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一年级化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解析11

高中一年级化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解析11

高中一年级化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解析11
高中一年级化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解析11

高中一年级化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解析11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B.医疗上可用硫酸钡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是因为硫酸钡不溶于水C.用过滤的方法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获得碘

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乙烯分子中含有共用电子对数为6NA

B.常温常压下,32gO2、O3的混合物含有Na个氧原子

C.标准状况下,2.24 L CH2Cl2含有的分子数等于0.1 NA

D.7.1 g C1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0.2×6.02×1023个电子

3.已知放射性元素Ir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Ⅷ族,下列关于Ir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铱为非金属元素

B.Ir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差为38

C.铱元素与碘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D.Ir核外含有115个电子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B.在过氧化钠中加入稀硫酸:O22﹣+4H+═2H2O+O2↑

C.澄清石灰水与过量的小苏打溶液反应:Ca2++2OH﹣+2HCO3﹣═CaCO3↓+2H2O+CO32﹣

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42﹣═BaSO4↓

5.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7,X、Y在同一周期,X+与Z﹣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

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6.下列对相应有机物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①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能发生取代反应

②乙烯:其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③苯:平面结构,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碳碳双键

④乙醇:可以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⑤淀粉:属于糖类物质,遇碘元素变蓝色

⑥蛋白质:可通过烧焦的特殊气味进行鉴别,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①②⑥

7.工业上利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所得产物再溶于水的方法制得盐酸,流程复杂且造成能量浪费.有人设想利用原电池原理直接制盐酸的同时,获取电能,假设这种想法可行,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A.通入氢气的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B.两极材料都用石墨,用稀盐酸做电解质溶液

C.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通氯气的电极移动

D.通氯气的电极反应式为Cl2+2e﹣═2Cl﹣

8.将4molA气体和3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

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 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物质B的体积分数是40%

③2s 时物质A 的转化率为30%

④2s 时物质B 的浓度为 1.0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对于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H3和H2O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正(H2O)

B.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10.为探究NaHCO3、Na2CO3与1mol/L盐酸反应(设两反应分别是反应Ⅰ、反应Ⅱ)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液体固体混合前温度混合后最高温度

① 35mL水 2.5g NaHCO3 20℃ 18.5℃

② 35mL水 3.2g Na2CO3 20℃ 24.3℃

③ 35mL盐酸 2.5g NaHCO3 20℃ 16.2℃

④ 35mL盐酸 3.2g Na2CO3 20℃ 25.1℃

A.仅通过实验③即可判断反应Ⅰ是吸热反应

B.仅通过实验④即可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

C.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D.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11.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只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中均存在化学键

C.仅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一定只含极性键

12.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则此有机物可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①取代②加成③氧化④酯化⑤中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3.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下图是从海水中提取某些原料的.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①步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Fe3+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B.从第③步到第⑤步的目的是浓缩、富集溴

C.第①到第⑤步中,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共有2步

D.第④步中,SO2起氧化作用

14.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制取氨气 B.

制取NaHCO3 C.

分离NaHCO3 D.

干燥NaHCO3

15.已知:还原性强弱:I﹣>Fe2+.往100mL碘化亚铁溶液中缓慢通入2.24L (标准状况)氯气,反应完成后溶液中有一半的Fe2+被氧化成Fe3+.则原碘化亚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6 mol?L﹣1 B.0.8 mol?L﹣1 C.1.0 mo l?L﹣1 D.1.2 mol?L﹣1 16.将22.4g铁粉逐渐加入到含HNO3 0.8mol的稀硝酸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52分)

17.实验室需要0.1mol?L﹣1 NaOH溶液450mL.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

(2)在配制NaOH溶液时:

①根据计算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的质量为g;

②若NaOH溶液在转移至容量瓶时,洒落了少许,则所得溶液浓度

0.1mol/L(填“>”、“<”或“=”);

③若NaOH固体溶解后立即移入容量瓶→洗烧杯→洗涤液移入容量瓶→定容,则所得溶液浓度0.1mol?L﹣1(填“>”、“<”或“=”).

18.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都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2气体,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Na2O2与S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

(3)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和O2外,还有Na2SO4生成.为检验是否有Na2SO4生成,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将B中反应后的固体溶于水] [白色固体] [仍有部分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有Na2SO4]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

请简要说明两点理由:①;②.

19.四种短周期元素A、B、C、D的性质或结构信息如下:

信息:①原子半径:A>B>C>D②四种元素之间形成的某三种分子的比例模型及部分性质如下:

甲: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所有生命体生存的重要资源,约占人体体重的三分之二.

乙:无色,无气味并且易燃.是常见的一种基础能源.

丙:有强氧化性的弱酸,可以用于消毒杀菌.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B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请写出BC2分子的电子式:.

(2)A所在周期中,E元素的单质还原性最强,F元素的某些盐类常用作净水剂.E单质与甲反应有化合物X生成.请写出以下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A元素的单质与物质甲发生反应:.

②F、C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Y可作为高温结构陶瓷材料,X与Y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反应:.

(3)物质丁的元素组成和甲相同,丁分子具有18电子结构.向盛有一定浓度丁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硫酸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滴加过程中的现象为:

①试管中溶液变成深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开始有少量气泡出现(经验证是氧气),片刻后反应变得剧烈,继续滴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试管底部出现红褐色沉淀.请回答“片刻后反应变得剧烈”的原因是a b.

20.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以它为原料还可以合成很多的化工产品.现有以下转化如图1:

(1)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2)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②,反应类型是

③,反应类型是

(3)实验室用如图2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试管中碎瓷片的作用是;导管a的作用是导气和;试管b内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一方面是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另一方面是.

21.如图是由常见元素组成的一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各方框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部分物质已经略去).其中A、B、D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C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M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

(1)写出C→E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常用加热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物质C,其化学方程式为:,干燥C常用(填写试剂名称).

(3)E物质遇到D物质时,会观察到现象,若用排水法收集F,则最终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为(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4)写出F→G的离子方程式:.

22.用广谱高效的二氧化氯(ClO2)替代液氯进行消毒,可避免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有机氯代物.

(1)二氧化氯(ClO2)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第四代高效、无毒的广谱消毒剂,它可由KClO3在H2SO4存在下与Na2SO3反应制得.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漂白剂亚氯酸钠(NaClO2)在常温黑暗处可保存一年,亚氯酸不稳定可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lO2→ClO2↑+H++Cl﹣+H2O(未配平).当1molHClO2发生分解反应时,转移的电子个数是.

(3)有效氯含量是含氯消毒剂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氯含量的定义为:从HI 中氧化出相同量的I2所需Cl2的质量与指定含氯消毒剂的质量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则ClO2的有效氯含量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B.医疗上可用硫酸钡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是因为硫酸钡不溶于水C.用过滤的方法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获得碘

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考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分析】A.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下;

B.硫酸钡不溶于水、不溶于酸;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互溶;

D.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

【解答】解:A.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下,不是高分子,而蛋白质为高分子,二者均可发生水解,故A错误;

B.硫酸钡不溶于水、不溶于酸,医疗上可用硫酸钡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与不溶于盐酸有关,故B错误;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互溶,不能过滤分离,应选蒸馏法,故C错误;

D.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则配制溶液的操作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乙烯分子中含有共用电子对数为6NA

B.常温常压下,32gO2、O3的混合物含有Na个氧原子

C.标准状况下,2.24 L CH2Cl2含有的分子数等于0.1 NA

D.7.1 g C1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0.2×6.02×1023个电子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乙烯中含6对共用电子对;

B、氧气和臭氧均由氧原子构成;

C、标况下二氯甲烷为液体;

D、求出氯气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1mol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时转移1mol电子来分析.

【解答】解:A、乙烯中含6对共用电子对,故1mol乙烯中含6NA对共用电子对,故A正确;

B、氧气和臭氧均由氧原子构成,故32g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n= =2mol,故含2NA个氧原子,故B错误;

C、标况下二氯甲烷为液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含有的分子个数,故C错误;

D、7.1g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氯气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Cl2+2NaOH=NaCl+NaClO+H2O,1mol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时转移1mol电子,故0.1mol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转移0.1NA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3.已知放射性元素Ir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Ⅷ族,下列关于Ir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铱为非金属元素

B.Ir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差为38

C.铱元素与碘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D.Ir核外含有115个电子

【考点】核素.

【分析】A.第Ⅷ族元素是金属元素;

B.元素符号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以及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C.Ir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碘元素位于第五周期;

D.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解答】解:A.由Ir为第Ⅷ族元素,是金属元素,故A错误;

B.Ir的质子数为77,质量数为192,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92﹣77=115,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差为38,故B正确;

C.Ir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6周期,碘元素位于第五周期,不位于同一周期,故C错误;

D.Ir的质子数为77,核外电子数为77,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B.在过氧化钠中加入稀硫酸:O22﹣+4H+═2H2O+O2↑

C.澄清石灰水与过量的小苏打溶液反应:Ca2++2OH﹣+2HCO3﹣═CaCO3↓+2H2O+CO32﹣

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42﹣═BaSO4↓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A.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离子;

B.过氧化钠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

C.小苏打过量,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水;

D.漏掉了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水的反应.

【解答】解:A.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故A错误;

B.在过氧化钠中加入稀硫酸,过氧化钠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O2+4H+═2H2O+O2↑+4Na+,故B错误;

C.澄清石灰水与过量的小苏打溶液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OH﹣+2HCO3﹣═CaCO3↓+2H2O+CO32﹣,故C正确;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2H2O,故D错误;

故选C.

5.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7,X、Y在同一周期,X+与Z﹣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

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X+与Z﹣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可推知Z在X、Y的上一个周期,又因为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7,X、Y在同一周期,若X、Y处于长周期,则X、Y元素的质子数之和大于37,故X、Y、Z处于短周期,则X为Na、Z 为F、可知Y的质子数=37﹣11﹣9=17,则Y为Cl,结合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解答该题.

【解答】解:X+与Z﹣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可推知Z在X、Y的上一个周期,又因为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7,X、Y在同一周期,若X、Y处于长周期,则X、Y元素的质子数之和大于37,故X、Y、Z处于短周期,则X为Na、Z为F、可知Y的质子数=37﹣11﹣9=17,则Y为Cl,

A.X为Na,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可知同周期元素中Na的金属性最强,故A正确;

B.同周期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Na>Cl,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核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应为:F﹣>Na+,故B错误;C.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同主族中HF最稳定,故C正确;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故Cl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最强,故D正确,

故选:B.

6.下列对相应有机物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①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能发生取代反应

②乙烯:其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③苯:平面结构,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碳碳双键

④乙醇:可以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⑤淀粉:属于糖类物质,遇碘元素变蓝色

⑥蛋白质:可通过烧焦的特殊气味进行鉴别,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①②⑥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可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②乙烯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含碳碳双键发生加成反应;

③苯中不含碳碳双键;

④乙醇、水均与Na反应;

⑤淀粉为多糖,遇碘单质变蓝色;

⑥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的特殊气味,含﹣CONH﹣,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解答】解: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可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故正确;

②乙烯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含碳碳双键发生加成反应,故正确;

③苯中不含碳碳双键,苯中化学键为介于单键、双键之间特殊的化学键,故错误;

④乙醇、水均与Na反应,不能检验,应利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故错误;

⑤淀粉为多糖,遇碘单质变蓝色,而不是碘元素,故错误;

⑥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通过烧焦的特殊气味进行鉴别,含﹣CONH ﹣,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故正确;

故选D.

7.工业上利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所得产物再溶于水的方法制得盐酸,流程复杂且造成能量浪费.有人设想利用原电池原理直接制盐酸的同时,获取电能,假设这种想法可行,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A.通入氢气的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B.两极材料都用石墨,用稀盐酸做电解质溶液

C.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通氯气的电极移动

D.通氯气的电极反应式为Cl2+2e﹣═2Cl﹣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A、通氢气的电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

B、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知识是来判断;

C、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D、氯气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解答】解:根据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利用原电池原理直接制盐酸的方程式为:H2+Cl2=2HCl,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相似.

A、反应H2+Cl2=2HCl中,氢气失电子,所以通入氢气的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故A错误;

B、两极材料可以都用石墨,一极通入氢气,一极通入氯气,可以用稀盐酸做电解质溶液,故B正确;

C、在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通氯气的电极为正极,故C正确;

D、通氯气的电极为正极,发生得电子得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l2+2e﹣=2Cl ﹣,故D正确.

故选A.

8.将4molA气体和3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

应:2A(g)+B(g)?2C(g),

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 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物质B的体积分数是40%

③2s 时物质A 的转化率为30%

④2s 时物质B 的浓度为 1.0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考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分析】若经过2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生成C物质的量=0.6mol/L×2L=1.2mol

2A(g)+B(g)?2C(g)

起始量(mol) 4 3 0

变化量(mol) 1.2 0.6 1.2

2s量(mol) 2.8 2.4 1.2

据此分析计算,

①用物质A 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v= ,

②气体体积分数等于其物质的量分数,

③转化率= ×100%,

④浓度c= .

【解答】解:若经过2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生成C物质的量=0.6mol/L×2L=1.2mol

2A(g)+B(g)?2C(g)

起始量(mol) 4 3 0

变化量(mol) 1.2 0.6 1.2

2s量(mol) 2.8 2.4 1.2

据此分析计算,

①用物质A 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v= = =0.3(mol/L?s),故①正确,

②物质B的体积分数= ×100%=37.5%,故②错误,

③2s 时物质A 的转化率= ×100%= ×30%=30%,故③正确,

④2s 时物质B 的浓度c= = =1.2mol/L,故④错误,

故选C.

9.对于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H3和H2O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正(H2O)

B.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分析】A、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之比为正反应速率之比;

B、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之比分析;

C、若增加容器体积即减小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D、达到化学平衡时,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

【解答】解:A、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之比,所以3υ正(NH3)=2υ正(H2O),故A错误;

B、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之比为正反应速率之比,4v正(O2)=5v 逆(NO),说明NO正逆反应速率相同,能证明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故B正确;

C、若增加容器体积即减小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故C错误;

D、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同时消耗x mol NH3,则不能说明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只表示了正反应方向,故D错误;

故选B.

10.为探究NaHCO3、Na2CO3与1mol/L盐酸反应(设两反应分别是反应Ⅰ、反应Ⅱ)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液体固体混合前温度混合后最高温度

① 35mL水 2.5g NaHCO3 20℃ 18.5℃

② 35mL水 3.2g Na2CO3 20℃ 24.3℃

③ 35mL盐酸 2.5g NaHCO3 20℃ 16.2℃

④ 35mL盐酸 3.2g Na2CO3 20℃ 25.1℃

A.仅通过实验③即可判断反应Ⅰ是吸热反应

B.仅通过实验④即可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

C.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D.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考点】探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分析】A.由于碳酸氢钠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反应,不能仅通过实验③判断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B.由于碳酸钠溶于水的过程放热,不能直接根据过实验④判断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C.根据实验①③可知,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根据实验②④可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D.由实验①③可知,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由实验②④可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解答】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为吸热反应,不能仅根据实验③混合后溶液温度降低而判断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需要结合实验①综合判断,故A错误;

B.根据实验②可知,碳酸钠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不能仅根据实验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升高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C.根据实验①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后混合液温度从20℃降低到18.5℃,而实验③中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从20℃降低16.2℃<18.5℃,通过反应Ⅰ后混合液温度更低,证明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同理根据实验②碳酸钠溶于水,混合液温度从20℃升高到24.3℃,实验④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温度从20℃升高到25.1℃>24.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的温度比碳酸钠溶于水后

升高的温度更高,证明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正确;

D.根据选项C的分析可知,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反应Ⅱ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1.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只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中均存在化学键

C.仅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一定只含极性键

【考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

【分析】A.离子化合物中可存在共价键;

B.单质分子中可能不存在化学键;

C.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

D.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非极性键.

【解答】解:A.离子化合物中可存在共价键,如NaOH中含离子键、共价键,故A错误;

B.单质分子中可能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中不存在化学键,故B错误;C.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则仅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故C 正确;

D.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非极性键,如H﹣O ﹣O﹣H中含极性键、非极性键,故D错误;

故选C.

12.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则此有机物可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①取代②加成③氧化④酯化⑤中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由图中的结构简式可知,该物质含有碳碳双键、酯基、羟基、羧基、苯环结构,以此来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

【解答】解:①该物质中的羧基、羟基、苯环上都能发生取代反应,故①正确;

②该物质中的碳碳双键、苯环都能发生加成反应,故②正确;

③该物质的燃烧及碳碳双键结构都决定该物质能发生氧化反应,故③正确;

④该物质中含有的羟基、羧基,都能发生酯化反应,故④正确;

⑤该物质中含有羧基,具有酸性,能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故⑤正确;

故选D.

13.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下图是从海水中提取某些原料的.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①步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Fe3+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B.从第③步到第⑤步的目的是浓缩、富集溴

C.第①到第⑤步中,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共有2步

D.第④步中,SO2起氧化作用

【考点】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分析】海水通过蒸发浓缩得到粗盐和母液,粗盐精制除去杂质得到精盐,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母液中含有镁离子和溴离子,加入石灰乳沉淀镁离子过滤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和滤液,氢氧化镁溶解后浓缩蒸发,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失去结晶水得到无水氯化镁,滤液中加入氧化剂氯水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再通入二氧化硫吸收后,加入酸重新生成溴单质,A.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以加过量的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然后用碳酸钠去除钙离子和过量的钡离子,盐酸要放在最后,来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氢氧化钠和氯化钡无先后顺序要求;

B.第③步将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第④步中溴单质被还原为溴离子,第⑤步中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

C.分析各步骤中发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D.第④步中是二氧化硫和溴单质反应,溴单质被还原为溴离子.

【解答】解:A.选项中的试剂添加顺序中,钡离子最后无法除去,则加入的药品顺序为: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后加盐酸,故A错误;

B.第③步将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第④步中溴单质被还原为溴离子,第⑤步中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过程的目的是浓缩,目的是浓缩、富集溴单质,故B 正确;

C.第①步粗盐提纯过程中腐蚀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第②步是晶体加热失去结晶水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第③步将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第④步中溴单质被还原为溴离子,第⑤步中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其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③④⑤,故C错误;

D.第④步中是二氧化硫和溴单质反应生成硫酸和溴化氢,反应中二氧化硫表现还原性,被溴单质氧化,故D错误;

故选B.

14.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制取氨气 B.

制取NaHCO3 C.

分离NaHCO3 D.

干燥NaHCO3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氯化铵不稳定,加热易分解,温度稍低又可生成氯化铵;

B.气体通入方向错误;

C.从溶液中分离碳酸氢钠固体,可用过滤的方法;

D.碳酸氢钠不稳定,不能直接加热干燥.

【解答】解:A.氯化铵不稳定,加热易分解,温度稍低又可生成氯化铵,制备氨气,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为反应物,故A错误;

B.应将二氧化碳从长导管进入,否则将液体排出,故B错误;

C.从溶液中分离碳酸氢钠固体,可用过滤的方法,故C正确;

D.碳酸氢钠不稳定,不能直接加热干燥,可烘干,故D错误.

故选C.

15.已知:还原性强弱:I﹣>Fe2+.往100mL碘化亚铁溶液中缓慢通入2.24L (标准状况)氯气,反应完成后溶液中有一半的Fe2+被氧化成Fe3+.则原碘化亚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6 mol?L﹣1 B.0.8 mol?L﹣1 C.1.0 mol?L﹣1 D.1.2 mol?L﹣1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分析】还原性强弱:I﹣>Fe2+,氯气先氧化碘离子,再氧化亚铁离子;碘离子完全氧化后,溶液中有一半的Fe2+被氧化成Fe3+,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Fe2+=2Cl﹣+Fe3+;设原碘化亚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则c (I﹣)=2c(FeI2)=2c、c(Fe2+)=cmol/L,所以与碘离子反应消耗的氯气为n(Cl2)= n(I﹣)= ×2c?V=0.1c mol;反应完成后溶液中有的Fe2+被氧化成Fe3+,则与亚铁离子反应消耗的氯气为n(Cl2)= × n(Fe2+)= cV=0.025cmol,最后结合消耗氯气的总物质的量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还原性强弱:I﹣>Fe2+,往100mL碘化亚铁溶液中缓慢通入4.48L (标准状况)氯气,氯气先氧化碘离子,再氧化亚铁离子,已知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

碘离子完全氧化后,溶液中有一半的Fe2+被氧化成Fe3+,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Fe2+=2Cl﹣+Fe3+,

设原碘化亚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则c(I﹣)=2c(FeI2)=2c、c (Fe2+)=cmol/L,

所以与碘离子反应消耗的氯气为:n(Cl2)= n(I﹣)= ×2c?V=0.1c mol,

反应完成后溶液中有一半的Fe2+被氧化成Fe3+,则与亚铁离子反应消耗的氯气为n(Cl2)= × n(Fe2+)= cV=0.025cmol,

则:0.025cmol+0.1cmol=0.1mol,

解得c=0.8mol/L,

故选B.

16.将22.4g铁粉逐渐加入到含HNO3 0.8mol的稀硝酸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A. B. C. D.

【考点】硝酸的化学性质;铁的化学性质.

【分析】铁粉逐渐加入到含HNO3 0.8mol的稀硝酸中,开始硝酸过量,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一氧化氮,当硝酸反应完毕后,铁若有剩余,再与硝酸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

先判断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一氧化氮,铁是否有剩余,若铁有剩余根据硝酸计算生成NO的物质的量,若硝酸有剩余根据铁计算生成NO的物质的量.【解答】解:22.4g铁的物质的量为=0.4mol,令铁完全反应需硝酸的物质的量为n,则:

Fe+4HNO3(稀)=Fe(NO3)3+NO↑+H20

1 4

0.4mol n

所以n=1.6mol,由于1.6mol>0.8mol,所以Fe有剩余,根据硝酸计算生成NO 的物质的量,参加反应生成NO的Fe的物质的量,则:

Fe+4HNO3(稀)=Fe(NO3)3+NO↑+H20

1mol 4 mol 0.1mol

0.2mol 0.8mol 0.2mol

根据生成NO的物质的量,参加反应生成NO的Fe的物质的量作图,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如图:

故选:C.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52分)

17.实验室需要0.1mol?L﹣1 NaOH溶液450mL.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AC(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烧杯、玻璃杯(填仪器名称).

(2)在配制NaOH溶液时:

①根据计算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的质量为 2.0g;

②若NaOH溶液在转移至容量瓶时,洒落了少许,则所得溶液浓度<

0.1mol/L(填“>”、“<”或“=”);

③若NaOH固体溶解后立即移入容量瓶→洗烧杯→洗涤液移入容量瓶→定容,则所得溶液浓度>0.1mol?L﹣1(填“>”、“<”或“=”).

【考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分析】(1)配制溶液需要五种玻璃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2)①因无450 mL的容量瓶,配制NaOH溶液要用500 mL的容量瓶,根据m(NaOH)=c?V?M计算出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

②洒落了少量溶液,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的浓度偏低;

③NaOH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应把它冷却至室温后再移入容量瓶中,否则定容后,溶液冷却到室温后,体积减小,浓度偏高;

【解答】解:(1)配制该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所以不需要为仪器为AC;还缺少的玻璃仪器为:烧杯和玻璃杯,

故答案为:AC;烧杯、玻璃棒;

(2)①因无450 mL的容量瓶,配制NaOH溶液要用500 mL的容量瓶,m (NaOH)=c?V?M=0.1 mol?L﹣1×0.5 L×40 g?mol﹣1=2.0 g,

故答案为:2.0;

②若NaOH溶液在转移至容量瓶时,洒落了少许,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小于0.1mol/L,

故答案为:<;

③NaOH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应把它冷却至室温后再移入容量瓶中,否则定容后,

溶液冷却到室温后,体积减小,浓度偏高,

故答案为:>.

18.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都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2气体,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SO2=2Na2SO3+O2.

(2)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Na2O2与S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取白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适量稀硫酸,若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

(3)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和O2外,还有Na2SO4生成.为检验是否有Na2SO4生成,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将B中反应后的固体溶于水] [白色固体] [仍有部分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有Na2SO4]上述方案是否合理?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

请简要说明两点理由:①稀硝酸能将亚硫酸钡氧化为硫酸钡;②如果反应后的固体中还残留Na2O2,它溶于水后能将亚硫酸根氧化成硫酸根.

【考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由实验装置可知,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通入SO2气体,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可知在B中发生2Na2O2+2SO2=2Na2SO3+O2,可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检验Na2SO3,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盐酸,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若褪色则有SO2生成,原固体中含有Na2SO3.而检验Na2SO4时,需排除Na2SO3的干扰,因为Na2SO3易被氧化成Na2SO4.硝酸、Na2O2氧化性均很强,均能将SO32﹣氧化成SO42﹣,

(1)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Na2SO3和O2,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和原子守恒配平书写化学方程式;

(2)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加盐酸后生成刺激性气体,利用品红褪色证明为二氧化硫;

(3)过氧化钠和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都能把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根据检验SO42﹣的方法,同时考虑SO32﹣的干扰.

【解答】解:(1)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SO2=2Na2SO3+O2,

故答案为:2Na2O2+2SO2=2Na2SO3+O2;

(2)证明Na2O2与S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实验方法为取白色固体,加稀硫酸,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

故答案为:取白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适量稀硫酸,若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

(3)B中反应后的固体溶解于水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仍有部分白色沉淀不溶解,不能证明有Na2SO4生成,该方案不合理,因①稀硝酸能将亚硫酸钡氧化为硫酸钡、②如果反应后的固体中还残留Na2O2,它溶于水后能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不合理;稀硝酸能将亚硫酸钡氧化为硫酸钡;如果反应后的固体中还残留Na2O2,它溶于水后能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

19.四种短周期元素A、B、C、D的性质或结构信息如下:

信息:①原子半径:A>B>C>D②四种元素之间形成的某三种分子的比例模型及部分性质如下:

甲: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所有生命体生存的重要资源,约占人体体重的三分之二.

乙:无色,无气味并且易燃.是常见的一种基础能源.

丙:有强氧化性的弱酸,可以用于消毒杀菌.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B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2周期IVA族,请写出BC2分子的电子式:.

(2)A所在周期中,E元素的单质还原性最强,F元素的某些盐类常用作净水剂.E单质与甲反应有化合物X生成.请写出以下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A元素的单质与物质甲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

②F、C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Y可作为高温结构陶瓷材料,X与Y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反应:Al2O3+2OH﹣═2AlO2﹣+H2O.

(3)物质丁的元素组成和甲相同,丁分子具有18电子结构.向盛有一定浓度丁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硫酸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滴加过程中的现象为:①试管中溶液变成深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②开始有少量气泡出现(经验证是氧气),片刻后反应变得剧烈,继续滴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试管底部出现红褐色沉淀.请回答“片刻后反应变得剧烈”的原因是a反应放热,温度升高b Fe3+有催化作用.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四种短周期元素A、B、C、D,由信息②可知,甲为水、乙为甲烷、丙为次氯酸,再根据信息①原子半径大小A>B>C>D可得,A为Cl元素、B为碳元素、C为氧元素、D为氢元素.

(1)碳元素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处于第2周期IVA族;CO2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

(2)A所在周期中,E元素的单质还原性最强,则E是Na元素;F元素的某些盐类常用作净水剂,则F是Al元素;E单质与甲反应有化合物X,X为NaOH,

①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

②Al、O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Y为Al2O3,氧化铝和NaOH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3)物质丁的元素组成和甲相同,丁分子具有18电子结构,则丁是双氧水,向盛有一定浓度丁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用少量稀硫酸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滴加过程中的现象是:

①浅绿色溶液变成深棕黄色,说明亚铁离子被双氧水氧化生成铁离子;

②有少量气泡出现(经验证是氧气),说明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常温时反应2H2O2=2H2O+O2↑较慢,因而开始气泡少;受热并且被逐渐增多的Fe3+催化,使反应速率加快而剧烈.

【解答】解:四种短周期元素A、B、C、D,由信息②可知,甲为水、乙为甲烷、

丙为次氯酸,再根据信息①原子半径大小A>B>C>D可得,A为Cl元素、B 为碳元素、C为氧元素、D为氢元素.

(1)碳元素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处于第2周期IVA族,CO2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第2周期IVA族;;

(2)A所在周期中,E元素的单质还原性最强,则E是Na元素;F元素的某些盐类常用作净水剂,则F是Al元素;E单质与甲反应有化合物X,X为NaOH,(2)①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 ﹣+HClO,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

②Al、O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Y为Al2O3,氧化铝和NaOH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Al2O3+2OH﹣=2AlO2﹣+H2O,

故答案为:Al2O3+2OH﹣═2AlO2﹣+H2O;

(3)物质丁的元素组成和甲相同,丁分子具有18电子结构,则丁是双氧水,向盛有一定浓度丁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用少量稀硫酸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滴加过程中的现象是:

①浅绿色溶液变成深棕黄色,说明亚铁离子被双氧水氧化生成铁离子,发生2Fe2++H2O2+2H+═2Fe3++2H2O,故答案为:2Fe2++H2O2+2H+═2Fe3++2H2O;

②有少量气泡出现(经验证是氧气),说明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常温时反应2H2O2=2H2O+O2↑较慢,因而开始气泡少;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并且被逐渐增多的Fe3+催化,使反应速率加快而剧烈;

故答案为:反应放热,温度升高;Fe3+有催化作用.

20.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以它为原料还可以合成很多的化工产品.现有以下转化如图1:

(1)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2)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②2CH3CH2OH+O2 2CH3CHO+2H2O,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

③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酯化反应

(3)实验室用如图2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试管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导管a的作用是导气和冷凝回流;试管b内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一方面是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另一方面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考点】有机物的推断.

【分析】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B为CH3CH2OH,B被催化氧化生成C,C为CH3CHO,C被氧化生成D,D为CH3COOH,B、D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B为CH3CH2OH,B被催化氧化生成C,C为CH3CHO,C被氧化生成D,D为CH3COOH,B、D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

(1)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为,故答案为:;

(2)乙醇在铜催化作用下可被氧化生成乙醛,方程式为2CH3CH2OH+O2

2CH3CHO+2H2O,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的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也为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2CH3CH2OH+O2 2CH3CHO+2H2O;氧化反应;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取代反应/酯化反应;(3)试管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导管a的作用是导气和冷凝回流;试管b内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一方面是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另一方面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故答案为:防止液体暴沸;冷凝回流;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21.如图是由常见元素组成的一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各方框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部分物质已经略去).其中A、B、D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C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M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

(1)写出C→E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 4NO+6H2O.

(2)实验室常用加热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物质C,其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干燥C常用碱石灰(填写试剂名称).

(3)E物质遇到D物质时,会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现象,若用排水法收集F,则最终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为NO(填写物质的化学式).(4)写出F→G的离子方程式:3NO2+H2O=2H++2NO3﹣+NO.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

【分析】无色无味气体A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得到气体D,则A为CO2,D为O2,C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应为NH3,氢气与B反应生成C,则B为N2,氨催化氧化生成E为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F为NO2,G与Cu反应可以得到NO或二氧化氮,则G为HNO3,M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与二氧化氮反应得到硝酸,则M为H2O,据此解答.

【解答】解:无色无味气体A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得到气体D,则A为CO2,D 为O2,C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应为NH3,氢气与B反应生成C,则B为N2,氨催化氧化生成E为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F为NO2,G 与Cu反应可以得到NO或二氧化氮,则G为HNO3,M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与二氧化氮反应得到硝酸,则M为H2O,

(1)C→E的反应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 4NO+6H2O,

故答案为:4NH3+5O2 4NO+6H2O;

(2)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物质氨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 NH4Cl+Ca(OH)2 CaCl2+2NH3↑+2H2O,干燥C常用碱石灰,

故答案为:2 NH4Cl+Ca(OH)2 CaCl2+2NH3↑+2H2O;碱石灰;

(3)E为NO,E物质遇到空气时,会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现象,若用排水法收集F,则最终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为NO,

故答案为: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NO;

(4)F→G的反应为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为:3NO2+H2O=2H++2NO3﹣+NO,

故答案为:3NO2+H2O=2H++2NO3﹣+NO.

22.用广谱高效的二氧化氯(ClO2)替代液氯进行消毒,可避免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有机氯代物.

(1)二氧化氯(ClO2)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第四代高效、无毒的广谱消毒剂,它可由KClO3在H2SO4存在下与Na2SO3反应制得.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ClO3﹣+SO32﹣+2H++SO42﹣═2ClO2↑+2SO42﹣+H2O.

(2)漂白剂亚氯酸钠(NaClO2)在常温黑暗处可保存一年,亚氯酸不稳定可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lO2→ClO2↑+H++Cl﹣+H2O(未配平).当1molHClO2发生分解反应时,转移的电子个数是0.8NA.

(3)有效氯含量是含氯消毒剂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氯含量的定义为:从HI 中氧化出相同量的I2所需Cl2的质量与指定含氯消毒剂的质量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则ClO2的有效氯含量是263%.

【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分析】(1)KClO3在H2SO4存在下与Na2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生成二氧化氯,硫酸钠和水,结合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2)根据化合价变化来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依据方程式中定量关系计算转移的电子数;

(3)由Cl2+2HI=I2+2HCl、2ClO2+10HI=2HCl+5I2+4H2O,结合从HI中氧化出相同量的I2所需Cl2的质量与指定含氯消毒剂的质量之比计算.

【解答】解:(1)由信息可知,KClO3在H2SO4存在下与Na2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生成二氧化氯,硫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Na2SO3+H2SO4═2ClO2↑+2Na2SO4+H2O,离子方程式为:2ClO3﹣+SO32﹣+2H++SO42﹣═2ClO2↑+2SO42﹣+H2O,

故答案为:2ClO3﹣+SO32﹣+2H++SO42﹣═2ClO2↑+2SO42﹣+H2O;

(2)由HClO2→ClO2↑+H++Cl﹣+H2O可知,反应物中Cl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配平得到离子方程式为:5HClO2=4ClO2↑+H++Cl﹣+2H2O,反应中每5molHClO2分解电子转移总物质的量为4mol,当有1molHClO2分解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mol﹣1=0.8NA,

故答案为:0.8NA;

(3)由Cl2+2HI=I2+2HCl、2ClO2+10HI=2HCl+5I2+4H2O可知,均生成5molI2时需要氯气、二氧化氯的物质的量比为5:2,所以ClO2的有效氯含量为×100%=263%,

故答案为:263%.

高中化学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试讲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试讲教案】 2015年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离子反应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 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 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 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 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 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 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 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 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 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 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 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 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 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 会和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和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 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 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 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 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 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和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 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 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高中一年级化学月考

高一化学月考试题 科目:化学分数: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1年高一检测)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发现的所有元素占据了周期表里全部位置,不可能再有新的元素被发现 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C.俄国化学家道尔顿为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D.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B项是正确的。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按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排列编制的,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是按现在已知的112种元素编制的。有些元素还有待发现,有些新元素已经被发现,因此不能说不可能再有新元素被发现。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由于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属递变性变化而不是周期性变化。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是从1到8重复出现 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C.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从+1到+7,负价从-7到-1重复出现 D.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的 周期性变化 B[A项错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在第一周期从1到2,而不是从1到8;B项正确,是元素周期律的容;C项错误,负价一般是从-4到-1,而不是从-7到-1;D项错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3.下列说确的是() A.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Ⅳ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是CH4 C.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B[A项应为同周期的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但并不是所有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都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而碳是第ⅣA族的第一种元素,故同主族的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CH4,B项正确;C项中应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D项第三周期中的阳离子半径自左到右逐渐减小,阴

2016-2017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1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对于易燃、易爆、有剧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列所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是() 答案:B 2.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离可用分液漏斗的是() A.乙醇和水B.香油和食盐水 C.黄河水中的泥沙与水D.从食盐水中获得食盐 答案:B 3.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中,能用过滤的操作方法进行分离的是() A.NaCl和NaNO3B.CaCO3和MnO2 C.CaCO3和Na2CO3D.NaOH和NaNO3 答案:C 4.下列关于CCl4用于萃取碘水中的碘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CCl4比水密度大 B.CCl4与水和I2均不反应

C.CCl4与原溶剂水互不相溶 D.I2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 答案:A 5.欲从食盐水中提取出食盐,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过滤B.萃取 C.蒸发D.蒸馏 答案:C 6.如图所示,四种化学实验操作的名称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分别为() A.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或分液或萃取分液) B.过滤、蒸馏、蒸发、萃取 C.蒸发、蒸馏、过滤、萃取 D.萃取、蒸溜、蒸发、过滤 答案:A 7.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A.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加热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角),外

壁干燥后再加热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答案:A 8.下列关于蒸馏操作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蒸馏操作的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酒精灯、铁架台、冷凝管、锥形瓶、牛角管、温度计等 B.蒸馏操作使用的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到液体内 C.在蒸馏烧瓶内放入少量碎瓷片或沸石,目的是防止暴沸 D.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答案:B 9.在实验桌上放着四种化学药品,试剂瓶上分别标有“白砂糖”“小麦面粉”“加碘食盐”和“食用味精”的字样。为了进一步确认实物与名称是否相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外观和状态 B.各取少量,分别放在手中区别 C.各取少量,分别放在嘴里品尝其味道 D.各取少量,加水溶解,观察溶液颜色 答案:A 10.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11.下列仪器中一般不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试管B.烧瓶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 Fe3+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3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化合物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单质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

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

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附答 案)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a 40 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实验问题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不慎打破温度计,可用吹风机加快水银的蒸发 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甲烷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甲烷的纯度 C.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翻失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2. 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A.水银、硫酸、烧碱、硫酸氢钠 B.碘酒、盐酸、烧碱、硫酸钡 C.氧气、硝酸、纯碱、胆矾 D.铁、醋酸、碱式碳酸铜、氯化

铜 3. (原创)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 C.装置③可用于制取蒸馏水 D.装置④ b口进气可收集H2、CO2等气体 4.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A.用加入过量CuCl2溶液,再过滤,除去Cu(NO3)2溶液中混有的AgNO3 B.某固体在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含有CO32- C.向某无色未知溶液中仅加入BaCl2溶液,以检验未知溶液中的SO2-4 D.先后滴加紫色石蕊试液、BaCl2溶液,可以将盐酸、硫酸氢钠、硫酸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五种无色溶液鉴别开 5.纳米材料(1 nm=10-9m )是指研究开发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某液体中,对于所得分散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光束通过此分散系时会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B.此分散系中纳米材料的粒子在做不停的、无序的运动 C.用滤纸过滤的方法可以从此分散系中分离得到该纳米材料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考试大纲

20XX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科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 广东省普通高中化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考核报考文科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考生化学科目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结构 全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共65题,考生作答60题。其中: 单项选择题Ⅰ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单项选择题Ⅱ共25题,每题2分;其中必做题15题,选做题10题;每位考生从选做题中选做5题;每位考生满分40分; 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3分,共30分,全选对给3分,少选且正确给1分,错选给0分。(单项选择题Ⅰ、单项选择题Ⅱ按照不同的能力要求进行区分) 命题思想 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以有利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考试内容 一、必考内容部分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知道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 试卷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本大题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科学家目前正在求证一种仅由中个中子组成的微粒,这种微料称为"四中子",下列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呈电中性 B.带四个单位负电荷 C.带四个单位正电荷 D.质量数为2 2.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A.氯化钾 B.二氧化碳 C.碳酸钠 D.乙烷 3.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A.O2 B.CO2 C.NH3 D.SO2 4.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变红,说明该溶液中存在() A.NO3-B.Fe3+ C.SO42- D.Mg2+ 5.常温下,铁与下列酸溶液作用产生H2的是() A.浓硫酸 B.稀硫酸 C.浓硝酸 D.稀硝酸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O燃烧是放热反应 B.H2SO4与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 C.CaO与H2O反应是吸热反应 D.CaCO3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 7.下列化学反应中,H2SO4作为氧化剂的是() A.2NaOH+H2SO4=Na2SO4+2H2O B.C+2H2SO4(浓)CO2↑+2SO2↑+2H2O C.BaCl2+H2SO4=BaSO4↓+2HCl D.CuO+H2SO4=CuSO4+H2O 8.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H+ Na+ OH- B.Na+ NO3- Cl- C.K+ H+ HCO3- D.Ca2+ SO42- CO32- 9.下列关于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较多的黑烟 B.分子中含有三个C-C键和三个C=C键

高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量计算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一、 物质的量 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12g 12 C 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 mol 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12 g 12 C 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 × 1023 个。 二、摩尔 1. 概念: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 2. 符号:mol 。 也就是说,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有的粒子数与12 g 12 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相同,则它的物质的量为1 mol ,而这个数值(粒子数)我们就叫它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三、阿伏伽德罗常数N A 把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1.993 × 10-23 g 求: 12 g 12 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解:2323 -1002.610993.1g 12?≈?=g 碳原子数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 N )之间的关系: 注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任何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N A )个微粒。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电子、中子 等。不是用于宏观物质如:l mol 人、1 mol 大豆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物质的量单位——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粒子的名称,不能笼统地称谓。1 mol 氧、1 mol 氢就是错误的。只能说:l mol 氧分子或1 mol 氧原子。 3. 只要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物质,所含微粒数相同,反之也成立。

根据表中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将结果填入表中空格: 物质微粒物质质量1个微粒实际质量所含微粒数目物质的量12C 12 g 1.993 3 × 10-23 g 6.02 × 1023 1 mol Fe 56 g 9.3 × 10-23 g 6.02 × 1023 1 mol O232 g 5.32 ×10-23 g 6.02 × 1023 1 mol Na+23 g 3.82 × 10-23 g 6.02 × 1023 1 mol 据表可得出什么结论? 1 mol 任何粒子集合体都约为 6.0 2 × 1023个粒子;而 1 mol 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 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三、摩尔质量 1. 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2. 符号:M 3. 单位:g ? mol -1或 g / mol 。 4. 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当堂检测 1. 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B.0.5 mol H2O 含有的原子数目为 1.5 N A C.1 mol H2O 含有的 H2O 分子数目为N A D.0.5 N A个 CO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0.5 mol 【解析】32 g O2为 1 mol,氧原子数为 2N A,A 错误; 0.5 mol H2O 中原子数为 0.5 × 3 ×N A,B 正确;1 mol H2O 中含有 H2O 分子数为N A,C正确;0.5N A个 CO2分子的物质 的量为 0.5 mol,D正确。 2. 下列关于相同质量的 O2 和臭氧(O3)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分子数之比为 1﹕1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 有机化合物 物质化合物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单质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mol-1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m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V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 B单位:mol/L nB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V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v×M ②.称量③. 溶解④.转移⑤. 洗涤(2---3次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⑥.定容⑦.摇匀⑧.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液胶体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光亮的通路)用于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水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蔗糖酒精 SO2 CO2 NH3等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HCl H2SO4 HNO3 强碱NaOH KOH Ca(OH)2 Ba(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如:KCl和KNO3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溴水 CCl4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不 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钠焰色:黄色钾的焰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4+ 检验:加入NaOH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SCN)3 Al3+检验:加入NaOH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化学必修1知识点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科学发展史 1 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 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 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 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 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 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 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8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9 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11 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12 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瓷 10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键相间的六边形结构,简称凯库勒式; 二化学基本概念 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和分子的基本微粒。(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 +、Na + 阴离子:Cl-、OH - (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 、Na2SO 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等 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从宏观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从微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 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由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包括:复杂离子如:酸根离子,有机基团。 8.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变化本质: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9.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10.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它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不同的同位素原子组成同一分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与D2O混合为纯净物。 1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1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13.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 常见强酸如:HClO4、H 2SO 4、HCl、HBr、HI、HNO3… 常见弱酸如:H2SO3、H 3PO4、HF、HNO2、CH3COOH、HClO、H2CO3、H2SiO3、HAlO2… 14.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常见强碱如:NaOH、KOH、Ca(OH)2、Ba(OH)2… 常见弱碱如:NH3.H2O、Mg(OH)2、Al(OH)3、Fe(OH)3… 15.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盐的分类①正盐 ②酸式盐③碱式盐④复盐(电离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的盐) 16.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等 17.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

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模拟题(二)

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模拟题(二) (考试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个部分,第II卷(非选择题)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个部分。 2.选修模块的内容请考生按说明作答。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He-4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25.5 Cu-64 Ag-108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14 答案 A.试管B坩埚 C.蒸发皿 D.烧杯 2.在人体所需的16种微量元素中有一种被称为生命元素的R元素,对延长人类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R元素的原子有四个电子层,其最高价氧话务分子式为RO 3 ,则R元素的名称 A.硫 B.碘 C.硒 D.硅 3.amolH 2 和2amolHe具有相同的 A.分子数 B.原子数 C.质子数 D.质量 4.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 2(气)和3体积Y 2 (气)化合生成2体积气体化合物,则该 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XY 3B.XY C.X 3 Y D.X 2 Y 3 5.硝酸跟下列物质反应时,即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A.Cu+HNO 3B.C+HNO 3 C.Fe(OH) 3 +HNO 3 D.NH 3 +HNO 3 6.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混合物,第二种是盐,第三种是酸的是: A.空气、硫酸铜、硫酸 B.水、空气、纯碱 C.食盐水、硝酸、烧碱 D.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7.氟利昂-12是甲烷的氯、氟卤代物,结构式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它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B. 它是平面分子 C. 它只有一种结构 D. 它有四种同分异构体 8.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难以与酸反应,但有一种酸能够和二氧化硅反应,这种酸是: A.浓盐酸 B.氢氟酸 C.硝酸 D.硫酸 9.下列各组离子在水容易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Ba2+、Cl-、SO 42- B.Ca2+、HCO 3 -、Cl-、K+ C.Mg2+、Ag+、NO 3-、Cl- D.H+、Cl-、Na+、CO 3 2- 10.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HO-CH 2-CH=CHCH 3 ,该有机物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A、水解 B、酯化 C、加成 D、氧化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非常详细非常好)

2015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核外电子 Z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复习资料(详细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单位就是摩尔(mol)。 (2)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0、012 kg一种碳原子(12C)所含的碳原子数=6、02×1023 (3)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 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n = N N A。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M),单位为g?mol-1。 (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与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 M。 3.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一定的温度与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为L ?mol-1。 (2)标准状况下,V m≈22、4 L?mol-1。 (3)物质的量(n)、气体的体积(V)与气体摩尔体积(V m)之间的关系:n = V V m。 4.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 质的量浓度(c B),单位为mol?L-1 。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c B)之间的关系:n = c B?V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 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与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2.酸、碱、盐就是电解质;其它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4.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时,可溶性的酸碱盐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不改写。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学习笔记

高中一年级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按章节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按章节归纳)第一、二章: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3、银离子的检验:Cl -+ Ag += AgCl ↓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 +CO2点燃2MgO +C 第三章: 一、钠 1、钠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的火焰):2Na +O2Na2O2 2、钠块在空气中变暗:4Na+O2=2Na2O 3、Na2O在空气中加热(变黄):2Na2O+O2△2O2 4、金属锂在空气中燃烧:4Li +O2△2Li2O 5、钠与水反应(浮、熔、游、响、红) 2Na +2H2O =2NaOH+H2↑ 2Na +2H2O =2Na++2OH -+H2 ↑ 二、Na2O 、Na2O2的相关反应: 1、碱性氧化物Na2O与水的反应:Na2O+H2O=2NaOH 2、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放热反应、Na2O2是强氧化剂,可用于漂白) 2Na2O2+2H2O =4NaOH +O2↑ 2Na2O2+2H2O =4Na++4OH -+O2↑ 3、碱性氧化物Na2O与CO2的反应Na2O +CO2=Na2CO3

4、过氧化钠可用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供氧剂),原因是:2Na2O2+2CO2=2Na2CO3+O2 5、Na2O +SO2=Na2SO3Na2O2+SO2=Na2SO4 6、Na2O +2HCl =2NaCl +H2O 7、2Na2O2+4 HCl =4 NaCl +2 H2O +O2↑ 三、NaHCO3与Na2CO3 1、小打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 +CO2 ↑ 2、固体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NaHCO3+NaOH △Na2CO3+H2O 3、若是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反应有离子方程式: NaHCO3+NaOH =Na2CO3+H2O HCO3-+OH -=H2O +CO32- 4、向NaOH溶液入少量CO2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5、继续通入过量CO2 :Na2CO3 + CO2 + H2O = 2 NaHCO3 总反应方程式:NaOH + CO2 = NaHCO3 6、打(纯碱)与盐酸反应: ①盐酸中滴加纯碱溶液 Na2CO3+2HCl =2NaCl +H2O +CO2↑CO32-+2H+=H2O +CO2↑ ②纯碱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Na2CO3+HCl =NaHCO3+NaCl CO32-+H+=HCO3- NaHCO3+HCl=NaCl+H2O+CO2↑HCO3-+H+=H2O +CO2↑ 7、(1)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Ca(OH)2反应: Na2CO3+Ca(OH)2 =CaCO3↓+2 NaOH NaHCO3+Ca(OH)2(多)=CaCO3↓+NaOH +H2O 2NaHCO3+Ca(OH)2(少)=CaCO3↓+Na2CO3+2H2O 8、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CaCl2反应:Na2CO3+CaCl2 =CaCO3↓+2 Na C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