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下科学第4章教案

七下科学第4章教案

七下科学第4章教案
七下科学第4章教案

课题: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地球的自转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人们在地球上无法感受到地球是运动的,而且中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思维能力,要使中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可以用实验模拟法。所谓实验模拟法就是用现有器材和实验设备来演示、模拟自然现象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地球的自转一节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很高,这一难点内容不妨借助实验模拟法来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利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模拟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橡皮泥、火柴、白纸板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运动。这节课,我们共同反之探讨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自转。

新课教学

提问:(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么样运动的?

(2)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什么现象?(昼夜现象)

(3)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交替、循环)

提问:你认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

讲述: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形成的,的有同学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形成的;后来,人们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信号以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师: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A.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怎么样?

(向后移动)

B.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么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么样知道船在向哪个行驶?

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运动情况。提问:A.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B.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C.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讨论:A.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稻,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

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般动或不动的。)

B.怎么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C.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教师转动地球仪,描述自转方向。

D.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E.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提问:描述从北极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北极逆时针,南极为顺时针)[北N逆ni,南S顺shun]

F.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多少?

(24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大约是24小时)

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光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

是昏线。

【参考资料】

地球的自转轴总能对着北极星吗?

现在地球自转轴的北端正对着北极星,所以到晚上人们只要找到北极星,就可以识别东南西北了。但是,在几千年前或者几千年后,北极星是不是还能给人们指示方向呢?那可不一定,因为在那个时期,地轴不总是指向北极星。是北极星自己跑走了吗?不是的,是地轴本身发生了偏差。

我们知道,地球的赤道部分向外凸出,赤道面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黄道面以及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白道面都互不重合。这样,月球和太阳绝大部分时间都位于赤道以南或以北,它们对地球赤道部位凸出处的引力就必然会对地球产生一个力矩,强迫地球的赤道面向黄道面靠近。但是,地球在快速自转着,就像一个飞快旋转着的陀螺,不会随便改变自转轴的指向,即使它掉到地上或把桌子倾斜一下也无妨。这两种作用力相结合的结果,便使地球的自转轴画出一个以地心为顶的对顶锥,而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保持不变。这就像您去轻轻地压一下旋转着的陀螺边缘,它就会一边继续飞速旋转,一边绕着原来的轴心摆动一样。就这样,南北两极指向天空的那个点就会不断地改变位置,把这些点连起来就能画出一个圆。地极每年在这个圆上只能向西移动很小很小一个距离,25786年左右才能绕这个圆转一整圈,这可真是够慢的。这种运动,科学家给起了个名叫岁差。

除了岁差以外,影响地轴指向的因素还有很多,但都不如岁差那么严重。

课题:第4章第2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

2.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它们的区时。

3.知道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的区别。

能力目标: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区时,会计算它们的区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时区的判读和区时的计算难点:区时的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引导、问题法学法:探究、动手制作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可拨动的时钟学生:制作好时间计算尺、时间计算盘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提问:你们喜欢看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吗?你们知道新闻联播的确切时间吗?

学生回答:知道,北京时间19点整。

教师提问: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时间吗?北京的时间和杭州的时间一样吗?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来学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新课——

教师提问: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得从地球自转说起。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一天转一圈。

学生演算:一天一圈=1圈/24小时=3600/24小时=150/小时=150/60分钟=10/4分钟

(教师演示多媒体))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每小时转过经度15°,意味着经度相差15°,时间就会相差1小时,只要经度不同,时刻就会不相同。

(播放地方时的影片,强调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

教师讲解: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北京的经度和杭州的经度,还有同学记得吗?

学生回答:北京的经度是东经116°,杭州的经度是东经120°。

教师提问:它们的经度相差几度,时间相差多少?

学生回答:它们的经度相差4°,时间相差16分钟。

教师归纳: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板书)

学生讨论:如果世界各地都采用各自

的地方时,会引起什么问题?全

世界同意使用某个地方时,又会

产生什么问题呢?产生时间上

的混乱?

教师讲解:因此,专家坐下来开一次

会,提出在一定区域内应统一使

用某个地方时作为该区域的标

准时间,而又可避免大范围共同

使用某一时间。

(出示《时区》)

教师提问:全球共分为几个时区?每个失去跨经度几度?

学生回答: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播放时区)

教师提问:刚才闪烁的什么时区?

学生回答:中时区。(链接中时区)

教师讲解:中时区的范围从7.5°动东经7.5°之间,共跨经度15°,中时区以西,从西一区到西十二区,以东从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并为一个时区。

教师设疑:有了时区后,每个时区都以哪条经线的地方时为标准时间呢?

学生回答:中央经线。

教师提问:中央经线怎么定呢?(黑板板演)

教师讲解:中时区中央经线为0°,东一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5°,东三区的中央经线为东经45度,你们找出中央经线度数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

教师归纳:这种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叫区时。(板书)

教师提问:看《时区图》找北京、东京、纽约、莫斯科的时区数。

学生读图:

北京(东八区)、纽约(西五区)、莫斯科(东三区)、东京(东九区)、伦敦(中时区)教师归纳:北京时间指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那么北京的时间指东经116°的地方时。

习题操练:一道选择题并进行改错。(出示《时区图》)

学生查找:中国所跨的时区数——五个时区。

教师提问:中国是否采用五个时区呢?

学生看书:为了使用方便,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教师讲解:相邻时区的中央经线经度相差15°,意味着相邻的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时区数差几个,区时就差几个小时。东边的时间要早计算时用“加”,西边的时间要迟计算时要“减”,即东加西减,这就是区时的计算。

所求时刻=已知时刻+时差(板书)

教师提问:在宾馆的大堂里挂着四口钟,现以北京时间2点整为准,请你帮助大堂服务员校准一下这四口钟。

(出示探究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学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第一大组校正东京时间,第二大组校正纽约时间,第三大组校正伦敦时间,第四大组校正纽约时间。讨论好以后派一个代表上来拨这口钟,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演示:东京时间:(链接,学生回答)

1)北京时间:2点整

2)东京时区:东九区

3)东京与北京的时差:+1

4)t=2时+1=3时

教师演示:纽约时间

1)北京时间:2点整

2)伦敦时区:中时区

3)伦敦与北京的时差:-8

4)t=2时-8=-6时,-6时+24=18时,意味着前一天的18点

教师演示:纽约时间

1)北京时间:2点整

2)纽约时区:西五区

3)纽约与北京的时差:-13

4)t=2时-13=-11时,-11时+24=13时,意味着前一天的13时。学生归纳:探究的第三步、第四步

教师归纳:第三步(计算个城市与北京的时区差)

第四步(根据东+西-原理运用时区差计算个城市的区时)

教师补充:我们还可以把钟点上的2时看做是北京时间几点?

学生回答:14时。

教师提问:那么刚才的四口钟又怎么拨呢?

学生活动:惊奇地发现四口钟的结果与刚才相同。

教师叙述:这样的计算十分麻烦,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做好的时间计算盘和时间计算尺。

学生活动:1)现在是北京时间9点整,请找出东京、纽约、伦敦的区时。

2)我有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弟弟(西六区),请问他在当地什么时间段给我打 电话比较合适。

小结:

板书:

一、地方时和区时(板书)

1、地方时: 因 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区时:以 的地方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 时间。

3、区时计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

课题: 第4章 第4节 日历上的科学

[学情分析]

日历在我们生活中的联系和运用比较多,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学生熟悉的是公历,对农历属于阴阳历的理解比较困难;对二十四节气具有指导和预告作用的理解也较困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从认识一张普通的日历开始,了解日历的组成,并分别属于哪种历法成分?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因为对日历是非常熟悉的,却没有想到这么复杂。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阴历、阳历等历法的科学依据,特别是要学生理解公历和农历等历法对指导和预告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日历的组成成分。

2.了解我国日历中公历和农历的设置方法。

3.知道阳历中如何用400年来反映四季更替周期的小数部分。

4.知道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并了解为何将其作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5.知道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作用。

[教学重点] 科学设置日历中阴历和阳历的方法。

[教学难点] 阳历设置中如何用400年来反映0.2422日;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成分。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1、时间计算盘

2、时间计算尺

[教学准备] 学生寻找各种日历,收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三种历法成分:

阴历、阳历、阴阳历。(请学生说出它们的依据)

二、我国的日历中由哪些历法成分组成?

我国的日历包括公历和农历,公历属于阳历,农历属于阴阳历。(指导学生看日历)三、日历中公历的设置方法

让学生回忆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引起的四季更替周期为多长:(365.2422日)

我们看到的日历有没有小数点?如何处置小数点?(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0.2422日相当于400年中多出了97天,因此400年中有97个年应比平常年(365日)多一天,这就是闰年(366日)。闰年设置在什么时候呢?400年中能被4整除的有100个年,去掉3个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剩余的就是97个闰年。四、日历中农历的设置方法

指导同学们观察日历,

提问:1.同一天为什么农历会不一样?(制订的依据不同)

2.不同日历上的节气在同一天,这说明了什么?(节气是固定的)

3.节气是怎样设定的?它是根据月相设定的吗?

(将一年分成24等份,每等份约15天。它是根据太阳来设定的。)

4.农历属于什么历法成分?(阴阳历)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称阴历就是农历,这是一个误会,要求学生注意到不同的日历中,如2003年和2004年的6月8日的两张日历,公历都是6月8日,而农历是不同的,节气夏至在公历时间中是一样的,说明节气的划分依据并非是阴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部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一年转一圈是3600,每隔150就是一个节气,这样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结合农历月(阴历),使得农历成为一部阴阳合历。

小结:指出农历的年、月、日与公历是不同的,它是以月相为周期设置的,同时发现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公历年中每年都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天,因此可确定它为阳历成分。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农历呢?(学生分组讨论)

这是因为农历的月、日不能反映四季的周期变化,而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四季更替周期确定的,它能指导和预告农业生产和生活,因此将其作为农历的重要成分。

五、生活的二十四节气

学生小组讨论:

1、按照二十四节气划分的四季与你居住地实际的四季变化相符合吗?

2、谈谈你所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什么指导和预告作用。

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反映二十四节气的当地谚语,对学生本人今后的生活、工作

有意义,也能增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反馈

作业:作业本52页。

二十四节气相关资料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了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中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到上方。着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着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中国古书中有不少有关春分的记载,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靛,秋分收麦收蒜(安徽)”。

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扬柳枝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这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

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太阳在黄经为90度“夏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昼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谚语,要注意防讯防涝。

立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七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气结霜最多。

秋分:秋分着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结成白色露珠。

霜降: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习惯上,中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中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中国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曰:“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教学体会:

本节的教学是从一张日历开始的,在讲这一张日历之前,我认为要先讲三种历法成分:阴历、阳历和阴阳历。可以通过复习月相和地球公转,让学生来讲。事实证明,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效果也不错。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一张日历,也可以让同学们相互交流。提问:我国的日历通常由哪几部分组成?我国日历各部分分别属于哪一种历法成分?在学生观察和交流后,告诉同学:我国的日历中包含公历和农历两部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包括年、月、日和星期。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至于接下来要讲日历中公历的设置方法,我认为如何引导,如何设置一些有效的提问非常重要。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达到一定的效果。如可以这样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阳历的依据是地球的绕日公转周期,而公转周期约为365.2422天。我们看到的日历有没有小数点?如何处置小数点?这时候让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0.2422日相当于400年中多出了97天,因此400年中有97个年应比平常年(365日)多一天,这就是闰年(366日)。闰年设置在什么时候呢?400年中能被4整除的有100个年,去掉3个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剩余的就是97个闰年。

学生知道了闰年的设置后,还要有一定的课堂练习。如2004年是闰年,因它能被4整除。1900年不是闰年,因它不能被400整除。有一位同学今年刚好13岁,可只过了三次生日,请问他的生日在哪一天?

在这节课中,比较难的是农历的设置方法。要指导学生观察日历:指出农历的年、月、日与公历是不同的,因为它是以月相为周期设置的。同时要学生注意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公历年中每年都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天,因此可确定它为阳历成分。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的农历有进一步的理解,可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农历呢?这时候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是因为农历的月、日不能反映四季的周期变化,而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四季更替周期确定的,它能指导和预告农业生产和生活,因此将其作为农历的重要成分。

最后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这节课的高潮也就在这里。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总的来说,这节课难度不大,但很充实。学生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知识,到了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来展现自己,也能体现同学间的合作与竞争,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目的。

课题:第4章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运动。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和抗震自救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个可拆分的地球仪,一只煮熟的鸡蛋,一把小刀。

[教学重、难点]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变动,火山地震的活动及其分布。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提问:

1.为什么在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区会有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海湾海峡的海底会发现森林遗迹?

老师稍作解释,得出结论:地壳是在变动的。

老师引导:地壳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

新课讲授:

一、地球内部结构

1.熟鸡蛋的内部结构。

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指出

地球内部结构与鸡蛋结构的相似性。

打开可拆分的地球仪,学生比较地球与

鸡蛋结构的相似性。

2.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特征是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组成岩石圈。

二、地壳变动的证明

3.地壳变动是时刻存在的,只是有些激烈,有些难以感知。

与学生一起看并解释P143三根石柱图,让学生了解石柱升降情况:升降的周期性、升降幅度大小等。

4.地壳变动的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例:断层、褶曲等。

在我们周围,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痕迹。如:山区的悬崖峭壁、采石场等地方。

5.简单说明地壳变动的原因。

6.讨论:

(1)引起上述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何处?

(2)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运动?

三、火山

1.火山活动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也是地壳强烈运动的表现形式。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看一些火山喷发的情景。想象一下火山喷发会带来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看P145图4—29,想象当时维苏威火山喷发所带来的灾难。同时向学生指出火山喷发的好处。

2.火山的结构、分类

指导学生看P145图4—30、图4—31、图4-32、图4-33。让学生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

(3)火山可以分为哪几类?

(4)据图4-34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

四、地震

1.什么是地震?

准备一些筷子和钢锯条,在课上做实验,体验在筷子断裂是双手的感觉。

通过师生讨论、实验得出地震的概念: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常常表现为地表岩石断裂和错位的震动现象。

(2)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3)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

同时指出:用震级的大小反映地震的强烈程度。震级越大,越强烈,释放的能量越多,造成的破坏越大,反之则相反;但是同一地震,距离震中远近不同,造成的危害程度就不一样。

2.读图4-35,总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几个概念。

读图4-36、4-37,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

3.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指导学生看P148-149图。

i.张衡与地动仪。

ii.地震的民间预报方法常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

4.看图4-43“中国地质灾害图”:中国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要求学生认识、掌握抗灾自救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地质灾害地区。

一、填空题

1.我国的地震活动,有时期和时期,呈现为一定的周期性。地震仪是我国古代科学家明的。

2.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高原南部,东北,台湾和海南岛上。

二、选择题

1.发现“猫搬家,马乱蹦,鸡不进窝,狗乱叫”等动物异常现象,是下列哪种灾害的

发生前兆?()

A.泥石流B.地震C.水旱灾害D.台风

2.白头山天池和五大莲池的成因是()

A.流水侵蚀作用B.火山作用C.泥石流作用D.地震作用

3.既位于我国地震带上又多火山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B.东北山区C.海南岛D.台湾岛

4.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地震最早的国家是()

A.埃及B.印度C.巴比伦D.中国

答案:一、1.活跃平静张衡 2.内蒙古山区

二、1.B 2.B 3.D 4.D

课题:第4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学预设]

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1912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

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

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

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

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

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

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

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

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

陆分布。(看课件)

二、“七巧板”——板块

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

亚洲

欧洲

非洲

南极洲

西大

西

北冰洋

拼好的七巧板。(板块)

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

(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

(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

(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2)在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山。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看课件)

三、关于书上的实验

生长边界互相挤压,消亡边界互相拉扯。可以让学生自己挤压书或者先把两本书简单的用透明胶粘起来,然后用力拉,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醒有意识的去体验火山和地震的感觉。)

四、课堂练习(P153练习1、2)

第二题有点难度,可适当的提醒。

五、课外作业:作业本

最后,有条件的话可以叫几个学生上来把六个板块拼成一整个大陆。

课题: 第4章 第7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教学目标】

1.掌握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了解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2.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五种地形类型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师生交流谈话:同学们,你们一定去过许多地方旅游,你们一定为祖国的山河壮丽而感到自豪,被秀丽多姿的美景而吸引。

播放《祖国山河》录象片段

讨论地形类型、填写表格(出示课件,表格如下):

太平洋板

块 亚欧板块 印 度洋板块 非

块 南极洲板块 美洲板块

思考: ①山地和高原最大的区别在哪?

②平原和高原有何异同?

二、等高地形图绘制原理

什么是等高线,怎样用等高线表示地貌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以一座有两个山头的小山为例来论述(如图)。出示课件:《等高线的原理和特征》

要比较地面各点的高低,需要有一个共同的高程

起算基准面。我国采用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潮汐

观测资料计算的平均海水面为新的高程基准面。大范

围的高程基准面是曲面,但小面积的高程基准面可以

视为平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设想用许多平行于这

个高程基准面且间隔相等的平面(图2-34)去横截

这座小山,则小山的表面便现出一条一条弯曲的闭合

截口线。因同一条截口线位于同一水平面(等高面)

上,故同一截线上任何一点到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

(绝对高程)是相等的,因此,这种曲线就叫等高线(或把等高线想象为平均海水面变化时水涯线的痕迹),也就是说,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的连线。将这些地面上的等高线垂直投影到高程基准面上,则基准面上便呈现出表示小山的一圈套一圈的等高线图形,将基准面上的等高线依地形图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则得到地形图上表示小山的一圈套一圈的等高线图形。地形图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表示地貌的。

三、等高线地形图及判读

1.播放动画片:

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原理及绘制方法(见课件:《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2.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学会判读地形图

①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实例(挂图)

②介绍等高线基本知识(见课件,内容如下)

四、练习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参看课件:《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5-8节知识点复习答案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五节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 化叫做物态变化。 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6、特点: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液共存状态 晶体 熔化特点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特点: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 凝固特点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常见晶体:萘、海波、冰、明矾、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石蜡、蜂蜡等 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状态为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度逐渐上升,状态为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 9、萘的熔点是80℃,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48℃。水的熔点是0℃ 第六节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一般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 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沸点:液体沸腾是的温度); b继续吸收热量。 沸腾过程:沸腾前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小(因为液体温度没有达到沸点, 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 沸腾时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大(因为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液体 变气体进入气泡,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水蒸汽) 刚烧开水的时候,容器边出现气泡(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温度高,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少)4、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液体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蒸发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等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精比水蒸发快。 5、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液体蒸发因需要吸收热量而具有致冷作用。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至室温不变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由于热传递回到室温) 6、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也叫凝结)。 同一物质,液化温度和沸点相同。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 (有答案)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 B.凝固 C. 液化 D. 汽化 2.深秋的早晨,我们看到地面、花草上有一层白色的霜,霜的形成是【】 A.凝固现象 B. 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 升华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 B.(2)(4) C. (1)(3) D.(3)(4) 4.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上会出现先有水珠后变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B.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C.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7.市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8.市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是【】 A.升华、熔化、液化 B.凝固、汽化、凝华 C.熔化、汽化、升华 D.液化、凝固、凝华 1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汽化的是【】 A.灯泡的灯丝用久后比新时细 B.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 D.新鲜白菜会慢慢干瘪 11.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升华 B. 汽化 C.液化 D. 熔化 1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13.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A.液化B.汽化C.凝华D.升华 14.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 A.液化现象B.熔化现象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15.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

(完整版)新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测试__有答案(经典)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2分×22=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固体不属于晶体的是() A.食盐 B.硫代硫酸钠 C.玻璃 D.冰 2、对于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是确定的,与其质量多少或体积大小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准确,甲放空气中,乙插入密闭酒精中,丙插入敞开烧杯中, 10分钟后,三支温度计读数均为20℃,那么不准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都不正确 4.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当甲物体温度升高10℃,乙物体温度升高20℃时,甲物体吸收的热量是乙物体吸收热量的2倍,则甲的比热是乙的比热的() A.1/2倍B.4倍C.1倍D.1/4倍 5.下列有关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释放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比热小的物体温度降低得多 B.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构成,因此比热相同 C.将一物体分成两半,其比热也必减半 D.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6、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的水一定沸腾 B.1个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沸腾 C.120℃的水一定沸腾 D.90℃的水也可能沸腾 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 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却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l/2 B.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 C.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 9、下面所列的变化过程,会放出热量的是() A.湿衣服逐渐被晾干 B.樟脑丸放在箱子里逐渐变小 C.铁块被熔成铁水 D.冬天早上“落霜” 10.只有量筒,要取出21克汽油(汽油的密度为0.7x103千克/米3),下面几个论述中正确的是( ) A.在量筒中量出体积7厘米,的汽油B.在量筒中量出体积21厘米3的汽油 C.在量筒中量出体积30厘米3的汽油D.单用量筒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天平 11.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 B、水蒸发为水蒸气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走进厨房,闻到饭菜香味 12、如图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正确的是()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1-4节)检测题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1-4节)检测题 姓名班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蒸发、沸腾和液化的说法正确的说法( ) A、沸腾要吸收热量,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进行,所以不需要吸收热量 B、气体液化时要吸收热量,沸腾时温度不变 C、蒸发时物体温度降低,沸腾只有达到沸点时才能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 2.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 []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状态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3.将手从水中提出离开水,觉得手凉些,是因为: ---------------------------- []A、一定是原来的水温比体温低造成的B、水蒸发吸热造成的 C、水温和手温相同,拿出后凉的感觉是由于心理作用造成的 D、上面的说法都不正确 4.夏天为了降低密闭房间内的温度,下列方法中你认为可行的是:------------[]A、室内安装电风扇进行降温 B、在室内放置大冰块 C、将放在室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的门打开 D、将放在室内正在工作的空调关闭 5.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主要原因是: ----------[]A、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高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C、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高 D、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低 6.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增大气压,水的沸点不变 B、0℃的水变成0℃的冰要放出热量 C、松香由固态转化成液态时的温度不变 D、冰在升华时放热 8、在气温0℃的冬天,即使没有阳光,晾在室外结了冰的湿衣服仍会干,这种现象属于( ) A、汽化 B、升华 C、蒸发 D、凝华 9.下列各图中,能大致反映晶体凝固过程的是:------------------------------------[] A B C D 10.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白雾”是:------------------[]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冰箱内食物中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单元测试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2分×20=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不属于物质的特性的是() A、熔点 B、沸点 C、质量 D、溶解性 2、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对以下与之相关的各图,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a)中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 B.图(b)中路面结冰需要交通管制是因为车轮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太小 C.图(c)中向公路冰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化冰 D.图(d)中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高压锅爆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牛奶变酸 D、钢铁生锈 4.如图2所示,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 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 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以上解释中 ( ) A.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B.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C.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D.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 5、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烟雾缭绕 B、花香怡人 C、雪花飘飘 D、尘土飞扬 6、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 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7、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的实验时, 使用了如图5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 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 ()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8、今年我省发生了特大冰灾,地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高压电线上凝结了厚厚的冰柱(如图5所示),很多电线和高压塔因不堪重负而被拉断、压垮。冰灾期间,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小明发现户外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你认为冰柱增粗的主要原因是:()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① 分子之间有空隙:②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也就越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 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一样)的。 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 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o其他单位有吨⑴、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1 千克=1000克=106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成人:50Kg—60Kg,大象6t : 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 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 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把左 _______ ③称量:物品称量值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左物右码(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知识点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知识点结构图 二、基础知识点 1、物质的构成 1.1 Q:什么是分子?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1.2 Q:分子的性质有什么? A:①分子很小 ②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③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④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1.3 Q:气体或液体扩散速度跟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A:温度越高,气体或液体扩散的越快。 1.4 Q:气体液体固体三者分子之间空隙排列是怎样的? A: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1.5 Q: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A: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1.6 Q:我们通常把分子的运动也叫作什么? A: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7 Q:既然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为什么很难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压缩呢? A: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引力,同事也存在斥力。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

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的很近。 2、质量的测量 2.1 Q:什么是质量? A: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2 Q:质量会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吗? A: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3 Q:物质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A: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1克=1000毫克 2.4 Q: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A: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码盒、镊子。 2.5 Q: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A:注意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最大称量值) 玛法不能用手直接取,应用镊子取,称后及时放回砝码盒,以免生锈。 防止天平与潮湿、有腐蚀性的物体接触。 加砝码时要轻放轻拿 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再称量)。 2.6 Q:托盘天平使用方法: A: 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游码归零),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归纳为“螺母反指针法”,也就是当指针向右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向左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右调 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一下被测物体质量后,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右盘中依次试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嫌多,而退出这个最小的砝码又嫌小,这时应退出最小的砝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左物右码” 读数:被测物体质量=所有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也就越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 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一样)的。 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 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③称量:左物右码(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用已经调平的天平测量物体时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向右盘加砝码或是向右移动游码,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减砝码。 ④读数: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填空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2、性质:(1)分子很小;分子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2)分子之间存在;(3)分子不停的做;(4)。 3、一般的,分子之间空隙最大,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 4、扩散现象说明了。 分子的运动与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 5、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 ⑴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后的体积_______100ml。 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⑶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的原因 6、物体是由物质组成,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决定的,质量是。它不随的变化而改变。 7、国际上质量的常用单位是,单位符号是。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吨= 千克1千克= 克= 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g, 成人:Kg,大象:t;一只公鸡Kg. " 8、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测量质量。 9、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A: B: C: D: E: F: 10、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上。 ②归零:将游码拨至横梁标尺的处, — ③调平: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判 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 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 向移 ④称量:物体放在盘,往盘加砝码,加砝码时,先估测,用 由加到,并调节直至天平平衡。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游码以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 注意:①用已经调平的天平测量物体时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向,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 ②如果取用一定质量的药品,则要先放好相应砝码和游码,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 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 ⑤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向左移动) 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学错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问,此时物体的质量如何求算将上述公式变为右盘物体质量= 若砝码磨损了,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如果砝码生锈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测第四章知识点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微粒,也有一些物质是由离子和原子构成的。 2.生活中有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 3.分子的特点: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只能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或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的仪器是普通光学显微镜;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其次是液体、固体。 (4)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和引力; (5)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热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扩散 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到另一处的现象。 气体扩散速度大于液体扩散速度大于固体扩散速度。 (8)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越快;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越缓慢,物质扩散越慢; 4.请用分子的特点回答下列例子: 一滴水中大约有15万亿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一定体积的水与一定体积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一定体积的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很大 5. 50毫升的水与50毫升的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 原因是:当水和酒精混合时,较小的水分子进入到较大的酒精分子的空隙中去了,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注意:若同种物质混合,如100mL水与100mL水混合,则总体积不变。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还有一些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浙教版新-填空)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离地球最近的,发光发热的 ①太阳的直径约为;②质量为地球的;③体积为地球的;④表面温度约;中心温度达;⑤它与地球的 平均距离约为 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阳与地球的生物息息相关 3、太阳分为三层,由内到外分别为、、。 4、太阳活动 ①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1755年为第周,2009年为第周.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耀斑:上突然的斑块。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 5、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耀斑增强时,会影响地球上的。 ②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注:不能用或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 6、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月球本身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①月球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约为太阳直径的 ②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由于月球离地球,故看上去跟太阳大小差不多) ③地月距离约,约为日地距离的 4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暗区是,分别被称为和。 8、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主要原因)和月球上 9、月球上的特点:;昼夜温差;遍布;不能传播(无空气);没有,表面只有岩石和碎屑。 注:①月球上没有的,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的。 ②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19年月日,人类首次登月成功;我国发射“神舟”飞船,“嫦娥”卫星。经长期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 ③月球上物体重力会变得:由于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得多,。 ④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月球表面没有,白天迅速升温,夜晚能量丧失殆尽。 ⑤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山:没有的保护,月球遭受陨石肆无忌惮的撞击形成的 10、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标星体。 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 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 或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12、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1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 1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地球自转:出现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半圆)和(半圆)构成。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1、 自然界中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2、 物态变化: 3 说明:所有晶体的熔化的过程和图象都和上述类似 , 只是熔点不同罢了。 4 5 6

7、凝固: ①晶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②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③晶体熔化吸热,凝固要放热。 ④凝固的条件:⑴温度降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 汽化的方式蒸发沸腾 不同点 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沸点 发生部位液体的表面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剧烈程度缓慢剧烈 相同点都是由液态变成气态;都是吸热的过程。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越快,蒸发越快); ④液体的种类:相同条件对下不同的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 5、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首先使自身的温度减低,然后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 低。 6、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 象。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7、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8、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说明: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C。 9、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 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10、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只要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②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不能使所有气体液化,还必须温度降低到一定的 程度) 11、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12、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故在冰箱内冷冻 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温度降低。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液化放 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 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第三节:升华和凝华 1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 加孰片佃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4.1物质的构成 1.定义: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间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气体空隙最大,液体次之,气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4.2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 kg。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 吨= 1000 千克;1 千克=1000 克=1000000 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150g,成人:50Kg —60Kg,大象 6t;一只公鸡 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 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还有许多物质是由原 子构成的,如金属物质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很小,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只有通过电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分子,他比细胞还要小很多。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空隙的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温度、压强)有 关。(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固体、液体、气体的分之间隙比较: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 间隙比较 4、扩散: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两种物质互相渗透到对方的现象。扩散不仅能在同种物质之间进 行,在不同的状态的物质之间也能发生,如液体和固体之间的扩散。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 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 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 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中有空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并且空隙比较大。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字母m表示。它是物体的基 本属性,其大小由物质本身决定,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1克=1000毫克 4、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 平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 码盒、镊子。 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 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 盘上左右摇摆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完 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模拟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 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1克=1000毫克 感受质量的大小: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码 盒、镊子。 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 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 盘上左右摇摆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完 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①注意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最大称量值) ②玛法不能用手直接取,应用镊子取,称后及时放回 砝码盒,以免生锈。 ③防止天平与潮湿、有腐蚀性的物体接触。 ④加砝码时要轻放轻拿 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再称量)。 4、托盘天平使用方法: ①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游码归零),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 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归纳为“螺母反指针法”,也就是当指针向右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向左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右调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学校 七( )班 姓名 组别 一、课前尝试 1、温度表示物体的 。 2、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 性质。 3、课前准备:温度计2支、大烧杯3只、铁架台2个(带铁圈和石棉网)、酒精灯2盏、玻璃棒 二、新知尝试 1、热量 尝试一:教材第139页的活动(物体的吸热和放热) (1)分析表中数据有什么变化特点: (2)分析引起两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有 ,高温物体 ,温度 ; 低温物体 ,温度 。热从 物体传向 物体。 我们把物体 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 表示,热量的单位为 ,简称 ,符号 。更大的热量单位是 ,符号 。 (3)阅读并体会:教材139页图4—33 关于热量的一些数值 2、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尝试二: (1)如图1中乙杯中的水所含热量较多对吗? (2)如果让它们的温度都升高到50℃,哪杯水吸收热量多?乙中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和 降低到10℃放出的热量相同吗? 由此你能得到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为: 3、热量与质量的关系 尝试三: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过程中,水升高的温度是 (填“相同”或“不同”),半壶水所需加热的时间 ,说明半壶水烧开所需吸收的热量 。 由此你能总结热量与质量的关系: 4、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 尝试四:教材第140页的活动(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沙石) 思考玻璃棒的作用: 分析与结论: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沙子比水需要的时间 (长/短)。由此可知,升高相同温度时沙比水吸收的热量 (多/少)。这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图 1

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相同/不同)。 5、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的含义: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三、同步尝试 1、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想泡方便面吃,又没有热水,于是准备拿热水壶烧水,如果正好有温水,他应该取温水烧还是凉水烧呢?为什么? 2、一滴水和一盆水的比热谁大?把一根铁丝截为长短不同的两段,哪段铁丝的比热大些? 3、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是,西部地区多泥土沙石,泥土和沙石的比热,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温度变化比较,所以昼夜温差;而东部沿海地区多水,水的比热,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温度变化比较,所以昼夜温差。 四、综合尝试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性质的应用。 (1) (2) (3) 五、归纳尝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第4节物质的比热 1、温水,可以更快烧开 2、一样大 3、小,大,大;大,小,小 4、(1)汽车用水作冷却剂(2)暖气管内装流动的热水(3)为放秧苗冻坏,对秧田晚上灌水,白天放水(合理即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