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全册教学反思

1 亿以内的数

教学反思

1.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 以内数的认识、10000 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 通过情境教学,进一步建立数感。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先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使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

1.条形图,关键是掌握好画图的步骤:为了使图形大小适当,先要确定横轴和纵轴的长度并画出来;确定单位长度,根据要表示的数据大小和数据种类,确定两个轴的单位长度,在横、纵轴上从0开始等距离分段,用长短不同的直条来表示具体数量,直条的宽度要适当,每个直条的宽度要相等,直条之间的距离也要相等;要注明各直条所表示的统计对象、单位和数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日期。

2.通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统计活动的意义。

1 线段、直线、射线

教学反思

1.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地掌握所学的新知。

2.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本课的引入从众所周知的鸟巢入手,并展示了一系列生活中的优美线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使学生感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这一理念。

2 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

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

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

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2.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地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地

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

提高了自学能力。

3 角的分类

教学反思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和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2.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平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进行对比区别。

4 画角

教学反思

1.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2.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0°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

1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

教学反思

1.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2.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教学反思

1.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因数中有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时恰当地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就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1)老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2)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对齐、横线的画法等。

(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规范书写。

3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2.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学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即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了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4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经过合作和谈话,自觉地构建了比较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数重的关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学听,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生应用这些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1 平行与垂直

教学反思

1.以谈话形式引入新课,让学生用一双“生活数学”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唤起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师生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把摆的两根小棒看作直线画下来时,通过小组合作,先对所画的两条直线进行初步分类。由于此时学生只是从感观上对其进行分类,再通过让学生延长所画的直线,然后重新进行分类,此时学生能很直观地从自己所画的图形中,准确地把所画的两条直线分为“相交”或“不相交”两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了新的知识,课堂真正成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载体,进而得出在同一平面内任意画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或“不相交”两种情况。

2.通过老师的演示操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由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上升到几何图形中的垂直与平行,既加深了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又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2 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一)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作图技能。我先演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同时介绍作图步骤,然后放手让学生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大家通过交流、动手操作等合作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垂线画法的探究过程中去,利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中感到个别学生在作图时,特别是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学生摆弄着三角尺就是找不到正确的位置,显然是画不出标准的垂线,还要进一步加强熟悉自己的三角尺。另外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有很多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对于其性质无法理解。

3 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二)

教学反思

1.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可以设计用窗户作平移运动,窗户的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构成了一组平行线。这一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一般画法做了有效的铺垫和渗透。画平行线很重要的一点是借助平移来画,“怎样保证尺子在平移时不发生偏斜?”是学生在探索画法时生成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很自然地将先前习得的经验迁移到平行线的画法上,于是在课堂上爆发出了“能像窗户一样加上一个轨道”这一有力声音。正是由于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认识平行线的过程中做了巧妙的铺垫,所以画平行线这一难点,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就迎刃而解了。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在学生交流汇报过程中,当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将直尺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得到的两条直线很像平行线时,我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试探地问:“对这种画法,你有什么看法?”在尝试用这种画法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直尺在移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偏移,“能否保证直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偏斜,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呢?”……正是发挥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学生的思维才循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不断地深入,逐步逼近问题的本质。学生亲历了画法的形成过程,在深刻的体验中,自主建构了知识。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反思

1.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以及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重点。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用集合图形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使难点得以有效突破。在学生自学环节中,时间安排不是很充分,个别同学的成果在展示中略显缺乏自信。

2.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达到大容量、高效率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1亿有多大

教学反思

1. 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 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载,1亿个字要用55年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反思

1.不分级易出错。

因为本单元学习的是认识大数,大都是万以上的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碰到大数要先分级,再逐级往下读。可是在做练习时,少部分学生不分级就进行读数,这样就容易读错。

2.读数时夹杂阿拉伯数字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学习这类知识时一直存在着,每次都会重点强调,可往往就会有学生在书写时出状况。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习惯性地写成了阿拉伯数字,有的是学生做题时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3.读数时漏读0的现象。

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万级末尾有0或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容易犯迷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要读。

4.读数时丢掉计数单位。

学生在口头读数时都会读,但在书写时往往容易丢掉计数单位,虽然教学时一再强调了,但在检查作业时还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3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反思

1.写数在每一部分都要比读数难,只有先把读数掌握好了才能写数。在本节课数的写法上,我先让学生们熟悉数位顺序表,把数位顺序表写在本子上,然后对照着数位顺序表写数字,

不过有些学生太粗心了,把几千几百写成几百几十或百位上的数写在十位上。我发现在万级这种大的数位上学生反而不易出错,错误容易发生在万级与个级的交接处和个级上。

2.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出亿以内数的写法,尤其是分级写数的方法大家都掌握得不错。

与对照着数位顺序表写相比,出错较少。我觉得应该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多种方法,让学生自己优化选择,在做题时静下心来认真做,提高正确率。

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

1.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学生在学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任务是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迁移到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上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2.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分为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由于

亿以内数位数较多,如果不把原数分级,很容易数错位数,采用把数进行分级再比较的方法,很

有效也很准确,在课堂上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进行强化巩固。

5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反思

1.在学生感受到整万的数在生活中运用不便的基础上,提出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

作单位的数能使读、写方便的问题。因此,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掌握新知,自己掌握怎样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知识过程中尝试成功,体验学习的快乐。整节课下来,课堂氛围轻松,教学效果极佳。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自信中求知。

2.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促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解答问题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正是因为这个思考过程展示了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经常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整理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6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反思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数的发展历史,学生接触的都是文化性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是读、写多位数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7 亿以上数的认识

教学反思

1.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初步感受,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对大数写法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前提下,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综合知识,如科学知识、环保知识、国情知识等,使学生对有关大数有了更丰富的感受。

2.经过万以内数的读写法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为本节课教学作好了铺垫,同时教材的编排上为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留下了空间,也为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8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反思

1. 我抓住了计算工具的文化发展史这根纽带,营造了一种数学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文化的演绎过程中充分地体验、感悟、思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首先让学生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接着让学生认识计算工具——算盘,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如何计数、如何定位以及正确地拨珠方法,引导学生在算盘上拨数,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逐步完成。

2.让学生认识当代最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器。学生对计算器并不陌生,因此,不再需要老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教授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上一些常用键的名称和作用,这样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学习。通过分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的方便、快捷,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还把大量的时间节省下来,为后续的教学留下空间。

3.在整节课的安排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老师定位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计算工具文化发展史的学习上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总之,在本节课中,我最大限度地去营造数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

9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策略。介绍计算工具发展时,由学生自己说说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小组交流计算器的共同部分,自主探索计算器各按键的功能,同桌间互相交流等形式,在生生互动中使已有的这方面知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10 整理和复习

教学反思

1.在复习中,我根据复习课的本质,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地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整堂课都秉着老师做学生的促进者的理念,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复习课就是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本课的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数位顺序表,数的读法、写法,以及数的改写,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这一单元的知识。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不是老师单纯地重复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自我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2.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成功与乐趣。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中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如引导学生自己复述涉及的知识点,讲述解决问题的想法等。

3.复习计算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而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抓住这次重要的机会,都能有所提高。

1.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

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

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烙饼这一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2.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交往中,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老师能引导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知识的互补互联,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异位思考,学会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萌生优化意识。

1.在解决烧水问题时,学生自己发现在等待水开的同时还可以去完成洗茶杯、找茶叶等活动,节约了时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优化方案。

2.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我们真正地“以人为本”,真正地全方位欣赏自己的学生,积极地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都想去体验成功的快乐,表现出了人性中最美丽的一面,积极、主动、思考、创造。

教学反思

1.通过“田忌赛马”这一故事,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节课不仅仅要学会“田忌赛马”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2.将策略一一列出,使学生能通过对比,直接选择出最优方案。

教学反思

1. 动脑去想、用眼去看、动手去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程序,这样的过程本身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学生与知识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起到引导作用,这就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

2.光凭头脑想象1公顷是很困难的,学生的描述无非是“大”“很大”,这样的描述是建立在浅表层面的,学生此时并未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只出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但到底是多大并无确切概念。

3.用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给出实实在在的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学难点是体验,学生无法从1公顷的概念类比出100公顷,我想到了数学上的一种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平方千米的时候,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

1 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

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

2.教学重点的把握。既然学生知其然——会做,就必须知其所以然——怎么做。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的教学,比较难把握的是技能和思维的尺度。在口算教学中知其然是计算技巧的掌握,知其所以然是对思维层次的锻炼。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其所以然,即训练学生口算说理的过程。

3.通过这节课的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课堂上求平求稳看似成功,实则隐藏着诸多败笔!

2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

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以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适时地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这样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3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二)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教学是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试商,然后通过具体例子来体会如何进行试商,让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教学中涉及调商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调商,怎样调商等问题,可以结合具体例子把调商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使学生清楚调商的具体过程,然后在练习中加以巩固。

4 试商

教学反思

1.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归纳,教师只要发挥好引导、合作的作用,就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2.新课程提倡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5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老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

6 商变化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反思

1.利用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变”与“不变”,向学生渗透了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我充分运用了“自学”手段,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讨论,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了结论。

4.运用强化练习的手段,学生不仅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还提高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7 整理和复习

教学反思

首先,回忆知识,总体评价。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知识,每一方面又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增强小组的合作意识。在全面复习之余,让学生学会自我梳理本章节知识,有效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

其次,整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组建知识板块。及时弥补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缺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扎实、系统地掌握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自己复习的程序,能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复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最后,强化训练。

1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首先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例1主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介绍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为学生今后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做准备。教学时让学生知道怎么制作统计图,如何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描述数据的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