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一:中药总述

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热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症得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实热证-—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气血两清

虚热证-—养阴清热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脏腑实热证,湿热黄疸/泻痢,温毒发斑,疮痈肿毒等里热证

注意点:①该类药物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②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者慎用

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化湿药:

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化湿药

功效:醒脾化湿,燥湿健脾解暑

适应证: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得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注意点: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后下

多属辛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利水渗湿药:

含义: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得药物

功效: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得各种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

注意点: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有些药物有较强得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与利湿退黄药

理气药:

含义:凡以梳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不畅之气滞、气逆证得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功效:梳理气机,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

适应证:气逆证

气滞证—脾胃气滞、肝气郁滞与肺气壅滞

注意点: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止血药:

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得药物,称止血药

功效: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适应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证

分类: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

注意点:1。注意用药配伍

2、止血不流瘀

活血化瘀药:

含义: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得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也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功效:通过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癥,通痹,消痈,祛瘀生新等功效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

分类: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注意点:1.活血化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

2.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她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妇女尤当慎用或忌用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得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得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功效:化痰药—温化寒痰,燥化湿痰,清化热痰,润肺化痰,化痰软坚散结,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散结消肿功效

止咳平喘药—降气宣肺,润肺,泻肺,化痰,敛肺

适应证:痰、咳、喘

分类: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

平肝息风药:

含义: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得药物

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部分药物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重镇降逆、凉血以及祛风通络等功效

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以及肝风内动,痉挛抽搐

分类: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

注意点:脾虚慢惊者,不易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药

二:中药功效:

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与中,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外用清火消肿

火麻仁:润肠通便

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名目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名目,祛痰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山楂:消食健脾,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茜草:凉血,祛瘀,止血,痛经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去湿止痒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黄:活血行气,痛经止痛

乳香: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丹参:活血祛瘀,痛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牛膝: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骨碎补:活血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散结消肿

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朱砂: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远志: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牛黄: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

钩藤:息风定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脾,补肾涩精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与诸药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杜仲:补肾阳,强筋骨,安胎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

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三:重点药:

柴胡:【药性】苦、辛,微寒。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3.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得常用药。

【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栀子:【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

1、热病心烦。2。湿热黄疸、3。淋证涩痛、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6、热毒疮疡。7。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大黄:【药性】苦,寒、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

1。实热积滞便秘、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3、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4.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5.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6.烧烫伤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

【用法用量】煎服,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秦艽:【药性】辛、苦、平

【功效】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应用】1。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骨节酸痛。2。中风半身不遂、

3、湿热黄疸。4。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

茯苓:【药性】甘、淡,平。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尿少。2。痰饮眩悸、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苍术:【药性】辛、苦,温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2。风湿痹痛,脚气痿躄

3。风寒感冒。4。夜盲,眼目昏涩

【用法用量】煎服,3~9g

附子:【药性】辛、甘,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2、寒湿痹痛

3、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香附:【药性】辛、微苦、微甘、平。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应用】

1.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

2.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乳房胀痛

3.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醋炙增强舒肝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不久煎,预产期不可用

三七:【药性】甘、微苦,温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应用】

1.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吞服,1次1~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川芎:【药性】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

1、血瘀气滞,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癓瘕腹痛。

2、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火旺,舌红口干,多汗,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不宜应用、丹参:【药性】苦,微寒

【功效】活血祛瘀,痛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应用】

1.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

2.血瘀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癓瘕积聚,跌打损伤,热痹疼痛

3.疮痈肿痛、

4.心烦不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郁金:【药性】辛、苦,寒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应用】

1。气滞血瘀,胸胁刺痛,胸痹心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

2。热病神昏,癫痫发狂。3、血热吐衄,妇女倒经、4.黄疸尿赤,胆胀胁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

半夏:【药性】辛,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

1。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2。呕吐反胃

3。心胸脘痞闷,梅核气、4.痈疽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一般炮制后用,3~9g、外用适量。姜半夏长于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主治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主治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生用内服宜慎。

人参:【药性】甘、微苦,微温。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应用】

1.体虚欲脱,肢冷脉微、2.脾虚食少,肺虚喘咳,阳痿宫冷。

3。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4、气血亏虚,久病虚赢、5。心气不足,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文火另煎兑服。也可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黄芪:【药性】甘,微温。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应用】

1.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

2、肺气虚证,咳喘气短、

3。气虚自汗。

4、内热消渴。5。血虚萎黄,气血两虚。6.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7。气血亏虚,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甘草:【药性】:甘、平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谈止咳,缓急止痛,调与诸药

【应用】:

1、脾胃虚弱,倦怠乏力。2。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脉结代。3.痈肿疮毒,咽喉肿痛。

4、咳嗽痰多。5。脘腹、四肢挛急疼痛。6。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煎服,2~10g。蜜炙甘草功能补脾与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使用注意】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当归:【药性】甘、辛,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

1、血虚萎黄,眩晕心悸。2、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3、虚寒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4。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通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熟地:【药性】:甘,微温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应用】

1。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

2。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

3、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黏腻,有碍于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

鹿茸:【药性】甘、咸,温。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应用】

1.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遗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

2。肾虚腰脊冷痛,筋骨萎软。

3、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

4。阴疽内陷不起,疮疡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研末冲服,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

五味子:【药性】酸、甘,温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应用】

1、久咳虚喘。2.梦遗滑精,遗尿尿频、3、久泻不止。

4、自汗,盗汗。

5、津伤口渴,内热消渴。6.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2~6g

【使用注意】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四:药性

四气:就是温热寒凉四种不同得药性,又称四性。

a.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得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b.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得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五味:就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得药味

意义:标示药物得真实滋味,提示药物作用得基本范围

酸—-作用: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得作用,部分还有生津作用

代表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山茱萸等

苦——作用: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

代表药:黄芩、栀子、苦杏仁、半夏、陈皮、大黄、芒硝、黄连、苍术、厚朴

甘—-作用:能补能与能缓能解毒,即具有补益、与中、调与药性与缓急止痛得作用

代表药:人参、熟地、神曲、甘草

辛--作用: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得作用

代表药:紫苏叶、木香、川芎

咸——作用: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得作用

代表药:芒硝、海藻、牡蛎

淡——作用能渗能利,即具有利水渗湿得作用

代表药: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

涩-—作用:收敛固涩

代表药:;莲子、赤石脂

升降浮沉:含义-—就是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得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

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影响因素——四气五味、药物得质地轻重、炮制得影响与配伍得影响

用药原则——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得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得亲与作用

芳香药性:辟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去浊,通窍止痛,行气活血,开窍醒神

五:特殊煎法、用药禁忌、配伍、性能特点

先煎:难溶于水得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

后下:气味芳香得药物

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药材表面带有绒毛得药物

另煎:某些贵重药材

烊化:又称溶化,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得药物

泡服: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易破坏药效得药物

冲服:某些贵重药

煎汤代水: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她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

配伍禁忌: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芒硝)畏三棱,官桂(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妊娠用药禁忌:

①对母体不利②对胎儿不利③对产程不利④对小儿不利

妊娠禁用药:指毒性强得药、作用峻猛得药以及堕胎作用较强得药,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螯、马钱子、川乌、雄黄、砒石等。

妊娠慎用药: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攻下导滞药、药性辛热得温里药以及性质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枳实、大黄、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六:不同炮制品使用注意:

黄连:生用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姜黄连善清胃与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功善疏肝与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与之呕吐吞酸

半夏: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主治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姜半夏长于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主治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牛膝: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祛瘀

朱砂:道地药材可内服,人工合成(HgS含量达99、999999%)不可内服

防己: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

七:某些章节得药物使用特点

消食药:

功效:消食化积,健胃,与中,部分药物兼有行气,活血,祛痰等功效

适应证:主治宿食停留,饮食不消所致诸症

注意点:本类药物虽多数效缓,但仍不乏耗气之弊,故气虚而无积滞者慎用

安神药:

功效:镇惊安神或养心安神,部分安神药分别兼能平肝潜阳、纳气平喘、清热解毒、活血、敛汗、润肠通便、祛痰等

适应证:主要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等心神不宁证

分类:重镇安神药、养心安神药

注意点:1.矿石类药物材质重,碍胃,作丸散剂服更易伤胃耗气,宜加养胃健脾药

2.部分药物有毒,宜慎用,不可过量及持久服用,以免中毒

3、入煎剂宜打碎先煎、久煎

开窍药:

功效:通关开窍、醒脑回苏,部分药物兼有活血、行气、止痛、解毒等功效

适应证:主治闭证

注意点: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

八:对比药

①独活,羌活

1.二者均可祛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头痛

2。但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

3、独活性较缓与,发散力较弱,多用于风寒湿痹在下半身者

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配伍应用

②附子,干姜

⑴同: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同可用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泻,以及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

⑵异:①附子有毒,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力强,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故为治亡阳证之首选药;又善补火助阳,治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遗尿、尿频,以及阳虚水肿、外感、自汗、胸痹等。②干姜无毒力弱兼通脉,治亡阳多配附子同用方效;又长于温脾阳,善治脾阳不足之脘腹冷痛吐泻;还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

③川贝,浙贝

①均能清化热痰,散结消肿,用治咳嗽、瘰疬、乳痈、肺痈等,均不宜与川乌、草乌与附子通用

②川贝母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

③浙贝母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且清热散结之功较川贝母强

④杏仁,桃仁:

①杏仁得正面有点像心形,而桃仁则更像一个长得卵圆形。

②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②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肺痈肠痈,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⑤半夏,天南星:

⑴同: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

⑵异:①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且能止呕。②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

⑥酸枣仁,柏子仁

1。皆味甘性平,均有养心安神、止汗之功,用治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得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及阴虚盗汗,常相须为用

2、柏子仁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而治肠燥便秘

3。酸枣仁安神作用较强,其味酸收敛止汗作用亦优,体虚自汗、盗汗较常选用,且能生津,可用

于津伤口渴

⑦芒硝,大黄

①均为泻下药,常相须为用,治疗肠燥便秘

②大黄味苦泻下力强,有荡涤肠胃之功,为治热结便秘之主要。大黄苦寒沉降,又泻火凉血解毒,清利湿热,治疗热毒证、出血证及湿热内蕴等证;且可活血通经,治血瘀诸证

③芒硝味咸,可软坚泻下,善除燥屎坚结;且清火消肿,但多外用,治疮痈肿痛

⑧乳香,没药:

①没药得功效主治与乳香相似,常与乳香相须为用,治疗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多种瘀滞疼痛证。

②区别在于,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治疗痹证多用

③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治疗血淤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⑨苍术,白术

①均有健脾与燥湿得功效

②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宜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且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

③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宜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且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得作用

⑩桑叶,菊花

①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时用治风热感冒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得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

②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③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龙骨,牡蛎

1、均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作用,常相须为用,治疗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及各种滑脱不禁得病证

2.龙骨主入心经,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之功优于牡蛎,外用还能收湿敛疮

3。牡蛎主入肝经,平肝之功较著,又能育阴潜阳,可治虚风内动之证,味咸又有软坚散结之功,

煅后还能制酸止痛,且其平肝潜阳之功优于龙骨

?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

①人参党参均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益气生血之功,均可用于脾气虚、肺气虚、津伤口渴、消渴、血虚及气虚邪实之证

②党参味甘性平,作用缓与,药力薄弱,古方治以上轻症与慢性疾患者,可用党参加大用量代替人参,而对于急症、重症则仍以人参为宜

③由于党参不具有益气救脱之功,故凡元气虚脱之证,应以人参急救虚脱,不能以党参代替。此外,人参还长于益气助阳,安神增智,而党参类似作用不明显

④西洋参太子参均为气阴双补之品,均具有益脾肺之气,补脾肺之阴,生津止渴之功

⑤太子参性平力薄,其补齐、养阴、生津与清热之力俱不及西洋参。凡气阴不足之轻症、热不盛者及小儿,宜用太子参;气阴两伤而热较盛者,当用西洋参

?桃仁,红花:

①相同点:活血祛瘀、调经止痛,治疗瘀血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

②同中之异:桃仁苦泄下行,善治瘀血蓄于脏腑之如狂或发狂,小腹硬满等、红花辛温通经,善治瘀血滞于经络之身痛腹痛等。

③不同点:桃仁又能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治疗肠燥便秘、咳喘等。红花性温,辛散温通,又能化斑消肿,治痈肿疮毒、脱疽、斑疹。(藏红花甘凉,活血之力大于红花,又凉血解毒。)

?葛根,黄连,车前子,茯苓,白术:

九:药物得主症特点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为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及遗尿尿频之常用药

艾叶:为温经止血之要药,为妇科安胎之要药

川芎:为“血中气药”,为治气滞血瘀诸痛证之要药,为治头痛之要药

独活:为治风湿痹痛主药; 厚朴:为消除涨满得要药

黄芩:为治肺热咳嗽之要药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为外疡消肿生肌得常用药

骨碎补:为伤科要药

代赭石: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为重镇降逆之要药

香薷:“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十:…………得圣药

生姜:“呕家圣药”黄芪:“补气圣药”

连翘:“疮家圣药”三七:“止血活血圣药"“伤科要药”黄芩:“安胎圣药”白术:“安胎圣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