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马克思主义部分

科学马克思主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重点整理

第六章、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4.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516)开山之作

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太阳城》(1602)

法国人,摩莱《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2.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

英国人,欧文

意义与不足:

意义:新社会的描述尽管带有很大的空想,但也有其合理成分、闪烁着天才的火花,例如新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以及新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思想萌芽等。不足: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指引工人阶级真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

1.条件:

(1).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

(2).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计划(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更加激烈

(4).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自发走向自觉,表现出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

2.马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主义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克服:

(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解释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历史发展规律的缺点

(2).剩余价值学说解释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4.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

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一)、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实际上的领袖。

巴黎公社: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法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标志当代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光辉起始里程碑,影响广大深远。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1.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巴黎公社的一些改革:

(1).废除议会制,建立新的国家机关——巴黎公社

(2).取消征兵制和常备军,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作为唯一武装力量

(3).建立革命秩序,恢复生产,实行政教分离和男女平等

(4).采取两项重要措施,用以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

所有公职人员,全部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任何工作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3.第二国际: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1889–1916)是一个工人运动的世界组织。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组织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解散,其后伯尔尼国际成立并作为实体运作。第二国际所作出影响最大的动作包括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宣布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并创始了八小时工作制运动。今日世界最大的政党组织“社会党国际”实际上为其延续,在二战后的1951年成立,成员均为原第二国际成员。

4.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主张通过和平的议会斗争和改良措施,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5.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以往的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以往的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得到革命果实的统治阶级是少数人,他们是为少数资产阶级谋利益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

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列宁

(1).著作及相应结论:

1915《论欧洲联邦口号》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取得胜利

1916《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取得胜利

1917《四月提纲》继续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方针

2.十月革命的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2).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从l918年夏到1921年春,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两年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为了赢得战争、巩固政权,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非常措施,对各种资源和产品进行实物分配、计划配给,以保证前线的供应,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显然这是一种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是一种为应付战争而实行的临时政策。

新经济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要对这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进行改革。在城市中要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可以让原来的工厂管理者回来经营管理,已经国有化的公有制企业要提高效率。在农村则果断的变余粮征集制为农产品收购制,这一新制度的实施,使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都得到保证,并改善了苏维埃政权与农民的关系,为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新经济政策在列宁领导下实施的头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扭转了战时共产主义后期的不利局面,提高了经济效率,活跃了城乡交流,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合理的激励,生产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初步显示出新生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列宁的主要贡献:

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概念,即新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可以利用并能控制其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经济。

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在苏联模式中,商品经济依然存在,价值规律仍然在起作用,但计划是主导,市场的作用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限制,各种资源主要是通过计划而不是市场配置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主要

靠革命热情推动经济建设的做法,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已改变,到计划经济时期则是把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一方面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以及对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突出业绩的物质奖励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最后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斯大林曾把社会主义建设喻为在一片“空地”上开拓。巩固了共产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各种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苏联模式的弊端:

1.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且全民所有制占绝对优势,并被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级形式,明显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经济缺乏活力和效率

2.经济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甚至排斥市场

3.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发展重工业,粗放式增长,不讲求质量,效益

4.政治上,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变现为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终身制、家长制,个人崇拜

(二)、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1.从1944年到1949年,欧亚先后有11个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为:

(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历史进程;

(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

(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5)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

(6)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如何把握:

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准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坚决反对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倾向

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释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蛋挞是一种科学预测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实践中不能僵化的教条的对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习主席原话)

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必然性:

1.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决定的

社会矛盾尖锐——客观形势

无产阶级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分析革命队伍状况,并把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2.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的情况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参差不齐,相互交错

艰巨性:

1.生产力状况的制约。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差别大,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发展公有制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原因:

1.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之一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1.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3.必须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原因

1.社会之一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他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前进

不断前进的原因:1.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2.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的用户

3.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改革)

第七章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马恩的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新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