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公债

国家公债

国家公债
国家公债

四我国公债历史与现状

第一阶段:1950-1958

为了保证正在进行的革命战争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发行2亿份“人民胜利折实国债”,发行总价值302亿元。

1954到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分5次

第二阶段:1959-1980

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逐步形成,靠税收和利润以及银行信用控制绝大多数的财富。59年后,就没有发行国债,68年还清,直到80年,我国为“既无内债也无外债国家”。

第三阶段:1981-1991

由于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等原因,1979年开始出现财政赤字。1981年恢复发行国内公债,1981年1月16 日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确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1988年,国家对国库券发行办法作了重要改进,有提高利率、缩短还本期限(5-3)的同时,国务院批准自1988年4月起在沈阳、上海、重庆、武汉、广州、深圳、哈尔滨等七个金融改革试点城市首次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工作,允许转让国库券,但不能作为货币流通。1988年6月,第二批54个城市开始进行国库券转让试点。

第四阶段:1991年至今

1991年,财政部和中国人名银行决定,扩大市场交易券种,从3月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开放国债流通转让市场的城市。至今,国

库券市场已走向全面开放。

为推动国债推销方式从以行政手段发行为主逐步向市场推销方式过渡,1991年财政部决定在小范围进行国库券承购包销试点,并全面开放地市级以上城市的国债流通市场。承购包销,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国债发行手段。它由承销机构直接向国债发行主体财政部承购国债发行任务,然后通过各自的分销网点向社会、主要向城乡居民发售。1991年4月20日,由58家国内金融机构自愿组成的国债承销团与财政部正式签订合同,承购报销25亿元国库券。

90年代后,公债发行增速较快,1994年我国规定财政赤字不得向中央银行借款解决,必须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规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我国发行国债约2.35万亿元,2007年底,中国国债内债余额首次超过5万亿元。2009年,我国国债余额超过6万亿元。

国家公债的特征

有偿性

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以国家信誉为担保取得的财政收入,到期国家不仅归还本金,还要按事先约定向债务人支付一定数额的利息。

自愿性

公债的发行和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的基础上的。是否认购、认购多少,完全有认购人自主决定。

灵活性

公债的发行与否、采用何种方式发行、发行多少,一般由政府是具体请看而定,既不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不具有发行额上的固定性。不是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

税收也是增加收入的形式和宏观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日本购买650亿人民币中国国债中日回避美元贬值影响中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日本财政大臣宣布,日本决定购买65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国债。作为世界第一位、第二位的美国国债持有国,中日双方都开始寻求回避美元贬值的影响。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叶千荣报道,日本财政大臣安住淳在今天(13日)上午东京时间10点的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3月8日日本政府接到了中国政府的答复,同意日本购买相当于650亿人民币的中国国债,记者立即追问财政大臣安住淳从什么时候开始购买?安住淳答复还需要几个月对操作系统进行准备;记者再度追问,在选择时机的时候有什么考量?安住淳说将根据当时市场的动向来选择最佳时机。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了日本朝野相当大的关注是因为上个月在北京,安住淳财政大臣和王岐山副总理举行了会谈,双方达成了几项重要的协议。第一,那就是中日双方将直接互换人民币或日元。第二,日本将开始持有中国国债。而此前中国早已持有日本国债。

中日双方互相持有对方货币,并持有对方国债的战略举措的背景是,中日两国都是目前世界上居于第一位和第二位的美国国债持有国,而美国目前由于经济不景气,美元下滑给这两个国家所带来的损失也是众所周知的,尤其是美元国债的不确定性,这两个国家目前又有

巨额的地区双边贸易,但是在双边贸易中始终按照美元结算,这里面既包括兑换美元的手续费的成本,以及美元下滑之后双方的损失。

公债学复习

第一章 1、公债: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2、公债产生的条件: (1)为了弥补财政收支缺口(2)经济发展水平 3、公债发展的原因: (1)对外扩张的需要(2)剩余产品增长,闲置资本扩大 (3)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平抑经济波动的需要 (4)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信用制度的完善是发行公债必须的技术条件 4、公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2)调节和稳定宏观经济(3)为政府投资筹集必要的资金 5、公债的作用: (1)形成市场基准利率(2)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 (3)作为机构投资者短期融资的工具 6、公债的特点: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信用性 7、公债与私债的比较: (1)成立的动力不同。公债债务关系的成立,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私债债务关系的成立,一般只能依赖于经济因素。 (2)主体不同。公债债务人为政府;私债债务人为企业和居民。 (3)流动性程度不同。公债流动性程度较高。 (4)担保不同。公债政府可在不提供任何担保的条件下举债;私债企业和居民必须以其财产或收入为担保品。 (5)期限不同。公债期限较长。 8、硬赤字:将债务收入与经常性收入一起计入正常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将债务支出与经常性支出一道计入正常的财政支出当中。 软赤字:在统计财政支出时,不把债务收入计入正常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不把债务支出计入正常的财政支出。 第二章 1、永久公债:公债不规定还本期限,平时仅按期支付利息,债券持有人有权按期取得利息,但无权要求清偿。 2、可转让公债:可在金融市场上,主要是证券交易所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 不可转让公债: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 3、或有负债:指由某一或有事件引发的债务,是否形成现实债务,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4、公债的分类: (1)按公债承购人管辖权的不同: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2)以偿还期限为标准:短期公债——平衡预算年度内的短期收支缺口,形式为短期公债券和向银行临时借款。短期公债券包括国债券和预付税款券。 中期公债——弥补整个预算年度财政赤字,形式为附有息票的公债券。 长期公债——重大危机或大型经济建设投资。形式为有期的长期公债和无期的长期公债。(3)以发行主体为标准:国家公债和地方公债 (4)以流通与否为标准: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5)以举债方法为标准:强制公债、爱国公债和自由公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 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过渡”的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 (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

我国公债的历史

我国公债的历史(1949-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国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1950-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国债。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又于1954-1958年间每年发行了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第二个阶段(1981年至今):我国于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时至今日国债市场的发展又可细分为几个具体的阶段。1981-1987年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且发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面向国营单位和个人,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9年的中长期国债。1988-1993年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国开始试行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等违规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革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行,并新增了最短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国债;第三是在承购包销的基础上,对可上市的8期国债采取了以价格(收益率)或划款期为标的的招标发行方式;第四是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帐式国库券为主,逐步使国债走向无纸化。1996年以后,国债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时,国债市场出现了托管走向集中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非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分离的变化,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即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深沪证交所国债市场和场外国债市场.

第五章 证券投资业务

第五章商业银行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投资的功能: 1.稳定银行收入 2.降低银行经营分风险 3.增加银行流动性 4.合理避税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概述 目的: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承担一定风险对一定期限的资本证券的购买行为。包含收益、风险和期限三要素。其中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期限则影响着收益率和风险的大小,因此也制约着商业银行对不同环境、不同收益率、不同风险的证券投资的选择。 功能: 1.获取收益:从证券投资中获取收益是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首要目标。商业银行证券投资 的收益包括利息收益和资本收益。利息收益是指银行购买一定量的有价证券后,依证券发行时确定的利率从发行者那里取得的利益。资本收益是指银行购入证券后,在出售或偿还时收到的本金高于购进价格的余额。 2.分散风险:降低风险的一个基本做法是实行资产分散化以分散风险。银行证券投资在分 散风险方面有特殊的功效或特殊的作用。第一,证券投资为银行资产分散提供了一种选择。第二,证券投资风险比贷款风险小,更有利于资金运用。另外,证券投资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买进卖出。 3.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高流动性资产是保证其资产业务安全的重要前 提。 在现金作为第一准备使用后,银行仍然需要有二级准备(指银行的短期证券投资)作为补充。此外,银行购入的中长期证券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流动性要求,只是相对短期证券其流动性要差一些。 4.合理避税商业银行投资的证券大都集中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上,而地方政府债券 往往具有税收优惠,故银行可以利用证券组合达到避税的目的,使收益进一步提高。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种类 1.政府债券: 政府债券主要分为三类:中央政府债券、政府机构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 1)中央政府债券:指中央政府的财政部发行的借款凭证。按其发行对象可分为公开销售债券和指定销售债券。公开销售债券指向公众公开销售,可以自由交易;指定销 售债券向指定机构销售,不能自由交易和转移。中央政府债券一般是公开销售债券。 国家债券与其他债权相比的特点: 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抵押代用率高 国家债券按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和中长期国家债券。 短期国家债券通常称为国库券;国库券是期限为1年以内的、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弥补中央财政预算暂时性的收支不平衡。 中长期国家债券通常称为公债券。中长期国家债券是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债务凭证,2—10年为中期国家债券,10年以上为长期国家债券,所筹资金用于平衡中央财政预算长期缺口(即赤字)。 2)政府机构债券:政府机构债券是指除中央财政部门以外其它政府机构所发行的债券,如中央银行发行的融资债券、国家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等。政府机构债券特点与中央政府债券十分相似,违约风险很小。故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亦十分活跃。

要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效率问题。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公平问题。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效率高。 1、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得到的结论: 其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不断增加。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

率;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 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2、公有制的时代变化 公有制变化: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变化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资本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

经济学专业的分类

经济学专业细分 经济学基地班专业 主要基础课程:数学类课程、外语类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初级、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中级)、计量经济学(初级、中级)、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等。 经济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商务应用软件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原理、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 财政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中国税制、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非税收入管理、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地方财政学、公债经济学等。 金融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双语)、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国际投资(双语)、金融风险管理、投资银行(双语)、金融衍生工具等。 金融工程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财务会计、固定收益证券、国际金融、公司金融、金融计量学、投资银行学、数理金融、金融实验分析等。 贸易经济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网络支付与结算、互联网数据库、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批发管理学、零售管理学、商业规划学、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贸易史等。 统计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原理、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以及现代金融统计、现代商务统计(含市场调查)、现代工业统计(含统计质量控制和六西格玛管理)。 保险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利息理论、寿险精算、财产与责任保险、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 税务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检查、国际税收、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税务代理、税务筹划等。

财政复习资料

?财政总论 本章主要对财政学最基本的问:“什么是财政”作出回答,并理清财政学的基本思路。 ?财政现象 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时时处处都存在着财政现象。 提问:你了解的财政现象? ?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古代:国计、度支、国用; ?英文:Public Finance ?一、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财政的起源 1.国家分配论……我国的主流观点 政治条件:国家的出现 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公共财政论……西方主流观点 ---解决市场失效 提问: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市场失效问题? ?财政的发展: ?奴隶制财政: 收入项目:(1)王室收入和土地收入(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3)军赋收入(4)捐税收入 支出项目:(1)王室支出(2)祭祀支出(3)军事支出(4)俸禄支出(5)生产性支出 ?封建制财政 收入:官产收入、田赋捐税收入、专卖收入、特权收入、债务收入。 支出:军事支出、王室费用和政府机构支出、宗教、文化支出、国债支出 ?特点: (1)国家财政收支和国王个人收支逐步分离。 (2)财政分配形式由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化,实物形式与货币形式并存,并有力役形式,这是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的。 (3)税收,特别是农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4)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新的财政范畴——国家预算。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收入:税收收入、债务收入 支出:行政性支出、军事支出、社会福利、教育支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的支出、债务还本付息支出 特点:

财政学_西南财经大学_11 第十一章公债_(11.1.1) 11.1案例资料: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债发行史

案例资料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债发行史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国债的发行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50年到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种国债。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又于1954年~1958年间每年发行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 第二个阶段,从1981年至今。中国政府在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债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 1981年~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且发行日都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即财政部将国债发行任务按一定标准分配给各级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将任务层层分配给具体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或者是财政部委托人民银行将一部分国债分配给各专业银行,在这种行政分配发行方式下,利率杠杆几乎不起作用。而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年~9年的中长期国债。 1988年~1993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并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另外发行方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1991年我国开始尝试国债承购包销发行方式,全年以承购包销方式发行国债66.44亿元,占当年总发行额的65%。这种发行方式在1992年~1994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承购包销发行国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在1993年推出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通过国债一级自营商的承销、分销与零售来发行国债;1994年开始实行柜台销售方式,主要是各专业银行承购包销后利用各自银行的柜台进行凭证式国债的发售工作。 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等违规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 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

国债是什么_国债发行目的

国债是什么_国债发行目的 导语:什么是国债?它的发行有什么目的吗?那么接下来就是品才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国债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喜欢。 国债是什么_国债发行目的 国债简介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中国最早是从清朝末期开始发行国内公债并大量举借丧权辱国的外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曾多次发行公债,如1932年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曾分2期发行总额为180万元的“革命战争短期公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

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金,中国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截止到1995年,共发行了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累计余额达3300亿元。 国债种类 凭证式国债 这类国债通俗地说就是你去银行买国债,然后银行给你一张凭证,作为你借出钱的证明。 这类国债往往不能上市流通,因为这张凭证仅被视为“收据”而不是“正式发票”。但银行会承认这个“收据”,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凭证式国债作为银行的抵押贷款。 电子式储蓄国债 这种国债是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的人民币债券。它只面向境内中国公民,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是不能购买的。 与凭证式国债投资者可以直接用现金去银行柜台购买不同,电子式国债需要在银行开立国债账户,同时指定对应的资金账户才能购买。记账式国债 记账式国债,通俗地说就是通过电脑记账的方式来记录国家欠你的钱,和上面两种国债不同的是:它可以上市流通,通过股票账户可以买到它,另外一些试点的银行也可以买到。 在未到期之前,记账式国债不能提前支取,但可以通过股票(证券)

政治教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教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教学目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关于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握这个重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理解概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2)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有关概念。 2、能联系实际和事实对基本经济制度及有关理论加以说明解释。 三、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经济有关概念 2、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分,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那么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集体经济?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含义,并列举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名称。 ①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 XX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单位:亿元 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工业增加值 41045 17。0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9408 14。3 其中:集体企业 2787 11。 5 股份制企业 16878 18。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174 20。0 其中:轻工业 14653 14。 6 重工业 26392 18。6 提问:投影的资料说名了什么?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国国有经济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在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又称需求定理,是指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又称供给定理,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6.家庭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7.价格--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价格——消费曲线。 8.收入——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收入——消费曲线。 9、机会成本:又称替换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0.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11.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12.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13.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潜在收入。 14.均衡国民收入: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均衡收入。 15.乘数:又称为倍数,是指用来说明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16.投资乘数:是指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17、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量之间的比例。公式:m为边际进口倾向。 18、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9、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0.再贴现率:是指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我国分别称为再贷款和再贷款利率。 21.存款准备率:是指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所以又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22、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包

马原第五章习题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辨析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尽管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推行经济计划,但这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物质准备,不具备社会主义因素。不过是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具有社会性主义因素。 二、论述题 1、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 (2)其实质: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互结合。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两重作用。 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一、在生产方面的作用,通过国家拨款和组织、发展高科技,并将其科研成果低价转让给私人垄断企业,并通过社会开支的拨款,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的量和质,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性的条件。 第二、在流通方面的作用,通过国家订货、扩大社会福利支出、调整贸易政策等为市场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在分配方面的作用,通过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普及,改进劳动者的生活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期缓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四、在世界经济方面的作用,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加快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及就业机会。 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第一、财政支出的增大,使人民的税负提高,进一步削弱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导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更加加剧;第二、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会造成经济的“滞涨”;第三、国家借助发行公债增加财政收入,会加剧财政金融危机;第四、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包袱。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1)机遇: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各项建设事业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制度的前提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伟大变革,有效带动了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文化事业,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变革。本文谨遴选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工程建设这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慎终如始、高瞻远瞩、勤政为民,结合其时中国实际,坚持努力探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腾飞和跨越。世界最高海拔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和世博会相继胜利举办,国家四条能源战略通道相继建成投产,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华夏大地处处都是大发展的的良好景象,各项建设蒸蒸日上,国富民强的百年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大地展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一、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也表现在它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上。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性来分析。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我们发展文化,主要是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把它变成产业,创造产值。经济发展是主题,文化发展是更重要的主题,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文化时代。这些年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自然就会注重自身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大量的精神需求,自然会催生文化产业的大踏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实践,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关于中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探索

关于中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探索

关于中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探索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隐性或有债务数额庞大,引起了社会和中央的高度关注。可见,是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已成为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的可行性分析 (一)持反对的意见。 1 一种观点认为,对于政策决策者而言,地方政府举债至少存在下列风险: (1)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偿还风险。在当前不少地方存在财政困难的背景下发行地方债券,可能无人购买。而且,即使有人购买,地方政府也面临着还本付息的风险。人们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部门出现的一系列金融风险至今还记忆犹新,中农信的关闭,广国投的破产,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北海市等12家城市信用社的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等,都给地方财政增加不少压力。如果发行地方债,地

方政府将会同公司发行债券一样,因无力偿还而破产。 (2)中央承担最后偿债责任。一旦放开口子让地方举债,各地会一哄而上,竞相举债,结果导致地方债务危机。由于道德风险存在,中央政府又不得不最后兜底。在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很高并且其他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只有进一步增发国债或通过货币发行来融资,这将会威胁社会、经济的稳定。 (3)宏观调控风险。地方政府举债意味着财政分权以及投资权的下放。这对于在相当程度上还依赖行政手段的政府调控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① 2 担心由此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过度膨胀的观点。因为在目前中央政府尚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已经在凭借各种名义举借和承担了大量债务,一旦确立了地方公债的合法地位,地方政府是否会借此进一步大量举债,以至于造成地方公债发行的失控,进

美国国债基本信息汇总

美国国债 基本简介 美国国债(U.S. Treasury Securities),是指美国财政部代表联邦 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根据发行方式不同,美国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 实物券式国债(又称无记名式国债或国库券)和记账式国债3种。根据债 券的偿还期限不同,美国国债大致可分为短期国库券(T-Bills)、中期国库票据(T-Notes)和长期国库债券(T-Bonds)3类。 美国国债危机的由来 1、2001年,小布什接替比尔·克林顿入主白宫时,美国财政状况健康,还颇有盈余。然而,在此后的8年里,两场代价高昂的战争、针对超级富豪 的减税以及经济衰退,令这些盈余消耗殆尽。 2、2005年1月,小布什连任时,美国国债为7.6万亿美元,而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已升至10.6万亿美元。 3、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急转直下,税收大受影响。奥巴马敦促国会通过的7000亿美元刺激计划,将财政赤字推高至经济总产出的10%以上。 4、目前,美国财政支出的每一美元中,就有0.4美元是借来的。 5、更糟糕的是,这种状态并无改善之势:去年,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就 已警告称,到2021年,联邦政府的债务总额可能达到美国经济年产值的100%,而到2035年,可能达到近190%。 6、2010年2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通过了将债务上限从12.4万亿美元提高到目前的14.294万亿美元的法案。而到了2011年5月16日,美国政府已达到了法定的债务上限14.294万亿美元。 经济影响 中国仍为美国国债的外国中第一大持有国。对中国投资者而言,持有美国国债也会带来如下成本或风险:持有美国国债,面临着由美元贬值的 估值效应造成的资本损失或美国国债市场价格下降。一方面,美联储加息 会导致美国国债市场价格下滑;另一方面,次贷危机结束后,投资者风险 偏好的增强所导致的避险资金流出美国国债市场,也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 率上扬以及美国国债市场价格下降。从2001 年后,受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尤其是作为CPI 核心指数的房地产市场在2005年后持续下滑,美元持续下跌。而作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再次遭受信任危机。美元贬值 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且导致美元储备国持有的外汇资产财富缩水。美元贬值也是美国向别国转嫁危机并制约其他竞争对手正常发展的惯 用方法。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迫使日元升值,引发日本经济泡沫膨胀并最终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与难点: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要经历那么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 经济体制, 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但是,当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补充】计划经济特点:票证经济 :1955年,各种粮食票证铺天盖地地进入千家万户,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票证是从 1953年开始发展起来的, 先起自粮食、食油,至 1962年,为保证人民生活的需要,稳定社会,已有百余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凭票证限量供应。票证时代, 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无论买什么,都要带着票拿着本。老太太不识字,买块豆腐得带上所有的票, 一不小心, 碰落一地票证。计划票证是我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经济下滑,物资短缺,票证就增多;经济上扬,票证就减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所以 1970年以后许多商品又恢复了凭票证供应, 这一时期却是票证的黄金时期, 一般把此时发行的票成为“文革票证”,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票证最显眼处印有红色毛泽东语录。十年动乱后, 国民经济开始全面恢复, 商品日益丰富, 国家逐步放宽凭证限量供应商品范围。 1983年遵照国务院 177号,布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票证时代步入末期, 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末期以后, 实行了市场经济, 物资大为丰富,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3年 4月 1日,粮票光荣退休,

公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0082 课程名称:公债经济学 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public debt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 财税类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财政学、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公债活动是一个横跨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本课程试图对日益繁杂的公债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和全景式勾勒,讲授内容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中国特征的公债问题,希望能为财经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思考公债经济学相关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平台。本课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公债活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与理论;第二部分分析、考察世界各国公债活动与公债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中外公债管理政策。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掌握公债经济学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要求能获得对各种公债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及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我国公债思想演变、理论发展、管理改革、制度变迁等社会经济政治热点问题更加关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公债经济学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对国内外的各类公债问题与公债活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2.重点掌握公债的多重内涵、内在本质及其“三性”特征。

3.理解关注和重视公债经济学的主要理由。 4.掌握公债结构的划分标准、不同类别及其主要含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实世界中的公债问题 1.主要内容:(1)中国的公债活动扫描;(2)世界范围内的公债活动;(3) 公债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外公债活动发展概况;影响公债规模的经济条 件;现实世界公债活动的主要特点。 3.问题与应用:对国内外的各类公债问题与公债活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和理性思考。 第二节为什么要关注和重视公债问题 1.主要内容:(1)公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或命题;(2)关注和重视公债问题的几个理由。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债的基本功能。 3.问题与应用:理解公债活动与问题的重要性,掌握公债的基本经济功能。 第三节公债:概念、本质、特征及其种类 1.主要内容:(1)公债的概念界定;(2)公债的本质之争;(3)公债的 “三性”特征;(4)公债的种类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种类。 3.问题与应用:重点掌握公债的多重内涵、内在本质及其“三性”特征。 第四节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1.主要内容:(1)公债经济学的学习目标;(2)公债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学习公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3.问题与应用:理解学习公债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 (三)思考与实践 1. 如何理解公债的概念、本质与特征? 2. 什么叫公债结构? 3. 理论联系实际,请您谈谈我们为什么关注和学习公债经济学? 4. 如何学好公债经济学?请谈谈您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