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让师德在教育中闪光

—-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内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躬行自明,言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观看了李晓凡的内化师德系列讲座之一:《内化师德是当代德育新坐标的支撑点》细细体会,收获颇多。现将所观体悟小记如下: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医生有医师,商人有商德,老师有师德。不管是哪个行业,我们都得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作为教师,我们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当然也有家长等等。我们的教育应是“用心而不是用手段”的教育,其实,做任何事,只要用心且坚持去做,肯定能做出一番天地。外化要转为内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师德。李老师讲道,内化师德,要注重“三力合一”,即“内在有张力,潜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三力合一”内化师德法的内涵,李老师概括为四点,即启迪自我心灵;完善人格素质;追求人性完美;把真、善、美与品行情操、境界有机整合;通过“锤炼自我、修养自我、超越自我”来提升“三力”。现代教育倡导建立“双向主体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处处以师威压之,亦不能只求学生发展而忽视老师自己的成长,我们应与学生一同成长。孩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得虚心向学生学习。我们应多一些具有高度、深度和前瞻性的理性化认识。不能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批评教育的话,一定要先作理性思考,做到“赏识要有度,批评要得法”。做一名人师是我们当老师的理想追求。人师是教育家与心理学家的结合体。你整天与学生朝夕相处,甚至是吃、住、娱都在一起,如果没有相应能力予以支撑,那学生就会在你头上“动土”耍威风了,最终还是没有育人效果。

我们对学生一定要有宽容度,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中思考问题,允许学生犯错,我们的学生都是在犯错与改错的螺旋式中长大的。教育很多时候就是要“小题大做”,从小事在去教育引导,在细节教育上下功夫。一言一行皆教育,我们不能

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滚出去”“不要脸”“去死吧”等话来辱骂学生;老师的一句不理性的、伤自尊的话很有可能会成为扼杀学生和谐发展的“凶器”。要做到内心有宽度,李老师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以书养清心;二是以情育德行;三是以诚导人生。

活力是通过内化而产生多种能力;活力需要张力与潜力作铺垫。孩子们没有悦纳你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意味着你的教育是失败的。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李老师认为应做到三方面,即建立起超越自然,又溶于自然的完美人生;不断地学习,掌握超前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成为能力型人格教师。在终身学习时代,我们老师的学习应该是有准备的、主动的、自觉的、有个性的。学校对学习的“逼势”不能过紧,但又不能放任自由,重在创设宽松、向上、真诚、互动、和谐的学习型氛围。

因此,我认为作一名优秀的人师应具备如下几个品质:

首先,教师要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情操是指人的情感和操守,是人们思想观念、情趣爱好、品德操行的总称。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优秀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师德风范。教师道德情操不仅是自身从教的基础,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学生高尚情操形成的催化剂和推动力。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表现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用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学生、公正无私、追求真理的道德境界,以及正直诚实、和蔼善良、勤奋坚毅的道德素质和宽容谦虚、克己自制、乐于合作的道德修养。

其次,教师应做健全人格的表率者。所谓人格,是指由人的生物遗传和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包容人的各种心理要素,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统一。教师健全人格标准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追求高层次的人格需要。表现为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信念,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以生为友,为人师表,民主公正,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再次,具有优良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格心理是指教师应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具有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对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即胸怀坦诚,个性鲜明,情绪稳定,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善解人意,乐观向上,有与他人健康交往的愿望和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另外,具有优良的人格智能。表现为具有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智力、能力协调发展。

最后,教师应做身体力行的践履者。教师的模范行为对于学生的成长,教师

自身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在政治态度、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治学精神、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仪表端庄、言行得体,从而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指导者,身体力行的践履者。

反观现在有的教师,总是报怨工资太低、福利太差、学生太孬、工作太重、生活太苦……在孙晓兰、孙维刚、蔡改、王宪军、包全杰等教师面前,他们难道不觉得自惭形秽吗?我认为归根结底,他们是没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就拿如何对待差生来说吧,“差生”一词,从教育者口中说出,也许不会有什么不自然,但对于学生而言,抹杀了多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意识,造就了多少自感卑微、自暴自弃、自我封闭的遗憾。也许他们原本的爱劳动、乐于助人、动手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等闪光点就在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否定性评价中丧失殆尽,再也无法找回,作为教育工作者就罪过大焉。其实,只要我们用爱心、宽容、理解、人文关怀去善待孩子的每一点错误,适时表扬、鼓励,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会取得成功的。

对转化后进生,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如因学生之间有误会引起的争吵,教师要心平气和地找双方谈心,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化解矛盾;如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想放弃,班主任教师要联系科任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由浅入深,分层要求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杜绝厌学情绪;如因自控能力不强,而产生不恰当的发泄行为,无意的犯错,教师不能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求全责备,绝不可算陈年旧帐,更不能乱给学生戴“帽子”,以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首先要多肯定学生身上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闪光点,加以大张旗鼓的表扬,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然后借题发挥,教师列举现象(其中那当然包括该生的错误),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老师不用点明,学生内心也能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使学生既认识到错误又对老师心存感激(保全了自尊),自然就容易转化。

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献身教育,就要努力实践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做一名拥有爱心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用爱心为学生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最终,李老师用一句话来概括讲座主题“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唤醒”中务必要渗透一个“爱”字,还得注意“唤醒”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爱是需要力量的”,爱是需要相应能力支撑的,爱必须得之心而寓之于行。没有爱,教育也就名存实亡,如同行尸走肉了。

在学习中感悟 在感悟中提升

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十三届年会有感 福山区西关小学王君华 12月19日-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泰安举行的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会上我们观摩了第九届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4节精品课,聆听了高质量的论文交流以及曹培英、李玉平等专家所作的精彩报告。正如徐云鸿老师所说,此次大会的主题为“研究与成长”,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感受研究与成长的关系,对自己的思想是一次震撼,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更是难得的积淀和提升。 一、精彩课堂展现教育智慧 江苏省南通附小顾娟老师的《认识负数》,教学风格细腻、柔和,历史的介绍与学生的选择、交流等活动相结合,充满了数学的人文性,使课堂多了厚重感,也使学生多了一份学好数学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最后老师独具匠心的在课题“认识负数”的前面加上了“初步”两个字,为后继学习埋下了伏笔。 上海虞怡玲老师的《植树问题》,真正体现了数学学习“重在过程的经历、体验,重在方法的感悟、尝试”。以俗语一刀两“段”引出本课内容,紧接着,她通过“画——找——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探究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后,又利用“五指四空”作为模型,帮助学生记忆。从课程新授到练习,无处不渗透着“以小见大”、“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或许忘记了所学知识,但“画——找——推” 、“五指四空”等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会保留在记忆里。我们的课堂真的应该这样拷问:遗忘之后还能留下什么? 北京于平老师的《小数的加减法》,给人极大的震撼,想不到如此普通的计算教学能演绎得如此精彩纷呈,本节课真正体现了开放的课堂,专家点评“有空间才有精彩,有空间才显功力”。于老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从开始让学生尝试计算断掉的尺子,之后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接着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并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在重点、难点处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讨。什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这节课就是最好的解读。

微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唐中兰

改变从“微”开始 ---微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说:“人有技术走天下。”2016年7月八日至7月十日,我有幸参加了璧山区教育研究所组织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培训师培训。 这一次的培训我作为一个旁听生的身份去听雷斌老师的讲课。短短三天时间他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有一句话叫什么来着,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就是这样。 三天时间雷斌老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授了什么是微课,怎样制作微课,怎样上传视频,怎样生成二维码......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以前的脑海里,在我的认知里我都是那么模糊,那样陌生。对于微课,只知道看着别人去操作。而这一次通过培训我真正地懂得了微课的制作原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虽然培训已经结束,但是我的感受颇深,记忆仍在我的脑海里存在。 第一天上午,雷斌老师就微课制作技术进行了阐释,在上课期间他让我们将他说的话录下来。他说:“这就可以做成一个微课。”我当时目瞪口呆,做微课程这么简单,随时随地都行?雷斌老师却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微课。他让我们感受到微课“微言大义、随时随意”的特点。微课实际上是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或知识不知不觉地浸入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学习行为。与此对应的则是微学习。微,即微小,碎片化。微学习其实就是碎片化学习,一

次只学一点,其优势在于可以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雷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设计和制作微课程的技巧,讲解了微课程的开发流程和题目、形式、素材、讲解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紧接着,他让我们每个人都打开电脑开始利用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视频和音频录制,随后他让我们在一天的时间要学会操作这些软件,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制作一个1.0版本的微课。容量之大,是我在培训前没有想到的。为了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我和同行的郭波老师在回去的路上一边讨论,一边思考,争取能够在一天的学习完成以后交出一个满意地1.0版本的微课。更有的甚至在微信群里和雷老师交流问题到了深夜。这种学习的精神使人敬佩,也值得我们学习。 微课学习的第二天,就有很多老师讲自己的1.0版本微课作为案例分析让雷老师点评。并交换意见。雷老师提出:微课我们一定要运用身边事,给出真实的情景,将主体换成学生。必须要使用关键词的方法制作微课。而且他还强调学生微课程应选择重难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作为课程主题等制作微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让我们回去做出自己2.0版本的微课程。学习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在进行着,老师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请教雷斌老师,看着这样的学习氛围,我感觉回到了高中,大学时代。 随着学习的深入,第三天的学习中雷斌老师现场提出思考:“以应用为目标来设计学生微课程。”我们各个学习小组积极讨论得出以下结论:课前预习-补缺拓知、激趣生疑(复习旧知识,激发兴趣,搜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3篇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3篇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音乐教师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范文1: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化让世界变得如此之小,独生子女的时代给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代变了,教育对象变了,教育手段也变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已成为了历史。因而,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了时代的基本要求。 寒假中,除了享受节日的喜庆外,我还不忘对自己的业务素质加以提升。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李玉平教授主编的《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一书,读后深受启发。这本书,主要以案例展示,理论拓展两种形式,对当今实施新课标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及解决的方法策略作出了详尽而全面的剖析。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很值得一读。在此,我只对本书中感受颇深的几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课前准备 传统的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等。而现在这个名词已经被“教学设计”所代替。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在第一种中,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程式化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学法引导,重、难点,教具学具准备等。这种设计,对老师而言,只不过是教学程序的一个文本体现,具体有多少实用价值,不言而喻。再看看第二份乌老师的教案,你很难找到

上述提到的那些条条框框,而令人惊叹的是她的“学生风采”一栏。 在这栏里,详尽的记叙了学生课堂中的种种表现及教师的感受。看完后,谁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份教案。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对教案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势:教案是上课时教学计划,是备课的记录,是课前的准备,我们需要将它设计的无缺。乌老师正是打破了这一“常规”,她认为教师对小学内容早已“熟烂在胸”,用不着写成详细的文字材料,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感悟,学生的创造,这是最珍贵的。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为学生的表现预留出空间来。乌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课改的一个很好的示例。我想今后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是否也应向这方面发展呢? 二、合作学习 一提到分组合作,我们自然会想到小组合作。于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场景。有些教师甚至将一些毫无讨论价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也让学生合作学习。而有些教师在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就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讨论,也不进行指导和调控。细想想就不难感受到,这样的讨论有多少价值,在浪费了时间之后,学生又获得了多少收获。 其实,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犯过类似的毛病。在学习完本书后,我才终于找到了病因。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对合作学习的概念不甚了解或了解的不够全面。在观念上过于迷信于合作学习的作用,认为它无所不能。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5篇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5篇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下面是小编整理微课程的学习心得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一) 最近,学校组织大家进行了两次微课程的学习,《思维导图》和《读书策略》,通过学习,感觉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感觉用思维导图上数学课,耳目一新。它不仅能将各种零散的知识整理出对应的关键词,抓住重点,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清晰了知识结构,便于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还能清晰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 这样学生不需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每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记住一幅图画比记住一长段文字快得多!同时又开发了学生的空间智能。使学习充满趣味。 总体感觉:好玩、有用、又帮助理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对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和启迪。众所周知,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因自身一直从事数学教学,虽熟知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对其具体的方式方法的指导,知道的就微乎其微了。 通过短暂的微课程学习,使我知道了如大人给予有效的好书指导、并通过图书室、开展读书会、观赏原著电影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二)

微课制作反思_微课制作学习反思

微课制作反思_微课制作学习反思 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微课制作反思,供你参考! 微课制作反思篇1 20xx年的金秋,迎着铺面而来的“微之风”,我们一行十四人来到了美丽的青岛,参加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组织的微课程专题培训。尽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培训的费用却很高,有失望有印证更有启示,总之,短暂的培训为我们揭开了微课程的神秘面纱。 微课其实很简单 微课就像这次的培训,很简单。一天半的培训,其实内容很少,老师讲讲、学员尝试、专家点评,像平常我们上课。本次的主讲是李玉平老师,一位来自美丽大草原的汉子,微课程的创始人,亲切随和,会场上常常会响起他爽朗的笑声。简单的开场

白,他就结合着板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做微课程,目前常用的微课程类别以及做微课程的内容,没有多少深奥的理论,简洁的话语,清晰的思维导图,最后定格在一句话:微课程是个思想活。是的,微课程其实需要的技术含量真得不高,但创意却是最重要的。他的讲话就像课堂的导语。接下来的微课开发团队的两个核心成员--来自遥远的深圳的两位教师:舒翠萍和程俊英分别就微课制作的两种常用方式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培训,有PPT的制作,也有录屏方式的操作。而这些,其实重要的是有相应的版本和软件,东西原本就有,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运用得不好,那么老师来指导,手把手地教,这算是到了上课的新授部分。学习了新知识,总要尝试练习,这次的培训要求自带电脑,现场操作练习,自己尝试制作微课程,专家组的老师给予点评辅导,算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我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外行,但老师所讲的这些至少现场是都达标了,我相信,在今后的反复练习中,肯定能运用更自如。 点评我的微课作品 听了一上午的讲授,我印证了我所理解的微课程其中的一种形式:在3-5分钟的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用相应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加上音乐的渲染,制作成能自动播放的PPT。李老师重点针对教学谈了微课程的设计,说实话,我一直不太赞同这一点,学生在咱的课堂上那都不听当当,还指望他们回家对着视频看,

关于微课制作学习心得体会5篇

关于微课制作学习心得体会5篇 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以短小的视频呈现完整的教学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课制作学习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微课制作学习心得体会篇1 20xx年的金秋,迎着铺面而来的“微之风”,我们一行十四人来到了美丽的青岛,参加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组织的微课程专题培训。尽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培训的费用却很高,有失望有印证更有启示,总之,短暂的培训为我们揭开了微课程的神秘面纱。 微课其实很简单 微课就像这次的培训,很简单。一天半的培训,其实内容很少,老师讲讲、学员尝试、专家点评,像平常我们上课。本次的主讲是李玉平老师,一位来自美丽大草原的汉子,微课程的创始人,亲切随和,会场上常常会响起他爽朗的笑声。简单的开场白,他就结合着板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做微课程,目前常用的微课程类别以及做微课程的内容,没有多少深奥的理论,简洁的话语,

清晰的思维导图,最后定格在一句话:微课程是个思想活。是的,微课程其实需要的技术含量真得不高,但创意却是最重要的。他的讲话就像课堂的导语。接下来的微课开发团队的两个核心成员--来自遥远的深圳的两位教师:舒翠萍和程俊英分别就微课制作的两种常用方式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培训,有PPT的制作,也有录屏方式的操作。而这些,其实重要的是有相应的版本和软件,东西原本就有,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运用得不好,那么老师来指导,手把手地教,这算是到了上课的新授部分。学习了新知识,总要尝试练习,这次的培训要求自带电脑,现场操作练习,自己尝试制作微课程,专家组的老师给予点评辅导,算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我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外行,但老师所讲的这些至少现场是都达标了,我相信,在今后的反复练习中,肯定能运用更自如。 点评我的微课作品 听了一上午的讲授,我印证了我所理解的微课程其中的一种形式:在3-5分钟的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用相应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加上音乐的渲染,制作成能自动播放的PPT。李老师重点针对教学谈了微课程的设计,说实话,我一直不太赞同这一点,学生在咱的课堂上那都不听当当,还指望他们回家对着视频看,我觉得不靠谱。不过,微课程其实包含的内容很丰富,短小精悍,很能触动人心。我想到了上学期例会汇报制作的《花儿朵朵开》,

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

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 2019-01-01 全天听了专家李玉平的讲座, 。李玉平何许人?他本人的经历颇具有传奇色彩。他是一位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教学学者。他当过民办教师、公办教师、教务主任、校长、教研员、教研室主任,还当过三天的副局长,现任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正因为当地教育部门的爱才,他的工作也相对的比较轻松一些,只用负责教研工作。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个“草根专家”,草根到连所研究的项目都是那么地微小,自己都称之为——“三小研究”。就是这个“三小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和他的团队发明了上百条教学策略,积累了上千篇实践故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在课堂上具体的小问题。他们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4月,李玉平还受牛津的邀请,在“中国教育问题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听着李玉平老师用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风趣幽默地介绍他的理念和研究方法,看着他展示的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小故事,我的心中不由地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和科研有多大的距离? 我知道我们老师对科研是既爱又怕。爱的是有了科研成果——论文、课题等对晋职称有用;怕的是科研对我们而言是那么地神秘,而且真正地抵达科研胜利的彼岸路途艰险,布满荆棘,我们是可望而不可求。我当然也是如此。学习的间隙我啃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类的.专著,那些生涩的名词,深奥的原理把我绕得头昏脑胀。我边看边思考边想:这些专家真不愧是专家,这些东西我光看就看晕了,他们竟然还能有条理地进行论述!真厉害!科研真不是那么容易研究的! 现在呢?李玉平老师给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进行科研的思路,就是关注身边的教学故事,进行案例研究,研究, 《》()。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本身就是一个个巨大的教育资源。我们每天都要发生很多故事,我们的课堂无时无刻不在出现着一个个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一个个让我们一筹莫展的问题。可是我们很多老师都没有敏锐的眼光,好像对这些故事和问题麻木了,对它们熟视无睹,要么是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可研究性,没有去寻找故事背后真正的原因。比如,有些学生为什么时而甚至经常缺作业? 仅仅是他们懒惰、贪玩?是不是还有布置的作业对这些学生而言有些多余?作业难度是不是超过了这些学生的能力?那么我们的作业又该如何改进呢?再比如,大多数的学生都惧怕老师,这是正常的现象吗?学生为什么惧怕老师?这种现象对于教育教学有哪些负面影响?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我想,这些小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我们研究这些小问题不难,因为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存在,我们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住它

微课程_走向简单的学习_李玉平

说起“微课程”,先从我的一段经历讲起。 2001年,我所在的海勃湾区成为内蒙古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大家的热情很高,各种培训也多,但课堂改革并不顺利。新课程的理念大家都认可,就是苦于不知怎么操作,特别是具体的细节,如“小组合作占时间”“学生不会互相帮助”“作业质量不如意”——于是,我们开始了“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研究,简称“三小”研究。 2005年,我的工作开始发生变化,先去北京中关村四小,后以自由学者的身份调回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这时各种实验基地多了起来,跟着我们做研究的人也多了起来,这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传播——怎么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大家? 2006年开始,我们开始建设QQ网络论坛、博客……但感觉远远不够,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整段的学习时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发现老师们对微课程的探索,大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微课程具体怎么制作、怎么实施还是众说纷纭,各有侧重。那微课程究竟应该怎么制作才能抓住教学内容最本质的核心,才能真正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让我们听听李玉平老师的意见。 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 李玉平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 李玉平:国内微课程的领航人。他没上过大学,从民办教师、校长、教研员、主任、专业学者到自由学者;从农村到城市;从内蒙到北京……是一位真正的“草根专家”,同时兼深圳龙岗教师进修学校、湛江市教师培训中心、湖北宜昌天问教育等机构高级顾问。 从教30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丰富的经历和多年的积淀让他对教育改革有了非常深入的体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 ◇追问细节,提出三小研究:基于“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回归简单,首创“微课程”、“AB案”、“ 微信” ,让研究变得简单。◇主张快乐,实践“快乐”与“体验”“嵌入”,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文化。◇架构系统,系统的建构、系统彼此嵌入,通过系统让发展更平稳与持久。 间越来越少,大家急切地呼唤一种简单便捷、有趣高效的成果载体;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为新的学习方式创造着新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微课程”应运而生了,我理解的它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文字在300字左右,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音乐根据内容,以轻音乐为主,画面干净简洁。学习时,大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引发思考。 微课程的传播方式多样,除了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学习,还可穿播于学校例会、研讨会其间,简单易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 微课程内容——关注细节、 深度思考、开拓视野我们现在说的微课程在教育领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指

作业微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教学微课题研究报告 双城市第八小学校王俊飞 一、什么是微课 在国外,早已有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美国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一分钟课程。在国内,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1]。在胡铁生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 李玉平由“三小研究”(“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发展出“三微研究”(“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3]。李玉平说,微课程属一种多媒体学习载体,由“文字、画面、音乐”组成,微课程是间于“文本阅读”与“影视阅读”之间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4]。 按“中国微课”网站上微课大赛关于“微课”的项目说明,“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视频一般为5分钟,建议不超过10分钟[5]。此观点与胡铁生观点是一致的,本文持这种观点。 二、微课的特点 胡铁生总结微课有4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6]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这是我对微课的总体印象。微课以5——10分钟的讲解,来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授。微课制作可以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可以是纸笔加手机模式,用笔在纸上边讲解边写画,用手机将这个过程录下来;最常用的是PPT讲解过程的屏幕录像,由设计者就着PPT或其他设计工具制作的课件进行讲解,录制这个讲解过程。因为时间限制在5——10分钟,所以内容设计及讲解时,要做到精准控制,要将设计的精华部分展示出来。整体效果追求“妙”,就是要达到讲解时将设计思想完美展示,传达

工作总结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这是我校建校来召开的第届第次教职工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学校一年来各项工作和存在的差距,研讨学校2019年工作计划,加快我校的建设步伐。 一、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 一年来,学校秉持“品质相公,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办“幸福的教育”为愿景,紧紧围绕《相公街道中心小学2018至2020三年发展行动规划》,本着常规工作抓规范,特色工作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创品牌、重品质、追卓越,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有品质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活出品质人生”为核心追求,立足学校实际,通过提升育人环境,加强教师培养,积极践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品牌等活动,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一、品质文化,成就儒雅人生 1、品质校园,营造儒雅文化校园布局规范,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清晰合理,井然有序。我们把餐厅楼、教学楼、综合楼分别命名为“润德楼”、“明德楼”、“厚德楼”,这些名字的出处都是儒家经典作品。每层教学楼两端,设置精致典雅的读书吧台,取名“励耘书屋”、“书香阁”等,书吧配备了3000余册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的少儿书籍,每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课下孩子们徜徉其中,随手翻阅,怡然自得,乐在其中……通过这些,引导学生“胸蕴儒雅,心存天下”。 2、品质课程,引领学校品质发展我校的课程设置,重视了“分金台”古遗文化的挖掘,实现了以“德”文化为主线的课程。把课程分成基础课程,特长拓展课程,和自由发展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为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特长拓展课程;学科活动课程;德育、少先队活动课程;艺体活动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主要是:重视夯实语数英;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倡包本“四书五经”;发展体育艺术课程,开展社团为主导的学生才艺2+1特长培养;挖掘创建自由发展课程,打造“小擂主”比赛平台;实施德育教育成长课程,把少先队、节日活动、

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

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 ■对话主持:本报记者马朝宏 ■对话嘉宾:李玉平:微课程创始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 刘静波: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微课程是如何诞生的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课程是如何诞生的? 李玉平:这要从我的经历谈起。2001年,我区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遇到了很多细节性的难题,比如“课堂开放了,纪律不好管理”“总感觉教学时间不够”“合作中总产生矛盾”……于是我们开始了“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 “三小研究”与教师很贴近,但后来发现其效果并不好。调查发现,问题出在校本教研上:首先学校研究的内容以“教学设计”为主,“三小”不在其研究体系之中;其次,研究话语体系比较上位,不习惯“三小”。于是,我们又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比如加入“行为研究”“风险研究”“快乐研究”“主题研究”…… “三小研究”加上教研方式的变化使学校的研究有了进展。不过后来,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根本顾不了这么多人。这种情况下,两个新话题出现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性传播。这里的“简单”,不仅意味着“用时少”,更意味着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简单内容趣味化;这里的“传播”,不仅意味着方便学习,更意味着减少信息衰减。 微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简称“三微研究”。 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成长方式的重建。 刘静波:我从培训角度谈谈对微课程的认识过程。进修学校负责全区的培训,在“远程研修”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困惑的问题:课程内容与形式陈旧、单一,效果不理想,教师们有意见。我们急切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出现,让我们耳目一新。 我们一边学习微课程,一边开始尝试开发微课程,组建微课程开发团队。 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开发起来并不容易:一开始感觉PPT技术不容易,但是后来发现,比技术更不容易的是内容的开发,是内容的梳理与提炼。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若干个研究团队——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学科知识组、家校合作组等,并组织了专题培训,边讨论边实践,边研究边制作。 我们忽然意识到,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课程,而事实上真正的收获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 微课程,“将理论倒过来讲” 《中国教师报》:微课程诞生时间不长,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师个人成长的方式,还是作为一种培训方式,为什么会受到众多一线教师和教研部门的热捧?它与之前传统的教研培训方式有何本质区别? 李玉平: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研员到教研室主任,再到现在的专业研究者,在“被培训者”与“培训者”的转换与循环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一般以为“理念”决定“行为”,只要理念转变了,行为自然会跟进。所以培训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背景——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等;操作——基于理论的案例、操作办法。 这从表面上看顺理成章,但现实却复杂得多:每位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它从宏观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众多专家的理论,一下子进入教师头脑中,与原有的“系统”对接时,会经历一个选择、分析、淘汰、嵌入的过程。处理不好,常常会出现两

学生工作总结范例

学生工作总结 2014年材料学院学生工作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扎实而又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及特色工作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院始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全体辅导员深入学生寝室、课堂、食堂全面了解思想动态。本年度组织各班团支部开展了“学习习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想的一次深谈”、“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关注十八届四中全会,弘扬法治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今年国家新设立的首个烈士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国家公祭日开展了相关教育活动,同时组织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徐守盛书记专题报告”等。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开展了社会调研活动,评选出优秀调研报告共12篇。全院学生思想状况良好,思想积极向上。 2.深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全年共计投稿536篇,其中千年弦歌226篇、惟楚网164篇(第一),湖大新闻网146篇。将“HNU材料院”微信平台建成了学院网络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共包含“新闻、好学、团日掠影、每周一星”等板块,现有文章786篇,关注人数593人,占全院比例66.7%。此外,学生党支部建立了“材料院微党课”微信平台,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的培养教育新平台;14级新生建立了“HNU材料院14级”微信公共平台;11级毕业班学生也注册了“湖南大学材料院2011级就业邦”公共微博;于涵宇老师通过人民网全国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和考核,并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3.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月组织学生干部、党员赴第一师范毛泽东纪念馆和雷锋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5月与岳麓书院共同承办了“端午节-传统文化进园区”活

小学教学 微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教学微课题研究报告 一、什么是微课 在国外,早已有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美国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一分钟课程。在国内,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1]。在胡铁生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 出“三微研究”(“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3]。李玉平说,微课程属一种多媒体学习载体,由“文字、画面、音乐”组成,微课程是间于“文本阅读”与“影视阅读”之间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4]。 按“中国微课”网站上微课大赛关于“微课”的项目说明,“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实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视频一般为5分钟,建议不超过10分钟[5]。此观点与胡铁生观点是一致的,本文持这种观点。 二、微课的特点 胡铁生总结微课有4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6]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这是我对微课的总体印象。微课以5——10分钟的讲解,来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授。微课制作能够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能够是纸笔加手机模式,用笔在纸上边讲解边写画,用手机将这个过程录下来;最常用的是PPT讲解过程的屏幕录像,由设计者就着PPT或其他设计工具制作的课件实行讲解,录制这个讲解过程。因为时间限制在5——10分钟,所以内容设计及讲解时,要做到精准控制,要将设计的精华部分展示出来。整体效果追求“妙”,就是要达到讲解时将设计思想完美展示,传达的是清晰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时空内做到结构又相对完整,语言准确,让教师观看了,能清楚地明白其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的与众不同的精妙之处,让学生看

微课程学习心得感想

微课程学习心得感想 微课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里程碑,是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先进模式,很多课堂都在用这种模式教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微课学习感想,欢迎大家参阅。 微课程学习心得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5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李玉平:刘校长的“四化”总结得非常好,微课程正改变着许多学校和地区的教师成长方式。学校一般都有固定的写作任务,但写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论文与故事:不论书写还是阅读,教师都更喜欢故事,但现实似乎在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师写论文,背景、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用对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来要求教师,是不是不太现实? 数量与质量:笔记、心得、论文、故事……类别不少,但质量关注不够,缺少引领、点评,更缺少课程化开发,所以故事写了不少,但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 成果与传播:教师的文章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因为缺少再开发的意识,最终成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背后的策略、策略中的风险、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研究得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

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基于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尝试进行精细化加工:文章中发现经验——阅读文章,寻找出最有价值的经验;将经验变为成果——对经验进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等;对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开发,变成微课程。 上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对文章的精细加工,事实上是对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种更具价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问学校的教师为例,他们每周写一篇文章,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文章。今年假期,他们开始对自己过去的“每周一得”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寻找真正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师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和开发,最终形成了“班级文化微课程系列”“学校管理微课程系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再举一个读书的例子:吉林希望小学以前鼓励教师读书、写心得体会,后来要求教师研发微课程,将书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课程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一来,教师阅读的数量少了,但是深度却不一样了。比如他们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

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

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 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研究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研究的热点。当前,不同领域对微课赋予不同的含义。大多数情况下,微课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结合了国内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的有关调查数据,对微课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微课伴随着教师的成长,微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学工具。 一、微课的定义 (一)微课的定义及诞生 “微课”又被人们称为“微课”,通常译为“Micro courses”,“Micro-lesson”,“Mini-lesson”,“mini courses”,“small lecture”等等。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颠倒的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大家知道在传统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 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只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M

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微课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促进作用。 对于微课的诞生,内蒙古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老师,结合他个人的经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2001年,李 玉平老师所在的区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遇到了很多细节性的难题。例如“课堂开放了,纪律不好管理”“总感觉教学时间不够”“合作中总产生矛盾”等等问题。从那时起,李玉平老师开始“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这也简称“三小研究”。 “三小研究”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十分的贴近,但后来发现其效果并不好。经过详尽的调查研究发现,其本质问题出在校本教研上。首先,主要原因是学校研究的内容以“教学设计”为主,而“三小研究”并不在其研究体系之中;其次,研究话语体系比较上位,不 习惯“三小研究”。于是,李玉平老师又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例如“行为研究”“风险研究”“快乐研究”“主题研究”等等。在此过程中,“三小研究”加上教研方式的变化使学校的研究有了进展。不过后来,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根本顾不了这么多人。这种情况下,两个新话题出现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性传播。这里的“简单”,不仅意味着“用时少”,

听李玉平讲座心得体会

听李玉平讲座心得体会 一、打破常规,我们要有创新的勇气。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要打破一切,寻求一切,敢作敢为,而不是墨守成规,停滞就落后,落后就挨打。因此,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换一句话说,就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才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把握时机,有尝试的勇气等等,加起来才能成就一个人的成功。 二、面对问题,我们要尝试更加科学新颖的方法。我们总苦于找不到有新意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孩子们有兴趣地主动学习,我总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缺乏新的课改形势下应有的活力。李老师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当“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老师应该首先让我们自己走进“微课程”——用互动性强,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助力! 通过李老师的讲解,我们学到了很多具体的方法来管理和引导学生,如思考的帽子、“丫”图、手势约定、手指约定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根据我们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实施。 “十字图”“思维导图”的演示更让我们惊喜: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十字图”能帮我们分析学生一个问

题的出现,是来自 老师、同伴、自己、家长哪些方面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思维导图”能帮我们梳理一个知识点,一个单元,甚至一册的知识点,使学到的知识系统起来。这两种图新颖有趣,能帮助我们养成整体、客观的思维习惯!能帮我们处理复杂的班级事务,真是一个好工具!学习笔记的分栏,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思考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中也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用与思考,是否也可以四分之一的灌输,四分之三思考呢?而我们的教学往往缺少的就是思考。 还有一点,也是贯穿整个讲座的,就是计时器的运用。这个计时器非常实用。其实我们教学中要一个计时器,可以使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总之,李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在学习新方法的同时,可以在教育工作中尝试开发属于自己的新方法。 三、我们要有坚持不懈地追问的精神。 李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说,我们可以采用三轮追问法:出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方法?又出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方法?又有什么新的问题,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方法?这恐怕正是他从一个民办教师成长为”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组中方发起人的根由——追问。 讲课吸引不了学生,怎么办?换用讲故事的办法。学生

关于微课制作学习心得

关于微课制作学习心得 微课程是现代教学的一种便捷先进的教学模式,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教育界的一个里程碑,下面是整理的微课制作学习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微课制作学习心得 20xx年的金秋,迎着铺面而来的微之风,我们一行十四人来到了美丽的青岛,参加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组织的微课程专题培训。尽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培训的费用却很高,有失望有印证更有启示,总之,短暂的培训为我们揭开了微课程的神秘面纱。 微课其实很简单 微课就像这次的培训,很简单。一天半的培训,其实内容很少,老师讲讲、学员尝试、专家点评,像平常我们上课。本次的主讲是李玉平老师,一位来自美丽大草原的汉子,微课程的创始人,亲切随和,会场上常常会响起他爽朗的笑声。简单的开场白,他就结合着板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做微课程,目前常用的微课程类别以及做微课程的内容,没有多少深奥的理论,简洁的话语,清晰的思维导图,最后定格在一句话:微课程是个思想活。是的,微课程其实需要的技术含量真得不高,但创意却是最重要的。他的讲话就像课堂的导语。接下来的微课开发团队的两个核心成员--来自遥远的深圳的两位教师:舒翠萍和程俊英分别就微课制作的两

种常用方式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培训,有PPT的制作,也有录屏方式的操作。而这些,其实重要的是有相应的版本和软件,东西原本就有,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运用得不好,那么老师来指导,手把手地教,这算是到了上课的新授部分。学习了新知识,总要尝试练习,这次的培训要求自带电脑,现场操作练习,自己尝试制作微课程,专家组的老师给予点评辅导,算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我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外行,但老师所讲的这些至少现场是都达标了,我相信,在今后的反复练习中,肯定能运用更自如。 点评我的微课作品 听了一上午的讲授,我印证了我所理解的微课程其中的一种形式:在3-5分钟的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用相应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加上音乐的渲染,制作成能自动播放的PPT。李老师重点针对教学谈了微课程的设计,说实话,我一直不太赞同这一点,学生在咱的课堂上那都不听当当,还指望他们回家对着视频看,我觉得不靠谱。不过,微课程其实包含的内容很丰富,短小精悍,很能触动人心。我想到了上学期例会汇报制作的《花儿朵朵开》,当时完成了,自己都很感动,老师们反响也不错。我想知道我制作的这个算不算微课程,在李老师的团队里会给予怎样的评价,我更想听听老师如何点评。于是,中午我想办法下载了这个ppt,根据老师的讲解转换成了视频,然后交了上去。或许像我这样傻

【范文模板】“三生”培养的实践研究活动后汇报总结报告

“三生”培养的实践研究活动总结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逐步推开,创新性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我们中小学教育的热点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学校的均衡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愈加凸显,这些对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教育局在“十二五”全县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中,明确把“三生”培养工作作为教育领域中的十个单项之一来突破,这一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深化推进,使新课程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的理念得到真正落实。 为了推进“三生培养工作”,教科所确立了《“三生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县域重点课题,并在本学期初,制订《“三生培养”的实践研究》科研主题论坛活动方案,我校也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提升全体领导、教师的高度重,广泛推动,深化落实,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我们对“三生”培养和本次论坛工作做以总结归纳,具体如下: 一、对“三生”培养工作的认识与推进。 在我校的整体工作中,一直都有针对性在做这项工作,无论是班主任、科任、音体美教师,特别是在近两年,教育局工作要点对“三生”工作的进一步提出,使我们有了明确

的思路,更把这项工作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也使学校、学生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与提高有了新的起色。 二、“三生”培养工作的部署与安排 为了能更好的做好此项工作,在这一单项领域中实现突破,我校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安排教导处业务主任专门负责“三生”培养工作,在每学期依据各班、与学校(尖子生、学困生、特长生)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学年计划。并与平日的常规教学、教研活动、课外活动、竞赛活动、辅导活动相结合实践操作。 三、日常工作实施方法与策略 1.成立三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落实督促检查。 2.各小组成立组织,有专管教师负责,制定计划,明确工作的具体目标与操作要点。(附表1各小组名单) 3.依据计划的制定,每天在安排的指定地点辅导学习,并积累相关的过程性材料。 4.“三生培养”领导小组每月定期检查工作,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促动并提升此项工作的开展。 5.将“三生培养”工作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相结合,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提升。 四、定期开展“三生培养的实践研究”经验交流活动。本学期,我校在县里整体工作的要求下,精心策划组织了我乡自下而上的经验交流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