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考前冲刺刘凤科刑法讲义-word版

2014考前冲刺刘凤科刑法讲义-word版

2014考前冲刺刘凤科刑法讲义-word版
2014考前冲刺刘凤科刑法讲义-word版

2014年司法考试刘凤科刑法100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第244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二款规定:“明知他人实施前款行为,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根据上述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D A.将强迫劳动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是国民意志的反映,这是人民民主的当然要求

B.司法机关对强迫劳动行为依法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体现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

C.将协助强迫劳动的行为认定为强迫劳动罪的实行犯,是司法公平与公正的体现

D.强迫劳动的犯罪分子没有财产,就不能判处其罚金,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表现

并处罚金

2.①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刑法修正案,但不包括其作出的立法解释

②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罪状的描述需要根据其他法律加以补充,这种立法体例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这种立法体例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③扩大解释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而类推解释得出的结论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④文理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论理解释;文理解释的结论不合理或者产生多种结论,则必须进行论理解释

关于上述四句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

A.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B.第①④句正确,第③②句错误

C.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

D.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

3.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C

A.将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中的“绑架”解释为拐卖妇女儿童罪中的绑架行为,而不包括绑架罪中的绑架行为,属于限制解释

B.将寻衅滋事罪中“公共场所秩序”解释为公共秩序,至少是扩大解释甚至是类推解释

C.将“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解释为包括“一年内因走私被给予一次行政处罚、一次刑事处罚后又走私的”,属于扩张解释

D.将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罪中的“证据”解释为包括证据资料,而不限于狭义的、已经查证属实的、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属于扩大解释

4.乙被违章车撞死,现场留下了肇事车的油漆,目击者记住了违章车辆牌照。警察找到车主甲时,车主甲已经给该车涂上了其他颜色的油漆,擦掉了车上的血迹,修补了车上的相关痕迹。甲拒不承认自己驾驶了该车,也不说明谁驾驶了该车。但警方能够确定该车就是撞死李某的违章车。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C

A.如果能够证明甲成立交通肇事罪,则毁灭犯罪证据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B.甲虽然不成立交通肇事罪,但实施了帮助毁灭证据的行为,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C.由于既不能证明甲交通肇事,也不能证明甲帮助毁灭他人犯罪的证据,故甲无罪D.甲拒不说明谁驾驶违章车的行为不符合“作假证明包庇他人”,故不成立包庇罪

5.A国人甲在B国劫持了该国民航飞机飞往C国,但C国警方未能成功抓住甲。后来甲进入我国,被抓获归案。经查实,甲为劫持该航空器,还打死了空警,并在劫机过程中抢劫了包括我国公民在内的多名乘客的财物。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本案中,无论甲劫持的是军用飞机还是民航飞机,我国都适用普遍管辖原则,但对抢劫罪适用保护管辖原则

B.对甲定罪量刑的依据是我国刑法以及国际条约

C.甲成立劫持航空器罪与抢劫罪,应当数罪并罚

D.按照我国刑法,对于甲的犯罪行为,不可能判处其死刑

6.①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_____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②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____核准,执行死刑

③符合假释条件的犯罪人,即使实际执行刑期没有达到最低要求,但如果有特殊情况,经____核准,可以不受最低执行刑期的限制

④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____核准

在上述表述的空格中,应该依次填入:

A.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

D.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

7.《刑法》第243条第一款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第三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属于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属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诬告陷害某公司走私普通货物、物品,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成立诬告陷害罪(从重处罚)与滥用职权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C.意图陷害他人,向公安机关告发他人诈骗数额50万元,但经侦查证实,他人实际上盗窃了1万元财物的,不成立诬告陷害罪

D.即使没有第243条第三款的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也不成立犯罪。这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8.甲出门前发现其点燃的蜡烛可能倾倒,容易引发火灾,但未采取任何防止措施,后来蜡烛倾倒果真引发火灾;在火势蔓延之际,路人乙发现后未报警,看了一会旋即离开火灾

现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乙二人的行为与火灾之间都有因果关系

B.甲成立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的放火罪

C.乙成立不作为方式的放火罪

D.乙不报警的行为与作为方式的放火罪没有等价性,不成立犯罪

9.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虐待家庭成员致其重伤,被害人受强制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告诉

B.使用暴力手段猥亵儿童,致儿童重伤的,成立猥亵儿童罪一罪,从重处罚

C.强奸过程中将阻止者打成重伤的,成立强奸罪与故意伤害罪,应数罪并罚

D.抢夺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成立抢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

10.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跑,路人随即将被害人乙送往医院,但仍然抢救无效死亡。甲不救助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甲在公交车上与素不相识的乙发生争吵,甲推了乙一掌,乙倒地后因诱发脑溢血、心脏病而死亡。甲的行为和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杀害儿童后逃离,儿童的父亲乙发现后能够救助而不救助,导致儿童失血过多而死亡。甲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甲为取财而潜入李某家,将李某卧室房门反锁。在甲搬运财物的过程中,李某一直未醒来。甲将李某锁在房间的行为与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1.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国有公司领导乙等三人经研究决定,私分国有资产300万元,每人获得100万元。甲国有公司成立私分国有资产罪,乙等三人成立贪污罪共犯

B.监狱长甲要求在押罪犯乙“赞助”看守所100万元办公费,之后将乙予以释放。甲成立受贿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应当数罪并罚

C.甲为了骗保,申请成立某公司后放火焚烧厂房,并向保险公司索赔了50万元保险金。甲成立放火罪与保险诈骗罪,属于牵连犯,从一重罪处罚

D.甲单位的分支机构以分支机构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分支机构所有的,即使分支机构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也要按照单位犯罪处理

12.①根据刑法理论,____是指客观上阻止了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但主观上没有防卫意图的情形

②根据刑法理论,没有现实的不法侵害而误以为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而进行“防卫”行为的,叫做____

③根据刑法规定,“____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④根据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____,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上述空格应该依次填入:

A.偶然防卫-防卫不适时-正当防卫-防卫行为

B.防卫挑拨-防卫不适时-防卫行为-防卫行为

C.偶然防卫-假想防卫-正当防卫-防卫行为

D.偶然防卫-假想防卫-防卫过当-正当防卫

13.甲被乙追杀,在逃跑过程中捡起一块石头扔向身后的乙,把乙砸成重伤,同时把正好从这里经过的丙也砸成重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甲将乙砸伤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不成立犯罪

B.甲将丙砸伤的行为成立假想防卫,不可能成立故意犯罪

C.将甲的同一行为认定为既是正当防卫又是假想防卫并不矛盾

D.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与假想防卫的竞合,仅以正当防卫论处

14.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针对不作为的法益侵害行为,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B.针对正在实施杀人的精神病患者,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C.针对抢夺既遂被追赶的犯罪人,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D.针对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15.关于罪过,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任何犯罪的成立都要求行为人在行为时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的罪过心理

B.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构成犯罪的所有客观违法事实

C.刑法规定的某些具体犯罪只能由间接故意构成,不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D.对相同的客观违法事实,如果过失成立犯罪,那故意一定也成立犯罪

16.下列哪一行为不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A.甲为杀妻,在其食物中投放毒药,明知孩子可能分食食物,而放任孩子被毒死

B.甲为打猎物,不顾可能击中在附近采摘果实的乙,仍然开枪,导致乙被打死的

C.甲因犯罪被乙当场抓获,为挣脱逃跑,甲掏出匕首刺向乙,致乙心脏被刺而死

D.甲意图杀死乙,得知乙值夜班,即放火烧毁值班室,却将顶替乙值班的丙烧死

17.关于犯罪故意,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误将救灾物资当作银行资金抢劫的,成立“抢劫救灾物资”的加重情形;乙误将军用物资当作普通财物而抢劫的,成立普通抢劫罪,不属于加重情形

B.甲意图盗窃枪支,实际上却盗窃了弹药。由于甲只有盗窃枪支的故意,所以甲成立盗窃枪支罪(未遂),而过失盗窃弹药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C.甲明知自己的幼女掉人河中,但认为自己没有救助义务而没有实施救助,其女溺亡。由于甲认识到“幼女掉人河中”的事实,就表明认识到自己负有作为的救助义务,故甲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D.虽然违法性认识不属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但如果甲确实不知道其行为违法并使其因此不可能知道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则没有犯罪故意

18.经司法机关查明,未成年人甲实施了以下行为:

①14周岁生日当天伤害他人,三天后被害人伤重抢救无效死亡

②14周岁生日当天在他人酒中投入毒药,并将毒酒藏于酒柜中。次日,甲看到被害人饮用时未作任何表示,被害人毒发身死

③15周岁生日当天绑架李某,使用暴力致使李某死亡,但证据表明,甲既无杀人故意,也无伤害故意

④16周岁生日当天与乙(15周岁)约定次日凌晨4点钟一起盗窃。甲窃得300元,乙窃得5000元,两人随后对半分赃

关于甲的上述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行为①中甲不构成犯罪

B.行为②中甲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C.行为③中甲既不成立故意杀人罪,也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D.行为④中甲成立盗窃罪既遂,数额5300元

19.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在夜间实施暴力意欲强奸妇女,但在实施暴力行为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是熟人,进而放弃强奸行为的,甲成立强奸罪中止

B.甲潜入银行,打开保险柜后发现里面只有300元,甲拿走钱后逃离现场。尽管甲取得了300元,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要求,其行为应当认定为犯罪未遂

C.甲打算窃取现金,但发现有宝石,而只窃取宝石、不窃取现金。针对现金,甲成立犯罪中止;针对珠宝,甲成立犯罪既遂

D.甲在杀李某的过程中,由于警察的到来而逃走,当晚甲经过思想斗争,打消了继续杀李某的念头。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20.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为抢劫财物而故意杀乙,虽然甲取得了财物,但被害人仅有轻微伤。甲成立抢劫罪既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想象竞合犯

B.甲为勒索钱财绑架乙,由于不堪乙的谩骂,遂杀害乙,但乙被及时赶到的警察予以解救。甲成立绑架罪,适用“绑架杀害被绑架人”的法定刑,同时适用未遂犯的规定C.甲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乘客的财物,无论是否抢到他人财物,都应当以加重情节的既遂论处

D.甲实施欺骗行为,意图诈骗他人财物100万元,但仅仅骗取了5000元。甲成立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未遂)与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既遂),属于想象竞合

21.甲(男,20周岁)、乙(男,15周岁)、丙(男,13周岁)三人共谋强奸丁女。在乙、丙二人实施了奸淫行为之后,甲觉得丁女很可怜,遂放弃实施奸淫行为,并将丁女送回家中。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乙、丙三人构成强奸罪的共犯,甲、乙不构成强奸罪的间接正犯

B.甲、乙二人构成强奸罪,但丙不满14周岁,故不构成强奸罪

C.对甲、乙二人都应当适用轮奸的法定刑,并按照既遂原则处罚

D.甲主动放弃了奸淫行为,属于共犯脱离的情形,成立强奸罪中止

22.一般公民甲唆使15周岁的警察乙刑讯逼供犯罪嫌疑人,乙因而对犯罪嫌疑人赵某刑讯逼供。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如果认为教唆犯和间接正犯的区别在于被指使者是否达到刑事法定年龄,则甲不成立教唆犯

B.刑讯逼供罪属于真正的身份犯,要求实行犯必须具有司法工作人员的身份,故甲不

成立刑讯逼供罪的实行犯,但成立间接正犯

C.如果教唆犯中教唆对象只要具有事实上的责任能力即可,则乙是刑讯逼供罪的实行犯,甲是刑讯逼供罪的教唆犯

D.根据选项C的观点,甲的行为属于“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情形,应当从重处罚

23.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丙欠甲的债,甲对乙说“你去问丙是否还债,如果不还债,我就关押他的妻子。”乙明知丙会立即还债,但仍然对甲说“丙不还债”,于是,甲关押了丙的妻子。甲是非法拘禁罪的直接正犯,乙是非法拘禁罪的教唆犯

B.甲教唆乙说:“丙是坏人,你将这个毒药递给他喝。”乙却听成了“丙是病人,你将这个土药递给他喝”,于是将毒药递给丙,丙喝下毒药后死亡,但乙没有杀人故意。尽管乙不存在杀人故意,但甲仍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C.甲为考验帮会新人乙是否警察,故意将一把没有装上子弹的手枪交给乙,指示乙当场开枪杀害丙,乙接受教唆开枪射击,因没有子弹而未能致丙死亡。甲的行为属于未遂犯的教唆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D.甲教唆乙去马路边抢劫,而乙接受教唆后入户抢劫2000元。甲、乙虽然成立抢劫罪的共犯,但甲只对抢劫2000元承担责任,而对“入户抢劫”这一加重情节不承担刑事责任E.医生甲意图杀死患者丙,将毒药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后来发现是毒药,但仍然注射了该毒药。客观上甲的行为引起了乙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的意思,属于教唆行为;主观上甲间接正犯的故意又符合教唆犯的故意,故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24.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为了让盗窃后被丙追赶的乙逃跑,使用暴力阻止丙追赶,致使乙逃脱的,甲成立盗窃罪的共犯

B.甲男明知乙女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的,甲成立破坏军婚罪,乙成立重婚罪,二者具有共犯关系

C.甲让乙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甲成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属于实行犯D.甲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甲成立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共犯

25.关于集团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犯罪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即对集团成员所实施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B.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指示其成员实施诈骗行为,该集团成员在实施诈骗行为的过程中转化为抢劫的,首要分子不应对其成员的行为承担责任

C.参与实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行为,被执行拘役之后又犯为境外提供国家秘密罪的,应当从重处罚,而且不得缓刑,也不得假释

D.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不要求一定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纵容,但国家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则成立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26.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在社会治安形势稳定、犯罪率较低的时期应侧重特殊预防,在社会治安形势恶化、

犯罪率较高的时期应侧重一般预防

B.因上网诱发犯罪而被判处管制的未成年人,可以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内进入网吧等特定场所,并实行社区矫正

C.尽管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属于剥夺人身自由,但应当折抵刑期,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2日折抵刑期1日

D.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27.甲(生于1936年4月5日)指使乙(女,生于1992年4月4日)在2010年4月6日毒杀被害人丙。次年案发,于2011年5月6日进入侦查阶段,在羁押过程中乙自然流产。后因证据不足,甲、乙二人被释放,但半年后发现新的证据,对甲、乙提起公诉。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按照从旧兼从轻原则,对甲应适用《刑法修正案(八)》中不适用死刑的规定

B.甲既没有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也没有从重处罚情节

C.即使乙在起诉、审判期间没有怀孕,但对乙也不能判处死刑

D.如果甲、乙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并符合缓刑实质条件的,对甲、乙应当宣告缓刑

28.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根据其死缓期间的表现等情况,人民法院可以决定限制减刑

B.判处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2年的,在徒刑执行期间与徒刑执行完毕之日起2年内都不能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C.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合法所有而且没有用于犯罪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财产,但不得少于违法所得数额

D.执行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

29.①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刑期都是从判决____起起算;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_起计算

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____起计算;假释考验期限,从____起计算

③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____起计算;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____起计算

④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____起计算;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____起五年内再犯故意犯罪的,可能成立累犯

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第①句均应当填“执行之日”

B.第②句均应当填“假释之日”

C.第③句均应当填“确定之日”

D.第④句均应当填“期满之日”

30.关于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关系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交通肇事后,乘车人乙指使甲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甲、乙均成立交通肇事罪

B.甲白天将货车停在路边,乙驾车飞速驶来,撞到货车尾部,乙当场死亡,甲随之逃离现场。因甲逃跑的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甲不成立交通肇事罪C.甲交通肇事将乙撞死、将丙撞成重伤,甲误以为乙、丙已经死亡,遂将“尸体”沉入江中,结果导致丙溺水而亡。甲成立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D.甲知道自己喝了一定量的酒,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并驾驶机动车的,就能认定甲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因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成立交通肇事罪

31.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A.甲明知是乙走私进口的货物、物品而直接向乙非法收购,数额较大的

B.甲未经依法批准,也没补缴关税,将境外为灾区捐赠的物质在境内销售牟利的

C.甲误将珍贵文物当作贵重金属而走私入境的

D.甲走私珍稀植物及其珍稀植物制品的

32.关于货币犯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将大量1967年制造的面值1分的硬币,改变为具有收藏价值的1961年制造的面值1分的硬币的,成立变造货币罪

B.将假币捐赠给红十字会的,属于赠予行为,不成立使用假币罪

C.将假币交给不知情的人去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成立使用假币罪的间接正犯

D.使用伪造的停止流通的货币在商场购物的,成立诈骗罪,不成立使用假币罪

33.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银行贷款用于赌博的,成立骗取贷款罪,不成立贷款诈骗罪

B.甲使用其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诈骗数额较大财物的,成立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

C.银行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之便,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成立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一罪,从重处罚

D.银行工作人员甲明知李某贷款诈骗而发放贷款的,成立违法放贷款罪与职务侵占罪,数罪并罚

34.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误将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所得当作其集资诈骗所得,而为其掩饰来源和性质的,成立洗钱罪

B.甲犯集资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应当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C.甲谎称购买铝锭,与乙厂签订购销合同,约定货到付款。货到后,甲给乙厂出具空头支票一张,随后连夜将铝锭运走。甲成立票据诈骗罪

D.甲用伪造的信用卡私下质押担保,骗取他人数额较大财物的,不成立信用卡诈骗罪,但成立诈骗罪

35.甲是乙公司分厂厂长。乙公司购买一辆汽车交给甲使用,同时办理了车险(乙公司为投保人和受益人)。后来,因分厂欠债,该车被某单位开走。甲向乙公司谎称该车被盗,乙公司遂向保险公司理赔,获取保险金20万元。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成立保险诈骗罪的直接正犯

B.成立保险诈骗罪的间接正犯

C.成立诈骗罪的直接正犯

D.成立诈骗罪的间接正犯

36.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因逃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刑满释放后第二年又逃税,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B.甲未经注册商标人许可而在自己商品上使用他人注册商品,又销售明知是他人的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犯罪的,成立假冒注册商标罪一罪

C.甲制作、出售假冒名家署名的美术作品,并欺骗他人,骗取数额特别巨大财物的,成立侵犯著作权罪与诈骗罪,数罪并罚

D.甲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成立非法经营罪

37.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邮政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开拆邮件、包裹窃取财物的,成立盗窃罪,从重处罚

B.合同制民警甲在办案过程中,殴打被害人乙,逼其交代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导致乙伤重抢救无效死亡的,成立暴力取证罪与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的想象竞合犯C.医生甲欺骗患者乙,称其身患绝症,只能活三个月,三天后剧烈疼痛,引起患者自杀的,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D.甲组织多名6、7岁的儿童进行诈骗,共获赃款10万余元的,成立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与诈骗罪的间接正犯(从重处罚),属于想象竞合犯

38.不考虑犯罪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成立侵占?

A.甲占有乙的提单,甲到物流公司没有使用提单,而是将货物私自运走的

B.甲分期付款从乙处购买商品,并约定在付清货款前所有权归属于乙,后来甲将该货物卖与他人,但按期支付货款的

C.甲利用非法获取的他人炒股账号、密码,低价抛售他人股票,造成他人30万元经济损失的

D.甲意图将乙的电脑拿到院子里摔坏,刚出乙家门,发现乙回家,赶紧将电脑拿回自家,放置一段时间后又将其出售的

39.关于财产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某公司经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原本可以由单位承揽的业务变为个人承揽,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承揽合同,共获取10万报酬的,成立职务侵占罪

B.甲在其夫(公司法定代表人)被捕后,自行到公司代行法定代表人职责,利用代行法定代表人职责的便利,将公司10万元财物据为己有的,成立职务侵占罪C.世界杯期间,甲趁邻居乙全家出国旅游之际,将乙家的电视机(价值2万元)窃取以便自己观看,世界杯结束以后归还的,成立盗窃罪

D.甲窃取丙一张中奖彩票(金额5万元),告知乙真相并交给乙,指使乙去兑奖中心兑奖的,甲成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教唆犯,从一重罪处罚

40.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抢劫罪?

A.甲盗窃乙电脑,次日乙遇到甲,要求甲返还电脑,甲使用暴力手段迫使乙免除自己返还义务的

B.甲抢劫乙的财物之后,为了逃跑,将前来抓捕自己的路人丙打成重伤的

C.甲抢夺乙财物后逃跑,乙追赶,走投无路的甲掏出塑料匕首,对乙说:“你再追,我就死在你面前。”乙一愣,甲趁机逃跑的

C.甲盗伐林木被巡逻的林业员发现,为抗拒抓捕将林业员打伤的

41.甲为取得乙的戒指(价值2000元)而杀害乙,在摘取戒指时发现了手机(价值6500元),一并将手机取走。两天后,甲为湮灭尸体回到杀人现场,发现并拿走了乙的钱包(内有借记卡一张、银行存折一本、面额2000元的购物卡三张以及人民币5000元)。甲伪造乙身份证后,到银行柜台取出存折中的2万元,并在商场将借记卡内的1.2万元全部刷卡消费完毕。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甲杀害乙后取走戒指和手机的行为成立抢劫罪一罪,属于“抢劫致人死亡”

B.甲两天后拿走钱包的行为成立侵占罪

C.甲到银行柜台使用存折取走2万元的行为成立金融凭证诈骗罪,与伪造居民身份证罪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

D.甲使用借记卡刷卡消费1.2万元的行为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42.关于财产犯罪,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乙盗窃了甲的电脑(价值1万元),甲以揭发乙的隐私相威胁,取得乙手机(价值1万元)。甲成立敲诈勒索罪

B.甲恐吓乙,乙因为害怕,掏出钱包准备取钱给甲,甲上前将钱包夺走的,甲成立敲诈勒索罪未遂与抢夺罪既遂,数罪并罚

C.甲拾得乙戒指(价值2万元)后告知乙,如果不给1万元酬谢费就不返还,但乙拒绝支付报酬,甲拿着戒指逃跑的。甲成立侵占罪

D.甲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3.甲绑架妇女乙等五人意图出卖,在这期间还强奸了乙。后甲打算将乙等人卖往境外,在组织、运送过程中,甲将乙等人锁在一个狭小的车厢里,致使乙死亡;在开车经过边防安检的时候,甲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将检查人员丙打成重伤后逃匿。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成立拐卖妇女罪,强奸乙的行为与将乙等卖往境外的行为都属于拐卖妇女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

B.甲成立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非法拘禁罪,致使李某死亡的行为属于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加重情节

C.甲不成立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因为甲组织与运送偷越国(边)境的对象具有同一性

D.甲将检查人员丙打成重伤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不属于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加重情节

44.关于毒品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缉毒人员甲误以为乙是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而掩护、包庇,但实际上乙为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出售了制毒原料。甲不成立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但成立包庇罪B.乙盗窃了他人的毒品,之后将毒品交给甲帮其保管。乙成立盗窃罪,甲成立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

C.房主甲发现客人在自己家里吸毒,不予制止的,或者在出租房屋后,发现他人在房屋内吸食、注射毒品的,都成立容留他人吸毒罪

D.甲以牟利为目的,替吸毒者乙向直接走私毒品的丙收购仅用于吸食、注射的毒品的,甲成立走私、贩卖毒品罪

45.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贪污罪?

A.国有公司的出纳甲,没有使用自己所保管的保险柜钥匙与密码,而是在半夜利用扳手等作案工具打开保险柜后取走现金5万元的

B.国家工作人员甲挪用救灾款50万归个人使用,后因上级调查而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

C.国家工作人员甲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

D.国家工作人员甲挪用公款100万进行营利活动,在一审宣判前因为客观原因不能退还的

E.国有公司工作人员甲在公司改制过程中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给亲友持有股份的公司,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F.甲(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

46.一般公民乙为贩卖毒品,对国家工作人员甲谎称自己购买住房,指使甲挪用公款给自己。甲挪用公款10万给乙,乙随之将2万元交给甲,作为甲的辛苦费。10天之后,乙将10万元还给甲。案发后查明,甲曾以单位名义挪用公款5万元给当地中心小学,以安排妻妹去小学任教;此外,甲还挪用1万元打算用于赌博,但因工作繁忙一直未能如愿。两笔款项都在三个月后归还。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挪用公款10万元的行为不成立犯罪,但乙成立挪用公款罪的教唆犯

B.甲挪用公款5万元的行为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情形

C.甲挪用公款1万元的行为属于“挪用公款进行其他活动”的情形

D.甲成立受贿罪(数额2万元)与挪用公款罪(数额6万元),从一重罪处罚

47.关于受贿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为企业服务,进而获得报酬的。甲成立受贿罪

B.国家工作人员甲收受某单位行贿的支票(20万元),两天后,甲告诉乙真相,并将支票交给乙,由乙去提取现金。甲、乙成立受贿罪的共犯

C.甲意图行贿国家工作人员乙,知其酷好淫秽光盘,于是将500张高清淫秽光盘交付给乙,乙欣然接受。乙成立受贿罪既遂

D.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要求请托人给其情妇安排工作的,甲成立受贿罪

48.关于贿赂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其谋取不正当利益本身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成立行贿罪与其他犯罪的牵连犯

B.因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而破获相关受贿案件的,对行贿人不适用立功的规定,但成立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国家工作人员甲在他人有求于自己的职务行为时,在接受财物后,作出虚假承诺的,由于甲没有为他人谋利益的目的,所以甲不成立受贿罪

D.乙为了职位升迁,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甲财物,甲次日将财物交给纪委,并将案情向纪委汇报的,由于甲没有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所以丁不成立受贿罪

49.甲与其妻乙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其收入、支出差额巨大,司法人员责令甲、乙说明其差额部分500万元的合法来源,甲交代系自己受贿所得、乙交代系自己贪污所得,但根据甲、乙所交代的线索都无法查证属实。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甲、乙都是国家工作人员,两人都成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B.甲、乙二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数额为500万元,应当予以追缴

C.在甲、乙服刑过程中,即使事后证实500万元是合法收入,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判决仍然有效

D.在甲、乙服刑过程中,如果证实500万元是乙受贿所得,应当对受贿罪定罪量刑,并与乙先前判决的刑罚按照“先减后并”的原则并罚

50.甲的儿子丁(15周岁)由于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甲找到乙(该县副县长李某的情妇),交给乙2万元现金,让其劝说看守所所长丙释放其子。乙找到丙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丙遂指使值班武警张某释放乙。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甲不成立行贿罪,乙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甲、乙没有共犯关系

B.乙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的教唆犯,从一重罪论处

C.丙与张某成立私放在押人员罪的共犯,其行为不成立徇私枉法罪

D.丁成立故意杀人罪,不能判处死刑,而且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51—94题,每题2分,共88分。

51.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国家工作人员说明巨额财产来源于犯罪行为,但不能查证属实,因其“不能说明合法来源”,故仍然成立犯罪,这是对“不能说明来源”的限制解释

B.将为境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抢劫”、“抢夺”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解释为为境外“窃取”国家秘密、情报罪,属于当然解释

C.将诬告陷害罪中“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解释为“意图使他人受刑罚处罚”,属于缩小解释

D.将拐骗儿童罪中的“拐骗”解释为包括抢夺、抢劫儿童的行为,属于当然解释

5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卖淫女李某在嫖客甲住处与甲从事性交易,李某心脏病发作,甲对李某声称出门买药,五小时后甲回家,李某已经死亡。甲没有救助李某的义务,故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B.肇事者乙将被害人李某搬入出租车后借故逃离,出租车司机甲“为将李某送往大医院”,遂一直开车,致使李某流血过多而死。甲没有救助李某的义务,故不成立不作为犯罪C.甲男假装熟睡,任由邻居幼女李某对自己实施猥亵行为而不予制止。甲没有阻止李某行为的义务,故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D.李某意外导致王某重伤,打算将其送往医院抢救。路人甲极力劝阻李某,唆使其放弃救助,最终导致王某流血过多而死。甲没有救助王某的义务,故不成立不作为犯罪的共犯

53.甲雇请乙、丙伤害丁。在殴打丁的过程中,乙发现丙意图杀丁,遂停止殴打行为,并要求丙住手。乙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对丙实施暴力,将丙打成重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丙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乙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

C.乙将丙打成重伤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

D.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54.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持伪造的信用卡到商场刷卡消费,收银员乙识破真相后,仍将商品交付甲。甲、乙的行为与商场的损失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B.甲明知乙身无分文,使用暴力迫使乙下午交付财物,乙下午如期交付了3000元。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持上膛的手枪意图杀死乙。在厮打时,乙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甲绑架人质之后,警方在解救过程中误将人质当作犯罪人予以击毙的,甲的绑架行为与人质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55.关于身份,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患有严重性病者属于传播性病罪的定罪身份,但不属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定罪身份

B.聚众淫乱罪只处罚首要分子和多次参加者,但首要分子和多次参加者不属于聚众淫乱罪的定罪身份

C.徇私枉法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但非司法工作人员可以成为徇私枉法罪的教唆犯或者帮助犯

D.误以为自己属于邮政工作人员而私自开拆邮件,情节严重的,虽然不成立私自开拆邮件罪,但可能成立侵犯通信自由罪

56.丙正在非法杀丁时,甲与乙没有意思联络却同时开枪射击丙,丙的心脏被两颗子弹击中;但甲知道丙正在杀丁,乙不知道丙正在杀丁。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总是成立正当防卫,而乙的行为总是属于偶然防卫

B.如果认为违法根据在于主观上是否存在罪过,则乙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

C.如果认为违法根据在于客观上是否侵犯法益,则乙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D.按照C选项的观点,甲、乙的行为在客观上均保护了值得保护的法益,缺乏违法性,都无罪

57.关于排除犯罪事由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经犯罪嫌疑人乙同意,为其伪造了不利于乙的证据、毁灭了有利于乙的证据,属于承诺无效的行为,甲成立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B.乙进入电梯后,甲关闭电源,谎称停电,使得乙不能走出电梯。乙的承诺无效,甲的行为成立非法拘禁罪

C.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价值1.2万元)骑上逃跑,之后将摩托车售予他人。甲夺走摩托车属于紧急避险,但出售摩托车成立侵占罪

D.患者乙昏迷不醒,医生甲无法联系患者家属,为救助乙而对其采取了医学上所承认的、客观上伤害乙身体的治疗行为。甲的行为属于推定承诺有效的情形,不成立犯罪E.甲、乙二人系好闺蜜,为解决纷争,决定“像男人一样打一架”,结果彼此都把对方打成轻伤。甲、乙的行为虽然不成立正当防卫,但都不成立犯罪

58.关于罪过,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客观上贩卖了淫秽物品,主观上虽然不明知“淫秽物品”的法律概念,但知道其贩卖的是“黄片”。甲认识到了自己贩卖的是淫秽物品,具有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故意B.不懂外文的甲虽然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盗版的外文书刊,但没有认识到该外文书刊的淫秽性。甲虽然不具有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故意,但有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故意C.甲意图杀死来访客人乙、丙、丁中的任何一人,向其中一个茶杯投放毒药并提供给客人,结果导致乙死亡。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但对丙、丁不成立故意杀人罪D.甲知道自己的口袋里装的不是数量较大的毒品就是假币而持有,但客观上是毒品。甲成立非法持有毒品罪,不成立持有假币罪未遂

59.甲守在黑暗处准备杀害将要经过的丁,乙得知甲的行为计划后,为了使自己的仇人丙死亡,便让丙经过甲的守候地,甲以为丙是丁而杀害了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属于对象错误,无论按照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B.乙利用甲杀害了丙,故乙是间接正犯

C.乙唆使甲杀害了丙,故乙是教唆犯

D.乙帮助甲杀害了丙,故乙是帮助犯

60.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女实施杀害行为,以为乙女已经死亡而实施了“奸尸”行为。尸检表明,乙女死于甲的“奸尸”行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与侮辱尸体罪既遂,数罪并罚B.甲杀害王某,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王某埋于郊外。事后查明,王某系窒息死亡。这属于事前故意的情形,甲的杀人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一罪

C.乙为杀害其夫,准备有毒咖啡打算等丈夫回家后给丈夫喝。随后乙去超市购物,在此期间丈夫偶然提前回家喝了咖啡而死亡。这属于犯罪构成提前实现的情形,乙已经开始实行杀人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D.甲(男)、乙(女)预谋将乙女卖给丁以骗取钱财。甲找到丙,谎称拐卖了乙,丙信以为真,遂联系丁。当晚,甲、乙拿到钱后逃跑。甲、乙成立诈骗罪的间接正犯,但丙、丁都无罪

61.甲(74周岁)唆使乙(19周岁)、丙(15周岁)晚上去抢劫丁的财物。乙、丙在深夜爬进丁的住宅,见床上躺着一人,便认为是丁,乙、丙制服对方后予以搜身,却一无所获。乙、丙为了让丁交出钱财,遂将丁带到附近一间无人住的小屋内,关押了25个小时以后,乙发现绑错人,经盘问才知道是外来打工者戊,只得将戊放回。2年之后案发。对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乙、丙三人成立抢劫罪共犯,但乙、丙成立抢劫罪与非法拘禁罪的想象竞合犯B.乙、丙抢劫罪未得逞的原因是其主动释放戊的行为,因此属于犯罪中止;但甲犯罪未得逞的原因是其意志以外的因素,因此属于犯罪未遂

C.虽然戊不是户主,但甲、乙、丙的行为仍然属于“入户抢劫”;即使甲有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也不能判处死刑

D.本案存在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无论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都不会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

62.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打算将毒品从乙城市运往丙城市,在途经高速公路收费站时因形迹可疑被抓获的,成立运输毒品罪未遂

B.丙误将躺在床上的女儿当作前妻杀害,发现认错人后随即将女儿送往医院抢救脱险。本案存在对象错误,成立故意杀人罪,但对其前妻成立未遂,对女儿成立中止C.丁为杀害丈夫乙,在乙睡觉时将煤气阀门打开,随即出门。20分钟后,丁估计乙已死,于是回家,发现乙躺在床上表情痛苦,顿生悔意,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丁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

D.甲开枪射击乙,乙受惊吓而昏厥,甲误以为乙中弹倒地,又顿生悔意,将乙送往医院急救。甲未射中乙,属于犯罪未遂;甲将乙送往医院急救成立犯罪中止;故甲的行为成立未遂与中止的竞合

63.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将伪造的现金支票(金额5万元)递给其好友乙(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乙一眼识破是伪造的支票,但仍然为甲付款,将5万元现金交付给甲。甲、乙构成贪污罪既遂的共犯

B.甲故意杀人,当导致被害人重伤时就放弃了行为。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与故意伤害罪(重伤),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C.甲抢夺乙的提包就跑,乙大喊抓贼。甲跑了50多米后又跑到乙面前,将提包扔给乙,说:“求求你,别喊了,你这破嗓子一喊我都反胃。”甲成立抢夺罪中止

C.甲以收养孩子为名,从一位产妇手中将一女婴抱走。后经人联系,欲以1万元的价格将女婴卖给他人。当甲与来接女婴的买主交易时被公安机关抓获。甲成立拐卖儿童罪既遂

64.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第二款规定:“犯前款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成立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无论其作用大小,都不能适用主犯、从犯或者胁从犯的处罚原则

B.实施第二款规定的杀人等犯罪的,根据犯罪人在具体犯罪行为中作用的大小,可以

区分主犯、从犯或者胁从犯

C.即使被胁迫参加恐怖活动组织,没有实施恐怖活动的,也要认定为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

D.如果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行为,再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也应当数罪并罚

65.甲指使乙(10周岁)进入某办公楼盗窃他人财物,乙正欲进入办公楼时,遇到了丙(10周岁),二人合意后进入办公室共同盗窃,乙窃取了一部手提电脑(价值6000元),丙窃取了一部手机(价值4000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乙、丙虽然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但成立盗窃罪共同正犯(违法层面)

B.按照部分实行部全责任的原则,应将被害人1万元的财产损失归于乙的行为

C.甲对被利用者乙的法益侵犯结果承担责任,故甲盗窃罪数额为1万元

D.即使甲未引起丙的盗窃行为,但甲也要对丙窃取的手机承担刑事责任

66.下列哪些情形应当适用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的“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A.引诱未成年人参加聚众淫乱活动的

B.利用、唆使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D.使用暴力手段迫使未成年证人实施了伪证行为的

C.组织未成年人实施盗窃行为,数额巨大的

67.关于帮助犯,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凌晨时发现乙进入丙家盗窃,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为乙望风,但在望风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乙窃取了丙的电脑。甲成立盗窃罪的帮助犯,属于片面共犯B.甲误以为妇女乙想杀死其夫,便将毒药交给乙。乙给丈夫喂了毒药并致其死亡,但乙误以为自己喂的是治病药物。虽然乙不成立犯罪,但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C.甲多次整容,邻居经常嘲笑其女儿不像甲。甲恼怒下决定不抚养女儿,让保姆乙将女儿抱到闹市区抛弃。甲成立遗弃罪的实行犯,乙成立遗弃罪的帮助犯

D.甲邀约乙为自己盗窃汽车望风,在甲盗窃过程中,乙打电话告诉甲自己不再实施望风行为。甲知道乙离开后继续盗窃,并将汽车盗走。乙成立盗窃罪中止,甲成立盗窃罪既遂

68.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后勤、财务等业务;乙是该公司的财务部经理,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丙是乙的表哥,属于个体户老板。关于甲、乙、丙三人的下列行为及其法律评价,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乙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将该公司资金100万非法据为己有的,成立贪污罪;根据案情,可能被判处死刑

B.乙、丙勾结,利用乙的职务之便,将该公司资金100万非法据为己有的,成立贪污罪的共犯;根据案情,对乙有可能判处死刑

C.甲、乙勾结,利用各自的职务之便,共同将该公司资金100万非法据为己有,如果以主犯的性质认定共犯罪名,则甲、乙成立职务侵占罪的共犯;对乙不可能判处死刑D.对于选项C中甲、乙二人的行为,如果主张成立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想象竞合犯,则对乙的处罚能与选项A、B的处罚原则相协调

69.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牵连犯?

A.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又构成其他犯罪的

B.盗窃毒品后将毒品藏于家中的

C.使用虚假身份证明文件骗领信用卡,又使用该卡骗取他人财物的

D.为了抢劫财物,非法侵入住宅后抢劫了被害人财物的

70.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上述法条,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入户盗窃的,如果应当从重处罚,则只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而且可以不判处罚金B.扒窃数额巨大的,如果应当从轻处罚,则必须低于“中线”七年有期徒刑,并且同时判处罚金

C.对盗窃数额特别巨大的,如果应当减轻处罚,可能判处二年有期徒刑,但不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D.“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既属于盗窃罪的犯罪成立条件,也属于法定刑升格的条件

71.关于累犯,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在17周岁时因寻衅滋事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第四年又犯敲诈勒索罪。甲属于累犯

B.乙因污染环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执行2年后假释,假释之后第4年又犯抢夺罪。乙属于累犯

C.丙因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执行完毕后第三年又犯危险驾驶罪。丙属于累犯

D.丁因叛逃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2年,执行完毕之后第三年又犯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丁属于累犯

72.关于自首,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犯盗窃罪被取保候审,逃跑后又犯强奸罪,然后向司法机关投案,如实供述强奸事实的,甲所犯的强奸罪与盗窃罪都成立自首

B.甲杀人后因形迹可疑,公安人员在其车上发现带血的衬衫,对其予以盘问后,甲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甲不成立自首

C.甲贪污之后,在纪委对其调查谈话期间,如实交代纪委已经掌握了线索的贪污行为的,甲不成立自首

D.甲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后来又自动投案,并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行为的,甲成立自首,但应当适用“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

E.单位犯罪没有自首行为,但直接责任人员甲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甲的行为成立自首

73.下列哪些选项构成立功?

A.甲被抓获后,从公安人员处获取了他人的犯罪线索并予以检举揭发,查证属实的B.乙(女)被抓获后,揭发张某强奸自己的事实,查证属实,但张某早已经死亡的

C.丙被抓获后,提供犯罪后掌握的同案犯的藏匿地址,司法机关据此抓捕同案犯的D.丁被抓获后,其父为使丙“立功”,向司法机关提供他人犯罪线索,查证属实的

74.2010年5月,甲(男,19周岁)、乙(男,17周岁)共同强奸妇女后分头逃跑,后甲因盗窃被抓获归案。在羁押期间,甲向公安人员供述了自己其他盗窃行为以及与乙共同强奸妇女的罪行,并提供了乙因犯抢劫罪被关押在另一城市的看守所的有关情况,从而使乙所犯的强奸罪受到了刑事追究。2011年6月该案进入审判阶段。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交代其他盗窃行为属于坦白,应当适用《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

B.甲交待自己与乙共同强奸妇女的罪行,成立特殊自首

C.甲提供线索使乙的强奸罪行受到刑事追究,属于重大立功

D.甲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5.张某犯甲罪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罚金5万。执行2年后,张某又犯丙罪,在侦查过程中发现张某在判决宣告前还犯乙罪。经审理后,对乙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4年、罚金6万;对丙罪判处15年有期徒刑,附加适用没收全部财产。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对甲、乙罪的并罚,法院在12年以上20年以下判处有期徒刑18年,已经执行的2年刑期,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之内

B.对丙罪的并罚,法院在16年以上20年以下判处有期徒刑20年,已经执行的2年刑期,不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之内

C.对张某附加刑的数罪并罚,应当判处没收全部财产,剥夺政治权利7年,并判处罚金11万元

D.对于罚金和没收财产,应当分别执行,但法院没收全部财产后,由于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罚金就不再执行

76.关于缓刑、减刑与假释,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与“假释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被认为执行完毕”中的“原判的刑罚”内容相同,但不包括附加刑

B.已满75周岁的犯罪分子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只要符合缓刑实质条件,即使是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也可以宣告缓刑

C.张某因暴力杀人被判处死缓,同时作出了限制减刑的决定。死缓考验期满后,即使减刑,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也不得少于20年,而且不得假释

D.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6年后假释。假释期间又犯故意伤害罪的,应当撤销假释决定,按照刑法第七十一条数罪并罚,之后不得假释

77.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为境外”,相对于“窃取、刺探、收买”行为而言,属于主观要素,但相对于“非法提供”而言,属于客观要素B.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后,接受间谍组织任务,危害国家安全的,成立叛逃罪与间谍罪,应当数罪并罚,都应当判处剥夺政治权利

C.违反国家规定,排放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危及公共安全的,成立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想象竞合犯

D.劫持汽车后抢劫车上乘客财物的,成立劫持汽车罪与抢劫罪(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情形),数罪并罚

78.甲为杀人,向好友警察乙提出借用其配枪,乙知道真相后将手枪出借给甲。当晚,丙为盗窃钱财进入甲家,将一包裹拿走,回家后发现包里仅有手枪、子弹若干发一支,遂将手枪、子弹交与好友丁保管。两个月后,丁携带该枪支抢夺他人财物。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与故意杀人罪预备,属于想象竞合犯

B.乙成立非法出借枪支罪与故意杀人罪预备(共犯),属于牵连犯

C.丙成立盗窃罪与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属于吸收犯

D.丁成立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与抢劫罪,应当数罪并罚

79.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明知是用“地沟油”加工的“食用油”,贴上某名牌食用油的注册商标后销售。经查,销售金额2万元、剩余货值10万元。甲成立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不能数罪并罚

B.甲擅自设立生猪屠宰场,在明知他人在喂养生猪过程中添加了“瘦肉精”等药品的情况下,仍然为他人进行屠宰的,成立非法经营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C.甲以为乙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而为其提供仓储便利,但事后发现,乙生产、销售的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电器。经查实,乙销售10万元。甲、乙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范围内成立共犯

D.甲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依法被宣告缓刑,可以同时宣告禁止令,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与食品生产、销售等有关的活动

80.关于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的犯罪,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国有公司总经理甲,明知乙诈骗财物,仍然与其签订、履行合同,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甲成立贪污罪既遂,乙成立合同诈骗罪未遂,甲、乙二人不存在共犯关系B.国有公司在破产清算时,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成立妨害清算罪与私分国有资产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C.甲、乙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共同向公司人员丙行贿10万元。丙实际上是国家工作人员,乙对此知情,但甲不知情。甲成立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乙成立行贿罪,甲、乙在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D.国有公司经理甲利用职务之便,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成立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贪污罪,应当数罪并罚

81.关于信用卡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盗窃信用卡后到自动款机取款1万元,后又到商场刷卡消费1.2万元。事后证明该卡是一张伪造的信用卡。甲成立盗窃罪与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

B.商城收银员乙在顾客使用信用卡购物结算时,私下重复刷卡,非法占有顾客信用卡账户内资金。乙成立盗窃罪

C.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以虚构交易的方式从商家领取现金,恶意透支进而构成犯罪的,丙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D.丁为赌博,使用信用卡透支2万元。发卡银行对丁催收,丁不予理会,后来又对丁的妻子张某催收,张某以不知情为由拒绝偿还。4个月后案发。丁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82.对下列与扰乱市场秩序罪相关的案例的判断,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做广告宣传,将某种野山椒说成是抗癌物质,共骗取他人财物12万元的,成立虚假广告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

B.甲于2010年以暴力手段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经营活动,将他人打成重伤的,成立强迫交易罪与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C.丁组织、领导传销活动,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后逃跑的,成立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集资诈骗罪,属于牵连犯

D.甲(中介组织人员)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数额巨大的财物后,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成立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属于吸收犯

83.关于想象竞合犯,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甲2010年5月劝17周岁的乙出卖一个肾脏,约定10万元报酬,经乙同意后摘取其肾脏,但仅支付1万元报酬的,成立故意伤害罪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想象竞合犯B.甲以暴力方法强迫他人出卖血液,致人重伤的,成立故意伤害罪与强迫卖血罪的想象竞合犯

C.医生甲欺骗乙,称其手指坏死需要做外科手术切除手指,之后甲做手术切除乙手指,并获得1万元手术费的,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

D.甲以强奸故意对被害妇女实施了暴力和奸淫前的猥亵行为,但自动中止了奸淫行为的,成立强奸罪中止与强制猥亵妇女罪既遂的想象竞合犯

84.关于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制造骗局使得乙欠下10万元债务,然后甲以索债为名扣押乙作为人质,要求乙的亲属偿还债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

B.甲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乙后,以暴力手段关押乙,并向其近亲属勒索财物,但取财时被警察抓获的,成立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既遂与绑架罪既遂,数罪并罚

C.甲绑架乙后故意伤害乙,致其死亡的,甲既不成立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也不成立结合犯,应以绑架罪与故意伤害(致死)罪,数罪并罚

D.甲以实力控制乙后,让乙隐瞒被控制的事实向其家人打电话索要财物的,不成立绑架罪,成立抢劫罪

85.《刑法》第270条第一款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二款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非法占为己有”属于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与“拒不退还”、“拒不交出”同义,故侵占罪属于不作为犯罪

B.单纯毁坏代他人保管的财物的,不属于“非法占为己有”,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不成立侵占罪

C.“遗忘物”、“埋藏物”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属于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分要素,

刑法总则重点名词解释及相关要点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具体的说,也就是掌握甄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刑法的基本原则: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罪刑法定原则: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使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有刑法加以规定。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人人必须守法。定罪量刑行刑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法的效力范围:第六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属地原则)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国家工作人员及军人更应重视) 第八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限制外国人但又尊重他国习俗) 第九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出海捕鲸??)第十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一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我国刑法与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公布,子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刑法通过并公布后,从1997年的10月1日起施行。 刑法的溯及力:只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问题。如果有,则有溯及力。我国用了从旧兼从轻原则。按新法:新法生效后犯罪,新法生效后审判或判决。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若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法定最低刑较轻。 犯罪构成:是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的、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就是依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其要件具体变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2014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危害行为这一节的讲义,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司考刑法辅导:特殊正当防卫 司考刑法辅导:自救行为 司考刑法辅导:犯罪未遂 司考刑法辅导:犯罪中止的自动性 (一)概述 1.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基于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实施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三特征: (1)有体性(客观要素):身体活动包括举动和静止,不包括犯意形成与流露。 (2)有意性(主观要素):刑法只调整有意识和有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而不包括反射动作、睡梦中的举动等等。 (3)有害性(实质要素):刑法只禁止在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无害的身体举止不会被规定在刑法中。其社会危害表现为法益侵犯性(对法益的实际侵犯和侵犯危险)。 2.刑法上的行为包括实行行为、预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其中实行行为是刑法的中心概念,因为实行行为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法益侵犯急迫可能性的行为,是刑法主要禁止的行为。 (1)实行行为的判断标准: 第一,形式上符合客观构成要件,而且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性(“着手”属于实行行为的起点)。实行行为通常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但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实行行为,有可能属于预备行为。 第二,属于类型性的法益侵害行为,即从社会相当性上评价属于社会生活中被禁止的有法益侵犯可能性的行为。

(2)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行为人以自身的直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行犯罪的,是直接正犯(直接实行犯)。 行为人通过支配他人进而支配犯罪事实的,是间接正犯(间接实行犯)。 (二)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1.概念。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指以积极的身体举止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用他人、物质工具、动物或者自然力等等。 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与命令规范。 2.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真正(纯正)不作为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丢失枪支不报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等。 不真正(不纯正)不作为犯: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法律敎育网 3.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1)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案件可以分别从作为或者不作为角度解释其都成立该罪。 (2)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成立某罪要求客观行为同时包括作为和不作为的行为内容。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不作为与作为的相当性取决于行为人应当阻止危险但未排除或者控制既存的危险。 1.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 (1)基于对危险源的支配产生的监督义务。 (2)基于与法益的无助(脆弱)状态的特殊关系产生的保护义务。 (3)基于对法益的危险发生领域的支配产生的阻止义务。 2.作为可能性。

刑法总则复习要点 (1)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的渊源:①,刑法典,即国家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规定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 ②,单行刑法,即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 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法律 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③,附属刑法,即附带规定于民法、经济法、行政 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 刑法的分类: A,按形式分类 广义刑法:包括单行刑法、刑法典与附属刑法。是关 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刑法:指刑法典。 普通刑法: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和效力;﹝刑法典﹞ 特别刑法:仅适用于特别人、特别时、特别地或特别 事项。﹝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 形式刑法:又称纯粹刑法,从名称上便知其为刑法的 法律。 实质刑法:又称不纯粹刑法,外形或名称不属于刑法, 但内容规定了犯罪与刑法的法律或条款, 如附属刑法。 固有刑法:规定既侵害法益又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及其

法律后果的刑法。 行政刑法:行政法律中的罪刑条款的总称。 B,按性质分类。 权威刑法:以保护国家权威为侧重点,过于限制公民自 由。 自由刑法:以保护公民自由为侧重点,重在限制国家刑 罚权的发动。 侵害刑法:将刑法或刑罚对象侧重于客观行为及其法益 侵害结果。 意志刑法:将刑法或刑罚对象侧重于犯罪人的危险恶 意。 行为刑法:以客观的违法行为及结果作为刑罚的根据。 行为人刑法:直接以犯罪人的危险性格作为刑罚的根 据。 国内刑法:是适用于一国领域内的刑法。 国际刑法:规定违反国际公法原则的犯罪及制裁的法 律。﹝我国﹞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意义的说明。 解释效力A ,正式的刑法解释主要指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B,立法解释:指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即在刑法施

刑法总论讲义

?网站首页新法规速递论文资料库司法考试律师黄页法治动态法律图书网上书店法律人才在线数据库 ?法律书摘裁判文书法律文书合同范本法律网导航电子杂志法律学人热点专题地方频道WAP版 网上书店 最新到书|购书帮助|直接付款|订单查询|特价图书|书店介绍|著者介绍|出版单 位|法律书评|抵价券|在线留言|购物车 综合检索 书名著者出版社 同时在简介中检索 查询帮助 会员登录 密 保存用户名和密码

新注册找回密码法律书友会 相关内容 查看此书相同类目图书 ?·刑法总论精释(第2版) ?·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 ?·刑法总论精释 ?·定罪量刑指南(第5版) ?·刑法(总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 ?·定罪与犯罪构成/武汉大学刑法博士 ?·刑罚总论比较研究 ?·中国刑法的罪与非罪(第二版) ?·行刑理论的多维探究 ?·论犯罪与刑罚 ?·刑事审判参考(2008年第1集) ?·刑讯逼供研究 ?·西方刑法史(西方法制史系列) ?·澳大利亚联邦刑法典(外国刑法典译 ?·中国新刑法433个罪名例解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法律与社 ?·经济犯罪立案.定罪.量刑标准 查看该作者其它图书

编号:42999 书名:刑法总论精释 作者:陈兴良主编 出版社:人民法院 出版时间:2010-4-1 入库时间:2010-4-25 定价:110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采用前沿性的刑法理论,意在提供一种别有新意的刑法总论的知识框架。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引入。本书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对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展开叙述,为定罪活动提供了更加精密、更加精细、更加精致的理论资源,因而也是将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向司法实践推广的一种有益尝试。二是判例刑法学方法的采用。本书采用判例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在刑法理论的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指导性案例,使刑法理论更力口贴近司法实践,也使本书更具有可读性,对于传播有关指导性案例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三是司法刑法学视角的贯彻。本书以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主导,对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进行法理阐述,由此展示司法刑法学之全貌。本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框架,以判例研究方法为线索,以司法视角为依归的的大型刑法总论体系书,也是使来自德日的刑法知识本土化的一种学术努力。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诈骗罪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盗窃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侵犯财产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诬告陷害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知识要点: (一)行为结构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被骗者)产生错误认识→对方(被骗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 1.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即让对方陷入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的行为。 (1)行为内容:在具体状况下,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调虎离山、掉包类型的欺骗不成立诈骗罪,而是成立盗窃罪。 (2)欺骗方法:语言欺骗与文字欺骗,包括明示或默示的虚假举动表示。 (3)欺骗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 (4)欺骗程度:必须达到足以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如果处于一般商业惯例许可或者社会容忍范围内,而交易本身还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不具有使他人处分财产的具体危险,不是欺骗行为。

刑法总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刑法总论专业法学年级2013 级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正确的是( c ): A.不明知所犯罪客观要件内容就不构成故意犯罪 B.错把乙当甲杀害是犯罪对象认识错误 C.错将100克面粉当毒品海洛因贩卖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 D.非法拘禁他人两天后出于良心发现自动中止放出被害人构成犯罪中止 2.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行窃,丙负责接应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B )。 A.简单的共同犯罪 B.复杂的共同犯罪 C.必要的共同犯罪 D.有组织的共同犯罪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下( D )情况成立共同犯罪。 A.一方为故意而另一方为过失 B.缺乏共同意思联络和共同行为的的同时犯 C.共同过失行为 D.事前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4.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B )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5.甲出于盗窃枪支的故意,窃得一军人的手枪一支,随后藏于家中。甲的行为属于( B )。 A.结合犯 B.牵连犯 C.连续犯 D.想象竞合犯 6.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对这一规定的理解,下列

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C ) A.刑事拘留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刑事拘留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7.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D ) A.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B.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的,应当按照"先减后并"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C.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同时又发现漏罪的,应当先将漏罪与原判决的罪实行"先并后减";再对新罪与前一并罚后尚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实行"先减后并" D."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减"轻 8.关于累犯,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B ) A.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之内又犯罪。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的二年刑期。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徒刑期满,期满六年后又犯故意杀人罪。甲成立累犯 D.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 9.甲女因抢劫杀人被逮捕,羁押期间不慎摔伤流产。一月后,甲被提起公诉。对甲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 A.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B.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被强制流产 D.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在审判时摔伤流产 10.关于减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C ) A.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的犯罪分子 B.对一名服刑犯人的减刑不得超过三次,否则有损原判决的权威性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十五年 D.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但判前先行关押时间不算在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 悉乙家的丙为自己能盗窃成功标别墅图。甲入室后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就找到乙

2020年法律硕士刑法总则重要知识点:数罪并罚

2020年法律硕士刑法总则重要知识点:数罪并罚 一、有期徒刑限制加重★★★★★ (一)一般情形:刑以上,总和刑期以下判处刑罚(总和刑期﹤35年,20年;总和刑期≧35年,25年) (二)漏罪:“先并后减”:(漏罪的判决+先前的判决)- 已经执行 (三)新罪:“先减后并”:(先前判决-已经执行)+ 新罪判决 (四)既有漏罪又有新罪:“先并后减”+ 新罪判决 如,①甲犯C.D.E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10年、11年, 对甲应该怎样量刑? 11以上20年以下。 ②如果法院决定合并执行18年。在执行5年后,法院发现甲在判 决宣告以前还有没有判决的A罪、B罪,并就A罪、B罪分别判处有期 徒刑10年、11年。问:对甲应该怎样量刑? 漏罪:18+10+11=39 18年以上25年以下 ③如果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5年。则甲还应执行多少年? 25-5=20年——在漏罪的情形,最终的执行的刑期不可能突破相对应的上线 ④如果甲不但有漏罪A.B,同时还犯F罪、G罪,法院就F罪、G 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8年、7年。问:对甲应该怎样量刑? 新罪:20+7+8=35

20年以上25年以下,如果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5年,25年是甲还 应执行的刑期,加上之前的5年,甲一共执行了30年。——在新罪的 情形,最终的执行的刑期可能突破相对应的上线 二、缓刑制度★★★★ (一)对象: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以下”包括本数。宣告刑。 (二)能够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理应缓刑:(判决时)不满18周岁的人、(判决时)怀孕的妇女和 (判决时)已满75周岁的人,符合缓刑条件的,理应宣告缓刑。 不得缓刑: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能够适用禁止令,理应实行社区矫正。 注意: 1.缓刑考验期间发现漏罪:撤销缓刑,数罪并罚(通常原则,因为 没有执行过);又符合缓刑条件的,能够再次缓刑。 2.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漏罪:不得撤销缓刑。针对漏罪单独定罪 处罚,符合缓刑条件的,能够再次缓刑。 3.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无论什么时候发现,撤销缓刑,收监 执行原判刑罚。如果新罪没过追诉时效,数罪并罚(通常原则,因为没 有执行过),不能再适用缓刑。 缓刑的效力不及于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刘凤科5-犯罪构成要素分类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分类 核心内容: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除此之外,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还有哪些分类?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1、记述(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不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可确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只需要进行事实判断、知觉的、认识的活动即可确定的要素。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不存在障碍。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需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即这些用语的含义是需要解释才得适用的,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大致可分为三类: a.法律的评价要素。国家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公私财物 b.经验法则的评价要素。入户抢劫中的“户”,例如,乞丐在桥洞下的住宅、牧民的账篷、渔民的渔船。 c.价值的评价要素。猥亵、淫秽物品等。 d.“量”的评价要素。如“数额较大”、“严重残疾”、“情节严重” 2、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正面的表明犯罪成立的要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反面的否定犯罪成立的要素。 因为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例如刑法389条第三款的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特别提示】注意区分小计的构成要素和重庆、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前者是不成立犯罪的条件,后者是成立犯罪、但存在从宽处罚的清洁,因此只是处罚原则的规定。 3、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和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外在的、客观面的要素,例如行为、对象、结果、构成身份等。 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人内心的、主观面的要素,例如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 4、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刑法条文明文规定的要素。绝大多数的构成要件都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刑法条文表面上没有规定,但实质上是必须具备的要素。例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是盗窃罪的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D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 B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B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B )。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7、( A )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犯罪的时候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 D )决定执行的刑罚。(新罪:先减后并) A、10年以上15年以下 B、5年以上15年以下 C、5年以上11年以下 D、6年以上11年以下 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D )。 A、累犯 B、未成年人犯罪 C、立功 D、犯罪动机 10、防卫过当是指( C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后,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BCD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2、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BCD)。 A、危害行为B、犯罪的时间C、犯罪地点D、犯罪方法 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CD)。 A、故意形式B、过失形式C、作为形式D、不作为形式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ACD)。 A、法定的义务 B、道义上的义务

刑法总则主要论述题考点

论述题 一、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异同 间接故意的含义: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放任这种后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含义: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后果的心理态度。相同点: 认识上:都对危害结果有预见 意志上:对危害结果都是不希望的,没有最求危害结果发生的意欲不同点: 1、认识程度有所不同,间接故意认识程度较高 2、对危害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即危害结果发不发生,行为人都不在乎。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1、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 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3、对象条件:无辜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4、具有避险意识 5、限制条件:不得已而为之、别无他法 6、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三、单位犯罪的特征 1、主体特征:必须是依法成立、拥有一定财产和经费、能够以自己名义承担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2、行为特征: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

定,由直接负责人员实施,与单位精英管理活动有关的危害社会的组织行为。 3、主观特征:单位犯罪主观上表现为,体现单位的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 4、法律特征:单位犯罪必须以刑法明文规定为前提,具有法定性的特征。 四、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1、主体条件:二人以上,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二人以上都承担法律责任 2、主观条件:(1)、共犯人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即具有共同的认识因素与意志要素,各共犯人都明知自己行为的后果与性质,都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都知道自己不是在孤立的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2)、各共犯人之间有犯意联络。 3、客观要件;共同的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的实行行为和预备行为。不仅指各共犯人都实施了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而且指各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各犯罪人的行为对犯罪事实的发生具有同方向性。 五、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关系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的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相同点:(1)、从性质看,都属于犯罪的停止形态 (2)、从处罚上看,都属于刑罚上的从宽情节 (3)、都属于未完成形态

刑法总则背诵版讲义

刑法总则背诵版讲义 一、刑法解释: (一)解释的效力分类:立法,司法,学理解释。 【考点】 (1)立法解释与立法的关系:立法解释不能代替立法,不能创制法律。 (2)效力等级: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二)解释的方法分类:解释理由、解释技巧 【考点】 (1)对一个刑法条文或用语的解释,可有多种解释理由,但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技巧。(2)类推解释也是一种解释技巧,但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被罪刑法定原则所禁止。(3)必须以刑法总则规定为指导解释刑法分则。 (4)当然解释:入罪——举轻以明重;出罪——举重以明轻。 (5)扩大解释: 【常考情形】 信用卡(包括借记卡);走私武器、弹药罪中“弹药”(包括可以组装并使用的弹头、弹壳);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中的“出售”(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中“伪造”(包括“变造”);携带凶器抢夺中的“凶器”(包括为了犯罪而携带的非管制类器械) 【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的关系】 ①区分原则:是否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是否超出公民对法条含义的预测可能性; ②二者具有相对性。 (三)解释的方法和解释的效力之间的关系 【考点】 1.方法与效力无关。 2.解释方法本身无对错,但采用每一种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错。 3.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故,无论是立法、司法还是学理解释,均禁止类推解释。(应试思维) 二、罪刑法定原则 (一)思想基础:民主主义和尊重人权主义 (二)具体要求: 1.事前的罪刑法定:溯及既往的禁止。(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有利于行为人事后法。) 2.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 3.严格的罪刑法定:合理解释刑法,禁止类推解释 4.确定的罪刑法定:刑罚法规的适当。包括刑法明确性、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确定刑三方面的内容。 三、空间效力and时间效力 (一)空间效力 (1)适用顺序——属地→属人→保护→普遍 【强调】 对于国内犯,一律适用属地管辖(属地优先)。 对于国外犯,再考虑其他三个管辖权。 (2)四个管辖权的适用条件 第六条【属地管辖权】

5.21刘凤科刑法YY讲座笔记整理

5月21日晚19:30 刑法公益讲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事实认识错误 刘凤科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对应讲义P30-P37)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 1.解决能否将实害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的问题。但因果关系与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并无直接联系。需牢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是两码事! 2.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认定。实行行为导致了实害结果,才可能构成犯罪既遂。没有因果关系与无法证明具有因果关系(没有证据证明的,就是不存在的),在罪的认定上具有完全一样的效果。 3.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必须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才可能成立结果加重犯。 4.影响罪数认定。实害结果归属于同一个行为,只可能成立一罪;实害结果分别归属于不同的危害行为,则可能成立数罪。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客观性(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但因果关系错误是指客观因果发展与行为人预想的不同,与本考点无关)、顺序性(P31页最下方案例,行政责任上认定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符合刑法上因果构成。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结果,才可能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客观性、顺序性是比较容易考查的内容 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内容的特定性。某些犯罪必须符合一定的发展过程,才认为具有因果关系。重点注意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的因果关系。 诈骗:被害人因错误认识处分财物、行为人因此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基于将信将疑的心理而处分财物,也成立因果关系。 敲诈勒索:被害人因恐惧心理而处分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须注意:被害人不是基于错误认识或恐惧心理,而是基于对行为人的怜悯心理处分财物,不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与被害人具有因果关系,不可能构成诈骗罪或敲诈勒索) 抢劫:行为人完全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1.合法则的因果关系。能从自然经验法则判断行为导致法益陷于现实危险,并直接导致实害后果出现,则可以直接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行行为合法则(符合客观规律必然)地造成了结果时,结果就是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应当直接肯定因果关系,将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 (1)假定的因果关系。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如果没有行为人的危害行为,由于其他原因,该结果仍会出现。此情况下,仍应认定危害行为与实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2)可替代的充分条件。

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司法考试刑法试题及答案:刑法导论 2008 年08 月21 日10:46 I ?关于刑法的体系,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 ?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B.刑法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C.狭义刑法体系仅指“刑法典”的体系 D.广 义刑法体系包括①“刑法典”;②单行特别刑法;③附属刑法 2?关于刑法典正确说法是:() A ?刑法典分为总则、分则、附则3编B.刑法分则主要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分为10章 C ?在1997年修订刑法之后,只颁行过一个单行刑事法,此后对刑法修订全部采取“修正案”形式D.目前已有6个修正案(截止于2007年12月底) 3?罪刑法定原则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含义是:() A ?刑法应以制定法为依据成文法,排斥习惯法B.刑法不得类推解释或类推适用 C ?刑法不得溯及既往 D ?刑法不得规定过分的、残酷的、不确定的刑罚 4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正确说法是:() A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事司法的原则不是立法原则 B.犯 罪与刑罚只能由法律规定,因此排除犯罪性事由只能由刑法明文规定 C.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价值理念是 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 D ?不违反行政法、民商法的行为当然也不违反刑法 5?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刑罚的轻重与罪行和刑事责任相适应 B ?罪行指客观行为及其侵害性C.刑事责任指行为人主观意 识的罪过性和人身危险性 D ?罪刑相适应仅仅是指刑罚的轻重与罪行轻重相适应 6?下列哪种情形体现出罪刑相适应原则?() A .对累犯从重处罚 B .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 C .对中止犯处罚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D.对不满 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A .行为地在我国,结果地不在我国 B .行为地不在我国,结果地在我国 C .行为地和结果地都在我国 D .行为地和结果地都不在我国 & (犯罪地确认、属地原则适用)一艘悬挂我国国旗的客轮停泊在英国某港口时,在轮船 上的一美国乘客甲某遭到在岸上的英国公民乙某枪击身亡。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对乙某根据属地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B.对乙某根据保护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C ?对乙莱根据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D?对乙某谋杀案我国没有管辖权 9.(普遍管辖原则)张某系美国公民,因为多次组织从哥伦比亚向美国贩卖毒品,被美国有关当局通缉。张某于2000年5月到中国旅游。美国方面通过国际刑警组织通报中国警方,请求中国警方将张某逮捕。 经查张某从未向中国贩卖过毒品,也未在中国贩卖过毒品。我国依法可以对张某采取下列措施:( ) A ?对张某实行逮捕 B ?立即驱逐岀境C.由我国司法机关审判 D ?应美国请求实行引渡10?甲某身绑炸药混上我国某民航班机。在飞机起飞后,甲某露出身上的炸药,手持火柴,胁迫机组人员 将飞机开往韩国。机组人员与甲某周旋,称需要加油,在国内某机场紧急迫降后将甲某制服。甲某的行为: ()A ?构成劫持航空器罪(既遂)B.构成劫持航空器罪(未遂)C ?构成爆炸罪(既遂)D.属于国际 犯罪 II ?下列哪种情形可适用属地原则确立我国刑法对案件的效力?() A ?甲某劫持一架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我国南京市机场迫降 B.甲为杀害乙,从日本邮寄投放了毒药的糕点给住在南京市的乙,乙收到后发现糕点霉变未吃。 C?属于俄罗斯的一列国际列车行驶在我国领域内时,外国人甲盗窃外国人乙的数额较大财物。 D?甲潜入泰国驻华使馆盗窃了数额较大的财物。 12?中国公民甲在日本盗窃了美国公民乙价值2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于此案的甲:()A?日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日本刑法审判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审判 c ?依据中国刑法必须追究乙的刑事责任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究乙的刑事责任13?我国船舶“长城”号停靠在巴西港口时,中国籍船员甲乙二人打架斗殴,甲致乙死亡。 巴西法院判处甲某故意伤害罪,处4年有期徒刑。甲某假释回国后:() A ?我国法院依法有权对:甲某该项罪行再次审判 B ?我国法院对甲某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 c ?我国法院不能对甲莱该项罪行再次审判,因为这违反“一事不两罚”的原则 D。我国法院对甲某再次审判时,不需考虑甲某在外国已经受到处罚的事实 14.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 ?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城内犯罪或国内犯)应适用属地原则(即根据犯罪发生在中国)确立中国刑法对该罪行的效力,但法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B. 对于一起刑事案件根据属地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均可以确立我国刑法效力时,适用属地原则 C. 对于一起刑事案件根据属人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均可以确立我国刑法效力时,适用属人原则

刑法总则知识点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及其解释 (一)刑法的概念与分类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可以分为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刑法典就是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等名义发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附属刑法,是指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我国目前的附属刑法一般只是重申刑法典的内容,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无刑法之外的特别规定。 (二)刑法的修改 我国在1997年修订了刑法后,截至目前,我国共颁布了七个刑法修正案。 单行刑法必须是对刑法典进行了修改或补充的《决定》,即增加、删除、修改了罪名或法定刑 (三)刑法的结构 1.从形式上划分 刑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 (五)刑法的解释 按照法律效力,可以将刑法的解释分为三大类: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学理解释虽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对于刑事司法乃至刑事立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按照解释方法,可以将刑法解释分为两大类: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文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以及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是指参酌刑法产生的原因、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通常是超出刑法字面含义的,否则就是文理解释了。因此,要严格限制论理解释。只有文理解释无法得出结论或者得出的结论明显不合理,甚至荒谬时,才能适用论理解释。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有三个: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2015司法考试刑法分则笔记(刘凤科讲义摘录)

分论概说 罪状 一、简单罪状:仅规定了犯罪名称,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的罪状 二、叙明罪状:对犯罪构成特征做了详细描述的罪状 三、引证罪状:引用刑法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特征的构成特征 四、空白罪状:没有说明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但指明了必须参照其他法律法规的罪状 罪名 一、单一罪名:一个条文只表达一个罪名 二、选择罪名:一个条文规定了多个选择行为,既可以概括使用,也可以分拆使用 三、概括罪名:条文规定了多类型的行为也只构成一个罪名,不数罪并罚 注意规定 一、刑法在已做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 二、判断注意规定的方法:假设取消这条条文,条文中事项的处理结论依然如此的为注意规定 法律拟制 一、指将原本不符合某项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 二、判断法律拟制的方法:假设取消这条条文,条文中事项的处理结论与实际规定不符的为法律拟制 三、常考法律拟制: 1、非法拘禁罪、聚众斗殴罪中超越拘禁必要,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2、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超出必要,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 罪论处 3、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罪故意或过失导致他人伤害的,按照故意伤害罪论处 4、聚众“打砸抢” ,致人伤残或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毁坏或抢走公私财物,按抢劫 罪论处 5、抢夺罪,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论处 6、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的,按抢劫罪论处 7、信用卡诈骗罪中,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或者对ATM机使用的,依照盗窃罪论处 8、为卖淫、嫖娼通风报信的,依照窝藏、包庇罪论处 危害国家安全罪 (犯本章罪名的,应当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间谍罪 一、行为方式: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二、法律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叛逃后又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任务的,触犯叛逃罪和本罪数罪并罚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一、行为对象:情报,做缩小解释,只包括涉及国际安全利益和其它不公开事项 二、区分: 1、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境内境外,主观明知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 2、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行为时没有为境外传播意图,但获取后提供境外的,定本罪 3、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秘密得具体内容 三、“为境外”相对于窃取、刺探、收买来讲是有为境外的目的;相对于非法提供来讲是客观事实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资助本法102至105条规定的犯罪(分裂国家的犯罪行为),构成本罪 1、资助的主体和对象没有特殊限定(都可以是境内外的机构、组织、个人) 2、行为限于资助。如果还参与共同组织、策划、实施102至105规定的犯罪,以相关犯罪的共犯论处 叛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第二款: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叛逃的(不要求履行公务期间),从重处罚。注:发生叛逃行为就既遂,不要求进行危害国家安全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放火罪:防火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否则成立其他犯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 一、行为方式: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方式;引起危险或负有义务不作为亦可构成本罪 二、犯罪形态:开始点火是着手;独立是既遂 三、用放火等方法杀人,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罪等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用放火 等方法杀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只成立故意杀人罪 注:用防火、爆炸等方法伤害他人或者过失致人死亡,或者毁坏他人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放火罪、爆炸罪等。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成立故意伤害罪(致死)过失致人死亡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罪 四、放火罪是故意犯罪、失火罪是过失犯罪。若故意、过失存在疑问,造成严重后果,直接按照失火罪处理 投放危险物质罪

《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

《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①对于同一刑法条文中的同一概念,既可以进行文理解释也可以进行论理解释 ②一个解释者对于同一刑法条文的同一概念,不可能同时既作扩大解释又作缩小解释 ③刑法中类推解释被禁止,扩大解释被允许,但扩大解释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 ④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并不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关于上述4 句话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司法考试多项选择真题)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D.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 参考答案:ABCD 2.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司法考试单项选择真题) 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解释 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 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 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 参考答案:C 3.①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作出的解释,既然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可以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那么,立法解释也可以规定“携带凶器盗窃的,以抢劫罪论处”。②当然,立法解释毕竟是解释,所以,立法解释不得进行类推解释。③司法解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当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相抵触时,应适用新解释优于旧解释的原则。④不过,司法解释的效力低于立法解释的效力,所以,立法解释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司法解释不得进行扩大解释。关于上述四句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司法考试单项选择真题) A.第①句正确,其他错误 B.第②句正确,其他错误 C.第③句正确,其他错误 D.第④句正确,其他错误 参考答案:B 4.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这一解释属于下列何种解释?(2008年延考司法考试单项选择真题) (一)补正解释 B.当然解释 C.反对解释 D.缩小解释 答案: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