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遗址保护(古代水利工程)

大遗址保护(古代水利工程)

大遗址保护(古代水利工程)
大遗址保护(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在今天水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

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郑国渠的修成,为充实秦的经济力量,统一全国制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坎儿井

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究其原因,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

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两个亿。比较而言,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截流后,下游水源便捉襟见肘。已建的柯柯牙水库和坎儿其水库,就对其下游近百条坎儿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机。

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光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的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现象。由于缺乏深一步的监测手段,目前油田对水质的深层影响尚难判断。

对于坎儿井的日渐式微,各方看法截然不一。一种观点认为,从纯经济角度看,坎儿井已无生存必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坎儿井未免过于落后,夏季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易白白流走,无法蓄存。而水库可蓄水,随时进行生态调节。应该任坎儿井自然消亡,优胜劣汰,由水库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当地人士的态度是:水库要建,机井要打,坎儿井要保护。据悉,目前吐鲁番地区除将坎儿井列入农业水利的一部分进行维修保养外,还组织了“坎儿井研究会”,并将成立“坎儿井监测站”,随时观测坎儿井水位水质等的变化。为将坎儿井的保护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吐鲁番地区早在3年前就已起草了《吐鲁番坎儿

井水资源条例》等有关法规,报请自治区人大批准实施,但至今未见批复。据了解,该地区还准备报请国家及自治区建立坎儿井自然保护区,以避免在新的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的破坏。

评价

吐鲁番坎儿井如同其盛产的葡萄一样,闻名中外,坎儿井曾是吐鲁番盆地农田灌溉和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时至今日,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有其重要作用。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之一,它可与长城、大运河相媲美。吐鲁番坎儿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结晶;坎儿井水,是吐鲁番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血汗换来的“甘露”。勤劳勇敢的吐鲁番人民自古以来不但为开发大西北,巩固祖国边疆建立过“汗马功劳”,并为神奇的“火州”大地留下了一道道地下长河——坎儿井,给方兴未艾的“吐鲁番学”留下了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坎儿井文化史”。

坎儿井是吐鲁番各族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开发大西北、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大功绩。坎儿井的开凿工艺是吐鲁番人民世世代代口授心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通惠河

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北运河

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南运河

又名御河,长414公里。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岳城水库畜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

鲁北运河

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鲁南运河

国那里至梁山段称微山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微山湖湖中运河

微山湖内航道是京航大运河的主要交通线,历史上即分为湖东、湖中、湖西三条航线贯穿南北,被称为“黄金水道”。20世纪90年代末,京杭运河济宁至韩庄段续建工程完成后,确定了新的主航道。2005年,微山湖有三级主航道130公里,五级航道80公里,支流航道(六-七级)700余公里,可通航里程达1100公里。已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络,运力总量180万吨,年均货运量700余万吨;货物周转量40亿吨公里,年通航能力达到2600万吨以上。

韩庄运河(泇运河)

京杭运河从微山湖湖口韩庄镇经台儿庄至江苏邳州的一段运河,经过多次疏浚整治,全年可通航1000吨船舶,设有韩庄船闸、万年闸船闸、台儿庄船闸三处船闸,已达到二级航道。

中运河

京杭运河台儿庄段

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经近年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

里运河

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

江南运河

自长江南岸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

运河最南端

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位于杭州拱宸桥(即北三里桥),并在桥边立碑,该桥是一座三孔的拱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存桥为清康熙时重建,全长138米,宽6.6米。石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气势雄伟,下面各有两个防撞墩,防止运输船只撞到桥墩。该桥位于杭州市的上塘路,它坐落在杭州市拱墅区桥弄街,横跨于古运河之上,是杭州古运河终点的标志。

在此,我们呼吁:

━━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总结和宣传各地在保护与发掘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

━━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重视并启动京杭大运河

申遗工作,以创新的思路,正确处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过程。

━━尽快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线城市参加并全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收集资料,摸清家底,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

━━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京杭大运河南北情况差异大,存在问题各异,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主要表现为水源减少,水量不足;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水利设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已经严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运河南北河段情况的不同,同样的设施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运河周围环境不佳,大运河的管理被分割给沿途的各个省市管理,这给运河的整体保护和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一些沿岸居民环保意识不高,运河整治难度较大。现代运输业的发展使运河的航运价值大打折扣。

■社会经济功能退化

1. 航运功能发挥不足

京杭大运河曾经拥有发达的航运,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道。即使现在,每年也约有10万多艘船舶长年在运河上航行,年运输量3倍于京沪铁路。但从目前大运河的水位、水利设施等整体情况来看,大运河已不可能全线通航,有近半数的河段已停止航运。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仅为800多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

2.难于满足两岸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

在调查中仅有30.25%的沿岸居民认为运河水依然可用于烧菜煮饭和洗澡洗衣服等日常清洁,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没有使用运河河水的概念。

■文化遗产损失惊人

京杭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孕育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城古镇,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的文物古迹。

各地居民对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及风俗习惯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差异,还需加强对运河文化的宣传教育。

文物古迹的损毁

在运河沿线,已经公布和注册了65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09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北京通州为例,36公里的运河沿岸有燃灯舍利塔、石坝码头等100多处与运河有关的建筑,2000多件可移动文物。另外,运河部分地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也在制定中,一些河段还展开了环境整治、抢救修缮文物等工作。如浙江杭州的小河直接编制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杭州市建设了运河博物馆等。在江苏苏州寒山寺,景点沿河而建,保护工作也很完善,导游也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大力宣传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无疑,在旅游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呼吁大家保护文化遗产和继承历史文化精神,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统一、完善、健全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之上。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对运河沿线残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为草木掩映的闸坝、堤岸、碑刻等,不仅没有发掘整理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相反还大兴土木制造伪古迹、兜售假古董,人为地破坏了运河的原貌。例如,天津古宅的拆除、泊头段“正太茶庄”的居民区改建、苏州西山的建筑等,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目前正以每年约为20%的速度消亡。

民间工艺的流失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视角,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创作的工艺美术品,是民间文化的乡土瑰宝。运河水养育了心灵手巧的运河人,他们创造了一批批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

运河沿岸有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灯、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版年画、草编、柳编、刺绣织锦等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江苏徐州流传至今的30余种民间艺术形式保留完好。东昌府区民间工艺作品众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昌年画、梁水葫芦,聊城(古时为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

但是民间工艺正日渐消亡。在家家有苏绣、人人知苏绣、户户懂苏绣的江苏百家名镇——苏州浒墅关第一镇,原本盛行的特色草编工艺,在苏绣的繁荣发展中却消亡殆尽。手工业的发展无疑带来了商业的活跃和城市的兴起,但在市场竞争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困难,受到忽视。伴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也变得漫漶不清。老艺人在老去,技艺后继无人。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民间艺术的没落

大运河吸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仪礼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市井文化,即人们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期盼香火兴旺、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如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此外,百余种曲艺也见证了运河人的文化生活。以天津为例,曲艺包括评书、相声、梅花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等近20余种。

然而,随着运河功能的衰退,运河价值的锐减,由运河哺育的民间艺术也难逃没落的命运。运河沿岸某些村落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许多地方连基本的娱乐活动场所都没有。大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沙漠”和“文化死角”。

其中最典型的是已收入在《中国民间歌曲集》的运河号子。北部运河沿岸常年居住的人们都还会哼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运河号子,但由于运河的缺水甚至断流,已无法在河岸边听见船夫们拉船时高唱出的真实的运河号子。这种在漕运中形成的民间艺术,随着漕运的衰退,如今已渐渐成为“千古绝唱”。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运河号子这种运河文化的传承,目前通州、扬州地区运河号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进行着。

京杭大运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认为,除了对大运河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部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等原因外,主要还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运河文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停留于表面,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尤其是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第二,当今社会上部分人对财富的认识局限在眼前利益,忽略对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致使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日渐消亡。

■保护对策及申遗建议

虽然京杭大运河所面临的问题较多,但运河沿岸各级政府也正在加大对运河保护和治理的力度,纷纷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和方案,不断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申遗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大运河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建议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制,成立多方参与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组。其参与主体应包括文物保护机构,运河沿岸地方政府,水利部、交通部及其对应的基层部门,运河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从而统一管理、协调沿岸各地对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开发及申遗工作。

■旅游资源开发负面效应过多

调查发现,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在有限的开发中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京杭大运河沿岸既有寺塔庙院、古街巷道等文物古迹,又有戏剧曲艺、灯彩陶塑等民间艺术和民间手工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调查中有群众说:“我们这里有唐代的石板、宋代的瓦、明代的门槛、清代的窗,内部还有现代化设施。”但是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经济产值低。

(2)不合理开发破坏旅游资源

沿岸城市在对运河的旅游开发中缺乏合理的规划、保护,许多河段的旅游开发盲目地推陈出新,没有合理划分缓冲区和保护区。开发商们为了建造热门旅游景点,大兴土木建造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公园等。过量建设楼群,随便改造河道,使大运河的原貌及沿岸的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运河古文化与现代都市气息没有合理结合,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13620799.html,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 作者:段丹锋杨政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 摘要:我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农业发达,而农业灌溉必然离不开水利工程,所以从古至今我国的水利事业都发展迅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文主要从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出发,逐步介绍到近现代我国的水利设备,研究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作为现如今发展的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对我国当代的水利发展有所帮助,促进我国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 一、璀璨的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辉煌,其中的部分工程在今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得不令人感叹古人卓绝的智慧。 战国末年秦国修建了郑国渠。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势,可以最大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发控制的灌溉系统。在此之后的100年里郑国渠都发挥了极大的灌溉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引泾灌溉工程。 秦昭王末年李冰在蜀地主持修建了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并且在江水自动分流、排沙、控制引水量等方面表现出了极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直到今天都江堰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为沿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得隋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后世历代王朝都以京杭大运河为基础建立了经各地物资运往首都的漕运体系。南方与北方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物产交流与经济交流愈发地丰富,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让沿岸的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在发生自然灾害是国家的赈济也更加方便。 二、新中国初期水利工程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历经混乱不堪的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年久失修,难以发挥防洪灌溉作用,甚至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隐患。虽然此时我国经济十分困难,但是国家依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建设水利工程。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建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考历史黄金考点三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无答案)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都江堰: 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 1.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 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

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方案

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方案1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目标 严格按照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1-2004-ISO14001:2004和本工程招标文件对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积极配合项目法人和监理人,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2环境保护 本节规定适用于标段内施工期的水环境防治、环境空气质量、噪声防护、生产和生活废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人群健康保护等内容。 2.1环境因素确定 根据本标段施工的特点,为了有效地管理各施工工序的环境因素,我部按照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针对本工程特点,统一对项目总体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针对各分项工程中所识别的特殊环境因素进行控制管理。确定的环境影响因素共17项,详见表10-1。 表10-1 环境影响因素

将以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最后确定重要环境影响因素如下: 表10-2 重要环境影响因素

2.2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主要污染包括: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及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生活垃圾、厕所排污物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我们针对本工程的情况和环境要求,项目部在进场的同时,指定具有专业水准的、审查合格的专人负责环保工作,建立环境保护保证体系,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文明环保施工领导小组,下设文明环保施工办公室,按照“谁施工、谁居住、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分解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控制目标。从生产、生活区域抓起,横向问题找部门,纵向问题找个人的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网络,进而来保护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总体目标的实现。 主要的防护措施有:废污水处置、大气保护和除尘、施工噪声防护、固体废弃物处置、水环境保护和人群健康保护等。 2.2.1废污水处置措施 a、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工区食堂、洗浴、厕所等的生活污水,在没有采用隔油池、化粪池或经同意的其他处理方法之前,不得排入河流、水渠或其他地表水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应经污水处理,满足相关排放标准后排放。 在生活区内建污水处理设施,地面设置砖砌排水沟,地下埋设排污管,生活污水经场内过滤沉淀池处理后,集中排至生活污水处理站或监理人指定地点。 隔油池、沉淀池和化粪池采用砖砌结构,其形式、尺寸应满足施工图纸及相关规范规定;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其断面尺寸不小于 0.5m2。 b、生产废水处理措施 施工作业产生的废水包括混凝土系统冲洗水、机械车辆冲洗水、施工排水。上述废水,在经过沉淀池、隔油池等处理之前,不得排入河流、水渠或其他地表水中。

公基备考: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一波

公基备考: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一波 邗沟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在今天的江苏境内。公元前506年,吴军大败楚师。12年后,又败越国。经此两战后,吴国称霸。当时的吴王夫差决定用兵北方,故筑邗城、穿邗沟。后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元代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鸿沟 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古代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道。战国时魏国为了战争需要,两次兴工动土,开挖而成。秦末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两军对峙,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记·项羽本纪》)。现在用“鸿沟”一词比喻界线分明便出自此处。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岷江之上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

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郑国渠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泾河北岸,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白渠 白渠,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 灵渠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为尽速征服岭南,下令开凿灵渠。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第19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文明施工 19.1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文明施工目标 19.1.1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目标 格遵守和省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编制好环境保护计划;防止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污染水源;做好噪音、粉尘、废气和有毒气体的防治工作;保持施工区、生活区清洁卫生;确保开挖边坡和碴场边坡稳定,防止水土流失。 施工期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达到国先进水平。 19.1.2 文明施工目标 施工人员遵章守纪,施工场区道路畅通,施工材料置放有序,施工机械定点停放,作业场地工完场清,场区安全标识齐全,生活区域清洁卫生。 本工程文明施工达到国先进水平。 19.2 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项目部拟成立由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班子成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施工工区负责人组成的项目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对项目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决策、处理。其主要职责如下: 1)适时组织开展项目工地综合性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大检查,全面整治工地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秩序; 2)定期召开项目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例会,听取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施工队有关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情况汇报,掌握工程施工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动态,研究当前突出的重大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问题; 3)实行日常小组成员现场轮流值班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日常施工中突发的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问题。

项目部设立项目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安全环保科,负责项目日常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制订项目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并贯彻落实; 2)深入施工场所检查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状况,及时纠正施工单位和人员的不文明行为,并对不文明现象提出整改意见; 3)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尘、毒、噪、放射性进行检测; 4)做好日常文明生产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分类建档,及时上报有关文明施工资料; 5)负责对项目部所属各单位的年度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考核工作。 19.3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的工作项目和容 根据招标文件规定,本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容:生产废水处理,包括经常性排水及地下洞室施工废水排放的水环境保护;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态环境保护;施工区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施工场地区的水土保持;施工结束后的场地清理。19.4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计划 项目部在编报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同时,编制一份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其具体容包括: 1)施工弃渣、废旧器材的利用和堆放; 2)施工场地开挖的边披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3)施工生产废水(洞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机修含油废水等)处理措施; 4)防止饮用水污染措施; 5)施工活动中的噪声、粉尘、废气、废水和废油等的治理措施; 6)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7)施工区和生活区的卫生设施以及粪便、垃圾的治理措施;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 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 我国是个水利大国,国家对水利工作历来很重视,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高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极大地鼓舞了水利工作者的士气。一号文件中还提到了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的水利工程。可见水利工程是一项推动水利发展的重要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兴建水利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的修建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得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2、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段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 3、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 二、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 2、水利工程建设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进而影响陆生动物的栖息地; 3、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 4、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某些种群数量的减少; 5、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会影响栖息于该区域的鸟、兽的生活范围,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使一些人失去原有的土地、田地,迫使他们不得不离开

大遗址保护(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在今天水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 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郑国渠的修成,为充实秦的经济力量,统一全国制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对国家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起着积极作用。而水利项目施工中,由于多种因素存在,在改善城市供水及农田灌溉等同时,其施工过程及后期实施中难免对周边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于此,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好施工控制与预防措施对保护环境及促进生态发展具有一定价值。文章结合辽宁省凌源市水利项目施工为例,就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为后期项目有效施工提供依据。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1正面效益分析 就长远利益来讲,水利工程对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①兴修水利可对发电意义重大;如水利发电主要是利用水位差所产生动能推动叶轮机转动而发电,避免了传统火力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②航运问题,如水利工程的修建可使上游水位抬高,可形成较高的深水巷道,增加了通航船舶的吨位及载重率,使得原不能通航的河流实现了通航可能性。③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如水库具有消洪减灾作用,在减免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减轻了人们人力、财力损失,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如凌源市某地区常年内涝严重,对社会经济及居民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而水库的修建加大了洪涝期蓄水能力,减免及预防了洪涝期灾害损失的发生。④灌溉效益,如水利设施的修建,极大改善了灌溉区生态条件,提高了农业

产能,增加了居民生活水平。⑤水利工程的调水作用缓解了城市供水环境,减少了城市及工业用水短缺情况,拉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⑥水利工程对恢复水质及减免水土流失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如水利工程运行有利于净化水质及促进水体富氧化,可推动经济发展。 1.2负面影响分析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及实施运行,其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对河流起到了阻隔作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水生生物活动。②对水体生物群落具有一定影响,如水库蓄水后,区域水温逐渐下降,泥沙含量也逐渐降低,同时还伴随着河流径流量改变,江水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及鱼类种群发生结构性改变,使得鱼群总体呈小型化及幼龄化变化。③兴修水利及调水工程使得入海径流量发生变化,导致入海径流减少,水体营养物质降低,对河口鱼类繁殖造成影响,而同时,河流中污水的大量带入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发各类藻类大量繁殖,影响生物生存。④水利工程大量集中修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周边的地理环境及地壳情况,增加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该理论已被大量实例所证实,影响不得忽视。⑤水库得以修建后,库区水位发生较大变化,对区域气候发生较大变化,如降水、气候等变化,对水利工程进行施工建设时应作为主要因素进行考虑。⑥水利工程项目修建在对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较多隐患,如水库蓄水后会增加部分传染

灵渠水利工程原理

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一、历史背景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历4年艰辛,这条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 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秦国军队对水路的利用 从陕西省咸阳出发,沿汉水(汉江),顺流南下,至武汉(汉口,汉水入长江之处)。由汉口,沿长江溯流西南而上,至湖南省洞庭湖,从洞庭湖(湘江入湖之处),沿湘江溯流南上,由永州市,沿湘江,进入广西全州市,至兴安县(灵渠)。由灵渠,顺流西向,至溶江镇,进入大溶江(流向由北向南);顺流向南,进入漓江江段,经桂林、阳朔、乐平,入桂江江段,经昭平,至梧州。从梧州市,若向东,则进入广东西江江段,至珠江(旧称粤江),入海口在广州;若溯流,则可西向,进入广西腹地。 二、修建原理。 兴安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形象地概括了兴安的地理特征。兴安的地形是: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形成了“湘水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现象,中间是著名的湘桂走廊。 湘漓二水虽同在境内,但在何处筑坝分水?怎样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颇需一番缜密勘察和研究。古代修渠技术人员在作了详细考察之后,选择了湘漓二水相距4公里处,即今分水塘筑坝分水,这里水流平缓,有利断流筑坝,且地处湘江上游,水位相对要高,筑坝拦水后水位又进一步提高,可开渠引水直接注入漓江支流始安水。这一选择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 筑拦河大坝后,还须打开飞来石附近的岩石,开凿城台岭及始安岭的山脚成渠,

(统编版)2020年中考历史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6(1)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聚焦考点☆巩固基础 一、都江堰: 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 1. 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 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 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大运河主要是清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只是分享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习笔记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成就,水利事业,水利精神,都江堰,隋代大运河 水利——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意指捕鱼之利《史记.河渠书》上溯远古,下迄当时,记述防洪、灌溉、航运等事业: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1933年: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决议提出,水利范围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口等八种工程在内。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水利的兴修。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间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水利工程,有的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下面介绍几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芍陂(音quèbēi)(安丰塘)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因此又叫安丰塘)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现在芍陂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约前280-约前220)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令都江堰市)附近的眠江上,是一座灌溉成都平原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都江堰相沿22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分水”鱼嘴“是中流作堰,把岷扛一分为二:东边是内江;西边是外江,是眠江正流。”宝瓶口“是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飞沙堰“是调节人渠水量的溢洪道。内咖宝瓶口以下进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早则

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一、一般规定 (一)应用范围 本章规定适用于本工程施工期的生产、生活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有关工作,其主要工作范围和内容包括:施工、生活污水和废水处理、大气环境与声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处理、水土保持、完工后的场地清理、农田复耕与植被恢复等。 (二)承包人责任 1、承包人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按照本合同技术条款的有关规定,做好施工区及生活区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 2、对本合同划定的施工场地界线附近的树木和植被必须尽力加以保护。承包人不得让有害物质(如燃料、油料、化学品、酸等,以及超过剂量的有害气体和尘埃、污水、泥土或水、弃渣等)污染施工场地及场地以外的土地和河川。 3、承包人应按合同约定和监理人指示,接受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承包人应对其违反上述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本合同规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等承担责任。 (三)主要提交件 1、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计划: 承包人在提交施工总布置设计文件的同时,提交本合同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计划,提交监理人批准,其内容包括:

(1)承包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2)施工生产废水(如基坑废水、混凝土生产系统废水、砂石料加工系统废水、机修废水等)处理措施; (3)施工区粉尘、废气的处理措施; (4)施工区噪声控制措施; (5)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6)人群健康保护措施; (7)本工程存料场、弃渣场的挡护工程、坡面保护工程和排水工程; (8)施工辅助生产区(如混凝土系统、砂石加工系统的生产区及加工场等)、工程枢纽施工区、施工生活营地等所有场地周边的截、排水措施,开挖边坡支护措施、挡护建筑物的排水措施等; (9)施工区边坡工程的水土保护措施; (10)完工后场地清理及农田复耕和植被恢复措施。 2、承包人应按监理人指示,在工程开工后14天内,将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计划以及维护系统的运行措施等生产废水处理的专项报告提交监理人批准。 3、验收报告和资料: (1)环境保护措施的质量检查及验收报告; (2)水土保持措施的质量检查及验收报告; (3)监理人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尤其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但是,在水利工程为解决人们用水问题提供很大帮助的同时,也给周围地区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此,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就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希冀給予广大水利工程建设人员及相关企业一些帮助和建议,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影响;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逐渐推进,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也日益扩大,因此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然而,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无论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还是对人员、技术、设备的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尤其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做的不够好,不仅无法将水利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更会对周边地区用户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切实拿出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使水利工程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 1.1 对周边地质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水利工程往往施工规模较大,很容易改变周围环境的地貌形态和岩土结构,进而造成一些全新的地质环境问题[2]。如,在对周边岩石进行切割和开采时,很容易由于岩石的剥离而加速其风化,导致很严重的水土流失。 1.2 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岩土体产生一定的临空面和卸荷裂痕,除了会造成一定的岩石滑动破坏外,还会因为基坑的排水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或地面塌陷等问题。 1.3 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虽然企业会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给予周围居民一定的补偿,但是仍有一些问题会给予居民十分严重的损失。首先,在进行定点施工爆破时,部分企业为了追赶进度,不惜在居民区采用大剂量爆破,除了会产生大量

成都古代的水利工程简介

成都古代的水利工程 曹叔尤编写,2006,8 1四川古代水利工程缘起及贡献 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人类面对自然的重大课题。四川古代的水利工程以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和府南河为标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此之前,早在春秋时期,蜀国开明王朝已经有大兴水利工程的记载。《华阳国志?蜀志》载蜀国开明氏在杜宇王朝为相时为除水害,曾决通玉垒(今金堂峡)分泻洪水,大大地减轻了成都平原地区的洪灾。岷江进入成都扇形冲积平原后,以都江堰市为顶点,自然形成若干条辐射状河流,以适应泻洪的要求。但由于泥沙冲淤的变化,这些自然河道是不稳定的,需要乘势利导做一些疏浚工作。“决玉垒”就是疏浚毗河至沱江金堂峡一带的水利工程。《水经注》所载“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是指至开明王朝又一次开展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工程。治水工程主要沿毗河方向发展,至开明八世时,开明王朝建国已在200年以上,国力日趋雄厚,治水工作重点由成都东北的新都方向转到成都平原洪水的第二个出口——华阳河谷。从蜀国治水方略来看,在成都上游搞“东别”,是分洪减灾;在成都下游搞“导江”,是排洪减灾。 四川都江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以其历久不衰、工程浩大、科技含量高、灌区面积巨大、社会效益显著等方面的特点享誉中外,是我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都江堰引水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km的岷江干流上,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都江堰相沿20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蜀郡守李冰主持兴建都江堰以来,渠首工程逐步完善,灌区面积逐步扩大,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早期的都江堰记载甚略,《史记?河渠书》只记“于蜀,蜀首(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蜀郡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百顷。”繁县今为新繁镇。渠首在岷江支流湔水的出山口,下分若干支,东面几支入绵水、洛水(今沱江),西面几支尾水入都江堰北干渠(蒲阳河),以后历代都有经营,称湔江堰,是都江堰灌区最早向东北扩展的一部分。东汉时开望川源,渠长二十里,引水灌溉广都(今双流)一带,向西南丘陵一带扩展。唐代,成都地区水利工程兴建较多,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在今双流,温江开渠,“通漕西山竹木”,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成都北郊重开万岁池,“筑堤积水溉田。”唐宣宗时(847-85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以成都锦江为池,江之支纬城中,乃开金水河。”僖宗乾符时(874-879年)西川节度使高骈修建成都西北郊的麽枣堰(今属都江堰东风渠灌区)。这些工程的兴建使成都北部浅丘地区灌溉,城市供排水、通航条件都有较大的改善。唐代都江堰灌区的范围与今都江堰内江灌区范围基本相同。以后历代都有扩展,但只限成都平原边缘地带。都江堰经历了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废弃和重建。清乾隆六年(1741年)将在岷江右岸引水的沙沟堰、黑石堰并入都江堰管理,至此都江堰始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灌区,外江系岷江正流,内江指鱼嘴分出的左支。据1938年统计,内外江两大灌区总灌溉面积约300万亩,控制灌溉成都平原大部分耕地。除灌溉效益外,灌区水道还兼有竹、木筏运输,客货船运输等水运之利。此外,还具有城镇供排水、园林用水、防洪、水力利用等多方面的功能。

水利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

水利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 发表时间:2019-12-24T10:09:10.71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22期作者:舒丹 [导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加快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以解决我国的水问题。 摘要: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加快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以解决我国的水问题。但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了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资源的大力开发。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应采取行政、科技、经济、法律等措施,建立施工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各自职责,制订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计划,尽量减轻施工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水利工程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1 水利工程施工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地貌形态和岩土体的天然结构。从而产生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如开采石料时,岩土剥离后会加速风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人工开挖基坑和高陡边坡时。岩土体会产生临空面和卸荷裂隙,可能造成滑动破坏;弃石乱堆乱放会引发泥石流;基坑排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 2 水利工程施工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承包商采取的环保措施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施工放炮,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在居民聚集点用药量过大,炮声震动使部分民宅受损,正常生活受工程施工影响。二是施工弃渣,在施工中大部分承包商是按规定将弃渣倾倒到渣场的,但也有部分承包商不按规定将施工弃渣乱堆乱倒。三是生产废水未达标就直接排人河道。四是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倾倒在营地周围。五是生产污油,施工机修场地附近油迹斑斑,存放机械设备的地方随处可见油迹。六是营周卫生,部分施工营地周围废纸、烂塑料袋在树丛中乱挂乱飞,灰渣、废物、塑料、纸屑、烂鞋破袜随地乱扔。 3 水利工程施工占地对交通的影响 遇到工程占地必须穿越公路时,施工期间会暂时阻断交通,对交通运输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此外工程施工运输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废弃物散落在道路上的情况,也会对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 4 水利工程施工对农业的影响 由于施工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和农田,因而减少了原有的耕地面积。在施工中,河道的变化也可能淹没一些土地,当施工地点处在地势平坦地区时,这种影响比较显著,而在山区影响较小。 5 水利工程施工产生的有毒气体污染 施工现场开挖爆破、车辆交通运输、机械运转、煮沥青、使用环氧树脂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有毒有害气体,如爆破烟尘中的二氧化氮。当人吸人一定浓度的这种气体以后,20h一30h后会由于中毒引起肺积液而造成死亡;另外,二氧化硫对土壤、湖泊、植物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爆破烟雾中还有甲烷、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和水等,据有关资料,CO和NO或CO和H s等气体同时存在时可出现毒性相乘的作用。 6 水利工程施工噪音的影响 水电施工噪音来自砂石骨料筛分,空压机、振捣器、凿岩风钻、汽车、爆破等振动声响,它不仅影响人们的休息和情绪,而且还可能给人的生理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7 水利工程施工产生的粉尘污染 产生粉尘的原因很多,在施工中危害最大的是凿岩粉尘,在这种粉尘环境中常会发生职业性矽肺病。建议正确使用除尘器,避免或尽量减少打干钻,以有效控制粉尘污染。 8 水利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在水电站施工中,除因开挖爆破和机器响声使野生动物逃离外,职工和当地群众也有捕猎的现象。 9水利工程施工对气候的影响 施工现场的气候主要受大气候的控制,但在山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当秋冬交替时节,山坡的一侧已是草木干枯,而在山坡的另一侧却是郁郁葱葱,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该处阳光充足,不受风的影响,为局部地区小气候条件所带来的结果。同样,在其他季节,由于地势不同也可出现温差现象,这种现象在水电工地较为多见。由于施工现场各种设备的运转,人员操作、焊接、照明、加热烘烤等不断放出热量,出现“热岛效应”,造成局部地区气温升高。此外,施工烟尘,植被破坏等都会给当地气候带来影响。其次,有些水电工地采用冰楼制冷,如果使用氟里昂作为制冷剂,而这种物质就可能进入大气层参与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作用。对臭氧层产生破坏。 解决措施: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