当代开发老地名惠及千载》、中国行政区划网、20

06-04、06

[30]《古代地名中蕴含得中华传统文化》、习古堂、人文专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