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高考地理最新习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解析

【2021高考地理最新习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解析

【2021高考地理最新习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解析
【2021高考地理最新习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解析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1·福建泉州质检)钾盐是农业增产的主要肥料成分和重要化工原料。老挝拥有大型内陆埋藏型钾盐矿。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建设的某钾盐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动的矿产资源项目。该项目突破了矿石开采、选矿加工、井下回填、尾矿利用等技术难关,实现了采矿、选矿、充填一体化生产。下图示意该项目矿区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老挝未能独自实现钾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需求小

B. 科技水平低

C. 交通条件差

D. 劳动力不足

2.该项目实现一体化生产对当地的主要有利影响是()

A. 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B. 避免矿区环境污染

C. 加强企业分工协作

D.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021·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亚马尔半岛及其近海是俄罗斯极地能源开发的主要地区,目前中国参建的亚马尔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已成为该地最重要的能源开发项目。下图为我国该能源项目LNG运输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亚马尔半岛周边海域海底地形()

A.以海沟为主B.以大陆架为主C.以海岭为主D.以洋盆为主

4.当地油气资源开采最佳时段在冬季,主要是因为该地此时段()

A.气温低,有利于天然气液化B.能耗少,节约开采成本

C.冻土稳定,有利于户外作业D.风速小,开采安全性高

5.我国LNG运输船回国,航线选择及其理由应是()

A.夏季甲航线,便于补给B.冬季甲航线,节约航程

C.夏季乙航线,节约航程D.冬季乙航线,便于补给

(2021·广东综合能力测试)2020 年5月,海港城市哥德堡郊外竖立了一座30 米高的瑞典首座木制风力发电塔,具有"与钢一样坚固"的结构。发电塔的构件采用模块化生产,在胶合木工厂内完成加工,然后通过公共道路轻松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读哥德堡位置示意图,回答6~8 题。

6.哥德堡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得益于()

A.极地东风

B.盛行西风

C. 东南信风

D.西北季风

7.木制风力发电塔的构件采用模块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成本()

A.减少生产成本 B.方便回收利用 C.增强塔体坚固 D. 降低运输限制

(2021·浙江北斗星盟联考)良诸古城位于杭州市北部山麓的低洼平原上,考古人员在其外围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大型水利系统遗址,其核心工程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梯级水坝,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下图为良诸古城水利工程示意图。完成8~9题。

8. 此水利系统中高、低两级梯级水坝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A. 分蓄山洪,防治水患

B. 增加落差,利用水能

C. 拦截泥沙,灌溉梯田

D. 扩大库区,发展渔业

9. 考古发现,甲处水坝最低且其外侧之下有古河道遗迹,说明此处()

A. 洪水频发,水坝时常被冲垮

B. 兼具蓄水、泄洪双重功能

C. 开挖运河,方便城内外运输

D. 水稻种植,农业退水成河

(2021·湖北名校联考)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泄洪排水系统采用的是直排式大坝设计,但是长江三峡在各个泄洪口都增加了一个三角形的导槽,洪水流出受阻,使水流喷向天空。每年旅游旺季都会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赏这个震撼的工程奇观。下图为拍摄的三峡枢纽泄洪深孔泄洪景象。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直排式大坝设计相比,长江三峡泄洪排水系统采用三角形导槽设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洪水下泄增加发电量

B. 减少水流对大坝基面冲刷

C. 减缓流速利于防洪

D. 形成世界奇观发展旅游业

11.三峡水库泄洪对大坝的下游河段带来的影响是()

A.来沙增多水污染加重

B. 来水增多淤积严重

C. 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D. 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2021·浙南联盟联考)下图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图。完成12~13题。

12. 关于田纳西河流域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

B. 温带气旋致冬春季降水多

C. 下游降水比上游地区多

D. 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

13.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利于甲地()

A. 雨季防洪

B. 开发水能

C. 发展渔业

D. 发展旅游

14.(2021·重庆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0年11月1日,水利部发改委联合公布,三峡工程日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三峡大坝采取“蓄清排浑”(水库为减少库区泥沙沉积,保证库容量并蓄水的一种措施)的运作方式,近几年来,库区年沉积泥沙量不断减少。反调节水库一般位于较大水利枢纽工程的下游,对其上游水电站调峰发电的不稳定流进行再调节。三峡工程下游38km处的葛洲坝,是其重要的的反调节水库。图9示意长江上游主要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分布,图10示意三峡水库水位季节变化。

图9 图10

(1)说出三峡水库“蓄清”、“排浑”的月份和目的。

(2)分析葛洲坝反调节的过程和作用。

(3)推测三峡库区年沉积泥沙量不断减少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2.D【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项目突破了矿石开采、选矿加工、井下回填、尾矿利用等技术难关,实现了采矿、选矿、充填一体化生产,说明老挝未能独自实现钾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B正确;钾盐是农业增产的主要肥料成分和重要化工原料,市场需求大,A错误;交通条件和劳动力的影响相对较小,CD错误;故选B。第2题,该项目突破了矿石开采、选矿加工、井下回填、尾矿利用等技术难关,实现采矿、选矿、充填一体化生产,尾矿得以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D正确;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加强企业分工协作不是对当地的影响,A错误;可以缓解但不能避免矿区环境污染,B错误;故选D。

3.B

4.C

5.C【解析】第3题,煤、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浅海大陆架海区,据此推断亚马尔半岛周边海域海底地形以大陆架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开采天然气的最佳时段是冬季,冬季气温低,冻土稳定,有利于户外作业,C正确。地表的气温对于天然气没影响,A错误。冬季气温低,能耗增加,B错误。冬季风速大,D错误。故选C。第5题,夏季乙航线,浮冰少,航道安全,距离短,节约能源,C正确。甲航线由于距离远,时间长,能耗多。冬季乙航线由于海面封冻,不利于航行,ABD 错误。故选C。

6.B【解析】读图可知哥德堡市位于北纬40-60°的欧洲西岸,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7.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通过公共道路轻松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可知,发电塔的构件采用模块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减低运输限制。】

8. A 9.B【解析】第8题,浙北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梅雨、台风等,此地又位于大面积山区的外缘低地,易爆发山洪,故该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为防洪和蓄水。采用高、低两级梯级水坝,可以分散山洪对单一坝体的冲击,提高防洪能力,故A正确。在平原修建低坝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能利用水能,B错误。山麓地区地形平坦,可以直接发展平原种植,C项错误。上游地区受地形约束,水坝扩大库区的作用较小,D错误。第9题,该地采用多级水坝拦水,防洪能力强,且有完整的水坝遗迹留存至今,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才智,说明水坝坚固,不易垮塌,A错。水坝较低且下游有河道痕迹,说明当水库水位到一定高度时,可以漫过坝体流到水坝下游,避免洪水破坝,淹没古城,因此该水坝兼具蓄水、泄洪双重功能,B对。如果要水运,不必筑坝即可,C错误。农业退水量小、分散,很难形成河流并保存遗址,D错。

10.B【解析】根据材料“洪水流出受阻,使水流喷向天空”,分析结果是泄洪后的水不会对大坝下的基面造成冲刷而减少大坝的寿命。

11.D【解析】泄洪后,现有河段来水来沙量增多,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沉积物的颗粒物砾径增大。

A 项,含沙量增大,不影响水污染。C项,来水量增大,加大了下游的防洪压力。

12. B 13.A【解析】第12题,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田纳西河流域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丰富,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但由于受温带气旋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且上游多地形雨,故B正确,ACD错。故选B。第13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势低流速减慢,洪水期时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利于甲地雨季防洪,而是于开发水能,故A正确,B错,发展渔业和旅游业不是综合开发的主要目的,排除CD。故选A。

14.【答案】(1)“排浑”:7—9月份(或6—10月),汛期入库水量大,含沙量大,水库水位保持低水位(或145米)运行,排出含沙量较大的洪水,减少库区泥沙淤积;“蓄清”:10—11月份(或9—10月),汛后入库水量减少,含沙量小,水库蓄水至高水位(或175米),提高冬季发电与航运等综合效益。

(2)三峡大坝泄水量大时,葛洲坝加大蓄水量,减少进入下游水量;三峡大坝泄水量小时,葛洲坝加大泄水量,保证下游通航和用水的需求,并增加其发电量,减少弃水。

(3)上游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保持提高;上游大量水电站的修建,拦截泥沙;上游地区工程建设采挖河沙。

【解析】(1)“排浑”即是排除库区泥沙,三峡水库所在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处于汛期,7—9月份(或6—10月),流域降水多,入库水量和含沙量大,结合图2信息可知,此时水库保持低水位运行,排出含沙量较大的洪水,目的在于减少库区泥沙淤积,保证库容量;“蓄清”即是蓄积清水,读图可知,9-10月(或10—11月),汛期过去,入库水量减少,且河流的含沙量小,水库蓄水至高水位运行,目的在于提高冬季发电量,同时保证大坝上游地区枯水期的水位高度,保障航运能力。

(2)注意材料信息“反调节水库一般位于较大水利枢纽工程的下游,对其上游水电站调峰发电的不稳定流进行再调节”。由于三峡大坝兼备防洪与发电的任务,为了防洪就要限制水库水位,增加下泄量,此时位于三峡大坝下游的葛洲坝就加大蓄水量,从而减少进入下游水量,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当三峡大坝蓄水导致大坝泄水量小时,此时葛洲坝加大泄水量,保证下游航行所需的水位,保证下游通航和用水需求,同时,还能增加其发电量,减少弃水。

(3)本题重在思考泥沙的来源。首先,随着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林的建设,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轻,泥沙来源减少;其次,读图可知,长江上游大量水电站的修建拦截了泥沙,使得三峡库区的泥沙减少;最后,三峡库区年沉积泥沙量不断减少可能还与长江上游流域工程建设导致采挖河沙现象减少有关。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②水能资源丰富③核能资源丰富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A 2.C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 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 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2题,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 越高。第3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 源较少。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读大庆市地图,回答4~6题。 4.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特点是( ) ①带状分布②分散分布③居采油区④靠近铁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 A.石油储量丰富B.国内市场庞大 C.铁路交通便利D.科技力量雄厚 6.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域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C 5.A 6.A 第4题,读图可以看到,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比较分散,图示城区分布在采油区且都靠近铁路。第5题,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第6题,面临石油枯竭的形势,大庆市应利用技术优势延长工业链,发展相关石油装备等制造业;并且利用其广阔的地理区域,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2018·江西五校联考)下图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B、D两河年径流总量差异大,因为B河(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题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题 一、选择题(1.5′×40) 1.内蒙古东部地区和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的共同点是() A、都有铁路干线与主要工业区相通,市场广阔 B、都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C、煤炭储量都在2000亿吨以上 D、区域内有丰富的铝土矿,发展金属冶炼工业条件优越 读山西省能源转换图回答下列2-3题。 2.图中反映山西省煤炭加工工业的发展特点是: A.能源转化率不断提高 B.发电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煤炭焦化的发展速度 C.2000年前发电量和煤炭焦化量不断增长,2000年后出现小幅下降。 D.2000年后原煤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快于能源转换的增长速度 3.山西省能源工业的发展,对山西省的影响有:①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②提高山西省经济效益③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④避免煤炭资源过渡开采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①②③④ (2008年上海卷)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完成4-6题 4.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5.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6.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发源于云南省东部,其上游称南盘江。东出云南沿黔桂边境东流,后又穿越广西的西北部和中部。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才改称黔江。红水河流域图,回答下列7-10题。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知识点

第三章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 第一节气候资源及其评价 一、热量资源 二、水分资源 1.降水总量及变率 2.干燥度及其分布 三、太阳能与风能资源 1.太阳能资源 2.风能资源 我国年平均风速的分布特点是北方风大,南方风小;沿海风大,内陆风小;平原风大,山地风小;高原风大,盆地风小。 第二节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 土地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占据着三维空间,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过程。表现为复杂的开放系统 (二)土地资源属性 (1)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生产能力,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畜产品、林副产品并提供人类生息的空间场所。 (2)土地资源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土地资源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土地。(6)土地资源具有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7)土地资源具有承载能力。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二)后备耕地资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三)林地资源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四)草地资源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切实保护现有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林牧全面发展

中国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含答案)

中国区域地理第八章青藏地区 主备人:胡露茹 姓名班级学号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定位。主要矿产地及能源分布。 2.熟悉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能分析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了解自然资源(如主要矿产、能源)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地域类型,能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特点。 5.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解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的区位。 二、重点难点: 1.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复习材料:《区域地理》P157-163;《图文详解》P199-200 四、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青藏地区概况 一、概况 (一)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全国1%,具有的特点。 (二)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主要聚居区 2、宗教: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山-- 山脉—山脉以南。区内大体可以分为、、 、四个分区 (2)经纬度位置:大约位于N——N,属于纬度的高原; 位于E——E之间, (3)相对位置: 青藏地区西部和南部依次与、、、、、、等国接壤。 利:青藏地区是我国与亚、亚地区的交往的新通道,是我国通往西亚的陆上咽喉要道,将来可能成为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地处我国中巴经济走 廊、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区。 弊:①与印度存在土地争议,国防压力大。

区域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电子教案

第5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的规律性。 2.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理解我国的环境整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l k0 jkkkkx km,./. 提示:①太阳能②石油③地热能④旱地⑤水资源⑥一+⑦二⑧水田

考点一自然资源概况及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总量大,种类多。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2.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①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③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2.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 一、能源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4.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 (1)人均资源量少; (2)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3)单位产值能耗高; (4)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 (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六、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3.开发注意: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下)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3.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4.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2.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填图,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秦岭——淮河一线,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外国友人到中国旅行,他乘飞机从中国的北方飞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转了一圈。有人问他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他说:“我看到了黄色中国、白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这些不同的颜色各指哪些地方? 学生翻开中国地形图,分别找出上述地区,试说出主要区别,引出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秦岭——淮河一线 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看图A,找出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长江、黄河、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教师画出区域空白图,抽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名称。理解、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认识秦岭,看图B,结合文字说明,记住秦岭的基本情况。 2)认识淮河,看图C,结合文字说明,了解淮河的基本情况。 3)读图D,找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降水和气温有什么不同。 明确:降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是半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结合课文,分析原因)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河流要封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暖,河流不封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3.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 三.四大地理区域 1.看图L,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教师画出四大区域划分空白图,抽学生填出我国的四大区域。 2)看图H——P,将图示的景观图填在相应的位置。 四.作业 复习本节知识,预习下节内容。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讲课讲稿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2021高考地理最新习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解析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1·福建泉州质检)钾盐是农业增产的主要肥料成分和重要化工原料。老挝拥有大型内陆埋藏型钾盐矿。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建设的某钾盐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动的矿产资源项目。该项目突破了矿石开采、选矿加工、井下回填、尾矿利用等技术难关,实现了采矿、选矿、充填一体化生产。下图示意该项目矿区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老挝未能独自实现钾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需求小 B. 科技水平低 C. 交通条件差 D. 劳动力不足 2.该项目实现一体化生产对当地的主要有利影响是() A. 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B. 避免矿区环境污染 C. 加强企业分工协作 D.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021·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亚马尔半岛及其近海是俄罗斯极地能源开发的主要地区,目前中国参建的亚马尔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已成为该地最重要的能源开发项目。下图为我国该能源项目LNG运输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亚马尔半岛周边海域海底地形() A.以海沟为主B.以大陆架为主C.以海岭为主D.以洋盆为主 4.当地油气资源开采最佳时段在冬季,主要是因为该地此时段() A.气温低,有利于天然气液化B.能耗少,节约开采成本 C.冻土稳定,有利于户外作业D.风速小,开采安全性高

5.我国LNG运输船回国,航线选择及其理由应是() A.夏季甲航线,便于补给B.冬季甲航线,节约航程 C.夏季乙航线,节约航程D.冬季乙航线,便于补给 (2021·广东综合能力测试)2020 年5月,海港城市哥德堡郊外竖立了一座30 米高的瑞典首座木制风力发电塔,具有"与钢一样坚固"的结构。发电塔的构件采用模块化生产,在胶合木工厂内完成加工,然后通过公共道路轻松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读哥德堡位置示意图,回答6~8 题。 6.哥德堡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得益于() A.极地东风 B.盛行西风 C. 东南信风 D.西北季风 7.木制风力发电塔的构件采用模块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成本() A.减少生产成本 B.方便回收利用 C.增强塔体坚固 D. 降低运输限制 (2021·浙江北斗星盟联考)良诸古城位于杭州市北部山麓的低洼平原上,考古人员在其外围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大型水利系统遗址,其核心工程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梯级水坝,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下图为良诸古城水利工程示意图。完成8~9题。 8. 此水利系统中高、低两级梯级水坝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A. 分蓄山洪,防治水患 B. 增加落差,利用水能

2021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测试新人教版必 修3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 A.区域发展就是对自然条件进行适度改造 B.区域发展就是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C.区域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 D.区域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 2.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使用的能源可分为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B.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太阳能、水能、风能、天然气等 C.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潮汐能等 D.可再生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必须倍加珍惜 3.有关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 B.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 C.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煤炭不占有重要地位 D.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石油占有重要地位 4.山西省素有“煤海”之称,有关山西煤炭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0亿吨 B.按xx年生产规模计算,可开采560年 C.山西省煤田分布范围广,全省9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D.山西省煤田分布范围广,全省6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5.山西省煤炭品种和煤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种齐全,世界上所有的10大煤种在山西省都有分布 B.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C.大同煤矿是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基地 D.河东煤田是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煤基地 6.山西省煤田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层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深,有利于开采

B.煤层中含有丰富的石油,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煤层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D.煤层中含有丰富的煤层气,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7.今后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会() A.需求会继续增加,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B.需求会继续减少,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C.需求会继续增加,但这种趋势会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结束 D.需求会继续减少,但这种趋势会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结束 8.关于山西省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可就近输煤、输电到京、津地区 B.山西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可就近输煤、输电到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 C.山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可就近输煤、输电到京、津地区 D.山西省交通便利,在便捷的铁路网和内河运输网 9.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加强对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B.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加强对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C.山西省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加强对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D.山西省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加强对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水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10.在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省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很大,财政收入的70%来自农业 B.山西省产业结构中煤炭工业比重很大,财政收入的98%来自农业 C.山西省产业结构中煤炭工业比重很大,农民人均收入的六分之一来自煤炭 D.山西省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很大,煤炭工业所占产值很小 11.下列不属于山西省主要产业链的是() A.煤—电—铝 B.煤—电—铜 C.煤—焦—化 D.煤—铁—钢 12.有关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B.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汽车、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C.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纺织、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D.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机械、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13.有关山西省能源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煤矿开采都需要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量土石 B.露天煤矿才需要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量土石 C.燃煤发电极易造成大气污染,而洗煤、炼焦对环境污染则很小 D.燃煤发电极易造成水体污染,对大气污染则较小,洗煤、炼焦对对大气污染很大 14.有关能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环境治理同步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作—兖州—日照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 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开展矿区土地复垦: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4)“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拓展知识】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1、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高能耗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解决措施:采用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川气东送等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的发展。 【答题思路】分析原因——紧扣供需关系说矛盾 解决措施——从开源节流展开述要点

第16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6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考点1 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资源的分类 (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 (2)按开发利用状态分类 (3)按属性分类 2.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差异 结构:我国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世界能源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 3.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2)煤炭资源开发的限制性条件 ①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a.煤炭运输量大:全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往外省。 b.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山西省地形比较封闭,东是太行山,南是黄河,不利于晋煤外运。 ②水资源短缺。 a.收入少:山西省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 b.支出多:随着人口的増加及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3)山西的产业结构

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4.山西省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问题一一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一一水污染、大气污染。 因此,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5.环境保护与治理 (1)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建立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具有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3)调整产业结构:环境问题的根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考点2 流域的综合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 (2)气候: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3)水文: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缺点:河流落差较大,水量很不稳定。 (4)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2.田纳西河开发时出现的问题 (1)土地退化:这里是美国的老棉花带,长期高强度种植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坏:由于扩大耕地、炼铜消耗大量木炭、矿山开采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炼铜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

课题: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课题: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流域的结合开发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 4、掌握河流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及开发的现状。 难点: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三节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背景知识(向学生重点说明流域的一般定义和相关概念,指出流域的特殊性) 流域的定义:河流或湖泊由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一般定义)。 1、、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 2、流域和水系:(流域模型和课本P49的图3.12)(教师备课知识储备) 流域(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水系(河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支流——注入干流;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三级支流——注入二级支流。 3、流域的特性——特殊性、整体性。 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二、河流各部分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向学生强调一下)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高考真题集锦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高考真题集锦 高三地理备课组 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1-2题。 1.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 2.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3.图4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预测图。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将是 图4 A.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B.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C.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 D.新能源消费增幅最大 4.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比南方日照强,利用沼气时间长 B.北方冬季晴天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大C.南方夏季降水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小 D.南方比北方气温高,开发利用条件好

5.图4为1987年与2004年世界能源供应构成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能源供应量增大 B.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较大 C.增长最多的是化石能源 D.新能源增长量最小 6.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 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图18为 “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16分)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 区。(2分)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 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 主要原因是。(2 分) (3)弱水下游流人甲、乙两湖,乙湖 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 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 主要有、、、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7分)(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5分)。 7.(25分)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

中国地理省区域划分及具体的直辖市、省、市、县

一、中国地理省区域划分: 1、东北地区(3个):黑龙江、吉林、辽宁 2、华北地区(5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3、华中地区(3个):河南、湖北、湖南 4、华东地区(8个):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5、华南地区(5个):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 6、西北地区(5个):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 7、西南地区(5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二、各直辖市、省、市、县: 1北京市: 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 2上海市: 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县 3天津市: 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滨海新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静海区、蓟县 4重庆市: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綦江区、、大足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5辽宁省: 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苏家屯区、浑南区、沈北新区、于洪区、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法库县 大连市:西岗区、中山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庄河市、长海县 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 抚顺市:新抚区、东洲区、望花区、顺城区、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南芬区、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

高二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练习

高二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 练习201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练习,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B.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天然气等 C.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地热能、沼气等 D.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创新题)中国地质部门2009年9月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从而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2.下列关于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属于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 B.可燃冰属于新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C.可燃冰存在的范围比较广 D.可燃冰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可以替代煤、石油等矿产能源(2009?青岛模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下图是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GDP 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上升 B.能源利用率越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C.人口数量变化是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D.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 4.2019年-2019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可能的原因是( ) A.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B.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 C.居民生活用能迅速减少 D.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5.下列关于山西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和滥采,山西省正采取措施缩小煤炭开发规模 B.山西省逐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时作业24中国的自然资源

课时作业(二十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单项选择题 图甲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解析:从图甲中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曲线变化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先减小后趋于平缓,各年减少幅度不同,其耕地总量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2002年~2003年曲线的坡度最陡,说明减少最快。 答案:BC 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A.建设用地增加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D.未利用地增加 解析:从图乙可以看出各类土地的变化状况,林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等呈增加趋势,且林地增加较为显著;耕地、未利用地减少较快,说明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是建设用地增加,二是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答案:AC (2017·唐山高二检测)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读“河南省地形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3~4题。 3.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水源 C.交通D.城市 解析:从河南省地形图和南水北调中线经过河南省的线路图对比,可看出线路在河南省境内发生较大的弯曲,主要是考虑既要避开

5.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的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B.南方地少水多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广袤的国土上各族人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开始的旧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巫山人(距今约200多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用坚硬的矿物和岩石——燧石、石英与石英岩、板岩、石灰岩等制成的粗笨石器,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切割兽肉,挖掘植物块根,扩大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来源。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我们的祖先,开始采用以矿物原料打制成的石镰和比石斧更薄的方形石器,在当地栽培植物、饲养役畜,并能够从事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供生活需要,同时也开始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的土地垦殖成为耕地,利用草原来放牧牲畜。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冶炼业成为社会生产发展重要物质基础。距今约5970年,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我国便有了最早的用铜记录。由于大量矿物采冶生产知识的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就曾留下关于我国矿物资源分布的丰富记载。秦代秦始皇曾专设铁官管理全国的矿冶事业。汉晋时期,我国已懂得用天然气煮盐、从硫化汞中提取汞,还曾有陕西延长地区石油可燃现象的记录。到西汉时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用煤当燃料在我国已是相当广泛了。 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海洋作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地。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地利用海滩晒制海盐,并大力发展沿海捕捞。西汉时代便发展了海洋运输,与日本等国开展了频繁的海上交通往来。唐宋时代(618年~1279年),我国商船队已成为航行南海和印度洋海域最活跃的船队。明代我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航海船队,于1405年~1433年间,七下西洋,途经40多个国家,更为世界航海史增添了光辉篇章。 【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取得显著成就。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50年代中期,各省、自治区、市都相继成立了地质勘探及矿山开发的专门性机构,用于矿产勘探的钻探工作量,每年平均达二百几十万米,为1949年前最高年份万余米的数百倍。已探明储量的矿种已从1948年的18种,激增至目前的148种;其中有些矿种如铁矿,30年代全国探明储量仅18万吨,而目前其探明储量几近500亿吨!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5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我国辽阔海域所蕴藏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潮汐资源等作了专项调查。目前,除海洋捕捞、海盐生产(海盐年产量世界第一)和海运等产业继续有所发展以外,正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新兴的海洋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大规模地查勘大陆架海底油气资源,潮汐发电、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的研究试验工作,也都在蓬勃发展。 【开发利用尚有巨大潜力】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业绩,但由于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水平尚低等原因,目前总的来说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尚有巨大开发利用潜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左右,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仅4%~50%,化工原料的利用率仅33%,木材利用率为40%~50%,能源利用率仅33%,冶金行业有色金属冶炼中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