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治,作用,精神]浅析以创新精神推进人大在县(区)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

[法治,作用,精神]浅析以创新精神推进人大在县(区)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

浅析以创新精神推进人大在县(区)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人大在推进县(区)法治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当前,县(区)正处于推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性阶段,依法治理作为未来国家治理的新常态,其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城市科学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以及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很多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人大作为推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主体,其在城市创新驱动制度供给、法治环境秩序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公民合法权利保护、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引导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作为空间。但是,由于民主法制发展还存在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具有的制度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人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和压力。一是责任倒逼机制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问责制将会成为促进国家机关效能提高的重要动力。

终身追责、责任倒查等制度都需要通过人大制定制度和追责机制来实现。而目前人大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形式较为单一、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人大作为人民权利保障的重要机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及时纳入监督范围,即使纳入监督范围的,也很少甚至不采用具有较强约束力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和撤职等监督手段,致使监督力度不够,影响了监督职能的发挥。二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对人大保护公民权利实现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温饱解决以后,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如何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保护公民权利,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参与国家事务、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管理,如何引导、整合公民诉求,使其走向法治化和发挥出正能量,则对人大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的新要求对人大从理念、视角、方式全面创新提出了新挑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社会治理传统上由政府推进,而法治化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人大的深度介入。人大如何介入社会治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如何参与或监督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如何使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确保不与法律法规冲突的情况下发挥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等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人大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研究。四是专门化的工作发展对人大机构设置提出了挑战。目前县(区)人大常委会一般设有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城乡建设环保工作委员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五个委员会,而社会治理、民族宗教侨务、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预算等具有极强专业性的工作则尚未设立专门的委室,存在由其他委(室)兼职的现象。这种工作机构设置与人大工作专门化发展的需求不适应的情况,必将对未来人大各项职能的精细化带来不便和难度。五是未来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工作对当下人大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人员数量提出了挑战。法治化的人大工作需要懂经济、懂法律、懂科技、懂财务预决算、懂监督对象权力运作流程的领导干部和年轻工作人员充实到人大常委会干部队伍中,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人大及其常委会机关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到人大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推进县(区)法治指标体系建设是未来人大工作的关键

在当前党委与人大关系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阶段,人大应抓住党依法执政,党委支持人大依法开展工作的有利契机,以有为才有位的理念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全面挑起县(区)法治指标体系建设的担子。当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各类法治评估、法治衡量的指标, 几乎全部由行政机关或党委系统主导,很少以人大为主体开展建设,人大几乎没有全面系统的对政府法治状况作出量化考核的标准。从目前法治政府建设10 余年的效果来看,很多行政权力的违规运作都被排除在法治考核指标之外,行政权力的任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可以说,由政府推动的法治指标建设在很多方面只不过是对行政权力的一种法治化包装,很难真正起到规制行政权力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常态下的县(区)法治应当是全县(区)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内的法治主体都要参与的事业,因此,县(区)法治仅仅由承担行政职能的政府机关来制定和推进显然会以偏概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回应法治指标建设现实,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的改革要求,将此项改革的权力规定为人大的重要工作。就县(区)而言,目前在很多地方政府主导的法治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体系化的县(区)法治评价和跟踪改进机制正在形成之中。

今后人大可以按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总结以往法治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地方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县(区)情,启动对全县(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法治指标体系建设乃是人大工作的当务之急。从人大履行监督和重大事项决定职能的角度而言,县(区)法治的指标体系应包括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备案审查、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守法等一级指标要素,在每个一级指标里再划分若干二级指标,直至划分到可以具体量化的程度,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县(区)法治全貌的科学指标体系。当然,县(区)法治指标体系应当具有包容性,形成由人大、政协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指标体系建设,但人大应当在县(区)法治指标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对人大在推进县(区)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内容和路径的思考

人大应根据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健全依法履职和问责机制,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推进法治化转型,才能适应依法治国新常态下人大工作的需要。

(一)积极参与地方立法,由被动旁观者转变到主动参与者参与立法是有关法律法规赋予县(区)人大的重要权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县(区)人大无立法权观念的限制,各县(区)人大对省市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参与程度低,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致使省市级立法很多规定与各县(区)实际契合度不高,执法难度较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同时《决定》还规定: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些要求如果具体到县(区)一级,县(区)人大可以在收集、提供立法需求;提出、讨论立法选题;配合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相关立法调研或受委托开展相关立法听证、论证,协助开展有关立法咨询工作;组织基层和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参与讨论和修改法规草案,立法后评估以及法规通过以后的宣传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地方立法应当更加体现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更能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县(区)人大虽然没有直接立法权,但可以依据代表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充分发挥密切联系上一级人大代表和本级人大代表和选民的优势,收集来自基层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对既有立法适用情况的意见建议, 依法对省市人大制定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提出法规修改案。

(二)创新监督模式,由柔性监督转变到刚柔并济的监督依法监督是县(区)人大履职的重要内容。但过去,由于党委对政府工作的决策参与太多、太深,人大的监督很难深入开展,不但导致人大对政府、两院的监督薄弱,监督存在不少盲区,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无法硬碰硬,而且还存在监督手段疲软乏力,不敢使用制约和制裁措施,监督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避硬就软等现象。针对当前人大监督刚性手段运用不够,监督效果不够明显的实际情况,县(区)人大要在法律框架内和授权下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方式,提高监督的实效性。一是用足用好用实各种监督形式,打监督组合拳。从北京市人大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各区县人大综合运用监督方式方面还存在不足,监督法规定的七项监督形式只有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计划和预算监督、执法检查这三种形式比较常用,其他监督方式基本上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县(区)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县(区)人大要围绕宪法法律实施中碰到的重大事项、有关人民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以及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事项精选监督议题、创新监督方式,提高监督实效。首先要熟悉各种监督方式及其适用的范围、监督效力,学会综合监督:(1)全面启动专题询问,开展阳光评议,以刚性的追责方式问出实效。人大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绝不能一听了事,要制定《关于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问询评议办法》,对县(区)政府、全县(区)所有拥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法院、检察院进行专题询问全覆盖,从而将一府两院的各项工作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专题询问应精选主题,健全询问程序,改革询问方式,扩大代表参与度,增强询问透明度,促进询问成果转化,提升专题询问的权威性和问责力度,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2)完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撤职等人大工作机制,通过较真的刚性手段赢得人大监督的权威性。人大监督不仅需要常态化和规范化,更需要有力度和效果的升级版。县(区)人大应当完善有关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的具体程序和规则,如专列质询议程和质询时间,通过电视或网络现场直播的方式公开质询过程,明确质询对象的法律责任,对受质询的国家机关负责人拒不接受质询,接受质询时态度恶劣或者作虚假答复等妨碍监督的行为,常务委员会应当追究其责任。

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3篇

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3篇 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促进校园和谐。“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只有我们学法、懂法,才可以使法律在我国普及,因为我们知道天平是衡量权利义务的信物;法槌是惩恶扬善的利器;法律是社会主义的保障。所以,我们应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坚决扫除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才会使我们的校园处处充满法治气息,我们才会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这里,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倡议: 1、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打架,不斗殴,不结交社会闲散人员。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行为不端的人员交往,必然会受到他们错误的人生观、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影响,所以,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多一点遵纪守法的光荣感,少一点违法不遵的行为;多一点违法乱纪的耻辱感,少一点违法乱纪的侥幸心。 2、遇到违法乱纪的事情,应及时举报揭发,而不是任其发展,以致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严重危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犯时学会用法律解决。 3、平时多看法律书籍和法律节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普法活动,增强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学会用法律武装自己,我们只有知法,才会懂法,用法。 “法律”可以说是黑色的,因为它在罪犯面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也可以说是红色的,因为它在无辜者面前,代表着正义,公平。所以,我们中学生应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我们自身的权利。 只有遵纪守法,我们学习、生活的校园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从现在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学法、用法,弘扬法治精神,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平安校园。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整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doc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6、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分钟) 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分钟) 三、先学:(时间:10-15分钟) 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督促 学生认真看课本72页-82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分钟) 学习指导 1、纪律是为了维护()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另一方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4、法律有哪4个显著的特征()( )( )( ) 5.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 )违法,而违法( )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不同,()不同,()不同。 6.法律的作用( )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 )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青少年要树立( )的意识. 积极学习( ),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1)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 )治与( )治。

弘扬法治精神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征文(一)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老师给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好的学习,好的校风。我们需倡导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

".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向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拚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茫茫学海中,我们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进。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情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

做好人大工作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做好人大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发展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地的战略选择和工作中心,同时也是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为我们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遇。  第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做营造"三个环境"的实践者。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一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楚地认识到入世后给我们的行政、司法及法制建设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从而迅速调整思维方式、行动纲领和工作部署,抓好机遇,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使人大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七里河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城郊型经济区,近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不断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逐步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科教兴区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增强了国有、集体资产的运行效益;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宽领域发展;特别是依法治区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但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准要求相比,无论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都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差距很大,困难很多,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还很低,发展环境不宽松,这对我们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对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要看到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新的机遇,确定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彻底消除与己无关的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立足区情,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认真履行职能,行使好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人才意识和环境意识,牢固树立"人人是环境"的观念,身体力行,努力做营造"三个环境"的实践者。  第二,努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成熟度要靠完备的法制来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目前,我区法治环境方面暴露的问题比较多,法制环境不容乐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从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入手,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结合七里河区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切实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督促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加强大要案的查办力度,重点查办人民群众关心的、反映强烈的热点行业部门的犯罪案件;三要督促司法机关加强民事、经济、行政审判工作,运

[法治,作用,精神]浅析以创新精神推进人大在县(区)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

浅析以创新精神推进人大在县(区)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人大在推进县(区)法治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当前,县(区)正处于推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性阶段,依法治理作为未来国家治理的新常态,其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城市科学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以及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很多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人大作为推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主体,其在城市创新驱动制度供给、法治环境秩序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公民合法权利保护、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引导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作为空间。但是,由于民主法制发展还存在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具有的制度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人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和压力。一是责任倒逼机制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问责制将会成为促进国家机关效能提高的重要动力。 终身追责、责任倒查等制度都需要通过人大制定制度和追责机制来实现。而目前人大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形式较为单一、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人大作为人民权利保障的重要机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及时纳入监督范围,即使纳入监督范围的,也很少甚至不采用具有较强约束力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和撤职等监督手段,致使监督力度不够,影响了监督职能的发挥。二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对人大保护公民权利实现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温饱解决以后,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如何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保护公民权利,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参与国家事务、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管理,如何引导、整合公民诉求,使其走向法治化和发挥出正能量,则对人大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的新要求对人大从理念、视角、方式全面创新提出了新挑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社会治理传统上由政府推进,而法治化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人大的深度介入。人大如何介入社会治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如何参与或监督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如何使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确保不与法律法规冲突的情况下发挥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等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人大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研究。四是专门化的工作发展对人大机构设置提出了挑战。目前县(区)人大常委会一般设有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城乡建设环保工作委员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五个委员会,而社会治理、民族宗教侨务、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预算等具有极强专业性的工作则尚未设立专门的委室,存在由其他委(室)兼职的现象。这种工作机构设置与人大工作专门化发展的需求不适应的情况,必将对未来人大各项职能的精细化带来不便和难度。五是未来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工作对当下人大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人员数量提出了挑战。法治化的人大工作需要懂经济、懂法律、懂科技、懂财务预决算、懂监督对象权力运作流程的领导干部和年轻工作人员充实到人大常委会干部队伍中,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人大及其常委会机关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到人大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推进县(区)法治指标体系建设是未来人大工作的关键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学法、懂法、守法。 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

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

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遵纪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 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 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 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 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 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 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当代大学生应了解社会主 义法律内涵、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律 的运行;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权利义务 观念、新的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加强法律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法律素质,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学设计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增强规则意识教学设计 执教者——饶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人的行为要受到自然规律社会规则的制约。了解规则的保护和约束作用。正确认识和理解纪律与法律,并了解纪律与法律的异同。认清职业活动中违背规则的危害,知道遵守规则要克服不良心理,涵养高尚道德。 2.过程与方法: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可能违规时调整好自己的不良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规则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果我们学校如果没有纪律和规则制度,老师想来上课就来上课,学生想听课就听课,每个同学在课堂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我们的校园秩序和教学秩序会怎么样呢? 目的:引出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规矩、没有规则是行不通的。 【新课内容】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第一部分一、增强规则意识(板书)规则与秩序(课件中体现)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阅读书中的第一个案例故事,教师展示多媒体上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缰绳在驭马中起什么作用? (2)课堂纪律在保证教学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2、通过本案例,引出当今社会必须讲规则与秩序。无论我们在哪个单位工作学习或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规则与秩序。我们具体看下我们第一部分要学习的内容。 3、学习本章节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规则受哪几方面的制约? (2)规则的作用? 4、教师归纳总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队有章程,单位有纪律,社会有道德。这些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二)一个团队要有铁的纪律,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纪律与法律(出示多媒体) 1、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来自主学习本章节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纪律? (2)怎样理解纪律? (3)法律规则的特点? 教师讲解。 2、根据本章节所学的内容学习本章节案例故事。学生阅读案例,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 (1)本案中,港务处依据什么对王某作出停职检查的处理? (2)法院依据什么裁决这一劳动纠纷? (3)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3、教师总结并重点讲解,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三)我们同学既然学习了纪律与法律的知识,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我们如何做呢?就是我们第三部分所要学的内容。做遵纪守法的人(出示多媒体) 1、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案例故事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 (1)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避免? (2)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案例中悲剧的发生,是因为没有遵守工作纪律。

弘扬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法治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给新时期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两个水乳交融、互相衔接的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着重强调的是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法治精神”则着重强调的是树立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真正地深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内化为个人的心理意识和言论行为,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领导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从而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 中国由于人治传统和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习惯和风俗是与现代法治不一致的,“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对于法律问题,一些领导还习惯于采取“批示”或“打招呼”的方式,而不是依靠正常的法律程序去解决,不能发挥司法作为解决社会矛盾最终手段的作用。对自己“重权力、轻制约”、对群众“重义务、轻权利”,这种以权力本位、义务本位的传统法律文化在人们思想意识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公民意识的不到

位,规则意识、契约意识、诉讼意识的普遍缺失,都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法治精神的缺失,还未把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因此,要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不是几个五年普法或者颁布几部法律就能实现,而是要靠数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笔者认为要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领导首先要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常言道:领导是关键。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也是如此,领导在法治建设中起着决定作用。只有领导真正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会真正重视法治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实施,法治建设才能取得实效。领导的法治理念不能仅喊在口头,写在纸上,一到处理具体事情和问题,就把法治放在一边。否则,法治建设很难真正落实,法治建设也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在目前的法治建设中,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某些形式主义的因素,甚至出现“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的不良现象。在法治建设中要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关键是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法治理念。 那么领导该从哪些方面来树立法治意识呢?本人以为要树立以下三个意识: 一是要树立依法治国的意识。法治理念,核心是依法治国。这里的“国”并不是“国度”意义上的国,而是作为国家机器和公共权力意义上的“国”。所以,依法治国就是要依法治权,把权力纳入法治的轨道。领导要树立法治理念,也就是要树立依法治国理念,权力必须依法行

“弘扬法制精神,建设平安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法制建设,共创平安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靖西中学2016级10班苏倩娇 一、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校园安全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二、活动过程: 1、班主任讲述了前不久发生在市区一所学校的交通事故,这起交通事故造成很多学生严重受伤,甚至有个别学生还落下了身体残疾的悲惨后果。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起交通事故的看法。 2、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谈了自己对这起交通事故的看法。 3、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如:走路靠右手边,过马路要走人行道。骑车靠右手边,遇到红灯要停下来,等绿灯亮了才能开始骑车。 三、学习其他安全知识 1、日常行为安全:不准携带管制刀具或其它危险品进入校园;严禁唆使社会人员来校滋事、打架;不进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不在楼梯、走廊上追逐打闹、挤搡;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不抢行。 2、体育课安全:上体育课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随意去体育老师严禁去的地方。同时要有防范意识,不随意投掷器材。 3、食品卫生安全:住校人员一律在学校食堂就餐,外出购物时一定要去正规的商场超市,同时一定要注意购买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及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4、集体活动安全:班级、年级组织的户外活动、社会活动等,要事先制定好活动安全方案报经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5、心理健康安全: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对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如找其谈话,谈心等,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6、用电安全: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四、总结 班主任总结本次班会课内容,同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些安全方面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校自觉遵守安全规则。珍爱生命,把安全牢记心中。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化成一座山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二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二讲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已由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写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意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宪法又规定,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权力机关的意志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表达出来的,因此,从根本上说,行政机关是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有法律授权,权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法律,并依据法律。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的根据,也是人们对这种活动进行评判和监督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行政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看,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展开的。依法行政,首先要为行政执法提供完善的行政法律制度,授权明确,制度民主、公正,便于操作,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其次是要政府依据法律的授权和规定,严格执法。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执行法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制定规范,又称抽象行政行为,即国务院根据宪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还要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二是依法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这两者都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一切政府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规定行政法律制度的,统称为行政法。从性质上说,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和运作以及对行政权的授予、运作和行使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这里所说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指行政法是由众多法律规范组成的。这与民法、刑法一般都有法典不同。因此,行政法就有一个调整范围的问题。行政法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关于行政权的授予和组织行政机关的法律。大致由行政组织法、 行政编制法和公务员法等法律组成。 第二部分,关于行政权的行使和运作的法律。这部分法律数量最多,内容最 为庞杂,称为行政行为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 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测试卷与答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测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试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选择题答案请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4分) 1.温馨家庭,其乐融融,家庭成员各负其责;优美校园,书声琅琅,教学秩序井然;红灯停,绿灯行,人人文明出行…… 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是因为( ) ①法律只为人们当前的生活服务 ②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加以调整 ③法律赋予每个人相伴一生的权利和义务 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有人认为: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与自己无关。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B.没有看到法律为我们提供了自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C.没有看到我国是法治社会,法律无处不在 D.把公民个人同法律密切地联系起来了 3.权利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它与义务相对应。下列内容中属于我们享有的权利的是( ) A.我是未成年人,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 B.我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C.年满十八周岁,我必须接受祖国的挑选,依法服兵役 D.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必须赡养和扶助父母 4.下列对法律的理解,观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颁布的 B.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 C.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治理国家的法律 D.法律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的发展空间 5.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意思是说( )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③任何人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只要为党曾经做过贡献,即使违了法,也可将功补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实名制越来越广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银行开户、购买火车票、网上开微博等都要使用真实的个人身份信息。实名制的推行() ①是为了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②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③需要国家建立健全有关公民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 ④需要公民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防止个人信息被盗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列不属于其特殊性的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违反法律的人才有约束力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制教育演讲稿弘扬法治精神争做合格中学生

法制教育演讲稿-弘扬法治精神争做合格中学生 关于法制教育的演讲稿:弘扬法治精神争做合格中学生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们是八(5)班同学代表,我们今天的国旗下 讲话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争做合格中学生。 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也是我们金坛的法制宣传月,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不忘初心,尊崇宪法,共筑共享法治金坛”。每当12月,我们校园都会积极开展“与法同行,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主题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 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了我们,比如网吧、网络 游戏、黄赌毒等对我们的成长就极为不利,我们也知道有多少人 因此而荒废学业,甚至犯罪啊。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一起来学 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直至完全避免犯罪现象的发生。 我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普遍希 望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尊重赞扬,以体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但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青少年的思想还比较的幼稚,行动往 往不成熟不理智,容易犯错误,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甚至做出 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而导致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有些现象

我们学校也曾发生过,比如:有的同学在我们学校上学的时候, 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的教育,爱小偷不摸,小到别人的一根笔,一块橡皮,大到偷钱,偷饭盒等等。还有的同学爱打架,总之在 他们的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有了许多劣迹。当他们走出我们的校园,或早或晚,可能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法律的制裁。他 们最后走上这一步,并不是一步走成的,其实他们就是在我们这 个阶段,你们这个年龄开始一步一步不听教育,渐渐变坏的。因此,我们要在“12月法制宣传月活动”,通过黑板报、主题班会、观看法制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自觉接受更多的法律法规教育,再次用中学生《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我们要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为此,我们八5班全 体同学向大家积极倡导以下几点: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事的各种活动都有可能遇到各种不 安全的因素甚至造成严重安全事故,据了解,全国每年有近1.6 万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原因非正常死亡。非 正常死亡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达40多人,而其中位居首位的,就 是交通死亡人数。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走在马路上,会时不时 地发现有人闯红灯,有人逆行车,有人边骑车边听音乐,有人骑 车带人等违反交通规则,危害交通安全的不良行为。所以,希望 我们同学为确保我们自身的生命安全,也为了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除了做到不闯红灯外,我们要遵守国家的道路交通法,未满

人大“法治化“

人大“法治化”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宪法的颁布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法律和政治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但是,由于随后在国家工作的指导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左”倾严重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民主法治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邓小平同志总结我们党和国家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深刻地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在这种新的认识直接指导下,1982年进行了修宪。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宪法修改草案,至此,历时两年三个月的修改, 1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建国以后的第四部宪法2由此产生,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又重新回到了法制化的轨道。 一、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是人大“法制化”的30年 理论上,民主可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卢梭式的民主,一种是孟德斯鸠式的民主。卢梭式的民主是大众“最向往”的民主,它包括并强调那种一哄而起的、类似“文革”中“大民主”式的民主,可以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简单的多数人、少数人论是非,靠革命情绪,不太注意体制的结构、程序和规则。孟德斯鸠式的民主注意权力结构、程序和规则,在人民主权的前提下,重法治。3卢梭式的民主是非制度化的民主,依靠的是多数人的暴力;而孟德斯鸠式的民主是法治化的民主,依靠的是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坚定的法律信仰。 八二宪法的公布实施从本质上来说是把民主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对孟德斯鸠式民主的选择和对卢梭式民主的摒弃。 30年来,八二宪法及其4个修正案,连同之后一系列法律法规,一步步推进者人大“法制化”: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制度;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共同监督宪法实施,并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2即现行宪法,又称八二宪法。前三部宪法分别是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 3李树忠主编,《宪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前言第10页。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学法、懂法、守法。 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

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遵纪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当代大学生应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内涵、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新的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加强法律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大学生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范文

大学生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范文 大学生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范文 演讲稿可以帮助发言者更好的表达。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讲稿,还是对演讲稿一筹莫展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国税》。 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千万人的道德实践,才能蔚成风尚,成为改变社会风貌的强大力量;一种法治理念,只有通过法律人的执法实践,才能深入人心,成为规范执法行为的力量源泉。落实xx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就要把弘扬法治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与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和谐社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需要由各个层面的和谐来共同构成。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离不开依法治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离不开依法治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依法治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更是离不开依法治税。 在依法治税进程中,不仅要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而且要全

面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尤其要落实好国家有关支持西部大开发、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缓解就业压力,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作为国家执法部门的’基层税务机关,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从来都充满艰辛和坎坷。我们在依法治税过程中,就有被纳税人误解的时候。一户企业到办税服务厅申报纳税,经审核,该企业专用发票抵扣联不符合规定,不予抵扣,这却被纳税人看成是故意刁难,尽管工作人员反复地向她宣传税收政策,但他不但不听解释,反而破口大骂,语言不堪入耳,这样的例子在办税服务厅数不胜数,虽然我们忍受了屈辱,但我们从来没有气馁,因为我们要用一言一行向纳税人传递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依法治税。 我局征管的企业宏声纸箱厂吸纳残疾人就业,得知消息后,我局工作人员主动到该企业向其宣传社会民政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核实其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依法为其办理税收减免事项。五年来,共为宏声纸箱厂减免税收近一千万元,这样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使社会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低头看看胸前神圣的税徽,感到自己的心是和人民一起跳动的。作为一名税务干部,我时刻在告诫自己,人民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运用到税务工作中,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依法治税为保证,以执法为民为本质,以公平正义为追求,以服务大局为使命,才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让党放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