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淮河流域文化

淮河流域文化

淮河流域文化
淮河流域文化

淮河流域文化

专业学号姓名

什么是淮河文化?曹天生教授提出:“淮河流域文化是域内各种文化详态的总和,是以流域文化为特质的,以水利为文化核心的,以淮河干流区域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部流域历史演变的通史书出现。较有系统的研究主要在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农业发展与演变、淮河的治理及流域早期考古等方面。这些主要是构成历史基础的研究,与文化认识尚有隔层。研究者涉及较多的还有淮河流域产生的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经济、方言、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但基本上是个案研究,很少有人注意从淮河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有些学者如文学方面的研究者曾有人提出“淮河文学”的概念,但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整体上看,淮河流域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没有搞清楚,而淮河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即淮河文化的形成问题涉及的人很少,淮河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工作也开展得很不够。这些有关淮河文化概念与特点讨论的基本的或主要的问题未能很好地研究,文化特点本身自然无从诞生。

淮河流域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区,较早地打上了农业文化的烙印。《亳州志》称其“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以蕃,众庶以集”。《颍州志》称其“土壤沃饶,风雨和会”,“有鱼稻之饶”。所载“珍珠秫”,也就是玉米,是我国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录。据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9000多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就已经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推断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这里也是我国豆类种植较早的地区,《淮南子》记述了豆类的种植时间和生长规律。我国制造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用淮河之畔八公山泉水制造的八公山豆腐,闻名遐迩,被称为中国一绝。明代有《咏豆腐》诗赞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时至今日,淮南八公山豆腐仍在全球享有盛誉。《晏子春秋》上说:“橘生淮南即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所以,我国历史上以淮河为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粮食种植大格局,也因此形成了“南人吃米,北人吃面”的生活习俗,更进而留下“南人驾船,北人骑马”的说法。还在小时候,我就耳闻过“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传唱,听到过“收了淮河湾,富甲半边天”的歌谣。

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不像黄河、长江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山高面积大,有大量的积雪和充足的水源。但是,淮河流域的西面是伏牛山系,南面有大别山系,而我国的地貌特征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伏牛山的降水和积水顺势东流,黄河以南的降水和河流积水譬如洪河、汝河、颍河等也顺流汇入淮河,同时,淮河以南由于有大别山的截挡,相当区域的水流不可能顺势汇入长江,只能折回淮河。这样,淮河流域就基本上覆盖了黄河中下游以南,大别山以北,伏牛山以东的区域。

淮河流域以平原为主,间或山地并存。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是大片的平原,即黄淮平原,淮河的主要支流大多在这里交织。黄淮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泛滥冲刷淤积和淮河干支流洗濯滋养而形成,地形地貌比较一致。这里土地肥沃,阡陌纵横,交通便利,适宜种植稻黍及其他各类植物,且利于从事各种生产和经营。淮河上游和以南区域是桐柏山和大别山,特别是大别山区蜿蜒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依偎于淮河的上中游,构成了淮河以南的主要地貌。山脉峰岭和沟壑又隔离出多种小型的地理地貌,譬如山坳、堰塘、微型盆地等等,这就形成与黄淮平原有明显区别的山区特征。山区地理特点适合种植水稻以及养殖各种水产品,

也与黄淮平原的生产经营有了明显的区别。

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佐证。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血液流成了淮河,毛发长成了森林,骨架形成了山脉,双目生成了日月。

自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到秦帝国的统一,淮河流域文化的基本形态最终形成。这可以称为淮河流域文化的原发阶段。尽管在秦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淮河流域文化仍然在接受新质、自我丰富、不断发展,但其基本面貌、内在品质、包容空间已经确立。淮河流域一经纳入到统一的体制之中,摒除了春秋战国以前诸侯列强的争夺攻伐兼并,社会形态基本稳定下来,文化上也就不会再出现斩草除根式的动荡,从而使淮河流域文化的发展保持了一种基本稳定的状态。同时,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其自身也包含着基本的稳定性。所以,秦朝以后一直到近代,淮河流域虽然也有战争的发生,人口的迁徙,各种文化的激荡交汇,淮河流域文化基本上是在自身“体质”基础上兼容并蓄,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有其地域特色的文化本性。正是这种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哺育着这里的人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催化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产生了诸如孙叔敖、老子、庄子、管仲、韩非子、李斯、曹操、诸葛亮、费袆、刘邦、项羽、王粲、王弼、嵇康、阮籍、杜甫、李商隐等等名贯古今的文化符号,甚至还有秦末的大泽乡起义,西汉的赤眉军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等,他们所赋予淮河流域文化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

古往今来,从淮河流域走出许多思想大家、政坛巨星和文化名人,他们像耀眼的星辰,光照千古。喝颍河水长大的管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平民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其超人的智慧、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才能,辅佐齐王励精图治,终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出生在涡河岸边的道学家老子,曾骑一头青牛飘然而出涵谷关,留下一本五千言的《道德经》,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不朽之作,至今仍令中外学者叹为观止。涡河之畔留下的三座太清宫,仍让世人顶礼膜拜。同样在涡水之滨吸足了日月精华的庄子,用哲学家的目光、诗人的语言,来解说道教理论,更是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的天才想象,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学英豪。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曹操,以一介平民跻身皇帝之列的朱元璋,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都占一席之地的淮夷之后,哪一个不是如雷贯耳、名冠古今!

淮河流域文化自古就不是一种封闭形的文化,自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已经实现了与多个地域文化的交汇融合。淮河经豫皖苏东流到海,并通过京杭大运河融入苏杭,展开了广阔的胸怀,使得原本属于内陆文化的淮河流域文化与海派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淮河又是黄河文明向长江文明演进交汇的过渡地带,是两大文明南北互相辐射的必经之地。淮河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淮河流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表现在,其一,它不拒绝任何文化的浸润,既不阻挡中原文化的南下,也不抵御长江文明(楚文化)的北上,更不拒绝吴越文化的北渐西溯,而是积极吸纳各种文化的精华和有益成分。所以,当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无论以什么样的理由不期而至的时候,都在淮河流域留下明显的印记,都给淮河流域文化补充了有益的营养。其二,淮河流域文化的开放是多方位、多层面的开放。从商周时东夷、徐夷的迁徙于淮始,历史上,淮河流域曾经是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地区,这种迁徙既有外地人口的进入,也有淮河流域人口的输出,譬如唐朝著名的光州将领陈元光奉命驻守漳州,从淮河流域带走数万子弟,这些人大都留在了当地,进而不少人进入台湾成了当地住民,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实际上也是一次文化的交流或移植,最终可能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成果,这正是

淮河流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立体系的历史成因。

一条淮河流淌出神秘的水质文化,一个村落诉说着祖祖辈辈的生命史诗。淮河人与土地、河流诡谲纠缠的关系,对我们这些后辈子孙们产生了无限的吸引力,让我们对这条神奇的河流产生了敬畏之情。

几大流域水系图

几大流域水系图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又名扬子江,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概况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见彩图长江河源──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山西南坡冰川),干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支流涉及黔、桂、甘、陕、豫、粤、浙、闽,共计18省、自治区、直辖市。干流长6300km,流域面积180.7万km 。较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条,流域面积均在8 0000km 以上。干流自江源至宜昌为上游,河长4510km,除四川盆地外,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占全江总落差的98.9%。其中江源至当曲长约360km,称沱沱河;当曲至玉树巴塘河口长约820km,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宾长约2300km,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长约1000km,称川江。川江下段自奉节至南津关长209km为著名的三峡宜昌以下进入中下游平原。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长约940km。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850km。中游河段内,自湖北枝城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矶长约340km,称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地势低洼,是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段。中下游平原湖泊星罗密布,主要通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四大淡水湖。

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个水系组成,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个省(自治区)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珠江的主流是西江,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的马雄山,在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全长2214km。全流域面积45.37万km ,其中中国境内面积44.21万km 。 流域概况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360亿m ,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477mm。汛期降水强度大,汇流速度快,容易形成峰高量大历时长的流域性洪水,对经济发达的珠江下游及三角洲造成严重威胁。枯水期也会连续三个月无雨或少雨,造成春旱或秋旱。珠江自云贵高原至南海之滨,干流总落差2136m,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3348万kW,主要集中在西江南盘江下游和红水河及黔江河段,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2512万kW,是中国水电开发建设基地之一。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前言 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流域内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高强度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在“九五”和“十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入境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我们记忆犹新的1994、1995、2O04年沙颖河、淮河干流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我省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我省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8年1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础上,对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新的部署;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在皖政[2007]41号文中对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明确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本《方案》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作为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总结淮河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广泛汲取河流治理的经验,注重和流域整体相关规划的衔接,力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适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作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并为“十二五”具体规划内容进行摸索和项目贮备,从而利于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协调一致,合力攻坚,促进淮河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 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近5年为主,并展望到今后10年左右。

京杭运河淮河水系过闸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

京杭运河、淮河水系过闸运输船舶 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 目录 1通则....................................................... 1.1目的 ................................................... 1.2适用范围 ............................................... 1.3一般要求 ............................................... 1.4定义 ................................................... 1.5生效、适用及解释........................................ 2京杭运河、沙颍河-淮河干线过闸干散货船、液货船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 .......................................................... 3 京杭运河、沙颍河-淮河干线过闸驳船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 4京杭运河、沙颍河-淮河干线过闸集装箱船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 ....

前言 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是构建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的必备要素,也是内河水运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为满足市场需求,在总结和分析前期推进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工作以及已有标准船型研发成果的基础上,由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组织有关单位制(修)订了京杭运河、淮河水系过闸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 京杭运河、淮河水系过闸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航技术条件、各航道的差异性、干支流的相通性等因素,遵循船型与航道等级、船闸等通航建筑物相匹配,尽可能简化尺度系列档次,兼顾船型优选及实用性,以及与相关国家标准、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和行业政策相协调等原则,并经多方案技术经济优化论证研究制(修)订。 本尺度系列的制(修)订和实施,旨在进一步规范京杭运河、淮河水系过闸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提高航运基础设施的通航效能,促进船舶技术进步和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 本尺度系列由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负责管理及解释。重大事项报交通运输部批准。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材名称:人美版十四册第七课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民间工艺品、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等涂色工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十四册中的第七课。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本章节的内容,内涵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只就色彩谈色彩,应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学重点: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目光巡视学具准备,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我们共处的这一节课愉快而又难忘。

淮河流域文化

淮河流域文化 专业学号姓名 什么是淮河文化?曹天生教授提出:“淮河流域文化是域内各种文化详态的总和,是以流域文化为特质的,以水利为文化核心的,以淮河干流区域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部流域历史演变的通史书出现。较有系统的研究主要在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农业发展与演变、淮河的治理及流域早期考古等方面。这些主要是构成历史基础的研究,与文化认识尚有隔层。研究者涉及较多的还有淮河流域产生的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经济、方言、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但基本上是个案研究,很少有人注意从淮河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有些学者如文学方面的研究者曾有人提出“淮河文学”的概念,但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整体上看,淮河流域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没有搞清楚,而淮河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即淮河文化的形成问题涉及的人很少,淮河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工作也开展得很不够。这些有关淮河文化概念与特点讨论的基本的或主要的问题未能很好地研究,文化特点本身自然无从诞生。 淮河流域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区,较早地打上了农业文化的烙印。《亳州志》称其“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以蕃,众庶以集”。《颍州志》称其“土壤沃饶,风雨和会”,“有鱼稻之饶”。所载“珍珠秫”,也就是玉米,是我国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录。据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9000多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就已经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推断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这里也是我国豆类种植较早的地区,《淮南子》记述了豆类的种植时间和生长规律。我国制造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用淮河之畔八公山泉水制造的八公山豆腐,闻名遐迩,被称为中国一绝。明代有《咏豆腐》诗赞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时至今日,淮南八公山豆腐仍在全球享有盛誉。《晏子春秋》上说:“橘生淮南即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所以,我国历史上以淮河为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粮食种植大格局,也因此形成了“南人吃米,北人吃面”的生活习俗,更进而留下“南人驾船,北人骑马”的说法。还在小时候,我就耳闻过“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传唱,听到过“收了淮河湾,富甲半边天”的歌谣。 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不像黄河、长江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山高面积大,有大量的积雪和充足的水源。但是,淮河流域的西面是伏牛山系,南面有大别山系,而我国的地貌特征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伏牛山的降水和积水顺势东流,黄河以南的降水和河流积水譬如洪河、汝河、颍河等也顺流汇入淮河,同时,淮河以南由于有大别山的截挡,相当区域的水流不可能顺势汇入长江,只能折回淮河。这样,淮河流域就基本上覆盖了黄河中下游以南,大别山以北,伏牛山以东的区域。 淮河流域以平原为主,间或山地并存。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是大片的平原,即黄淮平原,淮河的主要支流大多在这里交织。黄淮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泛滥冲刷淤积和淮河干支流洗濯滋养而形成,地形地貌比较一致。这里土地肥沃,阡陌纵横,交通便利,适宜种植稻黍及其他各类植物,且利于从事各种生产和经营。淮河上游和以南区域是桐柏山和大别山,特别是大别山区蜿蜒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依偎于淮河的上中游,构成了淮河以南的主要地貌。山脉峰岭和沟壑又隔离出多种小型的地理地貌,譬如山坳、堰塘、微型盆地等等,这就形成与黄淮平原有明显区别的山区特征。山区地理特点适合种植水稻以及养殖各种水产品,

夏商周与淮河流域

夏 商 周 与 淮 河 流 域 3 陈朝云 周军玲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3本课题的研究得到郑州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考古学与古代文明研究”的资助。 历史推演到夏,中国古代社会进入王朝礼制文明时期。随着阶级社会的来临,各种政治势力经常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淮河流域作为沟通黄河、长江两大文明中心的重要通道,必然受到强大的文化冲击。历史文献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王朝对淮河流域程度不同的统御状况,考古发现也揭示了中原王朝文化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强烈影响和辐射。 夏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淮河流域大面积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该流域的岳石文化已进入夏纪年,文化分布区向西达到豫东地区,所以豫西的夏与淮河下游的夷人一定存在着密切关系。夏代的东夷曾拥有强劲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而夏王朝在建国初的一段时间里,国力甚弱,政权不稳,甚而出现了“太康失国”、有穷氏后羿和寒浞篡位代夏的事件。据古书载,有穷氏的地望在山东德州地区,寒氏的地望在潍坊地区,可见从德州到潍坊的大片地区,夏时均属于有穷与寒的势力范围。与“后羿代夏”事件相关的还有斟寻、斟灌、有鬲氏、有仍氏等,其活动范围都在淮河下游和黄淮之间。文献所载一方面证明夏王朝的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另一方面也证明对诸夷的统治的确是夏代的大事,夏文化应对淮河流域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广泛分布于山东和安徽西北、苏北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存,目前发现已达二三百处,其分布区域与古书记载和历史传说中夏代东夷诸部的活动地域密切相关。再者,在这一文化分布范围内,至今还没有发现其他的考古学文化,因而可以肯定岳石文化是夏代至早商时期生活在山东和苏北地区的夷人创造的文化。各岳石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虽有其自身的地方特色,但也互有共性。总体上说,在最能反映文化性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的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器型。这种考古学现象,反映了夏王朝对淮河下游长期和直接的政治统治和文化影响。 海岱和徐海地区由于距中原近且交通便利,所以岳石文化因素的同一性及直接受中原二里头文化影响的因素表现得十分明显,相同的文化因素较多。以淮河下游为根据地,中原夏文化还波及到了淮河以南和长江流域,苏北周邺墩岳石文化遗存和宁镇地区的点将台文化、安徽寿县斗鸡台文化即是证明,它们都以当地文化因素为主,吸收了二里头文化和 岳石文化的某些文化因素。由此可知,中原夏王朝对淮河流域山东和徐海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长江下游地区。夏文化的影响促进并带动着淮河流域土著居民的文明化进程。 降之商,淮河流域在商王朝的政治文化舞台上仍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里不仅有较之中原商王朝毫不逊色的区域文化,并且与商王朝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商王朝的崛起与对东土的经略,首先对海岱地区东夷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成汤灭夏,强盛的商王朝建立以后,拉开了对东方地区大规模军事侵略的序幕。这与文献记载的“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作寇”、“仲丁即位,征于蓝夷”的史实大体相符。在商文化的扩张和压迫下,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逐渐向东部地区退缩。为了政治的稳定和资源的攫取,商王朝以强劲的势头向东南方扩张殖民,王朝政治、文化随之步步深入,在淮河地区形成了商夷交错、交恶和交融的复杂局面。商代末期,夷商矛盾激化,至第二十七王“武乙衰蔽,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东夷已构成商王朝的肘腋之患,征伐东夷便成了商王朝的头等大事。商王朝对东土的征伐是其开疆拓土、武装殖民、聚敛财富、巩固统治的重要的手段。商王朝对东土征伐的逐步胜利,彻底改变了东夷文明的历史命运。 正如高广仁先生所言,在商代前期和后期出现了两次商文化东进的浪潮,从而使淮河下游地区的政治地理逐步改观。根据一系列典型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商文化首次侵入时间发生在郑州二里岗上层初期前后,并很快将泰沂山脉以西的岳石文化分布区纳入了中原商文化系统。目前,在此地区发现了一些属于二里岗上层的遗存。这类遗存中的日用陶器如鬲、尊、豆等,在类别、形制上虽表现了一些地方特征,但与郑州二里岗上层遗存基本相同。济南及其以东,也有含二里岗上层或稍后的商文化因素的遗址。至于青铜礼器,特别是在滕州市的吕楼、前掌大、大康留、轩辕庄等地所发现的青铜礼器,则具有二里岗上层期或稍晚的典型商文化特征。这说明此时商王朝向海岱区的扩张并不限于一般的殖民,而是在这片新拓展的土地上推行王朝礼制文化并迫使土著接受,并建立起新的统治网络,使之成了商王朝在政治上可以直接控制的“东土”。 商文化第二次东进浪潮是在考古学上的殷墟文 ? 51?

江苏省淮河流域水系

二、淮河水系 淮河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豫、皖、苏三省。古淮河“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黄河夺淮以后,淮阴以下淮河河床被黄河侵占,一度黄淮合流,于云梯关入海。由于河身淤高,加之人工“蓄清刷黄”,沂沭泗诸河逐渐与淮河分离,淮河在淮阴以西壅塞潴积成洪泽湖。黄淮交相侵犯,洪泽湖大堤不断溃决,洪水又泛滥于里下河地区入海,并逐步南移泄入长江。清咸丰元年(1851年),淮水冲决洪泽湖大堤礼坝,经三河穿高宝湖、邵伯湖南下入江,逐步形成淮河入江水道。咸丰五年黄河北徙,黄淮分离,留下一条废黄河,成为淮河水系与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从源头经洪泽湖入江或入海,全长都在1000余公里,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江苏淮河水系的范围,为北界废黄河,南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面积 3.79万平方公里。洪泽湖承接淮河干支流来水,洪泽湖以下称为淮河下游。经过建国后的治理,淮河下游有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简称“灌溉总渠”或“总渠”)、淮沭新河(淮沭河段)分泄淮河洪水入江、入海。里运河以东的里下河腹部及滨海垦区各河,直接排水入海。 江苏淮河水系分为洪泽湖上游入湖水系、洪泽湖下游水系、里下河腹部水系、滨海垦区水系和废黄河水系等5个水系。 (一)洪泽湖上游入湖水系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拦洪蓄水库。淮河干流过浮山后,经泊岗引河南下,在盱眙老子山入湖;南岸有池河、北岸有漴潼河(现怀洪新河)、新汴河、新老濉河、徐洪河等支流直接入湖;周边沿湖地区还有10多条引排河道直接入湖。 洪泽湖是在黄河夺淮期间,黄淮水不断壅积,由破釜、白水、万家、泥墩、富陵等湖逐渐串连扩大,至明万历七年(1579年)基本形成。洪泽湖大堤经历代修筑,成为淮河下游防洪屏障。大堤南自盱眙县张大庄,经洪泽县蒋坝、高良涧,至淮阴县码头镇老坝头,长67.25公里,控制淮河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0~11米。在湖水位13米时平蓄不破圩,水面积为2152平方公里(1957年资料);最高水位17米时沿湖破圩后最大水面积为4222平方公里。死水位为11.0米,库容 6.4亿立方米。80年代后期,死水位调整为11.3米,死库容10.45亿立方米。在湖水位13米时,库容41.92亿立方米。最高洪水位17米时,库容176亿立方米。 淮河干流从淮源到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段,长364公里,流域面积 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到洪泽湖三河闸为中段,长490公里,流域面积12.74万平方公里。三河闸至入江口三江营为下段,长158公里,流域面积 3.2万平方公里。汇入淮河的支流,集水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有16条,1000~2000平方公里的有21条。淮河干流过蚌埠、临淮关、五河,东流至浮山入江苏境,后又转向东北经峰山、双沟又折向南,沿苏皖

汉魏时期淮河流域作家群的分布及其文化阐释李艳洁

第9卷第3期 2012年3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r.2012Vol.9No.3 一、文学的地域性及作家群的地域分布问题 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绪论”在谈到“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时,提到了“地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该书指出:“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1] “地理是历史的舞台,历史即地理之骨相。读历史如忽略地理,便失去其中许多精彩的真实的意义。”[2]由此,文学研究既要注重其时间关系,又要注重其空间关系,地域环境是文学家产生及开展文学活动的舞台,深入了解文学家产生的地域环境,有助于理解文学家的思想性格及其文学作品的内容,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我国文学史上一些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3] 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淮河流域地理范围的界定为:淮河流域位于北纬31°-36°,东经112°-121°之间,西界嵩山、伏牛山和桐柏山,东临黄海,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别山及其向东延伸的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包括今河南省的中部和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北部及山东省的南部。淮河流域的西部、南部和东北部为山丘环绕,中部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辽阔的黄淮大平原。 二、汉魏时期淮河流域作家群的分布 淮河在宋代以前是独流入海的。汉魏时期,淮河流域辖今河南省的南部、安徽省北部、山东省的中部和南部以及江苏省的北部地区,地域广大。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淮河流域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据学者曾大兴根据谭正璧先生所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统计结果来看[4],在上起春秋、下到近代的6千多名文学家中,汉魏时期在文学家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见下列表1、表2所示: 表1: 汉魏时期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 表2: 汉魏时期文学家地域分布数量统计 由以上两表可知,汉魏时期淮河流经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个地域作家人数众多,已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集聚地,具体作家群分布如下: (一)两汉时期淮河流域作家群 两汉时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辈出,文化发达。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从文化来分析,淮河流域在全国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该流域人才辈出。 1.西汉时期围绕政权中心的政治与文学团体 西汉时期,淮河流域仍然保持着战国以来的优良传承,不仅皇帝刘邦起于淮北的丰、沛,而且名士辈出,诸如:生长或主要生活于淮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张耳、陈余(大梁人)、栾布(梁———商丘南部人)、灌婴(睢阳———商丘南部人)、郦食其(陈留高阳———杞县人)、申屠嘉(梁———商丘南部人)等;生长或主要生活于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即今苏皖北部一带的刘邦(沛县人)、项伯(下相———今宿迁人)、萧何(沛县人)、韩信(淮阴人)、曹参(沛县人)、审食基(沛县人)、英布(六安人)、卢绾(丰县人)、樊哙(沛县人)、周勃(沛县人)、王陵(沛县人)、彭越(昌邑———金乡西北人)、叔孙通(薛———滕县人)、夏侯婴(沛县人)、周昌(沛县人)、刘安(寿春)、韦孟(彭城)、朱浮(沛国———今安徽萧县)人、枚乘(淮阴)等。这些名士围绕着中央政权和诸侯国地方政权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形成了诸多以政治为重心、文学相辅的集团。其中淮南王宾客学术与辞赋群体在文学方面最为显著。淮南王刘安集宾客千人,大力倡导黄老道家学术,编修集大成著作《淮南子》。其罗致的人才中不乏优秀的辞赋家,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高产赋家,淮南王作赋 82篇,淮南王君臣赋44篇。 2.东汉名士与学者群体 东汉初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位于淮河流域的颍川一郡之人便占四分之一。龙亢(今怀远)桓氏以经学起家,自桓荣以下,五世先后为6位皇帝或太子的老师,代代为高官,门生故吏广为分布。汝颍一带名士特别众多,例如汝南的 汉魏时期淮河流域作家群的分布及其文化阐释 李艳洁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233030) 摘 要:文章以淮河流域为地理中心,对汉魏时期该流域作家群的分布进行研究,梳理汉魏时期淮河流域作家 群分布的轨迹,并结合淮河流域地域背景,分析作家群分布与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汉代文学家;地理分布;淮河流域;重要意义;地域背景 121··

淮河流域文化策划

淮河流域文化策划 ----息县旅游策划 一、背景分析 1、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县境内,干流全长1000km,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方分界线、0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等,意义重大。 2、旅游资源: (1)自然资源 淮河:支流众多,含沙量大,河流平缓;南北两岸地形差异大,北岸为平原,南岸过渡为丘陵,甚是奇特;秀丽的濮公山伫立在淮河岸边。 淮河港口/水库:淮滨港、五一水库。 特产:息县香稻丸又称珍珠玉,形状呈椭圆形,色泽洁白,如珍珠闪闪发光,味道鲜美异常,曾为“贡米”。据民间传说,清朝慈禧太后非常喜食用这种香稻丸熬的粥,称之为“珍珠汤”。宫廷里采用香稻丸酿造的酒,名曰:“珍珠玉液酒”。现在息县还有以此酿造的“香米贡”。另外还有息生猪在港、澳市场也很畅销。息半夏是国家重点出口中药之一 (2)人文资源 息国故里、息夫人像、古谯楼、息国故城遗址、秦楼遗址、赖国故城遗址等。 (3)红色旅游 革命烈士于文彬(1916年10月----1938年2月)又名余士珍,化名余振芳、于启明,河南省息县临河店人。 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从息县渡过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大反攻。 “五七干校”旧址 (4)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舞蹈“板凳龙”、“龙灯”耍狮和“嗨子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息州古谯楼传说等。 息县方言融合南北方言特色,深受楚方言影响,独树一帜。 (5)寻根游:赖姓的起源地 二、区域优势/劣势 1、优势: (1)息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106国道、宁西铁路和建设中的阿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目前息县火车站正在发展壮大。 (3)淮河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强劲。 (4)淮河地理位置突出,在全国的知名度很高。 (5)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将“红色旅游”提上日程,可以使淮河的“红色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劣势: (1)息县整体形象缺乏明确定位,对外宣传不够。 (2)政府对旅游业不够重视,未采取足够的开发措施。 (3)淮河的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开发不足。 三、策划目的 1、市场分析:作为南北方分界线,伴随着一代代学生传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对淮河的认识多了一份郑重和尊敬。因此,“淮河”的目标消费者群非常庞大。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淮河”的目标消费者。港澳台喜欢文化交流的年轻人以及老一辈革命老人,亚洲甚至全世界热爱中国文化,喜欢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都有可能成为目标消费者。 2、最终目的:提高淮河的知名度,使淮河带着息县的旅游业走出河南省,。 四、策划原则 1、目的性原则: (1)把淮河打造成国内著名的休闲旅游景点。 (2)将息县“红色旅游”资源和其它民俗旅游资源整合为经典“淮河--楚文化文

近十年来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述评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横跨豫、皖、苏、鲁四省,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多重过渡性特征,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地位。在现代中国,淮河流域是一欠发达而又人口密集的相对落后地带,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被喻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谷地”,其“三农”问题严重。随着历史学界对区域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视,特别是以江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逐渐兴起,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对淮河流域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别于1498年与蚌埠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与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5年与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性淮河文化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界对淮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研究。现择其要者述评如下: 一、经济开发 学者们对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甚为关注,有关成果相对较多。邹逸麟在《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中,从植被、土壤、人口、灾害、水系、湖泊、农业开发和城市等方面探讨了黄淮海平原的历史变迁。淮河水利委员会编撰的《淮河志·淮河综述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分自然地理、淮河水系、社会经济、自然灾害四部分,较为详尽地综述了淮河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历史状况。王鑫义主编的《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淮河流域自上古到鸦片战争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细致探讨了影响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臧世骅编纂的《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全书共10卷188个条目,作者利用多年“田野作业”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从民俗学角度介绍和研究淮河流域匠行、匠人习俗等方面问题。宋豫秦等著的《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总结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等的发展现状与演变过程,剖析了当前淮河流域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所存在的主要矛盾与冲突,对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论证了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对策。吴海涛在《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从水利事业兴废、自然灾害多发、战乱和人口迁徙等方面探讨了历史上淮北地区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韩茂莉、吴宏岐、王社教和马雪芹等从农业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论及淮河流域个别时段的农业开发情况。 周崇云在《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中认为,史前时期淮河流域原始农业发展相当成熟,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渔猎、采集经济和家畜饲养业作为一种补充的经济形式依然存在。李修松对先秦至秦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有诸多研究:他与王华娣在《三代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描述了夏、商、周三代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考察了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以及淮夷与中原的关系问题;他与张宪平在《商代淮河流域经济述论》(《学术界》1997年第5期)一文中从方国、部族方面着手,探讨了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他的《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具体情况,认为楚文化的东进及与当地文化和吴越文化融合,是春秋战国时期流域经济开发加速的重要因素;他的《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一文,分析了淮河流域在我国原始社会、夏商周及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他与张宪平在《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安徽史学》1998

河南省水系概况图文版

河南境内的河流 (河南水系) 河南省地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积分别为8.61万、2.77万、3.60万、1.53万km2。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其中,河流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9条,为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条,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颍河、贾鲁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条;100~1000km2的433条。按流域范围划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黄河流域93条;淮河流域271条;海河流域54条,长江流域75条。因受地形影响,大部分河流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流经河南省的形式可分为4类:即穿越省境的过境河流;发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发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汇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内的境内河流。

黄河流经三门峡 一、黄河流域河流 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个市中的24个县(市、区)。黄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狭谷,水流湍急,孟津以东进入平原,水流骤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两岸设堤,堤距5~20km,主流摆动不定,为游荡性河流。花园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悬河,涨洪时期,威胁着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防汛的心腹之患。干流流经兰考县三义寨后,转为东北行,基本上成为河南、 山东的省界,至台前县张庄附近出省,横贯全省长达711km。黄河在省境内的主

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伊、洛、沁河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一)洛河水系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流经河南省的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于巩义市神北村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9056km2,省内河长366km。省内面积17400km2。主要支流伊河发源于栾川县熊耳山,流经嵩县、伊川、洛阳于偃师县杨村汇入洛河,河长268km,流域面积6120km2。伊、洛河夹河滩地低洼,易发洪涝灾害。 洛阳洛河 (二)沁河水系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由济源市辛庄乡火滩村进入河南省境,经沁阳、博爱、温县至武陟县方陵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3532km2,省内面积3023km2,省内河长135km。沁河在济源五龙口以下进入冲积平原,河床淤积,高出堤外地面2~4m,形成悬河。主要支流丹河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珠岭,流经

民间艺术赏析

民间艺术赏析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中国民间艺术赏析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民间工艺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间工艺有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我国的民间工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国原始的一种延续,民间工艺中有很多原始艺术的影子。它同样继承了实用与审美统一的特点,大部分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带有乐观向上、淳厚、真实的感情色彩,是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的体现,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也光彩夺目。 一、民间工艺的分类 1.美化日常生活用品的民间工艺 为了美化日常生活,勤劳的民族围绕着直接的衣食住行制作了很多必需品,如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服饰鞋帽、房间装饰品、器皿家具、雨伞、扇子、帐子、帘子等。这些民间工艺有很多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一般都是采用天然的材料和手工制作而成,简练质朴,明快大方。“在汉族地区的印蓝花布和花格土布,少数民族的蜡染和织锦,都是富有特色的染织品。贵州的蜡染,湘西的蓝印画布,云南和湘西的扎染,都是民间印染中几个极具特色的品种。” 2.装饰与美化的民间工艺 装饰美化环境的民间工艺有木版年画、剪纸、帐沿、挂饰等。民间木版年画分布于全国各地,是用于春节期间张贴而常年欣赏的,色彩艳丽富

有装饰性。剪纸的种类很多,有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等。帐沿有画的、绣的和彩印的数种。挂饰如陕西省的泥塑虎头挂片、山东省的刺绣门帘挂饰等。这些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很浓。“像民间剪纸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山东黄岛剪纸粗犷豪放;山西浮山剪纸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江苏扬州剪纸是民间专门用做鞋花的艺术品,其特点是秀丽洒脱,光洁干净,构思新颖,布局完美。” 3.体现节令风俗的民间工艺 在中国传统节气中,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一年里有许多的节令,并有相应的民间工艺产生。如春节的年画、门神、春联等,元宵节的灯彩,清明节的风筝,五月端午节的划龙船、扎彩粽、绣香包等,七月七日乞巧、刻花瓜、剪牛郎织女,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做瑞饼花馍,九月重阳登高、做重阳糕、插重阳旗,等等。这些带有民俗特点的艺术年复一年地出现,其形式既有明显的传承性,又不断地翻新,在民间的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我国传统年画色彩鲜艳,画法工整,构图集中,人物突出,形象优美。它多以写实与装饰、写人与写景相结合的简明、夸张手法,表现欢乐、幸福、祥和、劳动和勇敢等题材,是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此外,在民间工艺中有些是用来表达情谊和用作纪念的,如荷包、鞋垫、织的手帕、缝的绣球、花包等。有的是用于儿童玩耍的,有的是结合一些礼仪使用的,还有的是用来丰富文体活动的,诸如:皮影戏、木偶、

淮河文化概论

淮河文化概论 胡四红 10市场营销(2)班 摘要:淮河,古称淮水,是中国古四渎之一,是一条文化味道很浓很浓的河。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不易把握,这是由多种文化决定的。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习俗民间艺术 人的诗淮河流域有“七十二河归正阳,三十六湖在颍上”之说。正阳关是淮河第二名关,此处淮河岸边有座迎水寺,寺里有幅楹联曰:“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我们从寺的名称和楹联的含意,可以看出淮水之美、淮河之幽。“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缘,春潮夜夜深。”王昌龄这首《送郭司仓》,试图用门前碧绿的淮水来留客,也是希望羁旅在外的游子不要辜负了这一河好水。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佳声。”佳是美好之意,佳水自然是美水、好水。从甲骨文“淮”字的构造来看,是形声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所以,“淮河”是水鸟的天然乐园。“淮”则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欢叫飞翔。 如此佳水曾给淮河两岸人民带来无限的福祉,“江淮熟,天下足”正是淮河流 域丰收、富足和兴旺的写照。这里地处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雨量适中,光照 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区。《《》称其“地平壤厚, 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以蕃,众庶以集”。《颍州志》称其“土壤沃饶,风雨和会”, “有鱼稻之饶”。所载“珍珠秫”,也就是玉米,是我国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 录。据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9000多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 的贾湖人就已经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推断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 的起源地。这里也是我国豆类种植较早的地区,《淮南子》记述了豆类的种植时 间和生长规律。我国制造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用淮河之畔八公山泉水制造的八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2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2 发布者:陈明发布时间: 2012-5-4 13:58:59 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视觉上的优势是最自发的、最乡俗的艺术语言。本课的文字部分阐述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式、方法、审美特征、文化内涵等等方面。而大量的图片是对以上内容的直观展现,因此,应结合图片和教材文字内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一些手法有个认知上的了解,并且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有个认知上的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挂饰、玩具、风筝、剪纸、面具、刺绣、织锦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物、图片展示和文字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强烈对比的手法,从而形成了民间美术特有的装饰风格。 2、对一些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即色彩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浓浓情感。 3、通过营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审美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具体了解并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二)授课: (5)做个小游戏:“买东西”。(对本课的主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有一个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主动的参与学习改变偏见,并将偏见变为积极的认识)(运用对比自然真实的物品与装饰风格的作品的不同色彩体现,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手法的理解) 教师准备好许多不同款式的鞋垫,让部分学生上扮演“顾客”,为自己的“店铺”提“意见”。 学生小声议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没有色彩的鞋垫没有人买,而色彩鲜艳的鞋垫买的人却多呢? 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教师及时分析运用文字说明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民间生活的环境、状态以及老百姓的追求与信仰是形成民间美术色彩搭配不拘泥于自然色彩现象、大胆提炼归纳的装饰风格,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5、课件展示:

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 作者:李艳洁, LI Yan-jie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233030 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2011,33(1) 参考文献(20条) 1.段学会;张世禄我国文学家地域分布特点及成因初探[期刊论文]-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2.马鸿雁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张金铣;周致元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期刊论文]-安徽史学 2008(02) 4.陈琳;陈丽丽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期刊论文]-江苏地方志 2007(01) 5.李修松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1) 6.高时阔分野与交融--安徽淮河地缘文化解读[期刊论文]-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7.李良玉淮河文化的内涵及其技术层面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史学 2006(01) 8.陈立柱;洪永平浅谈"淮河文化"概念[期刊论文]-学术界 2006(04) 9.朱正业近十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5(06) 10.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期刊论文]-学术月刊 2003(09) 11.乔力;武卫华论地域文学史学的研究方法[期刊论文]-理论学刊 2006(12) 12.吴海涛近十年来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7(05) 13.武卫华;乔力论地域文学史学的架构基础与范畴界定[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 2006(06) 14.沈葵;洪永平皖江文化的学术定位与发展契机-兼论淮河文化与徽州文化[期刊论文]-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15.张春平;盛跃明流域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论文]-求索 2009(06) 16.刘德龙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7.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2006 18.李修松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 2001 19.李景江淮河文化概观 2000 20.陈广忠淮河传 2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6955600.html,/Periodical_ycxyxb201101038.aspx

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

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状况严峻正在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严重生态危机之一。淮河流域水资源危机尤其让人堪忧,淮河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淮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资源污染短缺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水是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洁净的水能给人带来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以宁静欢愉以及和平。但是现在水资源污染严重,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增加、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及现代高科技的诞生和实施,使自然界中水的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据资料记载,由饮水而引起的疾病占所有人类疾病的80%;由水来传播的40多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全世界每年有2500万儿童因饮用受过污染的水而生病致死。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污染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严重。据水利部门检测,中国现有河流近二分之一的河段受到污染,十分之一的河段污染严重至已失去使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市更加需要有高质量的水作保证。而到目前为止,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城市缺水。黄淮海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7%,但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517m3,已趋于国际上认可的水危机地区年平均500 m3的界限。其中淮河流域是中国的生产粮食产区之一,养育着中国近13%的人口,是各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就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缩影。 二、水资源现状分析 (一)水资源概况 淮河流域曾经是中国十分富饶的地区。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淮阳运河及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黄河流域、山东半岛毗邻。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省40个地级市,全长1000km,总落差1000m,流域面积共26.9万km 2,是我国5大河流之一。夏热多雨、东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的转变很突出。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828.47亿m3,但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4%,世界的6.8%。 (二)水资源主要问题 1. 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中国的水资源污染严重,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中国水资源污染严重 1. 自然污染:人与动物的排泄物、腐烂植物与垃圾的污染;2. 工业污染:工厂、矿山、汽车、船舶所排的污水等污染;3. 农药、化肥、激素使用过程中及其它化工生产过程中散失所造成的污染; 2.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