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撬棍的学问

撬棍的学问

撬棍的学问
撬棍的学问

第二课:把重物抬起来(第一课时)

河底联校苇泊中心校张俊英

活动目标

1、能用绳子和长木棍设计一种简单机械。

2、能将自己的设计制作成模型进行实验。

3、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设计和实验结果。

4、能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说出支点离重物越近越省力。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杠杆的含义。

6、能用图示的方法表示杠杆的三个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什么是杠杆以及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省距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正确的操作实验

教与学的过程:

(1)导课:“如果给我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这是古希腊一个很著名的物理学家说的,你知道他是谁吗?”“同学们听起来觉得阿基米德在说大话,那么阿基米德是否真的能把地球抬起来吗?等学习了“撬棍的学问”这节课,相信同学们就找到答案了

(2)活动1:

1、指导学生看教材P4上:同学们想办法利用绳子和长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轻而易举地将重物抬到岸边的汽车上

吧!

学生模拟实验(以小组)

1)、怎样做才能在抬高时最省力?

2)、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地将它抬高?

3)、实验中自己发现什么规律?

4)、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在实验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真实的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要巡回指导实验

2、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三个点:阻力点、支点、动力点,病因到学生说说为什么会称之?说出自己的理由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木棍上形成了三个点并绕支点旋转时这根木棍就是杠杆,而放在地上的木棍就是一根木棍,不能说它是杠杆。

(3)说说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可以称之为杠杆?并找找它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

(4)课堂小结:谈谈你学习了这节课有什么感受?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撬棍的学问》教案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 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二. 新授 1.杠杆三要素。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1. 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 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蒜夹压汁器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 (1)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2)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从实现阿基米德的设想中去探究发现;杠杆怎样保持平衡也要让学生先思考,作出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再实施实验。使探究的整个过程完整有序。 省力杠杆放在探究保持杠杆平衡后面,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

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买东西的学问》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买东西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前的观察、比较了解选择商品的有关常识,学会看包装中的有关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辨别商品的真伪、优劣。 2、通过课堂的体验与交流使学生具有独立购买商品的能力,能把钱花得更巧,增强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的观察、比较及课堂上的交流了解商品的有关常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购物品质及购物习惯,并能运用于生活实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堂课的多种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2、在课堂的交流中渗透并倡导学生“多吃绿色食品”、“节俭生活、不乱花钱”、“文明购物”、“购物时注意人身安全”等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学会计算食品的保质期,能够通过辨别食品包装上的种种安全标志来分辨食品的质量。提倡学生购买价廉物美、实用性高的学习用具;购买商品时注意文明购物并索要、保留发票;让学生学会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了解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能把钱花得更巧;同时还要注意购物时的安全保障问题。 活动准备:

学生:每人选购一件商品或收集一个完整的包装袋、包装盒(食品、药品、日常用品任选一种);了解商品包装上的有关信息。 教师:课件及部分商品实物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最近有没有和家人出去逛街购物?买了什么东西? 2、买东西时你会看什么?会注意什么?(板书课题) 你的爸爸妈妈买东西又会看什么呢? 3、大家说了这么多,那我们买东西的时候要看什么,怎样来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二、买东西要看商品包装 1、老师课前请同学们完成一项实践活动,选购一件商品或寻找一个完整的包装袋、包装盒,你们完成了吗?好,那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各自准备好的物品快拿出来吧!仔细看看,互相研究研究,看看你们能发现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学生组内互相介绍、研究,老师巡视,参与讨论,获取学生讨论信息。) 2、以食品包装为例,说说食品包装上除了名称外还有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家……) 3、看来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还真不少,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最关心什么? 4、活动“找一找”,根据学生的回答,请孩子在自己的包装袋上找一找相应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2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二中王燕鸣 中考现代文主观题阅读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得分的瓶颈。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目,基本决定了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纵观近几年各地市中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经过笔者深入研究,发现是有规律可寻的,现就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题型的解法进行实证的分析。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

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案(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案(新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

师:(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

2018五年级科学下册《撬棍的学问》教案分析(冀教版)

2018五年级科学下册《撬棍的学问》教 案分析(冀教版)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

基本的条件? 二. 新授 、杠杆三要素。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阻力X阻力臂=动力X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 蒜夹压汁器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 (1)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2)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动力X动力臂 教学后记:

撬棍的学问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淮阳县外国语实验小学 郭庆强 《撬棍的学问》教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教学内容】:冀教版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撬棍的学问》是五年级冀人版教材第一单元课题《巧妙的用力》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怎样才能更省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学的基础部分,因此,在力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撬棍的学问》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常见物体设计简单机械。 (2).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3).能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 (4).能从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中找出组成杠杆的三个要素点的具体位置。 (5).能够应用所学的杠杆原理制作一个小模型。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情感目标:通过“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的实验,使学生获得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2、探究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杠杆三要素。 预设:生回顾后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二、探究新知 1.如何将重物抬起来(课件出示情境图)

“五环教学”模式2

“五环教学”课堂模式 一、背景:贯彻新课程理念,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如何结合校情、学情有效贯彻新课程理念,如何将省内外一些名校先进的教学经验运用到我校的教学实践中来,一直是我校管理层、教育科研层和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懈求索的难题和重点。 本学期开学以来,在新课程理念、诱思探究理念的引领下,借鉴河北衡水中学、山东省昌乐二中(他们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衡水中学2007年高考成绩已蝉联全省8连冠、全市13连冠,重点大学上线达1285人,35名同学被清华、北大录取)、江苏洋思中学教改经验,指导我校开始探索融入“诱思探究”理念的“先学后教”——“五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型学习习惯、模式中解放出来,在主动参与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 2008年上学期开学至今,这一课改试验工作已在高一年级全面试行了一段时间,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效果的反馈来看,特别是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教师大多数仍然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与此对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习惯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也没能发生应有的改变。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全被“一讲到底”的方式统领了。 第二、课堂效益普遍较低:不能很好完成预期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听课、作业、考试中反馈的效果不理想。 第三、课堂结构封闭,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开放性、生成性教学要求,也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第四、课后作业较多,但是学生的作业完成不好,难收齐,难得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五、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学科思维方法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阶段性教学任务的完成,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是否融汇贯通,真正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等缺少充分关注。 二、目标:推行“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冀教小学科学五下册《4斜坡的学问》教案 (1)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堂实录 4.斜坡的学问 教材分析: 《斜坡的科学》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撬棍的学问》和《轮子的妙用》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斜坡的巧妙用力,意识到斜坡的角度与省力关系力,探究斜面的作用,及斜面省力的规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学生能自主探究出斜坡的作用及斜面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愿意合作、能意识到证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知道斜面的省力的作用,解决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斜面的作用及斜面省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斜面坡度的大小与省力的关系。 准备材料: 测力计一把木块一块(1cm)斜面一块(22cm 45cm)钩码一盒铅笔一支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科学的课堂。在这里,你能领略到动手探索的乐趣,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发,开始今天的学习,好吗? 生:好。 师:今天我看到一个农民开着一辆卡车去买油,油桶很大、很重,他可发愁了,你能用咱们学过的简单机械的知识来帮他解决一下吗? 师:我把大概的现象用图画下了(出示幻灯片) (学生思考) 生:用吊车吊到车上; 生:找一根长木棍,用杠杆的办法…… 生:在车厢与地面间架个木板,用斜坡的办法把油桶滚上去。 师:说了这么多种方法,你觉得哪个最好? 生:讨论 师:你说说,你为什么想到用斜面? 生:省力。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实验来探究斜坡的科学。(出示幻灯片) 二、验证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1.提出猜想 师:实际上斜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把它称作——斜面。(板书:斜面)那斜面会具有什么

样的作用呢? 生:它能省力。 师:那我们如何来验证我们的这一猜想呢? 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验证的实验来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师:对,实验是检验猜想最好的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先为大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吧。 师:我们怎样验证使用斜面比不使用斜面更省力呢? 生:我们可以吊起一个物体,第一次不利用斜面,第二次利用斜面,感受下第二次吊起物体是不是更容易。 老师小结: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这种对比实验的办法也是实验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那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利用到哪些实验用具呢? 2.认识实验材料 生:我们可能需要一些木板来搭斜面,还需要一个重物。 师:说的很好,我们还需要一个能测量拉力的测力计。 (拿出测力计) 师:那谁说一说测力计如何使用呢? 生:用手拉拉环,用钩环钩住重物,看指针的读数。 师:但大家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平视刻度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数的准确。(边说边操作给学生看)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提示。 (小提示:1、使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时,要均匀用力使物体匀速运动。 3.在物体沿斜面稳定滑动中,及时读数、记录。 4.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完毕后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师:一切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下面就请同学动手试一试,看看斜面是不是真的具有省力的作用。 5.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实验操作,老师指导,完成实验报告一。 用力的大小 6.交流实验结果 师:我们请第一个做出实验的小组来交流一下他们研究的结果。 其他小组的研究结论一样吗?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都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4买东西的学问》(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8、讨论:请你阅读课本第33页刘晓明购物的故事,并讨论以下问 题: (1)你同意刘晓明的做法和观点吗?为什么? (2)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文明购物呢? 9、文明购物我能行:请你结合自己购物的烦恼和商家的一些烦恼,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顾客?(语言和行为) 10、视频总结:文明购物懂礼貌 11、出主意:采购终于结束了,雯雯看上去有点不开心。请你阅读 课本第34页,看看她遇到了什么事情。想一想,如果你遇到这些事 情该怎样做呢? 12、如果这样做:你认为这两种做法可取吗?这样做会有怎样的结 果?(课本第34页) 13、提示:在购物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我 们要有维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4、法律小讲堂: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不受侵害的权利,商家无 权搜查顾客的身体或背包。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退货、弥补 损失、赔礼道歉等。 15、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16、思考:如果商家坚持要搜包、坚决不肯退换商品,我们可以怎 么做? 17、小提示: ?购物时遇到矛盾和问题,如果与商家、厂商协商未果,可以向 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管理部门投诉,甚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12315 18、购物心得歌。 19、购物大讨论:在日常的购物中,你还有哪些维权方面的困扰吗? 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吧! 行为的危害。并 鼓励学生文明购 物,争当文明顾 客。 通过课本的材 料,帮助学生了 解生活中常见的 两种商家侵权行 为,并学会解决 这两种问题,维 护好自己作为消 费者的合法权 益。 再讨论生活中可 能遇到的一些其 他侵犯行为的处 理方式。 课堂小结购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有的行为之一,文明购物,争当文明顾客很总结提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

《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小学的××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板块中的《数图形的学问》。 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分析: 1、”数图形的学问“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它不仅是学习统计概率的基础,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作用。 2、教材中创设了“鼹鼠钻洞”和“菜地旅行”两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把故事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按一定规律数图形,不重复,不遗漏,得到数图形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其次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图形找规律的过程。能够按规律数出简单图形的个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技能目标:在发现数规律的过程,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的思考习惯,提高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规律地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难点:在一定顺序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直接选择教材中的”鼹鼠钻洞“的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主要以学生操作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拔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找出数图形的规律。 在学法,选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画图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巩固拓展练习,找到规律,运用规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创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故事情境”鼹鼠钻洞“导入,课件出示”鼹鼠钻洞”的情境,指着鼹鼠问学生”:这是什么,鼹鼠最喜欢干什么等

2+1+2分流教育模式探索知识讲解

2+1+2分流教育模式 探索

“2+1+2”分流教育模式探索 -----农村地区实施全程成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李献林发表时间:2008-09-17来源:河北省曲周县阅读次数:143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初夏时节,百花盛开,贵州更是风光无限。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贵州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研讨会,非常感谢中国教育学会、贵州省教育厅给了我们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也非常愿意与各位同仁在一起探讨农村教育改革问题。 我是来自中国教育学会曲周教育改革实验区,我叫李献林。我们曲周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中心,人口42万,县域面积667平方公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平原农业和经济欠发达县。曲周是古赵国首都---邯郸市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很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文化古城,由于四季分明,风景秀丽迷人,古代曾有凤凰筑巢曲周,故曲周又称凤凰城。曲周有上千年尊师重教的历史,在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志士,尤其是宋、明两代出了八大尚书,最突出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曲周一个县同一个朝代出了四个尚书,即兵部尚书王一鄂、吏部尚书路振飞、户部尚书陈于陛、工部尚书刘荣嗣。建国后尽管曲周经济并不发达,但县四套班子历届都非常重视支持教育,几年来累计投入1.9个亿,建成五十所标准化中小学,尤其是高中,一中和新世纪中学两所学校投入1.2个亿,曲周教育硬件环境有了很大进步。2005年4月9日中国教育学会确立曲周是全国唯一的农村教改实验区之后,曲周教育的

软件,尤其是成绩与质量三年上了三个台阶,从邯郸市中下水平一跃进入先进行列。尤其是2006年以来,在成功教育方面呈现出曲周教育的亮点,我们在全县中小学推出全程成功教育,强调在小学抓起点,初中促分流,高中和职业中专求拓展。实施过程中,注重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强调学业有基础、学习有专长、能力多元化、成才个性化,把“良好习惯养成”、“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心理辅导”、“人格完善”、“职业指导”、“就业创业”作为不同时期教育的切入点,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让所有学生实现“成功做人”、“成功学习”、“成功做事”、“成功成才”、“成功就业”、“成功创业”,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学会把曲周全程成功教育的“2+1+2”分流教育模式和“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并推广学习。现将“2+1+2”分流教育模式介绍如下。 一、“2+1+2”分流教育产生的背景 从上世纪末开始,农村教育表现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厌学十分严重,随之而产生的学生辍学和外出打工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绝大部分学生由于升学无望,对学习丧失信心,一心想离开学校。二是学校课程开不全,学生兴趣、特长得不到发挥。三是学校文化生活不健全,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四是部分学生家庭确实困难,学生心理压力大。五是社会和家长对教育认识淡化,新的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部分家长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只关心学生经商、干活挣钱。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一些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既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一心想离开学校,打工挣钱。有的学生在家长传统思想影响下,无可奈何地坚持上完初中;有的学生怕在社会上吃苦,在学校熬天度日。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坐在同学们之间,他们有的面无表情、双眼

冀教小学科学五下册《2撬棍的学问》word教案 (5)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 2. 撬棍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常见物体设计简单机械。 2. 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3. 能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 4.能从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中找出组成杠杆的三个要素点的具体位置。 5.能够应用所学的杠杆原理制作一个小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问题时能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讨论和交流。 2.能大胆想象并设计抬起地球的装置。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够说出杠杆由哪三部分构成。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杠杆的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4.能解释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还要应用“费力”杠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出在哪些工具中应用了杠杆原理。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阿基米德真的能把地球抬起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4页的图,提问:你能想办法利用绳子和长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轻而易举地将重物抬到岸边的汽车上吗? 2.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①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时最省力? ②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地将它抬高? ③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告诉学生杠杆上的三个点分别是阻力点、支点和动力点。让学生在记录表中填写也杠杆的三个点。 4.小结:当木棍上形成了三个点并绕支点旋转时,这根木棍就是杠杆,而单放在地上的木棍就是一根木棍,不能说它是杠杆。 5.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准备好的杠杆尺、支架、钩码等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6.实验完毕后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交流:分析自己小组的记录表,能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吗? 8.小结: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时杠杆保持平衡。 9.学生拿也准备好的实物材料进行分析,在实物上找出支点、阻力点和动力点,分析其作用。 10.通过体验运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原理的工具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些工具帮助我们省力了还是省距离了,从而再次感受到利用简单机械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三)知识拓展 1.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画出来。 2.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天平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天平。 (四)作业: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五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买东西的学问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五年(2)班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买东西的简单常识,教育学生从小增强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使学生知道怎样挑选商品。 3、使学生学会看商标、生产厂家、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二、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期中考试以后,你们去哪里秋游?秋游时一定玩得很开心,还带了很多好吃的,这些食品是用什么买的?(板书:钱) 2、我国古代,没有货币以前,只能以物换物。 出示:米→羊←鱼(柴)(投影图片) 3、我国早期的钱币形状不一,从秦统一中国后,发行圆形方孔钱。 出示:古代的钱币图———现代的人民币。 4、过渡:有了钱,就方便多了,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呢? 二、模拟购物表演,揭示课题 1、由六位学生登台表演,表演词内容回答3个问题。) T1:介绍柜台的商品?(旺旺雪饼、饼干、花生米、瓜子、散子糖) T2:你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商品? T3:你为什么要买这一件商品? 2、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小结:买东西并不容易,还有很多学问。(板书课题: 3。买东西的学问) 4、过渡:如何掌握买东西的学问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讲清买东西要货比三家 1、播放课件《小红妈妈买玩具》 T:大家要边看边听,思考小红的妈妈为什么要多看几个店,再买玩具?(板书:

货比三家) 2、过渡:买东西时怎么货比三家? 四、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理解内容 1、T:什么叫“货比三家”?“货比三家”比什么呢? 2 、出示“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对照表,启发思维,理解购物“三原则”,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比较? 3、故事巩固,T:小红的妈妈最终应该在哪一家商场购买玩具小熊,为什么? 4、过渡:当前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有真有假,有优有劣,有的食品甚至变质,所以我们要仔细购买。 五、汇报采访同学搜索包装袋的情况,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箱,包装盒,包装袋,你们发现这样包装品上面都标些什么内容?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标明? ①同桌同学交流、讨论。 ②小记者采访,采访题为:请你介绍你收集的包装袋的内容,并说明这些内容的作用? ③师出示电视机、饼干的包装的商标、保质期、生产日期,请学生再来说说它们的含义、作用。 ④请小记者报道:包装品上大多有哪些内容,我们购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齐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开发票有什么作用? 3、小结:只有做到“五看”,认真检查,才能不买伪劣、假冒、变质的商品,如果不慎买了伪劣商品,可以凭发票退还、索赔。 六、看商品,巩固导行 1、出示:“火腿肠、汽水、饼干”三种食品,请学生自己仔细观察。 T1:这些食品只能什么时间饮用或食用? T2:如果你看见伪劣过期食品在店里销售,应该怎么办? T3:如果你不慎买了并吃了腐蚀食品,病了,应该怎么办?

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 2

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1.理论基础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2.基本程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3.教学原则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4.辅助系统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5.教学效果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6.实施建议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1.理论基础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他们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名称、定义、属性、例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2.基本程序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3.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概念获得模式是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的或相似的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4.辅助系统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5.教学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6.实施建议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五)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1.理论基础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2.教学程序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撬棍的学问》教学设计

2. 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杠杆由哪三部分构成。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杠杆的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4、能解释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还要应用“费力”杠杆。(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常见物体设计简单机械。 2、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3、能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 4、能在具体的工具中找出杠杆的三个要素点的具体位置 5、能够应用杠杆原理制作一个小模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研究问题时能主动的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2、能大胆想象并设计撬起地球的装置。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出在哪些工具中应用了杠杆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活动材料: 1、演示材料:杠杆实验盒一套、剪刀一把、郎锤一把等。

2、分组材料:杠杆实验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学生:喜欢。 2、出示录像:请孩子们来欣赏一段录像。今天天气真好,叔叔要带孩子们去郊游。要到达目的地,必须经过一段乡间小路。忽然,一块大石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可怎么办呀! 3、老师: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 4、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办法。 (1)几个人搬。(2)几个人抬。 (3)用锤打碎。(4)垫棍滚动。 (5)用绳子拉。(6)移土埋石。 (7)起重机搬。(8)挖土机移。 (9)用车拉走。(10)用棍子撬。 5、老师:这么多办法,你认为哪一种办法最简便? 6、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意见。 总结:用棍子撬最简便。 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撬棍的学问)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认识杠杆: (1)看到“杠杆”,你们想研究什么?

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1单元 2《撬棍的学问》教案 翼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 2《撬棍的学问》教 案翼教版 2、撬棍的学问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二、新授 1、杠杆三要素。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1、将重物抬起来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

交流。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汇报 交流,完善研究方法。第二课时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小结:规律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跷跷板蒜夹压汁器夹子等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1)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2)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3)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

话语感知模式的特点2:知识性

话语分析说认知| 话语感知模式的特点2:知识性 关于知识,研究的文献数不胜数,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本文仅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讨论话语感知模式的知识性特点。为了行文的简洁,不去做繁琐的考证,也不写一句就去引证各种著作、各个名家的论述来进行佐证。 一个实用性的理论、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起点自足、坚实,不可摧毁,自我论述不矛盾,就可以自成一个理论,如果可以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那就很不错了。实在不行了,再不断对其更新就是。理论是死的,现实的个人是活的。不能让死的,纸堆里的所谓理论把活人给憋死。那叫人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知识就是个人感知到的,并已经被大脑的意识注意到的事物的已知信息。 个人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事物包含已知的事物、未知的事物,有些事物,人虽未知,但已经存在,人有对其的感知。事物还包括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包括主观世界的事物。 事物包括个人已知方面,还包括人未知的方面。事物未知的方面的信息被人感知到了,就变成已知信息,成为人的知识。 他人的感知,人类群体的已知信息,没有被个人感知到,没有进入他的感知模式,就还不是这人的知识。 被人感知到,但没有意识到的已知信息,成为隐性潜在的知识,保存在人的无意识里,被人意识到了,就成为显性的知识了。

至于大脑如何感知并存储信息的机制、机理,那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的事了。我们只能等待他们的研究成果出来,利用这些成果来不断改进我们的认知理论,提高话语分析的水平。 知识分类有各种分类法,常见的是把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 知识在话语感知模式里的存在是复杂多样的,有抽象的知识,也有具体的知识;有符号性的知识,也有形象性的知识;有图像性的知识,也有事件性的知识;有关于客观世界事物的知识,也有主观世界事物的知识;有关于知识本身的知识,也有关于知识体验方面的知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下面举例来简单进行解说。 例如“树”、“花”。 简单回忆一下对“树”、“花”的认知发生历程。 父母会指着某棵树、某只花,对小孩子说,“这是树”,“这是花”。以后又指着别的某棵树、某只花,对小孩子说,“这是树”,“这是花”。 经过反复,小孩子就会识别“树”和“花”,认识“树”和“花”这一类的事物,就会识别“树”和“花”的声音,明白“树”和“花”的声音所指向的事物。 慢慢又学会了感知各种具体不同的“树”和“花”。 接着,“树”和“花”的文字符号和所指建构起来。 “树”和“花”的各种分类,“树”和“花”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形成。这些是关于“树”和“花”的陈述性知识。

撬棍的学问教案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6页《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学情分析: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是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撬棍的学问》一课中的第2课时。在第一课时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了什么是杠杆及杠 杆的三要素(阻力、支点、动力点),省力的杠杆和省距离的杠杆;这一课时,利用杠杆尺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探究使杠杆平衡的规律,从而达到对杠杆平衡规律的认识。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只有多动手动脑,就会掌握本课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理解杠杆的定义。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杠杆原理的认识,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进一步了解到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杠杆的作用。 2、会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三、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四、教学用具: 1、演示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镊子、标尺、多媒体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镊子、标尺、实验报告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操作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动画片的歌曲“翘起阿基米德的杠杆……”后,向学生谈话:谈起杠杆能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