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本土化述评

心理学本土化述评

心理学本土化述评
心理学本土化述评

心理学本土化述评

张敏,花蓉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330022)

摘要:心理学的本土化充实和完善了心理科学。通过考察心理学本土化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认为心理学的

本土化采用改造运用和自主创立两种途径,通过求同、求异的两种研究定向,达到以本土问题为研究中心,培养本土的研究人员、编写本土的教科书、得出与本土相适应的研究成果———建立本土的数据库和量表、形成本土化的理论———建立本土心理学。通过构建中国人的个性量表,研究孝道、人情以及社会生活中关系等,心理学在中国开始了本土化进程。

关键词:本土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本土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0)05-0126-04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25卷第5期2010年10月

Vol.25No.5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6-01

作者简介:张敏(1974-),女,江西九江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花蓉(1957-),女,江西抚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心理学。

自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以来,科学心理学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欧美为主的主流心理学流派。伴随着心理学在欧美以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本土问题,心理学研究者们发起了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如今,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已经涉及到亚洲、欧洲、美洲甚至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一、心理学本土化的成因

心理学本土化的提出以及本土心理学的建立,通常认为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一)客观原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发现心理现象的规律,形成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为人类的实践服务。从这个地方所得到的理论能否用于解释另一个地方的事实而且能被检验,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的本土化在各个国家和地区迅速的蔓延开来的客观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问题促使心理学本土化。一个理论能否在得出结论的环境以外适用和被推广是心理学理论的普适性问题。心理学理论的普适性不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而是必须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去证实。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在完成这个过程,去证实发现心理学普适性的理论,解释人类多样

性的行为[1]。理论的普适性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来发现的。在一个群体、地区和国家的研究结论是不能推论出在另一个群体、地区和国家是适用的,因而需要研究根植于本土的心理行为形成理论。从不同的群体、地区和国家形成的理论中抽取出的共性才是这些群体、地区和国家普适性的理论。这种共性才是心理学的普适性的共性。即寻求心理学的普适性推动了心理学本土化的进程。

另一个方面,主流心理学的局限性迫使心理学本土化。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如今的主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尤指美国文化的产物,其研究注重个体、客观、机械化和去语境的研究,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所形成的普适“真理”运用在非西方的文化背景下,没有多大意义[1-3]。主流心理学的局限性迫使人们进行心理学本土化和建立本土心理学,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主流心理学用于其他文化背景缺乏敏感性。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心理与行为受到文化性和生物性两大因素的影响。文化性就是要考虑人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对人的影响[4],把西方主流心理学运用到其他的国家、地区就缺乏文化敏感性,发展本土心理学要考虑文化契合性;二是研究的方法,如今的主流心理学要把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其研究的方法上,用数学的方法、统计

第25卷第5期张敏等:心理学本土化述评

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测验的方法被尽可能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5],抛弃了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法;三是缩小的研究范围,西方主流心理学只对能够被观察、实验证实的经验感兴趣,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理念[5],使心理学的发展受到局限;四是理论的不完善,西方心理学理论来源是以西方的被试作为理论调查的基础,其理论是不完整的,还有诸多问题在主流心理学的理论中是没有涉及到的,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地区的本土化的发展来完善心理理论。例如Kim的研究完善了成就理论,提出在韩国这种集体主义的社会中,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的纽带和团体凝聚力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而西方理论没有提及,从而完善了成就理论[1]。

(二)主观原因

通常认为推动心理学本土化的主观原因可以分为两个:

第一,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是受学科发展的影响。学科发展是依靠学科前沿带头人的作用和引导,学科前沿带头人对本土概念的研究促进学科进步[6]。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对本土问题的研究论文和科研结果比较容易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和获得国际荣誉[6]。为了做出成绩并获得更大的成功,心理学工作者会在研究中选择本土化的研究领域,这个过程正是把学科向前推进的过程,也是心理学本土化的过程,是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地蔓延发展本土心理学的主观动力之一。

第二,心理学的本土化也受研究实用性的影响。随着心理学的理论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帮助日益加大,心理学不再是心理学家们在实验室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其知识已经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研究人类的发展还是在健康咨询中,心理学者就需要一个本土的心理学理论做指导来正确解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为了研究的理论具有实用性,学者们会进行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从而推动了心理学本土化。例如,在实践中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对中国人性格的研究[7];为了解释中国人的人格,以中国人为被试,开发了本土化的个性测量表,真实地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成为中国本土化测量工具[8]。

二、心理学本土化的概念理解

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和演化——

—从非本土化状态到本土化状态的演化,形成本土状态的心理学就是本土心理学[9]。但是,当前对本土心理学概念的定义还是混淆不清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6][10]。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就成为本土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基于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

本土化的过程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把输入的心理学理论考虑文化背景进行改造,使其与文化相适合;另一种则是完全舍弃输入性的理论,建立本土的理论[11]。杨国枢先生指出本土化的途径可以是“本能性内发本土化”或通过“反应性内发本土化”达到“本能性内发本土化”[4]。美国的本土心理学就是先是使用欧洲输入性的心理学发展成建立美国的本土心理学[4]。因而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可以是:一种是抛弃别人的理论重新开始;另一种是在他人的基础上改一改再运用;是否可以有另一种模式,不是抛弃也不是改编再运用,而是借鉴他人的经验,重新开始根植于本土心理来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学。

(二)基于本土心理学的定向、目标

不同群体、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异同,导致心理行为的异同。本土心理学的定向就是了解和解释这些心理行为的异同。葛鲁嘉提出两个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定向:一是根植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解释心理与行为,二是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本土心理学,寻求普适性[12]。因此,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本土心理学的定向:

一求异,寻求在文化、历史、社会差异下形成的行为心理的差异,要求在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增加文化的敏感性和特殊性。Sinha总结分析本土心理学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成,反映本地的行为,在本地的框架中解释,产生本土相关的结论[13]。杨中芳提出本土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在选取题材时,寻找本土熟悉的研究概念和适合的设计工具,考虑文化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意义,形成和发展本土的理论,最终建立本土心理学体系[10]。尽管人们对本土心理学的定向方案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定向,那就是:本土心理学是要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考虑、解释心理与行为的真实含义。

二求同,本土心理学的研究考虑文化敏感性和特殊性,寻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行为的特殊性,但是人类心理的共性、心理理论的普适性也是本土心理学的目标[14]。作为人类这一物种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心理共性的,心理学家在不同的群体、地区和国家所做的本土的研究结论抽取出的理论共性就是人类普适性

127

2010年10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心理理论,本土心理学的目标是建立人类心理学。当各地区和国家建立了成熟的本土心理学就形成了全人类心理学[4]。例如,在人类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儿童语言发展的本土化的研究,就发现了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和语言获得因素的共性[15],形成了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当各个国家、地区的心理学本土化都在百花齐放时,这些本土化的心理学就形成了整个的人类心理学,这些心理理论的共性就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共性,是通过研究证实而不是推测的。

(三)基于本土心理学学科的内容和结构

本土心理学的学科是指一种不同于输入性的心理学学科体系,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用自己培养的研究人员研究本土心理的学科[6]。从结构上来看,本土化是教学上有本土特色的教材,在大学里培养本土的科研专业人员,有刊登本土研究的杂志;从内容上来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研究的论题、现象的定义和研究的可操作性考虑文化背景[16]。心理学的本土化最终建立本土心理学,是大力培养本土的心理学科研人员,研究不“以方法为中心”而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理念,从问题出发研究本土的论题,建立本土的数据库和量表。例如,加拿大的本土心理学学科建设花了二十来年,从建立本土心理学的教学单位,培养自己本土的教职人员去培训自己的研究人员,拥有讲解本土特色问题的教材和刊登本土研究的杂志,一步步建立完善和逐步形成了加拿大的本土心理学[6]。当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形成了一些本土化的心理理论,和培养了一批本土的心理学者后,就会发展建立起来成熟的本土心理学。

(四)基于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

本土心理学是否要抛弃主流心理学的实证的方法,而采用非实证的方法,如用质的方法和人种志?当然不是,除了非实证的方法,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更应该是多元研究方法并举,寻求能很好地与研究的论题相契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要放弃实证的、实验的方法,是要采用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的方法相互依存,非实证研究为实证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0]。同时本土心理学也会发展新的研究方法。

三、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发展

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自己的社会、文化以及在此影响下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发展先是用西方的研究方式研究中国人,进而发展考虑文化背景,到进一步发展成突破甚至舍弃西方心理学建立并拓展本土心理学[11]。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本土心理学在我国经历了保守和激进的两个阶段[12],已经有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学的量表的编制上,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社会实际、人的特点出发,形成本土化的概念建构,编制了适合中国人的量表,为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提供了测量工具,如王登峰、崔红编制的中国人人格量表[17],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合作,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8]。在理论上提出的本土化的概念建构,利用本土资源对中国的独特的人格心理进行探索和研究,在理论、方法、技术上本土化[18]。杨国枢等对中国的家族主义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分析中国人的家族主义之心理与行为的概念,并据此编制了标准化的量表[19]。用本土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成果有孝道[20-21]、人际关系中人情[21]、关系[23]等。

这些本土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心理学本土化前进了一大步。本土化量表的出现使我国的心理工作者在把理论知识运用实践中有了很好的工具,对测量结果的解释具有了更高的信度和效度;本土化心理理论的形成,一方面丰富了人类心理学理论,另一方面能更好地解释中国人特有的心理和行为。这些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中,形成的一些与其他国家、地区有共性理论,也为心理学理论的普适性提供了支持。每年,中国的心理学都会培养许多的自己的研究人员,进行着对本土心理的研究,但是,离形成成熟的本土心理学学科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Uichol Kim,Young-Shin Park,Donghyun Park.The Korean

Indigenous Psychology Approach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451-464.

[2]Anthony J Marsella.Toward“a global-community”psychol-

ogy:Meeting the Needs of a Changing World[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12):1282-1291.

[3]Kenneth J Gergen,Aydan Gulerce,Andrew Lock,Girishwar

Misra[J].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Cultural Contex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496-503.

[4]杨国枢.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G]//杨国

枢.本土心理学研究[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3,(1):6-88.

[5]丁道群.心理学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意义[G]//叶浩生.西

128

第25卷第5期

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John G Adair.Indigenization of Psychology:the Concept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403-418.

[7]李亦园,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8]宋维真,张建新,张建平,等.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

的意义与程序[J].心理学报,1993,(4):400-407.

[9]杨中芳.中国本土化心理学引论[G]//杨中芳.如何研究中国

人.心理学本土化论文集.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10]杨中芳.试论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学研究:兼评现阶段之研

究成果[G]//杨国枢.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1):122-183.

[11]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J].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2,(2):9-15.

[12]葛鲁嘉.中国本土的传统形态心理学与本土化的科学形

态心理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4,(2):68-73.

[13]Sinha D.Indigenizing psychology.In J W Berry,Y Poortinga,

J Pandey.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M].Vol.1: theory and method(129-169),Boston:Allyn&Bacon,1997. [14]郑荣双,车文博.本土心理学特征论析[J].心理学探新,2003,

(3):3-5.[15]许政援.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几点看法—从追踪研究结果分

析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1-6.

[16]Rolando Diaz-Loving.the indigenization of psychology:birth

of a new science or rekindling of an old one[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433-449. [17]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

结果[J].心理学报.2003,(1):127-136.

[18]葛鲁嘉.本土心性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的独特探索[J].华中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125-130.

[19]杨国枢,叶明华.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概念分析与实证衡鉴

[G]//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黄坚厚.现代生活中孝的实践[G]//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0-31.

[21]杨国枢.中国人孝道的概念分析[G]//杨国枢.中国人的心

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59.

[22]余耀基.人际关系中人情[G]//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南

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0-81.

[23]乔健.关系刍议[G]//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6:82-95.

责任编校:陈于后

张敏等:心理学本土化述评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Localization

ZHANG Min,HUA Rong

(School of Psychology,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2,China) Abstract:Psychological localization enriches and perfects psychology.This paper studies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psychological localization,finds that there are two ways-reforming to use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two research directions-seeking the common points and seeking different points.Focus on the lo-calization problems,train the researchers on localization,write textbooks on localization,establish the database and scales,and form the localization theory to establish local psychology.Through constructing personality scales of the Chinese people,studying filial piety and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psychology has begun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Key words:localization;psychological localization;local psychology

129

中国本土化心理学发展

本土化心理学发展 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它起源于纯粹的西方文化,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种族直接演进而来的,是西方国家的本土心理学,并不是全人类的心理学,其理论学说也不是普遍适用的真理,用此解释其他国家国民的心理和心理行为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心理学家立足于本国的文化、运用适合于中国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理。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结果,是心理学研究追求科学化的要求。 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文化多样性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然而,导致本土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还是来自于心理学内部,具体来说,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满。第一,主流心理学为了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实证主义倾向明显,采取元素分析和物理还原的立场,注重客观方法和量化研究,完全放弃了心理学的文化传统。[本土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的这种客观主义倾向,主张心理学的人文性,采取质化的研究方法,如传记、观察、民俗分析、个案研究和访谈等方法分析文化差异及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第二,主流心理学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客观的,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主力,可以推广到世界其他围家和地区。正因为它对文化的忽视才导致其在普遍应用上的严重缺陷。 实际上,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并不是无关和矛盾的,而是相关和一致的。强调科学化就是要推进本土化,强调本土化也就是要确立科学化。心理学的科学化是为了更为合理和有效地揭示和干预人类心理,包括以文化样式体现的人类心理。那么,心理学的科学化还必须通过本土化来完成。科学心理学早期是排斥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而目前则应是心理学本土化中包容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建国以前,随着早期赴西方学习心理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回国,开始了全面输入西方科学 心理学。基本上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复制和模仿。 ●建国以后,国家将政治生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心理学也从西方化开始走向苏联化和政 治化,并开始脱离出了学术的轨道。 ●文革期间,对西方心理学的完全否定。祖国心理学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大踏步的社会改革,并向世界开放了自己的大门。而这一时期, 西方心理学在非西方文化圈中的普遍适用性已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并面临着非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发展的严重挑战。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了本土化的改造。 中国本土化研究工作立足中国人的独特性,考察中国人的心理行为而试图修补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理论概念和理论框架。这类研究涵盖了相当广泛的课题,主要包括像社会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一党)、集体主义、面子、人情、孝道、价值观、自我观、成就动机、宗教心理、组织行为、慈善观念、心理病理、体罚现象、助人行为、中医心理学、书法心理学、佛教心理学。而西方心理学中的观念:个人主义倾向,以个人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显然不符合中国的观念。 发展出路:中国心理学者藩寂明确提出了中国心理学要走自己的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理论体系。他指出实现这一目标有四个途径、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2013级8班邱潇迪朱智贤多次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中国的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下去”。 他指出,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再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他反对脱离实际的为研究而研究的风气,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他说:“中国儿童与青少年,与外国的儿童与青少年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即存在着普遍性,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即具有其特殊性,这是更重要的。只有我们拿出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才能在国际心理学界有发言权。”因此,他致力于领导“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的课题,克服了许多困难,填补了多项空白。他主张将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研究,也就是说,它不仅提倡再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而且积极建议搞教育实验,主张再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 第一,明确我国心理学研究与国外的差距,艰苦奋斗,尽快缩小这种差距。 于1978年以来,林崇德教授与朱智贤教授一直提倡: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照抄苏俄,正确的途径应该做到摄取、选择、中国化。近年来我们高兴的看到,我们台湾不少心理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既强调与国际接轨,更注重自主创新。对待国外的心理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展自身。我们要承认,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与外国相比是存在差距的,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工具四个方面。但是,任何国家的心理学都带有一种地区性的文化特色,都含有它的特殊因素。因此,外国发展心理学资料,绝非都是我们摄取的对象。 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决不能全盘的照搬,而是要适当的加以选择。所谓选择,意在批判的吸收。批判地吸收各国的心理学或心理学派的思想是心理学发展中的常事。霍尔对普莱尔,皮亚杰对鲍德温,乃至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和格式

本土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学本土化的反思

本土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学本土化的反思 作者:刘金梅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甘肃兰州,730000 刊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8,28(6)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周宁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问题[期刊论文]-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贾祥林.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 2001 3.曹亚杰对心理学中国化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2004 5.周宁本土心理学的科学观反思[期刊论文]-学术探索 2002 6.周丽芳对心理学中国化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2001 7.刘淳松心理学中国化:背景与现实[期刊论文]-云梦学刊 20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张碧云关于心理学本土化的几个问题-咸宁学院学报2007,27(5) 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目前,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概念体系的构建、原创性研究的开展、人文性取向的重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实现心理学的真正本土化任重而道远.重视本土文化研究,有批判地吸收国外心理学的先进成果和其它文化的精华,注重理论探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及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心理学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2.期刊论文毛丹对心理学本土化"本土性契合"问题的思考-心理学探新2004,24(4) 心理学本土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话题,本文重点讨论了杨国枢提出的心理学本土化的"本土性契合"判准的含义,并举出两个引例对此一判准进行说明和解释,最后提出了对心理学本土化及"本土性契合"的几点思考,指出心理学本土化应该研究不断运动变化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对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具体方向和途径提出了看法. 3.期刊论文高小燕.随明明从《老子》心理学研究成果看中国心理学本土化途径-科教文汇2008,""(29) 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从起步开始就一直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从<老子>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也可见一斑. 4.期刊论文白雪苹.王燕.BAI Xue-ping.WANG Yan心理学本土化的文化导向-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8(4) 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现时代的文化背景,心理学本土化更是受到文化的重大影响,本文针对文化对心理学本土化的导向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心理学本土化的未来发展必然从文化现实性出发,从先前的独白式的研究到现时代的对话式的研究. 5.期刊论文柳友荣梁漱溟与心理学本土化-巢湖学院学报2004,6(6) 本文从全面评价梁漱溟先生、促进对中国心理学史薄弱环节的研究、推动心理学本土化三个方面确立了作为20世纪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本土心理学中的地位;揭示梁漱溟 "从心性论到心理学"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进程;阐释了他对心理学本土化的杰出贡献. 6.期刊论文程刚魅力与困惑:心理学本土化追求的两难处境-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5) 心理学本土化是心理学界当前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既充满魅力又令人困惑.其魅力在于标新立异的学术取向和对正统心理学的反叛,对于东方国家来说,还有提升本土文化地位、调节民族心态的积极意叉.其困惑则主要表现为冲淡心理学的科学性、贬损实证方法的价值、妨碍心理学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等诸多方面. 7.期刊论文黄光国全球化与本土化:论心理学本土化的意涵-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23(1) 台湾华人本土心理学运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争议的内容,和世界其他地区之本土化运动所遭遇的困境是十分类似的.非西方社会中的本土心理学者要想达成建立全球心理学或普世心理学的目标,必须将反殖民主义的心态,调整成为后殖民主义,将相对主义的哲学默认转换成为普世主义,充分吸纳西方学术传统既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针对普世性心智的运作机制,建构假设可适用于各个不同文化的形式性理论,同时用它来分析某一特定文化中人们所独有的心态,再以之作为参考架构,从事实征研究. 8.期刊论文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3) 心理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范畴.本土化是达至本土心理学的必要途径和环节,心理学的本土化最终体现为本土心理学.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只有处理好与传统文化、西方心理学等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关于中国人、通过中国人、为了中国人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并进一步为心理学的全球化积累索材. 9.期刊论文葛鲁嘉.GE Lu-jia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6(4) 心理学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中国本土文化中并没有产生出现代的科学心理学,而是从西方文化中引入的.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这主要体现为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三次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可以把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心理学本土化的热点与难题包括科学观的问题、本土契合问题、文化转向问题、多元文化问题、方法论的问题、全球化的问题、原始创新问题.心理学本土化的演变与趋势涉及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的隔绝与交流、心理学的文化与社会资源、心理学发展的传统与更新、心理学演变的分裂与

对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思考

对心理学本土化发展前景的思考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东方生活现实之间存在差异,由于西方主流心理学解释力的局限性,我国心理学者探讨研究中国文化的角度下的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必要的。就像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沉淀在我们的“骨血”之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理。 我国心理学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展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也出版了了大批研究成果,包括大量专著、教科书以及论文等。遗憾的是,中国文化里所蕴涵的丰富心理学思想至今未能引起中国心理学界的关注。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属于对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是将中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们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进行“整合”。然而,哲学理论往往都是深奥难懂的,涉及的境界特别高,很难引起大众的兴趣。再从社会环境来看,当代社会过于浮躁,物欲横流,一方面我们不习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很难静下心去认真体会先哲思想;另一方,我们常常希望有立杆见效的、可以操作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而中国心理学思想强调的是一种状态、境界,是通过“领悟”去改善自身状态和心境,涉及的具体可实施的方法并不多。西方心理学将西方哲学做为思想基础提出心理学理论,并且往往有相关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对改善或者提高人类心理状态上,大部分西方心理学理论都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心理学有四大基本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中国心理学思想大部分是在前三者,而对心理学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对于国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很大层面上还是引用西方的方法,只是在内容上丰富了中国人的特点;就像是精神分析法,只是在无意识的“象征”里添加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心理学本土化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典型的特征有注重“人情”、要“面子”、强调“以和为贵”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框架下中国人社会化的问题。中国当代社会有农村留守儿童、失独、二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具有时代特性的热点问题。在心理诊断和治疗方面,除了修订西方的一些心理诊断量表外,我们对于针对中国人独特心理特点的量表的开发问题。中医对心理治疗有很多独到的思想,注重身心一体、阴阳调和,但是存在如何普及此类思想从而让它被大众所熟知并应用的问题。还有就是,对于世界心理学界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去定义智力?中国心理学是否能有独到的见解?种种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讨研究。目前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似乎还不够规范,对做此方面研究的人才的培养力度也不够,高校中“中国心理学史”甚至不是一门必修课。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与西方相比本来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何况是本土化的研究。目前来看,虽然本土化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还是任重道远的。毕竟,现在还是西方主流文化入侵中国较深,我想,等到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时,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 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 (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 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 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 (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 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 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 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 人,说假话,做假事。 7、中国人的社会化理论 (1)它所持的是多因素论。(遗 传、环境、教育和主体性) (2)重视环境在个体社会化中 所起的巨大作用。 (3)推崇“少成若天性,习惯 成自然”的道理。 (4)突出了双主体的作用。(充 分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人的人格 影响不一样) 8、自我,又叫自我意识,指个 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 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 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 它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 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它指 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 验。自我意向,它指伴随自我认 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 倾向和行为倾向。 9、“我”的称谓: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显 示出中国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共 生”取向) (2)重素质尤其是品质:寡人、 不才 (3)推崇自谦乃至自贬:小可、 奴才、老朽、在下 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的 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乃至压抑 个体我的地位与价值;西方文化 则相反,为了凸显个体我的地位 与价值,很少花力气去讲社会我 的地位与价值。 10、中国人自我表现的特点 (1)重礼节,“油多不坏菜,礼 多人不怪”;重视长幼尊卑之序, 提倡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 “行为”——“场依存性” (2)怕“出格”指一个人在自 我表现时,惧怕与多数人不一样 的心态。“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 鸟” (3)好兜圈子: ~1习惯用带有模糊或弹性空间的词语来 与人交流。“一语双关”、“锣鼓听音,听 话听声”、“这是我同学” ~2喜用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虽 然,但是” ~3习惯用复数代词来称自己与他人。不 用“我、你、他”,多用“我们、你们” (4)喜含蓄 ~1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与人交往里。 ~2表达心情如喜悦之情的方式中。“笑 不露齿”、“会心一笑” ~3体现在审美观念和所创造的艺术品 里。中国建筑一般都用照墙、照壁或者 假山之类的装饰物,室内有屏风。 (5)表里不一。“不坐、不坐” (6)内外有别。“圈子心理”指一个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 划圈子的心理习惯。 11、“真和”指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 关系。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 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 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二是 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 此友爱,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 和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 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让或适度竞争等 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管仲 和鲍叔” 12、“伪和”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 (1)“面和心不和”:交往双方表面关 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或一方 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至怨恨。 (2)以“同”代“和”:以自我为中心, 抹杀其他人的个性,从而谋求一种无差 别的一致性人际关系。 产生原因:一、交往双方或一方没有真 正理解“和”与“同”的本质差异,误 将“同”视作“和”;二、在特定场合或 特定群体内部(军队),有时“同人心” 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三、管理者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 往往喜欢以“同”代“和”;四、受中国 传统“群体优先”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一些 人自愿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 自从喜欢心理学后,就着重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关注心理学方面的案例,从决定考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到现在就读应用心理专业,研读了国外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在各位老师的授课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就一直在思考,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国内,能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心理学研究或应用的本土化思想或道路呢? 很多人都说心理学是舶来品,其实中国实则是心理学的原创国,我们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有着厚实的本土资源,何裕民说,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曾指出:中国是心理学第一故乡。荣格也曾指出,他本人的心理学理论构建受到过中国易、道思想的启发。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潘菽曾告诫后人,“在我国二三千年文化科学的历史中,虽然没有形成‘心理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许多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却有许多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其中还有不少是光辉无比、灿烂如新的。就像一处丰富、宝贵的矿藏,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利用。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决不能‘数典忘祖’”。 虽然心理学中各流派云集,但由西方引进的理论在国内大都表现得水土不服常,且影响力远不如初期预想。其中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心理学更与文化休戚相关;其次是需求上的差异,中国作为农耕国更讲究实际、实用;再次是对心灵需求的忽视,终极关怀的话题在国内一直被漠视;最后,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中国一直缺乏宗教呵护,甚至没有宗教词汇和语境。”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常识心理学中, 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宝藏。其宝藏不仅是东方或亚洲传统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世界心理学的重要根源之一。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不仅会加深理解我国文化中独具的心理生活, 而且还会提供特殊的理论阐释和思考方式。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 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及医学当中, 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宝藏, 在一些医学典籍中记载着许多心理治疗的成功案例。这些不仅是东方或亚洲传统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世界心理学的重要根源之一。 中国的本土心理学传统是从人的直观体验入手, 探讨了人的心灵自觉的内在根据, 人的内心生活的意义根源, 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途径。因而它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启示性。中国本土的哲学心理学对人的内心生活的探索是极为有价值的。中国儒家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心灵与义理之道的相通, 道家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心灵与自然之道的内在相通, 佛家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心灵与菩提之道的内在相通。 中国智慧史中的传统哲学包含着许多学派, 每个学派都拥有自己的主体, 使用不同的概念和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是, 流传的地域最广、延续的时间最长和对社会生活影响最深远的学派主要是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家被看这三家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三个主流, 是中国文明或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他们不仅彼此区别和相互批评, 而且彼此借鉴和相互吸收。 儒家、道家和佛家均认为, 人可以通过内心修养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可以通过超越自我来实现“大我”或“真我”, 可以通过明心见性来体认普遍的统一性, 可以通过意义觉解来获取人生的真意和完美。人的存在是作为

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与答案汇总

2009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四个阶段是______。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前生殖器期 13.提出报道发展“他律和自律论”的研究者是______。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吉利根 D.班杜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 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现有的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 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这两种水平状态的差异地区就是“最近发展区”。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 论。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 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儿童开始处理主客体的关系,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六个亚阶段: 反射练习(0~1); 初级循环反应(2~4); 二级循环反应(5~8); 二级反应协调(9~12);客体永恒 性三级循环反应(13~18); 表象思维开始(19~24)不用明显外部动作解决问题;延迟模仿。 二、前运算阶段(2-3岁):儿童开始以符号为中心来表征外部世界,通过表象和言语表征世界。 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直观形象性和非逻辑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 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智力发展上的最大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和守恒性。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 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老年心理学概述

老年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老年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其他 教学目标:了解老年心理学的社会定位、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掌握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思考我为什么学习老年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关注老年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时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 一、老年心理学的社会定位 (一)老年心理学是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产物。(二)建立和发展老年心理学是落实新的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与具体化。(三)老年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对人的心理本质认识的一次深化和心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四)发展老年心理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二、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老年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六个方面:(一)老年人的大脑及躯体的特点和活动规律与老年心理的关系。(二)制约老年人心理行为变化发展的各种社会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因子的特点。(三)老年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意志、个性特点。 (四)老年人的生理、社会环境与心理三个方面之间的互动关系。(五)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保健。(六)老年人的临终心理与关怀。三、老年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一)老年人主体系列 1、从中年期开始过渡到老年期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特点和规律。 2、老年期的心理与客体环境的关系和相应的保健对策 3、健康老人、亚健康老人患病老人的心理护理(二)老年人与客体环境系列 1、他人 2、社会

3、自然生态环境 四、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多因果论”原则(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三)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原则(四)人性化原则(五)个性化与差异性原则(六)客观性原则(七)发展和动态性原则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综合研究法 2、多向研究法:纵向研究法、横向研究法、纵横结合研究法 3、从研究方法的具体方式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访谈法、投射法第二节老年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老年心理学的思想史源远流长 老年心理学的社会定位受老年人的社会定位与社会经济、传统文化和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制约。 (一)老年心理学是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产物 (二)建立和发展老年心理学是落实新的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与具体化 (三)老年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对人的心理本质认识的一次深化和心理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发展老年心理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老年心理学是一门年幼的学科 (一)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二)“老年型”国家:联合国1956年《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中指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 。2012年10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日前发布消息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三、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将在造福人类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一)新的健康概念:重视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旧的健康概念:一个人不生病就是健康 (三)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中国心理学院校排名

表一:中国心理学专业一流院校 排名单位名称详细情况(师资情况请各位查阅各校网站,acheron只讲大致情况) 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为国家重点学科 2 北京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3 中国国家科学院(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这个acheron并没有具体查过,但是从中科院毕业的研究生可算“根红苗正”,绝对是就业和学术前景都一片大好的,如有实力报考绝对推荐 4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5 浙江大学(浙江)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6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7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有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博士点 8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9 西南大学(重庆)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科,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中南大学(湖南)应用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备注:一级学科下分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有一级学科的硕博学位授予权是指该校在基础、发展、应用三个专业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可以简单理解为这体现了该校心理学科的成熟。 Acheron的说明:上述10所院校除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以外,均为985或211院校,加之学科实力全国一流,如果对自己今后就业或学术要求比较高兼之有实力的话,应尽量报考这些学校! 表二:中国心理学专业二流院校 排名(大致按985;211;普通院校的顺序排列,下同)单位名称详细情况 1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2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简述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简述 一、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将心理学同教育学相结合,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从而揭示在教育教学作用下,受教育者的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心理变化规律;研究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教育心理学含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研究揭示教育体系中受教育者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及其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发展,教育心理学也具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通过研究受教育者学习及其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育体系,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此外,教育心理学的特殊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师的智慧,用于学校教学,在学生身心成长上反映出教育的目的与理想。本文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回顾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及其发展,并进一步阐述了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向的研究,希望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史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并且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的过程。早在1806年,著名学者赫尔巴特在其作品《普通教育学》中企图用心理学的观点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第一

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其后,俄国教育学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而对教育心理学做出杰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他在1903年发表著作《教育心理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书中,桑代克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也宣告了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当代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并且逐渐明确了自身的研究对象,规范了研究方法,确立了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正在越来越走向科学、系统与独立。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自上世纪二十初,西方教育心理学传入中国到现在,中国学者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社会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独立研究,教育心理学从传入中国到发展不过百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最早记载是在1922年,中国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在南京师范大学授课,并于1924年编写《教育心理学》,此书被认为是我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廖世承还陆续出版了多本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著作。但是这一时期教育心

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_中国本土心理学

第45卷 第5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 o l.45 N o.5 2005年9月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S e p.,2005 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 ———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 葛鲁嘉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中国本土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即从对西方或外国心理学的模 仿和复制中解脱出来,使之植根于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传统和挖掘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资源。新心 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来自于当代心理学演变和根源于本土心理文化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 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三个核心内容:“心理文化”是对心理学本土传 统的新挖掘;“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对心理学环境因素的 新探索。 [关键词]心理学本土化;新心性心理学;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5)05-0140-10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精品研究项目(2003J P010) [收稿日期]2004-09-20 [作者简介]葛鲁嘉(1956-),男,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创新 当代的科学心理学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中诞生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就一直向当时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靠拢。这导致了两个必然的结果。一是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类同于其他的自然现象,或者是把人的心理还原于物理或生理的基础。这无疑否弃了人的心理的社会文化属性或社会文化根源。二是把心理学的研究方式等同于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或者是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而排除了其他不同方式的心理学探索。20世纪末期兴起的心理学本土化思潮,开始是为了探索在所谓正统的科学心理学之外的其他不同类型的心理学[1],随后是为了抵御西方科学心理学对其他文化的入侵,再后是为了改造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扩展科学心理学的边界和范围,最后是为了促进科学心理学发展中的多样化学术创新。[2] 中国心理学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从对外国心理学的引进和模仿中解脱出来。中国现代心理学不是本土自生的,而是国外引入的,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这主要体现为三次模仿、复制和跟随,三次批判、转折和重建。第一次模仿、复制和跟随是在20世纪初期。当时,西方工业文明的昌盛与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鲜明对照。许多中国学人奔赴欧美,寻找拯救中国的真理,其中一些人学习的就是科学心理学。他们的目标是唤醒、改造和建设国人的心理,以使国家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正是他们把西方科学心理学引入了中国,使中国开始有了科学心理学,为中国心理学的起步和发展带来了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第一次批判、转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B )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B ) A、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D )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3、信念是( ABCDE )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 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CD E )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 A BC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BC DE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BC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钠 D、班杜拉 E、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BCE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16人格因素问卷 E、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 ABC )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CE ) A、强 B、弱 C、平衡 D、不平衡 E、灵活 一、名称解释。 1、社会化: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会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 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 大,称为首因效应。 5、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7、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8、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