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觉悟勇士:香巴拉的传承

觉悟勇士:香巴拉的传承

《觉悟勇士》

——香巴拉的智慧传承

香巴拉教法代表着一种勇士精神:想要帮助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先展开个人的智慧之旅。学习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保持“真诚”,真诚地悲伤,真诚地温柔,也真诚地面对自己。

作者简介:

邱阳·创巴

邱阳·创巴(1939-1987)是一个备受崇敬的禅修大师、老师和艺术家。他是许多佛教和禅修之道等书籍的作者,包括《东方大日》、《突破修道上的唯物》、《自由的迷思》和《动中修行》。创巴仁波切出生在西藏东部,是西藏佛教嘎举派和宁玛派转世传承的持有者。他是苏芒寺的总住持;十八岁时,于该寺取得了“堪布”的学位(相当于神学、哲学和心理学的博士)。在西藏期间,他也研习和实修传统艺术,例如书法、诗歌、舞蹈和唐卡绘画。

一九五九年邱阳·创巴至印度。在那里,他被嘉瓦仁波切尊者指派为“青年喇嘛学校”(Young Lamas' Home School)的精神导师。

一九六三年,他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担任特别研究员,研究西方哲学、宗教、艺术和语文。

一九六八年,他在苏格兰成立正式的佛法中心。

一九七○年,创巴仁波切应邀到美国教学。他是科罗拉多州博德市为基地,走访各地进行教学,并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成立一百多个禅修中心。他在一九七三年创立国际性的学会“金刚界”(Vajradhatu),配合协调这些中心的活动。创巴仁波切也建立了那洛巴学院(Naropa Institute),是一所结合了哲思研习和人文艺术课程的创新学院。

一九七六年,“香巴拉训练”(Shambhala Training)成立,创巴仁波切发展出一系列的课程,把香巴拉原则应用在传统的东方训练上,例如插花和箭术。

一九八六年,邱阳·创巴仁波切移居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哈利伐克斯市。来年四月四日,他在该地圆寂。

---------------------------------------------------------------------------------------------------------------------- 中译者简介

项慧龄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英国史特灵大学出版学硕士,曾任职《讲义》、《远见》杂志,现专事翻译,并且是“莲师中心翻译小组”的成员。译有《幸福的修炼》、《当和尚遇到钻石》、《禅修地图》等书。

---------------------------------------------------------------------------------------------------------------------- 献给格萨王

他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他拥有虎、狮、大鹏金翅鸟、龙的荣耀

他拥有超越语言文字的信心

在香巴拉国王之足下吾顶礼

目次

中文版编者序12

英文版编者序15

前言22

第一部如何做一个勇士

第一章创造一个觉醒的社会26

第二章发现本初善38

第三章真心的悲伤46

第四章恐惧和无畏无惧52

第五章身体与心灵的同体一致56

第六章东方大日之黎明61

第七章茧66

第八章舍离与勇气72

第九章庆祝旅程78

第十章放下86

第二部神圣:勇士的世界

第十一章当下100

第十二章发现神奇的力量109

第十三章如何唤起神奇的力量119

第十四章克服骄慢129

第十五章克服串习134

第十六章神圣的世界139

第十七章大自然的阶层体系148

第十八章如何统驭156

第三部真威相

第十九章宇宙君王168

第二十章真威相174

第廿一章香巴拉传承189

附录:香巴拉训练课程相关资讯199

后记202

中文版编者序

翻译佛书本非易事,翻译香巴拉佛法尤其困难。因为香巴拉法教源自邱阳·创巴仁波切(Chgyam Trungpa)的心意伏藏(mind terma),其显现于世,为顺应、连结当代人的心理结构及生活方式,有其创新、独特、深具启发性的用语。

邱阳·创巴仁波切的藏、梵、英文造诣均极佳,他在世时、运用英文写书、讲授,与西方弟子传达沟通,完全无碍。如“本初善”(basic goodness),此英文原词为创巴仁波切所独创,其意超越道德上之良善本性,为佛性,觉性,空性;编者在二○○五年春天陪同萨姜·米庞仁波切——即创巴仁波切的法嗣、亦为其子嗣,至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传法,担任其口译之时,经与米庞仁波切讨教确认,觉得可取其primordial之意,另创一中文词,译为“本初善”,以保存其力度与深度。

诸如此类的挑战,在香巴拉教典的翻译中有甚多处,如“宇宙君王”(universal monarch),梵文Chakravartin,是完满觉悟的统御者,中译一般为转轮圣王或轮王;然根据创巴仁波切

所述,在香巴拉的世界中,君王的力量来自做一个非常柔和的人;它来自敞开真心。或“宇宙之镜”(cosmic mirror),这类的词语,为保持原词的特殊性和直截力量,那澜陀翻译小组的阿阇黎们——也就是早年与创巴仁波切共同翻译教授之语汇的弟子们,建议我:翻译时以忠于英文为佳,而不强加等同于古来中译的名相。毕竟,创巴仁波切的伏藏语言,将佛法带入现代人的生活语汇之中,并直通佛法之原始心髓泉源。

语言,本是一帮助读者领悟的工具,而非障碍。又如“四威严”(four dignities),四种神话象征动物及其所具特质的翻法——温柔谦恭,振奋昂扬,勇猛无畏,不可测度(meek,perky,outrageous,inscrutable);“真威相”(authentic presence),藏音wangthang“汪淌”的翻法;“风马”(wind-horse),藏音lungta“龙踏”的翻法;香巴拉觉悟国王——利格登王(Rigdens)的翻法;以及其它诸多藏、英原词,多有幸经过米庞仁波切及数位香巴拉阿阇黎的指导与讨论,务求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意含,在同时,又能使中文读者与此类词语发生关联,而获益于其新鲜生动、亲切简明,却又广大深奥的原典本怀。

万幸的是,橡树林出版社委托项慧龄女士翻译此一创巴仁波切的经典作,项女士译笔优美动人,详实中肯。编者受橡树林出版社总编辑周女士付嘱为特约编辑,所有香巴拉的专属用语皆经往复切磋,以求统一连贯。相信由此,对读者在阅读此一脉相承的、香巴拉教法的著作之时,及未来更多的香巴拉译着时,会有莫大帮助。而总编辑周本骥女士,及编辑王珊华女士,于编译过程中的大力支持和沟通协助,使本书得以顺利付梓,更是编者深感于怀的。

编者于台湾时,蒙圣严法师教导,研习佛法。赴美后,浸研于香巴拉佛教多年,深为其浩瀚丰沛、真挚直接,与切合时代的佛法语言所震撼。《觉悟勇士》英文一书自一九八四年在美出版后,至今,已被翻译成十六种世界语言,发行八十万册,利益众生,无远弗届,已超越地域、文化、宗教的藩篱。今中文版终于在台出版,诚属期盼已久之一大盛事。祈愿香巴拉法教光耀弘传,普照黑暗世间!

三宝弟子

蔡雅琴

二○○六,火狗年春,纽约

英文版编者序

邱阳·创巴最为西方读者所熟知的是,他是数本关于佛教教法的畅销书作者,其中包括《突破修道上的唯物》(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自由的迷思》(The Myth of Freedom)和《动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ion)。本书《觉悟勇士》是和这些早期著作分隔的主要分水岭。虽然作者认同香巴拉教法和佛教原则的关系,他也花了一些篇幅来控讨静坐禅修——事实上,与佛教的禅修法门别无二致——但是这本书所呈现的,明显是一个属世的观点,而非宗教的观点。本书极少使用外来词汇,但在内容和语调方面却非常直接——有时候是非常令人感到疼痛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的经验和挑战。

即使是他在前言所签的名字——木克坡的多杰札都(Dorje Dradul of Mukpo)——也区分了本书和其它著作的不同。《觉悟勇士》是关于勇士的道路,或者勇气的道路;这条道路开放给任何寻求一个纯正真诚和无所畏惧的存在的人类。“多杰札都”这个头衔,意指“无可摧毁的”或“金刚勇士”。木克坡是作者的家族姓氏;在作者的幼年时期,这个家族姓氏即被他的法名邱阳·创巴仁波切所取代。在第十一章“当下”之中,作者描述了木克坡这个姓氏对他的重要性,并且给我们一些暗示,为什幺他在本书的脉络之中使用这个姓氏。

虽然作者使用香巴拉王国的传奇和意象来做为他陈述的基础,但是他相当明确地指出,他所陈述的不仅是佛教“时轮金刚”(Kalacakra)关于香巴拉的教法,取而代之的,本书汲取了古代的、或许是原始的智慧和人类行为处事的原则;这些智慧和原则展现在工业化之前的传统西藏、印度、中国、日本和韩国社会之中。本书特别从西藏的勇士文化中,撷取了它的

意象和灵感。这种勇士文化比佛教更早存在于西藏,并且一直到一九五九年之前,一直对西藏社会具有一个根本的影响。然而,不论这个勇士文化的源头为何,本书所呈现的愿景(vision)还不曾出现在其它地方。它是对于人类的境况和潜能,所做的一个独一无二的陈述。而作者熟悉的、萦绕于心的语气,使本书更加卓越非凡——仿佛我们已经知道真理尽含于此。

作者对于香巴拉王国的兴趣,可以追溯至他在西藏的时光。当时,他是苏芒寺(Surmang monasteries)的总住持。他研读一些密续法本,其中谈论到香巴拉这个传奇王国、通往它的道路,以及它内在的象征意义。一九五九年,当他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时候,邱阳·创巴仁波切正在撰写一部从宗教体验来叙述香巴拉历史的文稿,但不幸的是,它被遗落在旅途之中。詹姆士·乔治(James George)先生——前加拿大驻印度外交大使,也是本书作者的私交——指出,在一九六八年,创巴仁波切告诉他“虽然他从未去过那里(香巴拉),但是他相信它的存在,每当他进入甚深禅定的时候,他就能够在他的镜子中看见香巴拉。”接着乔治先生告诉我们,他后来目睹作者凝视着一面小手镜,详细地描述香巴拉王国的经过。如乔治先生所说:“……创巴在我们的书房描述他所见到的事物,仿佛他正往窗户外面眺望一般。”

尽管对于香巴拉王国具有长年的兴趣,但是当邱阳·创巴仁波切首次来到西方国家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四处宣扬,反而避免提及香巴拉。只有在一九七六年,在他展开为期一年的闭关之前几个月,他开始强调香巴拉教法的重要性。在一九七六年的“金刚界研讨课程”(Vajradhatu Seminary)中——针对两百名学生开设的三个月进阶训练课程——邱阳·创巴仁波切给了几次关于香巴拉原则的开示。之后,在他一九七七年的闭关期间,作者写出一系列关于香巴拉的教授,并且要求他的弟子创立一个世间性的、开放给大众的禅修课程,并为这个课程取名为“香巴拉训练”(Shambhala Training)。

从那个时候开始,作者给予了超过一百次与香巴拉愿景有关的开示。在这些开示之中,有些是针对“香巴拉训练”的学生;许多是针对“香巴拉训练”的老师;少数是在美国的主要城市所发表的公开演说;而有一些开示则是名为“香巴拉勇士”(The Warrior of Shambhala)的公开研讨会的一部分,这是在一九七九年夏天,于科罗拉多州博德市(Boulder)的那洛巴学院(Naropa Institute),与宇色·天津(?sel Tendzin)共同教授。

为了准备本书,编辑群在作者的指导之下,检阅所有与香巴拉有关的演说,从中挑选最好的,或最适当的论述。此外,作者也替本书撰写了从未发表的内容,尤其是在第二十章“真威相”中,所讨论的温柔谦恭、振奋昂扬和勇猛无畏的三种威严。在一九七七年闭关期间,他已经撰写了关于第四威严“不可测度”的论文。而为本书所做的其它三威严的讨论,则是以符合该论文的风格来撰写。

在决定章节的先后顺序和题目的逻辑发展的时候,原始的演说本身即是最佳的引导。在研究这些资料的时候,编辑们发现香巴拉教法所呈现的,不仅是心智、心灵(mind)的逻辑,也是心(heart)的逻辑。这些教法同时立基于直觉和理智,交织成一幅错综复杂、时而交错来回的人类体验的图画。为了保存这个特质,编辑们选择以原始演说本身的结构,来规划本书的架构。出于必然的,这种做法有时候导致一个题目出现自相矛盾、甚至看似相互抵触的处理方式。然而,我们发现保留原始演说的逻辑和错综复杂性,最能呈现资料的精准优雅和完整性。

尊重原始演说的整体性,也是处理语言的指导原则。在表达香巴拉原则的时候,作者采用常见的英语词汇,例如“美好良善”(goodness),却赋予它们不常见的、常常是超乎寻常的意义。透过这种做法,邱阳·创巴把日常经验提升到神圣的层次,在此同时,他也把深奥的概念,例如神奇的力量,带入一般理解和觉知的领域。这个目的的达成,常常是透过充分延展、充分利用看似简明的英语语言,来顺应迎合微妙的理解。我们在编辑的时候,努力保存并带出作者的声音,而非加以压制。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最能传递本书的力量。

在着手进行《觉悟勇士》之前,许多作者的演说已经过编辑,供“香巴拉训练课程”的

学生和老师使用。初期的编辑工作要归功于麦克?柯恩(Michael Kohn)、茱迪丝?丽芙(Judith Lief)、莎拉?李维(Sarah Levy)、大卫?罗姆(David Rome)、芭芭拉?宝茵(Barbara Blouin)和法兰克?柏林纳(Frank Berliner);他们大幅减轻了本书的准备工作。

“香巴拉训练”所使用的课程,对于组织本书的资料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感谢在过去六年期间,和作者一起订定修正这个课程的人们:大卫·罗姆,作者的私人秘书及修肯丛书(Schocken Books)出版助理;杰若米·海渥博士(Dr.Jeremy Hayward),那澜陀基金会(Nalanda Foundation)的副总裁;丽拉·李奇(Lila Rich),“香巴拉训练”的执行主任;以及“香巴拉训练”的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法兰克·柏林纳、克丽丝蒂·贝克(Christie Baker)和丹恩·荷姆斯(Dan Holmes)。

“香巴拉训练”的创办人、邱阳·创巴仁波切的法嗣宇色·天津持续提供指导,检阅本书原始的提案计划,并且在完成各个阶段的手稿之际,给予重要的回馈。我们非常感谢他的参与。

香巴拉出版社的出版人山缪? ·柏可兹(Samuel bercholz)也扮演类似的角色。从他在一九六八年替他的公司所取的名字来看,柏可兹与香巴拉及其智慧有相当深刻的渊源。他相信本书的出版计划,以及他对这个计划的不变兴趣,是推动、促使这个计划完成的主要力量。

“金刚界”(Vajradhatu)①的两位优秀编辑也值得特别的瞩目:莎拉·李维和唐娜·荷姆(Donna Holm)。此外,我们想要特别感谢新科学文库(New Science Library)的编辑及《从伊甸园向上》(Up from Eden)等书的作者肯恩·韦伯(Ken Wilber)。他阅读倒数第二校和最后一校的手稿,所给予的详细中肯的建议,使本书的定稿有了决定性的修改。

罗伯特·渥克(Robert Walker)担任编辑群的行政助理。没有他所提供的协助和支持,本书绝对无法完成。他优秀且勤奋的贡献,值得我们给予最大的感谢。瑞秋·安德森(Rachel Anderson)也曾担任数个月的行政助理,我们也感谢她的协助。要一一列举在展开本书的出版工作之前,即已完成手稿誊写的志工的姓名,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的努力倍値感谢。

编辑群也要感谢那澜陀翻译小组(Nalanda Translation Group)翻译出现在本书的藏文,尤其要感谢乌金·贤遍(Ugyen Shenpen)书写原始的藏文文稿。我们也要感谢香巴拉出版社的编辑和后制部门的职员的协助,尤其是赖瑞·莫梅斯坦(Larry Mermelstein)、埃米莉·赫本(Emily Hilburn)和海瑟·柏可兹(Hazel Bercholz)。

我们也要感谢许多其它的读者,花时间来检阅定稿,并且给予建议。我们要特别感谢温蒂?戈伯博士(Dr. Wendy Goble)细心地编辑最后的定稿。

对于本书的作者,我们无法表达适当的感谢——感谢他呈现香巴拉教法的远见,以及协助他编辑本书的殊荣。除了和编辑们密切合作,处理手稿之外,他似乎也提供了一个充满神奇力量的氛围,弥漫并鼓舞了这整个计画。这幺说或许有所僭越之处,但是一旦阅读了本书之后,读者们或许会发现,这不是一个怪异的陈述。彷佛作者赋予了本书力量,使它能够超越编辑们的拙劣眼光,显露它所蕴含的智慧。我们只希望,我们没有遮蔽了或削弱了这些教法的力量。愿这教法帮助一切众生从落日观的争斗恶行中获得解脱。

凯若琳·罗丝·吉米安(Carolyn Rose Gimian)

科罗拉多州博德市

一九八三年十月

【译注】

①“金刚界”(Vajradhatu):一九七三年,由邱阳·创巴仁波切创设,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中的见地与实修的重要性。它为各种和度的学员提供系列的教育、修行课程,以渐进与有系统的方式加深学员对佛法的领悟和体验。

前言

我非常高兴能够在本书中呈现香巴拉的愿景。它正是世界所需要、所渴求的事物。但是我想要厘清,这本书没有揭露任何佛教密乘香巴拉教法的秘密,它所呈现的也不是“时轮金刚”的宇宙观。相反的,对于那些已经遗失了生活中神圣、尊严和勇士原则的人而言,这本书是一本手册。它是以勇士的原则为基础,而这些原则早已体现在印度、西藏、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古代文明之中。这本书教导我们如何提升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去传播勇士之道的真正意义。本书是受到伟大的西藏国王格萨王(Gesar of Ling)的典范和智慧的启发——格萨王的不可测度、无畏无惧,以及它运用虎、狮、大鹏金翅鸟、龙的原则(即本书所讨论的四威严,藏文Tak,Seng,Khyung,Druk)来征服粗俗野蛮的方式。

对于过去我能够一直在佛法的脉络中,呈现人类生命的智慧和尊严,我感到既荣幸又感激。此刻,呈现香巴拉勇士之道的原则,以及我们如何能够如勇士一般,用无畏和欢欣来处理我们的人生,而不毁灭彼此,带给我巨大的喜悦。如此一来,东方大日(Great Eastern Sun)的愿景就能够被发扬,而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美善,就能够毫无疑惑地被显露实现。

木克坡的多杰札都(Dorje Dradul of Mukpo)

科罗拉多州博德市

一九八三年八月

第一部如何做一个勇士

从伟大的宇宙之镜

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人类社会于其中彰显呈露。

在那个时候,解脱和迷妄生起。

当恐惧和疑惑朝着原本自由无碍的信心发生的时候,

无量无数的懦夫出现了。

当原本自由的信心被导循、被引以为荣的时候,

无量无数的勇士出现了。

那些无数的懦夫

把自己隐藏在洞穴和丛林中。

他们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吞食他们的血肉,他们以禽兽为榜样,

他们激起彼此的恐惧;

因此他们取了自己的性命。

他们点燃了瞋恨的巨火,

他们不断搅动贪欲之河,

他们在怠惰之泥泞中打滚:

饥馑和瘟疫的时代来临了。

在那些献身于本初信心的人之中,

有许许多多的勇士,

有些人走入高山

建筑美轮美奂之水晶城堡。

有些人前往有着美丽的湖水和岛屿之地

打造秀美动人的宫殿。

有些人前去宜人的平原

种植大麦、稻米和小麦。

他们从不争吵,

永远慈爱,非常慷慨。

没有鼓励,透过他们自生的不可测度,

他们对本初之帝尊——香巴拉国王永远虔诚第一章创造一个觉醒的社会

香巴拉的教法是奠基在一个前提之上:有一个基本的人类智慧,能够解决世界的种种难题。这种智慧不属于任何文化或宗教,也不只是源自西方或东方。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勇士传统,一直存在于整个人类历史众多时期的众多文化之中。

觉悟王国香巴拉

在西藏及许多其它亚洲国家之中,存在着许多关于一个传奇国度的传说,而这个传奇国度,是当代亚洲社会知识和文化的根源。根据传说,它是一个和平繁荣的处所,由英明慈悲的统治者掌理。此地的居民也同样心地慈善、博学多闻,因此一般而言,这个国度是一个模范社会。这个处所名叫「香巴拉」(Shamhbala)。

据说,在香巴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佛教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传说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曾经把高深的密续教法,授予香巴拉的第一位国王达瓦·桑波(Dawa Sangpo)。这些教法被保存下来,即所谓的《时轮金刚密续》(Kalacakra Tantra),被认为是西藏佛教之中,最深奥的智慧。根据传说,在国王达瓦·桑波领受了佛陀的教导之后,香巴拉的所有居民开始修持禅定,遵循慈悲、关爱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法道路。如此一来,不只是国王,包括香巴拉的所有臣民,都成为高度发展的众生。

在西藏人当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信仰,相信香巴拉这个王国隐藏在喜玛拉雅山脉,某一个偏僻的山谷之中,仍然可以被寻获。同样的,也有许多佛教典籍给予详细却晦涩难解、如何抵达香巴拉的方位指示。然而,人们应该如实地采信这些指示的字面意义,抑或是把它们当做隐喻,则众说纷纭。也有许多经典巨细靡遗地描述香巴拉王国。举例来说,根据十九世纪著名的佛教上师米庞(Mipham)所着的《时轮金刚大论》(Great Commentary On the Kalacakra),香巴拉这个国度位于西塔河(Sita)之北,整个国家被八座山脉分割。「利格登」(Rigdens)或香巴拉国王的宫殿,被建造在国土中央、一座环形山脉的峰顶。根据米庞所说,这座山被称为「须弥山」(Kailasa)①。香巴拉国王的宫殿被称为「卡拉帕」(Kalapa),占地数平方英里。从宫殿前方延伸至南方,有一个名为「玛莱亚」(Malaya)的美丽庭苑;在庭苑中央,有一座达瓦·桑波所建造,献给时轮金刚的寺庙。

其它传说则指出,香巴拉王国在数个世纪以前,便从地球上消失。在某个时候,香巴拉所有的居民都证悟觉醒,整个王国进入另一个更神圣的境界。根据这些传说,香巴拉的国王持续看顾人间事务,有朝一日将重返世间,拯救人类免于毁灭。许多西藏人相信,伟大的西藏勇士,林国的格萨王(king Gesar of Ling),曾经受到利格登们和香巴拉智慧的启发和引导。这一点反映了人们相信香巴拉王国确实超越世间而存在。一般认为,格萨王不曾亲身前往香巴拉,因此他和香巴拉王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精神体性的联系。格萨王大约生于第十一世纪,统治西藏东部康省的林国。在格萨王的统治之下,关于他身为一名勇士和统治者的成就的种种事迹,迅速传遍整个西藏,最后成为西藏文学上最伟大壮阔的史诗。有些传说指出,格萨王将从香巴拉再度现身,统领一支军队来征服世间的黑暗势力。

世间觉醒的理想典型

最近几年,一些西方学者指出,事实上,香巴拉可能是历史文献记载的早期几个王国之一,例如中亚的象雄王国(Zhang-Zhung kingdom)②。然而,许多学者认为,香巴拉的传说完全是神话的想象虚构。尽管人们很容易就能够把香巴拉王国斥为纯属虚构而打发过去,但是把这个传说视为一种人类渴望的展现——深植人心的、对于一个自我实现的美好人生的真实渴求——也是可能的。事实上,在许多西藏佛教上师之间,存在着一个长久的传统,把香巴拉王国视为觉醒和清明的基础或根源,而不是一个外在的处所;而这种觉醒和清明,是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的一种潜能。从这个观点来看,去推断香巴拉王国是真实或虚构的,不是重要的。相反的,我们应该欣赏和仿效香巴拉王国所呈现的觉醒社会的理想典型。

在过去七年,我推出了一系列的「香巴拉教法」,运用香巴拉王国的形象来代表觉醒的理想,也就是在没有任何宗教观点的协助之下,提升我们个人及其它人之存在的可能性。因为香巴拉的传承虽然是奠基在佛教传统的清明和温柔之上,但同时它也具有自身的独立基础;这个独立基础直接养成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质。目前,在人类社会面临巨大问题的时候,去寻找一个单纯且不分宗派的方法,来处理我们自己的问题,并且和他人分享我们的认识与理解,似乎愈来愈重要。香巴拉教法,或比较被广泛称呼的「香巴拉愿景」,即是这样的一种企图和努力,来鼓励我们和他人拥有一个健全的存在。

香巴拉愿景和勇士之道

当前的世界情势,是我们所有人忧心的来源:核子战争的威胁、普遍蔓延的贫穷、经济的不稳定、社会和政治的动荡,以及种种精神心理上的骚动和剧变。世界正陷入绝对的混乱之中。香巴拉的教法是奠基在一个前提之上:有一个基本的人类智慧,能够解决世界的种种难题。这种智慧不属于任何文化或宗教,也不只是源自西方或东方。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勇士传统,一直存在于整个人类历史众多时期的众多文化之中。

此处的勇士之道,不是指对他人发动战争,干戈相见。侵略是我们的问题的来源,而非解决之道。在这里,「勇士」这个字,是取自藏文的「帕渥」(pawo),其字面意义是「勇敢的人」,在这个背景脉络之中,勇士之道是一种人类勇气的传统,或无畏无惧的传统。北美印第安人拥有这样的传统,而这种传统也存在于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之中。日本武士道的理想典型,也代表了一个勇士传统的智慧。同样的,在西方的基督教社会之中,也一直存在着觉醒的勇士之道的原则。在西方传统之中,阿瑟王是勇士之道的传奇典范,而在《圣经》之中,伟大的统治者如戴维王,既是犹太教传统,也是基督教传统的勇士模范。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之上,曾有众多杰出优秀的勇士典型。

勇士之道和香巴拉愿景的首要原则,即是不畏惧自己的真实面貌。究竟而言,那是勇气的定义:不畏惧自己。香巴拉愿景教导我们,在面对世界的巨大难题的时候,我们既可以表现英勇,也可以表现仁慈。香巴拉愿景是自私自利的相反。当我们畏惧自己,畏惧世界所呈现的、看似真实的威胁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自私自利。我们想要建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巢穴,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茧,如此我们以为自己就能够安全地独自生活。

但是,我们可以更加更加勇敢。我们必须把思想超出我们的家庭之外,超出壁炉的熊熊火光之外,超出在早晨送我们的孩子上学或去上班的思想之外。我们必须努力去思考如何能够帮助这个世界。如果我们不对世界伸出援手,将没有人会。这是轮到我们帮助世界的时候

了。同时,帮助他人不代表弃我们自己的生活于不顾。你不需要急着去变成所在城市的市长,或成为美国总统来帮助他人,但是你却可以先从帮助自己的亲戚、朋友及周遭的人开始。事实上,你可以从帮助自己开始。重点是,你要了解,你没有所谓「下班」的时候。你没有放松一下的时候,因为整个世界需要协助。

尽管协助世界人人有责,但是如果我们试图把自己的想法或协助强加于他人,那幺我们将制造额外的混乱。许多人对于世界需要什幺,都有其一套理论。一些人认为,世界需要共产主义;另一些人认为,世界需要民主;一些人认为,科技将拯救世界;另一些人认为,科技将毁灭世界。香巴拉教法不是奠定在「把世界改信成另一种理论」的基础之上。香巴拉愿景的前提是,为了替他人建立一个觉醒的社会,我们需要去发掘有什幺是我们与生俱有的,可以贡献给世界的。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努力去检视自己的经验,去看看它包含了什幺有价值的事物,可以帮助我们自己,以及帮助他人提升他们的存在。

如果我们愿意用一个不偏不倚的眼光来检视,我们会发现,不管我们所有的问题和迷惘,所有情绪和心理的起伏,生而为人有其基本的美好良善。除非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生命中的良善基础,否则我们无法希望自己能够改善他人的生活。如果我们只不过是个悲惨可怜的生命,我们如何有可能去想象一个觉醒的社会?更别提去实现一个觉醒的社会了。

本初善——直接单纯的体验

发现真正的良善,来自于欣赏非常单纯的经验。我们所指的不是赚了一百万美元感觉有多幺美好,或终于从大学毕业,或购置了一幢新宅感觉有多幺美好。我们在此谈论的是,活着的基本美善(basic goodness),即本初善。本初善不必仰赖我们所获得的成就,或欲望的满足实现。我们时时刻刻都瞥见本初善的微光,但我们却常常忘了去认知肯定它们。当我们看到明亮鲜艳的色彩之时,我们正见证了自己本具的良善。当我们听到优美的声音之时,我们正听到了自己的本初善。当我们踏出淋浴间时,我们感到舒爽洁净。当我们走出一个通风不良的房间时,我们欣赏迎面吹拂而来的新鲜空气。这些事件或许只在转瞬之间闪现,但它们都是良善的真实经验。它们时时刻刻在我们身上降临,但我们通常把它们当做是平凡的或纯粹的巧合而予以忽视。然而,根据香巴拉的原则,认清并且善用这些时刻是值得的,因为它们展现了我们生命之中的基本平和、不侵略,与清新的本质——本初善。

帮助他人从帮助自己开始

每一个人都拥有良善的基本本质,而且这种良善本质是纯然不惑的。这种良善包含了巨大的温柔和欣赏。身为人类,我们可以做爱。我们可以轻柔地抚摸一个人;我们可以用温和的了解来亲吻一个人。我们可以欣赏和感激美好的事物。我们可以欣赏和感激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事物。我们可以欣赏这个世界的鲜明:黄色的黄,红色的红,绿色的绿,紫色的紫。我们的体验是真实的。当黄色是黄色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喜欢黄色的黄,我们能够说它是红色吗?这幺做会抵触实相。当我们拥有阳光的时候,我们能够排斥它,并且说阳光是令人讨厌的吗?我们真的能够那幺说吗?当我们拥有灿烂的阳光或美妙的降雪时,我们欣赏它。当我们能欣赏实相的时候,它确实能够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或许只睡了几个小时,就必须在早晨起床,但是如果我们望向窗外,看到阳光照耀,它能够让我们振奋起来。事实上,如果我们认清我们所拥有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够治愈自己的忧郁。

世界是美好的,并不是一个武断的想法;世界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体验它的美好良善。我们可以体验世界是健全而单纯、直接而真实的,因为我们的本性顺应着情境的良善美好。人类智力和尊严的潜能,是用来体验亮蓝天空的灿烂、青翠绿野的清新,以及树木山峦的优美。我们和实相之间拥有真实的联系,能够唤醒我们,让我们感受基础的、根本的美好良善。香巴拉愿景是发现我们本具的能力,唤醒自己,并且认知到美好良善是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实上,它已经发生了。

本初善不能被攫取或屈求

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你或许已经和你的世界建立了真实的联系:发觉阳光的闪现、看见鲜明的色彩、听见优美的音乐、品尝美味可口的佳肴等等。但是,瞥见本初善,如何和不断发生的经验有所关联?一方面,你或许觉得:「我想要获得存在于我内在,以及存在于现象世界中的美好良善。」因此,你急着去寻找一个能够拥有本初善的方法。甚或从一个比较粗陋的层面,你或许会说:「要花多少钱才能得到那种美好良善?那种经验是那幺的美妙。我想要拥有它。」这种态度的基本问题是,即使你获得你想要的事物,你也绝不会感到满足,因为你仍然「想要」得厉害。如果你到纽约市的第五大道上散散步,你就会看见那种绝望。你或许会说,在第五大道上购物的人拥有高尚的品味,因此他们具有了悟人类尊严的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仿佛全身覆满了刺般焦虑不安。他们想要抓取更多、更多、更多。

其次,有一种态度是屈服或低声下气,来获得本初善。某一个人告诉你,若你把生命交付给他,他就能让你幸福快乐。如果你相信他拥有你所渴望的美好良善,那幺你可能会愿意剃髪,或穿上袈裟,或在地上爬行,或用手吃东西,来获得美好良善。你愿意用你的尊严来交换,成为一个奴隶。

这两种情况都试图要重新取得某些美好、真实的事物。如果你富裕,你会愿意花费成千上万的金钱来达到这个目的。如果你贫困,你会愿意付出生命来获得这些事物。然而,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有不当之处。

问题在于,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存在于自己内在的潜藏良善之时,我们常常把我们的发现看得太过严肃认真。我们可能会为了这种美好良善而杀人或牺牲一己的生命;我们是那幺的想要它。我们所欠缺的是幽默感。此处所指的幽默,不是开玩笑或表现滑稽,或批评嘲笑他人。真正的幽默感是拥有一种轻柔的态度:不是死死的界定、执取实相,而是用一种轻柔的态度来欣赏实相。香巴拉愿景的基础是重新发现那种完美、真实的幽默感,那种欣赏的轻柔。

平常日用,皆有幽默

如果你检视自己,如果你检视你的心,如果你检视你的活动,你就能够重新拥有生命过程中所丧失的幽默。首先,你必须检视普通平常的、家庭内的真实物品:你的刀子、你的叉子、你的盘子、你的电话、你的洗碗机,以及你的毛巾——平常的事物。它们没有什幺神秘或不寻常,但是如果你和平凡的日常情境没有任何联系,如果你不检视你的世俗生活,那幺你将永远不会发现幽默或尊严,或究竟,或任何实相。

你梳理头发的方式、你穿衣服的方式、你清洗碗盘的方式——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清明感的延伸;它们是连结实相的途径。当然,叉子是叉子。它是一个简单的食器。但是在同时,你

的清明和你的尊严的延伸扩展,或许要仰赖于你使用叉子的方式。非常简单地,香巴拉愿景是要诱导你去了解你生活的方式,以及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身为人类,我们基本上是觉醒的,我们能够了解实相。我们不受生活所奴役;我们是自由自在的。在这个情况下,自由自在即指我们拥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心灵,我们能更提升自己,用一种尊严、充满幽默的方式来与实相共处。如果我们开始振作提升,我们将会发现,整个宇宙——包括季节、降雪、冰霜和泥泞——也充满力量地与我们共处。生命是一个充满幽默的情境,但是它不是在嘲弄我们。我们发现,毕竟,我们能够处理我们的世界;我们能够用一种振奋的方式,适当且完全地处理我们的宇宙。

发现本初善是一种了悟

发现本初善,尤其不是一种宗教体验。更确切地说,发现本初善是一种了悟;了悟到我们能够直接体验实相,并且和实相——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共处。体验我们生命中的本初善,让我们觉得我们是明智、正当的人,而且世界不是一个威胁。当我们觉得,我们的生命是真诚且美好的,我们就不需要欺骗自己或欺骗他人。我们可以正视自己的缺点,而不会感到内疚或有所不足,同时,我们亦能够看见自己把美好良善扩及他人的潜在能力。我们可以直率地说出真理,完全开放又坚定不移。

勇士之道的本质,或人类勇气的本质,是拒绝放弃任何人或任何事。我们绝不可以说,我们或任何其它人终究要一蹶不振,我们也绝不可以说世界终究要分崩离析。在我们有生之年,世界将面临巨大的难题,但是让我们确定,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有灾难发生。我们可以预防灾难的发生。它取决于我们。我们可以先从拯救世界免于毁灭开始。这是香巴拉愿景之所以存在的原因。这是一个历经数世纪的信念:藉由服务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拯救这个世界。然而,拯救世界是不够的。我们也必须努力去建构一个觉醒的人类社会。

在这本书里,我们要探讨觉醒社会的基础,以及通往觉醒社会的道路,而非描述一个乌托邦绮想中的觉醒社会。如果我们想要帮助世界,我们必须亲自走上这段旅程——我们不能只是理论化或推测我们的目的地。因此,它仰赖我们每一个人去寻找觉醒社会的意义,以及实现这个觉醒社会的方法。我希望,藉由呈现香巴拉勇士的道路,将有助于开启这个发现的开端。

【译注】

①「须弥山」(Kailasa):或称昆仑山、雪山,被视为一座圣山。

②象雄王国(Zhang-Zhung kingdom):在汉文典藉中,古代象雄被称为「羊同」,藏文史书中称象雄为Zhang Zhung,在西藏古代历史上,象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是吐蕃王朝崛起以前青藏高原最大的文明古国。

第二章发现本初善

仅仅是活在当下此处,你的人生就可能变得实际可行,甚至精采美好。你发现,你可以像王座上的国王或王后。那种庄严如帝王的情境向你证明,尊严来自于寂静和单纯。

珍重生命,温柔欣赏

世界上许多动乱的发生,乃是因为人们不赏识自己。人们从未对自己发展出同情和温柔,无法体验内心的和谐或平静,因此其它人在他们眼中,也是不和谐且充满迷惑的。我们不欣赏我们的生命,反而把我们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或者认为生命是令人感到心灰意冷,累赘沉重的。人们威胁要自我了断,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他们认为自己应得的事物。他们用威胁要自杀来勒索其它人,扬言如果某些事情没有改变,就要杀了自己。无疑的,我们应当看重自己的生命,但是重视生命不代表我们应抱怨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愤世嫉俗,迫使自己走向不幸的边缘。我们必须扛起提升我们生命的个人责任。

当你不惩罚或责备自己的时候,当你更加放松,并且欣赏你的身体和心灵的时候,你便开始接触了你内在的本初善。因此,愿意开放地面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对你自己生起温柔,可以让你正确地看清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潜能。你不会觉得,你必须忽视你的问题,或夸大你的潜能。那种对自己的温柔和欣赏,是非常必要的。它提供了协助自己和他人的基础。

身为人类,我们内在拥有一个运作基础,能够让我们提升我们的生命状态,并且彻底地振奋起来。那种运作基础,随时可以供我们取用。我们拥有一个心灵和一个身体;对我们而言,这身体和心灵非常珍贵而殊胜。由于我们拥有心灵和身体,所以我们能够理解这个世界。活着是美好而珍贵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会活多久,因此当我们拥有生命的时候,为什幺不善用它?甚至在我们善用生命之前,我们为什幺不去欣赏和感激它?

禅修——香巴拉的古老传统

我们要如何发掘这种欣赏和感激?一厢情愿的想法或空谈生命,不会有所帮助。在香巴拉的传统中,静坐禅修是培养对自己的温柔和对身处世界欣赏的戒律。两千五百多年前,世尊佛陀教导禅坐的修持法门,而从那个时候开始,禅修就一直是香巴拉传统的一部分。它是以一种口耳传统为基础:从佛陀的时代以降,这个修持法门就被一个人传授给一个人。如此一来,虽然它是一个古老的修持法门,却仍然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仍然与时俱进。在这个章节之中,我们将详细讨论禅修的技巧,但是记住以下的话是重要的:如果你想要彻底而完整地了解这个修持法门,你需要直接且个人的教导。

我们在此处所指的禅修,是非常基本且简单的事物,与任何一种文化无关。我们所谈论的是一种非常基本的行为:坐在地上,采取一个良好的姿势,发展出一种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的当下感(a sense of our spot)。这是重新发现自己,以及发现我们的本初善的工具;这是我们发现真正的实相,没有任何期待或先入之见的方法。

「禅修」(meditation)这个字,有时候被用来指沉思、冥想一个特定的主题或对象:沉思这样那样的一件事物。透过沉思一个问题或困境,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沉思冥想也和达到心灵的更高状态有关;这种状态是藉由进入某种出神或一心不乱的状态来达成。然而,我们在此所谈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禅修概念:非造作的禅修(unconditional meditation),心中没有任何主观或想法。在香巴拉的传统中,禅修纯粹是训练我们的生命存在状态,如此一来,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就会协调一致。透过禅修的修持,我们可以学习完全真斩锖M活力地活着,没有欺瞒地活着。

我们的人生是一段永无止境的旅程;它如同一条宽广的高速公路,无限延伸至远方。修禅的法门提供了一台车辆来行驶在那条道路上。我们的旅程是由持续不断的起伏升落、希望和恐惧所构成,但它是一段美好的旅程。修禅的法门让我们体验道路上所有的路况,而这就是这段旅程的目的。透过禅修的修持,我们开始发现,在我们内心,对于任何事或任何人完全没有根本的埋怨。

静坐禅修是从坐在地上,采取盘腿的姿势开始。你开始觉得,仅仅是活在当下此处,你的人生就可能变得实际可行,甚至精采美好。你发现,你可以像王座上的国王或王后。那种庄严如帝王的情境向你证明,尊严来自于寂静和单纯。

禅修姿势——脊背挺直,自然庄严

在禅修之中,挺直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背部挺直,不是刻意造作出来的姿势。对于人体来说,背部挺直是自然的姿势。当你弯腰垂头的时候,那是不平常的。当你弯腰垂头的时候,你无法正确地呼吸,而弯腰垂头也是屈服于自我神经质的征兆。因此,当你挺直地坐着,你正在向自己和全世界宣告,你即将成为一个勇士,一个完整的人类。

你不必把肩膀往后拉,把自己绷得紧紧的,才能让背部挺直;当你单纯却堂皇地坐在地上,或坐在你的蒲团上的时候,背部自然而然地就会挺直。接着,因为你的背部是挺直的,你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羞怯或难为情,因此你不会把头低下来。你不向任何事物弯腰。因为如此,你的肩膀自然而然地保持平直,如此一来,你的头部和肩膀便会产生一种舒适感。然后,你把双腿自然地交盘在一起;你的膝盖不一定要碰触地面。最后,你把双手轻轻地置于大腿之上,双掌朝下,就完成了禅坐的坐姿。这提供一种采取了适当的姿位的进一步感受。

在采取这样的姿势的时候,你不是随意地东张西望。你感觉你在「那里」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你的眼睛是张开的,但是你的视线却稍微地往下,大约在你前方六英尺的位置。如此一来,你的目光就不会东飘西荡,你会拥有更深一层的愼重感和确定感。你可以从一些埃及和南美的雕塑,以及东方的雕像中,看到这种如王者般庄严的姿势。它是一种普世的姿势,不限于某一文化或一段时期。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也应该留意你的姿势,你的头部和肩膀、你走路的方式,以及你注视人们的方式。甚至当你不在禅修的时候,你可以保有一种充满尊严的生命状态。你可以超越你的困窘不安,为生而为人感到骄傲。这种骄傲是可以接受的,是美好的。

接着,当你采取了一个良好的姿势从事静坐禅修,你观照你的呼吸。当你呼吸的时候,你完完全全地在那里,真真正正地在那里。你的注意力随着你的呼气一起「出去」,呼出的气息消融了,接着吸气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发生。然后你再一次地呼气。因此,你不断地随着呼气「出去」。当你呼气的时候,你消融了,你扩散了。然后你的吸气自然地生起;你不必跟随你吸气的动作,你只要回到你的姿势,准备好另一个呼气。出息,并且消融:窣(tshoo)①;然后回到你的禅坐姿势;「窣」,再回到你的姿势。

贴上动念的标签

接着,将会有不可避免的「乒」(bing)——念头。在那个时候,你说:「动念。」。你不要大声把它说出来;而是在心里头说:「动念。」把你的念头贴上标签,赋予你极大的平衡力量,让你回到你的呼吸上头。当一个念头完全地把你带离你正在做的事情——当你甚至没有意识到你是坐在蒲团上,而你的心以为你是在旧金山或纽约市的时候——你说:「动念。」然后把你自己带回到呼吸上头。

你拥有什幺样的念头,其实无关紧要。在静坐禅修的时候,不论你拥有的是丑恶的念头或慈善的念头,它们都仅仅被视为动念。它们既非良善,亦非邪恶。你或许有一个暗杀你的父亲的念头,或想要调制一杯柠檬水或吃一些饼干。请不要被你的念头给震慑住了:任何念头只不过是动念罢了。没有念头值得获颁一面金牌,或应该受到惩罚。只要把你的念头贴上「动念」的标签,然后回到你的呼吸上头。「动念」,回到呼吸上头;「动念」,回到呼吸上头。

禅坐是非常精准的修持法门。它必须在当下,就在当下。它是相当困难的功课,但是如果你记住姿势的重要性,你将能够让你的身体和心灵协调一致。如果你没有良好的姿势,那幺你的修持将如同一匹瘸脚的马试图拉动一辆货车一般。它永远行不通。因此,你首先要坐下来,确立姿势,然后呼吸:「窣」,出去,回到你的姿势;「窣」,回到你的姿势。

当念头生起的时候,你把它们贴上「动念」的标签,然后回到你的姿势,回到你的呼吸。你让心灵和呼吸一起运作,但总是把身体当作一个参考点。你不是仅仅运用你的心灵。你是运用你的身心。当两者一起运作的时候,你就永远不会脱离实相。

身心一致,和平处世

理想的宁静状态,来自于体验身体和心灵的同时一致。如果身体和心灵不协调,那幺你的身体将会委靡不振——而你的心灵将会在别处。它如同一只粗制滥造的鼓:鼓面和鼓架不相合,因此不是鼓架坏掉,就是鼓面破掉,而且鼓面无法维持不变的张力。当你的身体和心灵因为你的良好姿势而协调一致的时候,你的呼吸便自然而然地发生;因为你的呼吸和你的姿势一起运作,你的心灵便拥有一个可以回头查看的参考点。因此,你的心灵将自然而然地随着呼息出去。

这个协调身体和心灵的方法,是在训练你去做一个非常单纯的人,并且去感受你不是一个特别的人,而是一个平凡、非常平凡的人。你就那幺坐着,如同一个勇士,而从那之中,个人的尊严感生起了。你坐在地球上,你了解到这个地球是你所应得的,你是这个地球所应得的。你在那里——完全地、亲自地、真诚地在那里。因此在香巴拉的传统中,禅修是被用来教育人们去做一个坦率真诚的人,对自己诚实。

在某些方面,我们应该认为自己是身负重担的:我们身负帮助这个世界的重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对他人有这样的责任。但是如果我们把身上这副重担视为一件愉快的事情,那幺我们就真的能够解脱这个世界。而我们自身则是起始之道。从对自己开放,诚实面对自己,我们也能够学习对其它人敞开心胸。如此,我们能够以我们在自己内在所发现的美好良善为基础,与世界共处。

因此,禅修被认为是克服世界上的冲突争战的良好方式,事实上是一个绝佳的方式:克服我

们自己的冲突争战,以及更巨大的战争。

【译注】

①窣(tshoo):形容呼气的声音。长音。

第三章真心的悲伤

透过修持静坐,以及随着你的呼吸的呼出和消融,你和你的心产生了连结。借着单纯地接受自己,做你自己,你对自己产生了真正的同情心。

天、地、人——自然法则

想象你赤裸地坐在地上,裸露的屁股碰触地面。由于你没有围一条头巾或戴一顶帽子,因此你也暴露于头顶上的天空。你处于天地之间:一个赤裸的男人或女人,坐在天地之间。

地面永远是地面。地面将让任何人坐于其上,永远不会坍垮撤退。地面绝不会离弃你——你不会从这个地面掉落,飞进外层空间。同样的,天空永远是天空;天空永远是你上方的天空。无论天空在降雪、下雨或阳光普照,无论它是白天或夜晚,天空永远都在那里。就此而言,我们知道,天空和地面是值得信赖的。

本初善的逻辑是非常相似的。当我们谈到本初善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说扬善弃恶。本初善是美好的,因为它是非造作的或根本的。本初善已经在那里了,如同天空和土地已经在那里了。我们不会排斥我们的大气层。我们不会排斥太阳和月亮、云朵和天空。我们接受它们。我们接受天空是蓝色的;我们接受风景和海洋。我们接受高速公路、建筑和城市。本初善是那幺的基本,那幺的无条件、非造作。它不是一个「赞成」或「反对」的观点,如同阳光没有「赞成」或「反对」。

「赞成」或「反对」不是这个世界的自然法则和秩序。基本上,没有什幺事情会威胁或发扬我们的观点。四季不是应任何人的要求或投票表决而产生的。希望和恐惧无法改变季节。有日;有夜。在夜晚有黑暗,在白昼有光亮,没有人必须去打开和关闭日夜的开关。有一个自然法则和秩序让我们能够活着,有一个自然法则和秩序基本上是美好的,为什幺美好,因为它就在那里,因为它发挥作用,因为它有效能。

我们常常把宇宙中的这个自然法则和秩序视为理所当然,但是我们应该三思。我们应该欣赏和感激我们所拥有的。没有这个自然法则和秩序,我们就会陷入一个全然的困境之中。如果我们没有阳光,我们就不会拥有任何植物,我们就不会拥有任何作物,我们就无法煮一顿饭。所以,本初善是美好的,因为它是那幺的基本,那幺的重要。它是天生自然、不造作的,而且它发挥作用,所以它是美好的,而不代表是邪恶的相反。

相同的原则适用于我们身为人类的习气(makeup)。我们具有贪爱、瞋恨和无明。换句话说,我们结交朋友,避开敌人,偶尔冷淡而漠不关心。那些习气不被认为是短处。它们是人类天生的气质和装备的一部分。我们备有指甲和牙齿来抵御攻击,我们备有一张嘴和一副生殖器来和他人发生关系,而且我们相当幸运,拥有完整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如此一来,我们

能够处理我们所吃进的食物,然后排泄出来。人类的存在是一个自然的情况,而且如同世界的法则和秩序,它是实际可行的,而且有效率的。事实上,它是精采美好的,它是理想的。

本初善,与生俱有

有些人或许会说,这个世界是一个神圣原则下之创作,但是香巴拉的教法却和神圣的起源无关。勇士之道的重点在于,我们在当下亲身处理我们所面临的情境。从香巴拉的观点来看,当我们说,人类基本上是美善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人类具有每一个所需的身体机能,因此人类不必和所处的世界争斗。我们的存在是美好的,因为我们的存在不是侵略或抱怨的一个根本来源。我们不能抱怨我们拥有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我们不能重新设计我们的生理系统,就此而言,我们也不能重新设计我们的心灵状态。本初善是我们所拥有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初善是打从我们出生以来,就承袭下来的自然情况。

我们应该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看见红色和黄色、蓝色和绿色、紫色和黑色,是多幺的美好!所有这些颜色都被提供给我们。我们感觉冷与热;我们品尝酸与甜。我们拥有这些感觉,而它们是我们所应得的。它们是美好的。

因此,了悟本初善的第一个步骤,是去欣赏和感谢我们所拥有的事物。然而在此之后,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更精确地去检视我们是什幺、我们所在何处、我们是谁、我们所在何时,以及我们如何身而为人,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够拥有我们的本初善。实际上,本初善不是一种所有物,但它是我们应得的。

菩提心即觉醒的心

本初善和佛教传统中的「菩提心」(bodhicitta)的概念,有非常紧密的关联。「bodhi」意指「觉醒」或「醒觉的」,而「citta」意指「心」,因此菩提心是「觉醒的心」,这种觉醒的心来自愿意面对你的心之状态。愿意面对心之状态或许看起来是一个巨大的要求,但它是必要的。你应该检视自己,并且问问自己,你曾经有多少次,试着彻底地、真诚的连结你的心。你曾经有多少次转过身去,因为你害怕你会发现自己可怕不堪的一面?你曾经有多少次愿意在镜中检视自己的脸庞,而不感到难为情?你曾经有多少次试着用读报、看电视或只是昏沉无知的方式,来障蔽自己?这是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在你的一生当中,你曾经有多少次面对自己?

如我们在前一章所讨论的,静坐禅修是一个重新发现本初善的方法,除此之外,它也是一个唤醒你内在这个纯正真诚、不造作之心的方法。当你以禅修的姿势坐着的时候,你事实上是我们之前所描述的,赤裸坐在天地之间的男人或女人。当你垂头弯腰的时候,你是在试图隐藏你的心,并且用弯下身体的方式来保护、障蔽你的心。但是当你用挺直却放松的禅修姿势坐着的时候,你的心是赤裸裸、无掩饰的。你的整个生命被揭露出来——首先,它被揭露在你自己面前,以及他人面前。因此,透过修持静坐,以及随着呼吸的呼出和消融,你和心产生了连结。籍着单纯地接受自己,做你自己,你对自己产生了真正的同情心。

敞开真心的温柔

当你用这个方式唤醒你的心,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的心是空的。你会发现,你正望进外层空间。你是什幺、你是谁、你的心在哪里?如果你真的去检视,你不会发现任何具有实体可触的、坚固的事物。当然,如果你忌恨某一个人,或不可自拔地爱上一个人,你或许会发现某些「非常」坚实的事物。但是,那不是觉醒的心。如果你寻找觉醒的心,或把手伸进肋骨所构成的胸廓之中,要去感受觉醒的心,那幺那里不会有任何事物,只有温柔。你感觉心痛和软弱,而如果你张开眼睛面对其余的世界,你感觉无限巨大的悲伤。这种悲伤不是来自没有受到善待。你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羞辱你,或因为你感觉贫乏穷困,而感到悲伤。更确切地说,这种悲伤的觉受是非造作的。这种悲伤的觉受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你的心,完完全全地被揭露出来了。没有皮肤或组织覆盖在它上面;它是完全未经掩饰的生肉。甚至一只小蚊子停在上面,你也会深受感动。你的觉受是新鲜的、温柔的,是如此的个人。

真心的悲伤来自你感觉你不存在的心是充实的。你想要让你的心血溢涌出来,把你的心给予他人。对于勇士而言,这颗经验悲伤和温柔的心,是无畏无惧之母。一般而言,无所畏惧是指你不害怕,或如果有人打你,你会打回去。然而,我们所谈论的,不是街头斗士那种层次的无畏无惧。真正的无畏无惧,乃是温柔的产物。它来自让世界搔拨你的心,搔拨你未经雕琢的、美丽的心。你愿意敞开你的心,没有抗拒,没有羞怯地面对世界。你愿意把你的心和他人分享。

第四章恐惧和无畏无惧

认清恐惧不是造成忧郁或沮丧的一个原因。由于我们拥有这样的恐惧,我们也有权利去体验无惧。真正的无惧不是减少恐惧,而是超越恐惧。

认清恐惧,体验无惧

为了去体验无惧,去感受恐惧是必要的。怯懦的本质是没有认清恐惧的实相。恐惧有不同的形式。从逻辑上来看,我们知道我们无法长生不死。我们知道我们正迈向死亡,因此我们感到害怕。我们被我们的死亡给吓呆了。另一层面,我们害怕我们无法胜任世界对我们的要求。这种恐惧是以一种不足感来展现。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的生命已经令人无法招架,而面对整个世界更是令人不知所措。因此,当陌生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时候,突发的恐惧或惊惶生起。当我们觉得自己无法处理的时候,我们惊慌失措。有时候,恐惧以不安的形式显现:心不在焉地在笔记本上乱涂乱画,玩弄我们的手指,或在椅子上坐立不安。我们觉得,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让自己团团转,如同一具在汽车内运转的引擎,活塞上上下下,上上下下。只要活塞持续运转,我们就觉得安全。否则,我们害怕我们可能会当场死去。

我们可以使用无数的策略,把恐惧从心中移除。有些人服用鎭定剂。有些人做瑜伽。有些人看电视或读杂志,或到酒吧去喝一杯啤酒。从懦夫的观点来看,无聊是应该避免的,因为当我们无聊的时候,我们开始感到焦虑不安,我们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恐惧:娱乐应该被提倡,任何死亡的念头应该被避免。因此,怯懦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仿佛死亡是未知的事物。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有许多人寻找长生不死药。如果真有这种长生不老药,大多数的人将会发现它相当可怕。如果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千年而不会死亡,那幺早在他们过一千岁生日之前,他们可能就已经自杀了。即使你能够永远活着,你也无法去避免死亡的实相,以及

周遭的痛苦。

我们必须认清恐惧。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恐惧,并且和恐惧言归于好。我们应该检视我们行动的方式、我们说话的方式、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们咬指甲的方式,以及有时候我们徒劳无益地把手放进口袋的方式。然后,我们将发现,恐惧是如何以不安的形式呈现。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恐惧一直潜伏在我们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当中。

另一方面,认清恐惧不是造成忧郁或沮丧的一个原因。由于我们拥有这样的恐惧,我们也有潜力、有资格去体验无惧。真正的无惧不是减少恐惧,而是超越恐惧。遗憾的是,在英语语文当中,我们没有代表这种意义的字眼。「无畏无惧」(fearlessness)是最接近这个意义的名词,但是「无畏无惧的」(fearless)不是指「较少的恐惧」,而是「超越恐惧」。

当我们检视我们的恐惧时,我们就开始超越恐惧了:我们的焦虑、神经质,担心和不安。如果我们探究我们的恐惧,如果我们检视恐惧的表面之下,我们发现的第一个事物,即是在神经质之下的悲伤。神经质时时都在启动、震颤。当我们放慢脚步,当我们减缓我们的恐惧的时候,我们发现平静、温柔的悲伤。悲伤击中你的心,你的身体释出眼泪。在你哭泣之前,有一种感受在你的胸中,在此之后,你的眼睛产生泪水。泪水即将如雨或如瀑布般在你眼中涌现,你感到悲伤寂寞,同时或许又感到浪漫。那是无所畏惧的第一个暗示,真正勇士的第一个征兆。你或许会认为,当你体验了无畏无惧,你将会听到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的首乐章,或看到天空上出现大爆炸,但是它不会以这种方式发生。在香巴拉的传统中,发现无畏无惧来自与人心的温柔共处。

勇士的无畏自温柔中诞生

勇士的诞生如同驯鹿初生之鹿角。刚开始,鹿角非常柔软,几乎如同橡胶,而且鹿角上面还覆有些许毛发。就其本身而言,它们还不是角:它们只不过是半软半硬、里面有血液的生长物。然后,随着驯鹿年岁的增长,鹿角越来越强壮坚硬,发展出四个或十个、甚或四十个茸角。在初始,无畏无惧如同那些橡胶般的鹿角。它们看起来像角,但是你还不能用它们来打斗。当一头驯鹿第一次长角的时候,它们不知道鹿角的用途。它一定会觉得,头上长出这些软软的、隆起的东西非常笨拙。但是之后,驯鹿开始了解到,它「应该」有角,鹿角是作为一头驯鹿自然天生的一部分。同样的,当一个人刚诞生出勇士的温柔心的时候,他或她或许会感觉非常笨拙尴尬,或不确定要如何处理这种无畏无惧。但是之后,当你体验到越来越多这种悲伤,你就会了悟,人类「应该」要温柔和开放。因此,你不再需要为了己身的温柔,而感到羞怯或难为情。事实上,你的温柔开始变成热情。你想要推己及人,与人们沟通。

当温柔朝这种方向形成展开的时候,你就能够真正地欣赏周遭的世界。感官觉知变成非常有趣的事物。你已经如此温柔开放,以至于你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开放给所有在周遭发生的事物。当你看见红色或绿色或黄色或黑色的时候,你打从心底对它们做出回应。当你看见一个人哭泣或欢笑或害怕的时候,你也对他们做出回应。到了那个时候,你初级的无所畏惧,正进一步发展成为勇士之道。当你开始对做一个温柔、和善的人感到自在的时候,你的驯鹿角不再只是覆有稀疏毛发的鹿角——它们正成为真正的角。境况变得非常真实、相当真实,而且在另一方面,相当平凡。恐惧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无所畏惧,非常简单、相当直接明确。

勇士的典型是,勇士应该悲伤和温柔,因为如此,勇士也可以非常勇敢。没有那种真挚的悲

伤,勇气如同一只瓷杯般脆弱易碎。如果你把它掉落在地上,它会碎裂或缺角。但是,勇士的勇气如同漆器杯,有着木质基底,外覆漆层。如果这个杯子掉落下来,它会弹跳,而非碎裂。它坚柔并具。

第五章身体与心灵的同体一致

身体与心灵的同体一致不是一个概念,或某一个人为了增进提升自我,所随意想出来的技巧。更确切地说,它是如何做一个人,以及如何共同运用你的感觉、你的心灵和你的身体的一个基本原则。

身心一致,无疑无碍

本初善的展现,总是不离温柔和善——不是薄弱无力、欠缺热情、蜜奶安适般的温柔,而是全心全意、活泼有生气、顶天立地的温柔。就此而言,温柔来自体验心中没有疑虑,或肯定无疑。心中没有疑虑或疑惑,与接受、信服一个哲学或概念的正确性无关。它不是指你要等到你对你的信仰毫无疑问之后,你皈依或服从某一个人所发起之宗教圣战。我们所谈论的,不是无疑的人变成传播福音的斗士,准备为了他们的信仰而牺牲生命。没有疑惑是指信任你的心,信任你自己。没有疑惑是指,你已经和自己连结在一起,你已经体验了身体与心灵的协调合一。当心灵和身体同体一致的时候,你没有疑惑。

身体与心灵的同体一致不是一个概念,或某一个人为了增进提升自我,所随意想出来的技巧。更确切地说,它是如何做一个人,以及如何共同运用你的感觉、你的心灵和你的身体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把身体比做一台照相机,心灵则是照相机里面的底片。问题在于,你如何能够一起使用两者。当照相机的光圈和快门的速度,根据底片的感光速率做了适当的调整之后,你就能够拍出令人满意、精准的相片,因为你已经协调了照相机和底片。同样的,当身体和心灵适切协调之后,你就会拥有清晰的洞察力,心中没有疑惑,没有使你的举措完全失当的战栗、震惊和目光短浅的焦虑。

当身体和心灵不协调的时候,有时候你的心灵短、身体长,有时候你的心灵长、身体短。因此,有时候你甚至不确定要如何拿起一杯水。有时候,你把手伸得太远,有时候,你的手伸得不够远,无法拿到你的水杯。当身体和心灵不协调的时候,如果你正在射箭,那幺你无法击中标靶。如果你正在写书法,那幺你甚至无法把毛笔伸进砚台蘸取墨汁,更别说提笔书写了。

观看与察看的不同层次

协调身体和心灵,也和我们如何和世界取得协调或联系、如何与世界共处共事有关。这个过程有两个阶段,我们可以称这两个阶段为「观看」和「察看」。我们也可以谈论「听闻」和「倾听」,或触摸和感受,但是用视觉认知来解释这个协调的过程比较容易。观看是你的第一个心理投射;如果你的心中有任何怀疑,那幺它可能就会含有战栗或摇摆不定的成分。你开始去观看,然后你感到紧张不安或焦虑,因为你不信任你所看见的事物。因此,有时候你想要把眼睛闭起来。你不想要再看下去了。然而,好好地、仔细地观看是重点。去看颜色:白色、黑色、蓝色、黄色、红色、绿色、紫色。瞧,这是你的世界!你不能不看。没有其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