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气周流浅谈气机升降脉理

一气周流浅谈气机升降脉理

一气周流浅谈气机升降脉理
一气周流浅谈气机升降脉理

一气周流浅谈气机升降脉理

寸口三部脉不仅反映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之盛衰,而且反映五脏六腑之气机顺逆。左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上升;右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下降,即谓之;左升右降。与人体駆肝之左升右降相应。而单看左手,亦自有升降;左尺肾阴升而左寸心火降;单看右手,亦自有升降;右寸肺气降而脾气升。

一方面,对气机的升降失常进行诊断。强调重视左右手的气机的顺逆:升降正常为顺、升降相悖为逆;当升不升或升之不及为逆;当降不降或脉气上跃腕横纹为逆;单手脉上重下轻或上轻下重皆为逆。即《内经》中曰:太过不及皆为病。因此,引伸出平脉,即非病态脉象。何为平脉?平脉即言脉气之平和,粗细相当、大小相当,以无郁滞感为平。

另一方面强调是否有郁脉的存在。何为郁脉?郁脉从“郁”字而得,“郁”即壅滞,不通畅之意,即《内经》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郁脉即《内经》言独大者。在手感上亦能明显感觉到脉象“壅滞”感或脉象的“粗大”不均一。

第三,也是最显示中医神奇之处,能通过脉象结合中医理论推理出病人的基本症状。

第四,从脉象及脉势上得出诊断之理、法、方,药。

郁脉的部位及含义

郁脉可以存在于双手寸、关、尺任何一部,如一道屏障阻碍气机的畅通,因而影响双手气机的升发和肃降。

郁脉最常见于:

(1)左关:大者为肝,细者为胆。肝主疏泄,疏泄正常才能保证全身气机正常。而七情所伤最易导致肝气失于疏泄,疏泄不及而生郁也。出现胸闷、乳房胀痛,喜叹气。男性脂肪肝,女性乳腺增生,月经失血块及痛经。肝胆经脉互为表里,肝疏泄不及影响胆汁下泄,久则胆郁。出现肋痛,肩背痛。左关郁滞化火则口苦、性急易怒。

(2)右关:浮沉不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经互为表里。胃气不降则胃郁,饮食壅滞胀满。食积、胃胀。脾滞则多为脾阳不足而郁滞脾滞。右关郁滞化火则嗳气泛酸。

(3)左右关部皆郁滞:整个中焦满闷不舒,气机痞塞、壅滞。郁滞久则化火成瘀,心急易怒,口苦,胸闷痛。还会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4)左寸:浮取得郁脉为小肠经气郁滞,小肠经不通影响心脉,出现心慌心悸。稍沉取得心脉郁滞,心主血脉,多为心包络脉瘀血,出现心不疼痛。

(5)右寸:浮取得郁脉为大肠经气郁滞,传导障碍,表现为大便干燥或便秘;稍沉取而得郁脉为肺气壅遏,肺失宣降,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肺主皮毛,宣降失司郁热内生,而至痤疮繁发。

(6)尺部:尺部郁滞多为湿邪壅滞下焦,易化热而成湿热。其中有肾阳真不足与假不足,区别鉴于足裸下太溪脉,太溪脉有力为肾阳被湿郁遏;太溪脉无力为肾阳真不足。

(7)左右手寸关之间:此处郁滞多为阳气上升受阻,气、痰、湿郁于胸膈。

(8)左手关尺之间:此处郁滞为小肠腑有积滞。

(9)右手关尺之间:此处郁滞为大肠腑脉时指下了然。

气机升降失常的几种典型类型及临床

气机升降失常包括气机升发太过、气机升发不及、气机上重下轻、气机上轻下重、气机壅遏中焦等,其中都有郁脉影响所致。

气机生发太过:脉象上显示为脉气上跃掌横纹。

左手脉气上跃掌横纹:“火性上炎”,因此,此种脉象升发太过即为化火。可以是心火,也可以是肝火。临床上同时可以出现左关部郁塞,胆火扰心。临床表现为口苦、口干、心烦易怒,睡眠浅、易惊醒,性急毛躁等。

右手脉气上跃掌横纹:肺胃气不降反上逆,浊气随之上泛。临床上出现咽喉、食管及胃部不适甚至灼热感、溃疡面,打嗝或泛酸;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而大便初硬;或可出现痔疮或脱肛。

气机升发不及:通常表现在左手或右手寸关之间郁滞,甚至双手寸关之间郁滞。表现为膈中痰气互结,气机上升受阻、升发不利,清阳不升。临床表现为头昏沉不清醒,或有头昏、头部恶风,蹲起时眼前发黑,胸口满闷不舒或自觉有痰。

气机上重下轻:这不等于气机升发太过,但脉象显示气机上冲之势、气血并聚于上焦,而虚于下,显得头重脚轻,上热下寒。临床表现下盘不稳、走路腿软,腿怕冷发凉,心烦易怒,头胀痛,容易脸红。

气机上轻下重:明显地下焦阳气被寒湿郁闭,清阳不升,气机下陷。腰部以下湿重,阴部潮湿,腿冷或沉重或浮肿,双脚冰凉。

气机壅遏中焦:也属于气机生发不及的一种,但双关部郁滞明显(双关独大),寸尺均不足,即脉大而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临床表现纳少或纳呆,大便少而不畅,胸闷滞,头昏沉,腿无力不喜运动,易疲劳等。

脉势及理法方药

小柴胡脉:左手寸关之间郁滞+右寸郁滞。理:肝木郁滞反侮肺金。法:疏肝解郁佐降肺气。方:小柴胡汤做底方加减。药:增强疏肝力度,可加香附子、郁金、木香、

桂附地黄脉:双手气机上逆。理:阴不涵阳,虚阳上越。法:引火归原,引气下行,交通心肾。方:桂附地黄丸做底方加减。药:降气之药如枳实、竹茹、枇杷叶;加龙骨、牡蛎固摄肾水以安龙火。(双手脉象上越,尺部空虚:左降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右降用---枇杷叶、竹茹、炒枳实。奠基配重用桂附地黄丸。)

补中益气脉:双手气机上轻下重。理:湿遏清阳。法:升阳提陷或升清降浊。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药:增加升清力度则加葛根、桂枝;增加降浊力度则加附子、黑豆、泽泻。

逍遥散脉:气机壅中焦。理:肝郁乘土或土湿木郁。法:疏通中焦。方:逍遥散合四逆散。药:增加行中理气则加木香、桔梗、枳壳或枳实,健脾益气则加苍术、白术、

交泰丸脉:气机上重下轻。理:阴不涵阳,虚阳上越而致心火亢盛。法:引火归原,引气下行,交通心肾。方:交泰丸化裁。药:加龙骨、牡蛎固摄虚浮之龙火。

附子理中汤脉:左手气机上轻下重右手气机上重下轻,即左尺郁滞、右寸郁滞。理:心肾阳虚。法:温补心肾之阳。方:附子理中加桂枝汤。药:加泽泻、黑豆利湿则阳自旺。

此脉势将一些常见典型脉象提炼出来并列举一二,犹如武功之剑招或拳套,有一定的套路。它是以脉诊为主,其他望、问、闻为辅助的诊断手法,此脉法一旦确定脉势,则理、法、方、药自然而成,有是病用是药。诊病的最高境界或与武学相似,无招胜有招,不受一方一药之限,在脉法与用药上则须把握一个重要原则,即《内经》所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不足,损有余。”何为虚?不足为虚。何为有余?实则有余。在脉上如何体现?郁脉则是实脉,郁脉在左寸心

部则为血瘀,郁脉在左关肝部则为气郁,在左尺则为湿郁;在右寸肺部则为气闭,在右关胃部则为胃气壅滞,在右尺亦为阳为湿遏。郁脉即为实脉,则要损之有余或泻之。那么,血瘀则先行气,气行血自行,少佐以活血化瘀;肝气郁则疏肝理气;湿郁则利湿解郁;气闭则宣降除闭;气滞则行气除满;阳为湿遏则利湿升阳,湿去阳自旺。同样,六部之虚脉亦如此,虚则补之。然当注意,五脏皆有体用,体为阴则用为阳。久郁则易化火化热,火热易耗气伤阴,故而损有余之后仍当补其不足,此为补之一也;而脉中之不足,亦当补之,此为二也。切脉时,何之脉之不足?有实则有虚,有郁之处,其旁则虚。气机上升皆受阻,受阻之上为虚。如左关肝郁气机无以上升到寸步心脉,心脉常不足;左尺肾脉郁滞严重,常关部、寸部皆气机不利,以此类推,凡脉皆如此。六部脉不能皆郁(极少),然六部脉或能皆不足,此为阴阳气血俱损也,谓之则为气血同补也。

方脉互推

郁脉之理方药随脉既出,则亦可从用药上反推病人之脉象,如任选两方:分析,方药一:香附子,郁金,龙胆草,葛根,黄芪,木香,枳实,竹茹,附子,白术,茯苓,干姜,白芍,生甘草。

凭此方药,可推断病人脉象右尺郁滞,左关部郁滞,左寸不足且上跃之势。推理症状:头昏沉不清醒,急躁易怒,胸闷,痰多,腰部

湿重,怕凉,双腿困重,易疲劳,或有膝关节不适,不易入睡等。理:肾阳被湿郁遏,肝郁化火,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方药分析:香附子、郁金疏肝解郁,龙胆草苦寒泻肝胆之火,黄芪、葛根升举清阳,木香行气宽中,枳实、竹茹降逆,附子、白术、干姜、甘草即利湿温阳,白芍收敛肾阳恐浮火上跃。

方药二:

黄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枣,香附子,郁金,当归,苍术,白术,茯苓,葛根,木香,炒薏苡仁,鸡屎藤,枇杷叶。

推断病人脉象:整体脉象偏弱,左关稍郁,右关弱,左寸不足,右关尺间稍郁。推理症状:面黄纳差,心烦,头昏沉,腹满或有大便少。理:脾虚肝郁。方药分析:黄芪建中大补中气尤其虚劳赢瘦,香附子、郁金、当归疏肝养血,苍术、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利湿,木香,葛根升举清阳,鸡屎藤、枇杷叶降气除积以增下行之力。

方药三:

生牡蛎,白芍,虎杖,玄参,当归尾,桂枝,白芍,枳实,竹茹,茵陈,大黄,栀子,淫羊藿。

推断病人脉象:左关郁滞,左尺不足,左寸不足。症状:口干咽燥,面黄,心烦易怒,眠差,小便黄,可能存在肝脏疾病。理:肝郁化火且灼伤阴液。方药分析:与上面两案同样存在肝郁,但此处未用疏肝之药,考虑到阴液已伤,而疏肝多为辛燥之品,用之更伤阴液,故而玄叁、牡蛎滋养肾水以补肝之亏,当归尾、白芍活血养血以补肝体,虎杖、枳实、竹茹、茵陈、大黄、栀子以清久郁所生之湿热,虎杖、淫羊藿以补久病而致肝肾之虚,白芍,桂枝以调气血阴阳。

懂得气机升降就懂得中医治病的精髓

中医的理论很简单。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中的。肾在最下面,属水的脏器。中医讲肾是水中有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肾火向上走,使脾土温暖,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各处。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向全身输布。脾气从左边向上升。肾中的水,水生木,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生发了,方向向上,肝之气也从左边往上升。随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说法。所以,身体左边上升的腑脏有病,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肝属木,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里有肺和心。木生火,火,五脏属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肺属金,主肃降,气机就开始

往下降。心火本是要上升,但因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着降,一直降到肾中去,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寒。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就叫着“水火既济”。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上面热,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心是恶热的,热,心就会有病,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而下寒就会腹冷,下肢凉等。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气就下降。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顺应“胆随胃降”之说。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气不下行,不下行就会上逆,胆汁会反流,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人体的属右边下行的腑脏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气机下行遇到了问题。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肺气,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气机运转模式。脾胃一阴一阳在中,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轴来转的。再依据五行生、克、乘、侮原理,及五脏呈五色的的“诊疗观”,以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就能用观望形体,五官面色,嗅、闻、问、听、切按体脉,经络辨病,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很容易找着原因。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转失常,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这时就可砭、可针、可灸、可药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就能恢复健康。

人体气机升降

从人体而言,“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天为阳,地为阴”(《灵枢·阴阳系日月》)。外为阳,内为阴。上统乎外,下统乎内。在上在外者有下降之性,在下在内者有上升之能。故人之

手三阳经脉(小肠、大肠、三焦)从手走头(从外之内为降);

手之三阴经脉(心、肺、心包)从胸走手(从内之外为升);

足之三阳经脉(膀胱、胆、胃)从头走足(由上之下为降);

足之三阴经脉(脾、肾、肝)从足走腹(由下之上为升)。

五脏为阴属地气,六腑为阳属天气,故五脏需升则健,六腑以降为顺,但五脏六腑又各有升降。如心肺居上,属清阳之天;肝肾居下,属浊阴之地;脾居中央,为清浊共处之所。

在上之心肺,从右而降;

在下之肝肾,从左而升;

在中央之脾脏,为升降之枢纽。

人体气机在脾的斡旋下,升降有序,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升降因时而变化的特征是,春夏属阳而主升浮,秋冬属阴而

主沉降。

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首要

的功能。它直接影响着人体的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五脏与五脏之间,五脏与六腑之间,五脏与气血津液之间,五脏与四肢之间,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运化状态。可以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寿命。气机出入升降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运化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吐故纳新,活化机体功能的作用,出入升降功能一旦紊乱,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状态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气机运化是以气机出入升降的状态为评判标准。在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中就有其详尽的说明:“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我们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的作用异常的重视,它关系到人的生命与人的心理和生理运动。如果没有了出入升降,人的生命与生理活动也就不存在了,人之所以有生命与生理活动,就是因为有了气机的升降出入。气机的升降出入使人体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场有了很

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带动了五脏六腑功能的运化,形成了很好的的作用。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吐故纳新,因此,保持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的稳定,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生命就会受到危害。气机的出入升降在中医学的理论中,是泛指人体内外气机整体的出入升降的作用性能,不是对人体体内脏器和某一项功能的单一运动而言。从中医学基础理论人天本一的角度看,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与人体身外气机能量场的运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体外气机能量场的运化状态决定着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作用。气机的出入升降是指人体整体的功能代谢而言,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体现。人体消化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都在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带动下进行整体而有规律的运化,一旦气机出入升降出现紊乱,这些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同时,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紊乱会影响到人体内外气机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体体内气机出紊乱也会引起气机了入升降功能整体性的紊乱。整体性、统一性是中医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观点,中医学所认为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是以宇宙自然规律为基础,将宇宙自然中的所有一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是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统一而有规律的进行着合理的运动。中国古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认为,人与宇宙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以载然分开。人体上的一切生理与心理活动都与宇宙自然规律息息相关,宇宙自然的一切物质与场的运动都是在一个规律之中。这种理论观点可以从宇宙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中看得到,宇宙中星系的运动,如太阳黑斑的爆炸会对人的心脏、血压产生

影响,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等等。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紊乱主要是宇宙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饮食无规律以及五脏气机运动不规律造成的,而人的心理活动对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精确的指出了人的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天元纪大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人在遇到某些事情时,会产生多种不稳定的情绪,这些不稳定的情绪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体的身外气机场与五脏气机运化功能。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心理情绪的紊乱引起五脏气机功能运化的紊乱,从而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某一个脏器功能或其他某一个功能发生紊乱都会引进起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整

体性紊乱。

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经文中的“神明”指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会使人体气机运化状态有规律的运化,形成一个很有规律的气机周流状态,反之,就会严重的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化,导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人体外气机场与五脏气机运化状态,这是人们身体是

否健康的重要基础。因此,调整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对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人体五脏与其他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如同一部精密的计算机,各项功能在宇宙自然规律中有机而整体统一的进行着运化。而进行运化的基础是在人体内外气机场运化之上。中医学古典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气为本源,因此,气机运动是人体气机出入升降状态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生存于一个无比巨大的气机能量场中,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吐故纳新的主要作用手段,从人体的形体结构来看,人体的上中下、前后左右形成了气机运动的构架。人体的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后为阳前为阴。气机运动在人体外的运动规律为:自然界中的地气由下向上升,天气由上向下降,人体左侧阳性气机向下运行,右侧阴性气机向上运行,后面阳性气机向上运行,前面阴性气机向下支行,腰胯气机由左至右运行。根据气机不同性质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气机由头沿左侧向下至足,再沿右足向上至头,形成了一个循环。身后的阳性气机由足向上至头,再沿前胸向下至足形成了一个循环。腰胯气机由左行至右侧,再由右侧行至左侧形成了一个循环。由这三个气机循环结构组成了一个立体性的整体气机循环结构,从而带动人体内部气机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同时,在人体上,人体的右肩至左足,左肩至右足,交叉的形成了气机的运动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医学中人体交叉神经的作用方式相同,并且于上面三个气机循环结构同为一个整体,参与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作用。这种在人体上交叉运化的气机运动方

式在中国的古文化理论和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就有其记载和描述。在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论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鬼柳,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这段内容是论述五行先天之气在天体中运化的模式,而戊和已则在东南方与西北方相对的位置,戊己在五行中属土,居于五行中的中宫,主运其他四行,是先天五行之气机运化的通道,如果这个通道不通,五行之气的运化就不可能完成。这种五行之气的运化模式是宇宙规律的始然,不可不通。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是以这种模式进行运动的,人体也是如此,人体上的五行之气就是按照这种气机运动模式进行运化,使人有了生命的活动。在中国古文化对于天体的研究中,对于这种五行气机运化有详细的图解说明。南方丙丁轸翼张星柳鬼井戊角参亢觜东乙氐毕庚西房昴方甲心胃辛方尾娄箕奎己斗牛女虚危室壁

癸壬北方

二十八星宿五运图

从人体的体位来看,人体的右肩处于空位的位置,左足也是处于空位的位置,这样在人体上就形成了一条气机运行的通道,右肩的位置就称为天门,左足的位置就称为地户。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人体

的左肩与右足也是一条气机运行的通道,只不过是这条气机运行通道与右肩和左足有性质上的差别。左肩与右足的通道为虚,右肩与左足的通道为实,在人体上形成了交叉形式的气机运化状态。这两条气机运行的通道对五脏气机和人体整体气机的运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在人体上,气机的运行方向不是单向运行的,在气机向一个方向运行时,还有与其相反逆行气机在同时运行,形成了一正一反一实一虚的运化机制。正是这种气机运化机制带动了人体气机进行不断的运动。在人体内部,气机的运动也是按照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的规律运行。在中国古典文化对人体气机运动研究的理论中,有大小周天的描述。中国古人认为,人体的生命能量源头是在关元气海一带,是人体原始之气储存的地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称之为丹田。丹田的位置在人体的中心,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阴阳关系就是在此处为分割点。以这一点横向水平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纵向立轴而分,左为阳右为阴,侧向立轴而分,后为阳,前为阴。气机由丹田开始沿任脉向下经胯下经会阴穴沿督脉向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再沿百会穴向前向下行至丹田,形成了一个周流的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小周天。然后,在丹田经过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的中心向上行至左肩,沿手臂的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后经手臂外侧向上行至左肩回至丹田。经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的中心向上行至右肩,沿右手臂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再沿右手臂外侧上行至右肩回至丹田。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内侧向下行至左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内

侧向下行至右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气机周流状态,这样在人体的内部就完成了一个气机周流的过程。这种在人体内形成的气机周流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大周天。以上大小周天气机周流的方式,是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同时的进行周流,不单是体内的气机周流。这种气机周流的方式是人体内气出入升降功能的根基,如果气机的周流出现问题,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将发生紊乱,影响人体的吐故纳新功能。经脉穴位是人体体内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与转输的重要出入通道,也是人体气机出入的门户,在人体的气机出入升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体的某些部位上的穴位,在中医学理论中称为:要穴。其意义是,这些穴位在人体内部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时,起到与外部气机联络和转输气机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中,一些经脉穴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命门穴、神阙穴、劳宫穴、膻中穴、印堂穴、大椎穴、长强穴等穴位,以及经脉中的督脉、任脉、带脉、冲脉、十二正经。百会穴在人体头顶部中心的位置,是宇宙自然之中阳性气机在人体上的汇聚之地,涌泉穴在人体的足下,是宇宙自然之中阴性气机在人体上的汇聚之地。天地之气的交流,在人体上主要的就是从这两个穴位上出入。在现代西方人体科学的研究中发现,在人体上具有多达七个连续而又互相渗透的能量流围绕,并渗透着人体,能量流由头顶经身体中心直下,由足底分别向上至头顶,形成了不同方向的能量环流。从以上对人体气机能量运行的结构形式来看,这种结构就如同地球轴

心线与经度线纬度线的结构形式一样,人体形成了一个自封闭的空间结构,而穴位则是这种结构内外气机能量出入的门户,这些气机能量出入门户的开阖就成了人体气机出入升降最为关键的部分。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与人的心理活动与身外气机场和五脏气机的运化分不开。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将人的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作用阐述的很

清楚,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开篇中明确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有所愿”。从这两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视,告诉人们人体疾病的产生与衰败的原因,如何调理人的心态,使人的身体健康长寿。“人有五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的心理活动与人体的五脏气机运动息息相关,起伏变化很大而且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可以导致阴阳五行气机运化的失调,引起身体内外气机的整体性紊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脾气暴燥、思虑过重、情绪低落、喜怒无常等状态,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脾胃不适、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干燥、肝气胀满、内分泌失调、睡眠失常等症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心烦意乱,很容易发火的状态时,这个人就会产生

大便干燥的现象。在五行气机中火位气机具有上炎之性,火性气机太过会影响到人体的水液分泌,产生大便干燥,排泄困难。由于体内气机的紊乱而致使体外的气机不能很好的与体内气机进行交流,使得阴阳气机的出入升降不能正常的进行,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人体吐故纳新功能的作用。人体内外气机的运动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到阴阳气机之间的运化状态。一个平和的心理活动状态,能使内外气机处于一个有机而平稳的运化状态,否则,复杂而不平和的心理活动状态,会使人体内外气机经常处于一个紊乱的状态。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自然界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学经典理论认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在自然界中,随着地球外在环境的变化与地理位置的不同,气机的变化也就不同,这些都是引起人体体外气机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春天的风气过重,就会引起人的肝火过旺,肾水失调,从而引起五脏气机运化紊乱,导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出现紊乱的现象。因此,在一年四季的变换时,人体往往会发生某种季节性的疾病,就是由自然界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所以,人体外气机场的运化状态就成为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是否平稳

的关键。如果人体体外气机场始终处于一个稳定而有规律的运化状态时,就会对一切外来的不均衡气机进行有序的协调,使气机始终处于一个平和而稳定的状态,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状态就不会受到破坏,保持一个完整而良好的状态。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是人体疾病治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收藏人:彤彤2365 2014-08-29 | 阅:357 转:30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 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 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 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因为没有水汽上蒸,阳光过于猛烈,青天不能凉肃,这叫心火上炎。青天不能凉肃,心火刑克肺金,于是咳嗽痰饮吐衄血种种病生。这种情况下往往下寒而上热。 青天不能凉肃,雾露不降,西方树木和西方大地之土便燥热,这叫胆胃上逆,呕吐反胃噎膈消渴和相火上炎胆病生。青天上面的温气不能随雾露下降入地下水,便造成水寒,于是三焦失约,膀胱不温,淋癃遗泄之证生。 肝脾左升肺胃右降,脾胃土居中调度升降,肝胆居中运行升降,心肺居上,肾居下。这就是人体的小宇宙圆圈运动。 说起来也非常有趣。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1.阴阳变化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 1.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

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气化)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其中,尤以气的升降运动在胃肠动力的调节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与反映,两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存在着生理与病理的密切联系。 1生理上的联系 气的升降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胃肠运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生理机能,所以气机升降与胃肠运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无升降,则无正常的胃肠动力。 “人以水谷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水谷经仓禀之胃受纳、腐熟,下传小肠,其精微由脾气化而上升,其糟粕由小肠化而下降,继由大肠传导,变化而出,只有胃、脾、小肠及大肠之气的一系列功能正常,才使精微得化,糟粕能出,水谷更进。意即人体营养物质的摄取,需要胃肠道的正常运动功能来保证。“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气升以化精微,气降以除糟粕,气机升降实为胃肠协调运动的前提和条件。 胃肠运动与胃、脾、小肠及大肠之气机升降有直接的相关性。胃、小肠、大肠为腑,以通降为顺;脾为脏,以升为职。清代叶天士云:“纳食主胃……胃宜降则和。”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必须下行小肠。“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这种虚实更替是胃气下行作用的表现,也反映了胃肠的协调运动。小肠下输残渣功能,在《医贯·内经十二论》中即有阐述,小肠能将“滓秽之物,则转入大肠”,而大肠为传导之官,最终将糟粕化为粪便,排出体外。根据脏象学说,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是胃降浊作用的延伸。所以胃、小肠、大肠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可统以胃主通降来概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自进餐后,近端胃的张力即降低(胃在这种状态下即可接受食物),远端胃在开始几分钟呈无规律的时相性收缩后,即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自胃体至胃窦收缩蠕动,从而使食物逐渐从胃运送至十二指肠和小肠,通过小肠和结肠的推进、分节运动,经由肛门排出。这与中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脾胃的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密切,脾气健旺,精微得运,始能升清,以助胃通降,正如程杏轩《医述》所谓:“食物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呼,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出,幽门开而糟粕弃矣。”脾升是胃降的前提,胃降是脾升的保证,只有清气正常上升,浊气方得以更好的下降,而浊气之降更促使清气之上升,相得益彰。脾升胃降协调作用,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输布全部生理过程。 胃肠运动不仅与脾胃之气机升降直接相关,与肺气的肃降、肝(胆)木的疏泄亦有间接的相关性。肠中糟粕的得以排出,有赖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肺气下降,津液随肺气下润肠道,推动糟粕下行,促进肠道传导与排泄适度有时,即促进了代谢产物的输导排泄。肝的疏泄功能是通过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来调节胃肠运动的。肝气的疏泄正常,是脾胃气机升降协调的重要条件,故有“土得木则达”(《素问·保命全形论》)之说。肝气的升发不郁不亢,有利于条达脾土、大小肠,使其正常地发挥运化水谷、分清别浊、传导排泄的生理机能;胆之经脉下行,其气主降,胆气和降,助胃纳化,通利三焦,降泄而下;肝、脾为脏,胆胃属腑,相互协同共同促使脾升胃降的气机和谐,完成胃肠正常动力的生理功能。 2病理上的联系 1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 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 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学习,越是感到美不胜收。春节以来,坚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可能有些理解还不一定正确,尚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善。现就学习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着眼。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二、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 关键词:气机升降中医治疗指导作用 中医医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在数千年与人类各种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多种流派并存的理论学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它在造福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博大精深,其中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各家中医流派所推崇。我们今天的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认真学习并重温气机升降理论无疑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气机升降是人体脏腑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升和降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内经》指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又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患病,则可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反之,升降失调又可导致机体百病丛生。所以《内经》又指出“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而历代医家亦对气机升降极为重视,提出诸如“生死之机,升降而已”,“明乎脏腑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等经典论断。虽然升降失调所涉及的脏腑功能之间关系复杂,但中医脏腑功能升降理论认为,肝、脾、肾主升,心、肺、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均主降。它们之间的升降合作保持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协调。笔者认为临床上脏腑功能失调在气机升降方面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不及。其中包括脾气虚(脾升不及);肺气虚(宣降无力);肝胃失和(肝气不升,胃气不降);六腑通降下行

功能失调,表现为便秘、癃闭、淋证、腹胀腹痛等证。 第二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太过。其中包括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腑降太过,其中包括腹泻、便溏、遗尿等证。 第三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反作。其中包括升之反作,例如脾气下陷之脱肛、久泻、白带过多;降之反作,例如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胆火上逆等证。 其中,脾胃升降理论是中医脏腑气机升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因为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中医理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另外,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随之下降。在临床上脾胃升降失常病机为脾阳不升,胃气不降。其证候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困倦无力、食不知味、纳减便溏等,治宜补气升阳益胃,即所谓“脾宜升则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代表方剂如张锡纯创立的“培脾升肝汤”以及李东垣创立的“升阳益胃汤”等等。在临床上常见的“浊阴不降”病证则多由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功能障碍导致,临床表现为胸闷、腹胀、便溏、厌食、呕吐等,治法上取“胃宜降则和”,代表方剂连苏饮(黄连、苏叶、吴萸、白豆蔻)加减治疗,以上这些病证表现均可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笔者在急诊科临床从事内科工作十余年来尝试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病,在现代医学中以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为生理病理学基础,特点为反复发

从气机升降谈六经病的病机

从气机升降谈六经病的病机 气机升降的基本形式是阴升、阳降、阴出、阳入,并为以中土为枢轴,火、金、水、木为轮周的协调运转所体现。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正常和异常的反映。因此,对《伤寒论》六经病的病机就可用这一理论为指导加以探讨。 一、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 太阳病主要指表证。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因此,首先应明了营卫出入之机。营在脉中为阴,卫在脉外为阳,营卫要协调,应当营出而卫入。如果营在内而不出,卫在外而不入,就是营卫不和,从而导致太阳病。太阳中风,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风邪为主,风性主散,卫气外趋,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从卫气疏漏之处外泄,故发热恶风而必汗出。太阳伤寒,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寒邪为主,寒主收引,营卫之气郁闭,卫气不得内入,营阴不得外达,故发热恶寒而必无汗。 上述二证皆当调和营卫。对营卫相离因卫气外趋者,当引卫入营,以桂枝汤治疗。对营卫相离因营卫郁闭者,当发表散寒,以麻黄汤治疗。至于对“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为何仍要发汗,并“先其时发汗”,乃因本证卫气并非总浮于外,而是时或外浮,故时或自汗出。但此时是营阴从卫气疏漏处外泄,故虽汗出,营卫仍不相合,必借助药力,复发其汗,使营阴泛达于卫,阳得阴恋而能入,卫气即不再外浮。其“先其时发汗”,即选择未汗出时服药发汗,无

非因此时营卫相距较近,营阴外达与卫气相合更为捷便而已,如此则药效易得,且汗出亦不会过多。徐灵胎所说“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之理,即在于此。 二、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 “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机。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故“胃家实”即胃气因实邪阻滞而不降。胃为阳土,其气不降,多呈阳热之气亢而向上,向外之象。如胃热弥漫于阳明之经,充斥于表里内外,见高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为阳明经证;如燥热相结,成燥屎阻结于胃肠,府气不降,见潮热、不大便、谵语、小便数、腹胀满、绕脐痛、脉沉实等症,为阳明府证。不论经证、府证,皆属阳土之气不降。阳明篇中最发人深思者,是“脾约”一证。原文为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对此条诸家多以胃强脾弱,脾被约束为解,但说理不透,如以气机升降理论解释,即豁然开朗。本证发于太阳病发汗、泻下、利小便后,亡津液,胃中干燥,虽有胃肠燥热,但毕竟以胃阴虚为主。阳土之气无阴液携恋而不能降,故大便硬,由此又引起了阴土之气的不升。《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所谓“常守”,即升降出入四者互为因果,恋守勿失。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轴,当其旋转之时,如胃气不能从右而降,则脾气亦不能从左而升。 本证即因胃气不降而约束脾气不升,故称为“脾约”证;但病本在胃,故列入阳明病。脾为胃行其津液,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布于全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发表者:赵东奇2119人已访问 调理升降气机,是调理五脏六腑疾病的一大法则。而调理气机关键在调理三焦。其理如余在《杂病纲要》中所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谷之道,属性从上、中、下焦统属的脏腑确定。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司决渎,主行气。 据现今研究,三焦不畅,气滞血阻,气肿、血肿、出血;情志抑郁、胸闷、失眠、头痛;胸腹胀满,痰肿;小水不利、隆闭、昏迷......可涉及到三焦统属的脏腑出现的症候,故有“善治三焦可愈百病”之说。 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脏六腑、水液代谢至今仍需深研。 善治三焦可愈百病,是以十一脏取决于决渎也。 治三焦关键是通调三焦使气血通调,十一脏功能恢复,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强,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调气的升降为首要,气为血之帅,气通则血也随之调顺,气血顺则十一脏的功能方可正常。 现收集专主升降的方剂: 1、柴胡、升麻、人参、当归、枳壳、陈皮; 2、柴胡、升麻、白术、获苓、陈皮、枳壳。 柴、升与陈、枳之间添加各脏的药物,可调各脏腑。 李东垣构方善用此法。 3、白僵蚕、蝉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此亦升降也,其与(1)的理一致。此方由杨栗山所创,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降阴中之浊阴矣。 4、白僵蚕、蝉衣、片姜黄、天竺黄、远志、合欢花具有调理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的功能。 肝胆火旺加柴胡、黄芩、川楝子、山栀、龙胆草; 心肝火旺肾阴不足加黄芩、白芍、炒枣仁、夜交藤; 心胆虚怯加竹茹、枳实、半夏、获苓、郁金、浮小麦;阳明燥结加大黄、杏仁、桔梗; 胃不和加神曲、莱菔子、连翘、陈皮 5、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苍耳子、羌活、细辛、川芎、赤芍; 4、5两方可能是3方的加减,都具有升降气机的作用,用于耳聋、喉痹、沙哑、鼻渊等。 病例1:李某某女46岁干部 面色苍白,乏力,纳差。后得一怪症,看书报只能垂目阅之,不能仰视。经西医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用药多种未能收效脉虚弱舌质淡白时愚正读《续名医类案》,知此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举所致。愚用李东垣方,调整脾阳升降之方: 人参12克灸甘草10克当归12克升麻15克柴胡12克陈皮10克黄芪18克白术15克枳彀10克生姜二片为基本方加减,前后服百余剂,视力恢复正常,人也吃胖。 病例2:黄某某男幼童关帝山林区黄技术员之子 三十多年前,患儿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省城大医院久治不愈,经友人介绍就诊,愚先用调整脾阳方加减,服至卅多剂,诸症皆失,后嘱服人参归脾丸,服廿多盒,化验检查正常。那时木材供应紧张,黄技术员送木料一立方半,愚按当时价付之。此事印象深刻,以供同人临证参考。 病例3:王某某女70岁居民 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觉,有时竟一夜失眠,服西药见效,但停药又失眠,白天头晕乏力,十分苦恼脉弦舌质红此肝阴虚火,用调整肝阴升降方加减: 白僵蚕10克天竺黄6克蝉衣10克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当归12克黄芩8克片姜黄8克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三剂一日一剂 二诊服药当夜入睡四、五小时,三剂尽,睡七、八小时。有时白天也有睡意,仍头晕脉缓去黄芩加桑叶12克天麻15克钩藤15克菊花15克。巩固疗效。 病例4、双某某女47岁家庭妇女

气机升降思想治疗肿瘤的理论研究

气机升降思想治疗肿瘤的理论研究 发表时间:2014-08-01T16:57:59.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汪莉杨桂华丁金芝[导读] 现代中医对于肿瘤类疾病的认识,多认为是在“虚”、“毒”、“痰”、“瘀”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产生。汪莉杨桂华丁金芝 (辽宁省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16000) 【摘要】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尤其在中医学中,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更是讲究。肿瘤的治疗亦提倡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的作用,清代著名医者黄元御在此颇有研究,现本文就根据黄元御的升降中医理论为根本对肿瘤治疗进行研究。【关键词】气机升降肿瘤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056-01 一、保护阳气 阳气旺盛,则化生阴精,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生机振奋,神安体健,则百病不染。阳气若伤,群阴即起,则百病皆作。黄氏认为:“阳性动而阴性止,动则运而止则郁;阳盛而生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生病者尽人皆是”;“人之衰也,火渐衰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基于这种崇阳的思想,黄氏临证多从阳衰、水寒、土湿、木郁而立论,治疗从扶阳抑阴入手,处处顾护阳气,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擅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半夏。《四圣心源》载方140首,其中107方用甘草,78方用茯苓,70方用桂枝,39方用干姜。 肿瘤的发病目前多基于“内虚”学说。如张景岳认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其内虚分阴虚和阳虚,然临床多见阳虚之证。如孙秉严即认为肿瘤发病时内虚以阳虚寒凝为主,并通过甲印、腮印、舌印验之临床,用药多以温阳散寒之品。李可临证亦多用附子等大热之品,以去除体内沉寒固疴。从临床治疗来看,除却放疗,因外来热毒之邪损伤人体,多表现为阴虚热毒症状之外,手术、化疗等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为人体元气的损害,尤其以脾肾之气损害多见,故而多见阳虚症状。临床治疗肿瘤时,需注意时时不忘顾护脾肾之阳气,辨证加用附子、干姜、杜仲、续断、菟丝子等温补脾肾阳气之品。另外,黄氏注重阳气取其“动”的特点,认为阳气的周流非常重要,临证不以大热之品纯补,而注意运化阳气,阳气化则不壅,故能温煦振奋、行气利水,发挥其生理功能。 二、气血升降 古代对于肿瘤的认识以“积聚”为主。黄氏认为:“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并且从中气升降的角度阐述积聚产生的原因“溯其原本,总原于土。己土不升,则木陷而血积。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癥瘕弗病也。积聚之病,不过气血…气不得血则不行,血不得气则不运,气聚者,血无有不积,血积者,气无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具体到肿瘤的产生,类似于肝癌的“鼓胀”,黄氏认为“中气之败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对于“噎膈”,黄氏认为“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而且因上窍不开“雾气堙瘀,化生痰涎”出现呕吐涎沫的症状。对于类似于胃癌的“反胃”,认为主因“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对于积聚产生的下寒而上热的病机,认为“气聚则金水失其收藏,阳不下蛰,是以寒生。坎阳左升,而化木火,及其成火,而又含阴精,故上焦不热,血积则木火失其生长,阴不上根,是以热作。”颇似肿瘤病人临床常见的癌性发热。而对于积聚的治疗,黄氏认为“其内在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并且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厚朴。 现代中医对于肿瘤类疾病的认识,多认为是在“虚”、“毒”、“痰”、“瘀”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产生。临床除应用扶正培本之法补虚培元之外,多兼以活血化瘀、燥湿化痰、解毒攻下之法。脾胃为生痰之源,因此燥湿化痰之本在于脾胃的调治,脾喜燥而恶湿,脾运则痰湿自除。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在临床上目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根源多因气滞血瘀,即黄氏所谓的气血升降失调,瘀滞而成。而解毒攻下法多用清热解毒,通腑泄下之法,主要以降为主。因此,根据黄氏的理论,立定中土,以气血升降为主线,灵活应用扶正、解毒、祛痰、化瘀之法,即可使中气轮转,四维周流,使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达到减轻病症甚至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崇阳温补 黄氏因受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及中气升降学说的运用,临证处方多以崇阳温补为主。其书中根据自己的学说自创方剂多首,用药多以甘草、干姜、桂枝、茯苓、半夏等为主。而且黄氏对于药性的理解,也以自己构建的中气为主的脏腑气机运动理论为基础,将药物分为土、木、金、水火四类,从而在理法方药上保持一致。如黄氏将甘草放于诸药之首,将其功效总结为:“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并进一步指出“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而且认为前人谓呕家和中满者忌甘草不可一概而论。对于附子的论述,黄氏认为其“沉重下生,走太阴而暖脾土,入少阴而温肾水,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也是从中气为主的角度,认为附子温脾,待脾气温则水火自然交融,可治水火不交之病。在积聚相关病症的治疗中。黄氏对“噎膈”的治疗,认为“庸工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之药。更可诛者,至用大黄,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寿及一年者,若服汤药,则数月死矣。”自创苓桂半夏汤,方用茯苓、泽泻、甘草、桂枝三钱、半夏、干姜、生姜、芍药。对于“反胃”,则以姜苓半夏汤补中降逆而润肠燥,方用人参、半夏、干姜、茯苓及白蜜。临床所见,晚期肿瘤患者及手术、化疗后的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偏溏这类脾虚湿盛的证候,临证以四君子汤或理中汤加减,每每获效。而黄氏所创各种方剂,亦以温中燥土为主,对于此类脾虚湿盛的证候,理法方药均颇为符合。 四、结语 黄氏中气升降学说,从生理、病理、治则及遣方用药均以此为核心,疗效显著。因其注重扶阳抑阴,如用之不当,则易导致虚火上炎,不符合中医“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法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所诟病。然而目前清热解毒寒凉之药大行其道,尤其在肿瘤的治疗中,解毒抗癌之品多为大寒大凉,极易损伤人体阳气。另外,西医手术、化疗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其临床副作用亦多表现为阳虚症状。因此,临床辨证应用其学说,可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2]孙其新.养正消积治肿瘤—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三[J].中医药通报,2010.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 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 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学习,越是感到美不胜收。春节以来,坚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可能有些理解还不一定正确,尚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善。现就学习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

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着眼。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导读以五行生、克、乘、侮,五脏呈五色,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转失常,就能很容易找着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这时就可砭、可针、可灸、可药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就能恢复健康。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中医的理论很简单。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中的。 肾在最下面,属水的脏器。中医讲肾是水中有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肾火向上走,使脾土温暖,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各处。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向全身输布。脾气从左边向上升。 肾中的水,水生木,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生发了,方向向上,肝之气也从左边往上升。随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说法。所以,身体左边上升的腑脏有病,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里有肺和心。木生火,火,五脏属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脏

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属金,主肃降,气机就开始往下降。心火本是要上升,但因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着降,一直降到肾中去,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寒。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就叫着“水火既济”。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上面热,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心是恶热的,热,心就会有病,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而下寒就会腹冷,下肢凉等。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气就下降。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顺应“胆随胃降”之说。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气不下行,不下行就会上逆,胆汁会反流,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人体的属右边下行的腑脏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气机下行遇到了问题。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肺气,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气机运转模式。脾胃一阴一阳在中,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轴来转的。 再依据五行生、克、乘、侮原理,及五脏呈五色的的“诊疗观”,以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就能用观望形体,五官面色,嗅、

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初探

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初探 五脏气机各有升降之偏胜,独脾主中州,升清降浊居中土之位,故脾胃气机之升降,攸关全身气血之畅通与否.是以仲景学说常强调要顾护胃气,东垣一派更是以胃气为本.现代社会争分竞秒,饮食常无定时,或劳倦过饥,或闲逸过饱,使脾欲升时不得饮食,胃欲降时积滞不通,是以胃乳之使用量节节上升,几为所有药物使用量之冠.故脾胃气机之升降理论,宜予阐明,令一般大众皆知保养之道,西医习一味使用胃乳,造成症状掩盖作用而延误病情,中医能够更精确地辨证论治精确用药.西医近年渐研究消化道动力学,但所用primperan一药有锥体外路径之副作用,不及於中医脾胃论远矣!故宜阐明是理. 壹:气,气化,与人体气机升降 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出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说明了广义的气,包括天地之外宇宙的气,天地之内大自然运动变化的气,和人体内生理的气.在人体的气中,有宗气,营气,卫气,大气……等等名称,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曰「气合而有形,因变而成名.」充分地说明了气之为物一也,其变化故而衍生出了种种的名称,正如(素问:调经论)中所说: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元素中「气」是一种概念的总称,所以在《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道气在人体构成上的重要性,所以《孟子:公孙丑篇》中说「气者,体之充也.」由这些认知,现代学者对人体的气形成一种看法,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体之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的运动促进了生命活动,它流行全身,无处不到.」指出气的物质性和功能性,它的功能作用称为气化作用,所谓气化就是「通过气的运动变化对体内物质进行一连串复杂的加工和处理过程,以人体物质代谢为特徵则表现为同化和异化作用」气的物质性须通过功能性的表现才能产生作用,气的物质性正如易理中无极,而其功能性正如负阴而抱阳的太极,由太极演化出来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甚至其中种种的爻变,均象徵著人体的气经由功能性的变化衍生出如先天之气,後天之气,脏腑经络之气,宗气,营气,卫气,三焦之气…等等,种属繁多,又有个别特性,又有互相关联的物质性气种,故除了「气」之一字外,其它各种加在气字前的字词,都在标明此气的功能特性和种属关系,如「脾气」一词,标示它的物质性是先天原气和後天胃气藏於「脾」的器官中的精微物质,它的功能性显示出有帮助消化的作用故说脾主运化,又有升发的作用所以说脾气主升,又有运输精微物质的作用所以说脾气散精,又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说脾统血,它的种属关系是脏腑气的一种. 76 气化作用的表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机体元气,营血,精,津液等靠气化功能以互相转化.如内经中所说的「气生形」,「气生血」,「化生精」,「精化为气」.景岳全书所云「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代谢物质的产生和排泄也离不开气化,如津化汗,津液化溺,化涕,化唾,化目等.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靠气化得到滋养.如以三焦为例论之,上焦以肺为契机,推动气的运行分布,如内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以脾为契机,担负磨消水谷和转输津液的使命,如内经云「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以奉此身,莫贵於此.」下焦以肾为契机,疏瀹水液的决渎,且内寄肝肾,乙癸同源,能蒸腾,生化阳气和阴精,以供养全身.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记载:「故水谷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脏腑功能靠气化来实现.叶天士谓:「肺胃右降则阴生,肝脾左升则阳生.」精微物质通过脏腑气化运动 1

_金元四家_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认识_刘瑞_鲍艳举_花宝金

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2.017 “金元四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认识 刘瑞1,2,鲍艳举1,花宝金 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 要: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伤寒论》将升 降理论思想贯穿于六经辨证, 而对升降学说从理论阐发,当从金元诸家开始,其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升降学说,如刘完素之玄府水火升降观、张从正之攻邪升降观、李杲之脾胃为升降枢纽观、朱丹溪之五脏气血升降观,均对后世气机升降 理论学说阐发影响较大。 关键词:金元四家;气机升降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1719(2014)02-0241-02The Academic Opinion of the Four Famous Doctors in Jin and Yuan era on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LIU Rui ,BAO Yan ju ,HUA Bao jin (Oncology department of Guang'a 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Abstract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Huang Di Nei Jing ”established academic thoughts of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Shang Hai Lun ”goes through it in “Liu J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elucidating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from “Jin and Yuan era ” .Further enrich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from different angles ,for instance ,Liu Wansu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xuan fu and shui huo ”,Zhang Congzheng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gong xie ”,Li Gao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hub ”,Zhu Dan xi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ive viscera qi and blood ”.These are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expounded for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the four famous doctors in Jin and Yua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收稿日期:2013-06-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3718) 作者简介:刘瑞(1985-),男,山西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 药防治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花宝金(1964-),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 E -mail :huabaojin@sohu.com 。金元时期,随着儒学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学术思想活跃起来,可谓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卓有成就的著名医家辈出,尤其是金元四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竞相著书立说,鼎新革故,他们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和地理环境中,认真总结临床经验,创立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治法,并且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而金元四家对升降理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本文就金元四家对升降理论的认识作一概况分析,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指正。1 刘完素之玄府水火升降观 刘完素从理论角度阐发升降学说,十分重视玄府气机的开阖出入 ,《素问病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指出:“皮肤之汗孔着,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也”。因而,气机通达,升降出入才得以归于正常气化。反之,气机 郁闭,升降出入失常,则气化失常,百病丛生。刘完素认为“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 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轻重也”(《素问病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因而其十分重视运用升降学说指导的开郁散结法。 刘氏亦重视心肾水火之升降,故言:“夫水火用法象也,坎离言交变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 ),并指出“心为君主之官得所养,则血脉之气旺而不衰,生之本无得而摇也,神之变无得而测也;肾为作强之官得所养,则骨髓之气荣而不枯,蛰封藏之本无得而倾也。精之处无得而夺也,夫一身之间,心居而守正,肾下而立始”。因而水火升降,坎离相交,即为相济,是健康之本。刘完素以“火热论”著称,但对水火升降理论结合临床发挥,治疗上善用汗、下两法及双解之剂,寓意之中包含着玄府得通,水升火降之理。2 张从正之攻邪升降观 张从正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刘完素“寒凉学说”,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理论,力主攻邪,认为治病当先攻邪,邪去正自安,成为攻邪派的代表,其丰富和

第八章升降学说

第八章升降学说 升降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该书中还用升降出入理论阐发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言天地之气升降。又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此言人体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此言一年四季之气的升降出入。《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水液在人体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又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主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

阖,少阴为枢。”是言三阴三阳之出入。《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又言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臏胀。”则又是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至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等等,又表明在治则治法上升降出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上可见,在《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升降学说,然其散在于各篇章之文字中,确存在着升降出入学术理论,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成内容之一。 一、理论探讨 升降学说运用于临床,时代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体现,仲景太阳病治以汗法,是太阳主开的理论指导;阳明病用下法治疗,是阳明主阖理论的应用;少阳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法,是少阳为枢理论的体现。他如治疗痞证的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治疗太阳中风的调和营卫桂枝汤等,都是结合临床运用升降

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

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 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首要的功能。它直接影响着人体的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五脏与五脏之间,五脏与六腑之间,五脏与气血津液之间,五脏与四肢之间,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运化状态。可以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寿命。 气机出入升降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运化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吐故纳新,活化机体功能的作用,出入升降功能一旦紊乱,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状态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气机运化是以气机出入升降的状态为评判标准。在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中就有其详尽的说明:“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我们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的作用异常的重视,它关系到人的生命与人的心理和生理运动。如果没有了出入升降,人的生命与生理活动也就不存在了,人之所以有生命与生理活动,就是因为有了气机的升降出入。气机的升降出入使人体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场有了很好的交流与沟通,从

而带动了五脏六腑功能的运化,形成了很好的的作用。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吐故纳新,因此,保持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的稳定,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生命就会受到危害。 气机的出入升降在中医学的理论中,是泛指人体内外气机整体的出入升降的作用性能,不是对人体体内脏器和某一项功能的单一运动而言。从中医学基础理论人天本一的角度看,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与人体身外气机能量场的运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体外气机能量场的运化状态决定着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作用。 气机的出入升降是指人体整体的功能代谢而言,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体现。人体消化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都在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带动下进行整体而有规律的运化,一旦气机出入升降出现紊乱,这些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同时,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紊乱会影响到人体内外气机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体体内气机出紊乱也会引起气机了入升降功能整体性的紊乱。 整体性、统一性是中医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观点,中医学所认为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是以宇宙自然规律为基础,将宇宙自然中的所有一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是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统一而有规律的进行着合理的运动。中国古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认为,人与宇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