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一课时)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学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得到结论是: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以水通电分解为例分析,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讨论分析可知:反应前后, 、 、 ,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应前后的质量总和相等: 。

4、讨论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 ,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①元素种类; ②原子种类; ③分子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的数目;⑥分子的数目; ⑦原子的质量; ⑧物质的总质量。

5、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 (2)镁与氧气反应 。

(3)铁与硫酸铜反应 。

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边练边清巩固提升

例1、实验探究题

(1)此反应能否在敞口容器中进行?

为了防止。

(2)实验时如何引燃白磷?

(3)玻璃管上气球的作用是:

(4)锥形瓶底部铺细沙的目的:防止

(5)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参加反应的质量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质量。

自学检测

1、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后质量减轻。反应物:,生成物:,

解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见反应的质量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质量和,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没有称量,所以质量减轻。

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反应物:,生成物:,

解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见反应的质量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质量和,由于,没有称量,所以质量变大。

③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反应物:,生成物:,

解释:

④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解释:

⑤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的质量大。

解释:

2、反应A+B=C+D中,已知2gA和5 g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g C,则有____gD生成。

3、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后剩余的煤渣比较轻,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态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少的质量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之和C.一定量的水的质量与全部蒸发后所生成的水蒸气的质量相等,因此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只要做一个“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就能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5、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6.从宏观和微观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六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

个可能改变”不变

宏观不变

不变

六个不变不变

微观不变

不变

化学反应过程

两个一定改变不变

两个可能改变可能改变

7.下面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

根据该图,你得到哪些信息:

①;

②;

③。

8.某可燃物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则该可燃物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L氢气和1 L氧气反应能生成2 L水

B.蜡烛完全燃烧后,蜡烛没有了,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C.只有固体、液体间的物质反应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参加反应,就不遵守了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1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3克碳和8克氧气恰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A.12克

B.11克

C.44克

D.22克

11.R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R+3O2=2CO2+4H2O,则有关R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D.定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1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一样的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是一样的

C. 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总数是一样的

D.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的个数是一样的

13.在A+B==C+D的反应中,5gA物质跟4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C物质和克D物质,这是根据定律进行上述计算的。

14.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为。

15.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1g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6.工业上用氮气(N2)与氢气(H2)两种物质反应来制氨气(NH3)。某生产车间氨气的日产量是340吨,消耗掉氢气的质量为60吨,则理论上消耗掉氮气的质量为吨。17.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下图表示为:水 + 二氧化碳 ----→淀粉 + 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18.化学变化的过程是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不变;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19.比较下列物质的质量大小,用“<”、“=”、“>”填空。

(1)木材燃烧,余下的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20.有人说他能使水变成油(含有大量的碳、氢元素),一本万利。现在,他要把这项发明权超低价卖给你,你会买吗?请你用化学知识揭开骗子的可恶面纱。

21.某物质(用R表示)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为R+3O2==2CO2+3H2O,则R的化学式为()。

A、CH3COOH

B、C2H5OH

C、CH3OH

D、CH4

14.修建“娄新高速”公路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建设项目,在修建公路的土石方爆破中要用到黑火药,黑火药爆炸时反应如下:S+2KNO3+3C =K2S+X+3CO2。其中X的化学式为A.N2 B.NO2 C.NO D.N2O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一)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请你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以下的化学反应: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水通电分解。(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A、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 2.作出假设: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3.初步探究 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反应的表达式:Fe + CuSO 4= Cu + FeSO 4 步骤:1)将粗铁丝与锥形瓶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2)将粗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平是否平衡。实验现象: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4.得出结论:通过两个实验,同学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关键词:该定律内容有几处关键词需要注意? 5.反思: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是普遍的规律?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是普遍规律 再次探究 方案二: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预测结果: 步骤:1)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和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m1

2)试管中盐酸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3)结束后,把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m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现象: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表达式: 分析原因: 如何改进: C、质量守恒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思考。 微观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填变或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思考】那么化学反应前后什么一定发生了?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雁江区雁江镇初级中学:彭锋极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初步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3)能运用实验验正确证质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方式: 1、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通过图片导入学习,化抽象为具体,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思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教学准备】 1、制作好跟教学设计配套的课件 2、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共6组,仪器、药品:托盘天平(7架),小试管(6支),小烧杯(6个),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小锥形瓶,气球,三角架,碳酸钠溶液,盐酸,硫酸铜溶液,铁钉,红磷,镁条。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猜测其后果(同学讲,教师写)

重庆市萱花中学高中物理 3-5 力的分解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重庆市萱花中学高中物理 3-5 力的分解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重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难点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勾画并熟悉本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再完成教材助读中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独立完成,限时20分钟。 课前预习 一 1、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___________。 2、力的分解是_____________的逆运算,同样遵守_____________定则。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行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___,就表示力F的两个_____________。 3、在不同情况下,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个力可以产生_____________的效果,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_____________平行四边行,也就是说,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_____________的分力。 二 1.将一个8N的力分解成两个分力,下列各组值不可能的有 A. 1N和10N B. 10N和10N C. 10N和5N D. 20N和20N2.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比它大的分力 B.一个力可分解成两个大小跟它相等的力 C.如果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确定,那么另一个分力就是唯一的 D.如果一个力以及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这两个分力就完全确定了 3.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可以分解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的分力G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2,当斜面倾角增大时() A. G1和G2都增大 B. G1和G2都减小 C. G1增大,G2减小 D. G1减小,G2增大 课中探究 一 1.物体的受力分析中合力和分力到底怎么区分? 2.力的分解的实际效果怎么确定? 3.力的分解的唯一性有哪些情形?

第五单元讲 质量守恒定律 (学案)

第十一讲质量守恒定律 :___________ 实验注意事项:(白磷燃烧实验): 1、沙子的作用: 2、玻璃管作用: 3、气球作用: 4、本次实验关键点: 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2,完成实验报告: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表达式:现象:、天平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表达式: 现象:、天平 思考:两个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正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活动三: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1、为什么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 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三个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宏观两不变:_______;________.两个一定变: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可能变:_____________ 2.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 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不适用于; 练习: 1)加热高锰酸钾后,为什么固体总质量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能变成燃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 2.学科:化学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复习白磷、铁丝、木炭等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位于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化学变化主要有了一定的认识,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和反应后生成什么新的物质。本单元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引导学生从质的认识向量的认识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为开展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

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即原子守恒是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从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活跃课堂氛围,发挥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得作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探究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引入:五彩缤纷的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这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典型的化学变化。我们通过几个实验视频来复习一下实验现象。

力的分解导学案.doc

东台市三仓中学导学案 3. 5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备课组2013/11/23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力的分解耍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4.掌握矢量分解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习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同样遵守或o 3、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在实际问题中,要依据力的分解。 4、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合成时遵从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5、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一、力的分解 (阅读教材P64页完成下列问题) 1、拖拉机对耙的拉力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也就是说,拖拉机实际拉耙的力F可以用两个力片和灼来替代。 那么,力4和尸2就叫做力F的力。那么,求一个实际的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o 3、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4、如图一个己知的力可以分解成多少对不同的共点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 (由于分力与合力相互替换的前提是相同作用效果,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实例。 二、力的分解的实例(力的分解原则: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1、对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G分解 (1)重力G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力的分解_学案1

A B C 图3-5-1 力的分解 【学习过程】 一、要点导学 1.本节学习力的分解的规则以及矢量、标量的概念。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3.既有 ,又有 ,并且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法的物理量称作矢量。除力外,如位移、 、 等也是矢量。 4.两个分矢量首尾相接,剩余的尾首相连的有向线段就是合矢量,它恰与两分矢量的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这个方法称为三角形法则,它是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简化。如图3-5-1 二、范例精析 例1.质量为 10㎏的物体放在倾角为 30°的斜面上。用图示法求出重力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分力( g=10N/㎏) 解析 本题的情景如图3-5-2所示。 选取标度为1㎝代表50N 。以重力G 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分别测量代表G 1和G 2的两邻 图3-5-2 50N G

边的长度,得G 1= 1cm 1.0cm N 50? =50N ;N G 871cm 1.73cm N 502=? =。 拓展 应用图解法时应该注意标度要定得合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要平行,线段要细而直。边长的测量要估读到毫米后面一位。 例2.如在图3-5-3所示的支架悬挂一个重力为 的灯。支架的重力不计。已知 、 、 的长分别为 、 、 ,求支架两杆所受的力。 解析:在支架的 端悬挂电灯后,使支架的两根杆受到力的作用。由于支架的 、 两 端与墙壁是绞链连结,因此作用在杆上的力是沿杆的方向。但杆受的是拉力还是压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判断。可以设想,若将杆 换成弹簧,则弹簧会被拉长,表示此杆受的是拉力。 若将杆 换成弹簧,则弹簧会被压缩,说明此杆受的是压力。这就是灯对支架 端拉力的 两个分力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判断出两个分力的方向,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很容易得出杆 受到沿杆向外的拉力: 杆 受到沿杆向内的压力 拓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图后,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求解。一 般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如本题),也可利用三角函数。例如如图3-5-4所示, AB 是一轻杆,BC 是一轻绳。在B 端施加一作用力F ,F 的大小为100N 。方向竖直向下。求:轻绳和轻杆上所受力的大小。(轻绳与墙壁的夹角为60o ) 图3-5-3 F 1 F 2 T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5.1 质量守恒定律 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从微观角度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培养从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能力 二、情景引入 七巧板游戏中,两位同学拼的图形一样么?所用七巧板的种类和数目一样么?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如果将每一个七巧板块比作原子,拼成的图形比作分子,化学变化同七巧板的变化类似么?那么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变化么?由原子最终构成的物质的质量呢? 你的推测是: 三、探究过程 探究1: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和硫酸铜(CuSO4)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方案三:碳酸钠(Na2CO3)和稀盐酸(HCl)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A组同学做方案一和方案三,B组的同学做方案二和方案三,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并将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果填在下表(质量读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

反应后m2 你的结论 探究实验的结论是: 探究2: 拧开方案三塑料瓶的瓶盖,再次称量塑料瓶的质量m3,比较m1,m2,m3,m1m2m。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探究3:1g水加热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中质量没有变化,符合质量守恒规律么? 你的结论是: 探究4: 碳 + 氧气二氧化碳 3 g 8 g 11 g 4 g 8 g 12 g? 5 g 8 g 13 g ? …… 你的新结论是什么? 分析:如何完整地解释“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你的解释是: 应用讨论: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与原来相比,如何了呢? 随堂练习: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2)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结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B蜡烛完全燃烧后,蜡烛没有了,这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C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碳与参加反应氧气质量之和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4)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由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则石蜡中一定含有 A.C、H、O B.C、H C.C、O D.O、H 5)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 ...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记住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方法获取信息 3: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解释。 课前检测: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1:磷的燃烧 2:氯酸钾制取氧气 猜测:反应物质量总和和生成物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大于/小于/等于) 自主学习: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生成物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将气球中的碳酸钠 粉末倒入锥形瓶中 碳酸钠粉末

当堂检测 1:在A+B=C+D的反应中,5g A物质跟4g B物质恰好反映,生成3g C物质,则生成D物质的质量是() A:3g B:4g C:6g D:9g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减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10g的水变成10g水蒸气,质量不变,说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高锰酸钾受热后,固体质量减少,符合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4:右图是通过探究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 置图试回答: (1)试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用玻璃棒将左盘锥形瓶中的红磷引燃后要迅速塞紧瓶 塞,原因是 (3)点燃红磷后,橡皮塞未塞紧,结果天枰的指针 (填“向左”“向右”“不”)偏转。 (4)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5)此实验用红磷的玻璃管点燃红磷,还可以用的方法点燃红磷; 若换成白磷,还可以用的方法使它燃烧。

(完整版)《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 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 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教材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的两个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师演示实验 5-1 和实验 5-2 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 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 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 一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 二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 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 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 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代替,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2.难点: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课前准备 铅笔、细绳、重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呢? 二、复习回顾 什么叫合力? 什么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新课教学 1.力的分解 (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2.思考: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若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4.实际情况中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情景1:木匠利用刨子刨木头,对木匠对刨子的作用力进行分解 情景2:人力拉扯车时,人习惯用斜向上的拉力去拉车子,对人对车的拉力进行分解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一)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一)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3,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二,学习指导: 1.回忆什么叫化学反应? 2.写出水电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说出反应物、生成物及条件分别是什么?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提出问题) 3.活动与探究一、二根据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论,完成,课本P91的表格. 4.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着重注意理解哪些关键字? 5.实验5-1、5-2根据什么现象判断已经发生反应? 6.盐酸与碳酸钠反应质量减轻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比原来大,这违反质量守恒 定律吗?为什么? 7,质量守恒定律对我们有什么用? 三.学习导航: 由上可知: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m1)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m2)相等,即 人们经过许多化学反应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因此把它作为了一条普遍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用。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3,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即,不包括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或者剩余的那部分质量。例:在A+B=C+D 反应中,反应前有12gA和8gB,反应后生成10gC,A消耗完全,B剩余2g,则生成的D的质量为。 (2)守恒的数量不是部分质量,即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算在内。如肉眼看不见的气态生成物都算在内。 (3)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例:100克干冰升华变成100克二氧化碳气体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业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力的分解学案与课后测试题

力的分解教案与课后测试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 4.会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5.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习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学习难点: 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的确定。 主要内容: 一、分力 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其相同之处是作用效果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受力分析或有关力的计算中不能重复考虑。 二、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2.力的分解的特点是:同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才有实际意义。 3.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 (1)根据物体(或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也可根据数学知识用计 算法。 例如,物体重G,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重力常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1=Gsinθ(表 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效果)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2=Gcos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紧压斜面的效果) 【例一】在倾角θ=30o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 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所 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 三、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和力的分解的定解问题 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以这个力F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 对角线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无附加条件限制时可作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说明两个 力的合力可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要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一定有定 解条件。 1.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一)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一) 班级姓名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定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原因,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简单的实际现象和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定性向定量的学习,感受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全面理解。 课时:一课时 辅助教学: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学习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新课学习: 问题: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作出猜测: 一、探究实验 1、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 实验仪器:锥形瓶、橡皮塞、托盘天平、酒精灯、玻璃棒 实验药品:白磷 实验操作:在装有细砂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塞上带有玻璃棒的橡皮塞,玻璃棒刚好能与白磷接触,称量其质量,取下锥形瓶,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塞紧在锥形瓶口,引燃白磷,反应完毕待锥形瓶冷却后,称量其质量。 实验现象:锥形瓶中的白磷被点燃后燃烧,冒浓白烟,锥形瓶变热,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相等。 实验结论:①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②白磷与氧气的质量之和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讨论:①怎样分析出参加反应的白磷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呢? ②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口呢?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托盘天平、试剂瓶 实验药品:铁钉、硫酸铜溶液 实验操作:反应前称量小烧杯中装入硫酸铜溶液何铁钉的质量,小铁钉放在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反应后称量其质量。 实验现象:铁丁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两次称量的质量相等。 实验分析:铁丁表面出现红色固体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实验结论:①硫酸铜与铁发生了化学变化; ②的硫酸铜与铁质量之和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反应的等于反应后。疑点分析:1、理解时要紧扣①参加化学反应;②各物质;③质量总和三个关键。 ①:只对参加化学反应了的物质而言,不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考虑,参加了反应的物质不能遗漏。 ②:所有的物质,不能遗漏,特别是气体、沉淀等在审题时容易遗漏。 ③:质量全部相加,仅对质量求和,不是体积、密度、分子个数相加。

力的分解学案

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学案 一、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二、力的分解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分解。 画出力F 或重力G 的分解示意图并求出分力的大小。 例1: 例2: 练习1: 练习2: F 三、课后探究设计: 给你一段棉线,一把刻度尺,一个质量已知的重物,试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测出次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过关训练] θ A θ G θ θ F α G

G 1.如图所示,力F 分解为两个分力F 1和F 2则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 A .F 1和F 2的合力是F B .由F 求F 1和F 2叫做力的分解 C .由F 1和F 2求F 叫做力的合成 D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重为G 的物体在倾角为 α 的光滑斜面上下滑, 受到斜面的弹力F N ,如图所示,设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的力为F 1,则( ) A .F 1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 B .F 1=G sin α C .G 分解为F 1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F 2 D .物体受到G 、F N 、F 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 2的作用 3.如图所示, 一重为G 的球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用一个 光滑挡板把球挡住,挡板在竖直方向,求斜面和挡板各自所受 的弹力。 4.如图所示,AO 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BO 绳刚好水平。 请将灯对O 点的拉力F 实行分解,并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5.如右图示,一个半径为r ,重为G 的圆球被长为r 的细线AC 悬挂在墙上,将球的重力依据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实行分解,并 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F 1 o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三课时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 【学习重难点】 利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个不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交流探究】 一、利用质量守恒,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12.4g 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 ,消耗氧气________g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总质量不变(相等) 反应前 反应后 磷的质量:12.4g 五氧化二磷的质量:28.4g 氧气的质量:x 总和:12.4g +x 总和:28.4g 因为反应前后总和相等,即:12.4g + x == 28.4g x === 16g 反馈矫正1: a g 高锰酸钾装入了一支试管,加热至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试管内残余固体为 b g ,则生成氧气 ________________ 二、利用质量守恒,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硝酸易发生↑+↑+===2233424O X O H HNO 光照 反应,则X 的化学式为_______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反应前 反应后 氢原子个数:4 氢原子个数:4 氮原子个数:4 氮原子个数:0 氧原子个数:12 氧原子个数:8 所以4X 中共有4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X 的化学式为NO 反馈矫正2:向Na 2CO 3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发生飞化学反应为 NaCl X HCl CO Na +===+32 则X 的化学式为( ) 3 3222a HCO N D CO H C CO B O H A 、、、、 三、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组成

5.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5.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解释; 3.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化学式。 【课前预习】 1.托盘天平的使用:使用天平时,首先要检查, 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砝码放。 2.写出两个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________。 【预习自测】课本P98、.3~4 【我的疑惑】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 【故事导入】 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想起来,我干吗不来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呢?这不称不要紧,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诞生了。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如蜡烛燃烧后就没了;铁生锈后变重了等等。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猜想】。 【阅读】课本P92、93实验。 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⑴称量红磷燃烧前的总质量m1; ⑵引燃红磷,待冷却后,再称量总重量m2。 ⑴称量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的总质量m1; ⑵待反应后,称量总重量m2。 实验现象红磷,产生大量,小气球,冷却后 小气球变得更。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色固体, 溶液又色变色。 反应前总质 量 反应后总质 量

力的分解(学案)

力的分解(学案) 必修一力的分解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原来_____________ 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_____________ 叫做力的分解. 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______ 、____________ 的分力。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要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 。 既有_______ ,又有__________ ,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_____ 的 物理量叫做标量.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的力的 10N 分力。 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

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 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某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使耙克服泥 土的阻力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平向前的力F1产生;把耙 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产生的。那F1、F2与拉力F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如图: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 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 果可能有种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 有1种。 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另外一个分 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 答案:3种 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N与该力的夹角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