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除夕 -教学设计

除夕 -教学设计

除夕 -教学设计
除夕 -教学设计

除夕

四一孟剑锋

晨诵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晨诵过程:

一、(出示开启诗)生齐读。

二、导入新课,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除夕是哪一天?这一天,人们有那些活动?(指名说),接着出示课件(除夕的简介)

2、除夕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共叙天伦。

除夕佳节,别人在欢快过节,而有一个人却在这个节日里刻苦学习,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朗诵这一首诗《除夕》。

3、出示《除夕》

除夕明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4、师范读,生听准字音

5、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6、指名读,检测读的情况。

7、再读,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三、思与行

1、别人过除夕的时候,诗人在做什么? 指名说――挑灯拣旧诗(在灯下挑拣旧诗句)

对诗人来说,最重要的“功事”是什么?指名说――文词(一年主要的工作和事业就是文章诗词啊)

2、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

别人家里在除夕忙碌的时节,我却还在灯下挑拣旧诗句,不要笑我太过迂腐,一年主要的工作和事业就是文章诗词啊。

3、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课件出示补充的资料

文征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据说,他的仕途却一直不顺,考到53岁,亦未能考取功名,后被推荐当了一个小官,却由于出众的才华遭到排挤,遂连打三次辞职报告,得以归隐苏州,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4、你一般是怎么过除夕夜的呢?你觉得怎样的方式是最有意义的?

五、在诵读中结束本节晨诵课。

全诗清新脱俗,不似一般的除夕诗歌描写放鞭炮、贴春联的欢乐景象,反而独辟蹊径,写出了另类过年方式:“我自挑灯拣旧诗”。这不仅映照了文徵明的除夕生活,更代表了文徵明一贯的生活态度。

仕途不顺,亦不能妨碍自身胸襟,怀才不遇,仍可驰骋笔墨,哪怕是为官者,也要向他求取字画,看他脸色行事,即使是离开尘世的方式都与众不同,手里还握着笔端。

文徵明的书画人生正如那这首除夕小诗,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齐诵《除夕》。

热门-《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 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 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 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 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 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 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 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 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板书:家乡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 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板块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 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说。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 生自由发言。

《家乡的风俗》精品教案

《家乡的风俗》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1 / 6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板书:家乡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板块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2 / 6

幼儿园中班春节教案《过年喽》

幼儿园中班春节教案《过年喽》 过年喽教案适用于中班的春节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过年做的事情,说一说家乡过年的各种习俗活动,感受过年的欢快气氛,快来看看幼儿园过年喽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说一说家乡过年的各种习俗活动,感受过年的欢快气氛。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过年做的事情。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重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过年做的事情。 活动难点:说一说家乡过年的各种习俗活动,感受过年的欢快气氛。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过年时的经验,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 2、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过年的时候,做过的趣事) 二、教师请幼儿讲述自己过年做些什么事情。 1、教师:小朋友们在过年时,你们会做些什么事情? 2、教师:过年的时候时,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做些什么? 3、教师总结:在过年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买很多吃的、穿的、用的东西,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三、通过儿歌熟悉过年的各种习俗。 1、教师朗诵儿歌,让幼儿从儿歌中了解一些年俗的活动。 2、教师:有一首儿歌说的就是过年要做的事情,儿歌的名字就叫过年喽,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过年会做哪些事吧! 2、教师提问: ①教师:这首儿歌名字叫什么? ②教师:儿歌中说了,过年会做哪些事情呢? 四、拓展讲述内容,请幼儿说说,你过年的时候还想做些什么事情? 为什么? 五、发给小朋友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翻开过年喽,进行自主阅读,朗诵儿歌。 小百科: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部编版六下习作1:家乡的风俗教案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 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 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 重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 难点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 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 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 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 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 )分钟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板书:家乡的风俗) 通过介绍民族文 化,知道民俗活动历 史悠久,为接下来的 环节做铺垫。

新课教学(33 )分 钟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 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板书:多样性 →) 【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教 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 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 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 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 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 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 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 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 手,葡萄架下听私语。(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 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 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 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关于过大年 前的除夕你们应该最了解,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 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 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 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 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 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2、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 让学生了解不同 的民俗活动。 以学生的亲身经 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 望和兴趣。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

第一单元 单元导航 本单元围绕“中国民间风俗”这一主题,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藏戏》一篇略读课文,习作:家乡的风俗,以及语文园地等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篇章页有两部分内容:上部分写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民风民俗;下部分写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 住重点,写出特点”,提示了本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 从文化角度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各族人民在这块肥沃、广袤的土地上,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各种民间风俗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本单元所选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由不同时代的作者运用精妙、传神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流动的民间风俗画,涉及到我国春节、腊八节、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这些文章、古诗中所展现的民俗风情唤起了人们对亲人、家庭、民族、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了人们对同宗同源的文化内涵的认同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藏戏》这篇课文则向我们展示了流传于藏族地区的一种名叫“藏戏”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充分表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

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本单元所安排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课文皆为名篇佳作,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也是绝佳之作,特别是在安排内容的详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教学本单元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浸入式感受祖国民间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中蕴含的极为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出心中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要体会不同作家的文字风格、表达特点,汲取其写作精华。 1 北京的春节 文本解读 1_文体特点 (1)体裁:《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第三者视角,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一切事物,都经过了作者老舍情感的过滤,是美好的,是温暖的,是令人怀念的。 (2)写作顺序:老舍先生以时间为轴,按先后顺序将春节期间各种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串联起来,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各部分内容衔接自然。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素材安排:详略得当。春节,在我国是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初八开始,

小学《家乡的春节习俗》教案

小学《家乡的春节习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二、教学重点: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家乡有关春节的习俗。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图片,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爆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 板书:春节 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 1.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1)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见补充材料) 熬年守岁(观看动画年的故事) (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 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识字2. 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识字2.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自觉探究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儿歌诵读。教学难点:了解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儿歌中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初步了解儿歌内昝,知道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名称。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教师板书“节日”二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节日”的认知:生:我知道放寒假过后我们要过的节日叫“春节”。 生:我知道3月12号是“植树节”,在那一天我们要栽树绿化环境。 生:我还知道农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在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看龙舟赛。 师:大家刚才说到了很多节日的名称,但是在这些节日里,有一些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但外国人从来不过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一个有趣的名称一~“传统节日”(板书:传统)。 2.过渡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趣味儿歌《传统节日》,了解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强调读准“传统”,同时简单释题(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独有的节日)。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谈话创境激趣法,让学生在交流感兴趣的话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儿歌的兴趣。

春节作文教案

春节作文教案 【篇一:《传统节日》作文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教学 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 底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祖国的传统节日吗? 生:知道!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等等。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 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 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 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 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 分别在哪一天过? 生1:元宵节(正月十五) 生2:重阳节(九月初九) 生3:七夕节(七月初七) 生4:鬼节(七月十四) ...... 师: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按照农历过节的。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但是只有清 明是按公历来 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 (引: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走进春节。 师: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生:春节 师: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 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2)走亲戚。师:是呀,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忙着走亲拜友,互相祝福,分享过年的快乐。 3)压岁钱。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岁”与“邪祟”的“祟”同音,长辈们希望能压住邪祟,希望孩子在新 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贴“倒福”、春联、窗花、年画。(师: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要倒贴? 5)放烟花鞭炮。节日的礼花绽放在空中,多美!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烟花的照片,想看吗?) 6)挂中国结(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 小结: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 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红包,不过里面不是压岁钱,却同样是老师 对同学们的祝福。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 要得到红包也不难,老师这里针对春节设计了四关,只要你能闯出 一关就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大家有信心吗?好,先祝大家马到成功! 三、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元宵节 师:现在我给大家介绍元宵节的由来。相传汉初吕后篡权,汉文帝 登基后决定把夺位胜利的正月十五日这天,作为与民共庆的日子, 并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元宵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也叫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部编版)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详写哪几天、略写哪几天,体会这样安排的好处,学习作者抓住北京的春节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读关键词句,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阅读链接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好处,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把握详略 1.根据意思听写字词语 腊八粥、腊八蒜、备年货、祭灶王、扫房、杂拌儿、贴春联、祭祖、守岁、拜年、逛庙会、开张、放鞭炮、赏灯、吃元宵 2.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的文字,初步梳理了北京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你能把上面这些词语活对应填到相关的时间表格里吗? 3.说说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填空: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作者详细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略写(腊八之后至腊月二十三之

前)(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作者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呢?学完本篇课文后,你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二、体会作者抓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方法 (一)举一:聚焦一、二自然段,学习“腊八”部分 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一、二自然段,勾画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2)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批注。 指名读勾画的句子,说说感受到的风俗。 预设:“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里……)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从这句话我知道腊八节的一个风俗是“熬腊八粥”。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从这句话我知道腊八节要泡“腊八蒜”,为过年吃饺子用。 同学们真会读书。请大家再次读读这两句话,看看腊八粥、腊八蒜有什么特点? 预设: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 2.再读第一、二段,体会如何写出风俗特点 (1)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再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腊八节风俗特点的词句来体会。 预设:我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知道熬腊八粥的食材是相当多的。 我从“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从这句比喻句中的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也知道腊八粥的食材很多。 我从“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知道人们为什么要熬腊八粥,这里有着人们迎春的热情。 我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忍不住”体会到腊八节的美好,人们的幸福感。 3.发现表达特点:作者在描写腊八节风俗的时候,抓住了那些重点,如何写出特点的? (抽学习困难些、中等、优秀三种层次的学生,在回答中,不断完善同学们的发现。) 4.教师小结: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4)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4)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

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习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大家一起过新年-----春节》教学设计

《大家一起过新年-----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贴春联、贴福字等活动了解春节的风俗、礼节和讲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春节活动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和向往,喜欢过春节,并在春节活动中过得快乐、文明、安全。 重点:1.了解过春节的有关常识和传统风俗。 难点:认识到过春节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课件、福字、春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课件播放歌曲《恭喜恭喜》 请同学说说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 小结: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我国最古老、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俗称“年”。活动一:.探究关于春节的时间 一、了解年的来历 1、你知道为什么要过年吗? 2、介绍年的故事 3、春节是劳动人民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 二、了解过春节的时间 1、究竟哪一天是春节呢? 请学生猜, 看日历找春节 同学汇报、教师板书:农历腊月三十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小结;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使用的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法,叫农历。春节是我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但我们所说的过年,一般是从除夕---腊月三十开始至农历二月初二的一个月的时间都称为过年。 活动二:探究春节期间有哪些活动 一、交流汇报你家在过春节时都做了哪些事情? (重点指导: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 (一)贴对联 1、出示对联,应该怎么贴,怎么读?

2、教师指导方法 3、指名读春联。 4、说说你家的春联。 5、介绍春联的来源。 6、指名贴福字,为什么要倒贴福字? (二)放鞭 1、你喜欢放鞭吗?放过那种鞭炮? 2怎样放鞭才能愉快又安全? 4、小结:提倡少放鞭、不放鞭、过一个安全、愉快又环保的春节。(三)、吃饺子 1、春节的饺子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2、为什么要放钱?还会放什么,有什么意义? 3、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4、出示课件教师小结 (四)拜年 1.对传统的拜年动作、语言的模拟。 (农村中对祖辈亲人要跪拜磕头或鞠躬作揖,平辈的作揖或说祝福语。模拟拜年时老师要组织学生引导、讨论,确定文明、得体的动作和灵活、多变的祝福语。) 2.新式拜年方法的表演,如利用打电话、写信、利用电脑发邮件等。 3、压岁钱你是怎么用的? 4、小结:这是长辈的祝福,我们要合理使用压岁钱。 二、交流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1、常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各不相同,你知道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 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教师播放课件并讲解各地春节的风俗。 三、交流过年的真正意义 1、不同的民俗代表不同的文化情感和民族精神,所以过年的风俗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件事,却是所有中国人过年时最想做的,克服重重困难也要做的,你知道是什么事吗? 2、小结:就是回家团聚。 3、播放课件并介绍“春运”。 4、你家有亲人在外地,只有过年才能见面吗?想念他们吗? 5、小结:“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有家人在倚门而望,因为朋友天各一方,只有春节才能相聚。我们过的不仅是年,而是温暖、是团圆、是浓浓的亲情、友情、故乡情,是祈盼、是感恩。我们是中国人,只有中国人才有的春节! 6、播放课件并介绍海外游子为祖国祝福情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线上教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老北京的春天》线上学习教案

1.1《北京的春天》练习巩固单 一、看拼音,写词语。 gēng xīn biān pào là yuètōng xiāo jiān duàn guāng jǐng rán fàng zhǎn lǎn jié rán bù tóng zhāng dēng jié cǎi 二、词语造句,字数不少于20字。 万不得已: 万象更新: 三、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今天是元宵节,()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孩子们要放鞭炮,()要过春节了。 3.()除夕之夜要守岁,()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4.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5.北京()是城市,()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过得分外热闹。 四、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zhēnɡ zhè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jiē jié)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ù pū)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zhuàn chuán)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各形各色(AB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是“又一个高潮”? 6. 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多,为的是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六、读写练笔: 学习了《北京的春节》一课,我们感受到了北京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再联系自己过春节的习俗,选一种印象最深的活动写一写,突出这一习俗的特点,重点部分写生动,片段字数不少于300字。

主题班会:“走进家乡春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走进家乡春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主题班会教案大全 “走进家乡春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实施对象:三(7)班全体同学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春节的习俗 ②了解春节的由来 ③了解春节的吃文化 【能力目标】 ①能对于“家乡的春节”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并组成研究小组,能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按照制定的方案开展活动,能对于活动过程对自己和组员作出评价 ②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家乡春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③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家乡春节的研究,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②通过同学间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培养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体验自己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引导学生从网上或书上查找有关节日的背景资料。 2、引导学生向熟悉当地春节的有关机构和个人进行调查采访。 3、准备好外出活动所需的一些设备,如相机等.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 ,分组制定计划 1、通过开题课,学生讨论得出研究的总课题《走近家乡春节感受民风民俗》以及研究的3个主题:“春节的由来”、“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吃文化”。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组合,分配好人员,选好各个小组长。然后由组长带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1、按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由各组组长负责分工完成(访问方式有:实地访问、电话访问等形式,对象适度含盖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组员根据访问的情况做好记录) 2、集中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观点。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家乡的春节》

大班语言活动:《家乡的春节》 活动目标: 1、知道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了解本地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2、感受过年热闹喜庆的气氛,体会过年的欢乐。 活动准备: 1、老师:布置教室,营造新年气氛。 2、学生:和家人说说我们过年时的风俗;准备一样新年小装饰品。 活动预设: 一、引入,了解春节和元旦是不同的新年。 1、小朋友,知道我们中国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 2、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3、是啊,老师也喜欢过年。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新年的热闹气氛,好吗? 4、出示小知识:新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历新年,从元旦一月一日开始,还有一种新年是从春节农历一月初一,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大年初一开始。 二、听故事,了解年的来历。 1、讲一讲:为什么人们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呢?知道春节是怎样来的吗?听故事。

2、(传说“年”是太古时候的一种凶猛的野兽,头长触角,每到除夕出来吃动物,伤害人,人们为了避免“年”的伤害,就用树木、竹子,燃起篝火,“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劈劈啪啪”的声响,就逃跑了。大家就平安无事了,拿出事物来聚集,互相祝贺。久而久之,人们就有了过年这个习俗。从此,过年也成了我国最隆重、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三、看图片,简单了解传统风俗。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是不一样的。 我们先去首都北京看看吧。 再去南方的深圳广州看看。 香港:平时香港是不允许放烟花爆竹的,但到了过新年的时候,香港会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举行一个盛大的烟火晚会。 xx:就更特别了,那里要举行一个隆重的驱鬼仪式,就是把病魔、邪气和不吉祥的东西通通赶到门外。日本: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着新年的来到。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也叫“泼水节”, 印度:相抱大哭。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朝鲜: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 英国: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

《故乡的除夕》教学设计

故乡的除夕 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了解故乡的除夕的风俗习惯,感受除夕的热闹气氛。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课文,了解除夕夜作者家乡人们的活动以及寄寓的感情。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人们借除夕夜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除夕”,理解“除夕”。导入课题《故乡的除夕》。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导“视”的书写。 2.默读课文。说说故乡的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 3.略读课文,(2-7自然段)限时1 分钟,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除夕这一日中,人们主要做的几件事,完成填空。 三、品读课文 过渡:这么热闹的除夕,到底是哪个地方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我”的故乡在哪里?故乡的除夕与别的地方有何不同?并从中找答案。 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总写) 过渡:热闹、喜庆的除夕,人们要做很多事。赶紧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吧。 (二)那些事你觉得最热闹、喜庆?找出来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三)同桌互读,并且互当小老师进行点评,抓住词语、句子点评。(夸夸我的同桌:你觉得他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读的最好,为什么?) (四)全班交流。(可以自己争取,也可以同桌推荐)

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 1.抓住中心句:除夕,是一年中最开心放松的一天。在这最开心放松的一天,人们都在干什么?()指导朗读。除夕为什么是最开心放松的? 2.年夜饭要比平时隆重的多。理解“隆重”。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年夜饭很“隆重”。为什么一定要吃鱼和鸡?(谐音,美好的愿望。)你还知道那些谐音吉祥话。(让我们也把谐音吉祥话送给需要的人) 过渡:同学们,除夕是热闹的,是喜庆的,在美好的愿望中,在浓浓的亲情里,一直延续到午夜。(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为什么把欢乐和美好要集中在这一天呢?“憧憬”换近义词理解。 四、拓展: 同学们,大年三十,我们会些干什么呢?你知道这么做的寓意吗? 五、作业布置: 搜集一些过年时带谐音的吉祥话或祝福话。 六、板书设计 贰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故乡的除夕》是北师大教材第十二单元一篇散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冀东平原的故乡除夕是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了解故乡的除夕的风俗习惯,感受除夕的热闹气氛。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家乡的风俗》名师教案

《家乡的风俗》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 教学难点: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3.“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过渡: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课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2.明确: (1)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者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2)写清楚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 (3)可以穿插介绍风俗的特点和来历,介绍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4)尝试表达出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三、选材指导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选定要写的风俗。 出示讨论提纲: 1.你选择了什么风俗? 2.你选的风俗有什么特点? 3.你最近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经历怎样? 4.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什么看法?请你说出来。 学生自由交流,选定写作主题。 四、方法指导 1.回顾一下学过的课文,《北京的春节》一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 预设:除夕、初一、元宵。 2.《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描写传统节日风俗不需要都从头到尾逐项描写,而是应该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地描写。 3.《腊八粥》一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哪一段?说一说你的感受。 预设:关于八儿等粥和喝粥的描写。 4.《腊八粥》在写法上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描写不能只描写客观事实,还要突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文章才算是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5.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从学过的课文中汲取营养,学习名家的写法,在模仿中创造自己的作品。 五、用心构思 1.看到冰糖葫芦,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我们可以像穿冰糖葫芦一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不同的风俗习惯穿起来。这样的结构看起来很不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