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树的特征

茶树的特征

茶树的特征
茶树的特征

茶树的特征

第一节茶树形态特征

人们要种好茶、制好茶、饮好茶、用好茶, 首先就要了解茶. 茶的性质,包括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生化特性、药理特性等, 都是人们认识和掌握茶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人们的需要, 最终达到“按我所需, 为我所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树形态特征的认识,都用了比拟的方法,缺乏当代植物学性状的描述。

东晋?郭璞《尔雅注》载:“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仅说明了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而且是一种叶用植物。唐?陆羽的《茶经》,对茶树形态特征的描述已较具体。如“一之源”中载:“茶者……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由此可见,在近代植物学出现之前,我国对茶树性状已有一定的认识深度。

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成的,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其根、茎、叶执行着养料及水分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和贮存等功能,称为营养器官。其花、果实及种子完成开花结果至种子成熟的全部生殖过程,称为繁殖器官。

茶树的根为轴状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

根系按其发根的部位和性状分为定根和不定根,它们均可发育成根系。主根和侧根上分生的根称为定根。而从茎、叶上产生位置不一定的根,统称为不定根。由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茶苗所形成的根,就是不定根,其中往往有二三条发育粗壮,外表上类似主根,并具有直根系的形态。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最上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大,分根性强,但因离地面近,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小,分根性弱,因离地面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茎是联系茶树根与叶、花、果,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茎和根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

茶树幼茎十分柔软,着生茸毛,表皮呈青绿色,茎围直径从基部至顶端逐渐变细,随着新梢伸长,茎围逐渐增粗。

在茎上,叶着生的部位称节,两节间的部分称节间,间长度,因品种、树龄、栽培管理的不同有很大差别。

在茎的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长有芽,当叶片脱落后,在节上留有的痕迹称叶痕。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枝生长明显,侧枝生长受抑,分枝粗细悬殊,每年生长轮次又少,无法形成整齐密集的采摘面。

茶树枝干上的芽按其着生的位置,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顶芽和腋芽。通常每一叶腋处只生一个,也有两个或几个芽同生在一个叶腋内。

根据芽的生理状态,分越冬芽(或休眠芽)、活动芽和休止芽。越冬芽多在秋季形成,处于休眠状态。

新梢展叶多少,分一芽一叶梢、一芽二叶梢……,将其摘下即成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制茶鲜叶原料。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常将其组成比例或其重量,作为判断茶树生长势强弱和鲜叶原料老嫩的主要依据。

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百芽重15~30克,一芽三叶的百芽重25~50克,大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的百芽重分别为30~60克和50~100克。

茶树叶片的可塑性最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就同一品种而言,叶片的形态特征(尤其是无性繁殖的茶树)还是比较一致的。因此,在生产上,叶片大小、叶片色泽,以及叶片着生角度等,可作为鉴别品种和确定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之一。

茶树属于不完全叶,有叶柄和叶片,但没有托叶,在枝条上为单叶互生,着生的状态依品种而异。

茶树叶片可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鳞片质地较硬,色泽黄绿或褐色,有保护幼芽和减少蒸腾失水等作用,当芽体膨大开展,鳞片就会很快脱落。

鱼叶因形如鱼鳞而得名,其侧脉隐而不显,叶缘全缘或前端有锯齿,叶尖圆钝或内凹,叶色黄绿,叶质厚而硬脆,一般每梢基部有1片鱼叶,也有多至2~3片或无鱼叶。真叶的大小、色泽、厚度和形态各不相同,并因品种、季节、树龄、立地条件及农业技术措施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叶片形状有椭圆形、披针形、卵形等。

叶片质量一般以厚度或比叶重表示,叶片厚度一般为0.2~0.5毫米,成熟叶为0.3~0.5毫米,细嫩叶为0.2~0.3毫米。比叶重是指单位面积(平方厘米)上的鲜叶重(毫克)。叶片上的茸毛是茶树叶片形态的又一特征。茶树新梢上顶芽和嫩叶的背面均着生茸毛。茸毛多是鲜叶细嫩、品质优良的标志。但茸毛多少与品种、季节和生态环境有关。在同一梢上,茸毛的分布以芽上最多,且密而长,其次为幼叶,再次为嫩叶;随着叶片成熟,茸毛渐稀短而逐渐脱落,一般至第四叶叶片上虽留有痕迹,但已无茸毛可见。

花、果实、种子

茶树的花芽由当年生新梢上叶芽基部两侧的数个花原基分化而成。茶花为两性花,微有芳香,色白,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花由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五个部分组成,故属完全花。

茶树果实属于宿萼蒴果类型,果实通常有五室果、四室果、三室果、双室果和单室果等,它是山茶科植物的特征之一。果实的形状与内含种子粒数有关,每果1粒的呈圆形,2粒的近长椭圆形,3粒的近三角形,4粒的近方形,5粒的近梅花形。种子钝锥形,色泽:黑褐、棕褐、油黑等类型。

第二节茶树生物学特性

(一)茶树的生育特点

1、茶树的个体生育周期

茶树的生命周期很长,从种子萌芽、生长、开花、结果、衰老、更新直到死亡,要经历数十年到数百年。

茶树幼苗在正常的培、剪、采控制下,经3~4年后,它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进入旺盛期。

茶树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势渐趋衰退,主要表现为树冠面上新梢节间缩短,芽叶变小。枝干灰白光滑,着叶稀小,生机衰退,落花、落蕾增多,产量品质明显下降。

茶树进入衰老期,人们利用其树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经自然或人为更新,仍可复壮,构成新的树冠。

2、茶树的年生育周期

(1)茶树年生育周期的顺序性年初,当地上部生长休止时,根系生长却处于活跃状态;随着气温上升,茶芽开始萌动,芽叶生长逐渐旺盛,而地下根系生长又相对减弱。在一年中,根系与芽叶有多次交替生长的现象。(2)茶树体内营养物质运转的方向性深秋与严冬季节,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时,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主要向下运输,部分供根系生长需要,部分贮藏于粗根和茎干中;春天,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茶芽萌动,茶树叶片

的光合产物主要运向腋芽部位,根、茎中的贮藏物质也迅速向芽梢运转,供新梢生长;当地上部花蕾盛发时,则供花蕾。

(3)茶树生长的周期性

茶树生长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昼夜生长周期和季节生长周期。在季节性气候变化明显的地区,这种生长周期性就愈显著。春季白天快于晚上,夏季晚上快于白天。我国大部分茶区,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茶树全年有3次生长和休止,即:越冬芽萌发→第一次生长(春梢)(下旬/3月~上旬/5月)→休止→第二次生长(夏梢)(上旬/6月~上旬/7月)→休止→第三次生长(秋梢)→冬季休眠(中旬/7月~上旬/10月)

但在人工采摘条件下,全年可萌发5~6轮新梢。在四季温差不大的华南茶区,新梢虽也具轮性生长特征,但休止期并不明显。

茶树花果的生长发育,大部分茶区5~6月份开始出现花芽分化,9月中、下旬开始开花,10月进入盛花期,12月为终花期。

(二)茶树器官的生育特性

在外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下,茶树各器官在一年中有节奏地进行着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

1、种子的萌发生长

茶籽萌发进程:子叶吸水膨胀→种壳破裂→胚根显露→胚芽显露→幼苗出土→真叶展开→第一次生长休止。

2、根系的生长活动

茶树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根系类型。一般一、二年生的茶树,为典型的直根系,三年生侧根开始向四周发展,四、五年后侧根生长旺盛。

3、新梢的形成和生长

新梢是由营养芽生长发育而成的,当新梢增粗成熟后即为茶树枝条。

它在一年内生育的过程为:枝条上越冬芽的分化、膨大→鳞片展→鱼叶展→真叶展→形成驻芽。

4、叶片的生长特点

叶片是茶树生命中最活跃的营养器官,它具有行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功能,又是供人们采收的主要对象。

在正常情况下,叶片的寿命只有一年左右,茶树常绿是由于老叶逐渐脱落,新叶不断形成的缘故。

茶树叶片是最富可塑性的器官,很易受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实践中常以叶片的形状、色泽与大小等变化,作为确定品种优劣与采取相应栽培技术措施的依据。

例如,叶面隆起、叶色亮绿、芽与叶背白毫多、叶形大、叶质柔软等,可作为鉴定优良品种的特征;如果叶片绿色转暗、表面无蜡质光泽、强光下嫩叶下垂或叶缘卷曲,这是土壤干旱的征兆;若土壤水分适宜而叶片呈现黄绿色,则是土壤缺乏营养的表现。5、花果的生育过程

花是茶树的生殖器官。花芽由当年生新梢上腋芽处分化而成;由花芽发育到开花受精形成胚,最后形成果实与种子,繁衍后代。

从花芽分化到开花结实,可分两个阶段。(1)花芽分化与花蕾形成阶段

花芽分化期(6-7月)、萼片形成期、花瓣形成期、雄蕊形成期、雌蕊形成期。

(2)花蕾形成到种子成熟阶段

包括三个过程:开花过程、受精过程、果实发育过程。

第三节茶树生理特性

茶树生理特性是研究茶树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它的内容包括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物质代谢、水分代谢、生长发育等。归纳起来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就是物质转化、

能量转化和形态转化(即器官形成)。(一)茶树光合作用

1、茶树光合作用的基本规律

成熟新梢中部叶片高于老梢;上午高于下午;春夏高于秋冬。 2、茶树光合产物的累积、运转与分配

茶树叶片在生育初期光合能力极低,生长所需的养料和能量靠邻近老叶和根部供给;秋冬季光合产物的累积对来年春梢生长具有积极响。 3、环境因素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茶树光合作用的潜力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这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对光合的限制。(1)光照;光照是决定茶树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温度;在25℃以下时,光合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25~35℃为最适范围;35℃以上时,净光合作用急剧下降;气温达39~42℃时,基本没有净光作用。(3)水分;缺水直接影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4)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因此,茶园力求通风透光,保证CO2供给,以利于提高茶树的光合作用。(二)茶树的呼吸作用

(1)叶的呼吸速率最高,根、茎则比较低。衰老器官比年幼器官的呼吸要低,花蕾和花的呼吸强度明显高于幼果。

(2)新梢昼夜呼吸强度随季节而异,春夏高,秋冬低,且一般白天比夜间为高。

(3)茶树茎干的呼吸最盛的组织,是形成层及其附近组织,韧皮部次之,木质部最低。(4)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温度,冬春低,夏秋高;水,缺水呼吸增强;气体成分,氧含量低,呼吸增加。

(5)内在因素:生长旺盛器官比生长慢和衰老器官强,生殖器官比营养器官强。(三)茶树营养及生理

营养是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茶树树势,鲜叶产量,成茶品质,都与营养密切相关。

茶树体内的矿质元素:氮、磷、钾、钙、铁、镁、硫及其他微量元素(锰、锌、硼、铜、钼)是保证茶树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四)茶树水分生理

在茶树生命活动中,水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水是原生质的主要组成成分;②水是气体、盐类和其他溶质出入于细胞和从一器官到另一器官之间的溶剂;③水是光合作用和许多水解过程中的反应物;④水是保持植株膨胀状态所必需的。(五)茶树休眠及生理休眠是茶树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方式。当外界条件对生长适宜的时候,茶树能够迅速地开展旺盛的生长活动,完成一年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当环境条件对生长不利时,茶树生长活动逐渐停止,代谢活性降低,以度过不良生态条件。

(六)茶树繁殖的生理特点:茶树的繁殖可以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前者如种子繁殖,后者如扦插与压条繁殖,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细胞与组织培养。茶树的细胞与组织培养分为:

1)受精卵培养,受精卵或幼胚离体培养经分化后的再生植株中,可能分离出多种优良类型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2)目前在茶树上已能利用叶子、子叶、嫩茎、成熟胚、未成熟胚、子叶柄、花药等,通过培养,诱导出完整植株。可以预料,细胞全能性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可望创造出更多的茶树新品种,并为营养繁殖开拓更广阔的途径。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林木遗传育种:指在遗传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林木的特性及其遗传变异规律,进而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这种遗传和变异,为人类的需要服务。 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同座位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突变子:它是性状突变时,产生突变的最小单位。即一个基因内部能造成可遗传的表型变化的最小的结构单位。 重组子:在发生性状的重组时,可交换的最小单位。一个交换子只包含一对核苷酸。 连锁不平衡: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元型上的频率与预期的随机频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现 象。 周期蛋白:指是一类呈细胞周期特异性或时相性表达、累积与分解的蛋白质,它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共同影响细胞周期的运行。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转座(因)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 非编码RNA:指的是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RNA,如tRNA, rRNA等,这些RNA不被翻译成蛋白质,但是参与蛋白质翻译过程。 RNAi:(RNA interference) 即RNA干涉,是近年来发现的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生物学现象,是由双链RNA(dsRNA)介导 的、由特定酶参与的特异性基因沉默现象,它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和翻译水平上阻断基因的表达。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甘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 体。 染色质: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由核内的DNA与组蛋白、RNA、非组蛋白蛋白质等结合形成。 广义遗传力:基因型方差与表现型方差之比。 狭义遗传力:加性效应方差与表现型方差之比。 遗传距离:1910年,Morgen TH提出假设:假定沿染色体长度上交换的发生具有同等的几率,那么两个基因位点间的距离可以决定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染色体的发生率,即重组分数。重组分数的

茶树生理特性:茶树吸收水分的机理

茶树的大部分水分是由根的活细胞吸收的。细胞吸水能力的机理,可分为两种:一为吸胀作用;二是渗透作用。根系吸水一般可分为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两种方式。主动吸收是由本身生命活动引起的吸收,这主要靠渗透作用。茶树根细胞的内侧,大部分被一个大液泡所占据,这个大液泡,其中充满含有不能通过液泡膜壁的大分子溶液,如糖、盐类和酸等。细胞壁和液泡之间为细胞质,它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因此,根生长在土壤中,根细胞与土壤溶液之间成了一个渗透系统。水从液泡外侧通过多孔的膜向内侧移动,这个过程是渗透作用。细胞液和土壤溶液之间浓度不一致,二者渗透压不相等,吸水力有差别,水分便通过细胞质发生渗透。一般细胞液浓度较高,渗透压和吸水力较大,土壤中的水能不断地向根细胞内渗透,把水吸进去。如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水便向外渗透,引起细胞收缩,脱离了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茶树根细胞吸水的另一原因,是被动吸水,这是由于地上部(主要是嫩枝和叶片)蒸腾失水所引起的。一般植物所用的水只占其吸收水分的1%,其余99%被嫩枝和叶片蒸腾。茎的树皮上长有木栓组织,是防止失水的结构。木栓皮的细胞壁中往往有脂肪性物质,有防水的作用。茶树叶片表皮上有蜡状的角质层,也可防止水分散失,减少蒸腾。叶片背面有许多气孔,每一平方毫米面积达250~300个,这是茶树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当叶片蒸腾失水时,叶内细胞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增加,吸水增大,便向叶脉的导管吸水。导管失水,吸水增强,同样向茎导管吸水,使导管的水被拉上升。最后向根吸水,细胞液浓度增大,被迫向土壤中吸水。 茶树水分从根吸水经过渗透和蒸腾作用,直升到叶部,输运的途径是:根(导管、管胞)→茎(导管、管胞)→枝和叶柄(木质部)→叶主脉→叶支脉→支脉导管相连接的叶肉细胞蒸腾体外。水分在体内运输,第一种为短程运输,是从根毛到根部导管的运输,以及从叶脉导管到叶肉间隙的运输,这主要靠细胞间吸水力的差异,称为渗透动输;第二种为长程运输,是输导系统液流的运输,水流通过木质部的导管和管胞。水分运输根压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蒸腾拉力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作业复习题

一、问答题 1.跃变型果实与非跃变型果实及其区别是什么? 2.温度为什么会影响根系吸水? 3.如果你发现一种尚未确定光周期特性的新植物种,怎样确定它是短日植物、长日植物或日中性植物? 4.图4.7为光强-光合曲线,分别指出图中B、F两点,OA、AC和DE线段,CD曲线,以及AC斜率的含义? 图4.7 光强-光合曲线 5.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除休眠? 6.在逆境中,植物体内积累脯氨酸有什么作用? 7.冰点以上低温对植物细胞的生理生化变化有那些影响? 8.植物抗旱的生理基础有哪些?如何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9.植物耐盐的生理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10.果实成熟时有哪些生理生化变化? 11.举例说明光周期理论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12.果树生产上常利用环剥提高产量为什么?若在果树主茎下端剥较宽的环能提高果树的产量吗?为什么? 13.把一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纯水中,细胞的体积、水势、渗透势、压力势如何 变化? 14.蔗糖作为同化物的运输形式具有哪些特点? 15.为什么C4植物的光呼吸速率低? 16.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形式与植物的代谢、抗逆性有什么关系? 17.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矿质元素?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18.植物根系吸收矿质有哪些特点? 19.试分析植物失绿的可能原因。 20.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并简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1.产生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如何缓和“午睡”程度? 22.为什么C4植物的光呼吸速率低? 23.为什么说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陆生植物受伤,甚至死亡? 24.植物的休眠与生长可能是由哪两种激素调节的?如何调节? 25.乙烯利的化学名称叫什么?在生产上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 26.简述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在生产上如何调节植物的根冠比?

生理生态学论文

标题:浅析稳定碳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 效率研究中的应用 姓名: 学院: 专业: ) 班级: 学号:

摘要: 本文旨在概述碳同位素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以及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进行简要的探讨,使碳同位素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依据。 关键词:稳定性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影响因素 1.同位素分辨率的基本理论 在自然界中, 碳有15 种同位素(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 12C 和13C 是两种稳定性同位素, 其中,12C 占98. 89% , 而13C 只占1. 11% 。不同物质中, 由于“同位素效应( isotope effect)”—参加反应的物质因重和轻的同位素不同而产生差异, 使得两种碳同位素的丰度比(R = 13C /12C )有所不同。而正是这种比值的变化包含了在碳转移固定过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代谢等方面大量的信息.这是因为植物组织中的13 C 与12 C 比值都普遍小于大气CO2 中的13 C 与12C比值, CO2 在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植物组织的过程中, 会产生碳同位素分馏。基于这一特性, 生物体组织中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已被成功地引入到生物学的多个研究领域, 如光合作用途径的研究、光能利用率、环境污染、植物水分利用率、矿质代谢、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气候效应和生物量变化等. 2.水分利用效率的涵义 单叶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称之为蒸腾效率,指单位水量通过叶片蒸腾散失时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物的量,即光合器官进行光合作用时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它实质上反映了植物耗水与其干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植物生长适宜程度的综合生理生态指标。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环境,植物能否适应当地的极限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是看它们能否很好地协调碳同化和水分耗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其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 至今普遍认为,对植物叶片来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之比,或者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之比,既有WUE=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对植物个体而言,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植物蒸腾单位水所积累的干物质量,既有WUE=干物质量/蒸腾量;对植物群体来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群体蒸腾和蒸发单位水所生产的干物质量,于是有WUE=干物质量/(蒸腾量+蒸发量)。 水分利用效率( WUE ) 反映了环境水分资源对植物生理状况的影响。Farquhar 等根据大量研究确立了植物叶胞间CO2 浓度(Ci ) 与水分利用效率(WUE) 的数量关系为:WUE = (Ca - Ci) / 1.6$W其中, Ci 为大气CO2 浓度, $W 是叶片与空气的水蒸气浓度梯度; 1.6 为由气孔对水蒸气的传导性转为对CO2 传导性的转换因子。可以看出, Ci 越大, WUE 越小, 相反, Ci 越小, WUE 越大, Ci 与WUE 呈负相关关系。同时, Farquhar 等还进一步建立了碳同位素分辨力( $ 13C) 与Ci 之间的数量关系方程:$ 13C= a + ( b- a ) (Ci / Ca ) = 4. 4 + ( 27- 4. 4)(Ci/ Ca ) = 4. 4 + 22. 6(Ci/ Ca )$ 13C 与Ci 呈正相关, 而Ci 与WUE 呈负相关,由此推论$ 13C 与WUE 呈负相关。这就是$ 13C 作为植物WUE 的选育指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分析植物的D13C 值和$ 13C 值, 可以了解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极及其影响因子。 3. 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分馏效应 同位素分馏(isotope fractionation)是指某一反应中底物的同位素组成受到改变,使产生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即反应物同位素组成改编的效果。空气13 CO2的扩散速度比12 CO2慢,加上光合作用过程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以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在固定二氧化碳时优先吸收12 CO2的特点,由此引起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产生同位素效应的最重要过程。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CO2进入植物体

重金属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重金属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综述) 摘要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重金属在环境中的释放严重污染了土壤、水体和大气,并且可通过食物链进人生物体,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环境问题。重金属的来源有多种途径,除采矿区的尾矿、矿渣、冶炼、有毒气体的排放之外,还有城市垃圾、金属电镀、汽车尾气排放、工业企业向环境排放的“三废”、化工产品在农业中的不合理使用、农田的污水灌溉等等,这些途径都将导致环境的重金属污染。通常植物在受到重金属污染时都会出现生长迟缓、植株矮小、根系伸长受抑制直至停止、叶片褪绿、出现褐斑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和植物死亡[1,2]。多年来,人们就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重金属对植物毒害的分子机理也有较多报道,本文就重金属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字:重金属,植物,生理生化。 1.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 重金属污染能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其主要原因是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了酶活性。重金属与某些元素之间有拮抗作用,也可能会影响植物对某些元素的吸收。沈阳农业大学张宁、唐咏[3]的研究表明,Cr能明显降低水生植物凤眼莲的根系活力,影响植株生长。 2.引起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当植物受到重金属毒害未出现可见症状之前,实际上在细胞内部已有

亚细胞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这些细胞器参与的生理生化功能抑制或丧失。据彭鸣、王焕校等人[2]的研究表明,当重金属污染较轻时,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没有明显变化,这时植株外部形态也不会表现出很明显的受害症状。而污染严重时,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均被破坏,此时植株外部形态会表现出叶片褪绿、萎蔫,根生长受抑制,乃至植株死亡。 3.影响细胞膜透性 重金属能影响植物细胞膜透性。王正秋[4]等对Pb2+,Cr3+,Zn2+对芦苇幼苗质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2+,Cr3+,Zn2+对芦苇幼苗根系和叶片的电解质渗漏影响显著,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其中Cr3+和Zn2+的作用更明显。张宁、唐咏[3]的研究表明,Cr3+污染可增加凤眼莲膜脂过氧化,并使其细胞膜透性增加,且伤害程度与Cr3+浓度呈正相关,而且膜脂过氧化的发生要早于膜透性的改变。目前,细胞膜透性被广泛地用作评定植物对重金属反应的方法之一。 4.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对于重金属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比较广泛,结果表明,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植物受害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3]说明,重金属Cr3+可使高等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是重金属离子直接干扰了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在大麦幼苗中,Cr3+通过影响原叶绿素酸酯还原酶的活性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据王泽港[5]等报道,重金属离子对叶绿素的影响不是由于取代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而是通过影响叶绿素合成酶以及抑制一些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等其他途径而产生的。张宁、唐咏[3]就Cr3+对凤眼莲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Cr3+时(Cr≤0.025mmol/L),凤眼莲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而较高浓度Cr3+时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生态学 ●绪论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一门实验科学。 研究层次:植物个体—器官—组织水平。 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植物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组织、器官、个体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对生态现象的验证和解释,同时也对微观植物生理学提供了表征验证。 ●植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环境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 1)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 3)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5)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影响、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结构、过程、功能、分布等产生的影响。 2)生态适应:植物改变自身结构与过程以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 3)相互作用:植物对环境做出的响应和反馈,并影响环境的过程。(环境小 气候、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大气组分、生物链结构、协同进化、生 物多样性。)

植物生理学试题

细胞膜的特性:流动性(是基于膜脂流动性、膜蛋白流动性以运动相及膜固醇的互作用下进行的) 膜的功能:分室作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识别功能、抗逆能力、物质合成。胞间连丝:指贯穿细胞壁、胞间层,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 功能:物质运输、信息传递。 水分代谢 水势的计算:Ψw=Ψπ+Ψp+Ψm 例1:有一个水分充分饱和的细胞,将其放入比细胞液浓度低100倍的溶液中,则其细胞体积()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例2:将一个细胞放入渗透势为-0.2 MPa的溶液中,达到动态平衡后,细胞的渗透势为-0.6 MPa,细胞的压力势等于多少?0.4 MPa 含水量:水生﹥陆生草本﹥木本活跃器官﹥不活跃器官植物组织含水量一般为70%~90% 束缚水:靠亲水物质较近,并被吸附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靠亲水物质较远,并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束缚水是衡量植物代谢强弱和抗性的生理指标之一。 水分总是从高水势向低水势流动 植物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 (1)渗透性吸水(具液泡细胞):利用溶质存在使溶质势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 (2)吸胀性吸水(未形成液泡的细胞及干种子):依赖于低的衬质势而引起的吸水 (3)代谢性吸水(直接耗能):耗能吸水或耗能吸收离子 不同物质吸胀力大小不同: 蛋白质 > 淀粉 > 纤维素 三种典型细胞的吸水方式及水势组成 风干种子:吸胀吸水 ψs≈0 ,ψp=0,所以ψw = ψm 液泡化细胞:渗透吸水 ψm≈0 ,所以ψw =ψs +ψp 无液泡分生组织细胞: Ψw = ΨS + Ψm + Ψp 根系吸水的部位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系,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是根毛区。 根的吸水途径 根毛皮层内皮层中柱导管沿导管上升 质外体途径:水分经胞壁和细胞间隙移动,不越膜,移动快

各种植物生理仪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

各种植物生理仪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 一、植物生理仪器简介概述: 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我们应用植物生理仪器通过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探索,可以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将实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人类生产的巨大进步。 常用的植物生理仪器有:测定植物水势的植物水势状况测定仪,分析作物和植物群体冠层受光状况的植物冠层图像分析仪,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叶片温度、、叶室温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光合作用测定仪,检测各种农作物病害的植物病害检测仪,判断农作物抗倒伏能力的植物茎杆强度测定仪,测定植被表面参数、植物冠层信息、植物养分信息、土壤养分信息、环境参数、植物病虫害程度的植物多普辐射计,分析植物根系各参数的植物根系分析仪,测定植物叶面积的植物叶面积指数仪,测量植物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或“绿色程度”的叶绿素测定仪,测树木内部缺陷情况的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以及测量叶片厚度,从叶片厚度变化反映出植物生长状态的变化的农作物营养测定仪等等。 这些植物生理仪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它们掌握植物的各种生理生态特征,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指导,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常见的植物生理仪器其中包括: 1、叶面积测定仪、测量精度非常高,可在主机上显示叶片轮廓图,全自动扫描,全液晶汉字显示,一秒钟出结果。叶片长度范围:0~290mm,叶片宽度范围:0~220mm,分辨率:0,1mm。特别适用于小或细的叶片的测量(如松树、草叶)。叶面积测定仪YMJ-C是由背光装置和装有嵌入式软件的平板组成。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根据叶子特征提取、空间转换、边缘检测原理、形态学等技术综合设计。广泛应用于农业中田间作物叶面积的测量。

植物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氧化酶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呼吸氧化酶,这些酶各有其生物学特性(如对温度的要求和对氧气的反应,所以就能使植物体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各种外界条件。 以对温度的要求来说,黄酶对温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温度降低时黄酶活性降低不多,故在低温下生长的植物及其器官以这种酶为主,而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酶系统的更替正好反映了酶系统对温度的适应。例如,柑橘的果实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黄酶,在果实末成熟时,气温尚高,呼吸氧化是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到果实成熟时,气温渐低,则以黄酶为主.这就保证了成熟后期呼吸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以对氧浓度的要求来说,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氧的亲和力最强,所以在低氧浓度的情况下,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而酚氧化酶和黄酶对氧的亲和力弱,只有在较高氧浓度下才能顺利地发挥作用。苹果果肉中酶的分布也正好反映了酶对氧供应的适应,内层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表层以黄酶和酚氧化酶为主。水稻幼苗之所以能够适应淹水低氧条件,是因为在低氧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加强而黄酶活性降低之故。 2、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会导致植株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植物受伤死亡的原因:第一,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第二,因为无氧呼吸利用每摩尔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很少,相当于有氧呼吸的百分之几(约8%),植物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植物体内养料耗损过多;第三,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由这个过程的中间产物形成的物质就无法继续合成。作物受涝死亡,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氧呼吸时间过久。 3.举出三种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及优缺点。 (1)改良半叶法,选择生长健壮、对称性较好的叶片,在其一半打取小圆片若干,烘干称重,并用三氯醋酸对叶柄进行化学环割,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到下午用同样方法对另一半叶片的相对称部位取相同数目的小圆片,烘干称重,两者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这些小圆片累积的有机物质量。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贵重设备,但精确性较差。 (2)红外线CO2分析法原理是:气体CO2对红外线有吸收作用,不同浓度的CO2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不同,所以当红外线透过一定厚度的含CO2的气层之后,其能量会发生损耗,能量损耗的多少与CO2的浓度紧密相关。红外线透过气体CO2后的能量变化,通过电容器吸收

水稻优质高产品种介绍

水稻优质高产品种介绍 早稻品种 淦鑫203 (国审稻2009009、赣审稻2006062) 1、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一般亩产500-600公斤,高产栽培达650公斤以上。2007年“百千万”连片示范工程,经专家测产验收,亩产高达670.50公斤。2008年国家农业部超级稻测产验收亩产达649.9公斤2009年“江西省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余干县点)测产验收亩产达699.86公斤。 2、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分蘖力强、千粒重大、结实率高、适应性广株型适中,剑叶短宽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1.8万穗,株高95.5厘米,结实率86.3%,千粒重28.3克。通过2006-2009年近四年在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省种植,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表现高产、稳产,适宜各种土壤条件和种植水平条件下种植;抗性较好,稻瘟病综合指数4.7级。 3、生育期适中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与金优402相当。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赣南在3月中旬播种,赣中、北在3月下旬播种,秧龄25-30天。亩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亩大田用种量2.0公斤,塑料软盘育秧3.1-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合理施肥,注意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多施磷、钾肥;水分管理做到薄水促分蘖,够苗晒田,干湿壮籽;做好各种病虫害的防治。 荣优9号—早稻中熟偏早、矮秆抗倒伏超级稻苗头品种 (赣审稻2008040) 1、早稻中熟品种,江西作早稻全生育期112天左右; 2、株叶形态好,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千粒重较大,株高85-90厘米,结实率高,米质优;抗性好,抗稻瘟病能力好于对照品种; 3、产量高、产量稳,适应性广,一般亩产500-550公斤,高产栽培达600公斤以上,而且通过近三年在江西、广西等省种植,表现产量较高、稳,适宜性强; 4、栽培要点:3月20-25日播种,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亩大田用种量1.5-2.0公斤,抛秧2-3公斤;塑料软盘育秧3.1-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合理施肥,注意施足基肥,多施磷、钾肥;水分管理做到薄水促分蘖,够苗晒田,干湿壮籽;做好各种病虫害的防治。 超级早稻——陆两优996

大量元素对茶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录 摘要 (2) 1. 大量元素对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 2- 1.1 N对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 (2) 1.2 P对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 (3) 1.3 K对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 (3) 2. 大量元素对茶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4) 2.1 N对茶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4) 2.2 P对茶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5) 2.3 K对茶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6) 3. 大量元素对茶树品质形成的影响 (6) 3.1 N对茶树品质形成的影响 (7) 3.2 P对茶树品质形成的影响 (7) 3.3 K对茶树品质形成的影响 (8) 4.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大量元素对茶树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是茶树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它们的 施用量不仅影响茶树的生长和生理特性,也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元素的缺乏或不足,造成茶树的生长缓慢或停止,物质及能量代谢受阻,形态转化不能顺利进行,器官的发育受到抑制。本文着重论述了这些必需元素对茶树生长和生理活动及其茶叶品质的影响。 1.大量元素对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 由于茶树对营养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氮、磷、钾肥的配施既能满足茶树对各种肥料的需求,又能起到很好的互补促进作用。如施用氮、磷、钾复合肥的茶树芽叶密度极显著高于单独施尿素,对促进芽叶萌发效果极佳,对春茶百芽重的增重效果明显,施用氮磷钾复合肥的小区春茶总产量高于施尿素的小区,增产18.7%[4]。 1.1 N对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 氮素营养是茶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矿质养分,不仅仅是由于氮素在一般植物中的重要性,还在于茶树所采摘的茶叶的品质特征取决于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多酚类物质(茶多酚等)和嘌呤类的生物碱(主要是咖啡碱)等的含量和比例,而氮素营养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物质在茶树体内的代谢及其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它是组成树体细胞原生质——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形成植株,特别是形成芽叶的成分。核酸、磷脂、多种维生素(B1、B2、B6)、咖啡碱、大多数生物膜、激素和其他许多重要有机物中都含有氮素。树体中的全部代谢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转化,都需要生物催化剂——酶来起作用,酶是蛋白质的一种形式,所以氮又参与酶的合成。氮也是叶绿素的主要成分。同时茶树作为叶用植物,采摘部位是鲜叶,其对氮素营养的需求显得较其它植物更加紧迫。因此氮含量的多少对茶树各种生理过程与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氮素形态对茶树的生长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有研究认为,在施用不同形态氮素后会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品质、产量等产生显著影响。施用铵态氮肥后,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提高叶绿素含量,同时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有机物 +的吸的产量,特别是茶氨酸、精氨酸和丝氨酸的含量有明显提高[19]。茶树对 NH 4

植物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水分的存在状态 束缚水—被原生质胶体吸附不易流动的水 特性:1.不能自由移动,含量变化小,不易散失2.冰点低,不起溶剂作用3.决定原生质胶体稳定性4.与植物抗逆性有关 自由水—距离原生质胶粒较远、可自由流动的水。 特性:1.不被吸附或吸附很松,含量变化大2.冰点为零,起溶剂作用3.与代谢强度有关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大,代谢强、抗性弱;比值小,代谢弱、抗性强 2.植物细胞对水的吸收方式:扩散、集流、渗透作用 1)、扩散作用—由分子的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的过程。 特点: 简单扩散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进行,适于短距离运输(胞内跨膜或胞间) 2)、集流—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特点:物质顺压力梯度进行,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水通道 3)、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注:渗透作用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进行 3.水势及组成 1.Ψw =ψs +ψp+ ψm+ψg Ψs:渗透势Ψp:压力势 Ψm:衬质势Ψg:重力势 1)渗透势—在某系统中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又叫溶质势(ψπ)。 ψs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总数:1M蔗糖ψs> 1M NaClψs (电解质) 测定方法:小液流法 2)压力势—ψp〉0,正常情况压力正向作用细胞,增加ψw;ψp〈0,剧烈蒸腾压力负向作用细胞,降低ψw;ψp =0,质壁分离时,壁对质无压力 3)重力势—当水高1米时,重力势是0.01MP,考虑到水在细胞内的小范围水平移动,通常忽略不计。 4)衬质势—由于亲水性物质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ψm〈0,降低水势. 2.注:亲水物质吸水力: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有液泡细胞,原生质几乎已被水饱和,ψm =--0.01 MPa ,忽略不计; Ψg也忽略,水势公式简化为:ψw=ψs+ ψp *没有液泡的分生细胞、风干种子胚细胞:ψw=ψm *初始质壁分离细胞:ψw = ψs *水饱和细胞: ψw = 0 3.细胞水势与相对体积的关系 ◆细胞吸水,体积增大、ψsψpψw 增大 ◆细胞吸水饱和,体积、ψsψp ψw = 0最大 ◆细胞失水,体积减小,ψsψp ψw减小 ◆细胞失水达初始质壁分离ψp= 0,ψw= ψs ◆细胞继续失水,ψp 可能为负ψw《ψs 4.蒸腾作用(气孔运动) 小孔扩散律(边缘效应)——气体通过小孔表面的扩散速度不与小孔的面积呈正比,而与

作物生理生态重点整理

作物生理生态绪论 生态因子对作物生理的影响 作物生产的目标: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发挥作物本身遗传潜力,实 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 植物生理过程对生态的影响:“大树底下无丰草” 。 作物生理学应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与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内在生理规律,以及作物管理技术与环境对农作物的内部生理过程变化的影响,从而解释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并用于指导建立作物管理技术。 作物生态学研究作物之间、作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作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对作物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群体对环境的影响。 作物生理生态学:是研究作物的生理反应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包括作物个体、群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的生理机制;作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田间生态对作物作物高产高质的影响。Maize(玉米) wheat rice 农村生态问题:迫在眉睫!化肥农药地膜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目标和任务: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高土壤肥力;涵水保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净化环境的作用。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定性描述(定量);2 常规的调查研究、试验研究;3 精细的生理变化过程研究;4 系统分析法。 作物光合生理生态:1生态因子2理想株型与合理群体结构3作物高光效理论 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需水规律;水分高效利用及合理灌溉。 作物营养生理生态:需肥规律;影响;养分高效利用。 作物的逆境生理:生理;对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1库源关系的研究与调节(水稻空秕粒研究)2作物品质产量生理生态 作物生理生态学原理:(一)相生相克与互补原理;(二)循环与再生原理;(三)平衡与补偿原理。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特点:1.应用性作物生理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综合性环境资源——作物群体——人类技术; 3整体性作物生理生态学把农田视为一个整体,即作物田间生态系统。田间各组分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4.宏观性作物生理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5. 战略性指导作物生产的综合规划、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各业的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第2章作物光合生理生态 狭义光合作用 1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表观(净)光合速率;总(真)光合速率)测定方法:1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CO2吸收量 2改良半叶法:干物质积累量 3氧电极法:O2释放量。 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主要有四类:即光系统Ⅰ(PSI)、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光合膜参与了光能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2新长出的嫩叶光合速率很低原因如下:(1)叶组织发育未健全,气孔尚未完全形成或开度小,细胞间隙小,叶肉细胞与外界气体交换速率低; (2)叶绿体小,片层结构不发达,光合色素含量低,捕光能力弱;(3)光合酶,尤其是Rubisco的含量与活性低;(4)幼叶的呼吸作用旺盛,因而使表观光合速率降低。 但随着幼叶的成长,叶绿体的发育,叶绿素含量与Rubisco酶活性的增加,光合速率不断上升;当叶片长至面积和厚度最大时,光合速率通常也达到最大值,光合速率随叶龄增长出现“低—高—低”的规律,营养生长期,心叶的光合速率较低,倒3-4叶的光合速率往往最高;籽粒充实期,叶片的光合速率自上而下地衰减。 叶的结构对光合能力的影响:1)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叶绿体和类囊体的数目等都对光合速率有影响。2)C4植物的叶片光合速率通常要大于C3植物,这与C4植物叶片具有花环结构等特性有关。栅栏组织细胞细长,排列紧密,叶绿体密度大,叶绿素含量高,致使叶的腹面呈深绿色,且其中Chla/b比值高,光合活性也高,而海绵组织中情况则相反。 光合产物积累到一定的水平后会影响光合速率的原因:(1)反馈抑制-化学。 (2)淀粉粒的影响-物理学。叶肉细胞中蔗糖的积累会促进叶绿体基质中淀粉的合成与淀粉粒的形成,过多的淀粉粒一方面会压迫与损伤类囊体,另一方面,由于淀粉粒对光有遮挡,从而直接阻碍光合膜对光的吸收。 (一)光照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水稻简介(英文描述)

Rice Genome review : Rice Genome review Sushama Salgaonkar M.Sc.part II 17-09-12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The world’s first genome of a crop plant that was completely sequenced Rice-monocarpic annual plant that usually grows between 1 and 1.8 meters tall with long slender leaves 50–100 cm long and 2–2.5 cm broad. Its small, wind-pollinated flowers are characteristic of grasses. The seed is a grain normally 5–12 mm long and 2–3 mm thick The rice genome is well mapped and well characterized, estimated 400 to 430 Mb. Japonica and Indica: Japonica and Indica three main varieties- Oryza sativa : Indica : variety is long-grained, for ex. Basmati rice, grown notably o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Japonica : Japonica rice is short-grained & high in amylopectin (thus becoming "sticky" when cooked), and is grown mainly in more temperate or colder regions such as Japan. Javonica : Javonica rice is broad-grained & grown in tropical climates. Rice is a model cereal plant: Rice is a model cereal plant The small size of its genome (430 Mb) its relatively short generation time its relative genetic simplicity (it is diploid, or has two copies of each chromosome). easy to transform genetically. belongs to the grass family the greatest biodiversity of cereal crops Institute which sequence the particular chromosome: Institute which sequence the particular chromosome Sr no. Rice sequence participant Chromosomes 1 Rice Genome R esearch Program (RGP)Japan 1,6,7,8 2 Korea Rice Genome Research Program (Korea) 1 3 CCW(US) CUG(Clemson university) Cold spring Harbor University 3,10 4 TIGR –US 3,10 5 PGIR-US 10 6 University of Wisconsin-US 11 7 National Center of Gene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 4 8 Indian rice genome program-university of Delhi 11 9 Academia sinica plant genomic center (Taiwan) 5 10 Genoscope -France 12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Sr no. Rice sequence participant Chromosomes 13 Universidad fedral de Pelotas -Brazil 12 14 Kasetsant University –Thailand 9 15 MG Gill University –Canada 9 16 John innescenter –U.K 2 Milestone in rice genome sequencing : Milestone in rice genome sequencing 2)Feb 1998 -IRGSP launched under coordination of RGP 1)Sept 1997 – Sequencing of the rice genome was initiated as a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mong 10 countries 5)Dec 2002 – IRGSP finished high-quality draft sequence (clone-by-clone approach) with a sequence length, excluding overlaps, of 366 Mb corresponding to ~92% -RG 3)April 2000 – Monsanto Co. produced a draft sequence of BAC covering 260 Mb of the rice genome; 95% of rice genes were identify identified

茶树的特征

茶树的特征 第一节茶树形态特征 人们要种好茶、制好茶、饮好茶、用好茶, 首先就要了解茶. 茶的性质,包括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生化特性、药理特性等, 都是人们认识和掌握茶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人们的需要, 最终达到“按我所需, 为我所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树形态特征的认识,都用了比拟的方法,缺乏当代植物学性状的描述。 东晋?郭璞《尔雅注》载:“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仅说明了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而且是一种叶用植物。唐?陆羽的《茶经》,对茶树形态特征的描述已较具体。如“一之源”中载:“茶者……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由此可见,在近代植物学出现之前,我国对茶树性状已有一定的认识深度。 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成的,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其根、茎、叶执行着养料及水分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和贮存等功能,称为营养器官。其花、果实及种子完成开花结果至种子成熟的全部生殖过程,称为繁殖器官。 根 茶树的根为轴状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 根系按其发根的部位和性状分为定根和不定根,它们均可发育成根系。主根和侧根上分生的根称为定根。而从茎、叶上产生位置不一定的根,统称为不定根。由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茶苗所形成的根,就是不定根,其中往往有二三条发育粗壮,外表上类似主根,并具有直根系的形态。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最上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大,分根性强,但因离地面近,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小,分根性弱,因离地面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茎 茎是联系茶树根与叶、花、果,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茎和根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 茶树幼茎十分柔软,着生茸毛,表皮呈青绿色,茎围直径从基部至顶端逐渐变细,随着新梢伸长,茎围逐渐增粗。 在茎上,叶着生的部位称节,两节间的部分称节间,间长度,因品种、树龄、栽培管理的不同有很大差别。 在茎的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长有芽,当叶片脱落后,在节上留有的痕迹称叶痕。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枝生长明显,侧枝生长受抑,分枝粗细悬殊,每年生长轮次又少,无法形成整齐密集的采摘面。 茶树枝干上的芽按其着生的位置,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顶芽和腋芽。通常每一叶腋处只生一个,也有两个或几个芽同生在一个叶腋内。 根据芽的生理状态,分越冬芽(或休眠芽)、活动芽和休止芽。越冬芽多在秋季形成,处于休眠状态。 新梢展叶多少,分一芽一叶梢、一芽二叶梢……,将其摘下即成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制茶鲜叶原料。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常将其组成比例或其重量,作为判断茶树生长势强弱和鲜叶原料老嫩的主要依据。 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百芽重15~30克,一芽三叶的百芽重25~50克,大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的百芽重分别为30~60克和50~100克。

植物生理综合实验答案

综合设计实验1矿质元素对植物的作用(红色的问题见后附照片) 1、本次实验名称?分为哪两部分? 诱导产生NR,增强其活性 2、NR有何特性?何谓诱导酶? NR为诱导酶,不供应硝酸根之前,不会产生。诱导酶 3、针对上述特性实验中采取何措施?“真空渗入法”在步骤中何处体现? 措施:提前一天用硝酸盐叶面喷施,增强活性 体现:反应时,将三角瓶放在真空干燥器中,用真空泵抽气放气,直至叶片沉入瓶底 4、实验中NO 3 -所起作用? 诱导产生NR,增强其活性 5、何谓磺胺比色法? 亚硝态氮在酸性溶液中与对氨基苯磺酸形成重氮盐,再与a-萘胺定量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在520nm有最大吸收峰. 6、NR活力以什么表示?步骤中何处有关键作用? 用产生的亚硝态氮的量表示。关键作用就是21页的注意事项。 7、标准曲线操作顺序如何?两人如何配合? 制备标准溶液、制备显色液、绘制标准曲线。要默契地配和,一人在做实验的同时,另一人要负责记录。 8、为何标准溶液用NaNO 2溶液不用NaNO 3 ?标准溶液浓度是多少? 因为硝酸还原酶活性可由产生亚硝态氮的量表示,而不是用NO3-表示,所以用NaNO2表示。标准溶液浓度是1微克每毫升。 9、标准溶液和谁在什么条件下显色多久?比色波长是多少? 在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实验中,三角瓶30度下置于黑暗处(恒温箱、水浴锅等)保温30min,在520nm波长下比色;硝态氮含量测定实验中,常温下放置20min,再加入8%NaoH溶液9.5ml,摇匀冷却至室温,在410nm波长下比色10、如何获得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 通过使用标准溶液得到的实验数据,确立好横竖坐标运用电脑软件制作。11、取样应注意什么? 第一、仪器不能混用,严格按照组别及标签按要求使用;第二、材料(叶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