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以下简称《调查指南》)。《调查指南》重点规范了环境应急资源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程序,用于指导生态环境部门、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环境应急资源调查工作。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调查指南》的制定背景、定位、具体内容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制定《调查指南》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要求,国家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省、市级政府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企业环境应急装备和储备物资应纳入储备体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加强环境应急资源储备,首先要开展调查、摸清底数。但目前工作中存在环境应急资源底数不清、定位不清、界限不清的问题,还存在调查不充分、程序不规范、结论可信度不高、数据更新不及时、调查结果与预案衔接不够等问题。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摸清应急资源底数,强化应急资源储备的针对性,满足健全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提高预案质量和应急响应能力的需求,确保环境应急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有必要制定《调查指南》,指导地方开展相关工作。

问:《调查指南》的定位是什么?

答:《调查指南》为推荐性技术指导文件,供开展环境应急资源调查的生态环境部门、企事业单位在调查环境应急资源时参考使用。

问:《调查指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调查指南》包括6节正文和3个附录。正文按照突出重点、便于执行的原则,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原则、主体,分别提出了生态环境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内容,具体规范了制定方案、安排部署、信息采集、编写报告、建立档案、数据更新等六步调查程序。3个附录分别是环境应急资源参考名录、环境应急资源调查表、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表)。

问:环境应急资源主要包括哪些?

答:《调查指南》将环境应急资源的范围重点界定为采取紧急措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所需要的物资和装备。一些专家认为,应急资源也包括应急队伍和应急场所。因此,《调查指南》对应急队伍和应急场所进行了提示性表述,并在附录中提供了调查表格供参考使用。

为了突出环境特点,从环境应急的主要作业方式或资源功能出发,将环境应急资源分为污染源切断、污染物控制、污染物收集、污染物降解、安全防护、应急通信和指挥、环境监

测七类。《环境应急资源参考名录》列出了重点应急资源名称。参考名录的确定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渠道:

1.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开展调查时确定的环境应急资源名录;

2.地方生态环境部门配备的环境应急资源;

3.分析88个重点突发环境事件历史案例曾经使用的资源;

4.环境应急管理如标准化建设曾经提出的资源名录;

5.部分企业环境应急资源调查的汇总分析。

其他通用应急资源可以参考《应急保障重点物资分类目录(2015年)》。

问:如何组织开展环境应急资源调查?

答:《调查指南》对环境应急资源调查的一般要求和调查程序进行了规范。

调查的一般要求包括: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原则、调查主体、调查内容,对为什么开展调查、由谁开展调查、调查什么等问题进行说明。

调查程序包括:制定方案、安排部署、信息采集、编写报告、建立档案、数据更新,对资源调查的全过程和持续更新进行说明。调查单位可以对此程序进行适当简化。

问:生态环境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调查重点分别是什么?

答: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地方人民政府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因此,生态环境部门的调查范围分四个层次。

首先是政府及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有没有自建的物资库及储存了哪些环境应急资源;

其次是经常联系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有没有物资库及储存了哪些环境应急资源;

第三是生产、供应环境应急资源的企业或产品、原料、辅料可以用作环境资源的企业相关信息;

第四是环境应急支持单位和应急场所的有关信息。

企业则以“可以直接使用的”为调查重点。《调查指南》分别对生态环境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调查重点进行强调,并对具体内容进行说明。

问:《调查指南》附录的表格等如何使用?

答:《调查指南》收录了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所需的必要表格。环境应急资源参考名录,明确了主要环境应急资源品名。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表),供生态环境部门编制调查报告、企业编制调查报告表时参考。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表按照“有没有”“在哪里”“能不能用”进行设计,力求信息全面、指向清晰、形式简明。生态环境部门类包括四个表格,分别是政府(部门)建设的应急物资库调查表、重点联系企业应急物资库调查表、环境应急资源生产企业信息调查表、环境应急支持单位和应急场所信息调查表。企业类一个表格,为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资源调查表。调查单位可以直接使用这些表格进行调查,也可以参考这些表格进一步丰富调查内容。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法规类别】环境监测 【发文字号】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 【修改依据】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5年第61号――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公告 【发布部门】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 【发布日期】2008.07.18 【实施日期】2008.07.18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08年第35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二○○八年七月十八日附件: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二〇〇八年七月) 目录 前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 指导思想 2. 基本原则 3. 目标 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1.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 分区方法

2. 区划方案 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2.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3.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5. 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6. 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7. 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8. 大都市群 9. 重点城镇群 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六、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附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附二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前言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

一、转变观念和方法,重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国家战略(精)

附件: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10年年会政策建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第四届第四次年会于2010年11月10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国合会委员欣喜地看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中国“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绿色转型”、“以民为本”的路线图。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等战略性措施,强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委员们赞赏最近强调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新理念,并特别注意到,中国政府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以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为特征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种认识和方法上的创新,令人欣慰和期待。 委员们高度肯定过去一年来中国政府在应对后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绿色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重大进展。“十一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完成,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

区规划?,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构筑绿色发展新格局;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正在被全社会广泛接受,一批低碳经济试点正在探索中实践,上海世博会的圆满成功成为探索低碳城市和绿色发展的新亮点;提出了培育和加快发展以清洁、低碳、绿色为核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等概念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在探索实践中逐渐深化。然而,委员们注意到,在国际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众多角度和措施中,有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就是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问题。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国内消费升级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已非常紧迫,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各种功能,在健康的生态系统及其健全的生态服务支撑下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体现着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对某些生态服务的经营和管理,本身就是绿色经济产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国合会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在绿色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发展方式进入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高度关注这一主题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的巨大努力,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确保生态安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委员们也注意到,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生态系统面临着持续退化的压力,严重的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报告

XX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第1章总论 1.1任务由来 2000年11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对开展环境优美城镇活动提出了要求。《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中也明确提出了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活动的要求。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了创建“环境优美城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生态示范村镇”、“环境保护先进乡镇”等活动。为规范和推动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2年7月2日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自此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在全国逐步展开。2003年3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14个乡镇为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活动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推动了乡镇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存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未来”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为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2003年7月,经省政府同意,原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鲁环函〔2003〕147号),制定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在全省开展了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为加速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建设农村生态文明,2010年6月,环境保护部组织修订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并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按照环境保护部的有关要求,依据《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结合xx省实际,省环保厅组织修订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并更名为《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在创建活动中,各地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镇建成区和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镇绿化、美化工作,努力为广大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为进一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实施《全国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促进城镇环境建设,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xx县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的顺利开展,xx镇委托xx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xx县xx镇环境保护规划》。为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xx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根据国家和xx省有关“省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参考国内和省内有关文件、资料和生态乡镇建设特点,结合xx市xx县xx镇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xx县xx镇环境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7〕5号2007-01-17 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一月十七日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为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开发利用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制定本纲要。 一、秦岭的地位和作用 1.秦岭主体位于陕西,东连豫鄂,西接甘陇,南望巴蜀,北瞰关中,国土总面积5.79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国土总面积的28%,区域涵盖6个设区市、38个县(市、区)(见附件一)、452个乡镇,人口约497万人。 2.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我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属长江水系,分布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东洋界动物;秦岭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属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古北界动物。 3.秦岭水资源量222亿立方米,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50%,是我省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其中,秦岭南坡水资源量182亿立方米,约占陕南水资源量的58%,是嘉陵江、汉江、丹江的源头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北坡水资源量约40亿立方

米,约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1%,是渭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地。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水量和关中地区生产生活用水至关重要。 4.秦岭是我国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秦岭主峰太白山是我国大陆中东部最高峰,海拔3767米,保存有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垂直自然生态谱系典型、完整。秦岭素有“动植物王国”、“天然中草药库”的美誉,区内分布着种子植物2931种,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12%;兽类144种,占全国兽类总种数的29%;鸟类399种,占全国鸟类总种数的34%。秦岭又是许多古老和孑遗生物的避难所,稀有、特有物种类型较多,已有128种动物和56种植物被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对象。秦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在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保护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保护成效。 5.天然林保护。近年来,在秦岭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秦岭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1999年,自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秦岭天然林得以恢复和发展,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森林面积有了较大增长。目前,秦岭天然林覆盖率达42%,森林覆盖率达5 6.3%,林灌覆盖率达5 7.7%。 6.退耕还林成效显著。秦岭地区人民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绿化荒山、荒地为目标,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目前已退耕还林还草近100万亩。 7.水土保持取得新的进展。秦岭地区人民积极治理千沟万壑,并坚持按照农田基本建设与退耕还林种草相结合,防治性治理与开发性治理相结合,大封禁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施,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邯郸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地域上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海河流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必经之地,生态区位优势明显。然而,自然资源的长期开发、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降低了区域环境质量,而且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全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同时,本项工作也是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条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遵守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地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针对邯郸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特点,通过科学论证、分析,提出邯郸市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和各功能分区的控制性规划,为邯郸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条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邯郸市市域所辖的19个县(市、区),规划区域面积120.71万公顷。 规划期限为50年,其中近期:2002年—2005年;中期:2006

年—2010年;中远期:2011年—2030年;远期:2031—2050年。 第四条规划目标 到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区和部分县级城市环境质量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60%以上的宜林荒山完成生态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20%以上;积极筹建武安青崖寨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被河北省列入2001年拟建名单)和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景区,使邯郸市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保护;力争5个县(市、区)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建成1-2个生态示范区,2-3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6-8个省级生态农业县,基本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重建和恢复,生态农业得到普遍推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森林覆盖率达到30%。 到2050年,全市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整治,基本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生态、社会和经济达到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

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二○一三年十月

前言 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地貌类型和海域特征多样,形成了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压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生态承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2011—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行动纲领。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在规划体系上,“十二五”期间国家级专项规划整体预案明确将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规划分开编制,相互衔接,以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也便于操作。为此,《规划》内容界定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对象开展的保护与建设”。

《规划》是在国务院199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2000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基础上编制的,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一是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将规划名称确定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二是增加了海洋区,《规划》范围扩展为全国陆域、内水、领海及管辖海域;三是调整了区划布局,将与其他区域存在重叠的草原区分别纳入其他区域中,将平原区单独列出;四是确定国家层面的建设重点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等集中连片区域和其它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构建“两屏三带一区多点”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五是细化了建设内容,提出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和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强化气象保障等十二项建设任务。 《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进行了衔接。《规划》是行业和地方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廊坊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廊坊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实现人居环境优美的“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新廊坊的宏伟目标,制订本纲要。 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成就 近来年,我市非常重视生态建设,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环境建设也是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使我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大搞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搞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程,先后实施了首都周围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市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等一系列绿化工程,使我市的生态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截止2000年底,我市共有林地面积2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4.9%上升到23%。在市区绿化美化方面,我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破硬植绿”的总原则,制定并实施了以“一环、二线、三园、75个点”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工程,即在城区外侧及外环路两侧建100米宽的一条环城生态林,在开发区至市区和平路、市区铁路沿线建两条迎宾线,新建三个高级公园,市区内建75个小型绿化点。2000年,市区新植树木103.6万棵,铺植草坪102万平方米,还在市区至开发区的引道即和平路3200米段的两侧建成各宽37米的景观式“带状公园”和占地50亩的绿岛广场。目前市区绿地面积达到606公顷,绿化覆盖率34%,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人均绿地面积达7平方米,跃居全省第二位。 2、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启动生态农业工程。我市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启动了一批生态农业工程,开展了生态农业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生态农业县2个(即大厂、霸州),文安县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固安县的牛驼镇花卉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100亩,品种由原来的十几种发展到现在的1300多种,文安县在大力发展10万亩绿色食品的基础上,加强与日、德、法、英等10个国家的订单农业的贸易合作,达成4200多吨的绿色食品订单合同,销售总额达1500万元,创汇30万美元。从2000年开始,我市还建设高新技术农业园区3个,并发展一批无公害蔬菜大棚,大力推行免施化肥和农药。 3、我市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进展。从1999年开始,投资6100万元的垃圾处理场已全部竣工,日处理垃圾、粪便450吨,设备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投资133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管网完成10公里,厂区土建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今年6月份正式进行运行。近两年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由于实施了燃气二期工程,市区管输燃气日供能力达到20多万立米,气化率达到92%;烟尘控制区面积24.69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为17.71平方公里。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范流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 1. 主题容与适用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8. 生态功能区划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1 主题容与适用围 1.1 主题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4 总则 4.1 生态功能区划目标 4.1.1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1.2 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1.3 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1.4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高敏感区。 4.1.5 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 4.2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4.2.1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导则

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导则 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导则 1.总则 1.1任务的由来 1.2必要性和意义 1.3规划编制的依据 2.现状分析与评价 2.1自然地理状况 2.2经济、社会状况 2.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3.1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2.3.2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植被退化状况:草地、森林的退化状况。 土地退化状况: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等。 水生态失衡状况:江河断流、洪涝、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等。 污染状况: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生物多样性破坏状况:物种减少、退化等。 2.3.3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 对经济的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 2.4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分析 2.4.1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的可开发利用量及其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力的分析,如在保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的情况下,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及其对人口和经济的支持能力的分析。 草场载畜量分析,为限牧措施提供依据。 森林资源的可采伐利用量、可再生能力的分析,为森林利用方式与利用量的确定提供依据。 2.4.2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政策因素 3.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规划的指导思想 遵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各项原则,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为中心,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严格监管,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2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是通过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3.2.1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为了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退化地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因此,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继续退化。同时,采取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尽快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功能。 3.2.2生态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调整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达到保护生态功能的目的。 3.2.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规划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地区的重点生态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应当统筹兼顾,点面结合,分步实施。 3.2.4因地制宜,坚持自然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在经济、技术上可行。 3.3规划的技术路线 规划工作应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总体目标、主要建设领域和主要建设任务,并做好规划的论证、批准工作。 4.规划目标的制定 规划目标的制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规划的关键环节。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遏制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制定规划目标时要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标相一致,要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相结合,并将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经济、技术上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在时间上应分为近期(2005年)、中期(2010年)和远期(2015年)三个阶段目标。 4.1经济发展目标 确保区内人民群众的现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并逐步得到提高;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 4.2社会发展目标 区内人口密度合理,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4.3生态环境目标 退化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5.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 5.1主要任务 5.1.1建立管理机构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 5.1.2划定生态功能区 按照自然特点、环境现状、社会发展需要和保护与恢复生态功能的要求,在

2010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全集

2010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全集 主编:编委会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 规格:全一册16开精装 定价:298元 优惠价:190元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全文).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0 号)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煤炭产业政策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天然气利用政策 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 《造纸产业发展政策》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附件: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 编制技术导则 环 境 保 护 部 二〇一〇年四月九日 — 3 —

目 录 1 总则 (5) 1.1工作目的 (5) 1.2指导思想与原则 (5) 1.2.1指导思想 (5) 1.2.2基本原则 (6) 1.3编制依据 (7) 1.4规划期限、范围 (7) 2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8) 2.1组织实施 (8) 2.2调查、收集资料 (8) 2.3编制规划大纲 (8) 2.4编制研究报告和规划文本 (8) 2.5规划论证及公众参与 (9) 3 规划成果要求 (9) 3.1规划研究报告 (9) 3.2规划附图 (9) 3.3规划文本 (10) 附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报告书编写提纲 (11) 附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报告书编写说明 (14) — 4 —

— 5 — 1 总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管理,并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区域。保护和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区,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规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和建设,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环发〔2007〕165号),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可参照本导则编制。 则 1.1 工作目的 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恢复和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维护和提高区域提供各类生态服务和产品的能力,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主体功能区发展空间格局的形成。 1.2 指导思想与原则 1.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并改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为目标,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二○一三年十月

前言 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地貌类型和海域特征多样,形成了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压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生态承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容;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2011—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行动纲领。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容。在规划体系上,“十二五”期间国家级专项规划整体预案明确将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规划分开编制,相互衔接,以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也便于操作。为此,《规划》容界定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对象开展的保护与建设”。 《规划》是在国务院199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和2000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基础上编制的,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一是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将规划名称确定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二是增加了海洋区,《规划》围扩展为全国陆域、水、领海及管辖海域;三是调整了区划布局,将与其他区域存在重叠的草原区分别纳入其他区域中,将平原区单独列出;四是确定国家层面的建设重点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等集中连片区域和其它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构建“两屏三带一区多点”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五是细化了建设容,提出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和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强化气象保障等十二项建设任务。 《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进行了衔接。《规划》是行业和地方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一、仙女镇区域背景 (一)地理位置 仙女镇东与问安镇接壤,南与马家店街道办事处、董市镇交界,西与安福寺镇相连,北与当阳市毗邻,总面积170.67平方千米。 (二)气候条件 仙女镇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主要气候指标如下: 气温:年平均气温15-16℃,月平均最高气温28-30℃,月平均最低气温2-6℃。 降水量:年降雨量102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1%左右。 无霜期:无霜期270天以上。 (三)区位优势 全镇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沪蓉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枝当公路纵贯仙女全境,沪蓉高速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互通,枝江道口在仙女镇境内,汉宜高速铁路枝江火车站设在仙女镇。距焦柳铁路枝江火车站、三峡国际机场、枝江港码头均不足20分钟车程,距武汉天河机场240公里,构成了水、陆、空、铁“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11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63500万元,同比增长18.03%;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8300万元,增长96.77%;实现财政总收入2702.69万元,增长20.17%;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36.46万元,增长59.5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80元,增长10.68%。 近年来,仙女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镇内共有中小学6所,教师182人,在校学生1771人。投资12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门诊大楼、投资近200万元的综合文化站已先后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超过98%,群众满意率超过95%,群众群体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五)条件分析 纵观仙女镇的生态乡镇创建形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存,只要全镇共同努力,我镇的创建目标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1、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导向的优势。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各种惠农政策和补贴相继出台。作为枝江市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即将赢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期。 (2)旅游资源潜力较大。枝江步步升、仙女农家乐构成了独特的风景,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3)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仙女镇环境保护工作。(4)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 (5)仙女镇工业发展实行“一镇两区”规划布局,主要工业基本全部放

2010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全集

2010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全集主编:编委会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规格:全一册16开精装定价:298元优惠价:190元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全文).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第30号)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本公司大量餐行业图书批发,零Q 欢迎来电咨询!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煤炭产业政策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天然气利用政策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 《造纸产业发展政策》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 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564

2021年生态环境优化工作方案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为了加快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创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防治污染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全面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推动我乡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我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有利条件。 二、主要目标 到年,力争我乡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农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供排水、生活垃圾处置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二是严格保护饮用水及其水源地。禁止在饮用水源地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有污染的项目;三是搞好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整治;四是加强生态环境管理,防止林木、农田的人为破坏;五是加强对环境,特别是各类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对推进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仪器卫生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入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加强生态文明、环境道德教育,增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人积极行动,自觉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制度规划,分步实施。在对本乡辖区内开展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照国家、省、市、县考核标准,制定我乡 --- 年环境保护规划,并按规划逐步实施。 三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切实搞好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乡上成立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各村(场)、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各项协调工作。同时,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理,共同推动创建工作的蓬勃开展。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