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圆圆曲

圆圆曲

圆圆曲
圆圆曲

关键词:《圆圆曲》叙事模式明清戏曲小说的影响

根据高小康的观点,中国古典文学,在发展到明清之际,一种新的叙事观念开始逐渐成熟。一种以个人体验代替传统的历史-道德叙事的趋势在小说、戏剧等这些典型的叙事文学中形成。在叙事性文学有了极大发展的时代,古典诗歌中叙事诗却不能说有多大发展。幸而明清易代的重大历史转折,触动了迁客骚人们的历史情怀,于是出现了众多感怀历史沧桑的作品,一些纪咏社会现实的叙事诗也必然大量出现,这当中吴伟业当最具代表性,而他的名作《圆圆曲》则又是带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一首叙事诗。以下试从其叙事模式的角度逐一分析。

《圆圆曲》的叙事无疑是夺人眼球的,对此前人赞赏有佳。“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1]纵览全篇,《圆圆曲》运用了倒叙、插叙、铺陈对比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全诗“大开大阖,突兀跳宕,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却又无不合情合理,圆转自如”[2]。叶君远评论“这种结构,是以往的叙事诗从来没有出现过的”[3]。而究其原因,他认为是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的影响。与之相类似的,钱钟联也说过,“《圆圆曲》正受到戏曲、小说的影响”,“受明传奇之《牡丹亭》、昆曲调子影响大”[4]。这一观点,虽然已经被众人认可,但提到时往往一笔带过,焉语不详,戏曲艺术和小说究竟从哪方面影响到了吴伟业的创作,又是如何影响的,在诗作中的如何体现,都没有很好地解释。而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详细讨论的。

一、概论

以往在讨论《圆圆曲》这首诗时,总是先给吴伟业贴上“诗史”的标签,作品也被当作支撑这一论点的一大论据,被放置在“梅村体”的框架中进行评述。一般评价指标无非两种,一个就是从诗句中推理符合史实的地方,比如征引“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状镜”钩沉历史,考证事实,来验证吴三桂迎回陈圆圆路线之精确;一种则偏重整体感觉,认为它作于国家危亡之际,为民族传史并抒发个人感怀云云。且不说前者的论证之迂腐,与“诗史”之名相去甚远,就其所述的内容而言,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吴三桂迎回陈圆圆这一段并不见于正史,有学者认为吴伟业只是根据传闻敷演而成。而对于后者,则由于文本的隐晦,对于作者所抒之情为何、乃至作者的意图立场均容易引发争议。

实际上,与以往的类似作品不同,吴伟业格外地专注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编织。以吴三桂这个人物为例,若抛开我们通常对其所抱有的态度以及我们对于诗人创作意图的期待,我们就能发现,吴梅村相当细腻地刻画了这个人物。这体现在模拟他的口吻所进行的一系列内心独白,也有婉转的嘲讽或者说批判,但其最终的效果,是使得这样一个极容易上纲上线、意识形态化的人物有了血肉之躯。而这显然是宋元以降,日益发展起来的市民阶层所孕育的一种重个人经验的叙事模式:表面上不难看出传统的历史-道德叙事的架构——吴三桂倒行逆施,最终必遭恶报——但在具体叙述中,却是一种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而这又构成了这首诗的另一重结构,并与表层结构形成一种张力,从而使全诗有了一种融合文人叙事与市民叙事全新的特殊的魅力。这也正是造成这首诗多义多解的根源,因而有必要采取区别与传统古典诗歌理论的路径来对它进行解读。

二叙事时间

很显然,《圆圆曲》的叙事时间不是自然时序的。开篇就是崇祯帝死,吴三桂“破敌收京”,一路横扫千军地杀将过来只为抱得美人归。全诗的第一部分算是对全诗主要情节的总

括,并用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警句点破题旨。

这个开头算得上是方才所谓的“惊心动魄”之笔。诗歌既然题为“圆圆曲”,自然应当以陈圆圆为叙述的核心,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中国传统史传文学的笔法,上来先介绍人物,交待事由,接着层层推进,逐步敷演。而“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一联立刻将读者带入明末瞬息万变的战争图景中,给全诗接下来的演绎制造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的背景。这种手法,我们可以在当时的传奇戏曲的革新中发现类似的手笔。

明末清初,传奇戏曲艺术正经历它最繁盛的勃兴期,大量优秀作品涌现出来,而这些作品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主要在于曲家们越来越重视戏曲的戏剧性,专为搬演而作。于是这一时期的传奇戏曲更注重故事的离奇、冲突的单一性、情节的紧凑、结构的精巧、场面的生动。对于戏曲文本,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有了新的尝试和突破。

我们可以比较勃兴期前后的传奇戏曲创作在处理开场时的变化:此前的戏曲,开场必为“家门大意”,接下来若干场则逐个介绍人物,使得情节赘余拖沓,节奏缓慢;而此时戏曲作家们开始结合实际的舞台表演效果对传奇的开场进行改良,比如将“家门”改为直接破题,省略介绍性的叙述部分,往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将全剧的冲突直截了当地展现出来,增加更具观赏性的情节,从而在舞台演出中收到更好的表演效果。而《圆圆曲》的开篇正与此项类似,使人迅速置身当时的乱世,再用一句警语提挈全篇。对于长篇歌行体而言,或者也有以场面入手的,但仔细考量,大多是抒情性质的作品。吴伟业的这一开场可谓先声夺人了。

接下来则是连续的几个倒叙,对比开头更值得我们注意。先是倒叙吴三桂“破敌收京”的经过,接着是他与陈圆圆初次相遇,接着再倒叙陈圆圆的身世,这才进入一般正常的叙事顺序,一直到“争得蛾眉匹马还”总算和开头接续上了。

中国古典戏曲——就我所能了解到的而言——没有出现过这种模式。中国戏曲叙事时间受到舞台空间与观众接受的限制,因而具有严格的单向性特征。“戏曲并不打乱故事发展的顺序自由结合,而是按照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语言和情节”,“对故事的叙述须依照自然时序”。[5]同样是自报家门,戏曲的“时间顺序已经程式化了,自报家门的一般程式是(1)叙述家世(2)曾经之事(3)正做之事(4)将做之事或自己所想”,可以有省略,“却不颠倒”。[6]从对陈圆圆身世的介绍中,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伟业在叙事时的“反常规”。

再考察中国古代其他叙事文体,打破自然时序的叙述手法《史记》《左传》中早已有之,后世唐传奇、明清小说中也偶有利用,但并不成为主流。这样说的根据在于清末“新小说”刚刚起步时,对于外国输入进来的小说中大量采用的倒叙手法,文人们的兴奋与喜爱以及模仿热情异乎寻常地高涨,而当他们自觉地尝试倒叙、插叙等手法时,不仅技巧掌握得并不熟练,应用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而就中国古典叙事诗本身的发展情况来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可算是倒叙手法的应用范例之一,但从本质上来说,白氏《琵琶行》的布局谋篇其实是个嵌套式,仍属于中国传统的结构,在第一层级中叙述诗人遇到琵琶女,听琴,最后“为君翻作琵琶行”;在第二层级中叙述琵琶女的不幸经历,二者都是按照历时的顺序展开,并且彼此与诗歌本身的情节时间并不冲突,实际上还是没有突破中国传统的叙事套路。《木兰诗》的开篇勉强算用了一个倒叙,先从“木兰当户织”“惟闻女叹息”入手,设置悬念,接着通过木兰的回答解开疑问,揭示矛盾冲突。但除却这个小插曲外,全诗整体上仍然是十分规范的自然时序,开头的那个倒叙并没有对诗歌的规整性造成多大的“破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由于受到史传文学的深刻影响,大多是采取自然时序安排情节线索,尽管偶有打破常规的作品出现,但并不构成主流——戏剧受到

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古典小说“到20世纪初接触西洋小说前,中国小说基本上采取连贯叙述方法”[7]。

那么《圆圆曲》当中令人称奇的叙事手法究竟由何而来?一种可能,吴伟业熟读史籍,正是从《史记》《左传》中获得的灵感。不过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史书中所带有的“征实尚史”、“春秋笔法”等文人叙事模式的法则应当占有更大的影响力,更能引起文人的重视,更何况古代文人直到那时,对叙事时间还未形成自觉的、清醒的认识。因此,笔者更相信《圆圆曲》中,这种为后世广泛赞赏的、摇曳多姿的叙事方式,仅仅是吴伟业的无心天成,有着极大的偶然性。

我们注意到,在诗篇的前半部分每当需要进行文意的转换时,诗人所运用的都是同一种修辞格——顶针。我想这未必就是吴梅村事先就做了“精心策划”,而是面对自己设置的如此惊世骇俗的开篇,在如何接续后面的主体内容,如何过渡到正常的、他所习惯的叙事方式而采用的补救。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倒叙手法并不成熟,没有多少例子可堪借鉴的情况下,直接由字面过渡,恐怕是最明智的选择。

以往论及《圆圆曲》中的顶针格,一般的评论都是抓住它在形式方面的效果:“造成了十分和谐悦耳的音响效果,读来回环往复,跌宕流走,抑扬顿挫,琅琅上口”[8],即注重音韵协畅方面的功能,而实际上,在层次与内容方面,正是运用了顶针格,才成功地接续了诗的开篇与主干。顶针修辞在我看来,是中国传统修辞手法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它的作用有很多,有时它在表达的效果上类似西方小说叙述手法中的“意识流”,“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9]《圆圆曲》中用顶针的修辞,“借助邻近句子的头尾蝉联,不断顶接出新的内容,环环紧扣”[10],终于成功地使诗歌的叙述回到了正常顺叙的轨道上。仔细想想其实那几段倒叙,上下文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如果不是依靠了如此严密的顶针的修辞,直接摆到一起就显得过于突兀了。而作为反证,我们看到行文到后半部分,依然可以发觉顶针修辞的影子,但不像开篇那么合乎规范,联系上下两句的词往往不再首尾相接,而仅是象征性地出现在句子当中,这应当是因为,一旦回归了正常的顺叙模式,靠着事件自然的发展进程相联系,前后的接续就不必强行采用字面的重复了。

三叙事角度

这个问题要简单一些,为了明确地表达出诗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和所属集团的政治立场,《圆圆曲》很自然地采用的是全知叙事角度,通过这一零度焦点,诗人方能自如地穿行往来于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细致描绘现实与梦境,并进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夹叙夹议,不仅生动地继续史实,更便于发表议论,或者说隐喻、诅咒。可以说,《圆圆曲》所呈现出的众多艺术技巧,如非现实叙述、倒叙插叙等,都依赖于全知视角的建立。

而全知视角在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戏曲中的运用相当普遍,就歌行体创作而言亦不能算是创新,故不作论述。

四叙事结构

茅盾有言:“中国一般人看小说的目的,一向是在看点‘情节’。”[11]这既是对传统古典小说的批评,也点出了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的特征。“以情节为结构中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模式”。[12]

同样,明崇祯年间,戏剧意识空前加强,讲究可观赏性亦重视排场,前者就要求故事新奇、情节曲折;后者则要求场面精彩、气氛热烈。

《圆圆曲》正是依据刚才这些后起的叙事文学的规律进行创作,因而它的叙事性比起以往的歌行体、甚至比“梅村体”其他的作品来得更加纯正。

于是我们来看《圆圆曲》的主干部分,将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爱情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先是被田弘遇“强载归”,再被送入宫中,奈何“无人惜”而复归田家,当中无限哀婉;这时愁云密布间始见曙光,“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两句用温婉绮丽的笔触描写出英雄美人相遇倾心的美好画面,深情动人。但军情误人,相许的盟约变成了遥遥无期的等待;而农民起义的战火烧到京城,更让单纯的思妇生活变成为更深重的灾难。而就在陈圆圆的人生似跌入谷底,一时峰回路转,吴三桂联合清军在对李自成的作战中大获全胜,终于将深陷樊笼的佳人迎回,一路写来曲折跌宕,其传奇性与戏剧性同那些惨淡经营写就的传奇曲文可堪媲美。而二人再度相见的场面更是大有可观,“蜡炬迎来在战场”,“专征箫鼓向秦川”,战场迎亲可谓奇景,而与之相映衬的则是陈圆圆大惊之余、大喜过望的花容失色。一场旷世情缘在这一刻达到高潮。吴伟业对戏剧的“排场”之道看来也熟谙于心。

《圆圆曲》在叙事性方面的成功,我想就来自于它极大地增强了歌行体的故事性与戏剧性。而达到这一效果的途径,则是诗人在纪事的时候极力地规避了自身感怀历史的抒情的冲动,把自己作为一个客观叙述者隐藏于幕后,仅只在这场戏开场与谢幕时出现,发表议论和感慨,这种做法正与戏曲的演出和小说的处理相类似。《圆圆曲》的故事原型,即吴陈二人的这场离合情事,本身就充满了众多符合古典传奇戏曲(尤其是才子佳人类型)的要素:“美女英雄”、“身逢乱世”、“颠沛流离”、“终成眷属”,事件本身的传奇性与戏剧性就非常充沛。但“身逢乱世”沧桑巨变的外部环境,又非常容易引发文人对国家对历史对民族的兴亡慨叹,从而古典诗歌的抒情性会强烈冲击、渗入对事件本身的叙述,使诗人的主观意绪干扰甚至中断叙事的节奏,《长恨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吴伟业在处理吴陈二人的题材时则显得高明得多,为了顾及到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曲折,势必使得他在叙事中没有过多地参与进去。陈平原就认为,《圆圆曲》这一类的叙事诗更接近于西方叙事诗。[1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者采取这种方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只是应对文化高压政策采取的下意识的做法。

不过这种特色似乎并没有成为“梅村体”以一贯之的风格特征,予观其《临江参军》《洛阳行》《永和宫词》《琵琶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临淮老妓行》《雁门尚书行》等诸作,延续的仍旧是传统歌行体于片断的记叙或铺排中偏重主观抒情的通病,叙事性多多少少都被打了折扣。叶君远在描述“梅村体”风格的时候,甚至也将“强烈的主观抒情”列为一项。[14]

五寓言手法

这一点是同上面的重视情节性相联系的。因为在《圆圆曲》的主体部分中缺乏作者的直接参与,他多数时间都游离于吴陈二人的故事之外,一路写来,似乎作者都深深投入于自己编写的故事情节中,直到最后方才重新出现,却用了一段类似谶语的诗句,影射吴陈二人的结局。就是因为这种手法,吴伟业的立场志趣也受到质疑甚至是否定。钱仲联认为“《圆圆曲》与爱国搭界”,“爱国诗要昂扬,要鼓舞人,梅村诗的较隐晦的就不够了”[15]。刘世南则完全否定了他的“诗史”地位:“其实“《圆圆曲》抹掉吴三桂出卖明室的汉奸罪行,以及清人乘乱夺取明朝天下的史实,只在‘英雄儿女’的艳情上做文章,根本够不上‘诗史’。”[16]

引起这些误会的,正是由于诗人在委婉表达自己意志时所采用的手法。《圆圆曲》的叙事性,要求在抒发情感时必须采取一个不同的路径,即隐喻。传奇戏曲中所谓的“寓言”,在这里就体现为以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故事来隐喻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离合,这种手法既是受体裁本身所限而采取的对应之道,又反过来增强了诗歌的传奇性与神秘性,在某种程度上

更接近戏剧的本质特征。开头的倒叙,写陈圆圆少年时代的梦境,当为艺术加工,为吴陈的姻缘提供了依据,又为最后的议论埋下伏笔。

这种虚与实的问题的处理,在明末清初的传奇戏曲创作中正发生着由“尚实”向“寓言”的转化,后者逐渐占据主流,并促成了戏曲的繁荣,作为戏曲家的吴伟业也是亲身实践,“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17]。他的传奇《秣陵春》“以隐喻的形式传达出深广幽邈的现实内容和时代情绪”[18]。这一论述亦合于《圆圆曲》的构思。“梦境”这一虚写被人为地赋予了历史的真实感,它被指向吴陈二人的相遇以及最后的下场,可以说是直接参与到情节的建构之中的,不难令人想到汤显祖的抒情性梦幻叙事传统。而就吴伟业个人的戏曲创作来看,“更为强烈地趋向于意象虚幻化和抒情主观化,从而着力构建传奇戏曲的象征叙事结构”[19],他的《秣陵春》正是依靠了这种非现实构思方式,颇具深心地表达了遗民的心路历程。与此相类似,虽然《圆圆曲》号称“征实尚史”“补史之阙”,但实际上是用“梦境”统驭现实。这种手法在明清小说中也很常见,《红楼梦》就是个最好的例证。

由此,对于钱仲联、刘世南的评论,我以为乃是在中国传统“诗言志”“诗缘情”观念的强大的思维定势下,对叙事性话语其价值的漠视。

六小结

以上四点分别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寓言手法等方面论述了《圆圆曲》的叙事模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部长篇歌行所具有的区别于一般歌行体、一般叙事诗、甚至是区别于其他“梅村体”作品的独特风格:它不像一般的民间叙事,只偏重传奇性,人物单纯化;也不像《长恨歌》那样的“情境悲剧”,既叙述得百转千回,又包含着作者对于历史的痛切思索。它的出现,暗合了那一时期的个人意识觉醒、产生与发展是一致的,吴陈二人的传奇偶然触动了这位诗人的戏剧家的心,但并没有成为吴伟业继续贯彻下去的风格,其叙事技法也并没有给后来的文人多少启发,甚至连作者自己可能也并没有意识到,于是中国古典诗歌继续沿着原有的轨迹艰难发展。

正是从这种在那个时代几乎不可复制的特殊性出发,笔者选择了一个“他者”的立场,即采用西方文艺理论来审视这首诗,或有牵强之处,但似乎如此一来,《圆圆曲》的叙事特征更能鲜明地展现出来。

《长恨歌》与《圆圆曲》的异同

《长恨歌》与《圆圆曲》的异同 读起《圆圆曲》让我不由得更加觉得它和《长恨歌》有着相似之处,《圆圆曲》中有“峨眉马上传呼进,云鬓不整惊魂定”,《长恨歌》中有“云鬓花颜金步摇”和“宛转蛾眉马前死”;《圆圆曲》中有“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长恨歌》中有“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圆圆曲》中有“教曲技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长恨歌》中有“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圆圆曲》中有“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长恨歌》中有“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然而,比起《长恨歌》之中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圆圆曲》中却又多了分乱世的喧嚣和权力争斗的残忍。陈圆圆这样的一代绝色,也逃脱不掉被抛弃的悲惨命运,《长恨歌》中记录了唐明皇和杨贵妃从每日缠绵到生死离别最后天人两隔的过程,字字句句无不透露出两人之间深海一般的爱情,而《圆圆曲》之中却多了那份对世事无常命运多舛的无奈,对女子孤单零落的慨叹,对世事争斗不休的鞭挞。 无论《长恨歌》还是《圆圆曲》,女子的命运都是悲惨的,我们在同情的同时也在叹息,在叹息的同时又在心痛,为何倾国倾城并可怜,为何自古红颜皆祸水,为何要有霸王别姬,要有冲冠一怒为红颜……我想,梅村先生解释地在清楚不过,“妻子岂

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峨眉云鬓,玉手纤步,女儿是水做的,只在一处最为幽静纯净的地方流动……朱门冷阶凝清华,新柳随风抚落花。春雨初晴天色好,伊人轻撩落窗纱。朱门玉阶之外的世界,女子不曾触碰,每日伴着晨钟暮鼓,待嫁闺中,那些刀光剑影,那些尔虞我诈,女儿怎会知晓?女儿本应无罪,只是生在错误的年代,遇到了错误的人。杨玉环和陈圆圆,谁又不是所谓的英雄黑暗政治的牺牲品呢,如果说杨玉环临死时,李隆基还是爱她的,那么陈圆圆临死时,吴三桂又在哪里呢?美人的悲哀,只是男人们争权夺利的时候毫不顾忌的牺牲品,有了美人,英雄多了一份柔情而已,若成了败者,也便有了合适的托辞和借口,而美人,也只是比寻常女人多了分容貌,既没有反抗能力,又没有逃避的途径,只能任命运起落,任风雨飘摇,最后被男人们的战争和利益淹没甚至毁灭…… 如今,伊人已逝,旧景仍在,令人不胜感怀。虽然历史中的杨贵妃和陈圆圆成为了男人们战争的牺牲品,但是幸而乐天和梅村留下了这两天流传千古的名篇,让今天的我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可以缅怀两位伊人,也算是对古人的一点点慰藉吧……

正说吴三桂(纪连海)

纪连海《正说吴三桂》讲稿 (一)相貌与身世之谜 [画外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投敌叛国的人物并不罕见,但像吴三桂这样,一而再,再二三地背叛他的王朝的人,那就是难得一见了,而这位吴三桂的奇特之处,还不仅仅是这些,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更成为了数百年来,人们演绎与评说的焦点,那么,这样一个奇特的吴三桂,这样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吴三桂,在真正的历史上,他究竟有有着怎样的长相?又是怎样奇特的家世和成长经历的?让他在刚刚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成为了大明王朝驻守关外的重要将领。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纪连海将为我们拨开传说和演绎的迷雾,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并揭示吴三桂相貌与身世之谜。 说起吴三桂,首先使我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叫吕布,吕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被人戏称为叫“三姓家奴”,说他本来姓“吕”,爹也姓“吕”,后来认了丁原作为自己的义父,后来因为别人,董卓这个人给他以优厚的待遇,最后他杀掉了丁原,又投奔了董卓,再后来,别的人又送给他一个女人,结果为了一个女人,又杀掉了董卓,所以人称他为“三姓家奴”。而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个人,似乎比“三姓家奴”吕布还要值得斟酌,吕布这个人,一生只是投靠三个人而己,好歹他是同一个王朝,他设有背叛王朝。我们讲,过去讲忠君,在忠君的问题上,吕布似乎设有什么问题。 而吴三桂这个人呢,在人品上,似乎更糟糕一点他先是吃着大明朝的,喝着大明朝的,但是最后在大明朝最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背叛了大明朝,归顺了大顺政权,再后来呢,他拿着大顺政权的,喝着大顺政权的,结果在大顺政权最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又背叛了大顺政权,归顺了大清政权,再后来,他为大清政权卖了接近朋年的命,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其结果,又在1673年,被迫无奈之下,又举起了反叛的旗帜,结果自己身败名裂,落得个如此悲隆的一个结局。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会说,吴三桂,是一个悲剧中的人物。那有的人就会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吴三桂这样一个人,他如此悲剧的

圆圆曲

关键词:《圆圆曲》叙事模式明清戏曲小说的影响 根据高小康的观点,中国古典文学,在发展到明清之际,一种新的叙事观念开始逐渐成熟。一种以个人体验代替传统的历史-道德叙事的趋势在小说、戏剧等这些典型的叙事文学中形成。在叙事性文学有了极大发展的时代,古典诗歌中叙事诗却不能说有多大发展。幸而明清易代的重大历史转折,触动了迁客骚人们的历史情怀,于是出现了众多感怀历史沧桑的作品,一些纪咏社会现实的叙事诗也必然大量出现,这当中吴伟业当最具代表性,而他的名作《圆圆曲》则又是带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一首叙事诗。以下试从其叙事模式的角度逐一分析。 《圆圆曲》的叙事无疑是夺人眼球的,对此前人赞赏有佳。“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1]纵览全篇,《圆圆曲》运用了倒叙、插叙、铺陈对比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全诗“大开大阖,突兀跳宕,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却又无不合情合理,圆转自如”[2]。叶君远评论“这种结构,是以往的叙事诗从来没有出现过的”[3]。而究其原因,他认为是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的影响。与之相类似的,钱钟联也说过,“《圆圆曲》正受到戏曲、小说的影响”,“受明传奇之《牡丹亭》、昆曲调子影响大”[4]。这一观点,虽然已经被众人认可,但提到时往往一笔带过,焉语不详,戏曲艺术和小说究竟从哪方面影响到了吴伟业的创作,又是如何影响的,在诗作中的如何体现,都没有很好地解释。而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详细讨论的。 一、概论 以往在讨论《圆圆曲》这首诗时,总是先给吴伟业贴上“诗史”的标签,作品也被当作支撑这一论点的一大论据,被放置在“梅村体”的框架中进行评述。一般评价指标无非两种,一个就是从诗句中推理符合史实的地方,比如征引“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状镜”钩沉历史,考证事实,来验证吴三桂迎回陈圆圆路线之精确;一种则偏重整体感觉,认为它作于国家危亡之际,为民族传史并抒发个人感怀云云。且不说前者的论证之迂腐,与“诗史”之名相去甚远,就其所述的内容而言,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吴三桂迎回陈圆圆这一段并不见于正史,有学者认为吴伟业只是根据传闻敷演而成。而对于后者,则由于文本的隐晦,对于作者所抒之情为何、乃至作者的意图立场均容易引发争议。 实际上,与以往的类似作品不同,吴伟业格外地专注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编织。以吴三桂这个人物为例,若抛开我们通常对其所抱有的态度以及我们对于诗人创作意图的期待,我们就能发现,吴梅村相当细腻地刻画了这个人物。这体现在模拟他的口吻所进行的一系列内心独白,也有婉转的嘲讽或者说批判,但其最终的效果,是使得这样一个极容易上纲上线、意识形态化的人物有了血肉之躯。而这显然是宋元以降,日益发展起来的市民阶层所孕育的一种重个人经验的叙事模式:表面上不难看出传统的历史-道德叙事的架构——吴三桂倒行逆施,最终必遭恶报——但在具体叙述中,却是一种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而这又构成了这首诗的另一重结构,并与表层结构形成一种张力,从而使全诗有了一种融合文人叙事与市民叙事全新的特殊的魅力。这也正是造成这首诗多义多解的根源,因而有必要采取区别与传统古典诗歌理论的路径来对它进行解读。 二叙事时间 很显然,《圆圆曲》的叙事时间不是自然时序的。开篇就是崇祯帝死,吴三桂“破敌收京”,一路横扫千军地杀将过来只为抱得美人归。全诗的第一部分算是对全诗主要情节的总

那些诗人并不太出名 却有一首“惊艳”到你的诗

那些诗人并不太出名却有一首“惊艳”到你的诗 在中国历史,有些人,做为诗人来说并不算太成功。他们的知名度比起一般诗人来说比较低,他们的诗作也大多比较平庸。然而,就在这些人中,却有一些人仅凭一首诗就惊艳到你。现在,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诗人不太出名,作品也比较平庸,却有一首惊艳到你的诗。1、张继《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点评:自古羁旅写愁之诗,难出《枫桥夜泊》之右。寒山寺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这首诗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在日本也家喻户晓。寒山寺《枫桥夜泊》石碑2、曹松《己亥岁》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点评:自古战争,都是以军人之血,百姓之苦换来的胜利。所以,不要轻言战争,更不要轻言以战争来获得封侯拜将。一将功成万骨枯3、杨慎《临江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点评: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博古通今,于是淡泊超脱。向白发渔樵学习,珍惜美好,不争虚名。杨慎4、吴敬梓《秦时月》秦时月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

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点评:富贵功名,不过身外之物,可是自古及今,有多少人可以看破。为之舍身,为之忘死,为之入狱,耽误大好人生时光。还不如珍惜身边人、樽中酒,管他明天命运要将我们带向何处。吴敬梓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评: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可见作者文字功底之高。天净沙·秋思场景6、刘邦《大风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点评:虽无特别之词的修饰,但是贵在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陈道明版刘邦7、宋江《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点评:想不到宋江也幼读经史,长有权谋,懂得收敛锋芒,审时度势。从词里上阕看,这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流啊!可下阕虽有豪气,不免戾气太重,杀心太浓,流于私仇私恨之中。张涵予版宋江8、虞姬《和项王歌》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点评:料想虞姬深得项羽宠爱,不仅仅是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部分参考答案: 1沉郁顿挫: 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鬰顿挫,沉鬰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2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3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心态,把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4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梦李白二首》、《北征》、《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5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3永州八记: 1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2 “永州八记”最为人称道。“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he2)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3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 5初唐四杰 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2 “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3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卢照邻的《行路难》,杨炯的《从军行》。4“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有雕琢之病。 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品选中编一册P103) 1作者杜甫。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杜甫由长安赴奉先,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家属。此诗作于到家之后,是作者长安十年政治生活的总结。2诗以“忧黎元”为核心,反覆陈明“自比稷契”的用世之志。3抨击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4纪行即所以言志,故以《咏怀》为题。5此诗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波澜壮阔,是反映社会社实的长篇史诗。 9《秋兴八首》(作品选中编一册P135) 1是唐代宗大历元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2秋兴,因秋而发兴。3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於凄清哀怨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4八首脉络贯通,

名词解释

“国朝六家”:施闰章和宋琬年辈最早,并称“南施北宋”。施长于五言,风格温和,涉及民生疾苦;宋则擅写七言,诗风雄健,偏重个人境遇的描写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比他们稍后的是王士禛和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王士禛标榜神韵,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数十年,影响最大;朱彝尊早年诗作内容充实,多为唐调,后来转而学宋,以学力、才藻见长,为清诗中的浙派的领袖。 并称为“南查北赵”的查慎行、赵执信可以说是朱、王对应关系的延续。就社会关系来说,查是朱彝尊的表弟,赵则是王士禛的甥婿。就诗学观点而言,查慎行在朱彝尊学宋的基础上公开标举宋诗,以苏轼、陆游为效法对象,气求调畅,词务清新,在清初学宋诗人中成就最高;赵执信则对王士禛的诗学理论不以为然,主张取法晚唐,自写性情,诗思清新峭拔,有时也伤于刻露。 “岭南三大家”:“岭南三大家”之称缘于稍后的王隼取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诗合刻为《岭南三家集》。陈恭尹字元孝,广东顺德人,明亡后出游四方,晚年归家,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有《独漉堂集》,其诗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长于七律,《邺中》《读秦记》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曾仕清朝,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生面。有《六莹堂集》。 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班,曾师从钱谦益,其主张主要有: ①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沧浪诗话》,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 ②沉丽细密,锤炼藻绘,抒发故国悲痛,婉而多讽。如《题友人〈听雨舟〉》《有赠》。 ③以标榜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 “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成为古代叙事诗新的高峰。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 “梅村体”的主要艺术特征有: 第一,融元、白叙事诗的善于铺排和初唐四杰的才藻缤纷、李商隐的色泽浓丽于一炉,并引进史传文章、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叙述手法,使其歌行既沉郁苍凉,又气势磅礴,既笔意纵横,又韵致深曲,在古代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第二,语言以华美清丽见长,声律以和谐谨严称擅。它辞藻绚丽,工于设色,律度严整,尤擅转韵,同时注意偶句与散句的间错并用,重视音调和色彩的调和匀称,故能做到开阖自如,音色并妙。 第三,多以人物的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同时在人物的身世遭遇和荣辱变迁中又牵合着家国兴替,绾系着一代史实,这样,就使得梅村体在题材、格式、韵味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范。 总之,“梅村体”叙事诗约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着示范的作用。受吴氏的影响,在其家乡太仓产生了娄东诗派。

圆圆曲

《圆圆曲》 所谓“梅村体”,是指由诗人吴伟业所作的纪事七言歌行,它来源于白居易的“长庆体”,却不尽相同。它改变了“长庆体”歌行用典极少、对偶句不多、辘轳承接的句式少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张如哉曰:“篇中有自相蝉联之句,如“相见”、“横塘”、“坐客”、“相约”、“马上”皆是也。然卢昇之《长安古意》、刘希逸《公子行》之类,已有之矣。”因此,梅村体是融合初唐四杰体及长庆体于一身的新体,具有梅村的独特面目,风神绝代的佳品。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如《永和宫词》、《鸳湖曲》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向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圆圆曲》是吴伟业“梅村体”的代表作。它几乎将“梅村体”的特色一一收进囊中,以下将以《圆圆曲》为例,简要分析“梅村体”的特点。 首先,叙事手法丰富曲折。 梅村体将叙事顺序也作为艺术构思的手段之一。也就是说,它不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来叙事,而是自觉采纳史传文学与章回小说的结构模式,使用插叙、倒序、分写、合写、呼应等手法来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圆圆曲》即可体现。张如哉曰:“由再见说归初见,由初见说归本家,俱是倒序法。以下顺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先言“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事件的结果——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六军皆哀。而后,他才慢慢将事情的缘由娓娓道来:“红颜流落非吾恋……”,写出了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相识、相爱与相思。这是倒序的手法。通过运用多样的手法,创造出了全新的叙事结构,使主题更加突出、故事更跌宕起伏、情节更一波三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易引起共鸣。在似显突兀的倒叙中,作者还巧用顶针的修辞格,使其形成内在的勾连。此外,作者格外关注人物的刻画与情节的编织。在诗中,作者不惜花大量笔墨描写陈圆圆的生世遭遇以及她与吴三桂之间的聚散、恩怨,同情的情愫满溢其中。 其次,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梅村体常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并由此导致在叙事中故事情节大幅跳跃。吴伟业往往省去了客观性的介绍,留下了更多的笔墨来抒情。时间跨越度在无限缩短,相应地,情感空间则无限扩大。并且,这种强烈的主观抒情并无背离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原则,作者不是凭空夸张抒情,而是将抒情安插在对事件的描述当中,使得叙事情感化、感情故事化,将抒情与叙史完美结合。《圆圆曲》中,作者通过描述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实,表达了对陈圆圆命运的同情和对吴三桂叛变的谴责,并由陈圆圆的命运联系到自身,抒发对自身命运把握不定的无奈和痛苦。如“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此句抒情,表达了陈圆圆寂寞惆怅的情怀;“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作者表达了对吴三桂行为的同情和理解,认为英雄皆多情,总会抛开理性感情用事。 第三,大量运用对比 对比手法在梅村体中大量体现,也为一大特色。《圆圆曲》中,作者在全篇设置了大量“一”与“多”的对比,几乎贯穿全篇,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用“六军”“恸哭”与吴三桂“怒”对比,突出了六军为公出兵,而吴三桂为私出战的“私”;“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用“全师”与“匹马”对比,突出了陈圆圆的形单影只;“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用“全家白骨”与“一代红妆”对比,突出吴三桂感情用事的可怕后果,“使吴逆无地自容”。 第四,典故的大量运用 这也许不是梅村体的独特之处——因为运用典故几乎在每位诗人作品中都有体现——但绝对是特点之一。《圆圆曲》全诗充满了大量含义丰富的典故,如“鼎湖”出自《史记》、“采莲人”指西施,在此处指代陈圆圆;“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用“娇鸟”

圆圆曲译文

【译文】 黄帝在荆山下铸鼎成功后离开人间(借指崇祯帝死去的那一天),吴三桂引清兵由山海关进发,击败李自成部,收复了北京城。明朝军队都在为崇祯之死而服丧志哀,吴三桂却为美女陈圆圆而怒发冲冠。我并非因为眷恋被起义军所俘获的陈圆圆,李自成的起义军是天意注定要其灭亡的,(源于其)荒淫逸乐。疾如闪电般地扫荡黄巾军和黑山军(东汉末年的两支农民起义军,指代李自成军),痛哭完了崇祯皇帝朱由检和自己的父母(李曾让吴父写信劝降吴,吴因陈圆圆被俘而拒降,满门被杀)后再与君相见(红颜四句拟吴三桂的话:意谓他举兵南下并非因为眷恋尘圆圆,所以先报君、亲之仇以后再与陈圆圆想见)。吴三桂在田弘遇家初次见到陈圆圆,侯门内(陈圆圆)的歌舞美丽如花。同意送予皇帝亲戚弹箜篌的艺妓(田弘遇答应把陈圆圆送给吴三桂),等待将军迎娶的油壁车(妇女所乘之车,因车壁以油饰而名),家本在苏州浣花里(唐妓女薛涛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疑用此事,以关合陈圆圆的身份),小名圆圆容貌比美丽的丝织品还要娇艳。梦向夫差院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圆圆曾被田弘遇送入宫中)。前生应是普通乡间女子(此言陈是西施转世)门前一片横塘(地名,在苏州西南)水。横塘双桨去如飞,哪处的豪强(即指田弘遇家)强迫载她归去?此时怎知并非薄命,此时惟有泪沾衣。田贵妃受到崇祯帝的崇爱,田家势焰熏天,陈圆圆虽然很美,进宫后得不到皇帝的爱恋,明眸皓齿没有人怜惜。陈圆圆被带回田家,学唱新歌使满座客人为之倾倒。在坐的客人不停地喝酒直到红日垂幕,一曲哀怨的旋律向谁倾诉?面色白净的通侯(汉爵位名,为列侯中最高一等,用作武将美称,此处指吴三桂)最为年少,捡取花枝屡回顾。早带着陈圆圆跳出樊笼,像牛郎、织女那样,吴三桂盼望与陈圆圆圆长久团聚。恨透了军书催促自己回到山海关驻地,苦痛留下日后的约定将有情人耽误。相约恩深难相见,一朝李自成起义军充斥了北京。可怜圆圆已是吴三桂之妾,却仍被当作尚未从良的妓女来看。遍寻绿珠(晋朝石崇宠姬)包围内宅,高呼绛树(汉末著名舞妓)出雕栏(意谓李自成部下四处搜寻陈圆圆)。如果不是吴三桂全军获胜,又怎能夺回陈圆圆。吴三桂部将在京城搜到陈圆园后,立即飞骑传送,云鬓不整,惊魂未定。吴三桂在军营中结彩楼,列旌旗,箫鼓三十里,亲自迎接。专征(清朝皇帝授予吴三桂掌握军旅的一种特权,不必等待朝廷命令即可以自专征伐。时吴三桂受封平西王,权势很大)箫鼓向秦川(陕西关中一带),金牛道(从陕西沔县入四川的古栈道)战车有千辆。斜谷(指陕西郿县西南褒斜谷东口)云深起画楼,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月落打开梳妆镜。陈圆圆荣归的消息传到家乡时,乌桕树(深秋时叶变红色,江南独多,意谓她离家)已有十年了。教陈圆圆唱曲子的师傅为圆圆还活在世上而庆幸,陈圆圆的同伴回忆着自己的同行。在旧巢同是寻常女子,如今陈圆圆却飞上枝头变作凤凰。(有的人)经常借酒浇愁,悲伤年华已逝,有的人却飞黄腾达,据有(嫁给了)王侯。陈圆圆当年作妓女时,富家贵戚竞相延聘,她反而因名声大而受累。歌舞得到一斛珠的报酬,却带来了无尽的哀愁,历尽漂泊,人也憔悴不堪了。陈圆圆曾经抱怨自己命途多舛,意想不到如今能荣华富贵,过去是错怪了。曾经听说女子倾国倾城的极端美丽,反而使周瑜(其妻小乔为著名美女)受到盛名。怎么可以因妻子的命运而决定军国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吴氏全家已成粪土,惟有陈圆圆却名垂青史。君不见馆娃(馆娃宫,吴王夫差为宠妃西施而建)刚建成,双栖双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采香径人去尘生,鸟自空啼,屧廊(响屧廊)人去,惟有苔藓绿。变换曲调万里愁(朝代更迭),珠歌翠舞古梁州(古梁州,即明清时的汉中府,吴三桂曾在汉中建藩王府第,故

圆圆曲

百科名片 吴伟业(吴梅村),《圆圆曲》作者 《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体乐府诗。 作品名称: 圆圆曲 创作年代: 明末清初 文学体裁: 歌行体 作者: 吴伟业 目录 诗歌简介 历史背景 艺术特色 诗歌结构 诗歌技巧 诗歌语言 诗歌原文 段落分析 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人物原型 诗歌赏析 诗歌主旨 诗歌简介 历史背景 艺术特色 诗歌结构 诗歌技巧 诗歌语言 诗歌原文 段落分析 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人物原型 诗歌赏析

展开 诗歌简介 《圆圆曲》是清初诗人吴梅村的诗歌作品,同时也是清诗中享有最高声誉的七言歌行。写于1651年顺治八年辛卯初。在作者由明入清后八年。诗所写的历史背景是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而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构成全诗的叙事情节。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所部农民起义军向北京发动了猛烈攻击,明廷在军情万分紧急情况下,最后才决定将驻防于关外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撤回保卫京师,当吴三桂军行抵河北丰润时,北京已经陷落了,并且得知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消息。吴三桂弛返榆关,准备向起义军投诚。传说因为他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掠,才愤而投清,并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大战中,起义军失利,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城。这一历史的骤然变化,使本来走向胜利的起义军归于失败,终于导致了清王朝在中国的建立。历史背景 《圆圆曲》中陈圆圆原名陈沅,又字婉芬,是江南苏州的一个名歌妓,她先被外戚嘉定伯周奎携往北京,预备送入宫中供奉液庭,但她没有得到皇帝的垂幸,仍被遣出宫。一说她再回周邸后,于宴席上为吴三桂所识,并订约聘娶。《圆圆曲》把吴陈情事从初识、定情、分离、被掠到团圆,在诗中作了生动的描绘与渲染,但在这当中一个严肃的主题却始终贯穿于全诗。 陈圆圆 这一主题或者说诗的意旨就是代表着当时多数人,特别是入清的故明士大夫,对于吴三桂叛明投清所怀的愤激与讽刺。诗以极其精巧的结构把这个主题和吴陈情事融汇在一体。在诗的开端中,作者用着强有力含义的诗句来申叙他的主题:“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燕。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这也就是全诗的要领。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就看到在甲申事变发生了急剧变化之后,这时跃居于力量中心的是建立了新政权的建州奴隶主贵族集团,那些怀着亡国的沉痛的哀恨的士大夫,他们所面对的是入关新的统治者,而不再是甲申这一历史悲剧的一幕了。 所以《圆圆曲》象作者其他以时事为题材的诗歌一样,是在历史新条件下,以曲折的隐晦的方式来写对故国的情思,无可避免地其中部分地方反映了作者反人民的立场,但诗中所流露的对于故国的怀念,去也是出于作者的真情。这就是在评价《圆圆曲》的思想价值时必须肯定的地方。 艺术特色 《圆圆曲》的主题在全诗达到结束时,再一次以强烈的诗句显示出来:“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一段把诗开首的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推演,“全家白骨成灰土”吴三桂投降后全家三十余口被起义军处死,是对于吴三桂最

2014年第四届“雁云灯谜艺术奖”揭晓

第四届“雁云灯谜艺术奖”揭晓 关于“雁云灯谜艺术奖”评奖活动的通告 由雁云基金会主办、中华谜艺杂志社承办的第四届“雁云灯谜艺术奖”评奖活动,已于日前评出“雁云灯谜作品奖”作品50则、“雁云灯谜论文奖”论文3篇和“谜艺传承突出贡献学校”3所,并在本期《中华谜艺》公布。为做好第四届颁奖工作并组织好第五届评奖活动,特就有关事项一并通告如下: 一、第四届“雁云灯谜艺术奖”颁奖方式。评委会将在适宜时机,借国内大型谜会举行第四届“雁云灯谜艺术奖”颁奖仪式。届时,获谜会主办单位邀请出席谜会的“雁云灯谜艺术奖”获奖者,将在颁奖仪式上领奖;未能出席谜会的获奖者,将由中华谜艺杂志社通过邮寄、委托转交等方式颁发奖金、证书或奖杯。 二、“雁云灯谜艺术奖”评奖活动新方案。经与雁云基金会出资人刘雁云先生沟通并征得同意,第五届“雁云灯谜艺术奖”奖项将有所调整。即:保留“雁云灯谜作品奖”和“雁云灯谜论文奖”,评选范围、评奖数量不变;将评选“谜艺传承突出贡献学校”改为评选“灯谜普及突出贡献者”,名额为3人,评选范围为海内外所有为灯谜艺术的推广和普及付出努力的个人,可由个人自荐申报或由地方灯谜社团、所在单位推荐参评。 三、参评作品的投寄及申报材料的报送。《中华谜艺》是“雁云灯谜艺术奖”的主办园地,凡于评奖周期内在《中华谜艺》刊登的谜作、论文,均列入评奖范围。参评第五届“雁云灯谜艺术奖”的作品、论文及“灯谜普及突出贡献者”申报材料的截止时间为2015年11月底。投稿时请尽可能采用电子邮件方式,以方便编辑,避免出错。申报材料最好以纸质报送,属地方灯谜社团、所在单位推荐参评的材料需加盖公章。 四:第五届“雁云灯谜艺术奖”评委会名单 评委会主任:郑百川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张礼鹤、武骝、周宏松(台湾)、郑长彦、郑育斌、赵首成、施奕盛 特此通告 “雁云灯谜艺术奖”评委会 2014年6月28日 第四届“雁云灯谜艺术奖”获奖名单 一、雁云灯谜作品奖 “化为孤石苦相思”(商业类别)不动产生意/深圳庄云 央视敬主播,话筒声洪亮(货币冠量)一丹麦克朗/厦门潘建华 “能谤讥于闹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曾经获得荣誉自谦语)评上过小奖/黄岩郑晖“冬月常选婢妾肥大者,行列于前令遮风,藉人气相暖”(三字新词二)外围女、假发热/沈阳苏颖 “卧龙跃马终黄土”(内地演员冠亲属称呼)老公孙亮/揭阳黄跃佳

25句精华最经典的唐诗宋词

25句精华最经典的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学形式,它凝聚了中国人的才情和智慧。心中有诗,生活如歌是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今天,将125句最经典的唐诗宋词串成了飞花令,一气呵成,读起来太爽了,快来读一下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庾信《拟咏怀》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汉乐府《陌上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宇》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李端《听筝》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佚名《西洲曲》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曲》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少年行》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高适《燕歌行》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佚名《诗经·绸缪》 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时大本《白燕》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鱼玄机《寄李亿员外》

圆圆曲爱情主题及表达方式

《圆圆曲》爱情主题及表达方式 广东商学院10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二班黄丽君 12号 读罢吴伟业的《圆圆曲》之后,总的来说,我觉得其爱情主题是:本诗记叙了崇祯末年,苏州名妓陈圆圆被贵戚田啘重金购买后,被献给无心女色的崇祯皇帝,最后被田啘赠给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为妾。当吴三桂得知爱妾陈圆圆被攻入北京的李自成起义军掳走后,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一改想归附李自成的打算,倒戈转向清兵,带清兵入关。最后表达了一个对将军对一女子的爱和痴情。表现了作者对吴陈爱情的同情和怜悯。 具体来说,本文开篇用倒叙的表达方式写“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等这些富有张力的诗句,写出了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行径:鼎湖弃世,明朝灭亡,吴三桂最后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破敌收京”、“电扫黄巾”,然后“六军缟素”,“哭罢君亲”。诗歌开头几句,就明显地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情的吴三桂,一个为了陈圆圆能放弃国家和家人,一个为了陈圆圆能背负不孝不忠的莫大罪名的吴三桂。 接着,作者就此打住,宕开一笔,追叙侯门歌舞中的吴陈初见和陈圆圆的身世经历。谁知,这样的一位民间女子几经辗转,进宫廷,最后流落到田家,“明眸皓齿无人惜”,正在陈圆圆孤苦流落之时,吴三桂出现了,“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一个多么英俊的少年啊,他是一个年纪轻轻,却握重兵的翩翩少年,但他看上了美丽的圆圆。这就是吴陈爱情的开始。 但当大家都艳羡时,好景不长,军令如山,吴三桂北上,陈圆圆羁留北京,再次被掳,落入李自成手下之手。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此时,陈圆圆与吴三桂这对苦难夫妻终于在战地重逢!夫妻两人终于可以再续前缘,面对此情此景,两人如在梦中相见。是啊,是吴三桂的坚持,他的自私与冷漠,才换来了今天与圆圆的相见的呀!为了与圆圆相聚的这一天,三桂弃国家于不顾,舍家庭于不理。这等痴情男子,圆圆能不感动吗?能不珍惜吗?此时,在爱情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到吴三桂的多情。 从此,陈圆圆随吴三桂“千乘万骑西南行”,极享人间荣华富贵。其实,圆圆此时已经落入了不少男人的手中,但吴三桂从却没有介意,依然封她为令人艳羡的平西王妃。吴三桂没有介意,在那封闭的,注重女子贞洁的时代,他只是想把圆圆放在身边,去疼她,去爱她。尽管为此要付出背着不忠不孝的千古罪名!所以,此时,又再次印证了吴三桂的对陈圆圆的痴情。 对于本文的表达方式,全诗总起来看,先是倒叙,再是顺叙、插叙,

从圆圆曲看梅村体特点

以《圆圆曲》为例分析梅村体的特点 所谓“梅村体”,是指由诗人吴伟业所作的纪事七言歌行,它来源于白居易的“长庆体”,却不尽相同。它改变了“长庆体”歌行用典极少、对偶句不多、辘轳承接的句式少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张如哉曰:“篇中有自相蝉联之句,如“相见”、“横塘”、“坐客”、“相约”、“马上”皆是也。然卢昇之《长安古意》、刘希逸《公子行》之类,已有之矣。”因此,梅村体是融合初唐四杰体及长庆体于一身的新体,具有梅村的独特面目,风神绝代的佳品。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如《永和宫词》、《鸳湖曲》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向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圆圆曲》是吴伟业“梅村体”的代表作。它几乎将“梅村体”的特色一一收进囊中,以下将以《圆圆曲》为例,简要分析“梅村体”的特点。 首先,叙事手法丰富曲折。 梅村体将叙事顺序也作为艺术构思的手段之一。也就是说,它不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来叙事,而是自觉采纳史传文学与章回小说的结构模式,使用插叙、倒序、分写、合写、呼应等手法来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圆圆曲》即可体现。张如哉曰:“由再见说归初见,由初见说归本家,俱是倒序法。以下顺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先言“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事件的结果——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六军皆哀。而后,他才慢慢将事情的缘由娓娓道来:“红颜流落非吾恋……”,写出了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相识、相爱与相思。这是倒序的手法。通过运用多样的手法,创造出了全新的叙事结构,使主题更加突出、故事更跌宕起伏、情节更一波三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易引起共鸣。在似显突兀的倒叙中,作者还巧用顶针的修辞格,使其形成内在的勾连。此外,作者格外关注人物的刻画与情节的编织。在诗中,作者不惜花大量笔墨描写陈圆圆的生世遭遇以及她与吴三桂之间的聚散、恩怨,同情的情愫满溢其中。 其次,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梅村体常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并由此导致在叙事中故事情节大幅跳跃。吴伟业往往省去了客观性的介绍,留下了更多的笔墨来抒情。时间跨越度在无限缩短,相应地,情感空间则无限扩大。并且,这种强烈的主观抒情并无背离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原则,作者不是凭空夸张抒情,而是将抒情安插在对事件的描述当中,使得叙事情感化、感情故事化,将抒情与叙史完美结合。《圆圆曲》中,作者通过描述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实,表达了对陈圆圆命运的同情和对吴三桂叛变的谴责,并由陈圆圆的命运联系到自身,抒发对自身命运把握不定的无奈和痛苦。如“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此句抒情,表达了陈圆圆寂寞惆怅的情怀;“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作者表达了对吴三桂行为的同情和理解,认为英雄皆多情,总会抛开理性感情用事。 第三,大量运用对比 对比手法在梅村体中大量体现,也为一大特色。《圆圆曲》中,作者在全篇设置了大量“一”与“多”的对比,几乎贯穿全篇,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用“六军”“恸哭”与吴三桂“怒”对比,突出了六军为公出兵,而吴三桂为私出战的“私”;“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用“全师”与“匹马”对比,突出了陈圆圆的形单影只;“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用“全家白骨”与“一代红妆”对比,突出吴三桂感情用事的可怕后果,“使吴逆无地自容”。 第四,典故的大量运用 这也许不是梅村体的独特之处——因为运用典故几乎在每位诗人作品中都有体现——但绝对是特点之一。《圆圆曲》全诗充满了大量含义丰富的典故,如“鼎湖”出自《史记》、“采莲人”指西施,在此处指代陈圆圆;“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用“娇鸟”比喻陈圆圆、“绿珠”借指陈圆圆、“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用“倾国倾城”指

清代文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清代文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性情 2、《圆圆曲》,吴三桂、陈圆圆。 3、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4、《清忠谱》。 5、《哀江头》,《长恨歌》,《梧桐雨》。 6、侯方域,李香君。 7、陈忱。 8、恶姻缘,《金瓶梅》。 9、李渔,《无声戏》、《十二楼》。10、《聊斋志异》。11、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12、《石头记》。13、《镜花缘》。14、避席畏闻文字狱。15、万马齐瘖究可哀。16、魏源。17、何玉凤。18、《儿女英雄传》。19、《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20、李宝嘉,《官场现形记》。21、曾朴,《孽海花》。 二、名词解释 1、神韵:指诗歌的含蓄深蕴,言有尽而意不尽。 2、“一人永占”:清初戏曲家李玉早年的代表作品,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剧的合称。 3、聊斋志异: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它主要叙写神仙狐鬼花妖的故事,以人入幻境幻域或异类化入人间等奇异的故事,抒发自我的情怀,寄托忧愤。 4、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方苞为文主张“义法”,为文有物且有技巧;刘大櫆则发展为“义理、书卷、经济”,并重为文的“神、气”;姚鼐则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讲究“义理、考据、词章”。它们对其后的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阳湖派:阳湖派是桐城派的分支,因其代表人物恽敬和张惠言是阳湖(今江苏武进)人而得名。他们专心治顾不古文,但不受桐城派古文的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 6、宋诗派:晚清诗歌流派,因其领袖祁寯藻、程恩泽偏于宋诗格调而得名。他们崇尚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风格,并受当时学术主潮汉学的影响,合学人、诗人之诗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为时人所称道。主要诗人还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曾国藩等。 7、新文体:近代梁启超在主张“文界革命”时开创的和种新文体散文,它追求思想解放,纵笔所至不检束;语言平易畅达,多用铺排,有时杂有俚语、韵语和外国语法;语言富于情感,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感染力,为时人效法。 8、南社:近代文学社团,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发起。以“南”名社,对“北而言,有对抗清朝政府之意。其代表作家是柳亚子,柳亚子反对当时的守旧诗派,如汉魏六朝派、同光体、晚唐诗派等,主张诗歌应该表现国恨家仇,成为唤醒民众、鼓吹革命的武器。 9、鸳鸯蝴蝶派:近代小说流派,也称“礼拜六派“,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李涵秋等。他们的小说主要表现新的才子和佳人,表现都市消闲娱乐的生活以及人们彷徨、困惑、无奈的心态,反映了当时沉滞颓靡的生活。 三、单项选择 1、A王士禛 2、B翁方纲 3、C袁枚 4、D汪中 5、A张惠言 6、D李汝珍 7、B再生缘 8、A戴名世 9、C龚自珍10、B《荡寇志》13、A、梁启超14、D、黄遵宪15、A《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6、B《孽海花》 四、多项选择 1、A、C、D 2、A、B、C、D 3、A、D 4、B、C、D 5、B、D 6、A、B 7、A、B 8、A、C、D 9、A、D10、A、C、D11、A、B、C、D12、A、B、D13、B、D14、A、C

女子的称呼

女子的称呼 碧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古乐府《碧玉歌》)“西施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万楚《王日观*》)“碧玉”,原形容女子的容貌,后用以称小户人家有姿色的女子。 婵娟:“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孔尚任《桃花扇》)“婵娟”,指美貌女子。 红粉:“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李商隐《马嵬》)“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后以妇女的化妆用品代指美女。 红袖:“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后以女子衣衫代指艳妆女子。 红裙:“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韩愈《醉赠张祕书》)“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

红颜:“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吴伟业《圆圆曲》)“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后用以代指美女。 红楼:“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李白《侍从谊春苑奉诏赋》)“红楼”原指古代歌女的居所,后用以代指女子。 红妆:“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红妆原指古代女子的化妆修饰,后用以指美女。 花:“娇花巧笑久寂寞,娃馆苎萝空处所。”(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蛾眉:“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高适《塞下曲》)“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白居易《王昭君》)“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后用以代称美人。 惊鸿:“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惊鸿”喻女人体态轻盈,后作美女的代称。

最全的飞花令

最全的飞花令,125句都是精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庾信《拟咏怀》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汉乐府《陌上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宇》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李端《听筝》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佚名《西洲曲》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曲》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高适《燕歌行》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佚名《诗经·绸缪》 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时大本《白燕》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鱼玄机《寄李亿员外》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