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葵山玉林唐氏宗祠赋——唐经棣

葵山玉林唐氏宗祠赋——唐经棣

葵山玉林唐氏宗祠赋——唐经棣
葵山玉林唐氏宗祠赋——唐经棣

葵山玉林唐氏宗祠赋

唐祠坐圣地,欎州北阙,葵峰巍巍,西江缠玉带,鸣水流福田。北锁霄寒,南护欎府,葵山脉翠,左翼连寒山,隆起大榕延南江,右翼接十万,双龙出海北部湾,近观龟蛇护穴,凤舞葵峰,山环水抱,祠前三水绕胜地,气象万千,虎踞龙盘,群师朝拜,千山拱岱,旗山、鼓岭遥遥相望,石山列阵尤如万马千军,山苍照紫气,林茂映朝阳,百鸟朝凤鸣山谷,万峰竞秀入云天。看祠门高耸,浑然天成五龙抢珠,得天地之造化,集日月之灵光。紫铜香炉明烟肃肃,唐人来此敬祭列祖怀古舒今,孝悌之心油然而生。。。

姬周一脉,桐封世泽,始祖叔虞,继文王之遗风,承武王之霸气,唐晋古国战车千乘,上下三军,重耳复国图霸,悼公强国中兴,靖公立姬唐之始,汉中郎将唐蒙服夜郎收两粤,金华侯唐子亮,安远将军唐咨,广武将军庸县侯唐彬,征东大将军唐瑶,征西大将军唐和,镇南将军陕州刺史唐钦,安西将军晋昌公唐玄达,中坚将军东郡太守唐景宣,东吴皇帝唐寓之,北海太守、卫将军唐永,大都督、车骑将军唐陵,户部尚书、骠骑大将军唐瑾,北齐尚书右仆射温国公唐灵芝,尚书令左仆射、晋昌王唐邕,应州刺史唐君明,中书舍人顺州刺史唐君顺,龙骧将军唐欢,云州太守、骠骑大将军唐规,中书舍人唐次,唐侯唐荣、梁侯申国公唐华,唐朝宰相唐休璟,宋朝参知政事唐介直声动天下,圣旨曰:唐介“以儒术之渊源达兵家之形势,智谋深博,决胜千里运筹帷幄之中”。宋监察御史,湖北转运使唐淑问,宋监察御史,广州知府唐义问,宋监察御史唐恕,宋监察御史唐仲友,宋威远将军唐贞,明延安侯唐胜宗,明南京兵部侍郎唐荆川文章盖世,兵机深谋抗倭寇,唐寅诗画冠江南,民国总理唐绍仪,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

欎州唐氏英才俊杰代不乏人:明万历解元进士监察御史唐之夔,明贡生平南教谕唐聪,明万历举人浙江崇德知县唐汝修,明举人户部主事中顺大夫唐鸣熙,明北京兵马司正指挥唐鸣勋,明监军副使中顺大夫唐桥,明万历举人唐允中,明成化举人廉州府正堂唐君冕,明贡生廉州府教授唐君亮。清雍正举人贵州遵义知县唐秉琰,清乾隆举人青田知县唐敬,清乾隆举人桂平教谕唐圣品,清乾隆举人广东增城知县唐槛,清乾隆武举人九江前卫唐尚信,清乾隆进士唐维舟,清道光进士长安知县唐中宪,清同治进士北京内阁中书唐泰澜,清同治举人唐匡渠,清光绪举人唐沛芳,清嘉庆举人唐乾学,清光绪举人唐宝典,清乾隆举人唐诗兴,清道光举人,腾县教谕唐钟繇,清贡生永安州学正唐子玉,清咸丰举人国子监学正唐钟琛,清光绪举人唐延升,清光绪举人直隶同知中宪大夫唐梦侯,清光绪布政司、奉政大夫唐咨基,陕西县副省长唐绩初,国际仲裁副主席英女王最高学位,瑞典国王北极星勋章获得者唐厚志,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唐绍禹,美国航天署科学家唐绍曾,复旦大学地下党支书学运领袖唐健,少将唐瑞明,南宁市地下党书记唐敬中,中山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唐廷勇,广州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唐选中。

历史的长空唐氏子孙群星灿烂,光耀参星。已丑年初,传志、唐乾、世忠、家明、文林等企业家宗亲春绘宏图,封拜吉穴,谋划良策,捐献巨资,筑宝殿于吉穴,护龙脉于葵峰,设计独特,大门高筑,殿宇宏伟,一期工程,框架建成,葵山喜殿宇而标秀,胜地乐唐祠而神灵,尤晋祠南移到西粤,龙山脉延至葵岭。先祖显灵佑欎州唐氏子孙枝繁叶茂,承先启后,瓜瓞绵长,英才辈出!奋发图强,威振家声。

诗曰:

古树参天栖仙凤,葵峰秀色腾青龙。

紫烟徐徐入天景,众孙高韵唱丰功。

唐祠成就圣人地,玉女献花迎金童。

赫赫列宗佑晋脉,帝王将相出唐宗。

经棣撰2009年12月6日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就是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 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

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水隐逸总是与社会仕途对立的。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到了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晋宋时代,尤其是南渡之后,江南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士族地主阶层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他们大造别墅,在秀美的山水之间过着登临吟啸的悠闲生活。而作为生活环境的山水景物,也就很自然地反映在诗中。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真正的玄言家,是很懂得“山水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语,见《历代名画记》卷六)之理的。因此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山水审美的意识也渐增。借山水体玄,成为

临海介绍

臨海的古与今 临海平座古老的城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濒临东海。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临海古为章安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自唐以后,历代均为台州府治。古城墙、古街区、古庙宇、古塔群,古风蔚然。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深远,文脉犹存。临海

古迹,首推两座古城,一是临海古城,一是桃渚抗倭城。临海古城墙始建于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山水城相依相绕,雄伟壮观,人称“江南长城”。古城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巾山塔影,东湖毓秀,唐代古刹,明清街衢,无不令人神往。另一座古城桃渚抗倭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戚继光曾在此屡败倭寇,是一座英雄城,也是东南沿海保存最完好的抗倭所城。桃渚千峰競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占地5平方公里,已由国家地矿部列入“浙东雁荡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自然保护区”,将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 临海文教,始于汉晋,兴于唐,而盛于宋明,源远流长。自唐以降,临海即为台州文化中心,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千年文脉,至今犹存。屈晃、谢灵运、顾况、骆宾王、郑虔、朱熹、尤袤、王士性,都为一代文宗。唐郑虔为广文馆博士,诗、书、画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在临海设馆广授门徒,遂成台州文教始祖。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有骆临海之称,他的诗集称为《骆临海集》。朱熹在临海办学讲学,在东湖小瀛洲建上蔡书院,并手书书院匾额。明代杰出地理学家王士性,著述颇丰,在人文地理方面成就高于徐霞客。史载,仅宋一代临海中进士者二百十七人,在全国各县中居第五。

临海三百里奇山秀水,风景绝佳。宋代文天祥过临海,赋诗赞曰:“海上仙子国,邂逅寄孤篷,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清代冯赓雪赞之为“风景直冠东南”。武坑峰林、石柱桃江、龙湾海滨、牛头山湖、珊瑚岩奇观、永安溪漂流,以及浙东南第一高峰的括苍山,主客之景皆佳,四时之赏不绝,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临海盛产柑橘、茶叶,柑橘历史悠久,主要品种为无核橘,产量居全国首位;“临海蟠毫”为全国名茶之一。真丝绸衣、漆金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闻名全国。 千年府城:它是横刀立马的戍边少帅,负一柄青霜宝剑沙场点兵;它是羽扇纶巾的江南文士,蘸一帘杏花烟雨挥洒丹青;它是歌声清亮的采莲女子,借一抹如黛远山画眉深浅。它美得荡气回肠。它的名字叫做临海。 临海,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一座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蕴、江南名城秀丽山水、现代城市繁荣昌盛为一体的古城新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陆域面积22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4个镇,总人口116万。 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

鲍照著名的诗十首

鲍照著名的诗十首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鲍照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鲍照著名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拟古诗·十五讽诗书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 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 侧覩君子论。预见古人风。 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 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解佩袭犀渠。卷袠奉卢弓。 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 拟古诗·束薪幽篁里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苔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代东武吟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代出自蓟北门行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代东门行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野风吹草木,行子心断肠。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一): 琦君简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琦君简介(二): 琦君简介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温州瓯海瞿溪镇,台湾当代文学作家。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亦涵括小说、评论、翻译及儿童文学,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言。其主要著作有《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琦君简介(三):

琦君生平简介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超多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她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她的散文曾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

阮籍诗歌特点理解 陶渊明诗歌 谢朓 谢灵运

1.对阮籍诗歌特点的理解: 钟嵘说阮籍《咏怀》“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造成阮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原因,除了受魏晋时谈玄风气的影响,更在于当时的司马氏集团对不忠于本集团或不能被他们利用的名士采取残忍的逼迫手段。许多名士惨遭杀戮,甚至被夷三族。那么,其诗的“归趣”究竟何在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世事的忧愤 据《晋书·阮籍传》称,因天下多故,“籍由是不与世事。”事实上,我们从《咏怀》的不少诗句中都能看出阮籍对世事的关注。其中有些诗句揭示了魏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我们在《咏怀》中总能感受到诗人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忧愁和痛苦。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想借弹琴和赏月来排遣忧思,然而看到“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的情景,他的忧思更加深重了。 二、对儒与道的超越 儒学的核心“为孔孟仁爱忠恕的社会理想和道德原则,以及对最高理想人格汲汲不舍的追求精神。”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真正的儒士,始终具有一种仁爱精神和兼济天下的情怀,阮籍从小就深受儒学熏陶,曾有济世之志。然而魏晋统治者却在儒家礼仪道德的幌子下,进行卑鄙残忍的勾当,施行所谓“综核名实”,其名教不过是统治者用来钳制人民的工具,根本就违背了儒家礼制。阮籍看透了这点,《咏怀》中有许多诗句表现了籍对仙和道的仰慕与追求。 三、对生命的感悟及对自由的追求 阮籍有着深厚的哲学修养,对《易》《老》《庄》有精深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体现在他的《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等著作中,这使得他对生命的长短和价值看得异常透彻。他深深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及其荣损更替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发出“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 品读阮籍的《咏怀》诗,我们总能触摸到他忧愁愤慨的心情,倾听到他超凡不俗的心声,感受到他不为人知的孤独与痛苦的心灵。而其所谓狂放与旷达,不过是其避免迫害和掩饰痛苦的外衣,痛苦才是其真实的内幕。因其痛苦无处排遣,所以只好作“穷途之哭”。 《咏怀诗》中大量运用了我国传统的比兴象征、用典等易产生多义性的表现手法,从而就形成了阮诗隐晦又意旨深远的特点,即谓“阮嗣宗诗专以意胜”(张戎《岁寒堂古诗话》),籍长与寄托情志深远曲折,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特别擅长表现虽局限于感情羁绊、悲怆欲绝仍对整个生命价值寻觅不止的潜蛟于渊的深长思绪。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李善《文选注》分析这种情况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关于谢灵运的评价

关于谢灵运的评价 《南史·颜延之传》:(颜)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诗品》中引)钟嵘曰: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嵘谓其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发。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初,钱塘杜明師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於会稽。旬日,而谢安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於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兒”。——(《诗品》上) 白居易《读谢灵运诗》: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用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白氏长庆集》卷七) 释皎然曰: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

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一作卿〕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攀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木,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建安制作,其椎轮乎?(《诗式》) 敖器之曰: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敖陶孙诗评》)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恒(温)、庾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先是郭景纯用隽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表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以含跨刘、郭,凌轹潘、左。——《诗品序》 陈绎曾曰:谢灵运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李杜取深处,多取此。(《诗谱》) 王世贞曰:谢灵运天质奇丽,运思精凿,虽格体创亦,是潘陆之馀法也,其雅缛乃过之。“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宁在“池塘春草”下耶?“挂席拾海月”,事俚而语雅。“天鸡弄和风”,景近而趣遥。(《艺苑卮言》) 钟惺曰:“灵运以丽情密藻,发其奇秀,字句时有滞处,即从彼法中来。

绍兴名人资料讲解

绍兴名人 大禹姚长子1 句践陈洪绶1 范蠡祁彪佳1 西施章学诚1 马臻夏丏尊1 曹娥范文澜1 蔡邕钱三强1 王羲之董希文1 王献之 谢灵运0 贺知章0 陆游 王守仁 汤绍恩 徐渭 蔡元培0 徐锡麟0 秋瑾0 陶成章0 鲁迅 马寅初0 竺可桢0 周恩来0 朱自清0 王充1 谢安1 王冕1

大禹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禹受 命治理洪水水患。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 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 即“伟大的禹”。 句践 越王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 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 渐渐恢复起来。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 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 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 前473年夫差被迫自尽。句践灭吴国称霸,是春秋时期最后一 位霸主。 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 经济学家。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 篇。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 圣”。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 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 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古代文人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温庭筠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时号温八叉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杜甫生平[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6、韩愈——韩昌黎(郡望),韩十八(行第),韩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韩文公。 7、苏轼——东坡居士(曾在黄州城东一坡地自耕),诗神(诗挥洒自如),苏赵郡(郡望),苏学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隐居江宁半山),王文公(谥号),王临川(籍贯),王荆公(爵名)。 9、李白——诗仙(雄浑奔放),青莲居士(曾住四川青莲),李谪仙(才气横谥),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小杜(有别于杜甫)。 11、贺知章——诗狂(秉性放达),四明狂客,贺八(行弟),贺秘监(宫至秘书监)。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东(山西永济,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处为易安室)。

柳体楷书字帖最好例范本

点 ,在古代叫做“侧”,因为楷书中的点不同于篆书中的圆点和隶书中的方点,关于书写点的方法, 人言:“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以中指挫锋,须按笔收锋在,审其势而侧之。”方 笔中锋,有顿有挫,求劲。圆点,圆而转之,显柔,稍呈长条形,忌如篆点。点是“字之眉目”,故须 ,点与其它笔划相呼应。单点通常不露锋,几点组合时,互相呼应,至少有一点要露锋。 零壹

单独一点,通常左高右低斜置。两点及以上组合,通常各点同指一心,这个心常为字心。三点四点排 呈弧,各异。两点三点相重,各具形态,笔断意连,非直中线上的重点亦应指字心。竖两边各有一点 点距竖近,高于左点,且右点较左点稍趋平。“火点底”四点偃仰向背,各有变化,中点似竖非竖,边 ,弧度小。“三合点”弧上凸,势右斜上,末点变为撇点。点千变万化,但须因字而变,不可千篇一律, 变。 零贰

横 ,古人称“勒”,是说写横必勒其笔,逆锋起笔,铺毫右行,缓去急回。柳楷的横多用方笔,即头 方似刀切。长横稍上拱,长而细,腰甚至欲断,但有劲,收笔处作顿,显质。短横微下凹,短而粗,可圆转 收笔。每一横取势右斜上,但整体协调平稳,不失仪态。单横通常写成长横,横竖交,常把横竖分成左长右 短、上短下长各两部分。几横相重,因字而定主横,主横应长有力,或盖下、或中挑、或托上,其余各横略 短,不等长,不平行。竖插重横,横宜紧,首横与主横、末横相背。如“聿”字头,第二横为主横,以下几 横逐渐伸长。 头方腰细横,单重主为长。 零叁

竖 ,古人称“努”,即直划必须逆锋落笔,欲下先上,欲竖先横,中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努两端 之势。竖之笔法是“弩弯环而势曲”。柳竖多强调方笔,起笔常两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字体的竖多一个棱角。 竖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短竖。悬针竖上段等力同粗,收笔处稳重,力达笔尖。垂露竖又分左向垂露(在字 之左时)和右向垂露,应圆收,露珠欲滴,忌如骨头。短竖分断竖与斜竖,断竖有上仰之势;斜竖短而斜。其状见“口、白”字。“口”旁,左竖稍长略细,出框;两竖组成约40 度的角。当居上(或下),两竖斜度 相对,当居两边时,外竖稍斜,居左“口”偏上,居右“口”偏下。 柳竖多棱角,类别悬垂短。 零肆

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介绍

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介绍 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介绍唐代是一个楷书名家辈出的时代。我们这本书里先后介绍过欧阳询、颜真卿,当然,这两人都是唐代楷书名家,也是唐代楷书书法不能回避的名家。柳公权也是唐代楷书名家,与前两者相比,这三人正好同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欧阳询生于北朝,历隋而入唐,是书法史上的“初唐四杰”之一,属于初唐时期的书家;颜真卿主要活动于开元、天宝之后,属于盛唐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则属于中唐时期的书法家。至于晚唐书法,吴老师在介绍杜牧《张好好诗》的那篇关于大叔爱萝莉的那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过,晚唐书法属于荒漠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再加上元代的赵孟頫,今天中国人嘴巴里所强调的楷书四家就到齐了。这四位楷书大师中,唐代占了三位。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人无不都是楷书结体构建的大师,这与唐代书法注重法度有很大关系。 柳公权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书法家,唐代时候,他就很有名气,请他书写碑版的人就很多;至于今天,知道他的人依旧不少。我相信,本文很有可能是读者们翻看本书的第一篇文章。这或许源自大家对柳公权和柳体楷书的熟悉,大家在刚学习楷书技法的时候,又有谁能绕得开柳公权呢?吴老师从五岁开始学习毛笔字,初一开始,家父就以柳字作为我的楷书入门。至于家父教我“永字八法”,那一招一式也是以柳体为范本。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与柳字结下

了不解之缘,此后虽然也学过一段时间颜真卿、赵孟頫、王羲之和苏轼,但总得说来,我还是对柳字的用笔和结构了解得更多,即便是今天给学生上课时候的板书,也时不时地会用柳书来做范例进行教学。 柳公权现存的作品不少,最有名的是《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这两块石刻都是楷书作品。《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由裴休撰文,柳公权抄写,现藏西安碑林;《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由崔铉撰文,柳公权书写。相比《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因为一直在宫廷收藏,因此其保存的情况也比《玄秘塔碑》好很多。神策军是唐代北衙禁军,主要负责宫廷护卫。北衙禁军是相对唐代南衙禁军而言的。唐太宗玄武门之变之后,考虑到拱卫宫廷的安全,以及结合长安宫城北高南低的地理特点。唐代帝王设置了北衙禁军,以精锐士卒组成,有别于南衙禁军为宰相、朝廷所指挥的情况。因此,北衙禁军就成为唐代宫廷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神策军就是北衙禁军的一支。当然,北衙禁军在唐代后期多为宦官控制,反而成为唐代宫廷不安全的隐患。 在这两块石刻作品中,柳公权柳体字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柳字中宫紧收,中心沉稳,没有露骨的点画,力求四平八稳;其次,从点画上说,柳体楷书多以方笔出现。这种方笔主要是从北朝碑刻风格而来。魏碑书法对唐代书法影响很深,我们在介绍褚遂良的时候曾介绍过,这里就不专门展开了。点画技法上,方笔书写,要求书写者严格控制毛笔的提按,讲究欲右先左

绍兴简介

一、景观概述 绍兴是一座旅游城市,与杭州,是你的浙江之旅中最不能错过的两座城市。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让我们沿着年代的线索,结合古迹和人物,先作一次绍兴的神游。 上古时期,浙东沿海已有越族人民活动。至尧舜禹时代绍平原一片汪洋,然后便有了治水的大禹。史载,大禹会盟诸侯、取妻涂山以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绍兴北郊安昌以东的涂山。大禹陵位于今天绍兴的南郊区,历代祭祀不断。大禹之前的舜是绍兴隔壁的余姚人,百官朝舜即迎接舜为王传说发生在今绍兴地区的上虞市,上虞市政府所在地名百官镇因这段故事而得名,镇上有当代新建的舜王陵。 到春秋时期,这里属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期间,名大夫范蠡在会稽山北侧的山会平原筑建都城,名大越城,这座大越城即在今天绍兴城区的范围,今天绍兴城西北侧的府山即是当年大越城西北角替代城墙的天然屏障。府山上,有后世纪念古越国的纪念性建筑越王台。而古越国留下的真正古迹,是位于绍兴南郊印山的越国王陵,据初步考证是勾践之父允常之墓,已于今年开掘开放。吴越时期的著名美人越女西施,是今属绍兴地区的诸暨人,诸暨现有西施故里景区。 秦王统一六国,绍兴划入会稽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命李斯手书铭文,在会稽山中刻石记功,此碑于宋代散失,清代仿刻现存绍兴文管处,拓片可在绍兴市博物馆观赏。 史页翻到东汉,当时的会稽(绍兴)由于地处山会平原,水患依然频频,太守马臻力排众议,兴建鉴湖水利工程,于平原上东西筑起堤堰,在城南形成面积约二百平方公里的鉴湖水库,自此绍兴北部平原由沼泽渐成良田。马太守因修建鉴湖影响了当地富户的田产利益,皇帝听信匿名诽谤,将他车裂而死。今天的鉴湖遗迹尚存绍兴西郊,湖边有马臻墓和马太守庙,在绍兴人心目中,马臻的功业是可以与大禹并举的。 至东晋,绍兴出了一位大书法家王羲之,一篇《兰亭集序》为书法之经典。今天绍兴南郊有兰亭景区,城区有题扇桥和戒珠寺,都是与王羲之有关的纪念地。 唐代,以鉴湖和山阴道上为招牌风景的绍兴成了著名旅游区,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游览吟颂。李白说“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杜甫说“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又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说法,以形容绍兴至天台的沿途风光,今天的旅游者又开始注意这条“唐诗之路”,其起点便在绍兴。 南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人口、知识、财富的南迁对绍兴的经济文化又是一大促进。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赵构驻跸于此,从这一年开始,绍兴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南宋六位皇帝的陵墓,今天在绍兴东郊,宋六陵历尽劫难,仅剩平地上六丛松树,隐约标志着皇陵的位置。 元明两代,绍兴出了两名大画家,诸暨人王冕和山阴人徐渭。王冕以画梅竹著称,而泼墨写意的徐渭则是“青藤画派”的创始人,今天在绍兴城区有徐渭故居青藤书屋。

柳公权书法字帖

点 ,在古代叫做“侧”,因为楷书中的点不同于篆书中的圆点和隶书中的方点,关于书写点的方 有古人言:“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以中指挫锋,须按笔收锋在内,审其势而侧之。” 行笔中锋,有顿有挫,求劲。圆点,圆而转之,显柔,稍呈长条形,忌如篆点。点是“字之眉目”,故 点,点与其它笔划相呼应。单点通常不露锋,几点组合时,互相呼应,至少有一点要露锋。 零壹

单独一点,通常左高右低斜臵。两点及以上组合,通常各点同指一心,这个心常为字心。三点四点排 呈弧,各异。两点三点相重,各具形态,笔断意连,非直中线上的重点亦应指字心。竖两边各有一点 点距竖近,高于左点,且右点较左点稍趋平。“火点底”四点偃仰向背,各有变化,中点似竖非竖,边 ,弧度小。“三合点”弧上凸,势右斜上,末点变为撇点。点千变万化,但须因字而变,不可千篇一律, 变。 零贰

横 ,古人称“勒”,是说写横必勒其笔,逆锋起笔,铺毫右行,缓去急回。柳楷的横多用方笔,即头 方似刀切。长横稍上拱,长而细,腰甚至欲断,但有劲,收笔处作顿,显质。短横微下凹,短而粗,可圆转 收笔。每一横取势右斜上,但整体协调平稳,不失仪态。单横通常写成长横,横竖交,常把横竖分成左长右 短、上短下长各两部分。几横相重,因字而定主横,主横应长有力,或盖下、或中挑、或托上,其余各横略 短,不等长,不平行。竖插重横,横宜紧,首横与主横、末横相背。如“聿”字头,第二横为主横,以下几 横逐渐伸长。 头方腰细横,单重主为长。 零叁

竖 ,古人称“努”,即直划必须逆锋落笔,欲下先上,欲竖先横,中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努两端 之势。竖之笔法是“弩弯环而势曲”。柳竖多强调方笔,起笔常两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字体的竖多一个棱角。 竖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短竖。悬针竖上段等力同粗,收笔处稳重,力达笔尖。垂露竖又分左向垂露(在字 之左时)和右向垂露,应圆收,露珠欲滴,忌如骨头。短竖分断竖与斜竖,断竖有上仰之势;斜竖短而斜。其状见“口、白”字。“口”旁,左竖稍长略细,出框;两竖组成约40 度的角。当居上(或下),两竖斜度 相对,当居两边时,外竖稍斜,居左“口”偏上,居右“口”偏下。 柳竖多棱角,类别悬垂短。 零肆

诗词五首介绍

诗词五首教案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方法 1.读背——质疑——研讨—感悟。 (解说: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3.教师范读—一扫清文字障碍——听录音——学生背读——教师讲析诗句——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以上三种教法大致适用于三种不同的班级:第一种适用于整体较好的班级,第二种适用于整体尚好的班级,第三种适用于整体一般甚至较差的班级。)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以下材料制作成课件:A.刘旦宅先生于1961年7月据陶潜《饮酒》(其五)诗意作的画。(见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第一册第104页的插图,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B.陈老莲《采菊东篱下》诗

《行路难》配图。(见该书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D.图文本《唐诗三百首》第155页《临洞庭上张丞相》的配图。E.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第62页上《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配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录音机:有关五首诗词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时数:2课日寸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初步接触五首诗词,并进行生字教学,重点教学《饮酒》。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解说:这一段导语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二是简介了“田园诗派”及其代表人物。)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

柳公权楷书作品三字经介绍

柳公权楷书作品三字经介绍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大多为碑文,比如有《金刚经碑》,《三字经》等。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柳公权楷书三字经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柳公权楷书三字经介绍 《柳公权楷书三字经》是后人所编著的一部图书,齐鲁书社于2010年出版发行,全书为16开本,共有93页,旨 在帮助书法爱好者学习了解柳公权的字体形式。 《柳公权楷书三字经》将我国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融于其中,书法初学者和启蒙者在练习字体的时候,可以感受中国文化的礼仪之美,品德之美。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经典书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发重视它的教育作用。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愿意从《三字经》教学,通俗易懂的道理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做人处事的基本规范和规则。 将柳公权的书法艺术融入其中,学生在临摹之时,既可以学习楷体的写作技巧,又可以从中感受国学之美。现在倡导的方块汉字,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和楷体十分相近,学习柳公权的楷书作品,也有助于写好汉字。对柳公权书法感兴趣的书法爱好者,他们长期临摹和研习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总结出了柳体在书写方面的技巧。 随后,著有字帖一书,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柳公权楷书的书写步骤和书写技巧,比如一撇一捺怎样写才会有“柳体”的形态。通过学习《柳公权楷书三字经》,在长期的练习和临摹过程中,可以日益提升书法写作技巧。而《柳公权楷书三字经》也受到各个阶层的书法爱好者的欢迎,成为学习书法必备

书籍之一。 柳公权行书作品鉴赏 《蒙诏帖》是柳公权行书代表作品。《蒙诏帖》书写的内容是:“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想赢,深察感幸,公权呈。” 这幅作品又名《翰林帖》,高为26.8厘米,全长为57.4厘米,是柳公权行书作品,现在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柳公权在楷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流传的行书作品数量不多,从《蒙诏帖》中可以鉴赏出柳公权在行书上的书写特点。 《蒙诏帖》写于公元821年,此时柳公权四十四岁,正是他创作书法的巅峰时期。因为年少力强,在这幅作品中,柳公权用大体的行书一气呵成,充满了遒劲的力道之美。字形散而神不散,给人一种空灵动感之态。在第一帖中,柳公权用大型字体写出了“公权蒙”三个字,字形连绵庞大,气势磅礴的感觉迎面而来。在用笔上,柳公权下笔很有力,所以写出来的字体遒劲富有力道之美。因为这幅作品写于柳公权四十四岁,足以见他精力之饱满,下笔有神韵。 在之后的字体上,柳公权字体形式颇富变化,在写作中他加入了技巧,虽然字形大小不一,但是字形连贯,连绵起伏造就了气势上的壮观。在后三行中,柳公权的字体由大变小,逐渐显露出了柳体骨瘦的神韵,字体一气呵成。在《蒙诏帖》中柳公权将气脉和力度融于其中,字里行间凸显“柳骨”秀美清瘦的特点。 柳公权玄秘塔碑赏析 《玄秘塔碑》于公元前841年刻立,是由书法家柳公权撰文而写。目前,这幅作品藏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至今完

谢灵运的庄园山水诗_孙明君

谢灵运的庄园山水诗 孙明君 (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084) 摘 要:谢灵运的山水诗可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两大类型。所谓庄园山水诗,其作者主要是贵族阶层中具有高栖意向的士人,他们或者拥有自己的大型庄园,或者有条件经常出入、盘桓于贵族庄园之内。此类诗重在描写庄园区域的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以及诗人在庄园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体悟和感受。在庄园山水诗之外,谢灵运还有一些写于行旅途中或仕宦之地的山水诗,我们姑且称之为远游山水诗。本文旨在探讨谢灵运庄园山水诗的特征及其在诗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谢灵运;庄园山水诗;远游山水诗;士族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6)04-0068-07 收稿日期:2006-04-26 作者简介:孙明君(1962 ),男,甘肃静宁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所引谢灵运作品,据顾绍柏校注 谢灵运集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谢灵运的山水诗可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两大类型。所谓庄园山水诗,其作者主要是贵族阶层中具有高栖意向的士人,他们或者拥有自己的大型庄园,或者有条件经常出入、盘桓于贵族庄园之内。此类诗重在描写庄园区域的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以及诗人在庄园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体悟和感受。在庄园山水诗之外,谢灵运还有一些写于行旅途中或仕宦之地的山水诗,我们姑且称之为远游山水诗。本文旨在探讨谢灵运庄园山水诗的特征及其在诗史上的地位。 一 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完成于三个地方,一是 永嘉,二是始宁,三是临川。始宁是谢灵运家的故宅,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安葬在这里,并在这里营建有巨大的庄园。永初三年(422)八月,谢灵运抵达永嘉郡,次年秋天辞官回乡。景平元年(423)秋天到元嘉三年(426),谢灵运第一次在始宁隐居,元嘉五年(428)至元嘉八年(431),他第二次在始宁隐居。元嘉九年(432)春天赴临川,夏天到达目的地。次年在临川被收,流放广州。从生活的年头上看,谢灵运在永嘉和临川分别约有一年时间,而两次隐居始宁则前后达七八年之久。谢灵运的山 水诗,不仅在始宁隐居时代描画了庄园的奇丽美景,而且在完成于永嘉和临川的山水诗中也充满了他对始宁庄园的无限向往和深情回味。他的诗中有太多的 丘园 、 丘窟 、 故乡 、 旧山 、 旧崖 等字眼,无论是在他之前还是在他之后,没有一位诗人像他这样深切地表现过对于故乡庄园的怀恋之情。 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秋冬之际,谢灵运在赠给堂兄谢瞻的 答中书 中说: 守道顺性,乐兹丘园。 义熙十四年(418)九月,谢灵运在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 中写道: 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 如果说这里的 丘园 还只是泛指与官场相对的隐居之地,并不是特指始宁庄园,那么永初三年(422)所完成的 过始宁墅 则标志着始宁庄园的正式亮相。诗中云: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且为树,无令孤愿言。 钟嵘 诗品 云: 灵运生于会稽。 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 还都之后即居住在乌衣巷内。这次踏上始宁土地应该是他成年后第一次走进自家庄园。临别之际,他将还乡归隐确定为自己人生的 第43卷第4期2006年7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43,No.4 Jul.2006

柳公权楷书艺术

柳公权楷书艺术 (一)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初学“二王”,后习隋唐各家笔法,后进一步把变用颜体,另辟蹊径创新独树一帜。书体结构严谨,疏朗开阔,格局方正,劲健挺拔,骨力洞达,神采俊发,因此成为后世楷模。其点画遒劲刚健,富有弹性,横竖撇奈笔势都向四面伸展,大局势开阔,“竖钩”“斜戈”,往往采用适当的上伸和下延的写法,使字显得昂首屹立,雄资磅礴。横画多采用方起园收,竖画多用逆峰起笔,顿笔之后引峰下行,收笔多采用悬针或者垂露法书。撇奈多有一定的弧度,虽然出锋挺拔,但有着内部的骨力。用笔行驻提按精悍出神。以颜体为基础,结字紧凑疏朗豪放,中宫收紧,四面开张,紧而不拘,疏而不散,规整中富有变化,平正中偶出险奇,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图3-26 柳公权 拓展阅读 柳公权拜师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很糟,经常被先生和父亲骂,为了不挨骂,只能努力练字。一年之后,柳公权初有成效,不至于再挨骂,在与村里同龄的小伙伴们相比,算拔尖了。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小公权的尾巴尖儿就开始翘起来了,开始在小伙们举行的“书会”中炫耀自己的字。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家看不过去了,对其严加批评,小公权不服,就让老人家写几个字来看看。 但是,老人家只是一个卖豆腐的,怎么会写呢?于是老人家根据自己的丰富阅历,让小公权去华京城看看,那儿有个人会用脚写字,而且还写得非常好看!倔脾气的小公权,第二天便留了张纸条,就独自前往了华京城。 到了华京城,果然看到了一张白布,上书“字画汤”,字体苍劲有力。而且周围很多人,

鲍照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文学成就 鲍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文人。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但主要是诗歌。并以“文甚遒丽”的古乐府逐渐闻名于诗坛。他现存的诗约有二百多首,其中乐府诗就占八十多首,而且他的优秀诗篇大多数都是乐府诗。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精神,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对受压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鲍照的诗多为乐府诗。边塞战争,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乐府诗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代出自蓟北门行》里,他歌颂了边塞将士们“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英勇战斗的精神,也写出了“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的边塞战场景色。《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 其中有些诗抒发了他在南北分裂、世族当权、篡乱不已的黑暗时代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如第4首;《代贫贱愁苦行》写贫贱之士“黯颜就人惜”的屈辱沈痛,

有些诗表现了他在门阀制度压抑下耿直、孤傲和倔强的性格,反映了他与黑暗现实的尖锐对立,如第6首《代放歌行》; 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如第12首、第13首。《代白头吟》写“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的炎凉世态,都是当时下层寒士受压抑的痛苦心情的反映。 除此之外,鲍照的《代东武吟》、《代苦热行》、《代出自荆北门行》等还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这类诗对唐代的边塞诗颇有影响。鲍照的诗多为五言和七言。其中七言诗变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诗的基本形式。鲍照的文、赋也很有影响,其中<芜城赋>是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最为传诵。这篇赋的内容是借广陵昔盛今衰的对比映衬,抒发了作者的怀古之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算得上是一篇杰作。《登大雷岸与妹书》也很有文学价值,融情入景,骈散相间,最为后世所称道。 明代张溥辑有《鲍参军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另外还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扆校本《鲍氏集》等。近人黄节有《鲍参军诗注》。 鲍照的诗歌明显分成五言古体和乐府体二大类。五言古体大抵是纪述行旅及赠答酬唱之作,产生于某种特定的经历。乐府体的情况与此不同。有些是按乐府题意写作,有些是生活经历中的感触,无论哪一种,都牵涉到有关人生和社会方面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鲍照诗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