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

今天要讲的是《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大家都知道是孔子作的,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左氏传》这个“传”字,咱们大家看到这个“传”,很容易想到的是传记,但在这儿显然不是传记,而是“注释”的意思。《春秋左氏传》意思就是,一个姓左的人对《春秋》所作的注释,解释。

《春秋》出来之后有为它做注释的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是三传之一,其他两传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春秋左氏传》据说是左丘明撰写的,但是不是左丘明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它文笔优美,文辞简练。

这部书所记事迹上起周宣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05年。书中编年记事,是用鲁国公来作为次序纪年。鲁国一共是十二位公,《左传》就是按照这十二位公的次序来编写历史事迹。

这部书止于鲁悼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64年,一共是259年。《左传》主要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事和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一共是三十卷,十九万余字,内容涉及了:兼及西周时期部分史事和夏商以前的古史传说。取材甚广,包括各国旧史口碑传说等等。所以它是今天我们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左传》的通行本,有清阮元刻的《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比

较容易懂的注本是当代人杨伯峻先生注的,叫《春秋左传注》,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咱们学习《左传》最重要的参考书,就可以选择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

今天咱们要学的《左传》的篇章,题目是《郑伯克段于鄢》。这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也就是《左传》最开始的一段。这个标题是后人所加的,因为编年体史书里是没有标题的。这篇记述了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两个人争夺君位的情况,它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矛盾的加剧。这篇文章也刻画出郑庄公的伪善的面貌和阴险的手段。

下边开始看正文,我先给大家念一下第一段:

这个就是第一段

下面咱们逐字逐句的分析

第一部分

第一段:

“初”就是当初的意思。这是《左传》追记往事的习惯用法,在这儿是指郑伯克段于鄢之前的事情。郑武公姬姓,名掘突,他是公元前770—前744年在位。

庄公就是郑庄公,郑庄公是前743—前701年在位,郑庄公是伯爵,所以称郑伯,他是春秋初年势力强大的诸侯。

这个“共”字在这念gōng,共叔段,“共”当时是一个国的名字,在现在河南的辉县。“叔”表示弟辈的排行,“段”是真正的他的名字。因为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国,所以后人就把他叫作共叔段。

“叔”就是咱们古代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就是伯仲叔季。比

如孔子就是孔仲尼,所以文化大革命管他叫孔老二,因为他是伯仲叔季,是仲,这个叔呢应该是老三。这个以排行为名字的习惯,其实以前在中国还是比较多的,像咱们很熟悉的《水浒》里面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他们都是以排行为自己的名字。现在在中国好像这种习惯,用排行作名字的倒不是很多见。倒是日本很多见,比如著名的演员叫寅次郎,寅次郎的故事就是日本电影的名字。还有一个动画片叫龙子太郎,还有更早的姿三四郎,这些名字里面它都是用排行,但是中国古代它一般不用一二三四,而是用伯仲叔季。

第二部分

第二段

及莊公即位:及,到。即位,就位,登上君王的位置。

为之请制:姜氏向庄公为共叔段请求给予制作为封邑。制:地名。为(wèi),介词,替,给。

公曰:“制,岩邑也。岩(yán)邑:险要的城邑。

邑,城邑。本义指人口聚居处,不论大小或人口多少。面积大、人口多的城邑为大城邑,较小的为中等城邑,更小的为小城邑。本篇“制,岩邑也”,“ 佗邑唯命”、“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等句中的“邑”字都是指大小不一的城邑。敝邑是谦称自己的国家。

虢(ɡ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虢叔,又称虢公,季历(周文王之父)第三子,文王之弟。虢叔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叔和虢仲都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国为周代诸侯国),其中一个被封在雍地,称作西虢,另外一个被封在制地,被称作东虢。后东虢被郑国灭亡。因为“制”原来是东虢国的领土,东虢国被郑武公所灭,“制”就成了郑地。

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于是。

佗邑唯命:佗:“他”的异体字。

“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唯……是……”是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唯”是语气词,“是”复指前置的宾语。句意:其他的城邑惟命是从,即只听您的命令。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离国都约四十公里。

郑武公去世后,姜氏马上提出要求将制邑封给共叔段的请求,郑庄公虽没有答应母亲的这一要求,却给了母亲一个台阶,除去制以外城邑,都可以封给弟弟。郑武公与郑庄公对待姜氏提出的要求,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与一个是夫妻关系,一个是母子关系有相当大的关系。郑庄公既要考虑不得罪母亲,又要竭力维护自己的政权。

他不愿把制邑封给弟弟的真实原因何在?

庄公正式登基后,武姜要给小儿子共叔段争取到发展势力的根据地,请求将共叔段分封到制邑去。庄公婉转拒绝。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应允。庄公以虢叔的死为理由拒绝了将“制邑”分封给弟弟,看似对弟弟的关心,实则是有其政治目的。据考证,“制”即为现在河南的荥阳市,是通往关中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旦落入他人之手就会危及到自己的政权。如把制邑分封给他,无异是纵虎归山,自己鞭长莫及,

无法对其控制。而“京邑”离国都只有四十里,便于安插卧底时刻监视共叔段的行踪。

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通“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第三段

祭仲曰:祭仲为郑国大夫。

大(dà)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大(dài)夫(fu),指医生。

都城过百雉(zhì):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

雉:计算城墙的单位。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都,本义是大邑。次于国都,等级高于一般邑的城市。但大小也不一。用作动词,则指建都。如“都于洛阳”。汉代以后,凡大的城市都可以称“都”,京城称“首都”、“京都”。

城,本义是城墙。如本课。用作动词,指修建城墙。如《小雅·出车》“城彼朔方。”是说在那朔方筑城。“城”、“郭”二字虽然都指城墙,但有分别,里城叫“城”,外城叫“郭”。引申为城市。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为何城墙的大小会引起祭仲的警惕呢?因为城墙大,就意味着城邑大,人多势众。春秋时代,受封的人在自己的封邑里拥有独立的赋税和军队,俨然一个独立小王国。难怪祭仲要为国

君担心。

先王之制:先王,前代君王。

大都:大城市的城墙。

不过参国之一: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参,三。

国,周代国指诸侯国领地。上古“国”又指国都。先秦“国人”,一般也并非全国之人,而是指国都的人。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

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

周代城市城墙大小的规定:周天子国都的城墙最大,540雉;诸侯国都的城墙为900丈,也就是300雉;大都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就是300丈即100雉;中都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也就是180丈即60雉;小都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也就是100丈约30雉。(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一个城邑,若是城墙超过了一百雉(即300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而现在共叔段居住的京这个城邑的城墙超过100雉,规模已经超过了定制,不符合制度所规定的了,您以后将很难受。

今京不度:不度,不合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君將不堪:不堪,受不了。堪,能忍受,能支持。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

焉,疑问代词,哪里。辟,“避”的古字。

“焉”字的基本用法:

①兼词:兼“于”加“此”的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例如:虢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②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如: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愚公移山》

③语气词:如:南方有鸟焉。荀子《劝学》

對曰:姜氏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可以把宾语提前,然后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从而构成一个固定的宾语前置的格式。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再看两个例句: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厌,现代义指憎恶、讨厌;古代义指满足,也有憎恶、讨厌义。

不如早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

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这里指发展自己的势力。“无”通“毋”,不要。

蔓,難圖也:图,图谋,谋划,这里指想办法对付。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掉,何况您那尊贵的弟弟呢?犹,副词,尚且,还。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

毙,上古义是倒下去。《左传》用毙23次,大多与死无关。有几次“毙”

后的人还会说话,可见没死。汉以后才有“死”义。用于抽象义,则有垮台或失败的意思。

子姑待之: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姑,姑且。

之,代词,指共叔段自毙之事。

这段主要表现兄弟冲突,显庄公伪善。

同学们,刚才咱们讲了《郑伯克段于鄢》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给大家讲了重点的字词,现在,我把这两段翻译一下。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取妻名叫武姜,她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难产,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寤生”。这个“寤生”,其实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难产。

于是讨厌他,武姜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等到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邑,

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关口,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唯命是听。姜氏请求“京”,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因此,共叔段被人们称为京城太叔。

这是第一部分的译文,第二部分译文。

祭仲对庄公说,凡是城市的城墙周长超过三百丈的,就是国都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不合法,不合规定,这不符合先王的制度,君王将无法忍受。庄公说,姜

氏要这样做,我到哪里去逃避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会有满足呢?不如及早处置她,不要让她的势力发展。如果共叔段的势力发展起来,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掉,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己摔跤的,您姑且等着瞧吧。从这两段咱们可以看到,在统治阶级内部,为了权力,连亲兄弟之间,也是像仇敌一样,互相矛盾很深。做弟弟的,想和哥哥夺权,做哥哥的,看着弟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甚至还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就是冷眼旁观他的弟弟,越来越犯错误。

第三部分

第四段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这是古汉语里边,很常见的一个固定搭配,意思就是不久。“大叔”就是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这个“鄙”,咱们大家都知道,是偏远地区的意思。就是遥远的边邑,遥远的小城市。咱们以前学的,在中学的时候学过《为学》,《为学》里面有“蜀之鄙有二僧”这个“鄙”的意思,就是蜀地的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所以这个“鄙”,是偏远之地的意思。

“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于己”的意思就是指,原来属于庄公管辖的边邑,同时臣属于共叔段自己。这个“贰”就是两属,臣属于两个主,既属于庄公又属于共叔段。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欲与大叔”,

“欲”咱们都知道是想的意思,“与”在这是给予的意思,“欲与大叔”意思是如果庄公您,想把国君的位子让给太叔,如果是这样“臣请事之”这个“之”大家看是指谁呢?显然是指共叔段。

如果您把国家的国君之位,让给共叔段,那么我“请”就是请求,“事之”,这个“事”在这是侍奉的意思,我就请求去侍奉他。“若弗与”,这个“弗”就是不的意思。如果不想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他,“则请除之”这个很明白,那就请除掉他。

“无生民心”,无生民心就是,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公曰:‘无庸,将自及’”,这个郑庄公还是很有把握,他说无庸,“无庸”的意思就是用不着。“庸”在这就是用的意思,用不着。

“将自及”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及”字,在甲骨文里边,是一只手抓另一只手的图形。古人就用这个图形来表示抓住、达到的意思。所以“将自及”就是自己达到。将会自己达到,达到什么呢?咱们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

在这,庄公指的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将会自己达到灭亡。下面“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又收贰”,“大叔”是共叔段,“又收贰以为己邑”,“贰”就是,指的上文的这个两属的这个地方。

本来是庄公的地方,这些地方在属于庄公的同时属于他(共叔段)。现在又进一步,把那个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收贰以为己邑”就是把这两属的地方收过来变成完全自己控制的地方。这个“邑”上次咱们讲了,就是人居住的地方。这个甲骨文里边,这个“邑”的口字,

咱们的楷书里边的口字,在这个甲骨文里边,它是表示一个地方,下面就是一个人,所以“邑”这个字,就是住人的地方。“至于廪延”,“至于”就是一直到的意思。“廪延”这个书上有注释,就是郑国的一个地名,

在现在河南省的延津北边。“子封曰”这个“子封”就是刚才咱们说的这个公子吕,他很为庄公担忧,他很着急。他因为看到共叔段的势力,不断地发展,觉得庄公的权力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所以他说“可矣,厚将得众”。说这个现在这种情况,

已经可以了。“厚将得众”这个“厚”在这指的是势力雄厚,“将得众”就是将会得到民心。这个郑庄公还是很不着急。“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他说“不义不昵”

在这是没有正义,这个“昵”原来是亲昵的意思,在这引申为团结。所以在这就是,意思是不义则不昵,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没有正义就不能够团结人。因为刚才子封说,这个势力雄厚之后,

他就会得到民心。庄公认为,因为他没有正义,所以他不可能团结人,不可能得民心。不但如此,庄公还指出“厚将崩”,他的势力雄厚之后,反而会分崩离析,民众反而会背叛他,

原因就在于他不代表正义。因为庄公是合法的这个王位继承人,而他弟弟不是。他要夺权,所以正义就不在他这一方面。这一段,给大家翻译一下。不久,太叔,就是共叔段

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的两个小城市,同时听命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君王您到底打算怎么办?

您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众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用不着除掉他,他会自取灭亡的。”

太叔进而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领地。并且发展到廪延。公子吕又说:“现在可以下手了。势力雄厚,将会得到民众拥护的。”庄公说:

“没有正义就不能团结人。势力雄厚反而会分崩离析的。”这一段就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兄弟两个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但是从这个地方看,庄公完全不着急。公子吕再三劝他,

他一点都不着急,这是为什么?这在下一段,就能够看到这个原因。“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非常简略,大家看在这书上只有两行字,但是这两行字,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刚才说到,太叔已经把两属的地方,

完全变成他自己控制的地方,现在要进一步“大叔完聚”这个“完”它的本意是完整,“聚”是聚集的意思,在这,这个“完”是使动用法,使之完整,使什么完整呢?就是使他的城墙,所以这个可以理解为,翻译为修固城墙。“聚”在这是囤积粮食的意思,聚集粮食。“缮甲兵”。“缮”就是制造的意思,“缮”在现代汉语里边,一般是指修缮、修理的意思。但是在古汉语里边,在这个地方,指的是制造。

“具卒乘”,“卒”在这就是指士兵,“将袭郑”这个比较好懂,他

将袭击郑国。就是他哥哥的领地。“夫人将启之”,这个夫人是指姜氏,也就是这兄弟俩的母亲。

“将启之”就是指打开城门,为共叔段做内应。下边这几个字,“公闻其期,曰:‘可矣’”大家不要小看这几个字,这几个字其实就是回答了刚才咱们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庄公他看到弟弟势力一再发展,而毫不惊慌。“公闻其期”

用今天的词来说,庄公在共叔段的内部有卧底,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共叔段的情况,了如指掌。共叔段什么时候要动手,发展到了什么情况他完全清楚,所以他开始根本不慌张。到这个时候他说,可以。就是听说了

他要攻打,来偷袭的日子,前面是“袭”,现在是“闻其期”,“袭”本来这个词,就是表示偷袭的意思。就是不让对方知道。但是恰恰,他哥哥,完全了解这情况。所以“公闻其期”听说了他要攻打、偷袭的日子,“曰:可以。”他说可以动手了。“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子封就是刚才咱们说的

这个公子吕。命令他“帅车”,这个“车”当然是战车,“二百乘”。“以伐京”就是以此,用这个二百乘来伐京。“京叛大数段”,果然“京”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也不是说紧跟着太叔段,而是背叛了他。

这个也完全在庄公的预料之中。所以从这篇课文来看,这个庄公确实是老谋深算。“段入于鄢”,这个共叔段就逃到了“鄢”这个地方。“鄢”这个地方也是郑的地名,在今河南的鄢陵县境内。“公伐诸鄢”这个“公”是庄公,“伐诸鄢”这个“诸”呢

相当于汉代汉语里的“之于”两个字。所以我们又管它叫兼词,兼有之和于的意思。这个“之”当然指他的弟弟,这个庄公讨伐共叔段在鄢这个地方,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这个“奔”是逃跑的意思,

出逃到“共”这个地方,所以他后来被人称作共叔段。也是因为他到“共”这个地方。这段,给大家翻译一下:太叔修建城郭,聚集粮食,整修装备和武器。充实步兵和战车。

准备袭击郑国的都城。姜氏将要做内应为他开城门。郑庄公打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就说:“可以行动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来攻打京。京城的人反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郑庄公又追到鄢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出逃到共国,这一节咱们就讲到这。

太叔攻打他的哥哥庄公,和结果,失败。逃到“共”这个地方。大家看这一段很短,就是从“大叔完聚”到“大叔出奔共”,只有两行字,但是,整个这个过程,都在这两行字之中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左传》它的文字非常简洁。这段咱们翻译成现代汉语,字数要多一倍还不止。所以,第一次课我就讲到如果你希望你的文笔优美,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古汉语。下边继续看课文。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也很短,这段的意思是在解释,为什么《春秋经》会这样记载。这个“《书》曰”,指的就是《春秋经》。咱们上次课说了,《春秋经》是

孔子作的,然后左丘明为它的作传,作注释,所以叫《左传》。《左传》的内容,比《春秋经》要丰富得多,它补充了很多历史事实。也加了一些评论。这个地方它就是“《书》曰”。就是《春秋经》里边,原来怎么记载的呢?《春秋经》里记载这段事情,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下面它就解释为什么《春秋经》这么记载。“段不弟,故不言弟。”这个“段”是弟弟,但是,他不像兄弟,不像弟弟,不遵守做弟弟的礼仪。所以《春秋经》里边,孔子不把他称作“弟”,而称他为“段”。“如二君,故曰‘克’”郑伯和段本来是兄弟俩。但是,由于权力之争,他们之间的关系,像两个不同国家的国君一样。所以在这用“克”这个字。“称‘郑伯’,讥失教也”。对哥哥也不称“哥哥”,而称他为“郑伯”,郑伯是很正式的称呼。在这个地方就是表明《左传》就解释,《春秋经》这样写就表明孔子是在讥讽他没有对弟弟进行教诲。没有尽到做哥哥的责任。所以,在这就是《春秋经》的每一个字,《左传》认为,都是有特定的含义的。

下边“谓之郑志”,“郑志”这个“志”,就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想法。或者说是本意。“谓之郑志”指攻克段,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言出奔,难之也。”“不言出奔,难之也。”就是史官对此难于下笔。因为这个事情确实哥哥把弟弟打跑了,弟弟仓皇出逃,这种事情很不合常规。所以,史官没有(记载),就是孔子没有记载了他出奔。

这个地方呢就是后世所称的所谓“春秋笔法”。所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就是他的《春秋经》,孔子作的《春秋经》,每一个字都含着褒贬。“郑伯克段于鄢”这么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但是里面包含了孔

子对这两个人的谴责,对这件事情的谴责。

下面咱们翻译一下这段:《春秋经》记载着郑伯在鄢击败段,段不像兄弟,所以《春秋经》不用“弟”字。兄弟相争,如同两个国君,所以,称之为“克”。把庄公称为“郑伯”,是批评他有失教诲。这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说出奔,是由于史官难于下笔。《左传》在这里解释了《春秋经》的每一个用字的含义。下边又接着记述,这篇课文,最有意思的也就在下边这一句话,和下边这比较长的一段。

本来这个事情,好像已经完了,但是后面又起了新的波澜,咱们一块看,先看这一小段。“遂(置)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大家看这个句子,从头到尾,都没有主语,但是从上文咱们读到这里一看,很显然这个主语就是郑庄公。“遂”于是(的意思),这个“寘”就是安置的“置”的异体字,这个不是通假字,这是异体字。这个安置,这个“寘”字,在这里还包含有放逐的意思,“城颖”也是一个城邑的名字。在现在河南临颖县西北。就是,由于他的母亲姜氏,在他的弟弟背叛他,攻打他的这个事情中,也起了很坏的作用,想作为内应,所以他把他的母亲也流放,放逐到城颖这个地方,不但如此,“而誓之曰”而且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及黄泉”,就是,不到死,因为古人认为人死了之后都到地下去了,死了之后还有可能相见。所以他这意思,“无相见也”就是,不要再见了,就是他活着的时候,再也不想见到他母亲了,发了一个毒誓。但是这写,他毕竟是母子关系,所以下边“既而悔之”就是没过多久,

他就对这件事情后悔了。对他这么发誓,后悔了。但是已经发了誓了,古人对誓言是很重视的,这个发了誓,不能反悔。所以他虽然后悔了这个发誓,但是好像也不能再见他母亲了。所以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这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心理活动。

中国的古书就有这个特点,从来不记心理活动。咱们看外国小说,经常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现代的小说里的心理活动,也是从这个古汉语的小说学来的。但是古时候不管是小说还是(其他体裁)小说也很少,直接地叙述心理活动。史书里边就更少了。

但是你从它的上下文,从这个人的表现,你可以推想他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样这个母子之间,因为这件事情就等于彻底闹翻了。用今天的词来说等于是断绝了母子关系,

但是庄公又为这个事,很后悔。觉得毕竟是他的母亲。所以这才有下一段。“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这段也很简略,但是,它就叙述了,由于一个人的出现,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使庄公母子二人,恢复了正常的母子关系。

这个人,就是颍考叔。颍考叔是颍谷封人,颍考叔是郑国的大夫,

颍谷是郑国,比较边远的一个地方,在现在河南登封县的西南。“封人”这个“封”,“封人”是官名,是掌管边疆事务的这个官吏。“闻之”这个“之”,

就是听说了郑庄公有后悔的意思,当然它也包括了听说了,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和战争。“有献于公”,就是有东西献给庄公。这个“于”就是“给”的意思。“公赐之食”,这很好懂,就是赐给他饭食,“食舍肉”,

他在吃饭的时候“舍肉”,这个“舍”是放置的意思,就是放在一边的意思。他吃饭的时候把肉,饭里边的肉都挑出来放在一边,《左传》记述的这个事情,离现在有两千多年。所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很低,所以肉是比较宝贵的。他吃的时候,但是,本来赐给他的,一般人可能对这个肉很感兴趣,但是他偏偏把这个肉挑出来。所以这个庄公看了之后,也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小人有母”这很好懂。“皆尝小人之食矣。”

我做的饭她都吃过了,都尝过了,“未尝君之羹”没有尝过您的。这个“羹”,在这不是汤的意思。还是熟肉的意思,后世这个“羹”才变成,产生出汤的意思。“请以遗之”,这个“遗”(yí)在这念wèi这是赠与的意思。这个在古汉语里边,也经常这么用。

就是这个“遗”字当赠送,它发音是wèi,这个“之”显然是代颍考叔的母亲。“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郑庄公看到这个(情形)就发感慨了,他说:“你有母亲可送”,“繄”在这是语气词。“我独无”就是,我却偏偏没有。

所以这个语气是很强调的,很强的语气。所以前边有一个语气词“繄”。这个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成,“唉,我却偏偏没有”。“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其实看到这个地方,咱们大家就可以明白了,颍考叔他听说了这个事情的原委之后,才来的,而且前面这个(对话),显然就是他故意这么安排的,就是要引起庄公的这个心事。但是他这还装作不知道。“敢问何谓也?”就是你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怎么你会没有母亲啊?人人都有母亲呀?这个“敢”,由于他是在跟君王说话,所以他是用了一个谦词。

就相当于咱们现代汉语里边,我斗胆地问您,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啊?“公语之故”这个“语”字在这是第四声,它的意思是告诉。这个“语”当告诉讲的时候,就是第四声。“公语之故”就是公告诉他,庄公告诉颍考叔,为什么我说,我单偏偏没有母亲的原因。“且告之悔”而且告诉他,

我现在为这个事非常后悔。“对曰”这个颍考叔是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庄公说这些事情。所以他说:“君何患焉?”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这个“焉”在这就是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这个“阙”,通咱们提手的那个挖掘的“掘”(jué),

“若阙地及泉”,又是“及”,这个“及”还是到达的意思。就是挖地,挖到了泉水。“隧而相见”,这个“隧”本来是隧道,名词。在这活用为动词,就是挖成隧道,挖出隧道。

“隧而相见”,挖成隧道,而让你们在隧道里面相见。“其谁曰不

然?”这个“不然”,就是不是,不对的意思。这个“其”在这是加强语气。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是,谁会说这样做不对呢?“公从之”,庄公听从了

他出的这个主意。这个地方大家看又非常省略,中间怎么挖隧道什么的这些都没有记述,而出现的是,“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就是这个隧道挖好了之后,庄公进到这个隧道的时候,他的心情和表现,他“公入”,就是进入了这个隧道。“而赋”,“赋”就是作诗的意思,在这。他到这个隧道之后由于他心情非常愉快,所以作诗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非常高兴。

“姜出而赋”他的母亲,本来被放逐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现在由于颍考叔出了这个主意,他的儿子庄公又和她和好。所以她心情是更加的高兴,她从这个隧道出来的时候也作诗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于是他们两个就像,当初的母子关系一样。就恢复了正常的母子关系。下边给大家翻译一下这段,颍考叔,还有这一句就是“遂寘姜氏于城颍”,于是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

而且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就不要相见了,不久庄公又后悔了。颍考叔是颍谷管土地的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找机会献给庄公一些东西。庄公赏赐他吃饭,吃饭的时候,

他把肉都放在一边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小人的食物她都尝过,却没有尝过君王的肉食,我请求把肉送给她。”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唉,我却偏偏没有。”

xx省xx区高中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一、指出下面通假字,并解释 1、佗邑唯命。 2、谓之京城大叔。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4、姜氏欲之,焉辟害。 5、无庸,将自及。 6、遂寘姜氏于城颖。 7、若阙地及泉。 8、永锡尔类。 二、指出词类活用 1、惊姜氏。 2、今京不度,非制也。 3、无生民心。 4、有献于公。 5、公赐之食。 6、隧而相见。 三、解释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姜氏何厌之有?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对曰:“君何患焉?” 其是之谓乎! 2、状语后置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二)判断句 制,巌邑也。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四、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为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判官。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茵(几层垫子)地坐堂中,炽碳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新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王比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淳化(宋太宗年号)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七月卒,年七十一。 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获盗百余,当弃市当:判罪。 B.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鞠:审讯。 C.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向:连续。 D.令遣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致:归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学案含答案整理好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班姓名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生,用法,。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 2.制,岩邑也。句 3.郑武公娶于申。句 4.亟请于武公。句 5.有献于公。句 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2)亟请于武公。介词,。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 (4)段入于鄢。介词,(作用)。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 (2)克勤克俭。动词,。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学习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1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 译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①。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②,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③,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④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请制:请求分封到制邑去。②雉:古代城墙长宽高各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③暱(nì):亲昵。 ④繄(yī):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B.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 C.缮甲兵,具.卒乘具:器具

郑伯克段于鄢同步练习题

郑伯克段于鄢同步练习 题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左传》的作者,现在较有定论的是() A.孔子 B.刘向 C.鲁国的史官 D.左丘明 2.本文中,“亟请于武公”句中“亟”的意思是() A.迅速 B.急忙 C.屡次 D.竭力 3.本文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参国之一”的意思是()A.三个国家中的一个 B.国都的三分之一 C.参加国之一 D.三个国都中的一个 4.《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典型的() A.写人文章 B.叙事文章 C.议沦文章 D.抒情文章 5.《郑伯克段于鄢》选自() A.《国语》 B.《史记》 C.《战国策》 D.《左传》 二、填空题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体的历史着作。 2.《左传》又称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左传》忠实地记述了__________时期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大事。 4.本文作为一篇历史散文,是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文章。 5.记叙性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可分为“序幕、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结局、尾声。” 6.公日:“多行不义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2.佗邑唯命 3.都城过百雉 4.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5.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爱其母,施及庄公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姜氏何厌之有! 2.多行不义必自毙。 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4.公日:“无庸,将自及”。 5.“不义不昵,厚将崩” 6.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参考答案: 一、1.D2.C3.B4.B5.D 二、1.编年 2.《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3.春秋 4.记事 5.开端、高潮 6.必自毙 三、1.屡次 2.同“他”,别的 3.城墙 4.边邑,边境;二属 5.修葺城郭,聚集百姓;铠甲兵器 6.影响,推广 四、1.有什么能满足姜氏的要求! 2.多做不义的事,一定会自己栽跟头遭到报应的。 3.一个国家不能忍受两个国君,您将要对它怎么办呢? 4.庄公说:“用不着,他将要自己受到惩罚。” 5.“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即便地盘扩大了,也将要垮台的。”6.庄公对他说了其中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 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 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 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 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 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原则吗? (如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 ) 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 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 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 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 2.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3. 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 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 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 史事实。 三、文意理解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 “寤生”,于是 (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 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 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 格。 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2 课时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和翻译word版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作者或出处:《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 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 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 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 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或注释: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 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 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 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 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 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 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 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 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教师)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寤生(wù) 祭仲(zhài) 共叔段(gòng) 缮甲兵(shàn) B.廪延(lǐn) 滋蔓(màn) 城颍(yǐng) 繄我独无(yì) C.百雉(zhì) 自毙(bì) 泄泄(yì) 不义不暱(nì) D.亟请(jí) 虢叔(guó) 遂恶之(wù) 具卒乘(shèng) 答案C(A共gōng叔段B繄yī我独无D亟qì请)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得了 B.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 C.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 D. 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答案 C(施,推广,延及。)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姜氏欲之,焉辟害? B.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C.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答案C(辟通避;锡通赐;阙通掘) 4.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B. 姜氏何厌之有 C. 君何患焉 D.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答案A(A为判断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遂寘姜氏于城颖 郑伯克段于鄢 B.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C.之: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 D.以: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答案:A均为介词,在。B第一个等到;第二个到达。C第一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代词,他,代指共叔段。D第一个介词,把;第二个连词,表承接。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今京不度,非制也 B. 段不弟,故不言弟 C.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D.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答案:C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 (武姜)请京,(庄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B.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共叔段)滋蔓! C.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至于廪延。 D. 公语之故,且告之(于)悔。 答案:D公语之故,且告之(以)悔。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郑国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的斗争,反映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B.姜氏因庄公寤生而恶之,偏爱幼子共叔段,武公在位时,多次请 求“立之”;庄公即位后,又帮助、支持共叔段扩大地盘和壮大反叛势力,并打算做共叔段反叛的内应。 C.郑庄公对其弟共叔段的骄纵贪婪采取观望放纵,不予批评,更不予制止的态度,共叔段因此而加紧了反叛的步伐,郑庄公最终在鄢一举彻底击败了共叔段。 D.颍考叔很孝顺自己的母亲,当他得知郑庄公对自己不及黄泉与母 亲“无相见”的誓言后悔的消息后,采取了挖隧道的方式,使郑庄公母子相见,并恢复了母子关系。 答案:D(不是颍考叔挖掘地道,使郑庄公母子相见。而是庄公听取了颍考叔的意见,并采取行动。) 【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

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及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 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原文译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4.一词多义 ①制为之请制(名词,地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制度) ②庸无庸,将自及(庸=用)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庸:平常,平凡) ③食公赐之食(名词,食物) 食舍肉(动词,吃饭 5.文言句式 ①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有什么满足) ②君子何患焉(宾语前置,患何,担心什么) 【文言文对译】 《左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故事概要】 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出处:《左传》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 (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含答案-最新学习文档

第四单元 18.郑伯克段于鄢 班级: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 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1.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自学交流 一、文体知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课文背景: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正字音 寤()生遂恶()之亟()请于巌()邑 虢()叔佗()邑祭()仲百雉()参国之一()廪延()遗()之其乐泄泄()施()及不匮()四、通假字: 大叔佗邑辟害 无庸 寘姜氏于城颖 阙地及泉 第 - 1 - 页

永锡尔类 五、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3、夫人将启.之。 4、段不弟.,故不言弟 5、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六、一词多义 1虚词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C君何患焉焉 D心不在焉 (2)为 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B为人所讥 C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3)诸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公伐诸鄢 (4)于 A娶于申 B亟请于武公C贰于己 D段入于鄢 E克段于鄢(5)之 A为之请制 B使居于之 C姜氏欲之 D姜氏何厌之有E不如早为之所F君之宠子 G子姑待之 H既而悔之 实词 (1)国 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2)遗 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B 养虎遗患 (3)厌 A 姜氏何厌之有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4)爱 A 爱共叔段,欲立之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一)有关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秋》所作的传。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 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 年。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完备,242 年的历史只有18000 多字,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的人。本来,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到了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所以历史史实的补充就很少,作为历史著作的价值远远不如《左传》。《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18 万字,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自魏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谷梁》二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左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创作的,不过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的中期,这中间经过了他人的增补。 关于《左传》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实际记事止于鲁悼公14 年(公元前453 年),比《春秋经》多了28 年。所谓编年体史书,是以国君在位的年份为线索记载历史。因为现存《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记载历史就以鲁国国君在位的顺序为线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