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

【篇一: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

时隔一年再来看这部影片,笑点和泪点都没有改变。打开电脑想写

影评时,最先想到的是那天看完电影,后座观众说了一句话让我记

忆犹新。她说,这电影只能美国人拍。听到以后,心里一颤,肝脏

都有点疼。因为我知道她说的99%是对的。而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呵呵,为什么国人拍不出?

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创造力了。越长大,越不会创新。我们根本不关

心外面的世界,学生要关注绩点,关注分数。而我们的教育逼着我

们亦步亦趋,跟着前辈的脚印。不要走歪路?那么,哪条路是真正的

歪路?没拿到好大学的offer,不知道亚当斯密,不会解微积分?愿

意当一个农民,种草种花中春风,与人何忧?非得一句话里加杂两个

英文单词才能好好说话?

巴特比控诉学校剥夺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这才是真正的犯罪。很多

人也知道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只能摇摇头说一声,人艰不拆。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

会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

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

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

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

杀人的求知欲了。以至于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

脱的包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是因为自以为没有被接受。如果知道所有梦靥都是想象的话,会好

过很多。有个豆友说“假如我有个孩子,我可不想送他上大学”。我

猜他要么是刚刚入学的新生,还没有适应学习和生活上翻天覆地的

改变,要么是已经毕业了,回想四年时光匆匆,虚度的光阴,为自

己失去的青春不值。在他自我的围墙之外,是学霸们孜孜不倦熬夜

苦读的身影。

遥想两年前,我们为了一个分数、一张薄薄的纸紧张而兴奋。现在,我们还是为了一张纸在努力。有些人浑浑噩噩,过着暂时的神仙般

的日子,忘记了当年为一道数学题奋战半夜的自己;有的人似乎把

梦想刻在心上,一步一步向它接近。毕业的学长说,大学课程排的

那么宽松就是为了消磨大多数人的意志。在空虚中,在韩剧中,在

游戏中,我们度过了四年。结果是,我们要在悔恨中,在遗憾中躲

过余生。一直不够努力,所以根本没有资格和别人拼天赋。没有进步,是因为我们一直很舒服。

一直觉得自己是思想上的常人,行动上的矮子。想的很深刻了,常

常不能“跟着感觉走”。毕竟我也是个俗人,跳出体制需要的不仅是

勇气。况且这世界有那么多的诱惑,手机、游戏、大长腿。改变不

是一蹴而就的,导演编剧们也是想多少引起社会的思考吧。这一点,的确做到了。

【篇二:《录取通知》观后感】

《录取通知》观后感

刚开始不知道课堂上看的电影叫什么名,一个同学说她看过,叫

《录取通知》,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深深的触动了我,因为曾经我们

也一样经历过高考,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想起了我们自己曾

经相似的经历。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多少学子祈盼通过高考来改变人生命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命运,每年的五六月,无数学子在为之

日夜奋战。手握一纸珍贵的录取通知书,那张录取通知书上大红的

印章承载了每个学子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辛酸,憧憬着象牙塔的各种

美好,寄托着无限的人生理想,幻想着功成名就的荣耀时刻,此刻,沐浴着夏季火热的阳光,那时我们沉浸在幸福的海洋,如愿以偿地

来到了大学,才有了今天能做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面,聆听学识渊

博的老师授课。而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和我们一样的热血青年,可是

他们不是你乖乖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主人公巴比特平时不爱学习,毕业的时候被八个大学都拒绝了,可是毕业了,不继续学习就

得像同学一样出去上班,做一些劳力活,他可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再者,父亲是典型的唯知识论,认为不读大学没有前途,面对每天

父母对自己是否有大学接受的关切,巴比特此刻似乎才真正体会到

了没有认真读书的痛苦,还在读初中的妹妹就已经在为了大学升学

做准备了,虽然他不认同妹妹天天只有学习的这种方式,却也不得

不承认未雨绸缪还是有好处的,此刻为了自己的大学他也迷茫起来了。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终于他自己伙同好朋友,伪造了一个学校的

录取通知书,他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当巴比特的父母看到录取通

知书的时候,在父母抑制不住的高兴背后,其实我想巴比特内心也

是百感交集的,他这样做让父母不再为他而担忧了,可是毕竟这些

都不是真实的,欺骗父母的内疚和自责云绕在心头,看到那里的时候,我也想起了我自己的父母。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恩于

他们,在我们失意绝望的时候,父母是让我们停歇的温暖港湾,在

我们迷惘无助的时候,父母是给我们鼓励的加油站,也许是随着我

们慢慢的长大,才更加懂得了被爱的幸福和感恩。影片中巴比特的

父亲几次询问关于他的大学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

期待,容不得有半点失误,也因为这样,巴比特为了让父亲相信自

己的大学是真实的,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租房子伪装成为一个真正

的大学,尽管这个大学是一个旧的精神病院,可是经过他们的精心

装扮,却还真像了一个大学的模样,有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大学名称,设计了学院的徽章,制作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学院网站,让巴比特心

思缜密的父亲也没有看出破绽。对此我不得不佩服他们敢想敢做的

行为,很多时候也许我们也像主人公一样有许多的想法,对现实社

会也有很多不赞同之处,可是我们多半做了顺应的顺民,没有足够

大的勇气去付诸实践,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想法,没有想法的生

活就如一池死水,没有任何波澜,起不了任何涟漪,最后只能在孤

寂中默默走向生命尽头。有想法并敢于实践,我觉得是影片中主人

公最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之处,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老是

选择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我们还处在青年时代,一个人如果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都不敢让自己的想

法到地面上来走走,那就永远只能胎死腹中了,青春是我们唯一的

权利,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利用,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了梦想而不

懈努力奋斗,即使最后可能是飞蛾扑火般的毁灭,我们也为自己的

青春无怨无悔。

好友制作学院网站的时候为了让巴比特的父亲觉得更加真实,增加

了一个录取的选项,而且是不设限制的,这样一个乌龙造成的后果

就是,来了一百多位和主人公一样没有被任何大学录取的,却无意

被这所假学校录取了,可就是这阴差阳错的意外,造就了多少个幸

福的家庭,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自己的孩子终于有学校愿意接受了,他们如释重负,一个精神病治愈的孩子说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的父母第一次对他说为他而骄傲。就是这样一个虚假的空名

学校,承载了无数孩子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望。这样突如其来的情况,巴比特本想告知他们真实的情况,可是面临这些满怀期待和梦想的

一群人,他不忍心摧残别人的梦想,正如自己曾经被八所大学拒绝

一样,那么要延续这个谎言,就需要把这个空有其名的学校,办成

一所真正的大学,没有办学经验,不懂学校管理,可是,巴比特并

没有就此妥协,他去了好友的哈蒙学院听课,了解课程设置,咨询

学校领导,了解如何进行学校管理。可是南哈蒙学院是一所特别的

学校,他们的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爱好各不相同,而且大多都是不

喜欢学习的学生。巴比特针对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课程表,

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彼此相互为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身

特长,课程制定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兴趣,让学习不再固定模式化,

不再沉闷。现代大学教育,虽说在

不断的改进,也在努力以培养多样化有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但是我

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大学里面,课程还是以知识性理论性强的课

程为主,需要学生具有相对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理解领悟到能力,

而这必然会限制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实际活动层面的不足,能说会道,可以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背得滚瓜烂熟,说到世界面临的局势可以

侃侃而谈,而当真正身临其中,处理一个棘手的局面,却不知所措。更有甚者,不会做饭,不会洗衣,基本生活离开了现代科技发明就

无法继续,当然正规传统大学教育不否认有它自身的价值,可这样

正好说明,社会需要一种类似南哈蒙学院那样的学校,以学生兴趣

为主,注重学生自身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贴切的能力发展,旨在

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传统正规大学教育与这样的教育相结合,才真正体现了让人人都有进步的地方,教育模式需要多样化。

看完这部影片后,尤其是最后主人公在法庭上辩护的那段话,让我

也真正领会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不是培养社会和国家的

顺民,教育的目的更应该在于培养有个性有想法的人,而这一点正

是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弊病之一,对于即将投身教育事业的我来说,这也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注重和思考的地方,教育应该是以学

生为主导的活动,教师传道授业,最重要的是呵护好学生的创造力

和想象力,尊重学生选择自身发展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篇三:2009010320录取通知观后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观《录取通知》有感

经同学推荐,我看了《录取通知》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它给我的

感觉就是四个字——不可思议。一个连续被八所大学拒绝的人竟然

将一所不存在的大学由骗局变成了现实,看起来荒谬,但这正向社

会大环境已经形成的某种观念提出了质疑: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大学

生涯,才是未来会成功的前提?从电影来看,很显然不是。

现在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都认为,只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有

希望成功,而且都觉得从大学出来的人,要比其他人更有思想,学

历已经成为个人能力和才智的证明。《录取通知》就像是一个用来

让人清醒的警钟,告诫那些仍然身陷因无法升学而异常苦恼的年轻人,虽然进入大学已经成了社会标准中的“优秀级别”,可是对于个

人来说,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形式,而不是都像无头苍蝇一

样硬要挤上那座独木桥。bartleby gaines用他自己的举动挑战了美

国的教育体系中的缺陷,让几百名不被其他正规大学所接受的年轻

人重新捡起了自信,发挥他们被剥夺的创造力,坚持自己的爱好,

自己决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和应该学习的科目??谁说学生自己不能

当老师?在南哈蒙就可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拥有从各方各

面汲取知识的权利,没有论文和考试的压力,只有运动和实现愿望

的乐趣。

我对bartleby gaines的看法,由最开始的不理解、不赞同慢慢转

变成了佩服、支持。他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伪造出南哈蒙,本以为

可以只在父母来的时候演演戏,结果因为南哈蒙学校网站的一个小

疏忽导致300多名被大学拒绝的人来到了这里,混乱的局面中他表

现出的冷静和睿智,虽然是电影中的情节,但还是让我想为他鼓掌。他知道蜂拥而来的都是和他一样被大学抛弃的人,如果当即告诉他

们真相,跟他们说,你们来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大学,只是一个骗局,你们还是以前那些没有学校愿意要的人,那结果会另他们沮丧,自

暴自弃,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形式。bartleby放弃了这种做法,

他来到哈蒙大学的课堂旁听,去了解大学的运行模式,依靠同伴们

成功地管理起了这个假大学,让他的同学们在这间学校做自己想做

的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其实,这也是我边看电影边期望看到的

情节。

在影片快接近尾声的时候,bartleby所创建的学校被封了,看到这

一幕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遗憾,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它会给我们一

个好结局,他们赢了,学校允许被试用了。看完应该很开心才对,

可是在开心之余,我更加觉得这并不现实。因为我知道这种事如果

真的发生,特别是在中国发生的话,那么不止是学校被封,bartleby 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全国范围内铁定会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各

大网站、新闻媒体都会不遗余力地来报导、议论此事。

撇开这些先不说吧,看完电影后,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最后bartleby在听证会上为自己的学校辩护的那段话,让我也真正领会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不是培养社会和国家的顺民,教育的目的更应该在于培养有个性有想法的人,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弊病之一。正如前面提到的,这种事绝不可能发生在中国。

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对于年轻人来说,要敢于创造新事物,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呵护好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尊重学生选择自身发展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形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是只有大学传统式的教育才能让我们实现理想,我们要敢于创新,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回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