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中的一名普通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

首先,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构造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其次,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构造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亿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

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最后,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构造,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二.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

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在提问学生时,会用“请”字,学生回答完会用“请坐”,并及时予以鼓励性的点评,这样学生会从心理上易于接受,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平时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关注会让学生有被关注感,比如今天身体不舒服,我会及时询问病情或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学生就乐于接受,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

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对于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和闪光点要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激起他继续进步的信心。

总之,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三.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例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减负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你觉得在四.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

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

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

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

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五.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要在课堂上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在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上,力求新颖与情感化,以引起

学生共鸣和学习的兴趣,产生好奇心。

3、利用适当的教学环境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好奇心。

4、利用问题设计的别致性,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5、创造恰当的认识冲突,在学生经验和认知不同的基

础上,通过讨论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

6、课堂上利用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7、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扼杀学生的好奇心。

8、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时间,利于其好奇心的发展。

9、增强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激发其好奇心。

当然也可以尝试一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大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的学习境界。

其次是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最后是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学校应该将各类活动课程纳入课表,通过这些愉快的活动,使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校生活中解放出来,各种能力协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也落到实处以上几点也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尝试,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好人总结。

六、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

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们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创造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的因素有极少设疑和提问,这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和家长不能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幽默和诙谐往往会导致惩罚,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展开;把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憧憬、幻想和希望,是志趣、科学理想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时期,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不是学生,而是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和教师。长期以来,他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教学模式单一,思想僵化,早已习惯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容忍学生表

达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对有创造个性的学生甚至压抑和打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知扼杀了多少有创造才华的学生。

2.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实践课程是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概念,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在中小学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门典型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

程的亲历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是一对互相对应的概念。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主导地位;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学科课程是以人的思维规律为主线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决定教学程序的课程,活动课程则是以生活和生产程序选择教学内容和决定开课

顺序的课程。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优势和劣势。学科课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适合接受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课程顺应生产和生活顺序,有利于学习内容与实践的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在现实的课程结构中,没有纯粹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中也有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要有讲道理的内容。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作为中小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课程观。要在全面、科学的课程观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正确把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课程实施者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结构和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一些教师只致力于自己所教的科目的研究,极少关心其他学科,更不在意活动课程,甚至占用活动课程的时间来上学科课,这对两类课程关系的正确处理非常不利。其次要统筹编排两类课程的内容。两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二者能否相辅相成及相辅相成的程度。在编排课程内容时应该注意:一方面,在同一学习阶段,两类课程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该有所照应,使学生的学习可以彼此迁移、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克服追求形式完美的倾向,把两类课程中都可以有的内容安排在一类课程中,避免二者在内容上的不必要重复。

3.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阶段,很多学科都离不开科学探究,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的基本途径。

要充分认识到实验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不能随心所欲地取消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实验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过程,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4.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校外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校外教育活动可以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的启迪与训练,从而增强青少年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其今后顺利地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校外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教育资源、理论与实践、学科教育与活动教育的互补。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看,一个人仅仅通过学校课堂上获取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各方面去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通过志愿服务具有的社会意义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通过志愿服务,志愿者本人不仅实现了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理想,还能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搞好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活动,首先要明确青少年校外教育目标,要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两大功能。校外教育活动要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阵地,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要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育形式,结合自身特色,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寓教于行,寓教于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使青少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其次,要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积极作用。以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是开展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只有大力加强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活动场所的积极作用,才能确保实现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突出时代性、实践性和兴趣性。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尊敬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和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在组织活动中不能忽视必要的动员、引

导和教育,不能只重视劳动成果而忽视必要的思想教育。二是要有严密的组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生同样是活动的主体。但学生的活动需要学校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三是要量力而行。中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是必要的,但中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参加活动要注意适度。参加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不但要适度,而且参加活动也要有量的限制,因为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只能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从而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要做好总结。每次社会公益活动之后,都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总结,表彰活动中的好人好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找出自己的提高和不足。

七、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是“高压线”,触摸不得。触摸了,就可能受到行政甚至法律的制裁。教师应该对其有“躲之犹恐不及”的警觉,不能再怀疑体罚是否有用,是否有道理了。在学生没有认识错误的时候,体罚只能增加其逆反心理,还会挫伤其自尊和自信。体罚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教师要坚决拒绝体罚。何况,从社会学方面理解,学生是被服务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上帝”,服务的最基本理念是“上帝喜欢”,哪有体罚“上帝”的道理?不体罚,不等于不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自觉,更不能百分之百地“先觉”,总有做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因此,都要接受实践的惩罚。而且,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惩罚,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表现。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主动面对惩罚。

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应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该讲的内容上课不讲,而是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讲”的情况,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上课。相反,如果教师郁郁寡欢,那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教育是心灵、人格的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看淡功名利禄,放下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于淡泊中体会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就会烟消云散,收获就会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任凭教室外红尘滚滚,我保持教室里一片净土。这样教师就能收获快乐,学生同样也能收获快乐。

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幸福是人的主观内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得到大家认同,社会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适应,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地投入,并预示事业的成功。教师不仅有爱的奉献,也有爱的获得,不能收获爱的职业谁也难以坚持。

八、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

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九、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1 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2 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3 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

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

首先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然后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最后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十、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

(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

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为教学服务的原则。②适度使用的原则。③简约可操作原则。

(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①教学功能。②指导功能。③监控功能。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学习材料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学习材料 温家宝总理XX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1、推进教育改革。要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

3、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4、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前瞻部署生物、纳米、量子调控、信息网络、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导学案.doc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文 章来源 m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 引导同学们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所具有的 深刻影响,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进步。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要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就要把教育搞上去,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保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突出地讲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内容。 重点和难点: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科技和教育创新。 难点:作为中学生如何为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做贡献,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课前预习:

1、当今世界,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2、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或我国为什么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1) (2) (3)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的竞争、的竞争。 4、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5、为什么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 (2) (3) (4) 6、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7、推进科教兴国为什么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1) (2) (3)

学习过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活动一】☆什么力量是通信工具变得迅速便捷?答: 科学技术的力量。☆你还能设想一下未来的通信工具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答:能。微型 化、遥控化、智能化。 (1)科技的重要性:①科技发展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 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三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 时间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20世纪下半叶 代表蒸汽机工程技术信息技术 影响开创大机器工业时代,全面开创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业文明。人类进入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现代化大生产普遍发展。生产生活自动化、智能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强。 %1、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3)、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专题练习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专题练习命题:淤头镇初中陆小芳一、选择题:(共25小题,1——16小题每题1分,17——25小题每题2分,共34分) 1、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说:“我们这种企业,如果失去了人才的支持,衰败就在一夜之间”。这一观点主要说明() A.世界高科技产业出现了日益衰败的趋势 B.日趋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C.选择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D.从实际出发选择成才目标的出发点 2、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黑熊的嗅觉是否敏感”,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的黑熊身上,造成了5只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事件发生后,刘海洋被警方拘留。这一事件对我们的启示是()①少年应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②青少年只要智商高,学习好,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③青少年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④科学研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参与国际竞争,当前世界范围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 A、科学技术的竞争 B、自然资源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市场的竞争 4、 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传呼机、手机)”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映了( ) 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党的基本线路是正确的③科技进步是生

活质量提的重要前提④9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 5、某地在2004年评出的十佳青年中,有科技工作者、企业家、运动员、工人等,这说明 ①人才是多种多样的 ②人才有层次之分和种类之分 ③只要努力为社会作贡献都可以成为人才④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可以出人才 A、①② B、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2005年3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中南大学黄伯云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一事例体现了( ) ①党和国家高度尊重知识,重视人才②我国正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④我国正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①②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面是一位记者与一位农村放羊娃的一段对话:“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娃——生娃娃干什么——放羊。”这段对话反映了……………………………()①人口素质低下是造成农村人口生产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之一②放羊娃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③提高人口素质的严峻性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8、有关研究资料反映,在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中,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它是中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强调的是科技、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富有挑战性的世纪,在世纪之交,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当然离不开教育。4、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作为大学生,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于我们更是意义重大,其具体意义有: 1、由于科技创新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的动力,因此必将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创新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切实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国家必将十分重视科技的创新,同时也会大力倡导创新,在大学校园里的我们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勇于创新,增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此一来,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当你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你的思想就会更有跳跃性、更具创新性,当你遇到问题时也就不会太手足无措了。 2、国家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加大科技用人制度的改革力度,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应有的价值,鼓励科技人员在竞争中创新创业。这样的发展

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 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 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 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 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 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 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 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 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 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 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 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 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 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 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 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 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1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刘凤英107072011016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当今两个重要的战略,是时代的产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走人才强国之路,同当代大学生密切相关,对我们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分别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出发,阐述两者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及影响。 科教兴国战略内涵中指出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培养科技文化素质。首先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可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浏览科技相关网页或者去听学校举办的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等来丰富这些知识。还要具备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正确的事,做善良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学用在正确的地方,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民族的发展。 当前,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我们身边的电子科技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其中核心部件,也就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部分大多出自发达国家。我国由于科技水平落后,主要是加工和消费这些产品。加工环节虽然能提高就业率,但是其中的利润很低,而且我国还是这些产品的消费大国,市场庞大,让外企赚了不少钱。如果我们能自主研发这些产品,并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大大提升。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发展科技将是重中之重,而研发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对能不能出成果、科技能不能发展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将来可以从事研发行业,为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在整个产业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我们掌握了核心科技,我们就可以从生产低科技含量、低利润的产品转型为生产高科技、高利润的产品,从而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同类产品非常多,企业竞争压力大,如果没有科技作支撑,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难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失去市场竞争力就会使企业衰退,甚至倒闭。所以一个长青的企业必须要有够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不仅能使企业稳定市场,而且还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毕业后很有可能会进入企业工作。企业的发展好坏将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把我们自己变得更好,能力更强,才能为企业效力,为国家效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有众多方面的好处: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前面已经提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减小东西部的差异,包括经济和教育水平;它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科技能提高物质水平,教育能提高文化水平,科教兴国战略将同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必要性加实施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时,首先就明确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五中全会对全党特别是教育、科技领域提出的新要求。为什么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这两大战略?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党一直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我们党及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这一战略的背景是,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进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是相辅相成的,科教强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使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又逐步形成了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持续性发展得到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以适应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过程;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有效途径。 实施这两大战略,还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企业是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具有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还是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并保持最大收益的能力,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就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才。 实施这两大战略,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和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高一层次的产业结构几乎完全可以控制低一层次的产业结构。在国际经济中,有能力控制要素和产出的流向,就有可能控制他人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促进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具有关键性作用。要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使之与我国整体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与人才的有力支撑。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知识点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从整体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③要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科学技术竞争已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它,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的素质提高要靠教育。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走科教兴国之路。

了解我国在科技和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①成就: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业技术领域,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航天事业成就辉煌;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远程教育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初具规模;民办教育迅速发展。 ②差距: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我国科教和教育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现代化建设还有一定距离。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优先发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育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第四课时 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什么力量是通信工具变得迅速便捷?】 ——科学技术的力量 (1)科技发展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2)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3)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整体上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②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总之,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如何看待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的两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正确。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为什么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发表演说】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如何看待打工女回乡重读小学事件】 ③教育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2)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 只有把教育搞上去:①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 3、科教兴国 【列举靠科技兴业的实例,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在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懂得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的重要作用; (3)明确教育的地位。 2.能力目标 具有结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认识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战略意义,辩证看待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增强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成才成人、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方法】 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科技发展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回家对自己的父辈、祖辈进行采访,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面,比如:“家中三大件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迁”、“娱乐工具的变化”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一: 教师: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革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与执行,离不开实施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等基本国策,同时巨大成就的取得更离不开我们党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那么,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怎样提出来的?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方法二:(备选) 多媒体播放视频:“神舟七号”发射的实况片段。 教师提问:“神舟七号”发射成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入:“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离不开我们党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那么,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怎样提出来的?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教学】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板书)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板书) 第一环节:感受科技的力量 教师:请阅读教材的情景材料,感受通信工具的变化。 材料:小明一家三代人一起观看“科技改变生活”电视专题片。他们一边看一边聊天。 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与远方的亲朋好友联系的方式是写信。一封信寄达对方,少则六七天,多则一个月。 爸爸说,在他小时候,大家有急事需要联系就去邮电局拍电报,一封电报送达对方一般需要一两天,而且价钱比较贵。电话是奢侈品,绝大多数家庭没有电话。 小明说:“你们要是有电脑就好了。用电脑可以随时上网聊天,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更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短信,还带彩色照片呢。” 妈妈说:“咱家的电话也该升级换代了。改天咱们换一个可视电话,这样咱们跟国外的亲朋好友就可以在打电话时见面了。” (1)是什么力量使通信方式变得越来越迅速便捷? (2)你能设想一下未来的通信工具还会有哪些变化吗? 播放动画:“家中三大件”的变化 教师:你能说一说交通工具的变化、住房的变化吗?是什么力量造成了这些变化? 学生思考。 教师归纳:这是科技的力量。 教师提问:你能列举当前新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 出示图片:科技改变生活——外国篇、科技改变生活——中国篇 教师:畅想一下,未来的科技还会在哪些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第四项就 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 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 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 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 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 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 育需求。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 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 资达到规定标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 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 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 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 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 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 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中央财政 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 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寄 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 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主备人:范留峰 复习目标: 1、体会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 2、掌握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现状。 3、了解我国教育科技方面的成就;理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知识回顾: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并随着生产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②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P59 (2)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或重要意义):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②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③总之,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P59-60 (3)为什么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P61 (4)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5)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只有把教育搞上去:①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④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P61 (6)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或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在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P62 (7)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原因):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②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P62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怎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①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P62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应该怎样做?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过程与方法:认识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战略意义;辩证看待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四、教学时数:1—2课时。 五、教学方法:例举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在人类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3、科教兴国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对外开放、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这三大基本国策。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关问题。大家知道,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我国神州六号载

人航天飞船成功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之旅,这是令国人振奋的科技成就;在我们耳边,也时常听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呼吁。那么大家了解我国的科技与教育现状吗?知道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吗? 讲授新课: 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在人类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科技改变生活】——KP54活动 ○是什么力量使通信工具变得越来越迅速便捷? 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力量使通信工具变得越来越迅速便捷。 ○你能设想一下未来的通信工具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略) 科技的作用: ①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以资本主义的三次产业革命为例论证科技的作用)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组织学生阅读KP55—56课文及材料内容,思考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教师小结: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两种观点】——KP56活动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是片面的,这种观点只看到经济建设重要性的一面。观点二有道理,它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本世纪初,经济发达国家生产率增量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足20%,现在已达到60%—80%;而在我国,科技的贡献率仅为30%—40%。如果认为教育抓不抓无所谓,或者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这就会耽误人才的培养,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

中考复习专题二十二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 [背景材料]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技事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经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问: 1、党中央、国务院这一举措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科技、鼓励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的战略决策) 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要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④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⑤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⑥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严峻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人才的重要性?(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国家为什么要尊重人才,鼓励创新?) 答:1、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能否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的成败。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科教兴国战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③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④要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⑤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和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4、怎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怎样把人口包袱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①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③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地位,注重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5、为什么要提高人口的素质?(为什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从生产力中劳动者角度去说明)我国的人口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地位,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不断积累和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国民素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6、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为什么? 我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原因: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不能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7、如何看待党中央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收费现象: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侵犯了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①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有力保护,是保证教育事业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 强国,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有: (1)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适中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实现强国的目的。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主要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飞速发展的时期,农村人口急速向城镇人口转移。 (2)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现状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09年达到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2009年达到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我国人力资源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低层操作型人才缺少,中层次人 才过剩。知识多、技能少,理解能力强、创新能力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 次、战略型人才短缺,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深刻认识教育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唯一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我们已经建设成了一个教育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建设一流的国家,必须首先发展一流的教育。 我国将从5个方面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 才。第二,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终身教育 体系,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水 平。第三,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劳动。第四,坚持人 才优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努力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第五,坚持管理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不 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法制,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强国必先强教,是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强音。 (4)从自身做起深刻挖掘我们教育的差距。 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 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 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