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_王俊奇

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_王俊奇

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_王俊奇
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_王俊奇

2008. 9体育文化导刊

124

蹴鞠衰亡历史原因

再研究

王俊奇

摘 要:蹴鞠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蹴鞠在明末清初走向衰亡。我国蹴鞠走向衰亡:社会文弱之风是其根源;宋代蹴鞠赛制、球门改革是内因;民族压迫是衰退的加速器;蹴鞠对象的弱势化造成了蹴鞠的边缘态势。

关键词:体育史;蹴鞠;衰亡;历史原因

对我国蹴鞠的衰退和衰亡原因曾经有不少人进行过研

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大多数意见认为:“因为文弱之风

日盛,宋、元时期蹴鞠、击鞠等竞技活动呈衰退之势”[1]。

有论者认为“古代的传统球类活动,明代仍在继续开展,而

且范围有所扩大。清代由于民族习惯不同未加提倡,逐渐为

其他体育活动所代替,使传统球戏走向衰落的道路”[2]。还

有论者说:“满族入关前,是以耕牧为主,文化较落后,且

处寒冷地带,不尚球类活动。入关后清廷对满族传统体育提

倡,而对其他体育项目则不重视,因此,球类活动在清代

进一步衰亡,这也包括蹴鞠活动”[3]。这些论点基本是正确

的。但是我们过去对蹴鞠衰亡的研究是不够全面的,大多在

论文和著作中对这一问题一笔带过,并未展开来讨论,致使

今日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鉴此,笔者就我国蹴鞠衰

亡提出几点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一、宋代文弱之风是蹴鞠衰亡的根源

北宋建立不久,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大

起义,面对尖锐的阶级斗争局面,宋王朝一方面在政治上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

也在思想上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因此,北宋皇帝不仅大

力推崇儒学,而且还大肆提倡佛教和道教。在这种背景下,

理学便应运而生了。理学又称道学,它承袭了儒家学说,

又糅合了佛教和道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唯心主义思想

体系。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周敦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

极”,而太极是非物质的。随后程颐和程颢兄弟二人建立了

一套系统、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理”即“天理”,

是“太极”的继续和发展。接着理学思想家朱熹又继承了

二程的思想,建立了一个更系统、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

学体系。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气”只是构成

万物的材料。他把人性分成合乎“理”的天命之性和有善

有恶的气质之性(也称人欲)。依他之意,人欲则是万恶的

根源,人们应该“去人欲,存天理”。这种“去人欲”思想

的出现,对物质性的、追求人自身娱乐、健身的体育活动

是十分不利的,加上二程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这是为维

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而朱熹的哲学理论是为维护封建统治

秩序服务的。“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4]。集儒、佛、道

于一身的理学昌盛,极大地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因此,

宋代统治者对追求物质的和“人欲”的体育活动是不支持

的。宋代整个社会出现视体育为下技的思想在中后期越来

越严重,宋初(兴国年间)宫中还曾举行过马球比赛,可

是这种宫廷马球赛很快就不提倡了,后来也只有庆典、祝

寿、郊祀和春教活动中,由“诸军排阵……试弩射弓,打

球走马”,也是临时搭台比划而已。宋代武举科考,也是几

废几兴,波浪起伏。到1190年,宋光宗赵悙当政,宋代社

会重文轻武风气日趋严重,甚至出现“武臣试换文资”的

怪现象,不少武官不习弓马,而好文章,徒以武名。那时

的武人都是宽衣大袖,近于文士举子,完全缺乏雄健好勇

之气概[5]。蹴鞠,当然也逃脱不了社会文弱之风的影响,

宋代社会文弱之风无疑给蹴鞠走向衰亡埋下伏线。

二、宋代赛制改革是蹴鞠衰退的内因

据《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宋代蹴鞠球门立在场中

央,“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比赛分两队

进行,左右军筑球,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

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赚

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

前供与球头,以大赚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6]。从中可

以看出,球门“杂彩结络”,修饰得光彩夺目,与汉代蹴鞠

在地上挖的土门相比,形成鲜明的虚实对照,也就是说,

宋代蹴鞠讲排场,摆虚架子。球门三丈高(按吴承洛推算

宋、元尺折合今0.3072米,依十尺为丈,那么三丈就有

9.216米),大约接近二层楼的高度,这大大增加了进球的难

度,限制了蹴鞠的传踢和剧烈程度,使蹴鞠的观赏性也大为

降低,这是造成蹴鞠朝玩花样方向发展的要因。文中“先以

球团转众,小筑数遭”,就是这种踢花的表现。宋代蹴鞠比

赛中还有严格规定,一般队员只有踢球团转(即传球)的

任务,次球头也只有停稳球后传球的职责,而踢球进门的

任务由队长来完成。这显然是儒家等级思想在蹴鞠比赛中

的具体反映。而且文献记载说,胜与负都由“球头”(队长)承担,这样的赛制暴露出竞争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造成其他队员竞争意识差,使蹴鞠的核心竞争力是独有技术,这样的团队一旦有少数人流失,整个球队立刻土崩瓦解,这是非常不利于蹴鞠技术的保留与传承的。所以,这样一种儒家等级化和球门改制形成了蹴鞠衰退的内因。

三、民族压迫加速了蹴鞠的衰退

在中国历史上,周边少数民族族群建立的政权,在汉人为主体的历史系统中,通常被列为外族入侵。其中北方族群入侵力最强。秦汉时的匈奴,北朝的鲜卑,隋唐时的突厥,宋时的契丹、女真与蒙古族都是强大的北方族群。

族群人群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首先采取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在建国初就推行了民族压迫政策。在战争期间,蒙古贵族经常驱使被征服的民族去进攻未被征服的民族。这样,被较早征服的民族在地位上就高一些。元世祖忽必烈时,把全国人分成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等西北区各族和中亚、东欧来到中国的人;第三等是汉人,指原来在金统治下的汉族和女真、契丹、渤海、高丽等族,还包括宋金对峙时四川地区的汉族;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原来统治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在这种民族政策压迫下,长期在中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汉族文化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强烈冲击,其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也相继受到了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彻底排斥。由于元朝统治者禁止汉人、南人畜鹰犬为猎,禁止或限制汉人、南人祈神赛社、习学枪棒武术以至演唱戏文、评话等[7],曾盛行于黄河、长江文化中的蹴鞠更进一步弱化,在整个元代,蹴鞠主要是在元曲中读到。元曲是元代散曲和杂剧的合称,一般人说的元曲主要指的是元杂剧。杂剧相当于现代戏曲,元曲中不少描写蹴鞠的情景,使大家感到元代市民蹴鞠兴盛,其实这是个误解。在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下,赛社是严禁的,蹴鞠是不可能在广大市民中普及的。元曲中一些对蹴鞠的描写只是对元朝黑暗统治的不满,其中不少是对宋朝的留恋和对旧文化的歌功颂德。

明朝是一个有着严重复古思想的朝代。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当时看来就是光复了汉人的国土河山,一时间朝野兴起复古之风,尽数找回过去的传统文化,民间风俗主要寻迹唐宋两朝,蹴鞠也不例外。然而,虽然明朝蹴鞠有些恢复,但“明代后,蹴鞠进一步衰落……‘一般场户’流行的大约只剩了‘一人场户’到‘三人场’,其他几种方法已不受重视。各种场户比赛方法、名目则有不同改进”[8]。在文献中,明朝主要是《太平清话》和少数几首诗文中有些描写,但无非是刻画宫女,女流清芬的女子蹴鞠。还有就是《明宣宗行乐图》描写皇帝大臣观看“三人场”的情景。尽管朱元璋意欲复古,但想恢复唐宋文化之盛是不可能的,像蹴鞠这样的竞技体育经过百年的衰退,到明朝社会上懂筑球技艺的传承人已寥寥无几。

满清入关,对汉人的民族压迫也是深重的。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强迫汉人改易衣服与发式,接着频繁不断的文字狱,三番五次地镇压和焚毁少林寺,四处捕捉反清复明志士。文字狱实际上是文化专制的反映,是封建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它不但造成了政治空气的沉闷,也带来了文化思想的窒息。这种持续一个半世纪之久的、人为的高压政策和

措施,必然对中原传统体育造成不小“摧折”,严重阻碍了

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这种文化专制具体表现在体育上,只注意提倡满族传统体育(如冰嬉、冰上蹴鞠、骑射、射绸布、射香火等),社会上,不要说比赛蹴鞠,就连玩耍

的踢皮球也只在康熙时偶有所见,但也是奄奄一息。有人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踢球,是乾隆时期有蹴鞠的证明,但经红学家们考证,曹雪芹写《红楼梦》实际上是对他

小时候的回忆,曹雪芹笔下的贾母便是以他自己的祖母为原

型写作的。至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那段“即见僮没水中,取一圆出……踏猛似破”和“刺布作圆,踢蹴为笑”等

鬼怪描写,更是值得怀疑,不可确信。乾隆年间几本书籍中

出现的蹴鞠实为忆中物,而实物已消亡了。

四、蹴鞠对象的弱势化

对元、明、清蹴鞠史稍稍过目就不难发现,这几个朝

代从事蹴鞠的群体基本上是妇女儿童。如元代著名杂剧作

家关汉卿写道:“唯蹴鞠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女

校尉》)。文中“踢打温柔”,说明这种蹴鞠玩耍讲究的是“柔”,即缓慢、不剧烈,所以适合女校尉们踢玩。又见元

戏曲家邓玉宾描写的“随圆社常将蹴鞠抛抱,占场儿陪伴

了英豪”(《仕女圆社气球双关》)。文中“常将蹴鞠抛抱”,似乎是手脚并用了,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再看明末清初

诗人李渔在《美人千态诗》中刻画的“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拽起露金莲。

几回踢罢娇无语,恨杀长安美少年”。由于红裙拖地,踢球

时不得不用手拽起裙,但抬起三寸金莲的小脚,迈着站不

稳的步子踢球,踢不到一下子就气喘吁吁了。蒲松龄《聊

斋志异》中踢球的是一个名叫小翠的女子;《红楼梦》中踢

球的是“门上小”,这些踢球的人都带一“小”字。很明显,明末清初蹴鞠群体进一步弱势化,也是蹴鞠走向衰亡

的因素之一。

五、结语

综上讨论,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我国古代蹴鞠的衰亡是多因素的。但其中最重要

的一个因素,宋代社会趋向文弱之风是造成竞技性蹴鞠衰

退的要因,也是我国蹴鞠衰亡的社会根源。

(二)民族压迫加速了蹴鞠的衰亡。从元至清三个朝代

就遭到两个外族入侵(对当时汉族来说)。而这两个入侵民

族都采取了文化压迫政策,并强制汉族放弃文化传统,用

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迫。元、清

两朝严重的民族政策压迫加速了蹴鞠的衰亡。

(三)宋代蹴鞠球门和赛制的改革是蹴鞠衰亡的内因。

宋代球门升至9.216米高,使蹴鞠比赛完全不讲实效,而追

求传踢等花架子,加上有严格的等级规则,导致蹴鞠缺乏

竞技性和观赏性,从而迫使蹴鞠朝玩弄花样方向发展。

(四)蹴鞠对象的弱势化。从文献和至今发现的宋元绘画、瓷枕、瓷瓶上的蹴鞠图来看,宋代以来蹴鞠对象已经

偏向妇女儿童,对于足球来说,妇女儿童无疑是弱势群体。

所以,这一方面是宋以后蹴鞠竞技性严重衰退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蹴鞠对象的弱势化,也即蹴鞠的边缘化态势形成,特别是满清统治者对汉民族的蹴鞠很不重视,更是加

快了蹴鞠的边缘化,最终使足踢的蹴鞠衰亡在裹足女子的

脚下,是不奇怪的,也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125

参考文献:

[1] 颜天民, 等, 主编. 体育概论、体育史、奥林匹克运动、体

育法规[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36.

[2] 王其慧, 李宁, 编. 中国体育史[M].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教

务处编(内部), 1984: 69.

[3] 杨向东.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92.

[4] 张岱年. 文化与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1.[5] 王俊奇. 中国唐宋体育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191.

[6][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注[M]. 邓之诚,注. 北京: 中华书

局, 1982: 222.

[7] 蒙思明.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8] 谷世权. 中国体育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159.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2000 (9): 444.

[5] 张文安. 神仙信仰的发展与汉代医学兴衰[J]. 北方论丛,

2007 (6): 69~72.

[6] 张媛. 试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 (1).

[7] 许一伶. 汉代建鼓舞研究[J]. 东南文化, 2004 (3): 73~77.

[8] 卫怡雪.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研究[D]. 河南大学, 2004.

[9] 崔乐泉. 汉代肖形印中的珍品——蹴鞠纹印和角抵纹印

[J]. 体育文化导刊, 1993 (4): 31.

[10] 孙世文. 汉代角抵戏初探[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1984 (4): 67~71.

[11] 米冠军, 王仲伟, 魏仁华. 南阳汉代武术画像石试析[J]. 中

原文物, 1998 (3): 67~72.

[12] 刘英林, 武文. 中国弓箭文化的研究[J]. 西北纺织工学院

学报, 2001 (3): 39~43.

[13] 李重申, 李小惠. 丝绸之路汉代体育简犊研究[J]. 敦煌研

究, 2005 (13): 105~109.

[14] 崔乐泉. 从汉画看汉代的射箭活动[J]. 考古与文物, 1995

(2): 75~81.

[15] 邓霞. 南阳汉画像所反映的汉代体育文化[D]. 河南大学,

2004: 1~52.

[16] 许友根. 对汉唐时期的蹴鞠的研究[J]. 华夏文化, 2002

(3): 43~44.

[17] 翁士勋. 三评《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J]. 体育文

化导刊, 2005 (6): 67~68.

[18] 刘秉果. 我与蹴鞠[J]. 体育文化导刊, 2005 (5): 66~67.

[19] 刘秉果. 汉代长跑的“兴奋剂”秘方[J]. 体育文化导刊,

2005 (8): 78~79.

[20] 郭杰. 汉画中体育活动的愉悦功能[J]. 南都学坛, 2005

(4): 12~13.

[21] 许斌, 许晓音. 西汉体育文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 体育

文化导刊, 2002 (4): 59~60.

[22] 陈成军, 王永红. 对汉代体育文化的传播研究[J]. 中国历

史博物馆馆刊, 1994 (2): 50~55.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

(上接第121页)

版的日本小出末三编写、徐溥霖翻译的《最新发明二分间操》介绍的课间操是日本木真山荣次赴欧美考察教育后引进的,在日本推行两年后就传入了我国。1909年中国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徐溥霖编写的《体操上之生理》,系参考日文有关书籍写成,被列为体操教师必读书。191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体育之理论与实际》一书是从日文译成的,是一部较全面论述体操的书籍,对我国开展近代体操具有指导作用,附录有日本文部省关于学校体操游戏的调查报告。

另据顾燮光编辑的《译书经眼录》载,在1902至1904年间,中国译自日本的有关体育的书籍尚有下列几种:1.西川政宪著、杨寿桐译《国民体育学》一卷,文明书局出版。2.王肇鋐译《普通体操摘要》(日本师范学校课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3.坪井宏道、田中盛业合著,丁锦译《蒙学体操教科书》,文明书局出版。4.嘉纳治五郎主编、钟观光译《国民新体操》(记德人孙唐体力养成法),科学仪器馆出版。以上考证表明:借助日本中介、吸纳西方体育、推动中外交流、促进健民强国是客观存在的史实。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那种关于中国的出版文献在1900年最早传递有关奥运会的信息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准确的时间应该是在1904年。而关于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除了普遍认为的通过教会学校以及基督教会青年会组织的传播和留美幼童的传播这两个渠道外,实际上还应该有日本这一重要的中介。

参考文献:

[1] 罗时铭. 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时间考[J]. 体育文化导刊,

2004 (12).

[2] 郭怡. 奥林匹克演绎的教育文化[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 赵建军. 人类文明史体育卷:野蛮与文明[M]. 湖南人民出

版社, 1998: 32.

[4]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940~1951.上海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152~153.

[5] 刘佐. 外国地名探源[M]. 星球地图出版社, 1998: 408.

[6] 吕顺长. 教育考察记(上)[M].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410~422, 6, 12, 14.

[7] 刘正琰,等,编.汉语外来语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34.

[8]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主编. 万事由来手册[M]. 江苏少年

儿童出版社, 1987: 329.

[9] 王韬, 顾燮光, 等,编. 近代译书目[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587~589.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上接第123页)

126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益突出重要,可以说史料已日益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史料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建议。课题组根据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史料的定义、分类、史料教学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设计。调查对象为本校的老师和部分校外历史老师及高二、高三80名文科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史料及史料教学与学习的相关知识仍相当缺乏,没有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对史料案例研究更缺乏分析研究。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下面是对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作一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1.您认为“史料”这一概念应定义为:(选项及调查结果如下。下同) A.与历史学习有关的一切资料:26% B.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35% C.人类社会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文献材料:39% 关于“史料”学界一般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教师和学生不是扩大(选择A项)便是缩小了(选择C项)“史料”这一概念的内涵。这表明,许多教师和学生至今仍不清楚“史料”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因而也就很难在实践中开展全面、完整的史料教学。 2.您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 A.史料是否真实:20% B.史料是否有趣:10% C.史料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70%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应首先考虑史料是否真实的只有20%,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只是史料本身某方面的功能——是否有趣,是否能证明某个结论。这说明在利用史料时,功心过强,值得注意。 3.您主要从哪些地方获取文献史料?(可多选) A.教学参考书:77% B.互联网:62% C.学校图书馆:45% D.其它:29%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获取史料的最主要来源为教学参考书。这一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教师宏观的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缺失。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中学特殊的条件与环境——图书及设备等的不足、升学压力等直接相关。 4.您在课堂上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主要是以讲为主的方法:40% B.指导学生进行自学:8% C.设计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进行探究:52%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551044.html,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程诚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 摘要:在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作为一种影响力较广的错误思潮,逐步冲击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高校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高校,大学生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界定 国内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 (2)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一些人拼命渲染革命的“弊病”,在反对所谓“激进主义”、推崇保守主义的名义下,否定革命,颂扬改良。在他们看来,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地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否认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削弱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中,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努力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思想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发挥着潜真实的、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内向求善型思维、实事求是、实践理性精神,就是在当今社会需要继承、发扬光大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把中国传统文化统称为“落后文化”,认为这些“落后文化”不适应当

黎笋谈中国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战

黎笋谈中国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战 ———————————————————————总的来说,我们打败美国人以后,就没有帝国主义再敢和我们打仗了。只有中国反动派,认为他们还能和我们打仗,并且敢于和我们打仗。但是中国人民根本不想那样对付我们。我不知道这些中国反动派中的某些人还能再继续存在多久。然而,只要他们存在,他们就会像最近(指1979年初)所做的那样攻击我们。如果战争来自北方,那么(中北部的)义安、河静和清化各省就会成为整个国家的基地。这些地方作为最有效、最好、最坚固的基地,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如果(北部的)三角洲地区继续保持畅通无阻,那么形势就会非常复杂。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初如果不是越南人,就不会有任何人与美国打仗,因为那时越南人在和美国打仗,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害怕美国。……尽管中国人帮助过(北)朝鲜,但那不过是为了保卫他们自己北方的侧翼地区。(朝鲜的)战斗结束以后,压力全都落在越南身上,当时他说如果越南人还要继续打下去,那他们就得自顾自了。他不会再帮助我们,压我们停止战斗。 当我们签署日内瓦协议时,正是周恩来将我国分为两(部分)。我国以这种方式被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他曾又一次向我们施加压力,要我们不要对南越做任何事情。他们禁止我们起来(向美国支持的越南共和国进行斗

争)。(但是)他们,(中国人,)无法阻止我们。当时我们在南方,已经做好准备,日内瓦协议签字后马上就发动游击战争。这时毛泽东告诉我们党的代表大会,说我们必须强迫老挝立即将他们已经解放了的两个省交给万象政府。不然美国人就会摧毁它们,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局面!越南不得不立即(就此)与美国打交道。毛这样强迫我们,我们也不得不这样做。 这样,在这两个(老挝的)省份被交给万象后,(老挝)反动派立即逮捕了苏发努冯。当时老挝有两个营被包围。而且他们还没有作好战斗准备。后来,一个营逃出(包围)。就在这时,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必须允许老挝人发动游击战争。我邀请中国人前来和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同志们,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向老挝人施加压力,那么他们的力量就会彻底瓦解。现在必须允许他们搞游击战。” 张闻天,用洛甫做笔名,这样回答我:“是的,同志们,你说得对。我们要允许老挝营发动游击战。”我马上问张闻天:“同志们,如果你们允许老挝人进行游击战,那么在南越发动游击战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是什么把你们吓成这样,以至于到现在还在阻止这种行动?”他(张闻天)说:“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这就是张闻天说的话。然而,当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点看法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点看法 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 虚无主义发源于西方,但是随着资本的全球化进程,后发展国家和民族也逐渐被卷入虚无主义的漩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迁,社会的内部结构和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开始受到各种思潮的挑战。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借助史学研究和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否定近代中国革命的意义,否定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等等,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梁柱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中,归结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竭力贬损和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及其伟大成就;二是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是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特点:否认历史事实,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观点错误,影响面大,甚至将矛头指向历史对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从1840年被列强侵略以来,太平天国的农民,洋务运动的官僚,戊戌变法的维新派都失败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派只赶走了皇帝,但共和国壳子好歹是有了;大革命失败了,共产党给国民党打工没发工钱不说还被国民党倒打一耙跑到山沟里发展马克思主义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了,这一百余年的艰苦卓绝的抗争后,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官方的语言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逻辑是:造反历来都是你行你上,你不行,就得死。但是,仅仅不怕死是不行的,天兵天将怕死?六君子怕死?义和团怕死?黄花岗烈士怕死?他们都不怕死,那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农民,一个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基础;一个是中国革命的生力军。共产党放弃了俄国城市中心论而转向农村发展并迅速坐大,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城市工人阶级并不发达,于是转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民战争,并且取得了成功。因此,这个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果子,地主阶级洋务派没摘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摘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摘到,反倒是大山沟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摘到手了。但革命成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果子那么简单,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还包括:

论述类文本《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历史虚无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全盘西化论”。今天,历史虚无主义者则常以“重评”“反思”“还原”为名,进行假设和歪曲历史文化的反理性思考,以期达到扰乱人们思想信仰,消解人们政治认同,动摇国家和民族根基的目的。尤其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主体高知、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等新特点,其渗透性和危害性更为突出。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大做文章,而且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政治诉求,对我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恣意抹杀。中华文明是独立起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生文明,同时也是不曾灭绝,不断出新的文明系统。各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深厚、绵长、稳定且凝结有共同精神、心理状态、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史虚无主义者却用孤立、片面等非科学的态度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肆意制造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全国引导人们走向文化虚无主义,进而动摇中华民族存在的思想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其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和误读必然会导致价值规范的无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对整个社会的价值确立、行为约束曾经和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者质疑和颠覆传统历史文化的客观性、科学性,对堪称本民族标志性的史实、人物、事件进行歪曲宣传。譬如,虚无历史事实,诋毁英雄人物,从源头上否定中国文化,歪曲我们的文化归属和文化尊严,其后果必然会造成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特质的消融、民族自尊心的淡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消解,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规范产生认知障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形成认同,造成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用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以腐蚀性、渗透性和隐蔽性的手段,消解传统文化、倾覆文化信仰、破坏文化认同,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空虚、自我认知偏差、幸福感丧失,长此以往,对外来文化的判断能力和抵御能力就会减弱,国家文化安全也会面临很大威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充分重视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助推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体中华儿女为实

中美军事较量的历史回顾

中美军事较量的历史回顾 一)八国联军 回想1900年的满清政府时代,美、日、奥、英、法、德、意、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自天津登陆后,仅一月之间就占领了北京。在这次中美较量中,美国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二)抗美援朝 时隔五十年之后,即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1950年,美国纠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6个国家的军队从南朝鲜的仁川登陆,以为风扫残云般地从朝鲜直捣北京,本想重温昔日旧梦,不期遭到彭德怀率领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部东北边防军改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顽强抵抗,始终未能越过鸭绿江一步,最后大败而归。 (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美国等西方帝国主义从东北角的朝鲜入侵中国失败之后,又转到中国的西北角,自1951年起,不断地唆使和支持印度越过传统习惯的中印边界线侵入中国。在一再警告和外交谈判无效的情况下,1962年10月,毛泽东命令中国军队实施自卫反击作战。中国军队表现得异常神勇,克服了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仅一月时间,就从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一直打到离新德里只有300公里的恒河边上,势如破竹,首都新德里更是混乱到了极点,昔日城里的达官显贵吓得全都没命似的鸟兽散了。此役把西方军事家们惊得个个目瞪口

呆,他们把这支中国军队比作神兵自天而降。 (四)援越抗美 美帝国主义想借印度之手从西北角入侵中国失败之后,再转到西南,想从中越边境打开缺口侵入中国。1955年法国从南越撤出军队后,美国乘机取代法国,用军事援助扶植亲美势力。1961年1月,肯尼迪政府上台时正值中国大饥荒时期,美国以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特种部队”进入南越,次年成立“美国驻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策划和准备袭击越南北方,进而伺机攻打中国。1965年3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南越北部的岘港登陆,然后悍然北犯。接着,美国飞机不断侵入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岛上空,进行挑衅。4月12日,毛泽东发出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国人民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消灭来犯之敌。从1965年10月开始,应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政府的要求,中国向越南派出了地空导弹、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到1968年3月止总计达32万余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中国军队仅以5千余人的极小伤亡,同越南军民一道,给美军以重创,成功地实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死亡达5.8万人,受伤30.4万人,失踪2000多人。 (五)西沙保卫战 号称天下无敌的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惨败之后,人们无不惊叹中国军队的神勇。但是,美国人认为中国军队的强大主要体现在陆战方面,海战方面一定是美国的无敌舰队占有绝对优势。美国从越南撤军后,迅速对南越海军进行一番武装,然后唆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错误思潮,这种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曲解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否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意图将中国“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完全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囯蔓延,对我囯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我们只有合理分析对待历史,坚定不移的维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实质、蔓延背景和影响危害,坚决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才能更好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保障我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近年来正在中国重新蔓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认为,中国社会必须先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意图将中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蔓延会逐渐消解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信仰,消融掉我们所具有的客观理性的历史信仰。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深入理性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兴起的特点、根源和危害,坚决批判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在我国的蔓延传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为我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虚无主义起源于西方,同样历史虚无主义的也源于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错误思潮,是为了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为将我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而产生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常以“重写历史”的名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歪曲国史、诋毁党史。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诋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消解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瓦解我国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消融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信仰。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妄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所帶来的优越性,进而从根本上质疑和否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理性,合法性。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正逐步消除和侵蚀历史学的科学性,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具,会出现误导现实运动的严重后果。 第五,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历史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没有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没有在全面系统的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就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简单的否定,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口述历史 范例 抗美援越

烈火中的记忆 ——献给那些为祖国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人 林一涵 (北京五十中学初二3班东城区100050) 星星跨越千古记忆,穿透滚滚红尘,见证岁月流转,亘古不变地照耀着人间。我坐在窗边,桌上摊着那本《中国军队援越抗美纪实》,窗外星光璀璨,万家灯火,恍惚间似乎把我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的姥爷,一位曾经驰骋越南战场的战士,他那独特的经历,娓娓道来的战争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多想也成为一名抗美援越的军人,闯入激情岁月,也创造一段独特的人生。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攻击,即所谓的“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战争,军用飞机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威胁中国安全。1965年4月,应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1]。 根据中越两军协议和1965年7月14日越军总参谋局的请求,援越高射炮兵部队首批于1965年8月入越参战[1]。 高炮部队既要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的施工,又要担负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北宁至谅山段、河内至老街铁路线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线以及太原钢铁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并且在历时3年9个月的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中,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2]。 我姥爷是炮兵作战参谋,所在部队就是驻扎在东北的某师。他在1967年5月随高炮部队入越,任务是保卫邱江桥以及越南的钢铁厂和发电厂。邱江桥就是克夫到太原的一座支线桥,越南三岛山的西面是老挝、柬埔寨、泰国,美机从泰国起飞,越过老挝或柬埔寨,到越南北方轰炸。 “飞机轰炸,一周便要来一、两次,”姥爷说,看到我担心的眼神,他神秘地接着说:“不过,一般事先都能知道,因为敌机起飞前有信号,飞行员开作战准备会,开会时要测试飞机上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有的还要在无线电通信设备上试说几句话以验证设备的良好和信号的畅通,这是他们出动前就有的准备工作,即使有时不讲话,也会吹吹气“噗噗噗”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就知道了,可以提前进入阵地。同时我们还要事先做好临时的战斗部署:比如在桥的两端都要架好炮,有时飞机会投完弹后,直接回返,也有的时候会再次飞回来轰炸一遍。一旦敌机奔袭而来,指导员喊动员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但真的敌机临近,阵地上反而安静下来,只听得见连长简短的命令。一般没等到我们开炮敌机就开始投弹,投弹的时候,从下往上看就像洒枣一样,一把一把的,朝着你扔来,炸弹临近个头就会显得越来越大,随后是一片巨响……,我耳朵就是那时候被震聋,虽然后来恢复了一些,但也明显不好使了。” “那么桥是被炸毁了吗?”我有些着急,大声地问。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美国的武器装备早已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又何况那时中国刚刚发展,还在经历文革,困难重重。 姥爷看着我疑惑的表情,却轻松地笑着说:“实际上也没那么可怕,有时候看着炸弹是朝着你来的,实际上早就过去了,美国人胆小,不管三七二十一投完弹就算完成任务,投到哪里去就不管了。敌机轰炸桥,总会从5000或6000千米开始俯冲向下,至3000千米投弹。飞机在5000千米时,我们就用五七炮打,当飞机离近了,要俯冲轰炸从5000公尺下降到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06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明:要遵循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科书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史料,这些史料也集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新高考也日益重视历史“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材料题中更多地贯彻了考查能力的原则,在强调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意义 (一)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就要依赖史料。史料是指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文字资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三类,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是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当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 充分结合课本提供的史料以及一切能用的课外知识服务于课堂,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重现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师生应该认识到史料绝不限于历史教科书,史料是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同时,他们有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对以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究;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弥补教材不足,拓展思维空间

历史虚无主义

论历史虚无主义 课题:如何看待近年来网上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班级:统计15甲 组员:陈文蕴谈诗雯陈建芳陈亦婷张晓锦陈思玥周敏芳高东东 随着信息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急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思考方式。因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就变得更加直接与激烈,不同的思想层现错出。历史虚无主义也借助新媒体的快车越来越深度的介入、渗透大众的思想、行为,甚至演变成“看得见”的线下破坏力。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是非常不可取的,这种在网上肆意蔓延的思潮引起了我们当代众多人民的关注。 首先,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它并不是单纯地不承认自己民族的历史(但也包括这种情况),有时,它更多的是用各种方法去解释历史,歪曲历史。因受外界某种或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一系列对历史不全面的,不正确的看法,或者是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历史观。遥望中华民族的历史,两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三年抗美援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是一部英雄史诗。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拥有如你我一样的血肉之躯,却在有限的时空里诠释了人类生命可以抵达的厚度;他们是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在未来的岁月里创造奇迹的鲜活人物,并以奇迹改变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然而最近网上兴起了一股浪潮,一些针对革命先烈的诋毁性谣言开始兴风作浪,更有人诋毁毛泽东,否定中国革命,美化反面人物等等。编造雷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政治偶像、邱少云、黄继光根本不存在,是杜撰出来的英雄等谣

言。那些所谓的邱少云在烈火中捐躯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刘胡兰精神有问题等言论在网络上不断被炒作,这也从深层次反映出历史虚无主义当下的猖獗和卑鄙,以及小部分网民价值观的缺失与精神信仰的迷失。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大多会被接地气、接网气地包装成娱乐消费产品,借以丑化英雄先烈和历史人物。例如称赖宁是官二代,雷锋玩姐弟恋,孙中山包二奶,岳飞是大地主,孔子是丧家犬,等等。内容也须有所差异,但进攻方式、娱乐形式、诋毁手段、抨击目的,都是一致的。然而对我党我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蓄意进行抹黑和贬损提出这些言论的人的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当一些聚焦历史话题的微博客、网络大V,以及某些公共微信平台或个人微信,成为歪曲历史甚至编造历史的主要推手,使得一部分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集散地,让这些言论影响大家对这些英雄人物的看法和感观,但是我们得意识到这些英雄人物怎能容得这些言论这样诋毁,我们应该正确而又客观地认识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该对这些不良网络风气进行扼杀。 也许我们还存在很多的历史猜测、历史疑问,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还不是妄加猜测,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恰恰犯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的判断,结论往往是有目的的,借助目前发达的互联网,去驳倒一些已经成形的历史真相。所以我们要记住,当我们去面对那一些历史,着手去研究那些历史时,要放下我们的意气,用一颗空的心去填装历史真相。这就是为什么,考古时,考古人员要戴上手套,力求保证历史现场的完整。 另外,还有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就是否认历史,完全否认某段或所有历史的真实性或存在。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很可怕的想法和趋势。这个词,最早就是用来统称那些否认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人的。要知道,否认历史,就是否认民族。

援越抗美战争(无籍贯信息待整理)烈士名录

援越抗美战争(无籍贯信息待整理)烈士名录 1 谢家臣1914 1951.5.4 抗法援越军事顾问团警卫员 嘉林烈士陵园化名:阮红旗,安葬在谅山省文燕县平众社龙金村,1957年3月14日移至本陵园 2 黄金英1951.6.27 抗法援越军事顾问团成员嘉林烈士陵园化名:阮氏兰,安葬在宣光省山阳县新潮社,1957年3月16日移至本陵园 3 陈兰方1932 1951.8.15 抗法援越军事顾问团联络员嘉 林烈士陵园化名:黎文荣,安葬在高平省广燕县红丁社派犒村,1957年3月18日移至本陵园 4 包寿山1931 1951.11.7 抗法援越军事顾问团饲养员嘉 林烈士陵园化名:阮伯高,安葬在北件省府通县商明社那法村,1957年4月3日移至本陵园 5 鲁显余192 6 1952.10.1 7 抗法援越军事顾问团警卫员嘉林烈士陵园化名:邓荣光,原安葬在越西北地区,1957年4月3日移至本陵园 6 王学文1953.3.4 抗法援越军事顾问团通信员嘉林烈 士陵园化名:阮文胜,安葬在太原省丁和县平众社同潭村,1957年3月28日移至本陵园 7 刘增庭嘉林烈士陵园 8 顾炳贵1964.6.9 援越工程技术人员文典烈士陵园

9 魏满堂1966.4.5 后勤2支队7大队30队9分队吉婆烈士陵园碑注:中国志愿工程队第2支队 10 杨明玉1966 志愿工程队第2支队7大队吉婆烈士陵园碑注:中国 11 张吉辰后勤2支队7大队13中队9分队战士吉婆烈士陵园碑注:中国志愿工程队第2支队,立碑时间为1966年4月5日 12 张朝勤后勤2支队7大队13中队吉婆烈士陵园碑名:张兆勤,立碑时间为1966年4月5日 13 强志德1965.10.8 后勤工程指挥部测设总队副教导员孟莱烈士陵园 14 魏煜良1966.9.30 工程指挥部测设总队304队朗绷烈士陵园 15 张玉生1968.1.14 工程166支队52大队班长朗绷烈士陵园 16 李学桢1966.9.26 后勤67支队朗禄烈士陵园 17 黄炳元1966.5 后勤67支队朗达烈士陵园 18 马国祥1966.5.31 后勤67支队619团朗达烈士陵园(云南省宜良县人,已经转移至云南籍烈士名录) 19 李玉照1966.9.1 后勤5支队25大队朗达烈士陵园 20 唐凤尧1966.9.1 后勤5支队25大队朗达烈士陵园 21 刘天才1966.9.22 后勤67支队朗达烈士陵园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 材料一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泛起、蔓延,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也产生了影响。为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采用抽样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主要观点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本文拟根据调查结果,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建议。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概括如下: 1.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知晓度有限,但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蔓延已有一段时间,高校师生对于它有所了解认知, 但程度是有限的。在调查中,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人数比为15.7 %,远低于“不大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数比60.7 %, 自认为对历史虚无

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教师人数只占总受访教师数的五分之一。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缺乏认知,并不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没有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在调查中,只有2.3 %的教师、4.5 %的学生自认为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55 %的师生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影响。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调查中,关于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贡献等重要问题上,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人数基本上都达到50 %,说明一半受访师生对中国近代国史、国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国逐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正确的认识。可是在上述大多数问题上,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比例高于自评的受影响比例,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师生选择了“不确定” 这说明:其一,一些师生在不自觉中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引导,他们对此缺乏清醒的自我认识,其实际思想状况与他们的自我评价不耦合;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蔓延,致使一部分师生接受它的观点,或者对主流意识形态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其三,高校师生普遍缺乏辨别、判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标尺,缺乏判断理论是非的引导。

现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成因_邹诗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6月/2日/第007版 历史学 现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成因 邹诗鹏 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均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究其根源,它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又不断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势头。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很难滋生这种思潮,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却空前遭遇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在社会转型中充分把握自身文化传统,深入理解和阐述唯物史观,实现自身文化传统的哲学自觉与价值重建。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今日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都有表现,并且随着商业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具体表现是,不承认历史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与连续性,把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看成是彻底的断裂,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漠视人文精神传统的内在传承及其教化意义。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否定历史传统,也否定自身的当代史及其现代化传统,或者用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否定中国革命,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传统。与此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完全认同物化逻辑,并以追逐商业利益为本,迎合种种后现代时尚及大众文化趣味,进而表现为种种消极、颓废以及享乐主义的精神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因此,其种种成因值得我们反思并深入分析。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从大的背景来看,它是19世纪以来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世纪病”的症结。它在近代的兴起与启蒙运动有一定关联,废黜了上帝之后,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时代随之而来,加剧了历史与时代之间的断裂。当实证主义展开一种线性化的历史进步意识并以断裂的观念看待古今问题时,就开始形成历史虚无主义,前所未有的世俗化运动则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社会背景。 自近代兴起开始,历史虚无主义就受到哲学人类学、历史主义以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批判。但是,这些思潮的演进反过来又受到了虚无主义的侵蚀,表明这一时代精神受到了虚无主义的强力宰制。比如,在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中形成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在吸纳了实证主义历史观的同时,生成了一种关于历史进步的总体性,以此对抗历史虚无主义。但是,受现代科学主义以及实证主义的影响,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了批判的历史哲学,而后者则放弃并拒绝承认历史的总体性,并在历史方法论的追求中,接受了历史怀疑论与不可知论,最终滑向了历史虚无主义,现代精神文化的历史相对主义的盛行直接支撑了历史虚无主义。即使是以遏止虚无主义为己任的现代哲学解释学传统,在演进过程中反过来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其次,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不断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不只是观念自身的运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掌控。资本主义特别是在其激进的早期阶段,持某种单一的历史进步观,把现代与历史断裂开来,这使得对历史的虚无成为可能。资本主义制度则把人与人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并通过工商业固定下来,进而通过合理化的方式将作为现代性产业的工商业与作为传统产业的农业之间断裂开来,由此确定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关系。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把人抛入各种机械性以及科层化的现代组织体系中,抛入物欲化以及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中,进而在存在方式上割断了现代人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切断了传统对现代的规制与约束,从而加剧了现代人的虚无与荒诞感。 资本主义在后来的演进过程中融入了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与文化机制。不过,这仅对既定的资本主义体系有约束力。而在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

史料教学研究综述

◆新课程研究◆ 史料教学研究综述 ◆李 进 摘 要: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历史学科特点的决定和适应高考的需要。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史料教学 高考 新课程改革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记忆性的活动因素大大超过思考性的活动因素,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对“既定的”史实和结论进行复述、记忆以至背诵。然而,这些“既定的”史实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学生对这些史实和结论又是如何认识的,学生可不可以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更无从谈起。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景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1]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各科的课程标准颁布。在《历史课程标准》中,从教学目标、过程、手段和评价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新课程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来说,对史料的学习可以增加他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而且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在学生看来会更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特别是史料的运用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操作,提供具体的材料,有利于他们学科能力的发展。”[2]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一要求,一线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无疑是适应新课改,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最好教学模式。 (二)历史学科特点决定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时间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3]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或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或解释,而且客观历史不能重现,因此现在的人们要想了解历史就必须借助史料。史料“便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以往人类文化的痕迹”[4]离开史料,人类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5] 因此,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都非常重视史料。英国学者柯林伍德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历史学的程序和方法根本就在于解释证据”。6]傅斯年主张“史学便是史料学”[7]的论断,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8]胡适也说,“历史学就是根据”,历史学家“全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1年第3、4期 20

心得体会:当下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当下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最新)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其特征主要为:一是否定历史的价值,尤其对本国的历史缺乏应有的敬意,一味抹杀,以为一无是处;二是借口历史认知存在相对性,随意歪曲历史真相,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陷入了相对主义。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少数人在“去宏大叙事”、“重写近代史”等名义下,热衷于做翻案文章,不仅任意颠覆几代学者潜心研究而获致的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的历史认知,而且颠倒是非,歪曲历史真相。例如,先是歌颂晚清的改良运动,而贬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继则拔高清政府,连改良运动也骂倒了。由是以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尤其是不遗余力地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不限于学术界。在所谓崇尚自由、思想多元、追捧创意与彰显个性的名义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蔓延到社会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青年中形成了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社会共有的信念与目标,不容掉以轻心。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发展过程曾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历史作为多样化的统一,即这个民族的共同创造与共同的记忆,包括得失在内,在整体的意义上,便都构成了它的生命本源,奠定了它进一步走向未来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钱穆在他的名著《国史大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国民对本国历史应当具备的基本信念和准则:“任何一国之国民”,都必须了解本国的历史,并心存“温情与敬意”,而不容“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他还进一步强调以下的观点:千万不要以为“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因之可以将现实中的“种种罪恶与弱点”,都推诿于古人。他认为,这是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①这无疑是十分深刻的见解。人们尽可以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上前人行事之是非得失,却没有理由简单地全盘否定和抹杀属于民族共同体的那一时代的历史。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极少数人一味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诬之为“罪恶连连”的暗夜,不仅歪曲历史,而且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浅薄狂妄”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浅析援越抗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1

援越抗美——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要:由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是美国继朝鲜战争后,在亚洲发动的又一次战争,这场战争,无论是从持续的时间,还是从战争的规模上看都是朝鲜战争难以所及的。除了直接参战国美国和越南外,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也都派兵进入越南战场,唇亡齿寒,中国也以援助越南的名义,秘密派遣大批工程兵、铁道兵、高炮兵和海、空军部队。这是一场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局部热战,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将要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分析越南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越南战争中国中美关系 越南战争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解放战争。早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就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但是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而这一天来得很快。 1961年5月,美国开始在南越发动“特种战争”,1964年8月4日美国政府声称美国军舰在北部湾受到所谓第二次袭击,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发动了突然的武装侵略,完成了对越南战争的升级,至此,越南战争日趋白热化。到1975年美越签署停战协议,这场战争持续了十余载,不仅对交战双方,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虽然没有像朝鲜战争一样直接参战,但是从各方面支援越南却是公开的秘密,因此,越南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要分析越南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就要从越南与中国的关系说起。越南是中国的邻邦,长期作为中国的附属国而存在,日内瓦协议后,越南一分为二,以北纬17度为界,南北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统治,南越由保大皇帝统治。美国撕毁日内瓦协议,占领南越,控制南越政权,成立越南共和国,与北越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形成对峙状态。由胡志明主席领导的北越同中国一样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是中国最友好的盟友,因此北越有难,中国支援显得义不容辞。越战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几个几个方面。 一、越南战争增加了中国的经济负担。 越南战争中,中国一直给予越南无私的帮助,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在物资上,中国对于这位社会主义的兄弟一直是无私援助的,毛泽东指出,凡是越南提出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