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战后加拿大的土著民族自治政策及存在问题_丁见民

二战后加拿大的土著民族自治政策及存在问题_丁见民

二战后加拿大的土著民族自治政策及存在问题_丁见民
二战后加拿大的土著民族自治政策及存在问题_丁见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G NORM AL UNIVER SITY (Hu mani t ies and Soci al Sciences) 2007年第52卷第6期(总第215期)2007 Vol.52 No.6(General No.215)

二战后加拿大的土著民族自治政策及存在问题

*

丁见民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 二战后,加拿大国内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土著民族的重大变化。土著自治政策作为土著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取得了很大进步,土著自治权利逐渐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承认,并在实践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无可否认的是,土著自治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制约着土著自治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土著自治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 加拿大;土著民族自治政策;努纳武特;城市印第安人

中图分类号: K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7)06-0117-06

*收稿日期:2007-08-15

作者简介:丁见民(1976) ),男,河南平顶山人,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加拿大土著民族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从否定土著民族权利到逐步承认并保护土著权利,从同化土著民族入主流社会到承

认土著民族自治、恢复土著土地及保护土著民族文化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土著民族自治是土著政策的核心与主要内容。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努力,最终促成联邦政府制订并开始执行土著自治政策。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加拿大土著民族政策的研究还很薄弱,对土著民族自治政策的研究仅有阮西湖先生的/加拿大印第安人自治问题初探0(阮西湖与王丽芝主编:5加拿大与加拿大人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和傅俊的/宽宥、包容、妥协与多元文化政策)))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诞生的启示0(5镇江高专学报62001年3月,第14卷,第一期)。另外,王红英论文/加拿大政府与印第安土著民族关系探悉0(5辽宁师大学报62000年第二期)也涉及到土著民族自治政策。本文力图对二战后加拿大土著民族自治政策的制订、实施过程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政策制订实施中的问题与矛盾,以加深我们对加拿大土著民族政策的了解。

一、加拿大土著民族自治政策的背景在欧洲/发现0新大陆之前,北美土著民族有自己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和初始状态的自治政府。

欧洲人来到新大陆后,土著自治权利日益受到外来力量的干涉而被逐渐侵蚀。加拿大土著民族与其他地区土著民族一样,由于受到外来殖民势力的侵扰,

其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特别是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后,联邦政府继承了英王对/印第安人及保留给印第安人的土地0的权力,长期推行同化与镇压相结合的民族政策,极力压制和否认印第安人的自治权利,使土著民族的自治力量逐渐削弱。1876年加拿大联邦通过的第一部印第安人法,便是一个例证。加拿大学者帕尔玛#帕特森认为,/该法影响和界定了印第安人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它不仅决定谁是印第安人,而且调整诸如法律权利、财产继承、税收、遗嘱及禁酒等事务。它创造了部族政府,规定其权力和成员构成。它还干涉教育及那些处于其管辖之下的人的公共与私人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0

[1](P 187)

此后,印第安人法虽然几经修改,但在20

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土著民族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70年代以后,加拿大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法裔人口占多数的魁北克省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即所谓的/平静革命0。1968年,针对各族裔的多元主义要求,联邦参议院设立/皇家双语与二元文化委员会0,调查各族裔的状况。在这种形势下,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于1971年宣布,联

117

邦政府接受皇家双语与二元文化委员会的建议,将/双语结构内的多元文化主义10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国策。这是加拿大建国一百多年来第一项成文的综合性民族政策。1982年,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被写进宪法。1988年7月,5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法6生效。该法明确阐述了联邦政府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确认所有加拿大人能够完全平等地参与加拿大社会0。1993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又成立了多元文化部,由专职的内阁部长负责多元文化事务。自1971年以来,加拿大政府在多元文化方面的拨款也日益增多,1971年为159万加元,1981年为830万, 1991年达到4200万[2](P186)。于是,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确立和实施,加拿大政府开始调整土著民族政策,着手解决土著自治问题。

二、土著民族自治政策的制订

为了重新掌握自治的权利,土著民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二战后他们要求自治的呼声更是日益高涨。各省与各地区土著组织展开了积极的活动,纷纷提出本部族自治计划,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例。1973年,加拿大因纽特人兄弟会代表整个西北地区所有因纽特人提出建立独立的努纳武特行政区,后由于各个部族之间的分歧而撤回。1977年12月,该土著联盟代表东部和中部极地土著民族再次提出建立努纳武特的建议。他们要求该行政区具有准省地位,对司法、教育、住房、土地开发和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有管理权。另一突出事例是/丹国0的组建及5丹国宣言6的发表。1968年,来自16个部族的土著首领建立了西北地区联合会,称之为/丹国0。1973年,梅蒂人组织了自己的西北地区联合会,不久也并入丹国。他们一起发表5丹国宣言6,要求获得加拿大联邦和国际社会的承认。

正值土著民族自治浪潮汹涌彭湃之时,加拿大宪法归国o,1982年,5人民权利与自由宪章6获得通过。这些加拿大政治方面的历史性进展标志着土著民族政策重大转折的开始,有力地推动了土著自治政策的制订与实施。首先,加拿大1982年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土著民族的/已有权利0和/条约权利0,为他们日后争取自己的权利特别是土著自治权利的斗争提供了宪法保证。宪法还授权联邦总理邀请土著民族代表参加宪法会议讨论土著权利,其中当然也包括土著自治权。从此以后,土著民族开始走上通过宪法谈判争取自治权利的新的斗争道路。此外,宪法确认梅蒂人和因纽特人为土著民族,改变了他们的权利长期遭到忽视和压制的局面。梅蒂人和因纽特人从此可以争取自身的合法权利,为土著民族自治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3](P16)?。

在1982年宪法推动下,1983年联邦众议院设立了土著自治特别委员会以/考察印第安保留地的部族政府之地位、发展与责任以及加拿大政府与印第安部族之间的关系0[4](P107)。该委员会后来公布了5加拿大印第安人自治:特别委员会报告6,即著名的潘纳报告。报告认为/结束依附关系将会激励(土著民族的)自信心并促使其社会复兴0,因此支持印第安人完全控制诸如教育、儿童福利、健康卫生及部族成员等事务[5](P381)。报告建议联邦政府/与土著民族建立一种新型关系,而这种新型关系的基础就是确认土著民族自治0;这种关系将/直接列入宪法并确立之0[6](P243)。总之,潘纳报告和联邦政府以前的政策文件相比,在处理土著民族与加拿大关系上展现出相当大的进步。尽管潘纳报告并不是正式的官方文件,但它反映了加拿大政府对土著民族态度的巨大变化。不过,对于1982年宪法第35条有关土著权利的定义,加拿大政府与土著民族看法不一。土著民族认为,该条款是一个/万宝盒(full box)0,除了宪法明文禁止的权利外,它承认土著民族享有其他的所有权利,而联邦与各省政府则认为,在宪法第35条得以实施之前,应对土著民族权利先行界定[7](P259)。

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加拿大在1983、1984、1985和1987年连续召开宪法会议。除了1983年会议外,其他三次会议都讨论了土著权利问题,但三次会议均以失败而告终,既没有就土著权利达成一致,也没能够制订出关于土著自治的宪法修正案。特别

118

1

o

?加拿大艾伯特省卡尔加里大学政治学教授罗格#吉本斯在5加拿大印第安人政策:一个宪法的陷阱6(Roger Gibbins,0Canadi an Indian Policy:A Constitutional Trap0)一文中指出,1982年宪法及此前长期的政治辩论,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个陷阱,它们使省政府卷入印第安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果是,印第安组织对自身所在领域的特别关注不如以前那样受到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的重视。See Cana-dian J ournal of Native Studies.Vol.4(1984),No.1.

加拿大原是英国殖民地,1867年成立自治领后,仍然是英帝国成员。加拿大1867年宪法5英属北美法案6只是英国议会的一个法案,其修改权在英国议会。此后数次修宪都未改变这一点。经过加拿大人民的长期争取,1982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收回了宪法的最终修改权,此即所谓的宪法归国。

按照5加拿大大百科全书6的解释,多元文化主义有三层含义:(1)一个以族裔和文化的多元性为特征的社会;(2)一个国家的各个族裔之间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观念;(3)指1971年联邦政府以及后来一些省份所宣布的政府政策。See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Edm-onton:Hurtig Publis hing,l td.,1988,p.1401.

是在1987年米奇湖会议上,四位西部省省长中的三位都反对将土著自治权利写进宪法,其理由是宪法关于土著权利的规定太模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却建议承认魁北克/独特社会0的地位。可以说,/土著自治权利成为省权祭坛上的牺牲品。0[8](P594)

这几次宪法会议虽然失败了,但对土著自治的发展还是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会议动员了土著组织并使之更为紧密地团结起来。四个全国性土著组织第一民族大会、加拿大土著理事会、全国梅蒂人理事会和因纽特人全国问题委员会,在资金匮乏和领导人又不断变动的情况下,继续为争取土著自治权利而努力。另一方面,会议把土著自治观念介绍给加拿大公众,并把这个问题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有待解决[7](P259)。

80年代以来,加拿大土著民族争取权利的斗争日益集中于土著自治。正如帕特森所言,/自80年代中期以来,自治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土著领导人把它看作是生存与发展之关键。土著权利与印第安人自治被认为是同义语。0[1](P192)这样,随着土著组织的宣传和游说,土著自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终于促使加拿大联邦及各省政府于90年代改变了态度。在1990)1992年的夏洛特城宪法会议上,加拿大政府正式承认了土著自治权利,使加拿大土著政策有了一个新起点。这次会议于1992年达成夏洛特城协议1。协议修改了1982年宪法第35条第一款,增加了土著民族拥有在加拿大内部实行自治的/固有权利0的内容,并指出土著民族的固有权利应与承认土著政府作为加拿大三级政府之一的规定相一致。另外,第一条第三款规定了/固有权利0的范围,还对土著民族合理组成之立法机构的权利范围作了界定,其范围包括:(1)保护和发展土著民族语言、文化、经济、土著地位、机构及传统;(2)维持、巩固和加强他们与土地、河流及环境的关系,以便根据本民族的价值观和优先考虑决定和控制社会发展并确保社会团结一致[9](P231)。

总之,夏洛特城协议包括了加拿大历史上关于土著问题的最为全面的一系列改革建议。固有的自治权利得以确认,土著政府被描绘为加拿大三级政府中的一级,土著民族的/语言、文化、经济、土著地位、土著机构及传统0要得到保存。协议还承认条约复审程序的必要性,承诺加拿大政府会以真诚态度处理关于条约的不公平现象[7](P261)。这样,经过土著民族近20年的努力,土著民族自治由1980年代初期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变成90年代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加拿大政策。可以说,1992年夏洛特城协议为土著民族自治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而大大加速了土著民族自治的进程。

三、土著自治政策的实施

加拿大土著自治政策的制订进程缓慢,其实施更是举步维艰。因为这涉及到加拿大社会方方面面的各种关系,诸如联邦与土著民族、省政府与土著民族、省政府与联邦政府及土著民族各部族之间等。这种关系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令人难以想象。不过,土著民族并没有因此却步,加拿大政府也作出了各种努力,终于使土著自治一步一步地取得了进展。

印第安人自治问题上最早出现的转机是70年代在教育上取得的突破。1972年12月,全国印第安人协会向印第安事务及北方发展部部长递交了5印第安人控制印第安教育6的报告。该报告要求按照印第安人的文化观念培养印第安儿童,提出由父母与地方当局负责教育,让印第安人直接参与教育改革,并自己管理学校。它建议父母和印第安人部落负责制订教育目标,由部族管理土著学校的财政开支,负责学校设施建设,制订课程计划和雇佣学校职员。另外,各省学校委员会中还应有充足的印第安代表以保证土著民族能够参与教育改革的决策过程[10](P131-149)。1973年,联邦政府接受该建议,并以此作为发展印第安教育的基础。此后,尽管存在着许多问题,印第安教育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进展。据统计,1987年加拿大条约印第安人达到415,868人,其中居住在保留地的有267,474人。在条约印第安人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生共有76,192人,大学生12,000人。印第安人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占人口的21%,大学生在每10,000人中就有258人[2](P184)。

除了教育以外,土著部落还着手与加拿大政府谈判实施自治。最早进行此种尝试的是克里人。1984年,加拿大联邦和魁北克省两个政府、詹姆斯湾克里人、魁北克因纽特人及塞弗维尔纳斯卡皮人达成协议,并由联邦议会通过5克里-纳斯卡皮法6。根据该法,土著民族放弃大片土地的所有权以换取保留地、财政补偿和渔猎捕捉权及对地方事务的自

1191协议本身由于没有通过公民投票的半数而失败,但土著自治权利得到了广泛认可,特别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的承认。

治权。协议免除了印第安人法对纳斯卡皮部落和八个克里人部落的控制,保留地以外的土著人口不在此列。根据法案成立的管理部落事务的部落公司取得了更大独立性,并有权制订地方法规。这些权利包括在特殊形势下出售土地、从私人机构贷款、采取措施确保经济活力等。[11](P60)

随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赛卡尔特部落与政府进行了谈判,并于1986年达成协议,颁布了5赛卡尔特印第安部落自治政府法6(1987年生效),批准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建立赛卡尔特土著自治政府。根据该法规定,赛卡尔特部落可以制订部落宪法和相关地方法规,并根据宪法建立管理委员会、金融机构等。在此基础上,自治政府有权决定人们是否可以进入赛卡尔特及在该部落居住,决定土地的分区和使用计划,管理建筑物的建筑、使用、维修和拆除,对保留地土地及占有者和租赁者征收地方税,负责部落土地的管理和经营,决定教育、社会福利、健康服务、宗教、商业贸易等有关事务。

土著自治运动在经历了早期的尝试和种种努力之后,在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仅1993年一年,加拿大政府就与土著民族签订了四个终结性自治协议:Teslin Tlingit议事会自治协议;Champagne与Aishihik第一民族自治协议;Nacho Nyak Dun第一民族自治协议;Vuntut Gwitchin第一民族自治协议(上述协议都于1995年生效)。1995年,加拿大政府公布了51995年联邦土著自治政策指南6,对土著自治中的众多概念进行界定和规范,提出了土著自治框架,并对自治谈判的程序作了详细规定。这个文件成为土著自治谈判的指导性文件,加速了土著自治进程。1995年以后,加拿大政府处理土著自治问题的速度明显加快。它在1997年分别与Selkirk、Mik-maq、Little Salmon and Carmacks三个土著民族签订了终结性自治协议;在1998年与Trondek Hwechin签订了终结性自治协议,与Anishinaabe签订了Anish-i naabe政府原则协议,与Anishinabek签订了关于管理Anishinabek的政府框架协议;在1999年与Nisga.a 签订了终结性自治协议,与Micmac签订了Gespeg Micmac自治谈判框架协议;在2000年与多格里布(Dogrib)签订了多格里布原则协议概要;在2001年又分别与苏族达科他(Sioux Valley Dakota Nation),青草湖第一民族(Meado w Lake First Nation)签订了相关自治原则协议。

土著自治方面迄今为止最重大的进展是/努纳武特0的建立。1990年10月,西北地区政府与努纳武特土著联盟签订协议,决定建立一个独立行政单位。1992年11月,东部极地因纽特人投票决定分割西北地区,将东部极地变成一个独立管理的行政区)))努纳武特。在努纳武特大约20,000居民中, 17,500人为因纽特人。许多人把努纳武特的建立视为土著自治的大胆尝试[8](P540)。1993年,在与土著民族进行长期协商后,加拿大政府通过了5努纳武特法6,决定于1999年建立努纳武特地区,组织地区政府并相应地修改有关法律。该法规定了即将成立的努纳武特地区的地理范围,行政、立法与司法机构的组成、任期和权限,以及过渡时期努纳武特与西北地区的关系等。1999年4月1日,加拿大政府与因纽特人合作完成了所有筹备工作,正式建立加拿大第13个省级行政单位,努纳武特地区(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努纳武特政府由普选的19人(其中15人为因纽特人)组成立法委员会管理,因纽特语为主要工作语言。

现在看来,加拿大土著自治经过长期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已逐渐为广大公众所熟悉,也日益得到政府认可,成为加拿大土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而且土著自治政府在一些地区和部族已经建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随着土著自治政策的制订及实施,土著民族有权控制和影响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印第安人法控制下的部落体制及其父权主义特征也将逐渐消失,土著民族将在自治的基础上按照本部族的特点寻求不受外来侵扰的管理内部事务的新方式。

四、土著自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可否认,二战后加拿大土著自治政策的实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矛盾,制约着土著自治政策进一步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包括对土著民族自治观念的理解不同以及政府与土著民族、土著民族与主流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等。在这些矛盾与问题的影响下,土著自治进程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首先,联邦政府与土著民族关于土著自治的概念界定就存在着很大分歧。联邦政府所谓土著自治具有以下原则:固有自治权利是已经存在的土著权利,它们在加拿大宪法中已经得到承认和确定;自治将在现有的宪法框架下实施,加拿大所确认的土著自治并不意味着具有国际意义上的主权,土著民族仍然是加拿大公民;5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6就像它适用于其他各级政府一样,也完全适用于土著政府;在相关各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自治权利将受到1982年

120

宪法第35条的保护;联邦、省和地区与土著政府法律必须保持一致;在谈判自治协议时所有加拿大人的利益都应得到充分考虑;土著自治政府的重建将使土著民族重新把握自己的命运并作为加拿大联邦中的一员而行使权力。

除了坚持上述原则以外,加拿大政府还极力推行市政型土著自治模式,即土著自治政府相当于地方各市,从属于联邦和省政府,其权力范围也基本与各市一样。早在1973年,联邦政府曾公布了一份关于土著土地赔偿的声明,该文件就只允许部落/享有与加拿大城市管理委员会一样的由联邦政府赋予的权利0[12](P120)。1987年,5土著自治政府:涵义何在?6的政府文件问世。它明确指出,/这些谈判必须与以社区为基础的土著自治政策相一致,尊重已有的宪法原则和政府惯例。0[13](P175)事实上,1984年5克里)卡斯纳皮法6的签订就是依据这些原则实现的。根据协议所创立的克里人自治政府是市政型结构,从属于魁北克省。克里人只能在上级政府具体赋予他们权力的公共领域立法,仅拥有有限的创议权和豁免权,而且向魁北克省的对应部门负责[12](P115)。

土著民族所认同的自治与加拿大政府的土著自治原则及实践有很大差别。他们要求建立的自治政府应该是与省政府处于同等地位并构成政府结构中惟一而又独特的一级,自治政府应拥有对土著社会事务的控制权。这些自治权利不是由联邦政府赋予的,也不是由加拿大法律创造的,而是反映了一种源于造物主的土著固有权利。正如土著组织第一民族大会领导人奥威德#莫科瑞迪所说:/自治意味着我们有权控制自己的生活,并管理本民族的日常事务,而不必被要求如何做。0[11](P24)

其次,即使在加拿大这块多元文化主义的土壤上,公众对土著自治的支持也是谨慎的,甚至彼此对立,并不时出现抱怨和反对之声。公众支持最多的是较为温和的模式,即46%的人支持土著政府行使与城市相似的权力;仅有15%的人赞成土著社会行使各省所拥有的权力(如控制卫生、教育及自然资源);只有11%的人支持土著民族作为真正的主权政府,拥有和联邦政府同样的权力[14](P26)。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相当多加拿大人反对土著自治。而大多数支持者在面对具体的土著自治目标时,特别当土著自治可能触及其利益时,态度就会动摇。例如,土著事务皇家委员会在1996年要求,以后15年内每年拨款10到20亿加元作为政府未来投资用于土著政策实施。在委员会调查报告公布后虽有60%的人支持委员会的政策建议,但其中54%的人后来都在这个问题上止步退缩了[14](P27)。

第三,加拿大土著自治政策演变过程中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即城市土著人口的自治问题。二战后,加拿大土著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印第安人不断增加。据1986年统计,加拿大主要城市土著人口及所占比例如下:多伦多32,955人,占1. 0%;温哥华32,035人,占总人口的2.3%;温尼皮格28,320人,占4.4%;埃德蒙顿27,950人,占3.7%;蒙特利尔22,700人,占0.8%;加尔加里15,245人,占2.2%;渥太华13,593人,占1.6%;萨斯卡通10, 015人,占4.8%;里贾纳8,610人,占4.5%;维多利亚6,340人,占2.5%。到1991年,大约525,000名注册印第安人中,有60%居住于保留地。但如果将非条约印第安人和梅蒂人考虑在内,仅有36%的土著人口居住于保留地。在1967-1996年期间,生活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比例从78%下降到58%。土著人口最多的城市包括温哥华、埃德蒙顿、温尼皮格、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其土著人口都在40,000到45,000之间[11](P6)。印第安人并未因为移居城市而改变其身份或地位,他们作为印第安人的特质还存在。

但加拿大土著自治政策的对象仍然局限于居住在保留地的土著民族。联邦印第安事务部在1980年代公布了土著自治谈判原则,其中很明确的一条就是,政府只与有保留地或通过土地赔偿而获得土地的土著社区进行自治谈判[11](P48)。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有这样一种顽固观念,印第安人生活的重心是保留地,保留地是文明开化的训练所。因此在保留地以外居住就意味着融合过程令人满意地开始了,印第安事务部的任务已经完成。0[15](P56)然而,这种观念无法否认/保留地以外的土著人口也是一个问题0,而且学者们还发现,/因为很难设计出适应那些没有土地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城市印第安人的自治模式。把这个观念(城市印第安人自治)变成现实将是对安大略等省提出的挑战。0[11](P28)城市印第安人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对于城市土著人口来说,联邦政府对他们的漠视是极为不公平的,也是战后土著民族自治政策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加拿大在推行土著民族自治政策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即便是在这个以多元文化主义为国策的枫叶之国,争取土著民族权利的斗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1

参考文献:

[1]E.Pal mer Patters on II.0Native Peoples and Social Policy[A].0Shan-

kar A.Yelaja,ed.Canadian Soci al Polic y[C].Wil 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1987.

[2]阮西湖,王丽芝.加拿大与加拿大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2.

[3]Dave De Brou,ed.D ocumenti ng Canada:A History of Modern Canada

i n Documents[M].Sas katoon:Fifth House Publi shers,1992.

[4]S.L.Pobi hus hechy.0A Perspective on the Indian Nati ons i n Canada

[J].0Canadian J ournal of Native Studies,1986.

[5]Francis,R.Douglas.Richard J ones and Donal d B.Smith.Destinies

Canadi an History si nce Confederation[Z].Harcourt Brace and Co mpa-ny,1992.

[6]Patric C.Fafard,and Douglas M.Brown.The State of the Federation,

1996[Z].Ki ngston,Ant.: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7.

[7]David Thomas,ed.Canada and United States:Di fferences that Count

[C].Peterborough:Broadview Press,1993.

[8]Alvin Finkel,M argaret Corad and Veronica Strong-Boag.Hi story of

Canadi an Peoples[Z].Toronto:Copp Clark Pi tman Ltd,1993.[9]Thomas Isaac.0The Concept of the Cro wn and Aborigi nal Self-Govern-

ment[J].0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Studies,1986.

[10]National Indian Brotherhood.Indian Control Indi an Educatio0[A].Ot-

ta wa:Nati onal Indian Brotherhood,1972.John R.Mallea and Jonathan

C.Young,ed.Cultural Di versity and Canadian Education[C],Ottawa:

Carl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11]Angi e Pleras and Jean Leonard Elli ott.The Nation Withi n:Aborigi nal

-state Relations in Canada,the United States and New Zealand[Z].

O xford Uni versity Pres s,1992.

[12]Alain Cunningham.Canadian Indian Policy and Development Theory

[M].New York:Carland,1999.

[13]Bruce Clark.Native Liberty,Crown Sovereignty:the Exis ti ng Aborig-i

nal Rights of Self-government i n Canada[M].Montreal:M c Gil-l Qeen -s Universi ty Press,1990.

[14]Wayne Warry.Unfinished Dreams:Community Healing and the Reality

of Abori ginal Self-government[M].Toronto:Universi ty of Toronto Press,1998.

[15]Evel yn Peters.0Self-government for Aboriginal Peoples in Urban Ar-

ea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Sugges ti on for Research[J].0Canadi an Journal of Native Studies,1992.

The Canadian Native Self-Determination Policy and Its Remaining Issues

Ding Jianmin

(Research Cen tre of World Modern History,Nankai Universi ty,T ianjin,300071)

Abstract:Great changes of the national situation in Canada taking place since World War II has been beneficial to the Canadian natives,.As a result,the Native Self-determination policy,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nadian Native policy, has consequently made great progress.The right of Native Self-determin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by Canadian Government and the policy has been practiced in many areas.But it is no doubt tha t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Native Self-determination polic y,which in turn refrain the policy from further developing.So it will take rather long time to accomplish the goal of Na tive Self-determination.

Key words:Canada;Native Self-Determination Policy;Nunavut;Urban Indians

责任编辑:时晓红122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日本军人素以野蛮和不要命著称。在二战后期的本土防空战中,日军飞行员就发明了极其野蛮的战法,用以对抗美军先进的b29重型轰炸机。 美军b29重型轰炸机于1944年中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b29性能先进,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达到上万米。当时日军的飞机因为缺乏涡轮增压器很难飞到这样的高度。即使飞到了,飞机的飞行性能也变得很差,而且不能装载太多的武器弹药。 而日军也缺乏能打到万米高空的重型高射炮。日军的雷达也十分落后,很难指引自己的战斗机提前爬升强占有利空域进行拦截。 怎么办?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撞!这样一来,战斗机本身就成了一个“人肉制导”的大型武器,可以将原先携带的机炮弹药和电台统统拆除,飞机就可以比较方便的爬升到高空。撞击需要的战术不复杂,也十分适用于很多经验不足的日本飞行菜鸟。撞击敌人在其他军队中一般都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但向日军一样有组织的进行主动撞击作战,全世界没有第二家。 其实这么做纯属无奈,日本到了末期总共有十几种战斗机之多,可最快平飞速度都不超过650公里/小时!1945年欧洲战场喷气战斗机都出来了,700公里/小时超高速活塞式飞机一大堆了。

日本还在纠结于600公里量级设计取舍,而且就连这种量级的飞机都没法稳定投产!日本飞机都有一个死性就是高速下操纵性太差。其实解决办法并不困难,既然这样还不如加强结构多增重几百公斤,可是日本人也没有这么做。 美军b29开始遭难。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根本就没想活着回去:他们的口号就是一人换掉美军10人(b29的乘员有10多人)。b29纵然再坚固,被一架战斗机直接撞中也难以幸存。 不过,日军中也有一些技术高超的幸运儿:居然能从撞击战中幸存下来!他们一般在即将撞上的时候就迅速跳伞!有一个人居然参与了三次撞击作战仍然安然无恙。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撞击飞行员来不及跳伞就和目标同归于尽了。 日本进攻美国本土,至少有以下好处: 1、获得战略物资。美国的战略物资取之不尽。 2、攻占美国的兵工厂军事工业,获得先进武器。 3、吸引美军回师自就,减轻欧洲战场负担。 4、切断美国对盟国的物资援助,美国是二战盟国的大后方,攻击美国本土,就削弱了美国的海外支援能力。 5、扬长避短,日本陆军vs美国陆军。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1/22 2015年5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讲话,呼吁德国社会勿忘纳粹政权的罪行,这是70年来首位在职德国总理在达豪集中营解放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默克尔在纪念仪式上称,通过举办类似“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纪念活动,公众有更多机会可以直面历史,年轻一代也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2/22 达豪集中营距离德国慕尼黑市16公里,二战期间先后关押过约25万人,4万多人在此期间死亡。图为波兰民众手持国旗,纪念在达豪集中营遇难的同胞。 3/22 默克尔与来自20多个国家的130名集中营幸存者、幸存者家属、美国老兵、一些国家驻德国外交使节、社会团体以及德国各界人士约2000人出席了纪念仪式。默克尔向集中营幸存者致敬,她在讲话中说,纳粹德国给受害者带来的无尽灾难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所有人特别是年青一代意识到,勿忘过去是多么重要。她强调说:“为了那些纳粹受害者,为了我们,也为了下一代,我们绝不能忘记过去。”4/22 达豪集中营建于1933年3月22日,是纳粹德国最早建立的集中营,用来关押“政治犯、犹太人、宗教界人士”和所谓“政府不喜欢的人”,原本巴伐利亚州风景秀美的小

镇最终成了人间地狱。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达豪集中营,救出约3.2万被押人员。 5/22 达豪集中营最初设计容纳5000人。1939年以前,集中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党卫军疗养院的角色,在紧张的前线作战了一定时间的德军士兵,会与这里的看守换岗,在这里享受一段作威作福的日子。图为德军守卫监视着集中营内的囚犯。 6/22 集中营建好的头几年时间内,死亡人数大概有几百人。1938年,为应付人满为患的情况,达豪集中营进行了扩建,加建了营房、添加了快速处死囚犯的焚尸炉。自此以后,情况开始失控,实验和杀人成了这里看守的主要工作。图为集中营中的焚尸炉。 7/22 从1933年到1945年间,约有4万多人在集中营内死亡,确切的死亡人数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此外,还有数不清的人死于“达豪学校”的一项创新上——活人实验。这些活人医学实验包括:将犯人从冻僵的情况下放入热水中,记录复苏的时间;将犯人关入高压舱,持续加压,记录致死的气压……图为囚犯被焚尸后的骨灰就丢在这种狗窝里。 8/22 1942年,一名囚犯在负压室里接受极端高度测试,以用于德军跳伞技术研究。据被拘禁的一位医生安东·帕霍勒格称,“我通过负压室的观察窗亲眼看到了一个俘虏忍受着真空的压力直至他的肺部爆裂。”“一般说来,到了完全真

澳大利亚土著图腾

澳大利亚土著图腾 世界各地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及图腾,澳大利亚也不例外,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澳大利亚土著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澳大利亚土著图腾 澳大利亚沙漠中部有一块巨大的赤色砂岩,充满了神秘的气息。澳大利亚土著人认为这块巨岩是他们的所属物,是他们祖先从神灵那里得到的赐予,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巨岩上每一道风化的疤痕和纹路不仅对他们具有特别意义,也让每年到此的万千世界各地的游客遐想不已。这块巨岩就是“乌鲁鲁”,也曾被称为“艾尔斯岩”。 “乌鲁鲁”是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土语,也是赤色砂岩现在的正式名称,它的全称应该足以巨岩为核心的“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英文也将其称之为艾尔斯岩,因为在1873年,英国探险家戈斯发现了这块巨岩,于是以当时南澳大利亚洲的总督艾尔斯爵士的名字命名。乌鲁鲁跟悉尼歌剧院一样,是澳大利亚的象征。但乌鲁鲁跟那座人造的现代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所代表的是这个国家远古的历史,它是澳大利亚这块古老大陆上的唯一原住民族;;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的图腾(乌鲁鲁传统主人阿南古人的传统价值体系得到了肯定,阿南古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族群之一,是与大自然共生长的澳洲土著)。 乌鲁鲁十分巨大,在一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便可以望见这块巨岩。

人们对它的第一个印象是乌鲁鲁是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的,继而便会对其巨大的体积惊讶不已。这块巨石高348米,底部周长9公里。乌鲁鲁常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岩石,其实它并非岩石, 而是一座地下“山峰”的峰顶。这座大山被埋在地下大约6公里的深处。在约5亿5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中部还是一个巨大的海床,而这块岩石就是海床的一部分。后来海洋逐渐退却,地壳慢慢移动并隆起,高大的山峰就被土地所覆盖,只露出来一个山顶。它就是乌鲁鲁。 最早发现乌鲁鲁的欧洲人其实并不是戈斯,虽然是他给乌鲁鲁“命名”的。在戈斯发现乌鲁鲁的前一年,英国探险家吉尔斯曾多次深入澳大利亚内陆。有一次吉尔斯来到乌鲁鲁以北40公里的阿马富厄斯湖畔,发现了这块巨岩,并做了记录。而吉尔斯次年重返旧地时,戈斯已登临过乌鲁鲁的岩顶了。后来澳大利亚冒险家兼作家大卫;琳达在澳大利亚内陆周游时也曾到过乌鲁鲁,她最早用文学的笔法描述了乌鲁鲁。她在《踪迹》一书中说:“这块巨岩有一股笔墨难以形容的力量,使我的心跳骤然急促起来,我从没见过如此奇异但又极尽原始之美的东西。”如果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关于这块岩石的神话和传说有所了解的话,上述印象便更具有意义了。据澳大利亚土著人传说,乌鲁鲁是他们祖先在“梦幻时代”开辟路径时所留下的路标。“梦幻时代”是指天地形成时期。 乌鲁鲁的每一道裂痕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土著认为:整个澳大利亚北部的厂袤土地都是祖先留给他们并让他们世代守护的。而乌鲁鲁则是这块土地上最重要的一部分,是

加拿大土著权益问题

加拿大土著权益问题 马超,蔡蛟,骆红玉,徐晓婷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土著居民和主流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的关系。提到土著人,我们往往会把类似于“原始”,“落后”等词汇与之相联,这也就是说,如果土著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将会有更多的土著群体在地球上被边缘化,乃至无声地消亡。而毫无疑问的说,加拿大在保护土著人权益问题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由统治同化到多元文化的并存共荣,变革的缘由应当是错综复杂,莫衷一是的。鉴于这些种种的变化,本文拟探讨以下问题:加拿大土著政策是如何变化的,主流社会对土著的观念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土著的权益究竟得到了那些方面的改善,加拿大的这一系列土著政策对我们有何启示? 一.土著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 加拿大土著人主要是指欧洲殖民者征服北美大陆前生活在北美大陆上的人。包括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梅蒂人。他们在加拿大这片土地上已经生存了近万年。早在哥伦布到达北美之前,土著人就已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虽然加拿大土著居民创造的悠久历史文化对以后加拿大的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他们的权益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加拿大政府的土著政策也经历了从强制通话导游田间的民族自治,由统治同化到多元文化的并存并荣等几个阶段。 第一,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相容政策与伙伴关系。其中1763年的《皇家宣言》是其重要的里程碑。它为双方建立互不侵扰的政治关系奠定了基础。早期殖民者在踏入加拿大以后出于适应新环境和展开皮毛贸易的需要,他们把印第安人视作开拓北美经济的合作伙伴和助手。因此,两者之间便形成了军事同盟和保护者关系。但这段时期英法殖民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了他们对土著居民的侵犯与同化。 第二,联邦建立之初土著政策转变为以“消灭印第安人始于儿童”的强制性同化和多重统治政策。“消灭印第安人始于儿童”就是加拿大建国期间,基督教会与联邦政府合作创建印第安保留地学校。在那里,他们通过教育同化土著居民,这种策略被视作文化种族灭绝的典型范例。此外,这段期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1876年的《印第安人法》。该法一直主宰着加拿大印第安人的一切事务。它是一项控制和同化土著民族的法律。它使土著居民失去了土地权和私人特产权,使传统的印第安领导层不再拥有合法的政治发言权,他把联邦全线渗透到土著权利内部,成为压迫土著的重要政治工具。另外,联邦政府还利用条约和立法统治来强制性同化土著民族,对他们进行多重统治。如1869年用于消灭“印第安人”身份的《渐进解放法案》,1871年到1877年的第一至第七条约等。1898年公民权法对土著居民选举权的统治。总之,这一时期加拿大土著居民受到了无情的漠视与压迫。 第三,二战后,土著政策演变为“使印第安人正常化”的一体化尝试到“把权力归还于土著”的权力移交以及最终实现“土著自己管理民族事务”的有条件自治。二战是土著政策和土著争取民族自治斗争的分水岭,这期间有许多事件及法律影响着土著权益和政策的变化。长期以来,土著民族处于受压迫、受歧视的地位,一直被排除在加拿大政治生活外。土著民族虽然是加拿大最早的民族,却是最后获得选举权的民族。直到1960年《加拿大权利法案》实施后才得到宪法

加拿大留学生眼中的留学生活真实感受

加拿大留学生眼中的留学生活真实感受 据360教育集团介绍,来加拿大的这段时间,总感觉这边的时间走的比在中国“快”。特别是上学的时候。入学后最困扰我的就是英语和选课。我们今天就来谈谈留学在加拿大的真实感受吧!关于选课。难的不是在几十个科目中选自己喜欢的,而是选符合自己的将来的课。 为什么?在国内,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课表都是学校教务处定的,直到高中才有一个自己选择课程的机会,二选一,理科或文科。这突然而来的大选择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即使我有想过以后要干什么。而当我在自己思考要选什么课程时,不少刚认识的同学对着我问同一个问题:“你选什么?”我会反问:“你将来要学什么?”有些能说出他们目标,但是当中有的是以“我妈/爸想让我学……”开头,只有个别是以“我想……”开始说。甚至有的说“不知道”。所以,既然大家都是拿着家里的钱出来读书,花费着自己的时间,那么来之前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然等到选大学的时候,发现所选大学的专业要求的某一科目自己没有学习的话,你就要在高中花费多一年的。所有的国际学生入学前都会有两个考试——数学和英语。数学几乎可以不用担心,正如“传闻”所说,非常简单。英语分成两部分:口语和笔试。口语部分是让你和一个外国老师交谈,主要问你一些个人信息,兴趣爱好等。他会注意听你说话的时候的发音,语法和单复数的使用能力。 然后他按照你和他交谈的结果给你一份卷子,卷子分5个等级——A—E,A最简单,E最难。只要你笔试部分不要错的太离谱,你所拿到的卷子几乎就是你的ESL等级。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这是所以国际学生的必须学的一门科目,除非你曾经就读一所,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全日制学校,并提供证明。ESL必须逐级学习,从A一路学到E英语好的能从E开始,学完E才可以学高中的英语课。。学一级是半年,如果考不好从A开始,即使你在高三转过来的,也要再过两年半才能毕业。所以,来之前不要太过放松自己,时间是自己的。这只针对我在读的约克教育局。 关于住宿。大部分和我一起来的同学都是有亲戚在加拿大,然后住亲戚家,包括我也是这种情况。这样的好处是,有亲戚照看,家长们都比较放心,子女乱来也能了解到情况。毕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跟一对外国夫妇直接沟通。坏处是学习英语受阻。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叔叔和婶婶年纪也快60了。子女基本都有家庭,已经搬出去住。他们夫妻俩在家中甚少说英语,我非常自然地用家乡话跟他们沟通。这对英语学习很不好,而且他们有些英文发音并不太正确。当然这只是我的情况。如果你的亲戚家中有在长大的同龄人,那情况会大大改善。对于想省钱的父母,我的建议是,先在寄宿家庭住一年以上,然后再转到亲戚家中。 关于交友。主动和英语能力比自己强或相近的同学交往,这不仅能让自己的英语能力得到提升,并且他们能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或者找有共同目标的同学,有共同的目标就会有共同的爱好,在学习上能互相帮助,而且有可能将会成为终生知己。多认识人,哪怕这个人行为不正,这样哪怕这些人坏,他们也不会主动找你麻烦,管好自己就好。学习工具从中国带齐。同样的一支笔,这边会比中国贵几倍。在这边买东西不要急,特别是电子用品,可以等节假日打折的时候买,便宜很多。当然衣服除外。虽然说加拿大治安好,但也不是零犯罪记录的绝对安全之地。在外依然要像在国内那样照看自己和自己的财务。有机会多和父母以及之前的好友联系,父母是时常挂念自己的,好友是一直都在的。和身边的人好好相处,哪怕这个人你很不喜欢。不喜欢的可以少接触,但不要挑起事端。这边的学校对于恐吓,辱骂,打架管的很严,一经发现直接开除。有坏话藏心里,祸从口出。学校允许恋爱,但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在加拿大过地很愉快、充实。

谈二战中美国妇女在女性电影中的形象

M 学术论坛 OV I E L I TE RATURE 电影文学2011年第2期 析二战中美国妇女在女性电影中的形象 姚 刚(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 美国社会主流文化赋予妇女作为家庭中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美国的宣战使美国妇女受到鼓励离开传统的家庭生活去参与战争。同时,20世纪40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期,制作了大量的女性电影。本文选取了两部影响较大的表现战争与女性的女性电影 骄傲呼唤!和 忠勇之家!,通过分析两个女性主人公无论身在战场还是守在后方都勇敢地面对战争的考验和生活的巨变,探讨美国妇女角色的调整和转变。 [关键词] 美国妇女;女性电影;主流文化 一、美国妇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变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妇女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主流文化价值观规定了妇女的社会位置和角色:家庭中的女儿、妻子和母亲。但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妇女又被要求牺牲自己的利益,调整自我,满足社会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妇女共同面临着战争的考验和生活的巨变。 美国作为盟国军队给养与武器装备的主要供应国,其在战时无法单纯依靠雇佣失业的男性公民来完成它的生产定额。所以,解决劳动力资源缺乏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寻求妇女的支持。1942年中期,美国政商两界迅速转向发起一场大众运动。这场运动的舆论领袖之一埃莉诺?罗斯福就曾主张让妇女尤其是家庭妇女如男人们一样更多地参与到战争事务中来。1943年,战时人力委员会运用报纸广告、广播甚至地方影院放映的电影来鼓励妇女参加工作,下面就是一则当时的户外广告: 穿着工作服的母亲们, 在这个带来时机的行业里我能做什么呢?如果你钉过纽扣,或用机器做过扣眼,那你就可以去学做飞机零件的点焊工作;如果你在家里的厨房使用过搅拌器,你可以去学使用钻床; 如果你能依食谱正确地做蛋糕,你可以学着给炮弹填药。 这些运动共同反映了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转变:鼓励美国妇女离开传统的家庭生活去参与战争。但其中的矛盾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提倡妇女像上则广告描述的那样,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她们的家务技巧,这无疑激起了女性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战时工作是妇女应尽的爱国之责,这些工作是暂时的缓解战争危机之举,战后遣散妇女是必然的。这场运动所提倡的观念在督促女性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又不能超越传统的束缚方面是矛盾的。但毫无疑问,战争影响了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妇女的态度,从而改变了女性劳动力的性质,并重新定义了女性的工作。 首先,工作女性尤其是已婚工作女性在人数上以及在组成多样性上的增长。在二战期间,妇女史无前例地最大范围的被列入劳动大军里。在战争期间大约有六百万女性参加了工作,就业女性的比例由25%上升到57%。最重要的 变化在女性劳动力的构成方面:四分之三的新行业的女工是已婚的,而这是一个进步发展的征兆。在战前,单身女性只占女性人口的27%。其次,妇女工作范围扩大。这六百万妇女中的大多数人从家庭劳动中摆脱出来,一些开始从事国防业的工作,而这些工作以前只属于男性。 总之,美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在二战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同时这种改变是受限于战争突然爆发、人力短缺的暂时的历史背景之下。美国主流社会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充满矛盾的要求也体现在同时期好莱坞的女性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上。 二、好莱坞的女性电影 作为一种有力的大众文化和社会机构,20世纪40年代 好莱坞的电影在当时美国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在1941年12月17日爆发珍珠港事件之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建议好莱坞支持战争工作。他说美国电影是我们让美国的公民获得信息和娱乐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美国电影的深远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影响观众的观点看法上,甚至影响到政府政策的抉择。 #女性电影?这一术语的起源无从考究,但是对于看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长大的美国女性来讲,这一术语并没有什么深奥而令人费解的地方。它可以指一类以成年女性为主人公,以主要吸引女性观众为目的的影片。 三、二战期间女性电影中的美国妇女 %%%烈士或士气之源 战争当中的女性属于特殊时空当中的独特群体。这种类型电影描述那些鼓舞士气的、有时为了抗敌大业而牺牲自己的女性。如一则点明了战时两性责任的香水广告所言:#他的责任&&服役%%%她的&&鼓舞士气。?为了赞扬美国妇女的内在力量,战时情报办公室的#女性力量?广播节目宣扬了女性作为士气之源的观点:#女性力量!&&是创造生命,承载生命的力量;是鼓舞男人勇敢作战,保护孩子的力量&&?不论身处战场还是留在家中,这些电影里的中心女性角色在战争的残酷面前都表现出坚强果断、积极睿智;在遭遇由战争所带来的失夫丧子的巨大痛苦面前也能表现出坚强与不气馁。 就参与战争而言,这类影片所虚构的女性包括那些积极参与者( 骄傲欢呼!, 1943)和那些与男人们比起来参 009

二战时期德国主要领导及事件

German Leaders in World WarⅡ Hermann Goering (赫尔曼·戈林)- Number 2 Leader Hermann Goering was a German politician, military leader, and leading member of the Nazi Party (NSDAP). A veteran of World War I as an ace(王牌)fighter pilot, he was a recipient of the coveted Pour le Mérite, also known as "the Blue Max"(蓝马克勋章). He was the last commander of Jagdgeschwader(战斗机联队)1, the fighter wing once led by Manfred von Richthofen(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the Red Baron"(红男爵). A member of the NSDAP from its early days, Goering was wounded in 1923 during the failed coup known as the Beer-Hall Putsch(啤酒馆政变,慕尼黑暴动). He suffered from a lifelong addiction to morphine(吗啡)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the drug for his injuries. He founded the Gestapo(盖世太保)in 1933. Goering was appointed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Luftwaffe (air force) in 1935, a position he held until the final days of World War II. Adolf Hitler promoted him to the rank of Reichsmarschall(帝国元帅), a rank senior to all other Wehrmacht commanders, and in 1941 Hitler designated him as his successor(继承人)and deputy in all his offices. Goering 's standing with Hitler was greatly reduced by 1942, with the air force unable to fulfill its commitments and the German war effort stumbling on both fronts. Goering largely withdrew(撤出)from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cene and focused on the acquisition of property and artwork, much of which was confiscated(没收)from Jewish victims of the Holocaust. Informed on 22 April 1945 that Hitler intended to commit suicide, Goering sent a telegram to Hitler asking to assume control of the Reich(德意志帝国). Hitler then removed Goering from all his positions, expelled him from the party, and ordered his arrest. After World War II, Goering was convicted(定罪)of war crimes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t the Nuremberg Trials.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by hanging, but committed suicide by ingesting cyanide(吞食氰化物)the night before the sentence was to be carried out. Joseph Goebbels (约瑟夫·戈培尔)- Propaganda Expert Joseph Goebbels was a German politician and Reich Minister of Propaganda in Nazi Germany from 1933 to 1945. As one of Adolf Hitler's closest associates and most devout (忠实的)followers, he was known for his zealous orations(激情的演说)and anti-Semitism(反犹太主义). Goebbels rose to power in 1933 along with Hitler and the Nazi Party and he was appointed Propaganda Minister. One of his first acts was the burning of books. He exerted totalitarian(集权主义)control over the media, arts and information in Germany. From the beginning of his tenure(任期), Goebbels organized attacks on German Jews, commencing with the one-day boycott(联合抵制)of Jewish businessmen, doctors, and lawyers

殖民者带来天花让印第安人几乎灭绝

欧洲殖民者带来病毒 瘟疫让印第安人几近灭绝 最近,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等国甲型H1N1流感肆虐,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其实,在美洲历史上,瘟疫大传播并不是第一次。美洲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就和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瘟疫密切相关。 1.美洲原住民减少近1亿 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其中,中美洲玛雅文明区的印第安人口从约2500万减少到150万,印加文明区的印第安人口从约900万减少到60万,今天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口从500万减少到6万。这只是相对保守的估计。而据克罗斯比和利维·巴锡等学者估计,新大陆的人口从1亿减少到500万人。 英国学者伊恩·珍尼佛·格雷恩的流行病学著作《天花的历史》一书,引述了英国第一位公共卫生官员约翰·西蒙的报告,称在欧洲人开始向西探险后,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 总之,美洲原住民在欧洲人及其后裔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下,人口减少了数千万甚至近亿,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这种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种族灭绝,其规模远远超过了纳粹德国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暴行。介绍美国崛起历程的美国学术著作《登上主宰之路》(RisetoAscendancy)也承认,清教徒们并非继承了上帝许诺给他们的空旷大陆,而是他们把这片大陆变得空旷了。 那么,导致印第安人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北大历史系副主任高岱写的《殖民主义史》一书,列出了三个原因:一是很多人死于殖民征服战争:二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提到的,美洲金银产地发现后,当地印第安人“被奴役和埋葬于矿井”,即在奴役过程中被折磨致死;三是欧洲人带来的疾病的流行。记者认为,这三者是互相促进的。瘟疫不仅直接杀死大量印第安人,而且便利了殖民者的征服和奴役,殖民者的奴役则加速了瘟疫的流行。 2.天花随黑奴登陆美洲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踏上美洲的日子,就是印第安人苦难的开始。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威尔科姆·E.沃什伯恩编写的《印第安人和白人》一书记载,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圣塞尔瓦多岛上第一次看到印第安人时就说:“他们应当是反应灵敏的好仆人,因为我发现,他们很快能说出对他们所说的话,我相信他们很容易成为基督教徒,因为我觉得他们是没有教派的。” 哥伦布这个野心勃勃的冒险家当然不是说说而已。1494年,哥伦布就在海地围捕了1500个印第安人作奴隶加以贩卖。1495年,哥伦布在海地推行贡税制,印第安人必须每3个月交出一定数量的金砂或棉花,凡已经纳税的印第安人脖子上挂一个小牌子,没有挂牌子的都要处死。 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的殖民者,都想让印第安人成为驯顺的奴仆并皈依基督教,从来没有平等对待过土著居民。当印第安人拒绝这种安排时,殖民者就屠杀、迫害他们。然而,当时西班牙、葡萄牙都是欧洲小国,人口、军队有限,当时欧洲的航海技术和武器装备也谈不上有多先进,人数很少的殖民者要征服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口的美洲大陆并非易事。此时,天花等瘟疫为殖民者充当了帮凶。 1507年前后,天花被一个患病的黑人奴隶带到美洲,从此开始在美洲大地肆虐。新大陆的印第安人已同旧大陆的人类隔绝了上万年,对天花、麻疹、白喉、伤寒、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缺乏免疫机能,也缺乏防疫知识,很快就成群成群地倒下。 3.天花等瘟疫助殖民者征服美洲 1521年,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在顽强抵抗之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被上百座桥梁连接起来的宏伟都城特诺奇蒂特兰,被夷为平地,在血与火的浩劫之上建立了墨西哥城。《天花的历史》一书认为,如果不是天花,再多的马匹和枪炮也不可能让只有900人的西班牙殖民军征服墨西哥。天花等瘟疫对殖民者征服美洲起了三个方面的作用。

我在加拿大餐馆打工的经历

我在加拿大餐馆打工的经历 没有汽车保险吃了警察的告票,内心相当担忧,回到餐馆后,因为走神,不小心切伤了手,不得不找了一个角落坐了下来。 比较严重的晕血症,这时我已经感觉到浑身发冷,眼前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模糊,额上冒出了很多虚汗,这是典型的晕血症状,如果我不能控制的话,我极有可能会昏劂过去,我想我不能晕倒,我怕自己倒下后会被人取笑,因此,我更用力地按住伤口,同时我还咬紧牙齿,以使自己的精神能集中起来,这样,约过了几分钟,我渐渐地感觉到身体有些转暖,晕眩也好了一些,这时我发现周围的人就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他们在用广东话大声说着什么,但我什么都听不懂,只是从他们的表情上来看,似乎是说着一些有趣的事,就是没有人问候和关心我一下,又过了几分钟,我已基本恢复正常,血也基本止住,我想我不能再坐在这里了,应该去干活了,不然老板会想我是不是在偷懒,于是我走到砧板前,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我居然看到了被自己切下的一小块皮肉正静静地躺在砧板上,那原本鲜红的血已变的有些暗红,那块很硬的叉烧还在边上,为什么没有人打扫一下呢,我想,他们有这么多时间聊天,可为什么就没有人来为我做些什么呢,世态炎凉到如此地步,是我从来都未曾遇到过的。 迷茫 除了我和Mark外,其它人如送餐的和伺应等大都是从香港来的,比如老板和两个师傅就是很多年前从香港移民来加拿大的,那些伺应则都是从小随父母移居加拿大的,他们是在加长大的所谓第二代移民,还有些则是本地出生的的公民和学生,但都不是白人,看肤色好像是印度和菲律宾人。那些从香港过来和第二代移民一般都能说流利的英语和广东话,所以这里平时都用广东话和英语交流,他们很少和我这样只会讲普通话的人交流,因此在店里我是话说得最少、事做得最多的人。 对我盯得很紧,我发现他从来不叫其它人干活,即使他们很空闲在聊天他也不管,唯独对我只要是看到我有空,就会鬼叫般地派我事做,他不想让我有一点点空余时间,所派的事是既多又烂,都是没有人想要做的事,比如:掏泔脚油、洗冷库等。有一次老板看我实在是没有什么事可做,就叫我去洗一个大桶,这个大桶平时是用来煲鸡汤的,桶底结满了一层很厚的污秽,他要我把它弄干净,我心想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这干不干净不都一样,但老板说了要做我不得不做,因为里面地方太小,我把大桶拿到外面,那天正好刮大风,气温也不高,我只穿一件短袖工作服,就这样我在风口里蹲在地上用钢丝球和铲子用力清除大桶底上的污秽,但因为那桶底污秽太多、粘贴的时间太久,我花了约二个小时仍没有弄干净,还是很脏,但快到晚市时间了,老板出来说不用做了,这样就可以了,我心想大概老板可怜我让我不用做了,我正有些感激,但他接着的一句话差点没把我气晕,他说,你已经洗到你来之前的样子了,所以不用再洗了。这意思就是我来了后弄了这些污秽,就要让我负责洗干净,而他们以前脏不脏就没什么关系了,其实当时我来了还不到一个月,怎么可能弄出这么多污秽呢,老板这样说话真是忌有此理。 就是老板经常对我称“我们”怎样怎样,好像我是“他们”,不是和他一类的。我想,店里的人除了老板外都是打工仔,应该没有彼此之分,可老板偏偏要这样人为地把我当做“另类”,而把其他人归于和他一起的所谓“我们”。这样我就经常被人呼来唤去,除了包揽了所有的脏、险、苦、累活以外,还附带包揽所有的错事,我有时想跟他们争辩,但苦于英语和广东话不行也只能做罢,老板对我的态度总是凶巴巴的,有时还给我一些不平等待遇。就拿发薪来讲,原来我和其他人一样是休息天的前一天拿工钱的,后来老板说这样不方便计算,就把我的发薪时间改到了休息天以后一天,但是其他人却都没有变,还是原来发薪的时间,所以我到现在都不能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在这里除了拿到工资有一刻高兴外,其余时间我都很少有高兴的时候,我感觉非常迷茫,在这里做的越久就越让我感到没有希望,这里没有人

真相揭秘:关于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

真相揭秘:关于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 真相揭秘:关于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 一、美国欲为百万中国部队发军饷 [摘要] 美国为何提出这种建议?蒋介石对该建议如何评价? 罗斯福、丘吉尔提议,由美英两国以美元为中国200万部队发军饷。1941年底,国民政府曾提出过一个向英、美两国各借款5亿美元的设想。12月29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命其向美国提出该项借款要求。其时,日本刚刚成功偷袭美军珍珠港基地(12月7日),故蒋指示宋子文向美方强调:值此“日本初次胜利之时”,若不能得到这笔借款,则日本所鼓吹之口号“以东亚为东亚人之东亚”,必将发生作用,“中国人民心理必被动摇”。中国以一不发达之纯农业国,维系一场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战争,其财政困境自可想而知。按国民政府预算,1942年的财政支出将高达170亿元,而收入则不足60亿,赤字高达百亿以上(约等于5亿美元)。若不能获得美元借款,则该项赤字,唯有依靠印发纸币来弥补。其后果,则是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对蒋介石该要求,美方反应较为积极,英方相对消极。罗斯福总统在1942年1月9

日致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Jr. Henry Morgenthau),表示“急切地希望帮助蒋介石和他的货币。我希望你能够设法做到这一点。”10日,国务卿赫尔(Cordell Hull)也致函摩根索,建议立即启动对国民政府的援助,“无须等待英国……的肯定态度”。12日,宋子文拜访摩根索。摩根索表示:原则上极愿意援助中国,但鉴于中方未能提出任何关于借款用途的具体计划,故美方认为,以美金钞票每月向中国士兵直接发饷,是一个较为现实、可靠的办法。美元信用度高,购买力稳定,不惧贬值,必能保证中国士兵的生活,进而提升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摩根索并询问中国士兵每月薪饷数目,宋子文答称每月合美金5元。次日,罗斯福与摩根索就该方案进行了探讨。罗斯福相当赞同用美元直接向中国军队发饷,并嘱摩根索转告宋子文:美国愿意每月负担100万中国军队的军费,以官兵人均10美元计,即每月总计1000万美元。在场与闻讨论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亦请摩根索转告宋子文,英国也愿与美国同样办理,以相同额度的英镑,为中国军队直接发饷。 图注:宋子文(右一)1945年4月参加旧金山四国外长会议宋子文对该提议相当兴奋,蒋介石却认为该提议实乃亡国之

澳大利亚土著文化

绘画艺术 数百年前,在澳洲这块古老而孤立的大陆上,有一类与世界上其他人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澳洲土著人。那时,他们没有自己的历史,没有自己的语言,终年与桉树相伴,与袋鼠、鸭嘴兽为伍,过着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的生活。在山间丘陵,他们栖居于洞穴中,以防不测;在森林灌木丛,他们用树枝架棚,苫以兽皮、树皮,并用它遮身御寒;在干燥的沙漠原野,他们则筑沙墙,挡风露宿。澳洲土著人就是在这种与大自然抗争的漫长的生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澳大利亚逗留不长的时间,我们发现透过澳大利亚的博物馆、美术馆,透过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绘画艺术,对其士著人珍贵的历史文化可见一斑。 据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专修土著人绘画艺术的专家介绍,由于澳洲土著人在历史上没有文化记载,其文化也多半表现在口头流传下来的神化故事、歌吟、绘画、雕刻和习俗之中,而绘画是记录土著民族历史及传播土著民族文化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媒介,被人们视为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形成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在南澳的纽拉博尔(NULLABOR)发现的洞穴壁刻——土著人的石壁画,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历史。这些绘画除用象征手法表现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之外,还以具象手法记录他们的风俗习惯、神化故事及渔猎生活。因此,澳洲的土著绘画又被人们称为“可视文化”。“梦创时期”(DREAMING TIME),被土著民族认为是整个世界的伊始,天空大地、人类万物皆生于此。当时,世界混沌一片,只有一条巨蟒——土著人相信这是神的化身。这条巨蟒熟睡后,梦见了土地,土地就出现了;梦见了人,人就出现了。所以,世界是由神创造的,神控制着万物的变化。这种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土著人的绘画艺术之中,并成为土著绘画艺术始终描述的主题。 澳洲首都堪培拉的一位学者告诉我们,当地土著语言中无“画家”一词,绘画一般被土著人视为生活必修课。当土著人儿童长到一定年龄之后,便开始跟着长辈在各种东西上描画。随着年龄的增长,描画的范围逐步扩大,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绘画技能亦不断提高。不过,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土著人绘画形式基本上分为三种:石壁画、树皮画和沙石画。 石壁画是以凹纹刻在洞穴或山岩的石壁上的,因而得名。其表现内容多为“梦创时期”的神化传说及人和动植物等,绘画形式比较简单,包括几何图形和物象,一般都寓有一定的涵义,是一种视觉语言,记录或象征某种事物或事件,如河溪山峦的地理位置、祖先的足迹及捕猎路线等。石壁画又分为刀刻涂抹和直接描绘两种,所用颜料多取于画址附近的褐色、白色矿石,并将其磨成粉末调制而成,画面一般与实物大小相等。目前,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见到这种简朴的石壁画,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多集中在西澳的金伯利斯(Kinberleys),及昆士兰州的约克角半岛(Cape YorkPeninula)。这些画尽管历尽沧桑,有些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但依然清晰可辨。 我们在金伯利斯看到了一些石壁画,其中最为壮观的一幅画的是恐龙图。这只庞然大物,正悠闲自得地在林中的池塘边汲水,不远处还有几个人好像不敢靠近似的在一旁注视着。恐龙头顶褐色的颜料十分清楚。

加拿大十三省介绍

加拿大各省概况介绍 一.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 不列颠哥伦比亚,英文:british columbia,简称b.c,是加拿大一级行政区划之一,位于加拿大最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面靠太平洋,首府位于温哥华岛(vancouver island)的维多利亚(victoria),该省最大城市是温哥华。该省面积944,735平方公里,是加拿大面积第三大的省。沿海地带由于西风和太平洋暖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温和,冬季潮湿,夏季较热。内陆地带降雨量较小,气温变化大,甚至出现半干旱状态。北部的冬季漫长而且寒冷,夏季较短暂而且凉爽,降雨量中等。 官方语言:无明文规定,实际上英语 首府:维多利亚 最大城市:温哥华 人口总计(2006年):4,113,485 (第3位) 人口密度:4.45人/平方公里 主要城市 首府:维多利亚市(victoria)。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每日有6小时日照,最冷的日子也很少低于摄氏零度。小岛极富风情,生活闲适。 温哥华(vancouver):背山面海,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有花园城之美誉,是加拿大的主要游览胜地。 二.艾伯塔省(alberta) 艾伯塔省是加拿大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是加拿大能源大省,石油、天然气、油砂、煤炭等藏量丰厚;农业资源丰富,是加拿大主要粮食及饲料产地;高科技发达,电讯、软件、遥感、纳米科技、生命科学以至畜牧、育种等研究及成就举世闻名;加拿大的国家纳米开发中心就是设在埃德蒙顿市的艾伯塔大学里面。 艾省的专上教育系统由二十五所学院组成,其中包括四间大学和两所理工学院,令省内有一半的就业人口拥有大学学位或专上教育文凭。无论是艾省政府还是省内的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加强与中国方面的合作。 官方语言:英语(法律规定部份服务要使用法语) 首府:埃德蒙頓 最大城市:卡尔加里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