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学期授课进度计划表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总学时:(80学时)理论课:(20学时)实践课:(60学时)

授课教师:宋春芳

学科:色彩构成

授课班级:2005装璜美术设计专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色彩构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配置规律,调和规律等,建立色彩的认识

和运用能力。

能力训练内容:借助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构成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练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块

运用能力。

授课内容和方法:色彩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性课之一,本课程是根据

色彩的光学物理特征,色彩对于人的生理影响和心

理影响为依据,研究色彩的构成规律及色彩的表现

特征。通过色彩构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色彩的基

本概念,基本要素,配置规律,调和规律等,建立

色彩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能够进行色彩表现的艺术

创作。在教学中的各环节进行研究、设计、探索,

分别结合电脑美术和装潢美术的专业特点,把吸收

新的课程理念变为具体的教学行动,落实在教学的

各个环节中。

第一章色彩构成概述

色彩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80年代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色彩构成”,顾名思义,是探讨利用色彩要素的搭配获得色彩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技法的学说,对于设计乃至其它视觉艺术的创作实践,均具指导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色彩的世界。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色彩,人类的生活中,一切更与色彩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与色彩的联系。

第一节色彩的基本原理

一.色彩的概念及来源:

1.什么是色彩?

色彩对物理学家而言,色彩是光;对化学家而言,色彩是颜料;对生理学家而言,色彩是视觉作用;对心理学家而言,色彩是大

脑的活动。可见,对色彩的感觉是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

2.色彩的来源:

色彩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产生视觉的主要条件就是光线。物体是受到光线的照射,才产生出形与色。所以,色彩是光线产生的现象,没有光,眼睛就无法产生视觉;没有光线,也就没有色彩。

一六六六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将一束太阳光从细缝中引入暗室,通过三菱镜,由于太阳光的折射,分解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的光线。这七种光线就是单色光。而把这七种单色光混合在一起,又合成为全色光,也就是太阳光或可见光。这七种单色光即为可见光谱。

太阳之所以能分解成七色光谱,是由于各种单色光的波长不同。红色光的波长最长,而紫色光的波长最短。

二.色彩与光线的关系:

从色彩的现象可以知道,任何物体都有其自身的色彩。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消失,任何物体的色彩都会失去。甚至有时一个有某种固定色彩的物体,转瞬间却变成了别的颜色。

外界看到的色彩是以光线为媒体照射到物体上,经由物体的反射或透射后,刺激我们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所以光线和物体反射的变化,必然在色彩上产生变化。

1.光源色:

光源:是指包括太阳、电灯等凡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光源色:是光源所产生的光色。

2.物体色:(固有色)

在阳光和近似阳光的常规光源下,物体所呈现的色彩称为固有色。

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吸收与反射色光的现象。物体在接受光线的照射后,吸收部分光线的颜色,反射其余部分光线的颜色。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正好是反射出来的光线的颜色。

3.环境色:

一定的色彩环境,物体一定量的反射光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色彩为“环境色”。

物体的固有色不是绝对不便的。原因是:一是各种光源的影响,是物体形成演色性;二是物体周围的环境色彩的反射,使物体带有反射光;三是物体周围环境色彩的补色残象,使物体色发生微妙的变化。

三.色彩的分类:

1.无彩色:(1)是指黑色、白色和各种纯灰色。

(2)纯灰色可以理解为由黑色与白色混合的各种明

暗层次的灰色。

(3)无彩色也是一种色彩。

(4)无彩色的颜色只有明度的变化,而没有纯度和

色相。

白→亮灰→浅灰→亮中灰→中灰→灰→暗灰→黑灰→黑

2.有彩色:

可见光谱中的色的序列,如红、橙、黄、绿、青、蓝、紫及它们之间的同量的混合色豆薯于有彩色系。

有彩色系:(1)纯色:a:原色

b:一般性纯色

(2)其它一般色彩:清色(纯色+白);

浊色(纯色+灰);

暗色(纯色+黑)。

也可以说,有彩色的色彩包括基本色相环、明度色相环和纯度色相环三个色相环的所有色彩。

第二节色彩的三要素

色彩三要素:构成色彩的三个基本条件,也称色彩的三属性,即明度、色相、纯度。

一.色相:是指不同色彩的相貌或区别不同色彩的名称。是色彩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色彩的灵魂。

1.三原色(第一次色):红、黄、蓝。

2.三间色(第二次色):橙(红+黄)、绿(黄+蓝)、

紫(红+蓝)。

3.复色(第三次色):灰黑(红+黄+蓝)

二.明度:是指色彩深浅与明暗的程度。

色彩分为:高明度亮色、中明度灰色、低明度暗色。

1.同一色相可以有不同的明度。

2.不同色相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明度。

3.色彩明度变化的具体方法:

要降低或提高色彩明度,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加白或加黑。 4.明度使形体产生立体感、空间感、层次感、色彩感、形象感。在平面设计与色彩设计中明度是突出形象,使画面

响亮的基本要素。

三.纯度:色彩的纯度也叫鲜艳度、饱和度或彩度。顾名思义,就是色彩的纯净和鲜浊程度。

1.纯度分为: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三个阶段。

2.色彩的纯度越高,越纯净,色彩个性越鲜明,给人的视觉感观的刺激越大。

3.红、橙、黄、绿、青、蓝、紫都属于纯净的高纯度色彩。

尤其以红、黄、蓝三原色的纯度最高。

4.色彩设计中,根据构思与内容的要求,确定以哪种纯度为主的构成方法,对表现设计主题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节色立体:

一.色立体:是一种科学的表色体系。

二.色立体的作用:

色立体构成色彩立体空间结构,使各种色彩排列有序地标示出色相、明度、纯度上的变化,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性、规律性、秩序性,使色立体表色体系成为在科学的测定下,系统化、标准化的色彩样本。对印染、印刷、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有着科学、准确、快捷的实价值与审美价值。

三.几种色立体:

1.蒙赛尔色立体:

a:蒙赛尔,美国色彩学家、教育家。

b:孟氏色立体的色相环以红、黄、绿、蓝、紫5色为基本色相,中间加入橙、黄绿、蓝绿、蓝紫、红紫5过渡色相,

共10相。每个色相又分成10,总共为100个色相。每个

色相的10个等分中的第5个色相为代表色。在色相环中

相对应的两个色相为互补色。

c:蒙赛尔色立体是以色彩三要素为基础,并结合人们对色彩感觉的视觉心理因素而制定的表色体系。

2.奥斯特瓦尔色立体:

a:奥斯特瓦尔,德国科学家,色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b:奥氏色立体共8个基本色相,每个色相分等分,总共24个色相。每个色相3等分中的第2个色相为标准色。

c:奥氏色立体的表色体系的作用:

一个纯正的色相分别混入黑、白、灰色后,由鲜色变为含白的明色调;变为含黑的暗色调;变为含灰的灰色调。

第四节色彩的混合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或颜色混合在一起,就灰产生新的色光或色彩,称为色彩混合。在色彩实践和设计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色彩混合有三类:加色混合、减色混合、空间混合。

一、加色混合:

(一)定义:加色混合是指色光混合,也称为正混合。

(二)两种以上的色光混合后光亮度提高,因为色光的明度随着色光混合的数量增加不断提高。混合后的色光亮度,等于各混合色光亮度的总和。

(三)加色混合三原色光:红色(朱红)、绿色(翠绿)和蓝紫。

三原色光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合产生,而它们之间相混合却可产生任何色光。

当七种单色光混合后会呈现白光,所以把色光混合成为加法混合,就是越加明度越高,越明亮。

(四)三间色光:黄(柠檬黄)、蓝(湖蓝)、红(品红)。

1.黄色光=朱红+翠绿

2.蓝色光=翠绿+蓝紫

3.紫红色光=蓝紫+朱红

(五)色光混合的特点:

1.三原色光按照一定的比例相混,可产生无彩色的白光或灰

色光。

2.两个间色光按照一定的比例相混,也能产生无彩色的白光

或灰色光。

3.有彩色光与无彩色光相混,有彩色光会被冲淡而更加明亮。

4.两种色光相混,若纯度消失,明度就会提高,变为白色光,

这两色光即为互补色。

(六)色光混合,调整各色光的比例、度、纯度,就会产生五光十色的效果,在展示设计、舞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都能得到广

泛的应用。

二.减色混合:

(一)定义:减色混合是指颜料混合,也称负混合。

(二)混合后的颜色,其明度和纯度都会降低,色相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三)减色混合的特点:

1.减色混合的三原色:红(品红)、黄(柠檬黄)、蓝(湖蓝)。

是任何颜色都不能混合出来的第一次色;是加色混合三原色光翠绿、蓝紫、朱红的补色。

a.翠绿(色光)的补色是红(品红)。

b.蓝紫(色光)的补色是黄(柠檬黄)。

c.朱红(色光)的补色是蓝(湖蓝)。

2.二各原色相混,可产生三间色。

3.三个原色混合或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相混,产生复色。三.空间混合:

(一)定义:是指色彩的并置混合。是把几种颜色并置在一起,拉开视觉空间,当与眼睛有一定距离时,并置的各种颜色的反射色

光同时刺激这眼睛,并在视网膜上自动感应与同化,混合为一

种颜色。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得到色感。如:把黄、蓝两种

并列放在一起,从远处看就形成绿的色感。所以空间混合又称

为视觉混合。

(二)特点:

1.视觉距离不同,色彩效果不同。视觉空间越大,混合的效果越好,色彩越明亮。

2.空间混合比直接用颜色混合色彩要明亮、刺激,有颤动感,适合表现光感。

3.空间混合的各种色彩的形态,以较小的点状、线状与面、线结合,使画面产生对比与变化的美感。

4.空间混合的各种色彩,并置后各色明度既不提高也不降低,相当于各色的中间明度,所以空间混合属中性混合。

(三)效果:

1.互为补色关系的色彩,按照一定比例并置,能产生有彩色系灰和无彩色系灰。

2.非补色关系色彩并置,当视觉空间较远时,能产生各色的中间色感。

3.有彩色系的各色与无彩色系的黑、白、灰并置,也能产生并置各色的中间色感。

4.空间混合的各种色彩,应以鲜艳饱和的纯色为主,其他色为附。并置时能达到强烈的、丰富的、响亮的效果。

(四)空间混合在现代艺术及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第五节心理与色彩

视觉的感知作用,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洗礼。色彩也是这样,通过

眼睛这个窗口,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左右人的感情、意志、思想与行动,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色彩的情感:色彩能给人带来各种联想、联想、印象与回忆。使人产

生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感情与心境。1.色彩个性:是色彩功能的体现。不同颜色个性不同,同时也因人的主观条件、审美情趣、社会因素的差异而不同。2.色彩感觉:是由于色彩个性不同,影响人们的心里,产生不同的感情,在色彩设计中体现不同的色彩效应。

3、色彩联想:当我们看到色彩时,总是把与色彩相关的事物联系在

一起,由此产生不同的心里感受和象征的意义。

(1)具象联想:看到色彩后,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2)抽象联想:由某种事物的色彩,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情感和

象征意义。

4、色彩启示:

(1)色彩印象:是视觉对色彩的直观感受引起的。

(2)视觉借鉴

第二章色彩的特性

色彩的特性体现了色彩的美学原理,即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两种特性,成为色彩构成的核心。

第一节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是色彩构成的基本手段。

一.明度对比:

1.定义:因色彩的明度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明度对比。 2.明度对比的三个阶段:(蒙赛尔色立体明度序列)

高明度阶段(7~10);明度阶段(4~6);低明度阶段(1~3)。 3.三个明度阶段构成三种明度基调:高明度基调、中明度基调、低明度基调。

4.基调就是大面积70%的色彩。

5.小面积30%的色彩与大面积色彩构成明度对比关系,即长调强对比、中调中对比、短调弱对比。

6.明度对比的三种基调,九种对比关系:

a.高明度长调对比、高明度中调对比、高明度短调对比。 b.中明度长调对比、中明度中调对比、中明度短调对比。 c.低明度长调对比、低明度中调对比、低明度短调对比。

色彩明度对比表

7.作业:

(1)内容:明度对比作业一张。

(2)要求:a:9个调、9小块

b:选择一种色相。

c:将颜色调成10个色阶,明度要拉开。

D:规格:25×25cm;

二.色相对比:

(一)定义:因色彩的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

(二)同种色相对比:

1.定义:指同一色相不同明度与不同纯度的对比。

也称色彩弱对比。如:橙红与橙黄。

2.在色相环上15度以内的色彩差别所形成的对比关系。 3.同种色相对比只有明度与纯度的变化,所以效果和谐统一。但是显得平淡又缺少生气,是最调和的色彩。

(三)类似色相对比:

1.定义:是指色相差别不大,都含有近似要素的色彩对比,

也称色彩中对比。如:橙与红、绿与蓝。

2.在色相环上60度左右的色彩差别所形成的对比关系。 3.色相明显不同,但是两个色相中都有同一要素。在色彩统一和谐中,加强了色相对比因素。

(四)对比色相对比:

1.定义:是指色相差别较大,毫无相似之处的色彩对比。

也称色彩强对比。如:红与蓝、绿与橙、蓝与黄。 2.在色相环上120度左右的色彩差别所形成的对比关系。 3.两者之间互相排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五)互补色相对比:

1.定义:是指色相极端相对,差别最大的色彩对比。也称

色彩最强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 2.在色相环上正好180度相对应的色彩所形成的对比关系 3.互补色相之间不具有共同的要素,之能把各自的补色强加给对方,效果更加强烈、鲜明。

(六)在色相对比中有一种现象,是因为对比产生的色相偏移。

(七)作业:

1.内容:色相对比作业一张。

分为四小块:同种、类似、对比、互补。

2.尺寸:25×25cm。

3.选择4~5种色相。

4.图案选择要活泼复杂一些;四小张可以是同一种图案,也可以是四种不同的图案,但风格要相同。

三.纯度对比:

1.定义:因色彩纯度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

2.纯度对比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等级:

7~9级靠近纯色为高纯度阶段;4~6级为中纯度阶段;

1~3级靠近黑、白、灰色为低纯度阶段。

3.三种对比的特点:强对比、中对比、弱对比。

a.纯度强对比:纯度级差在7个等级以上的对比。

由于鲜灰差别大,,使对比效果强烈、层次

分明,可视度高,充分显示色彩的节奏感。

b.纯度中对比:纯度差在4~6个等级的对比。

由于鲜灰差别一般,使对比效果适中,层次

含蓄,色调柔和、典雅丰富。

c.纯度弱对比:纯度差在3个等级以内的对比。

由于鲜灰差别小,使对比效果平淡,没有层

次,形象模糊,隐晦不清。

4.纯度三种基调构成的对比关系:

高纯度基调:鲜强对比、鲜中对比、鲜弱对比。

中纯度基调:中强对比、中中对比、中弱对比。

低纯度基调:低强对比、低中对比、低弱对比。

5.纯度对比的主要特点:

就是要保持色彩的鲜艳度,避免纯度对比不足,出现灰、火、粉、闷等倾向,否则就很难表现出色彩的个性和情感。

6.作业:

a.内容:色相对比作业一张。分为4小块。

b.尺寸:25×25cm。

C:选择4~5种色相。

四.冷暖对比:

1.定义:因色彩的冷暖差别所形成的色彩对比。

2.冷与暖所标示的性质:

一方面是指色彩本身的特性与功能。

另一方面是指从知觉领域去认识冷暖现象,是视觉与心理相互体验与联想的一种知觉效应。

3.作业:

a.内容:冷暖对比作业一张。分为9小块。

b.尺寸:25×25cm。

c.图案选择要富有美感、丰富;有大、小色块的差别。

五.面积对比:

1.定义:因色彩的面积大小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

2.在色彩构成中,同一色域中几种色相的面积对比,关键是色量的面积比例,能否达到视觉平衡。而影响色彩视觉平衡的主要因素是色彩的明度和面积。此外色彩的纯度也能影响色量面积的平衡比例,的纯度必须增大面积才能与高纯度鲜色取得平衡。

第二节色彩调和

色彩调和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按一定秩序和规律经过调整与组合,形成和谐统一的色彩关系。

一.混色调和:

1.定义:是在几个对立的、排斥的、刺激的、不协调的色彩中,分别与某一色彩相混,由于加入了同一要素,缓和了

各色的对比关系,使色彩产生了调和的感觉。

2.方法:

a:混入黑、白、灰。

b:混入同一。

c:互混。

二.并置调和:

1.定义:并置的各对比色不与其他色混合,保持各色的本来面貌不便,只是凭借调整各色的面积、形状、位置或点

缀其它色,达到视觉平衡。

2.方法:

a:色调统一。

b:点缀统一。

c:色相近似。

d:色相间隔。

e:加入黑、白、灰。

f:色彩均衡。

三.作业:

a.内容:运用调和方法设计作业一张。

b.尺寸:25×25cm。

c.图案选择要富有美感、丰富;有大、小色块的差别。

d:选择4~5种色相。

小节:掌握色彩构成科学,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在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安排多种课题的色彩构成训练,使训练

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的进行。传授科学的训练方法,在设计

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拓宽学生设计艺术的创作思路。作

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的需要借助

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构成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练

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块运用能力,为以后

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色彩静物教学大纲

色彩静物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从素描过渡到色彩的一个专门性的练习.从中体会素描工具与色彩工具之间的差异性.并学会用色彩工具理解素描关系。 训练内容:1 单个物体的塑造2 简单组合静物练习 3 相对复杂静物练习 单色稿练习 教学目的: 从素描过渡到色彩的一个专门性的练习.从中体会素描工具与色彩工具之间的差异性.并学会用色彩工具理解素描关系.。 训练内容:1 单个物体的塑造 2 简单组合静物练习 3 相对复杂静物练习 训练重点:1 对颜色干湿厚薄的理解 2 黑白灰层次的区分和 3 用笔的塑造规律和变化 4 空间层次的理解 5 体积与质感的塑造 训练周期:一周(张数:开数:) 色彩认知过程训练 小色稿训练 教学目的: 从复杂的色彩关系当中学会概括大的基本色彩关系.,理解色彩基调在画面中的重要性。 训练内容:同一组简单组合静物的反复变调1 写生色调 2 同类色变调 3 对比色变调 4 自选色调变调 训练重点:1 理解整张画面的大的色彩气氛,也就是所谓的调性问题. 2 理解不同色调之间的颜色对比与和谐。

3 强化处理色彩的主动性。 训练周期:一周 点彩练习 教学目的: 在前阶段小色稿的训练基础上,把握整体的色彩关系的前提下对色彩关系进行细化,深入比较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 训练内容: 1 区分同类色之间的色彩差异. 2 区分互补色之间的色彩差异. 3 理解各类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以及相互关系 训练重点: 1 体会光线照射下所行成的黑白灰以及投影之间的色彩变化. 2 同一颜色在不同空间当中的色彩变化 3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色彩关系 4 理解由色彩的叠加,并置形成的色层变化 5 深入研究冷暖对比纯灰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 训练周期:一周 画面技巧专项训练 构图训练:让学生熟悉色彩构图规律,掌握构图的基本知识并熟练的运用。 训练内容:1 常规性构图 2 表现性构图 3 大场景构图 用笔训练:体会不同用笔给画面带来不同的效果。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2012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色彩构成 适用学时:50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校《工业设计》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的。 一、课程性质 1、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色彩构成是我国各美术及设计类院校广泛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关于色彩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的理论课程,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各专业;包括工业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广告设计都开设此课程。 因此本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色彩构成基本内容如: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构成的色调,色彩的表情与色彩的情感情绪表达等形式,色彩构成的作品创作与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可使学生在原有对色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了解色彩设计中图形构成的一些基本原理,理性地掌握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以期指导今后色彩设计创作的实际应用,增强色彩创作的理性认知成分,使得色彩应用设计更具专业特点,更有针对性。 2、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色彩构成这门课程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特点、性质及在色彩中的相互关系和构成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为《工业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课程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准备。 基于色彩构成的内容量大、面广、基础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的特点;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各专业又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及实践实练的布置安排上都应与本专业密切相连,一切以为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二、课程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 本门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工业设计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方法能力目标: 1. 研究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特点、性质及在色彩中的相互关系和构成规律。 2.掌握色彩构成的形式设计的美学法则。 3.整和不同源流的基础教学内容,吸收和运用不同原理的基础造型方法,强化课程的综合实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07030054 课程类别:考试 学时:54 课时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课单位:艺术设计系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培养良好的色彩感觉、色彩搭配、色彩设计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够很好的运用色彩、了解各种色彩的心理和情感、在色彩搭配方面有很强的掌控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所学专业今后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 1、课程总体目标: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发展和特点。熟悉色彩构成的方法、法则、技巧、技能,并能将其应用到设计中去。 2、能力要求:了解色彩构成在当代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及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状况,并能具体应用。 3、实训要求:通过做各种练习,来达到提高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设计中。 4、技法要求:掌握色彩脱胶方法,认识涂色工具,熟练运用工具进行涂色,熟练运用色彩对比与调和方法进行色彩搭配和色彩设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内容共分五章,前一章为学习色彩构成所必须研究的有关色彩的物理知识,色彩的生理知识,以及色彩的混合,色彩的三要素与色立体等。后四章为色彩构成法,即以对比为主的色彩构成法和以调和为主的色彩构成法,以及色彩的心理知识,色彩在所学专业的应用,后四章内容为重点。 色彩构成法中对比与调和关系、色彩的心理是本课程难点。

《色彩》教学大纲

《色彩》教学大纲 学分:6 总学时:108 理论学时:108 面向专业:艺术设计 大纲执笔人:李竞群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色彩、造型、材料是装饰设计的三要素,其中色彩占据了最直接的地位,对色彩的研究和分析是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修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基础,对色彩规律及其运用的研究是每一个设计者必备的条件。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构成原理等,掌握基本配色方法和色彩设计原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该结合色彩理论知识、分阶段、针对性的进行色彩配色练习、色彩写生练习、色彩构成练习、色彩归纳及色彩设计练习,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渐认识、掌握色彩,并逐渐熟练运用色彩作为设计工具。因此在课程教学的方法上,授课教师应该多准备实例素材,通过幻灯、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讲解,并通过课堂示范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写生技法及色彩设计的方法及步骤。从设计思路及设计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色彩知识(18学时) 第一节:色彩产生的原理 1、光与色:波长在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能被人们所感觉,引起色感,称为可见光。 2、光谱:太阳白光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 3、物体色:一般物体的固有色是由该物体吸收与反射光所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吸收与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4、光源色:①自然光②人造物体的发光 5、环境色:周围环境的色彩作用于物体,称为环境色。 第二节: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色彩的本来面貌。色环。 2、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 3、纯度(饱和度、彩度):色彩的饱和程度或鲜浊程度。 第三节:色彩的体系 1、色立体:借助于三维空间表示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关系。 2、孟赛尔色立体:以色彩的三要素为基础,色相称为Hve(简写H),明度称为Valve (简写V),纯度称为Chrome(简写C)。垂直轴对应明度,偏角对应色相,动经对应纯度。 3、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认为纯白有11%的含黑量,纯黑有3.5%的含白量。组成形式是以明度系列为三角形垂直边轴。 4、日本色研的色立体:以24色相组成色相环,垂直中心轴为明度色阶。 5、色立体的作用:配色词典 第四节:色彩的混合 1、三原色:①色光三原色:红、绿、蓝。②颜色三原色:红、黄、蓝。 2、色彩的混合:①加色混合:色光混合。②减色混合:色料的混合。③中型混合:视觉混合。 本章重点、难点:1、色立体 2、色彩的混合 建议教学方法:采用模型教具讲解孟氏色立体、奥氏色立体、日色研色立体;采用配色练习熟悉色彩混合效果。 思考题:1、光源色、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2、孟氏色立体、奥氏色立体、日色研色立体的原理及形式。 3、配色识典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水粉写生(30课时)

界面设计课程标准

《界面设计》课程标准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方向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社会对于多媒体设计人才界面设计能力的实际需求为课程开设依据。课程容选择以“新”为标准,紧扣手机界面和界面设计最新的发展状况,以实际案例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并结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本课程首先从理论基础入手,介绍手机界面和网页界面设计相关知识,再通过对具体设计实例的解析,介绍了界面设计各个要素设计的方法,阐明界面设计的常识、规、流程与方法。 本课程在第三学开设。总学时数为96 课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认识到界面设计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途径,其合理性与美观性直接影响用户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提高界面的设计技能,通过人性化设计的方法来进行手机、用户界面设计,并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的操作,独立完成图标、手机、网页等界面的设计和表现工作,以适应社会对本职业能力的要求。 1. 知识目标: ①了解界面设计的含义、特性; ②理解界面设计的出发点。它包括:视觉、信息传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元素; ③理解感知与情趣,感情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世界性与民族性在界面设计中的作用; ④深入理解平面构成要素和基本的构成原则; ⑤理解色彩的构成原理和基本构成原则; ⑥深入理解文字的编排与设计在界面设计中的作用; ⑦深入理解字体的选择在在界面设计中的作用; ⑧深入理解版式设计在界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①掌握平面设计的设计方法和要素,并利用平面设计的原则和基本要素设计界面; ②掌握色彩的构成原则,应用色彩的构成原则设计界面; ③掌握图标、页面和动画效果的设计方法; ④掌握手机界面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⑤熟练掌握网页界面文字编排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⑥掌握版式设计的原则和构成手法,进行版式设计和优化; ⑦能按照网页开发的设计流程来进行网页界面设计工作;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②树立科学的设计创新意识; ③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④锻炼设计表达与语言表达能力。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三、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中的的一门重要课程。 与该课程联系较为紧密的平行课程有: 前导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设计、字体设计、coreldraw、photoshop 后续课程:flash动画、网页设计 四、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⑴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推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成”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将企业项目引入课程中最大化的缩短了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⑵“教学做合一、引导重于训导”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标准,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

平面与色彩构成基础(教案)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 教案 时间:20XX年7月

平面构成(48学时) 第一周 绪论:构成设计概论——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对学生讲解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课时:4学时 教辅方式:讲解与电子课件(详见课件——构成设计概论)(2学时)讲解包豪斯学校的视频(1学时)图例欣赏——构成产生之前的艺术流派(1学时) 问题: 问什么会出现构成设计? 现代艺术设计以什么为基础? 设计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三大构成在设计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概论 一平面构成 二设计构成的分类 三平面构成所包含的元素 课时:2学时 教辅方式:教材结合课件的形式,先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概论》),其次提出问题:形态认知、形态构成、形态语义、形态表达,然后逐个解释,用范例讲解设计构成的分类以及平面构成包含的元素(1课时),让学生对平面构成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平面构成范畴?

平面构成解决的是设计中的什么问题? 平面构成里有哪些重要的元素? 作业:从日常生活中拍摄属于平面构成的画面若干幅,并总结出点线面在其中的位置 第二周 第二章平面构成中的形象 一. 定义 二. 形象的正负 三. 形象的分类 四. 形象的组合 五. 点、线、面的形象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分析部分学生的作业(1课时),然后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中的形象》);用软件讲解点、线、面的形态、分类及空间组合形式(1课时);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或手绘练习点、线、面的构成形式,认识各种形态(3课时) 问题: 举例说明平面构成中抽象形与具象形有哪些? 点、线、面有什么样的组合方式? 第三周 第三章形式美的法则 一. 调和 二. 对比 三. 对称 四. 平衡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30分钟),然后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原则》);用软件讲解形式美的构成原则(2课时);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练习形式美的各种原则(3课时) 问题讨论(30分钟): 让学生回答哪些范图属于平面构成中的哪一原则?时间随机而定 作业: 通过课上讲解的形式美原理,运用软件、手绘或者摄影的方法完成3幅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综合画面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色彩构成 课程英文名称:Color composition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 总学分: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参考教材:《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主编:范文南,出版地:沈阳,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 参考资料:《色彩构成/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修订版).主编:于国瑞,.出版地:北京,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月。 《色彩构成》主编:约瑟夫·阿尔伯斯,李敏敏译,出版地:重庆,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4月。 《色彩构成/二十一世纪艺术设计基础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主编:程悦杰历泉恩张超军,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1月。 《色彩构成/创意设计系列教材》主编:韩久海,出版地:北京,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4月。 《色彩构成基础与应用/艺术设计新视点丛书》主编:周慧,出版地:北京,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月。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色彩构成》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它连接着绘画与设计的结合。 《色彩构成》本门课程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标志设计》、《广告设计》、《海报设计》等课程奠定基础,是以教师讲解辅导,学生手绘练习为主的课程,将理论课内容实践化,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完整的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利用色彩的构成要素、色彩与视觉生理、色彩与心理、色彩的混合、色彩对比、色彩解构与重组等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获得色彩搭配的原理、规律、法则、技法而获得色彩审美等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色彩构成的组织形式,基本规律和方法等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能够独立完成丰富的色彩组织、构成色调、有秩序的达到对比与和谐,最终达到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等基本素质。 3.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⑴讲授: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的基本内容、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色彩构成是设计师之后进行设计的基础,它既是一种语言,又是设计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循序渐进的学习,从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科学规律与色彩美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具备一定的色彩观察与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运用色彩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学时 132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同时,结合中高职课程衔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等职业精神。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以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教学理论指导,本着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问题引导,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强化应用,重在色彩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围绕家用纺织品设计员、广告设计员、室内设计员、动画设计员、淘宝美工等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助理)、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四级)等职业标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 3.课程以认识色彩科学规律与色彩美学知识,表现色彩与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为主,结合美术设计与制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有利于“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分析

附件四理实一体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非项目课程)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65203 课程类别: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授课单位:美术系 学时:5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科整合课程。《设计色彩》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专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建立在一般色彩写生基础上的对新的写生方式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通过进行富有针对性或规定性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色彩的基础理论以及设计色彩的象征性与设计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设计色彩的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分析和审美选择,使学生将特定的物象进行梳理、提炼,再通过夸张、变形、分解重构等手段表现在画面上。在其过程中,能使学生较系统地认识和学习设计色彩造型在构图、构形、构色以及在画面构成方式、表现技巧、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此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让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知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观,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课程的作用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点基础训练课程的《设计色彩》,主要是通过理论的讲授和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定位是侧重从美学、设计学、色彩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重点论述设计色彩的历史沿革,写生描绘、创造灵感的开发,与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通过主观意识将大自然复杂纷繁的色彩想象还原成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我院设计色彩课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主要方向,经过多次改革,与其它高校色彩课教学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有着本质区别,除吸收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训练因素以外,我院的设计色彩课把专业设计的创新、创造理念纳入教学,建设成为富有艺术设计特色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前导课程是色彩基础的学习、后续课程是把色彩构成原理运用到设计中。

色彩构成课程教案

色彩构成课程教案

1666年进行了著名的色彩实验。他把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束,同时,七色光束通过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七色色带就是太阳光谱 光波的变化与光谱现象光的波长示意图 2.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 ⑴光源色 光源:宇宙间凡是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对地球而言太阳是最大的光源。 光源种类:白轵灯(代表晚上的光),火,太阳光、有太阳光时特有的蓝天的昼光,也就是带有蓝味的白光--也是常说的光源。 标准光源:颜色根据照射光源的性质而言而发生的变化,颜料色决定与照明光色。为了调色的准确性规定了标准光源,以在调制颜料和染料时使用。 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由于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光源色。 ⑵物体色 概念:物体色本身不会发光,光源色经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凡是本身不会发光的色彩通称为物体色。

⑶固有色 概念:物体固有的属性在常光源态下所呈现出来 的色彩。图(1)、物体常态下产生的色彩。图(2)不同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对白色的不同吸收和反射作用 图(1)图(2) 3.色彩与色温 一般的物体在温度变化时都可产生色光及色彩的变化。 第二节色彩的生理原理 1.视觉的生理构造 人眼的形状像一个小球,通常称为眼球,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进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含有感光的视感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感光细胞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色感。

2.色彩的视觉研究(亦称三原感觉论) ⑴视觉三色学说 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杨格提出色彩视觉生理三原色的假说,后来法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滋补充了杨格的学说;提出在大脑皮质有与三种感色器官相应的三种特化结构。即“杨-赫视觉三色说”。“三色说”认为人眼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含有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 ⑵视觉四色学说 1874年德国生理学家赫林提出人的视网膜有三对视素即: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⑶总结 3.色彩的错觉与幻觉 ⑴正后像:在黑暗的深夜,先看一盏明亮的灯,然后闭上眼睛,那么在黑暗中就会出现那盏灯的影象,称正后像。 ⑵负后像:是神经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其反应与正后像相反。 ⑶同时对比:指眼睛同时受到色彩刺激时,色彩感觉发生排斥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几幅图: A、色相对比:同一种橙黄在深红中比在明黄中显得明亮。

色彩构成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方法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解决色彩的运用问题,即通过对基本色彩规律的掌握,举一反三地应用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形象构成,传递一种情感。要求学生掌握色彩最基本的使用概念,色彩的工具与材料及其使用方法与设计更加亲近起来,强化色彩的结构、空间、质量的概念,灵活运用色彩的创作方法与步骤,理解色彩的表现技巧,深入地理解色彩构成的本质。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没模式可循,许多院校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即将一般本科艺术院校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略加“压缩”、“削减”而粘来就范,形成多年来煮“夹生饭”式的现象。为结合高职教学改革的特色,我们从内容、课时、学生素质与本科院校相比,深切地体会到——必须把色彩构成教学的改革渗透到“三个阶段”的整合中去,才能形成一个适合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式,才能完成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训练,这一阶段是从色彩基本理论教学起步,进行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色彩表达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技能训练,这一阶段是从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原理与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创造性能力。 第三个阶段是结合专业方向的技法训练,这一阶段是从专业方向出发灵活进行包括:具象、意象、抽象训练。 通过这三阶段表现性、综合性的色彩构成训练,突出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和针对性训练,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应用设计能力,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进程中,我们不断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补充、调整和修订,使其更加适应新职业岗位对于设计艺术技能的需求。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从1985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美术装潢专业)成立以来,一共经历了3个主要历史阶段 色彩构成课程的初步建立与摸索阶段 1985年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邯郸地方经济的优势,决定设立“美术装潢专业”专业,培养邯郸及周边地区急需的美术装潢设计人才。成立初期,在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专业建设上都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课程建设上,采取了先从市场、行业调查入手的做法,对邯郸市及河北省地区进行了初步的专项调查,了解美术装潢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再向有关高等院校的美术设计专业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初步构建了美术装潢专业课程。于1985年秋季正式招生,进行了正常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 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和完善阶段 1993年秋季,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了艺术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二个独立的专业,艺术系组成了专业基础教研室。根据装潢广告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学院正式下文决定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列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并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成立了以院领导为首的专业建设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更广泛的市场和行业调研,对色彩构成专业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大调整,决定强化基础,突出现代设计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取得明显效果。 色彩构成课程的发展与创新阶段 2002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决定申报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院领导和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对装潢艺术设计专

基础色彩(设计)教学大纲

《基础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色彩 适用专业:设计专业 总学时:48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为设计专业专业课,也是学生本科四年的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在绘画中将感性认识理论化、科学化,运用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色彩表现技巧,提高学生色彩修养的创造性和色彩思维能力。通过色彩写生练习将色彩理论与色彩实践相结合。使其逐步掌握一定的色彩理论、色彩感性知识及一定的造型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和自然光色变化规律,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较好地掌握色彩工具性能的一般常识,通过色彩写生练习提高实践能力和色彩运用与创造能力,了解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增长见闻。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色彩画,从而提高学生欣赏色彩画的审美能力。熟悉色彩画的不同表现技法与技能,掌握基本的色彩画的表现方法。 (2)教学重点:掌握室内色彩静物写生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色彩技法的基本规律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为素描,后续课程为色彩基础、设计基础、装饰基础、图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装饰技法及漆艺设计,环境基础设计在色彩运用上都与本课程有内在联系。 (4)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示范与技巧讲座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和直观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并且在色彩写生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色彩知识的能力。(三)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学生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本教研室教师集中打分评定,任课教师再结合学生平时成绩、举办绘画作品展等情况,来集中评定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 二、讲授内容 (一)课程名称:基础色彩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 课程学时:48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加强学生的色彩基础练习,即从客观到主观,从认识到理解,从造型到色彩,全方位循序渐进地训练,使其逐步掌握一定的色彩理性、色彩感性知识,强化构图关系,色调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色彩理论(课时12节) 第一节色彩原理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色彩构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运用的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与意义;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 3.掌握色彩构成的分类; 4.掌握色彩构成的物理原理.生理学原理和心理效应,色彩的混合效果; 5.掌握色彩构成的原理.构思方法与表现技法。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基本色彩辨识能力; 2.具有综合性的运用色彩构成进行设计的能力; 3.具有审美和解读美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市场分析的能力; 4.具有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6.拥有较好的设计洞察力和较好的时代进步感以及优秀的平面构成审美能力;

三、参考学时 56学时。 四、课程学分 4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建议采用启发式讲解与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在能力培养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互相借鉴、互相点评,共同进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构成实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现变化规律,而且可

《色彩构成》教案分析

《色彩构成》教案 教师:郑宇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通过逻辑的教学向学生全面讲授色彩和色彩构成的科学规律以及色彩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使学生对色彩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对色彩的感受和喜好有科学的认知,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应用色彩。 能力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色彩和色彩构成基本知识,理解色彩的范畴、色彩属性、色立体以及色立体在设计中的应用。把握色彩混合的一般规律以及在设计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自己对色彩对比的进一步理解,了解配色的目的、方法、原则以及在设计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自己应用色彩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使学生了解色彩的表情与色彩的象征的一般规律,把握色彩对比的一般规律以及在设计和生活中应用。通过配色训练,提高自己对色彩对比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色彩的能力。 教学过程:(具体步骤) 逐步完成色彩构成中色块的对比练习,以及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的配色训练。 1、对色彩的理解与认知; 2、具有一定的运用色彩设计的能力; 考核和成绩评定 考核形式为课堂问答和色彩构成作品的设计。考核成绩百分制,其中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期总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画面效果的质量、色彩表达能力及表现综合评分。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认识色彩《色彩构成设计》P1 每天清晨,一睁开惺忪的双眼,色彩就会扑进你的眼帘。温馨的床上用品、优雅的室内环境,别具风格的墙壁装饰、得体的服饰、自然景观中的蓝天白云、红花绿叶等,使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到处充满生机。 我们之所以能够感觉到这些物体的存在,是因为可以看到它们的形,而不同的形又是由不同的色伴随着同时出现的。试想,如果我们周围都统一在一种色彩里,那还有什么视觉可言?就像在白纸上用百颜色画东西,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因此,有色才能看到形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初升的太阳给大地带来了光明,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透彻。当夜晚来临,世界一片漆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为设计的三大构成,是设计的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在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的: 《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理性的角度和色彩美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的高度为各艺术设计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对色彩构成基本规律的学习,掌握色彩在构成关系上的科学原理,明确使用色彩的目的性和功能性,以及了解相关色彩组合,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色彩构成作业,进而强化理性认识,为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重点: 色彩的构成原理,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及色彩的心理象征意义。此部分重在操作,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对色彩的构成规律及色彩的心理意义的认识与理解。 本课程重难点: 色彩的心理。色彩的心理涉及到了物理学、生理学、美学及心理学,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与把握,但色彩的心理因素却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一部分重要理解,以色彩的表现创作为辅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意义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 课时:51节

注:学时分配及内容将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 第三部分讲授部分 第一单元色彩的物理理论【知识要点】 1.色彩产生的原理。 2.色彩的表示方式。 ★孟塞尔色立体。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科学地理解色彩产生的原理。

⒉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辨别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单元色彩的分类与特征 【知识要点】 ⒈色彩的分类。 ⒉色彩的基本属性。 ⒊色彩的混合。 【能力目标】 ⒈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分类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⒉从新的层次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 ⒊理解色彩混合的几种类型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作业。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单元色彩与心理 【知识要点】 1.色彩的视知觉现象。 ⒉色彩的情感与思维。 【能力目标】 ⒈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色彩的对比、色彩的适应、色彩的稳定性、色彩的易见度、色 彩的膨胀与收缩、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色彩的错视现象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⒉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素质目标】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附件四理实一体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非项 目课程)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65203 课程类别: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授课单位:美术系 学时:5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科整合课程。《设计色彩》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专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建立在一般色彩写生基础上的对新的写生方式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通过进行富有针对性或规定性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色彩的基础理论以及设计色彩的象征性与设计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设计色彩的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分析和审美选择,使学生将特定的物象进行梳理、提炼,再通过夸张、变形、分解重构等手段表现在画面上。在其过程中,能使学生较系统地认识和学习设计色彩造型在构图、构形、构色以及在画面构成方式、表现技巧、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此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让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知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观,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课程的作用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点基础训练课程的《设计色彩》,主要是通过理论的讲授和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定位是侧重从美学、设计学、色彩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重点论述设计色彩的历史沿革,写生描绘、创造灵感的开发,与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通过主观意识将大自然复杂纷繁的色彩想象还原成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我院设计色彩课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主要方向,经过多次改革,与其它高校色彩课教学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有着本质区别,除吸收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训练因素以外,我院的设计色彩课把专业设计的创新、创造理念纳入教学,建设成为富有艺术设计特色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前导课程是色彩基础的学习、后续课程是把色彩构成原理运用到设计中。 2. 课程基本理念 设计色彩即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人们的生活与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由色彩造成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刺激感,不断影响着人们,色彩完全融合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设计的诸要素中,色彩被认为是商品上一大价值,对于设计者和消费者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设计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运用的优劣,美的色彩具有美化和装饰性效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服装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构成形态学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形态构成的设计原则,掌握构成设计应用和绘制方法,培养学生创意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色彩构成的概念4学时(理论4学时) 一、色彩构成基础知识 1. 色彩构成的概念 2.色彩构成的表现方法 3.系统化表示法 二、色彩的形成 原色:无法用其它颜色调配出的颜色红黄蓝 间色:两种原色混合所得出的颜色橙绿紫 复色:三种原色和两种以上的间色按比例调配出的颜色 固有色:物体所固有的颜色 光源色:光照本身的颜色 环境色:物体所处环境的色彩对物体所产生的影响 补色:色相环上直径两端正对的颜色被称为互补 三、色彩体系 (一)孟塞尔色彩体系 (二)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

(三)日本色配色体系 色彩的分类 色彩构成的三属性: 色相明度彩度 明度推移、彩度推移 四、色彩和性格 红:兴奋、活泼、热情、健康有挑战性 橙:饱满、成熟富有食欲感、华丽、温暖、愉快 黄: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 绿:春天、成长、生命、希望 蓝:透明、清凉、冷漠、流动、深远 紫:高贵、庄重、奢华、具有神秘感 白:明亮、干净、纯洁、扩张感 黑:沉静、神秘、消极 五.色系和色调 一、色调的分类 二、色调之间的关系 互补色关系对比色关系临近色关系同类色关系第二章色彩的对比与搭配4学时(理论4学时) 一、明度对比 高长调——明朗低短调——轻柔 中长调——强壮中短调——老成 低长调——威严低短调——沉重 中高调——希望中低调——平凡 二、彩度的对 高强对比——响亮高中对比——强烈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 色彩是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各类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美术与设计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教授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色彩规律;熟悉色彩和色彩画的工具、材料及性能,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并通过色彩训练诱发学生的色彩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和创作中熟练地组织和表现色彩打下基础。 3.教学要求: 色彩教学活动,要执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造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美术素养,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设计)能力。 4.教学课时安排: 总课时:120课时。 5.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指导。要求初步掌握色彩规律和基本技法,着重强调色彩塑造和构成能力的培养。 2、审美性原则。选择能使学生得到美感熏陶的知识和训练内容,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 3、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精选那些专业需要的,并适用于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素质提高的内容。 4、实践性原则。以色彩理论讲授为先导,技能训练为主体,强调把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联系起来,把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生活,富于职业教育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模块色彩原理(8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光与色的关系;在对不同光源色的探究分析中养成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了解光源色与物体固有色以及画面整体色彩的关系;初步体验色彩引起的视觉心理感应。 2、掌握色的三要素、色彩对比、色调等词汇含义;掌握色的混合、色彩对比手法和表现规律,理解色调的形成、变化及类型。 讲授要点: 1、光与色的关系。包括色彩的来源、光与色的关系等。 2、色彩的物理原理、生理原理、视觉心理。 3、色彩的常用词汇,主要内容有原色、间色与复色,色相、明度、纯度、条件色、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色彩空间透视、补色关系等一些基本概念。 4、色彩的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内容安排: 1、光与色的关系,色彩基本原理与视觉心理 2学时 2、色彩基本词汇和基本规律 6学时 第二模块色彩表现(104课时) 教学要求:

《形象设计》课程标准

《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化妆与形象设计》 二、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美容专业 1、前言 课程的性质 《化妆与形象设计》是美容美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提高学生分析人物特点和进行人物化妆与造型的能力,并为今后从事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培养对象是有意向从事彩妆妆师、造型师、美容师、发型师、服装搭陈列师、色彩顾问、化妆品导购员、形象设计顾问等工作的学生。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造型能力—培养职业形象—通过中级证书考试,也就是说我们在培养学生上,既要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及职业形象,最后就是要学生能顺利通过中级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教学模块:化妆基础知识、形象设计知识,建议授课2~3学期,总教学课时为576课时。 2、课程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象设计的基本概念展史和发展方向; (2)、了解形象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 (3)、了解化妆品基础知识 (4)、学习设计理念 (5)、掌握整体搭配知识。 技能目标 (1)、能通过各种学习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2)、具备彩妆造型和发型造型的能力;

(3)、具备服装造型的能力; (4)、具备设计整体造型和修改造型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顾客沟通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形象;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 (1)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根据美容、美发专业学生在专业的知识需求,设置全面、合理、够用的课程内容,课程应加大实训的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便增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4)教材应以学生对知识需求为本,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文字宜简明扼要,原理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增强实践应用环节,力求图文并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各个章节均要有一套简明的技能操作图解,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