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特征, 按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按病程长短等不同,对感染的理解;掌握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的含义。

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2按动物种类分猪传染病,鸡,鸭,鹅,牛,羊,马,犬,猫,兔,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分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位主要的传染病4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一类疾病和二类疾病6按疾病来源分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7其他

构成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致病力。动物机体:免疫力。环境:二者共同相处的环境。

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2. 掌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的概念,各阶段的对诊断疾病的价值。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叫明显期。

转归期: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保护自身及其后代),并且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3.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意义。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4. 理解传染源的概念,以及传染源的划分和它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

5.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掌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运用它们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扑灭。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活的媒介传播、经工具、器械传播、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传播媒介传播。

传染病的控制:1控制传染源,疫情的报告和诊断、检疫、隔离、封锁、扑杀、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和防鸟。3保护易感畜群: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6. 了解动物易感性。理解特异性变异状态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

特异免疫状态:疾病的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维持时间,除取决于该疾病的潜伏期、致病因子的传染性外,还与动物群体中易感动物所占的比例和易感动物的密度有关

7. 理解疫源地概念,掌握疫点、疫区的划分,了解自然疫源地的概念。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疫点或疫区: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或家畜能完成世代更替的传染病。

8. 理解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和大流行及爆发的概念,会根据流行特征判别流行的类型。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型、流行性、大流行。

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呈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称为散发。出现散发的原因:1畜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2某些病隐性感染比例较大3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猪瘟。流行性乙型脑炎,破伤风。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呈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如猪丹毒,猪气喘。

流行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猪瘟,新城疫。

大流行:在口蹄疫、牛瘟、流感等都出现过。

爆发:一般认为,某种传播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突然出现很多的病例。

9. 掌握流行过程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影响传染病的季节性因素,了解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流行过程的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以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显著上升的现象。

季节发生的原因:⒈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⒉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⒊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有关传染病——4个阶段:包括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

动物的易感性。4个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大流行。2个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1. 理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掌握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了解预防、控制和消灭的含义及其差别不同。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⒈疾病流行情况;⒉疫情来源的调查;⒊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⒋当地状况。

疫病的预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意味着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灭。全球范围内不容易,一定地区内消灭某些疾病是可行的。

疫病的净化:是指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的技术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消除的传染性控制方法。

2. 了解疫情报告制度的意义,掌握疫情报告的方法。

疫情的报告:饲养、生产、经营、屠宰、加工、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兽医医站。

疫情诊断的方法:(一)临诊综合诊断(1)流行病学诊断(2)临诊诊断(3)病理解剖学诊断,(二)实验室诊断(1)病理组织学诊断(2)微生物学诊断(3)免疫学诊断(4)分子生物学诊断

3. 了解临诊诊断的意义,通过临诊诊断能对某些症状或病变典型的病例进行认定。力求掌握实验室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生物学或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疫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畜所必须的

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包括:⒈临床综合诊断;⒉实验室诊断;

临床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

临诊综合诊断;初步诊断,提供参考,缩小诊断范围,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1流行病学诊断;应注意,a本次流行的情况,b疫情来源的调查c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d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基本情况。2临诊诊断;有局限性,对病初级及非典型病例诊断较为困难。3病理解剖学诊断,有时特征性病变可以为诊断带来很大帮助,甚至可以确诊。

二:实验室诊断:1病理组织学诊断,2微生物学诊断3免疫学诊断4分子生物学诊断

实验室诊断包括:①病理组织学诊断;②微生物学诊断;③免疫学诊断;④分子生物学诊断。

微生物学诊断包括:病料的采集;病料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动物接种试验。

免疫学诊断包括:血清学试验;变态反应。

血清学诊断包括:凝集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技术等。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

4. 理解检疫的概念,检疫的分类及其在防病中的意义。

动物检疫的概念:指由合法的机构和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标准,运用强制性手段,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及卫生安全实施检查、定性和处理,并给出结论性法定证明的行为。

动物检疫的种类:1国内检疫包括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2国境检疫包括入境检疫、出境检疫和过境检疫。

5. 理解隔离、封锁的概念,掌握隔离、封锁的的方法,熟悉有关封锁的措施。

隔离:指将患病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控制在一个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环境中进行单独饲养和防疫处理

的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可将全部受检家畜分为病畜、可疑家畜、假定健康家畜。

封锁:当爆发法定一类或外来疫病时,对疫源地进行封闭,防止疫病向安全地散播和健康动物进入疫区而被感染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原则为早、快、严、小。

解除封锁:当疫区内最后一个病例被扑杀或痊愈后,通过临床观察或实验室检测,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未发现新的感染或发病动物时,经过彻底清扫和终末消毒,验收合格后,可宣布解除封锁。

6. 了解传染病治疗的原则和主要方法。正确使用特异性疗法和抗生素疗法。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标本兼治,特异和非特异性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配合。

传染病治疗方法包括:

⒈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⑴特异性疗法;⑵抗生素疗法;⑶化学疗法;⑷抗病毒药疗法;

⒉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⑴加强护理;⑵对症疗法;⑶针对群体疗法。

特异性疗法: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因为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他种病无效,故称为特异性疗法。

抗生素疗法:抗生素为细菌性传染病的主要治疗药物。

注意事项:1.掌握抗生素适应症,2.要考虑到用量,疗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经济价值等问题,3.不要滥用,4.应按照药理学理论并结合临诊经验严格控制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7. 掌握免疫接种的方法、应注意的事项,免疫程序的概念和影响制定免疫程序的因素。化学药物预防及其注意要点。

免疫接种:将制备好的抗原物质(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接种到动物体内,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染动物的一种手段,称为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的分类: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

免疫接种的方法:皮下、皮内、肌内注射或皮肤刺种、点眼、滴鼻、喷雾、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

1)预防接种:为了防患于未然,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潜在疫病病原体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威胁的地区,在平时都应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给健康病畜进行免疫接种,即预防接种。

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⒈预防接种应有周密的计划;⒉应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⒊几种疫苗的联合使用;⒋合理的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反应的

1.正常反应,免疫接种后,有的动物出现一些轻微不良反应,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是正常的反应。

2.严重的不良反应,接种反应引起了持久的或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伤或机能障碍,其程度较正常反应重或发生反应的动物数量超过正常的比例。(原因是:生物制品质量较差;使用方法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技术不正确、接种途径错误等。)

3.合并症,是指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主要包括:超敏感—血清病、过敏休克、变态反应;扩散为全身感染;诱发潜伏感染。)

2)紧急接种是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3)被动免疫:是指将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康复动物的血清人工输入未免疫的动物,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的抵抗力。

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汉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1免疫的动物种类和动物生产性能的要求,2免疫生物制品的性能、免疫途径3动物机体的抗体水平4动物的饲养管理水平5免疫程序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随时调整。

影响制定免疫程序的因素

⒈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

⒉母源抗体的水平;

⒊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

⒋家畜的免疫应答能力;

⒌疫苗的种类和性质;

⒍免疫接种方法和途径;

⒎各种疫苗的配合;

⒏对动物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⒈疫苗因素;⒉疫苗保存与运输;⒊免疫程序;⒋免疫接咱方法;⒌动物因素。

药物预防:是为了控制某些疫病而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化预防。

药物预防的原则和方法:

⑴选择合适的药物。(一般选用常规药物即常用的一线药物,预防疾病的目标很明确时可选用特定药物。

⑵严格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

⑶掌握好用药时间和时机,做到定期、间断和灵活用药。

⑷穿梭用药,定期更换。(一种药物连续使用一年左右即可考虑更换。

⑸注意经料给药应将药物搅拌均匀,特别是小型饲养场手工拦料更要注意,采取由少到多、逐级混合的搅拌方法比较可靠。经水给药则应注意让药物充分溶解。

(三)人畜共患传染病

1.牛海绵状脑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105

牛海绵状脑病:本病病原为与痒病病原相类似的的一种朊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传染性脑病,以潜伏期长,病情逐渐加重,主要表现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空泡形成为特征,病牛终归死亡。

主要症状:病程一般为14~180d,其临诊症状不尽相同,多数病例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临诊症状。常见病牛烦躁不安,行为反常,对声音和触摸过分敏感。病牛常由于恐惧、狂躁而表现出攻击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常乱踢乱蹬以致摔倒,磨牙,低头伸颈呈痴呆状,故俗称疯牛病。少数病牛可见头部和肩部肌肉颤抖和抽搐。后期出现强直性痉挛,泌乳减少。耳对称性活动困难,常一只伸向前,另一只向后或保持正常。病牛食欲正常,类便坚硬,体温偏高,呼吸频率增加,最后常因极度消瘦而死亡。

剖检病变:肉眼观察病理变化不明显。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脑组织呈海绵样外观,脑干灰质发生双侧对称性海绵状变性,在神经纤维网和神经细胞中含有数量不等的空泡。角质细胞肿大,神经元消失,无任何炎症反应。

诊断方法:根据特征的临诊症状和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

主要防制措施:1.在发病国家如英国等规定捕杀和销毁病牛和可疑病牛,严禁屠宰和销售病牛及其肉制品;

2.禁止在饲料中添加反刍动物蛋白;

3.禁止从发病国家进口活牛、牛肉及其制品、牛精液、胚胎和肉骨粉等。

2.高致病性禽流感: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81

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即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其中H5和H7亚型是典型的强毒。

流行病学:病禽和带毒禽是主要传染源,本病的传播途径为气源呼吸道传播和排泄物或者分泌物污染经口

传播。

症状: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产蛋大幅度下降或停止,头颈部水肿,鸡冠、肉髯等发绀,流泪;高度呼吸困难,并迅速波及全群,病禽张口伸颈呼吸,打喷嚏、咳嗽,气管啰音;排出黄白、黄绿或绿色稀便;神经紊乱,出现头颈歪斜。

解剖病变: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禽类常表现为皮下、浆膜、黏膜、肌肉和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渗出和坏死变化。

诊断:通过临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分析或通过检测AI 抗体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检测AI 病毒抗原或基因,或分离鉴定AI病毒。泄殖腔和气管拭子是通常的样品来源,内脏器官样品应无菌采集,与肠道和呼吸道样品分开保存。内脏器官含有病毒是全身感染的标志,尤其是HPAI 的特征。

直接检测AI 病毒抗原的方法有抗原捕捉ELISA、荧光抗体法、免疫酶组化法等;直接检测AI 病毒基因的方法有标记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法、RT PCR 法等。

AI 病毒的分离鉴定首先测定分离的病毒是否有血凝性; 其次通过做HI 试验以排除其他血凝性病毒的可能性; 然后用对型特异的NP 或M 蛋白的琼脂扩散试验等方法确定是否为A 型流感病毒; 最后确定HA 和NA 的亚型。

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在引进禽及其产品时应严格对本病进行检疫;养殖场应远离迁徙禽类的聚集地,严格实施各种防疫消毒制度,如不慎引入应阻止扩散,果断采取隔离封锁,扑杀销毁、环境消毒等措施

3.狂犬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犬、猫、牛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87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该病潜伏期较长,一旦发病常常因严重的脑脊髓炎而以死亡告终。

病原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呈枪弹形或试管状。病毒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内形成狂犬病特异的包涵体,叫内基氏小体。

在自然界存在的狂犬病强毒称为“街毒”,通过家兔脑内继代,可减弱其对人和动物的毒力成为“固定毒”,并可用来制备弱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

流行病学传染源众多是狂犬病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狂犬病几乎感染所有温血动物。主要贮存宿主是犬,野生肉食动物,土拨鼠,以及蝙蝠等。外表健康的猫也是狂犬病的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带毒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当健康动物皮肤黏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而感染亦属可能。

症状

1.犬的狂暴型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1)前驱期或沉郁期:此期约半天到2d。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使唤,强行牵引则咬其主人。病犬食欲反常,喜食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兴奋,有时望空捕咬。性欲亢进,唾液分泌增多。

(2)兴奋期或狂暴期: 此期2~4d。病犬高度兴奋,狂暴不安,常攻击人畜或咬伤自己,病大常在野外游荡,多数不归。狂暴发作往往与沉郁交替出现。病犬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站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与惶恐的表情。再次发作。随着病势的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素乱,狂咬,显著消瘦,吠声嘶哑,散瞳或缩脆,下领麻痹,流涎和夹尾等。

(3)麻痹期,为1~2d,麻痹急剧发展,表现下领下垂,舌脱出口外,大量流涎,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乔咽困难,见水表情惶恐,故又名恐水症。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

整个病程为6~8d,少数病例可延长到10d。犬的麻痹型或沉郁型为兴奋期很短或轻微表现即转人麻痹期,经2~4d 死亡。

2.其他动物牛、羊、鹿患病后呈不安、兴奋、攻击和顶撞墙壁等临诊症状,大量流涎,最后麻痹死亡。马的临诊症状与此相似,有时呈破伤风样临诊症状。

3.野生动物自然感染见于大多数犬科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潜伏期差异很大,但很少短于10d 或长于6 个月。

病变

本病常无特征性肉眼病理变化。一般表现尸体消瘦,腔黏服和舌黏膜常见康烂和溃疡。胃内常有毛发、石块、泥士和玻璃碎片等异物胃黏膜充血、出血或溃疡。脑水肿,脑膜和脑实质的小血管充血,并常见点状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呈弥漫性非化肤性脑脊髓炎。在一些神经元胞浆内形成本病毒特异的包涵体。此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Negri bodies)。内基小体分布于大脑海马回和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小脑的蒲肯野细胞、基底核、脑神经核、脊神经节以及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浆内。用狂大病荧光抗体染色清楚地显示内基小体是由病毒抗原构成。小体周围有狭窄亮晕。内基小体是病毒复制部位,含有狂犬病病毒和某些细胞成分。

唾液腺腺泡上皮细胞变性,间质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腺胞和腺管内有大量病毒粒子积聚。管腔侧细胞膜表面和管腔内也有生芽的病毒粒子。

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内基小体检查取新鲜未固定脑等神经组织制成压印标本或制作病理组织切片,用Seller氏染色,内基小体星鲜红色,其中见有暗碱性小颗粒。内基小体最易在海马回、大脑皮层维体细随和小脑浦肯野细胞浆内检出。也见于丘脑、桥脑、脊髓、感觉神经节。不过不同动物内基小体在大脑海马回的检出率相差较大。

2.动物接种试验取脑组织制成乳剂,给3-5 周齡鼠脑内接种,在接种后第二天开始每天扑杀,用服脑做荧光抗体试验。如接种1-2 周内出现麻痹、脑炎临诊症状,

死后脑内检出内基小体,也可做出诊断。

3.免疫学检测

(1)荧光抗体试验(AF),能在疾病的初期做出诊断,将患病动物脑组织切片或触片固定后,用荧光抗体进行染色,出现阳性反应即可确诊。所以我国将荧光抗体试验作为检查狂大病的首选方法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Perin 等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用于病毒抗原的检测。建立了狂大病的快速酶免疫诊断技术(RREID),结果表明该法与FA 具有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便,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是狂大病免疫诊断中很有前途的一种检测方法。

(3)单克隆抗体技术,抗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和核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检出病毒毒株的地区差异,解释了过去不同国家和地区应用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不同的问题。

防制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防制狂犬病的知识,提倡城镇居民不养犬。

2.加强动物检疫,控制传染源

3.对所有犬、猫进行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

4.防止病犬等咬伤动物

紧急防制被患狂犬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咬伤,应及时对伤口作彻底消毒处理,最好先挤出伤口局部血水,后用浓肥皂水、酒精、碘酊等作消毒处理,并迅速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使被咬动物在病的潜伏期内就产生主动免疫,可免于发病。

4. 猪乙型脑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猪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91

流行病学特点:本病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多种动物和人感染后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本病在猪群中的流行特征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病猪。

主要症状:人工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4d。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粪便干燥呈球状,表面常附有灰白色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猪后肢轻度麻痹,步态不稳,或后肢关节疼痛而跛行。个别表现明显神经临诊症状,视力障碍,摆头,乱冲乱撞,后肢麻痹,最后倒地死亡。

猪病变:肉眼病理变化主要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脑的病理变化与马相似。肿胀的睾丸实质充血、出

血和坏死灶。流产胎儿常见脑水肿,皮下有血样浸润。胸腔积液、腹水、浆膜小点出血、淋巴结充血、肝和脾内坏死灶,脊膜或脊髓充血等。脑水肿的仔猪中枢神经区域性发育不良,特别是大脑皮层变得极薄。小脑发育不全和脊髓鞘形成不良也可见到。全身肌肉褪色,似煮肉样。胎儿大小不等,有的呈木乃伊化。诊断方法:1.临诊综合诊断,2.病毒分离与鉴定,3.血清学诊断,4.鉴别诊断。

防控措施:1.免疫接种,2.杜绝传播媒介,3.加强宿主动物的管理。

5. 大肠杆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禽、猪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111 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多种动物不同疫病或病型的统称。包括动物的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性腹泻、败血症和毒血症等。

病原大肠菌有菌体抗原(O)、荚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已发现的“O”抗原有160多种,H 抗原有64种,K抗原103种,这三种抗原互相组合可构成几千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患病和带菌的人与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而感染。犊牛尚可经子宫内和脐带感染。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

猪大肠杆菌病

猪主要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3种。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1~6日龄多发,腹泻、排黄白色或黄色液状粪便为特征。一窝仔猪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达90%。

仔猪白痢: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10~20日龄仔猪多发,排乳白色糊状或浆状粪,具腥臭味。一窝仔猪常有一半以上发病,死亡率虽低但影响生长发育。

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断奶仔猪及生长快而健壮的仔猪,以体表某些部位发生水肿为特征。病死率约90%。剖检病变主要为水肿,尤以胃壁、肠系膜、眼睑及结膜明显。

犊牛大肠杆菌病

败血型:病犊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间有腹泻,常于临诊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1D内急性死亡

肠毒血型:较少见,常突然死亡

肠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0℃,数小时后开始下痢,体温降至正常。

禽大肠杆菌病

潜伏期从数小时至3d不等。急性者体温升高,常无腹污面突然死亡。经卵感染或在孵化后感染的鸡胚,出壳后几天内即可发生大批急性死亡。慢性者精神沉郁,冠发紫,呈剧烈腹泻,粪便灰白色,有时混有血液,死前有抽搐和转圈运动,病程可拖延+余天,有时见全眼球炎。成年鸡感染后,多表现为关节滑膜炎(翅下垂,不能站立)、输卵管炎和腹膜炎,临诊症状不明显,以死亡告终。

剖检有多种病理变化:

(1) 急性败血症: 肠浆膜、心外膜、心内膜有明显小出血点。肠壁黏膜有大量黏液。脾肿大

数倍。心包腔有多量浆液。

气囊炎: 气囊增厚,表面被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呈灰白色,心包膜和肝被膜上附有纤

维素性伪膜,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量、混浊,肝肿大,质地脆弱,被膜增厚,被膜下散在大小

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

(3) 关节滑膜炎: 多见于肩、膝关节。关节明显肿大,滑膜囊内有不等量的灰白色或淡红色

渗出物,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4) 全眼球炎: 眼结膜充血、出血,眼房液混浊,甚至眼眶内充满千酪样物质。最本的服型

(5) 输卵管炎和腹膜炎: 产蛋期鸡感染时,可见输卵管增厚,有畸形卵阻滞,甚至卵破裂溢

于腹腔内,有多量干酪样物,腹水增多、混浊,腹膜有灰白色渗出物。

(6) 脐炎: 幼雏脐部受感染时,脐带口发炎,多见于蛋内或孵化期感染。

(7) 肉芽肿: 此型生前无特征性临诊症状。主要以肝、十二指肠、盲肠系膜上出现典型的针

头至核桃大小的肉芽肿为特征,其组织学变化与结核病的肉芽肿相似。

诊断十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

1.LT的检测

2.ST的检测

防制本病的急性经过往往来不及救治,最好能通过药敏试验以选择对本场分离的大肠杆菌最敏感的药物。在仔猪开始发生黄痢时,应立即全窝给药,最好同时口服和注射两种药物,发生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禽大肠杆菌病、羔羊大肠杆菌病、兔大肠杆菌病时,也要根据情况,全窝(群)用敏感抗菌药物拌料或饮水给药预防,发病畜(禽)及时应用1~2种药物治疗。常用以下药物连用3~5d。

6. 沙门氏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猪、禽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120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流行病学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细菌对人畜及其他动物均有致病性。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动物带菌现象相当普遍,经消化道感染健畜,可发生子宫内感染,也可发生内源感染。本病一般呈散发性或者地方流行性。有多种传播途径,禽沙门氏菌病常形成非常复杂的传播循环。

症状

猪又称猪副伤寒。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牛急性型病犊腹泻,排黑色、淡黄或草绿色稀粪,且含黏液、血液及黏膜,体温升高,死亡率达50%;成年牛体温升高、粪便中带有血块,不久即变为下痢。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

禽由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称为鸡白痢,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禽伤寒,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疾病则统称为禽副伤寒。

鸡白痢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成年鸡感染呈慢性或隐性经过。心肌、肺、肝、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有坏死灶或结节;盲肠中有干酪样物堵塞肠腔,有时还混有血液;育成阶段的鸡肝肿大,表面可见散在或弥漫性的小红点或黄白色的粟粒大小或大小不一的坏死灶,易破裂,腹腔内积有大量血水,肝表面有较大的凝血块。成年母鸡卵子变形、变色,呈囊状,有腹膜炎。

禽伤寒成年鸡易感。一般呈散发性。特征病变是肝肿大呈青铜色,肝和心肌有灰白色粟粒大坏死灶,腹腔病变与鸡白痢相同。

禽副伤寒肝、脾充血,有条纹状或针尖状出血和坏死灶,肺及肾出血,心包炎,常有出血性肠炎。

防制对禽沙门氏菌病,目前尚无有效菌苗可以利用,因此,在禽类,防制本病必须严格贯彻消毒、隔离、检疫、药物预防等一系列综合性防制;在有病鸡群,应定期反复用凝集试验进行检疫,将阳性鸡及可疑鸡全部剔出淘汰,使鸡群净化。

7.布鲁氏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羊、猪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病原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林鼠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和狗布鲁氏菌。习惯上称马耳他布鲁氏菌为羊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为牛布鲁氏菌。

流行病学羊、牛、猪及人最为易感。感染动物,特别是牛、羊、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常由消化道感染,也可经阴道、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吸血昆虫可能也传播本病。

本病多见于牧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型布氏杆菌病春季开始发生,夏季达高峰,秋季逐渐下降;牛型布氏杆菌病夏秋多发。母畜比公畜易感,性成熟后最易感染。

症状

牛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多于妊娠6~8个月流产,流产后多数伴发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公牛常见的是睾丸炎及附睾炎。有时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

防制确诊为布鲁氏菌病或在畜群检疫中发现本病,均应采取措施,淘汰病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余每

年定期预防接种布鲁氏菌菌苗。我国主要使用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苗和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苗。布鲁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化疗药剂不易生效。因此对病畜一般不做治疗,应淘汰屠宰。

8.结核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禽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结核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禽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分枝杆菌属的三个种,即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严格需氧,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对常用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及其他广谱抗生素均不敏感,但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和环丝氨酸等敏感。

流行病学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猪和家禽易感性也较强,羊极少患病。野生动物中猴、鹿易感性较强。病人和患病畜禽,尤其是开放型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症状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甚至数年。

牛结核病牛常发肺结核、淋巴结核、乳房结核、肠结核以及生殖道结核。

禽结核病临诊表现贫血、消瘦、鸡冠萎缩、跛行以及产蛋减少或停止。

病变

牛肺脏或其他器官常见有很多突起的白色结节。胸膜和腹膜发生密集结核结节,形似珍珠状,称所谓的“珍珠病”。胃肠黏膜有结核结节或溃疡。

诊断在畜(禽)群中有发生进行性消瘦、咳嗽、慢性乳房炎、顽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的畜(禽),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结核菌素试验是目前诊断结核病最有现实意义方法。我国现行乳牛结核病检疫规程规定,应以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法和点眼法同时进行。每次检疫各作两回,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是阳性反应者,即判定为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牛。

防制目前尚无理想的菌苗可供接种。畜禽结核病一般不予治疗,而是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加强检疫、隔离,防止疾病传入,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畜群。如以乳牛场为例。

健康牛群(无结核病畜群),平时加强防疫、检疫和消毒措施,防止疾病传入。

污染牛群,反复进行多次检疫,不断出现阳性病畜,则应淘汰污染群的开放性病畜(即有临诊症状的排菌病畜)及生产性能不好利用价值不高的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病畜。

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牛群,应定期与经常地进行临诊检查,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发现开放性病牛立即淘汰。

假定健康牛群为向健康牛群过渡的畜群,应在第一年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检疫,直到没有一头阳性牛出现为止。

加强消毒工作,每年进行2~4次预防性消毒,每当畜群出现阳性病牛后,都要进行一次大消毒。常用消毒药为5%来苏儿或克辽林,10%漂白粉,3%福尔马林或3%苛性钠溶液。

9.猪Ⅱ型链球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猪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在公共卫生上的意义。

猪链球菌病在临床上分为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猪链球菌性脑膜炎和猪淋巴结脓肿三个类型。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体温升高达40℃~41.5℃,继而升高到42℃~43℃,呈稽留热,眼结膜潮红,有出血斑,流泪。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高度跛行。

猪链球菌性脑膜炎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

淋巴结脓肿型: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脓,形成脓肿一般不引起死亡。

败血症的猪,可见颈下、腹下及四肢末端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点。脾脏明显肿大,可见出血性梗死区。心内膜有出血斑点,心肌外膜与心包膜常黏连。肾脏稍肿大,有出血斑点。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

10.马鼻疽:了解流行病学特点、马属动物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在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流行病学特点:马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以开放性鼻疽病马最为危险。本病主要由病马与健马同槽饲喂而经消化道感染,或经损伤的皮肤,黏膜而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个别可经胎盘和交配传染。马,骡,驴对本病易感,骡,驴感染后常呈急性经过。

主要症状:潜伏期长短与病原菌的毒力,感染数量,感染途径,感染次数及机体的抵抗力等有直接关系,自然感染潜伏期约为4周或数月。根据机体抵抗力的强弱,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变:鼻疽的特异病理变化,多见于肺脏,其次是鼻腔,皮肤,淋巴结,肝及脾等处。

防控措施:1.临诊诊断,2.变态反应诊断,3.血清学诊断,4.病理解剖学诊断,5.鉴别诊断。

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人类预防本病主要依靠个人防护,在接触患病动物、病料及污染物时应严格按规定操作,以防感染。

11.破伤风:了解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动物主要症状和病变,防控措施。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临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病原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专性厌氧杆状,革兰氏阳性,芽胞体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流行病学单蹄兽最易感,猪、羊、牛次之。人的易感性也很高。感染常见于各种创伤,如断脐、去势、手术、断尾、穿鼻、产后感染等。

诊断根据本病的特殊临诊症状,如神志清楚,反射兴奋性增高,骨骼肌强直性痉挛,体温正常,并有创伤史,即可确诊。

防制

预防注射在本病常发地区,应对易感家畜定期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牛马等大动物可在阉割等手术前一月进行免疫接种,可起到预防本病作用。对较大较深的创伤,除作外科处理外,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血清1~3万IU。

防止外伤感染平时要注意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防止家畜受伤。一旦发生外伤应注意及时处理,防止感染。阉割手术时要注意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12.炭疽:了解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动物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突然高热、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濒死期天孔出血。本病病变特点是呈败血症变化,以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为特征。

病原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炭疽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但芽胞的抵抗力很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数十年。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当病畜尸体处理不当,形成芽胞污染了土壤、水源、牧地,可成长久的疫源地。其中草食动物最易感,包括牛、羊、鹿、马、驴、骆驼等,人也易感。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夏季吸血昆虫多、雨水泛滥时容易发生传播。

症状本病潜伏期l~3 d,最长可达14 d。

牛急性型最常见。病牛突然体温上升42℃,常常在使役和放牧时突然死亡。有的病牛兴奋、减食,反刍、泌乳停止,妊娠牛可发生流产。可视黏膜发绀并有出血点,呼吸困难,肌肉震颤。濒死期体温下降,天然

孔流血,痉挛,一般经1~2 d死亡。

猪潜伏期长,多数表现慢性经过。生前无明显临诊症状。

病变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血液不凝呈煤焦油样。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肌间、浆膜下有黄色胶样浸润。脾肿大2~5倍,全身淋巴结肿大呈黑红色,切面湿润呈红褐色并有出血点。

局部炭疽常见于肠、咽及肺等处。

诊断对原因不明而突然死亡或临诊上出现痈性肿胀,腹痛,高热,病情急剧,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濒死期天然孔出血,尸体腹胀明显,尸僵不全的病畜应怀疑为炭疽病。

实验室诊断时对可疑炭疽病死畜禁止剖检。可切下一耳朵,断端消毒后,用0.2%的升汞或5%石炭酸纱布棉花包裹立即送检。或用消毒棉棒浸透血液,涂血片送检。

炭疽沉淀反应(Ascoli氏反应)是诊断炭疽简便而快速的方法。

防制

预防措施常发地区的易感动物,每年应作预防接种。常用疫苗有无毒炭疽芽胞苗及炭疽Ⅱ号芽胞苗。但对山羊不适用。炭疽芽胞Ⅱ号苗,各种家畜均为皮下注射1 ml。这两种芽胞苗均在注射后两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扑灭措施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将疫情迅速上报,封锁发病场所,划定疫区。病畜隔离治疗,可疑者用药防治,假定健康群应紧急免疫接种。

全场应彻底消毒,病畜接触过的地面,应把表土铲除15~20cm,取下的土应与20%漂白粉混合后再进行深埋。污染的垫草、饲料、粪便应焚烧。畜舍用20%漂白粉溶液或10%烧碱水喷洒三次,间隔一小时。尸体要焚烧或深埋处理。

禁止疫区内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出入。在最后一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5天时解除封锁。解除前再进行一次终未消毒。

(四)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

1.口蹄疫: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猪、羊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我国民间俗称本病为“口疮”、“蹄癀”。

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即A、O、C、SAT1、SAT2、SAT3(南非1,2,3型)及Asia I型(亚洲I型)。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现象,但各型在发病临诊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每一个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个亚型,同型各个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及经过免疫的动物体均容易发生变异,即抗原漂移,故口蹄疫病毒常有新的亚型出现。口蹄疫亚型已达到80多个,我国主要是A、O和亚洲I型,欧洲主要是A、O型,均以O型多见。

乳鼠对本病毒非常敏感,是最好的实验动物,一般用3~5日龄(也可用7~10日龄)的豚鼠,皮下或腹腔接种,于16~30h内死亡。

病毒对酸和碱都特别敏感,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5%氨水、0.2%~0.5%过氧乙酸或5%次氯酸钠等均为口蹄疫病毒良好的消毒剂。

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偶蹄目动物易感性最高,易感性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黄牛、奶牛、猪、羊、鹿、骆驼。幼龄动物易感性大于老龄动物。

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一经发生往往呈流行性,在牧区,多呈现大流行。

口蹄疫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本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如在牧区的流行特点,往往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在农区这种季节性表现不明显。

临诊症状

牛潜伏期一般2~4d,最长可达一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流涎,口腔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形成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病畜站立不稳,跛行。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多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不超过3%;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病毒侵害心肌所致,尤以犊牛多见。孕牛可发生流产。

羊潜伏期一周左右,病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低。

猪潜伏期1~2d,临诊症状极典型,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口黏膜形成小水疱或烂斑。若哺乳母猪乳头有水疱,则整窝小猪发病,多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100%。

病理变化患病动物的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可见到水疱、烂斑和溃疡。反刍动物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肌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

防制

当口蹄疫发生时,必须立即上报疫情,确定诊断,划定疫点及疫区,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严格封锁疫点,对患病动物群及与其接触过的动物群要扑杀,作无害处理,并对剩余饲料、饮水、场地、患病动物走过的道路、动物舍与污染物品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疫点内最后一例病畜扑杀后,经过本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观察,未再出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由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检查合格后,报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我国民间俗称本病为“口疮”、“蹄癀”。

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即A、O、C、SAT1、SAT2、SAT3(南非1,2,3型)及Asia I型(亚洲I型)。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现象,但各型在发病临诊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每一个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个亚型,同型各个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及经过免疫的动物体均容易发生变异,即抗原漂移,故口蹄疫病毒常有新的亚型出现。口蹄疫亚型已达到80多个,我国主要是A、O和亚洲I型,欧洲主要是A、O型,均以O型多见。

乳鼠对本病毒非常敏感,是最好的实验动物,一般用3~5日龄(也可用7~10日龄)的豚鼠,皮下或腹腔接种,于16~30h内死亡。

病毒对酸和碱都特别敏感,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5%氨水、0.2%~0.5%过氧乙酸或5%次氯酸钠等均为口蹄疫病毒良好的消毒剂。

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偶蹄目动物易感性最高,易感性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黄牛、奶牛、猪、羊、鹿、骆驼。幼龄动物易感性大于老龄动物。

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一经发生往往呈流行性,在牧区,多呈现大流行。

口蹄疫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本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如在牧区的流行特点,往往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在农区这种季节性表现不明显。

临诊症状

牛潜伏期一般2~4d,最长可达一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流涎,口腔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形成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病畜站立不稳,跛行。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多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不超过3%;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病毒侵害心肌所致,尤以犊牛多见。孕牛可发生流产。

羊潜伏期一周左右,病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低。

猪潜伏期1~2d,临诊症状极典型,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口黏膜形成小水疱或烂斑。若哺乳母猪

乳头有水疱,则整窝小猪发病,多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100%。

病理变化患病动物的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可见到水疱、烂斑和溃疡。反刍动物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肌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

防制

当口蹄疫发生时,必须立即上报疫情,确定诊断,划定疫点及疫区,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严格封锁疫点,对患病动物群及与其接触过的动物群要扑杀,作无害处理,并对剩余饲料、饮水、场地、患病动物走过的道路、动物舍与污染物品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疫点内最后一例病畜扑杀后,经过本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观察,未再出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由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检查合格后,报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2. 伪狂犬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猪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临诊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无奇痒。

病原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

流行病学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健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经消化道感染。亦可经皮肤伤口传染,还可以经呼吸道感染,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造成垂直传播使病毒侵入胎儿。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但可长期带毒排毒。

临诊症状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临诊症状,发病死亡率可达100%。

3~4周龄猪主要临诊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和发育受阻。

2月龄以上猪,临诊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之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其中以死胎为主。无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多发。

诊断接种家兔以分离病毒,接种兔常出现奇痒临诊症状后死亡。

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

防制

免疫接种仍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PR弱毒苗、弱毒灭活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缺失gE糖蛋白的基因工程苗已成为世界首选使用的疫苗)已研制成功,一般无本病猪场禁用疫苗。研究证明,当猪同时接种两种不同的基因缺失疫苗后,病毒会发生基因重组现象,这应引起注意。因此在同一个动物体中只准使用一种基因缺失苗,以避免疫苗毒株间的重组。

3. 巴氏杆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猪、禽、牛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巴氏杆菌病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液或美蓝染色,呈两极浓染。菌体多呈卵圆形,两端浓染。

流行病学家畜中以牛、猪发病较多;家禽和兔也易感染。病畜和带菌动物为传染源,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家畜,或通过飞沫经呼吸道而传染,吸血昆虫的媒介和皮肤、黏膜的伤口也可发生传染。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本病一般为散发性,家禽,特别是鸭群发病时,多呈流行性。

症状

猪又称猪肺疫。

牛又名牛出血性败血病。

羊本病多发于幼龄绵羊和羔羊,有最急性、急性及慢性3种类型。

兔有败血型、肺炎型、鼻炎型、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脓肿、睾丸炎、体表脓肿。

禽又名禽霍乱。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以产蛋高的鸡多见,病鸡无前驱症状,常突然死亡;急性型最为常见,体温升高到43℃~44℃,排出黄色稀粪。鸡冠和肉髯变青紫色,病死率很高。慢性型是由急性者不死转变而来,多见于流行后期。

鸭霍乱呼吸困难;剧烈腹泻,有的病鸭两脚瘫软,1~3d死亡。

禽肝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肝稍肿,质变脆,呈棕色或黄棕色,肝表面散布有许多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

防制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我国目前有用于猪、牛、羊、家禽、兔和貂的疫苗。

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也有一定疗效。

4.魏氏梭菌病:。了解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动物主要症状和病变,防控措施。副结核病,

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年龄和品种的兔均可感染发病,以1-3月龄的幼兔较多发生,纯种毛兔和獭兔较易感染。发病不分季节。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

主要症状:本病的特殊症状是急剧腹泻。患病兔最初的粪便变形、变软,很快转为带血的胶冻样、黑色或褐色稀粪,有恶臭腥味,肛门周围、后肢及尾部被稀粪污染;被毛粗乱,精神不振,拒食,脱水,无体温变化,最后消瘦死亡。

病变:剖检所见胃底粘膜脱落,有大小不一的溃疡。肠粘膜弥漫性出血,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薄而透明。盲肠和结肠内充满气体和黑绿色稀薄内容物,有腐败臭味。肝脏变脆,脾呈深褐色。心脏表面血管怒张呈树枝状。

防控措施:正确的饲养可减少本病的发生;采用较低能量、较高纤维素的日粮可明显减少腹泻死亡率。一旦发现病兔或可疑为病兔,应立即隔离或淘汰。预防方法可用魏氏梭菌氢氧化铝灭活菌苗注射预防。

副结核病: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又称Johne’s disease;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反刍兽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以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襞为特征。OIE 将其列为B类疫病。

5.衣原体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

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以表现流产、肺炎、肠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炎为特征。禽类感染后称为鹦鹉热或鸟疫。

病原鹦鹉热衣原体革兰氏染色阴性,衣原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症状

流产型又称地方流行性流产。主要发生于羊和牛。

肺肠炎型主要是6月龄以前的犊牛。

关节炎型又称多发性关节炎。主要危害初生的犊牛和羔羊。

结膜炎型又称滤泡性结膜炎。本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尤其是育肥羔和哺乳羔。

脑脊髓炎型又称伯斯病,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牛。

鹦鹉热在自然情况下,病鸭表现结膜炎和鼻炎,排绿色水样粪便,雏鸭病死较高,成年鸭多为隐性经过。附红细胞体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

6.附红细胞体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

防制措施。

病原名称和分类:根据其生物学特点更接近于立克次体而将其列入立克次体目乏质体科附红细胞体属。种包括:温氏附红体,绵羊附红体,猪附红体,小附红体,球状附红体,猫附红体,彼米克洛波夫附红体。

流行病学特点:附红体寄生的宿主有鼠类,绵羊,山羊,牛,猪,犬,猫,鸟类,骆马和人等。附红体有相对宿主特异性。传播途经尚不完全清楚,报道较多的有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媒介昆虫传播等。本病多发生于春秋或雨水较多季节。

主要症状:发病后的主要临诊症状是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顿,黏膜黄染,贫血,背腰及四肢末梢淤血,淋巴结肿大等,还可出现心悸及呼吸加快,腹泻,生殖力下降,毛质下降等。血液学检测表明,红细胞数减少,血红素下降,血浆白蛋白,β-蛋白,γ-球蛋白均下降,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上升等。

剖检病变:死亡动物或实验感染动物的病理变化可见黏膜,浆膜黄染,弥漫性血管炎症,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聚集于血管周围,肝,脾肿大,肝有脂肪变性,胆汁浓稠,肝有实质性炎性变化和坏死,脾被膜有结节,结构模糊,肺,心,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

诊断方法:1.直接镜检,2.动物试验,3.血清学试验,4.分子生物学方法。

主要防制措施:预防本病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尤其要驱除媒介昆虫,做好针头,注射器的消毒,消除应激因素;将四环素族抗生素混于饲料中,可预防猪发生本病。

(五)猪的传染病

1.猪瘟: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发广泛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病原:猪瘟病毒是黄病毒科的一个成员。2%氢氧化钠仍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流行病学: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猪瘟病毒可以垂直传播。引起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这种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流行病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症状:潜伏期一般5~7d,短的2d,最长21d。

急性型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后期出血。急性型猪瘟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d之间死亡。

慢性型多数是由急性型转来,也有原发病例。

低毒株感染型(迟发型)母猪怀孕期间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后,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这种弱仔或外表健康的仔猪,终生免疫耐。

病变

急性型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肾脏有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呈麻雀卵状。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

慢性型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但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钮扣状。中央凹陷,呈褐色或黑色。

诊断

(1)兔体交互免疫试验。

(2)荧光抗体试验或做酶标抗体试验。

防制

1)引种检疫

2)做好平时的预防接种工作,采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种猪可每年春、秋各一次。仔猪初免在20日龄,二免在60日龄。在疫病暴发或受威胁时,可做超前免疫,其方法是在出生后立即接种,注苗2h后再喂给初乳。二免也可在60日龄。

3)发病时的扑灭措施发现病猪或可疑病猪时,应立即严格隔离或捕杀,其余有可能感染的猪只,应就地隔离观察。及时上报疫情。污染区应及时彻底的消毒。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中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又称“猪蓝耳病”

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

目前根据PRRSV基因的变异程度将其分为两个基因型,即以欧洲原型病毒LV株为代表的欧洲基因型(简称A亚群)和以美国原型病毒ATCC VR-2332为代表的美国基因型(简称B亚群)。两型病毒均具有典型的免疫抑制特性。

流行病学本病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本病也可垂直传播。

PRRS的一个特征是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母猪病初精神倦怠、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

仔猪以2~28日龄感染后临诊症状明显,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有的仔猪耳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

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和腹泻,并出现肺炎。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主要病理变化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

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ELISA方法检测抗体

RT-PCR 目前已建立多种扩增PRRSV基因的RT-PCR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临诊检测。通过该法还可区分美洲型和欧洲型毒株。

防制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国内外均已研制成弱毒疫苗和灭活苗,一般认为弱毒苗效果较佳,能保护猪不出现临诊症状,但不能阻止强毒感染,而且存在散毒问题和返强性,因此它多半在受污染猪场使用。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公猪和妊娠母猪不能接种。弱毒疫苗使用时应注意如下问题:疫苗毒在猪体内能持续数周至数月;接种疫苗猪能散毒感染健康猪;疫苗毒能跨越胎盘导致先天感染;有的毒株保护性抗体产生较慢;有的免疫猪不产生抗体;疫苗毒持续在公猪体内可通过精液散毒;成年母猪接种效果较佳。

3. 猪圆环病毒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232

流行病学猪是PVC的主要宿主,怀孕母猪感染PCV 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并导致繁殖障碍。感

染猪可自鼻液、粪便等废物排出病毒,经消化道、呼吸道引起传播。

诊断症状及病理变化:

PCV-2主要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单核细胞和巨嗜细胞是PCV-2的靶细胞,可以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检测抗体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单克隆抗体法等。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 )

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此病通常发生于8~18 周龄的猪。

增生性坏死性间质性肺炎此病主要危害6~14周龄的猪

繁殖障碍PCV-1和PCV-2感染均可造成繁殖障碍。

诊断:主要靠实验室诊断,包括抗原抗体检测

检测抗体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单克隆抗体法

防制:加强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减少仔猪应激,做好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病、喘气病、传染性胸膜炎等其他疫病的综合防制等。

防止继发感染: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如支原净、阿莫西林等,对预防本病或降低发病率有一定作用。

4. 猪细小病毒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223

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临诊症状。

病原猪细小病毒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及鸡的红细胞。

流行病学猪是已知的唯一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症状:仔猪与母猪的急性传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诊病例,但在其体内很多组织器官(尤其是淋巴组织)中均可发现病毒。

病变:眼观病理变化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被溶解、吸收。感染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理变化。

组织学病理变化为母猪的妊娠黄体萎缩,子宫上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或弥散性单核细胞浸润。感染胎儿死亡后可见多种组织和器官有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有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脑炎变化,一般认为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诊断:如发生荧流产、死胎、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而母猪没有明显的临诊症状,又有证据证明是一种传染病,应考虑到此病得可能性,但最后需要靠实验室检验。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是一种可靠和敏感的诊断方法。血清诊断法中,血清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协同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都可用于检测抗体。其中最常用的是血凝抑制试验。

防制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引进猪时应加强检疫,控制带毒猪传入猪场。

2)一旦发病,应将发病母猪、仔猪隔离或者淘汰。

3)免疫接种目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对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进行两次疫苗接种,每次间隔2~3周,可取得良好预防效果。

5.猪传染性胃肠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病的比较。226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本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为特征。

病原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流行病学本病只侵害猪,其他动物经口服感染该病毒均不发病,该病主要以爆发型和地方流行性两种形式发生。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

临诊症状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5~18h,有的长达2~3d。本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仔猪突然发病,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此的凝乳块。其特征是含有大量电解质、水分和脂肪,呈碱性。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10 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在2~7d 内死亡,如母猪发病或泌乳量减少,小猪得不到足够的乳汁,营养严重失调,会导致病情加剧,小猪病死率增加。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病愈仔猪生长发育不良。

幼猪、肥猪和母猪的临诊症状轻重不一,通常只有1d 至数天出现食欲不振或废绝。个别猪有呕吐,出现灰色、褐色水样腹泻,呈喷射状,5~8d 腹泻停止而康复,极少死亡。某些哺乳母猪与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临诊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和腹泻。但也有一些哺乳母猪与病仔猪接触,而本身并无临诊症状。

病理变化尸体脱水明显,主要病理变化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胀满,滞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块。3 日龄小猪中,约50%在胃橫膈膜憩室部黏膜下有出血斑,胃底部黏膜充血或不同程度的出血,小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肠壁变薄而无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上皮细胞脱落最早发生于腹泻后2h,另外可见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或严重充血肿大。将空肠纵向剪开,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掉,在玻璃平皿内铺平,加人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显著缩短。组织学检查,黏膜上皮缃、变性、脱落。肠上皮细胞变性后星扁乎或方形的未成熟细胞。诊断病毒分离和鉴定、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防制、血清学诊断、RT-PCR快速诊断法、鉴别诊断

防制不从疫区引种,以免病原传入,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免疫预防是防制TGE的有效方法。

6.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26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I相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慢性鼻炎,颜面部变形,鼻甲骨(特别是下卷曲)萎缩。

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任何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仔猪为易感染群,传染方式主要是飞沫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

传播的方式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猪或带菌猪通过接触经呼吸道把病传给幼猪。

症状患病猪表现鼻炎,打喷嚏、流涕和呼吸困难,严重情况面部形成泪斑。继鼻炎之后开始发生鼻甲骨萎缩。。若一侧鼻腔病损严重时,则鼻孔大小不一,鼻歪向病损严重的一侧。

病理变化一般局限于鼻腔和附近组织,最特征的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萎缩,特别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微生物学检查的结果,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1.病理解剖学诊断沿两侧第一、二臼齿间的联线锯成横断面,然后观察鼻甲骨的形状和变化。

2.微生物学诊断

3.血清学诊断

防制免疫接种、药物防制、改善饲养管理、净化与根除

7. 猪气喘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255

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霉形体(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

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健康猪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能感染,其中以哺乳仔猪和幼猪最易感,其次是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成年猪及母猪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此病仅见于猪,其他动物都不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较多见。

症状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分急性、慢性、隐形三种。

病变主要病变在肺、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病变一般由肺的心叶开始,逐渐扩展到尖叶、中间叶及

膈叶前下部。两侧病变大致对称。呈样“肉变”,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

诊断X线诊断对早期病猪、隐性病猪均可确定诊断。

防制人工免疫(弱病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8.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258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坏死性胸膜炎)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排出后,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而传播。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3月龄猪最为易感。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也可通过猪只之间的接触(如猪配种)传播此病。

症状

1.最急性型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一般有一只或几只猪突然病得很重,体温开离至41.5C,表情漠然,食欲废绝,有短期的下痢和呕吐。病死猪的腹部、双耳、四肢发绀,口、鼻流出带血的红色泡沫。初生猪则为败血症致死。偶有突然倒地死亡的猪。

2.急性型发病较急,体温升高至40~41.5C,精神沉趣,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极度困难,咳嗽,常站立或大坐而不愿卧地,张口伸舌、鼻盘和耳尖、四肢皮肤发绀。如不及时治疗,常于1~2d 内室息死亡; 若病初临诊症状比较缓和,能耐过4d 以上者,临诊症状逐步减轻,常能自行康复或转为慢性。

3.慢性型临诊症状较轻,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喜卧地。呈间歇性咳嗽,消瘦,生长缓慢,若混合感染巴氏杆菌或支原体时,则病程恶化,病死率明

显增加。

病理变化眼观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呼吸道。急性死亡病例,仅见肺炎变化,表现为两侧肺呈紫红色。一些肺叶切面似肝,肺间质充斥血色胶冻样液体。病程稍长者,可见胸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淤血,暗红色。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呈紫红色。慢性病例可见肺组织充满黄色结节或脓肿结节,外裹结缔组织。肺表面有一层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与胸膜粘连。腹股沟淋巴结和肺广]淋巴结也见肿大,并有轻度出血。镜检肺和胸膜均呈纤维素性炎症变化。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特征的临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主要包括细菌的分离鉴定、涂片镜检、溶血试验、卫星试验、生化试验、动物接种、血清抗体检测等。

防制早期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可减少死亡。该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产生耐药性,因此免疫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9.副猪嗜血杆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264

副猪嗜血杆菌病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又称为革拉斯病。

流行病学只感染猪,对于猪的呼吸道疾病,该病菌可加剧疾病的临诊表现。

临诊症状临诊症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在高度健康的猪群,发病很快,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临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疼痛(尖叫)、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侧卧、消瘦和被毛凌乱,随之可能死亡。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破行。即使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母猪,分娩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疾病,哺乳母猪的慢性跛行可能引起母性行为极端弱化。

病理变化眼观病变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损伤也可能涉及脑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在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副猪嗜血杆菌也可能引起急性败血症,在不出现典型的浆膜炎时就呈现发绀、皮下水肿和肺水肿,乃至死亡。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能引起筋膜炎、肌炎以及化脓性鼻炎等。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对病畜的治疗效果,可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

防制一旦出现病症,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对整个猪群进行药

兽医传染病学考试试题(二)

兽医传染病学考试试题(二) 一、B1型题(子母单选)(共14小题,共14.0分)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某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第1题 A.支原体B.猪链球菌2型 C.副猪嗜血杆菌D.多杀性巴氏杆菌 E.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能致猪呼吸道症状,CAMP试验阳性的是( )。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能致猪呼吸道症状,并称为猪肺疫的病原是( )。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能致猪呼吸道症状,并能致猪败血症、脑膜炎和关节炎的是( )。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能致猪呼吸道症状,并能致猪、鸡、鸭等出血性败血症的是( )。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A.炭疽B.猪气喘病 C.流行性乙型脑炎D.传染性法氏囊病 E.鸡产蛋下降综合征

可以经卵传播的传染病是( )。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主要经虫媒传播的传染病是( )。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7题 可以经土壤传播的传染病是( )。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8题 A.包含体检查B.平板凝集试验 C.血凝抑制试验(HI) D.鸡胚干扰试验E.抗力诱导因子试验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 )。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9题 传染性支气管炎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 )。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10题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 )。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11题 A.犬细小病毒B.犬瘟热病毒 C.狂犬病病毒D.伪狂犬病病毒E.犬传染性肝炎病毒 能致犬肠炎,属腺病毒科的病毒是( )。

2017年兽医传染病学考研复习资料——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特征, 按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按病程长短等不同,对感染的理解;掌握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的含义。 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2按动物种类分猪传染病,鸡,鸭,鹅,牛,羊,马,犬,猫,兔,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分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位主要的传染病4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一类疾病和二类疾病6按疾病来源分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7其他 构成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致病力。动物机体:免疫力。环境:二者共同相处的环境。 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且最后昌邑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2. 掌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的概念,各阶段的对诊断疾病的价值。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叫明显期。 转归期: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保护自身及其后代),并且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3.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意义。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4. 理解传染源的概念,以及传染源的划分和它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 5.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掌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运用它们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扑灭。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兽医传染病学(840)》考试大纲

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

343兽医基础 兽医病理学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兽医病理学》(第二版),赵德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家畜病理学》(第四版),马学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一、绪论与疾病概论(3 分) 疾病的概念、原因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血液循环障碍(7 分) 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影响与结局。 三、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5 分) 脱水、水中毒和水肿的概念、机理和病理变化。各型脱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原因、特点及其处理原则。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及检测指标,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四、组织与细胞损伤(5 分) 萎缩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的概念、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的病理变化。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类型和结局。 五、组织修复、代偿与适应(3 分) 适应、肥大、化生、修复与代偿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和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和功能。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的过程。 六、炎症(10 分) 炎症的概念及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类型与结局、炎症介质。 七、肿瘤(7 分) 肿瘤生物学、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八、发热及缺氧(8 分) 发热的概念、原因与机理、经过及其特点。缺氧的概念、常用的检测指标及其意义,缺氧的类型、病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九、心血管系统病理(3 分) 心脏机能障碍。心内膜炎、各型心肌炎和心包炎的原因、机理、类型、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十、呼吸系统病理(5 分) 呼吸功能不全。各型肺炎的概念、原因与机理、病理变化与结局。肺萎陷和肺气肿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十一、消化系统病理(2 分) 各型胃肠炎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肝炎的原因、类型和病理变化。肝硬变的概念、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内容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内容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室须知 一、注意个人预防、避免病原传播 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动物传染病在不同地区和动物群间传播和流行的主要助动力。在此过程中,人畜共患性的疾病如炭疽、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鼻疽等还能造成人类感染、发病,甚至在人群中引起广泛流行。除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大家公认的人畜共患病外,目前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病原体达1415种,其中868种(61%)可在人和动物间交互感染和传播,皆为人畜共患病原体。在兽医传染病学实验中,由于实验的对象和材料大多与患病动物及其病原微生物有关,操作者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甚至感染自身、危及生命。因此,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室操作规程,具体措施如下: 1.接近患病动物或实验操作时,必须穿着工作衣帽,必要时(接触或操作危险材料时),要佩戴口罩、穿戴胶靴、围裙、袖套、手套及眼镜。上述衣物在实验结束后需要立即就地消毒清洗;必须携回处理时,要包扎严密,保证安全,防止病原菌污染。 2.实验操作期间,不得进食、饮水和吸烟,勿以手指或其他器物等接触口唇、眼、鼻及面部。操作时(尤其是危险的操作),务须严肃认真、聚精会神。手及面部有伤口时,应避免操作危险材料,必须操作时应涂碘酒,用胶布包扎,或戴橡皮手套。 3.危险材料及其污染的器物处理: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及时正确地处理,防止引起疾病流行或危及他人: (1)使用病理性材料,尤其是危险材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盛放器皿应轻拿轻放,确保液体不能流出。 (2)实验用过的动物尸体,内脏、血液等废弃病料,以及废弃的病原培养物、生物制品等须深埋或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焚烧、煮沸、高压灭菌等)后丢弃到公共垃圾处理场,严禁将未经消毒的危险性材料直接丢弃。 (3)用过的棉球、纱布、吸水纸等污物须置于固定容器内统一消毒处理,不得任意抛弃。 (4)使用后被污染的器械、器具应定点存放,统一清洗、消毒,不得随处乱放。 4.意外事故的处理:万一危险性材料滴出或打翻,或出现其他意外,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进行及时正确地处理。 (1)手指及皮肤被扎伤、污染,应立即用2%来苏儿(或其他适当的消毒药)洗涤,或2%碘酊棉球擦拭,然后75%酒精棉球再次涂擦。 (2)危险性材料溅入眼中,应立即用清水或5%硼酸溶液冲洗,必要时立即就医。 (3)危险性物品吸入口时,应用清水或10%硼酸溶液漱口,必要时立即就医。 (4)衣帽被污染,可用5%石炭酸、10%福尔马林等浸湿消毒,必要时须用碱水

兽医传染病试题库

兽医传染病试题库: 一、判断 1. 小鹅瘟由我国兽医科学家方定一首先发现和研究; (绪言,对) 2. 兔病毒性出血症由我国兽医科学家罗清生首先发现和研究; (绪言,错) 3. 《动物防疫法》于 1998 年1月起正式实施; (绪言,对) 4. 非典型感染属于隐性感染( 第一章第二节,错) 5. 常以病畜的发病率作为判定传染病严重性的主要指标( 第一章第二节,错) 6.家畜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为: 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 第一章第四节, 对) 7. 直接接触传播方式是传染源与易感动物之间直接接触引起的传播。 8.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很多,在每一种传染病诊断工作中都需要全面进行。 错) 9. 当发生一类传染病或当地新发现的传染病时, 对) 第一章第四节,对) (第二章第二节, 应立即报告上级政府机关。 第二章第二节, 10. 口蹄疫、炭疽、 A 型禽流感、猪传染性水疱病、牛瘟等都属一类传染病。 节,错) 11. 传染病的治疗一般采取对症治疗为主。 (第二章第五节,错) 12.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免疫程序进行防疫,就能取得理想的预防效果。 (第二章第七节,错) 13. 由于饲料添加剂有防病和促生长的双重功效, 且无副作用, 故应大力提倡和使用。 (第二 章第七节,错) 14. 病原性大肠杆菌与人畜肠道内正常寄居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染色反应、培养特 性和生化反应等方面没有区别,仅抗原构造不同。 ( 第三章第一节,对) 15. 牛的巴氏杆菌病按病状可分为败血型和浮肿型。 (第三章第五节,错) 16. 猪链球菌病急性病例常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组织化脓性炎。 ( 第三章第十二节, 错) 17.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家畜中以猪的感受性为高。 十八节,错) 18. 在破伤风常发地区,应对易感家畜定期接种破伤风抗血清。 ( 第三章第二十节, 19. 鹦鹉热和鸟疫是一种病原引起的不同疾病名称; ( 第三章第二十七节,对) 20. 动物衣原体感染后,可选用磺胺嘧啶钠治疗; ( 第三章第二十七节,错) 21. 牛羊发生衣原体病时可选用磺胺药治疗。 (第三章第二十七节,错) 22. 猪、牛、羊、马都是口蹄疫病毒的易感动物。 (第三章第三十节,错) 23. 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由患病动物咬伤或伤口被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直接污染。 章第三十三节,对) 24. 检出内基氏小体,即可诊断为狂犬病; ( 第三章第三十三节,对) 25. 在神经细胞胞浆内检出内基氏小体,可诊断为狂犬病。 (第三章第三十三节,对) 26.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为蜱; ( 第三章第三十四节,错) 27. 流行性感冒在人和动物中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28. 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多种幼龄动物,成年动物多呈隐性感染。 29. 疯牛病多发生于 10 岁以上的牛。 ( 第三章第三十八节, 30. 猪淋巴结脓肿以颌下淋巴结发生化脓性炎症最为多见, 错) 31. 发生关节炎时应怀疑是猪丹毒。 ( 第四章第一节,对) 第二章第四 第三章第 错) 第三 第三章第三十六节,对) ( 第三章第三十七节,对) 错) 其死亡率很高。(第三章和第四章,

兽医传染病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 A.外源性感染B.感染C.传染D.显性感染E.隐性感染 2.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 A.显性感染B.隐性感染C.内源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E.恶性感染3.潜伏期长,发病呈渐行式,最后以死亡而告终的感染称为【】 A.良性感染B.恶性感染C.病毒的持续性感染D.慢病毒感染E.显性感染 4.属于慢病毒感染的病是【】 A.日本乙型脑炎B.狂犬病C.疯牛病D.伪狂犬病E.禽流感 5.患传染病耐过的动物【】 A.可再次发病B.终身不发病C.在一定时间内不发病 D.与其他病混合发生E.与其他病继发 6.属于传染源的是【】 A.病畜B.污染有细菌、病毒的圈舍C.用具 D.饲养员E.污染的饲料饮水 7.外表健康,但经过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动物,该动物是【】 A.可凝健康动物B.假定健康动物C.传染源D.病畜E.带毒带菌动物8.属于垂直传播的是【】 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播C.经过产道D.经过饲料和饮水E.经过用具9.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无抵抗力的动物称为【】 A.易发病动物B.耐过的动物C.易感动物 D.易死亡动物E.可凝健康动物 10.病死率是指【】 A.发病死亡数与动物总数之比B.发病死亡数与发病数之比 C.发病死亡数与最后存活数之比D.发病死亡数与整个地区动物数之比E.发病死亡数与疫区易感动物数之比 11.根据传染病发生的季节,发病史,发病动物的日龄、种类等进行的【】A.临床诊断B.病理剖解诊断C.实验室诊断 D.流行病学诊断E.分子生物学诊断 12.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重视预访B.重视治疗C.在隔条件下治疗 D.发病后扑杀E.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13.利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诊断称为【】 A.检疫B.隔离C.封锁D.临床诊断E.实验室诊断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所指动物防疫不包括【】

兽医传染病学

名词: 1、动物传染病: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 2、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叫做感染) 3、内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是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其病原性,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 4、慢病毒感染(长程感染):潜伏期长,病程发展比较缓慢,且最后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5、传染源: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6、传染期: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7、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8、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传播。 9、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10、传播媒介: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 11、疫源地:传染源和有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它包括传染源和它所污染的一切物品、地区、动物、人。 12、自然疫源性:有些疾病的病原体不需要人与家畜的参与,就可以通过传播媒介(吸血的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并不断地循环延续其后代的现象。 13、流行强度:一定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 14、流行的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常发生于某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 15、流行的周期性:某些疫病呈一定的年份再度流行。 16、防疫:为防止疫病发生和蔓延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 17、地区区划:在一个国家内为控制疾病而划定的某一地区。 18、区域区划:为控制疾病而划定几个国家或相邻国家的某一区域范围。 19、检疫:采取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检查,并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20、消毒:为了减少或消灭病原微生物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21、免疫接种:通过接种生物制剂,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所采取的手段。 22、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经常威胁的地区,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群进行的免疫接种。 23、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的地区为了防止疫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而对假定健康动物应急性地接种。 24、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或养殖场内不同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状况及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疫苗接种类型、次序、次数、途径和间隔时间。 一、构成传染病的条件: 1、在患病动物体内发现某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且该微生物在体内的分布应与临床上观察的病灶相符合; 2、该种微生物在体外能够被分离培养和纯化,而且还能够继续增殖和传代; 3、所分离的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时,能产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与病理变化; 4、在上述人工发病的易感动物体内,重新分离的微生物应与原来接种的微生物相同。 二、传染病的特征: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畜牧兽医专升本试题兽医传染病学复习思考题复习进程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猪瘟持续性感染是指________。 A.康复猪长期携带猪瘟病毒、无症状 B.猪瘟病毒在猪群中不断扩散传播 C.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不表现症状,但病毒能通过胎盘传染于胎儿,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产出体弱仔猪,后者对猪瘟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 D.猪瘟病毒随带毒猪从一处传带至另一处,引起该处易感猪感染。 下列沙门氏菌中,可引起禽副伤寒的沙门氏菌有()。 A. 鼠伤寒沙门氏菌 B. 鸡伤寒沙门氏菌 C. 鸭沙门氏菌 D. 鸡白痢沙门氏菌 布鲁氏菌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 呼吸道 B. 消化道 C. 生殖道 D. 皮肤、粘膜 散发性传染病,常见于()。 A.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 B. 经饲料、饮水传播的传染病 C. 经胎盘传播的传染病 D. 经伤口传播的传染病 仔猪梭菌性肠炎主要侵害()猪。 A. 1~2周龄 B. 30~60日龄 C. 1~3日龄 D. 4~12月龄 鸡坏死性肠炎的细菌性病原是()。 A. B型魏氏梭菌 B. C型魏氏梭菌 C. D型魏氏梭菌 D. E型魏氏梭菌 小猪伪狂犬病的临诊特点是()。 A.神经兴奋、意识障碍、麻痹死亡。D.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 B.奇痒、咽麻痹、流涎、用力呼吸、心跳不规则、磨牙、吼叫、痉挛而死。 C.发热、精神萎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 可引起猪小肠绒毛萎缩的传染病有()。 A. 猪传染性胃肠炎 B. 细小病毒感染 C. 猪痢疾 D. 猪流行性腹泻 在鸭心包膜、肝脏表面以及气囊产生纤维素渗出物的传染病可能是() A. 鸭瘟 B. 鸭大肠杆菌病 C. 鸭疫里默氏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 D. 鸭病毒性肝炎 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诊特征为()。 A.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 B.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粘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 C.咳嗽、喷嚏和气管发生啰音。在雏鸡还可出现流涕,产蛋鸡产蛋减少和气管发生啰音。 D.咳嗽、流鼻液、呼吸道啰音和张口呼吸。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答案 SPF动物: 无特定病原的动物。 病死率: 死亡数与患病动物的百分比。 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参照教科书。 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某些动物传染病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以数年计),还可再次流行。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源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如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垂直传播经胎盘、经卵和分娩过程的传播。 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地方流行性指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疫病流行范围较小并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

中农大2013兽医传染病学作业1及答案

欢迎您:W329901121051 | 退出系统 ?在线作业 ?成绩管理 您的目前成绩为:85.0 查看详情 详细信息 兽医传染病学-在线作业_A 用户名:W329901121051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__________________叫感染。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动物发病和死亡的现象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动物对某病原微生物无免疫力称为感染 能够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病理反应的叫感染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知识点: 2. 流行过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跨越省界流行的动物传染病 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动物传染病在动物中的直接传播 传染病在动物中的流行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知识点: 3. 病死率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动物群体死亡总数与该群体动物平均数之比 死亡数与动物总数之比。 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某病死亡数占动物平均数的百分比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知识点: 4. 检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为防止疫病发生和传播,对家畜家禽进行疫病检查 对烈性传染病或危害大或防治困难的疫病进行检查。 主要是对我国没有发生而国外常发生的疫病进行检查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知识点: 5. 消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指消灭被消毒对象上的所有微生物 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用化学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 用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用生物热使粪便无害化、通过阳光,紫外线,高温等杀灭环境和物体上的微生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知识点: 6. 疑为炭疽动物的诊断方法是___________。 在剖检过程中,可取肝、脾、心血等进行涂片和培养,进而再做鉴定 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生前采取耳静脉血或取尸体的耳朵(双结扎,断端消毒),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学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综合判断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知识点: 7. 口蹄疫病毒的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欧洲1共7型

[医学类试卷]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兽医传染病学)模拟试卷17.doc

[医学类试卷]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兽医传染病学)模拟试卷 17 1 鸡毒支原体感染最具诊断价值的病理变化在( ) (A)肺 (B)鼻窦 (C)气管 (D)气囊 (E)支气管 2 病原体可在鸡胚内干扰NDV-B1株血凝素的产生,其引起的疾病是( ) (A)新城疫 (B)禽流感 (C)马立克病 (D)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E)传染性喉气管炎 3 通过琼脂扩散试验检测羽髓中病毒抗原可作出诊断的疾病是( ) (A)禽流感

(B)新城疫 (C)禽白血病 (D)马立克病 (E)传染性法氏囊病 4 分离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应采集病鸡的样品是( ) (A)脑组织 (B)法氏囊 (C)肝脏 (D)肺脏 (E)肠内容物 5 新城疫病鸡腺胃常见的病理变化是( ) (A)乳头或乳头间有出血点 (B)萎缩 (C)胃壁有灰白色小结节 (D)黏膜有乳白色分泌物 (E)黏膜有肿瘤结节

6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主要侵害( ) (A)1~4周龄鸡 (B)5~10周龄鸡 (C)11~15周龄鸡 (D)26~32周龄鸡 (E)35周龄以上鸡 7 鸭浆膜炎急性病例濒死期的典型症状是( ) (A)剧烈腹泻 (B)咳嗽气喘 (C)头颈肿胀 (D)跛行 (E)神经症状 8 鸭瘟俗称( ) (A)“大头瘟” (B)“小脑炎” (C)“大劈叉”

(D)“大肝病” (E)“大脖子病” 9 鸭瘟的特征性临床症状是( ) (A)咳嗽、呼吸困难 (B)体温升高、关节肿大 (C)关节肿胀、行走困难 (D)精神沉郁、食欲减少 (E)头颈部肿大、两脚麻痹 10 目前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主要血清型为( ) (A)1型 (B)2型 (C)3型 (D)1和2型 (E)1、2和3型 1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 ) (A)沙门氏菌

兽医传染病复习

简答题 一、人被犬咬伤后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狂犬病的发生? 1.伤口处理:尽快挤出伤口的血液,不能用嘴吸。 2.用20%肥皂水或大量清水反复冲洗。 3.5%碘酊消毒伤口。 4.疫苗接种。 5.如果伤口比较复杂,或伤口接近中枢神经,则注射抗血清进行被动免疫,5ml/kg体重,过6小 时,疫苗接种。 二、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MDV期感染,育雏期饲养管理不差。 2.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3.超强毒、超超强毒的存在,MDV毒力不断增强,使疫苗保护力不够。 4.疫苗质量不合格,空斑数不够。 5.疫苗保存和运输条件不合格,MDV是细胞结合毒,要使用液氮保存和运输。 6.疫苗使用不当,免疫时同时使用酸性抗生素防止感染,导致MDV疫苗毒失活。 7.母源抗体干扰。 三、口蹄疫难以控制和消灭的原因是什么? 1.宿主谱广,FMDV易感动物多达33种,偶蹄兽对FMDV易感。 2.FMDV毒力强,传播速度快。 3.可通过风媒传播。 4.病毒类型多且易发生变异,有7个主型,不同血清型或亚型之间交叉保护力很低或没有。 5.口蹄疫病毒的持续感染,它能在感染后痊愈动物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使感染动物成为带毒者。 6.FMD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在低温下十分稳定,在外界保持传染性数天至一个月,冻肉中病毒长 期存在。 7.疫苗免疫不能产生100%保护率,病毒在群内能循环传播。 四、试述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1.免疫日龄:幼小动物体内免疫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各种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免疫应答也弱,此时免 疫不易成功。 2.母源抗体的影响,母源抗体可抑制相应的弱毒株在幼雏体内复制,从而影响弱毒疫苗的免疫。 3.疫苗的种类:鸡对不同毒株产生的免疫应答有显著的差异,毒力较强的疫苗免疫性较好,但由它 引起的反应也较重。 4.疫苗剂量,一般活毒苗有最适宜的剂量。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汇编

一、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16、间接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多数传染病均属于接触性传染病。 17、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18、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9、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20、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价(主要是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且借此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这些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注意: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流行性乙脑炎、黄热病、口蹄疫、鹦鹉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包括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所在的地区。

最新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 料

绵羊痘(variola ovina ; sheep pox)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可引起妊娠母羊流产,因此在产羔前流行羊痘,可导致很大损失。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山羊痘(variola caprina ; 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皮肤上发生丘疹-脓疱性痘疹。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ae ;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 AI)是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家禽后的各种综合征,从无临诊症状感染到呼吸道疾病和产蛋下降,到死亡率接近100%的严重全身性疾病不等。最后一种病型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而其他各型统称为中、低致病性禽流感(MPAI)。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禽流感”的概念不清,反映在很多教科书和专著中,甚至在国家的法规条例中,将“禽流感”或“A

兽医传染病学期末考试资料教学提纲

兽医传染病(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封锁:切断或限制疫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来往,它是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以及安全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动物群体采取划区隔离,扑杀,销毁,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的强制措施。 散发性: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发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或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区性。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垂直传播: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 疫区:若干各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动物检疫: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的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疾病的传播,蔓延。 免疫程序:是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健康动物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在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到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的免疫接种。 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宿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临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疾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再局部范围内。 二、填空题 1、病原携带者一般可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类。 2、传染病的病程发展大致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四个阶段。 3、检疫可分为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国境检疫。 4、犬瘟热病毒4-12月龄幼犬易性最高。传染病在畜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 5、鸡马立克氏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坐骨神经和皮肤的单核性细胞侵入为特征。 6、A 型流感病毒可自然感染多种动物,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 7、牛海绵状脑病的病原属于朊病毒。猪喘气病由支原体引起。

兽医流行病学word精品

兽医流行病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1. 兽医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动物群体中疾病的频率分布及决定因素。 2. 兽医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是群体中的一切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3. 兽医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畜禽群体,有时也涉及到人群和野生动物群体。 4. 兽医流行病学的研究任务是确定病因、阐明分布规律。制定防制对策并评价其效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疾病的目的。 5. 定性调查研究主要涉及确定疾病的自然史和形成病因假设并进行定性检验两个方面。 6. 定性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监测、观测研究、实验研究、建模和疾病控制等 7. 兽医学的诊断学科有3 个,即临床兽医学、兽医病理学和兽医流行病学。 8. 兽医流行病学有哪些用途? (1)确定病因已知疾病的来源(2)研究病因位置疾病的防制对策(3)获取有关疾病的自 然史资料(4)确定和监测疾病防制规划(5)评估疾病防制的经济影响 9. 简述兽医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兽医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调查研究两个方面。定性调查研究主要是确定疾病的自然史,形成病因假设并进行定性检验。定量调查研究设计到疾病的数量和数字资料的表达和分析,包括调查、监测、观察研究、实验研究、建模和疾病控制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评价等。 10. 简述兽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兽医流行病学主要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病学等研究方法,此外还有血清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等方法。 第二章疾病分布 1. 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畜群间、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状态,又称三间分布。 2. 流行:某地区的一个畜群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发生某病的频率超过预期的地方流行水平就称为该病发生流行。 3. 暴发:是指在一短时间内一个畜群饲养单位或一定地区某病的病例数出乎意料地突然升高。 4. 大流行:是指分布范围广,群体中受害动物比例大的流行。 5.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畜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 累计发病率:观察期开始时无病的个体在观察期内变为有病个体的比率。 7. 死亡率:是某动物群体在一定时间内死亡动物总数与该群体同期动物平均数之比。 8.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动物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9. 某个时间内某病的病例数与同期群体的平均数之比称为(D)。 A感染率B发病率C携带率D患病率 10. 一定时期内某畜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称为(B)。 A感染率B发病率C携带率D患病率 11. 按性别对动物疾病发生率进行描述的率的表达方式是一种(A)。 A 专率 B 粗率 C 调整率 D 标化率 12. 在流行特点上,猪传染性肠胃炎在冬季比夏季更为常见,我们称该病在时间分布上呈现(C)。 A 短期趋向 B 周期性趋向 C 季节性趋向 D 长期趋向 13. 要正确的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状态,就必须弄清(ACD) A哪些畜群发病较多B什么原因导致发病较多C什么时间发病较多D什么地区发病较多E 疾病分布的动态率 14. 动态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群体中新发生某事件的频率,下列哪些属于动态率(ABCE)。 A 发病率 B 死亡率 C 治愈率 D 感染率 E 出生率

兽医传染病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一章、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依据病原体的种类和先后顺序可将感染分为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继发感染 2、国际兽医局规定的A类传染病有口蹄疫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 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舌病小反刍兽疫裂谷热疙瘩皮肤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 3、家畜传染病发展的阶段包括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4、动物传染病在流行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散发流行地方性流行大流行 5、采取隔离封锁的基本原则早快严小 二、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生物安全:主要是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理化和生物性致病因子对人和动物的危 害,是动物生产中的一种安全保障体系。 3、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4、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和抗体的检查。 5、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 蔓延即为隔离。 6、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些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和动物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 主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7、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紧急接种: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 发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9、假定健康动物:在有传染病疫情发生时,疫区内除了患病动物和可疑感染动物以外,其它易感动物都 属于假定健康动物。 10、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 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兽医传染病学

2010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 兽医硕士 《兽医传染病学》 I . 考查目标 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是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方法,对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产品质量、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兽医传染病学的内容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一、兽医传染病学总论 通过学习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的一般性措施,理解传染病从个体发生发展到群体发生发展(流行)的一般规律,以及传染病预防、控制、净化和根除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能够以这些理论方法为指导,制定特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消灭的对策或措施。 二、兽医传染病学各论 了解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措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重大动物疫病、外来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兽医传染病学总论30% 兽医传染病学各论7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理解 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简答题 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分析论述题 3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填空题 30个空,每空0.5分,共计15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编动物传染病总论 感染的概念和类型 传染病概念及其特征 传染病病程经过及其意义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宿主易感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传染病流行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的防控意义 传染病群体度量的基本指标及其意义 掌握传染病三间分布类型及其防控意义 传染病综合性防控措施制订的基本原则 疾病预防、控制、净化和消灭的定义 传染病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和发病时应急处理措施 临床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在传染病诊断中的优缺点 传染病诊断中的常用术语 临床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的常用技术及其结果分析方法 患病动物隔离、疫区封锁和疾病净化的定义、操作程序和处理措施动物检疫的概念和类型 疫苗类型和选用原则 免疫程序定义、制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传染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传染病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评价的方法 第二编动物传染病学各论 一、重要的传染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