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是发育在紫色页岩上的一种岩性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故有“赤色盆地”之称。此外,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诸省(自治区)均有分布。紫色土多已开垦为农耕地,属于耕作土壤。

(一)紫色土形成的特点

紫色土是一种幼年土,受母岩的影响很大,其形成的特点有以下3个方面。

1、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紫色岩石松脆、色深,吸热性强,容易热胀冷缩,剥落成为细屑状物质,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季节里,物理风化作用特别强烈,加之地形起伏,植被稀少.岩石风化物经常被搬运和堆积,土层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频繁,使紫色土处于幼年阶段。

2、化学风化微弱紫色土虽地处亚热带,但不具脱硅富铝化作用,粘粒的硅铝率一般在3以上,甚至到4。其粉沙粒中除石英外,尚存有大量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颗粒,粘粒部分的矿物组成以水云母或蒙脱石为主,并在上下层次间无明显的差异,说明紫色土矿物质的化学风化作用很不彻底,主要是继承母质的特性。

3、碳酸钙不断淋溶由紫色岩石形成的母质均含有一定数量的碳酸钙。虽然碳酸钙遭受雨水的淋溶,但由于成土母质不断更新和堆积,因而使土体仍保留相当数量的游离碳酸钙阻止着盐基的淋溶,延缓其成土过程,使紫色土不具脱硅富铝化作用。

(二)紫色土的基本性状

1、剖面层次结构及形态紫色土的剖面层次结构常为A—AC—C型,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表层以下为AC过渡层,再下为母质层,只有在坡度平缓的草地或林地下,在表土以下可见到核块状结构的心土层,有时还有胶膜,证明有淋溶淀积作用,土层厚度为1 m左右,丘陵顶部和坡地上部土层浅薄仅十余厘米。受冲刷严重的出现岩石裸露,全剖面以紫色为主,上下土色均一,差异不大。

2、理化特性紫色上含有较多的粉沙粒,由于碳酸钙的胶结作用,易于形成粒状、小棱块状及块状结构,粘粒含量多的紫色土为大块状结构,板结难耕,紫色土一般均含有碳酸钙,其含量可达10%,呈中性偏碱(pH7.5~8.5)反应。淋溶作用较强的紫色土,剖面上部碳酸钙含量低于1% ,土壤呈中性反应。在酸性紫色母岩上发育的紫色土呈酸性反应。阳离子交换量多低于20 cmol/kg土,盐基饱和度一般在80~90% 以上,阳离子组成中绝大部分为钙、镁。

3、供肥保水性能紫色土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均较低,常小于1% 。耕作久的表土有机质含量可达1.5%,含氮量亦很低,很少超过0.1% ,但磷、钾含量丰富,全磷含量可高达0.15% ,全钾含量在2% 以上,各土层的差异很小,其含量随母岩而有不同。一般来说,母质为紫色页岩的磷、钾含量较高,紫色砂页岩次之,紫色砂岩最

少。紫色土含磷虽多,但由于土体中含游离碳酸钙,往往形成难溶性磷酸三钙,使磷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紫色土的保肥供肥性能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粘质土壤保肥力强,供肥缓慢,沙质上壤保肥力弱,但供肥迅速。

紫色土孔隙状况良好,通透性较强,经一夜浓雾土壤即可湿润,但土层薄,结构差,植被稀少,使紫色土保水力低,极易受旱。据调查丘陵地土层不到30cm的其抗旱能力最多为7天,50cm以上的可达15天以上,由于坡顶、坡腰、坡脚的土层厚度有差异,所以抗旱能力也不相同。此外,紫色土吸热性强,缺少植被,土温容易上升,昼夜温差大,对林木生长不利.

(三)紫色土的利用与改良

紫色土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肥力较高的土壤。即使土层不厚,但质地适中,矿质养料丰富,酸碱反应适宜,物理性质较好。土壤微毛物活动旺盛,特别是四川盆地多雨多雾,肥力更能发挥作用,是当地粮、棉、油、麻的主要生产基地。但在盆地内丘陵地低山地带,近年来由于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受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夏旱明显增加。因而加速绿化造林,提高森林覆盖面积,恢复生态平衡是目前当务之急。紫色土有机质含量少,氮素含量低,易受冲刷,不耐干旱等,因此,应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

1、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行土、水、林综合治理,坡地改梯田,整理坡面水系,兴修蓄水池,在丘顶、丘坡上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造林时要适地适树,在钙质紫色土上应以营造柏木为主,可因地制宜地采取桤柏混交、柏木黄荆混交,肥厚的土壤上也可以营造柏木纯林;在中性紫色土上可营造杉木、喜树、楠木、女贞等;在酸性紫色土上可营造马尾松、檫树、水杉、杉木、毛竹等;土质瘠薄的可栽黄荆、刺槐、马尾松、青冈等。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会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

2、蓄水灌溉紫色土蓄水性能低,土壤矿质养分虽较丰富,但因土壤缺水,不能发挥作用。因而兴修小型水库,挖堰塘,蓄水灌溉,解决旱地农业用水,才能高产稳产。

3、增施有机肥和氮肥紫色土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均低,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配合施用氮质化肥,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多种植一些豆科绿肥作物,在荒坡上可栽植一些木本绿肥,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

4、深翻坑土,加厚土层深翻坑上是发挥紫色土潜在肥力的重要措施,尤其是紫色石骨子土更要深刨母质来加厚耕作层,深翻结合坑上能促进土壤风化和矿质养料的释放,经过坑土后使土质松软有利发芽生长。

农业地域类型习题及答案

第二讲农业地域类型 基础题组 2016年国务院1号文件强调支持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读我国水稻优势区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水稻优势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劳动力丰富 2.东北逐步成为我国稻米优势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条件改善 B.机械化水平提高 C.农业技术革新 D.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下图为亚欧大陆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中①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乳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游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 4.图中②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市场 C.交通 D.劳动力

下图阴影区域为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及著名的优质牛肉产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7湖南百校诊断考试)该天然草场草类最茂盛的月份为(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2017湖南百校诊断考试)为防止天然草场退化,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机井密度,保证人畜饮水 B.改围栏放牧为自由放牧 C.推行人工种草,适当划区轮牧 D.修建水渠,引河水灌溉 提升题组 蕉麻在菲律宾广泛种植,棉兰老岛是其产地之一。蕉麻生长要求高温、高湿,排水良好,宜静风或微风环境。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17广东佛山二模)棉兰老岛蕉麻种植业的特点是( ) A.机械化程度低 B.生产方式粗放 C.水利工程量大 D.市场适应性强 8.(2017广东佛山二模)与①地相比,②地蕉麻在5—10月生长期的优势条件是(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小 D.土层深厚

地理必修三答题实用模板及典型例题

地理提分方案 张源 、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10" 10" 60。之间 T 最冷 月 >0 c ) 3、温带海 洋性气候 冬温夏凉,四季湿 润,冬雨较多 南、北纬40 o ? 60o 大陆西岸及 岛屿 西欧、北美大陆和南 美大陆西海岸狭长 地带、新西兰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北纬 60。附近 亚寒带大 陆性气候 冬季漫长严寒,暖 季短促,降水少且 集 中夏季 南、北纬50 o ? 70 o 之间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的北部 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 寒带(北纬 1、苔原 全年严寒, 分布在极地附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地处高纬,太阳高度较小、 60。?90 ° 气候 降水少 近 陆的北冰洋沿岸 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最热月 <15 C 2、冰原 全年酷寒 分布在极地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 内陆地区 纬度高,太阳高度极小, 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气候 高山 气候 垂直变化明显 分布中、低纬度 的高大山地和 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 斯山等地 地势高,地势起伏大 、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烘帯雨林气僦 1、温度带的判断: AH 4^'J 犬閘屮部 大附飯艸 人河旳闻 SKT 木气莎沆 70° 60* 70 ■' Z 嚓 ?漁 扳地碑 压带 *极地 春現嵌“ 副摄地 低乐带 10° 縊苗人丸 fl 气低 淵为孕隨 '〔攸 so- 卫(T A /20* 黙消沖淤气址 '?…… - ----- 和0 亚熱鬻李処 和口」 孝凤rt 部润r M 乎风 25 隊雪羽風q 候 赤遺鞭 压帶 叩净命人陆件气候 親帯誨 洋性气蝕

2、根据降水特点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年雨型二(降水李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侯>2000 num-1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 夏雨型;(夏季皋雨,冬幸少雨或干旱(雨热同期$ 「热带草原气候>750-LOW KW V 「热带李风气候>1500 imP I 季风气候、亚热带李颯气候訂 I 温带季风气候A 笔雨型;(字季多雨,夏季干旱);地中海气候4 少雨型岂(终年降朮猶少){热帯沙漠邑候、湛带大陆性包加 :亚零带俎性气候、根地气候 、河流的治理 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下面我们从成因和治理 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 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三个方面分析。 ② 人为原因:主角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分析。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热带(南北纬30°之间):T 最冷月>15 C: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南北纬30°— 40°之间):T 最冷月>0 C: 5、亚热带季风气候、 6、地中海气候

中国美术史内容要点

中国美术史重点整理 一章:史前中国美术 1. 石器时代—人类以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区别,划分及特点。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1万年前),人们将稍加打制的天然石块 (半成品)作为生产工具,目前发现200多处化石和遗物。 初期(300万年--20万年前)猿人巫山人、西侯度文化、元谋人 中期(20万—5万年前)古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山西襄汾丁村)21-17 晚期(5万—1万年前)智人/新人广西柳江、内蒙河套、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18000 出现了很多饰品,鸵鸟蛋皮,山西朔县峙峪遗址石墨磨制的的装饰品,骨针,钻孔贝壳,石珠等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 4000年左右),以磨制石器为典型代表的 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对整个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人们已经 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农耕和畜牧,陶器和原始纺织业出现,原始建筑 和村落出现。 陶器:用红土、沉积土、黑土、黏土、瓷土等作为胚胎,用或低温烧 制而成,有横穴式、竖穴式,850度到1000度左右。 1921 河南(红陶和彩陶)半坡型(人面鱼纹盆、彩陶船型壶),庙底沟型(曲腹小平底碗、卷唇曲腹盆) 甘肃(彩陶)石岭下类型(叶形纹彩罐、鲵鱼纹小口平底瓶),马家窑类型(尖底瓶、四系双耳才陶瓮),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小口折沿宽肩 罐) 龙山文化1928 山东(蛋壳黑陶,红陶、灰陶、白陶)蛋壳杯、陶鬶 大汶口文化(黑陶) 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红陶和彩陶)河姆渡文化(黑陶)、良渚文化 绘画:图案和图画我国最早的绘画艺术—新石器彩陶上的绘画艺术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彩陶装饰、居址地画、岩画、其他器物纹饰刻画等。 《鹳鱼石斧图》仰韶半坡彩陶,墨彩,中国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画幅最大的作品。

高一地理农业地域类型资料讲解

即墨四中高一地理导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出题人:高一地理组时间:2015.5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难点:对比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和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考查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常用的几种农业类型(补充介绍) (1)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区位因素:自然条件 1、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充足气候区。大部 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降水充沛, 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2、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 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土壤:人工改良的水稻土,土壤肥沃 4、水源: 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原因 1、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力强度大, 而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2、人均耕地: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小,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3、生产习惯:由于历史的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4、食物偏好 (2)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 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 北国营农场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 优势 自然因素: a)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b)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 大黑土区之一) c)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 河提供灌溉水源) d)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 a)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b)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c)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d) 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3)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美国、阿根廷牧牛 (干旱、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潘帕斯草原发展气温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大牧场放牧业的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区位优势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阿根廷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大打机井,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中国土壤区划

中国土壤区划 本区划采用的土壤区域、土壤地区、土区三级分区制,是在《我国的土壤》所附“中国土壤分区图”的基础上,参照席承藩、张俊民1982 年所编“中国土壤区划图”中的三级区予以补充、修改编制而成。 土壤区域全国土壤区划一级单元。反映我国土纲组合群体结构与大农业生产的概括特征,体现我国生物气候条件大范围的不均衡性,及其所影响到的土壤性状与农、林、牧业布局的重大差异,据此将全国分为三个不同的土壤区域:Ⅰ.东部森林土壤区域;Ⅱ.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Ⅲ.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 土壤地区全国土壤区划二级单元。反映土壤区域内部生物、气候条件不同引起较大范围地带性土纲或土类组合的差异。同一土壤地区内,具有大体相近的水热条件和土地生产特点,农、林、牧生产发展的方向较为一致。据此将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划分出华南、滇南砖红壤、水稻土(Ⅰ1)等6个土壤地区;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划分出内蒙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Ⅱ1)等3个土壤地区;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划分出青藏东部亚高山、高山草甸土(Ⅲ1)等3个土壤地区,共计12个土壤地区。 土区全国土壤区划三级单元。反映土壤地区内部生物、气候条件或地域性因素(地形、水文等)不同引起的土类或土类组合的差异。同一土区内,具有比较一致的水热条件和土地生产力,农、林、牧生产的配置和改良利用也相近似。

据此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共分44个土区,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共分20个土区,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共分8个土区,共计72个土区。 Ⅰ.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大体位于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中条山、秦岭、岷山、大雪山、横断山一线以东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4.43%。人口密集,耕种集约,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耕地和人口数量均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是我国农业、林业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这里濒临海洋,季风进退活跃,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以上,大气湿润程度高,适宜各种林木生长。因而从南到北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森林,相应形成各类不同的地带性森林土壤。①在最南部的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带形成砖红壤和砖黄壤,是我国橡胶的主要产地,并盛产甘蔗、咖啡、可可、香蕉、菠萝、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可一年三熟:②在云南、“两广”、福建南部、台湾中部的南亚热带季雨林地带形成赤红壤和赤黄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既能种植柑桔、油茶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又能种植木瓜、芒果、菠萝、洋桃、龙眼、荔枝等热带果木,农作可一年三熟;③在赤红壤以北的江南及四川盆地南缘和台湾北部的广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形成红壤和黄壤,多毛竹、茶叶、油茶、油桐、桑、漆、柑桔、枇杷等经济林木,盛产水稻,年可二熟;④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交织的地带形成黄棕壤和黄褐土,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为稻、麦两熟地区,也可种植一定比例的双季稻,柑桔、茶叶、油茶、枇杷等经济林果在局部小气候条件下可种,否则遭受冻害;⑤在辽东、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灌木林地带形成棕壤和褐土,已过渡为北方旱作农业,盛产棉、麦、玉米、甘薯,二年三熟,最南部可一年二熟,经济林木以苹果、核桃、红枣、梨等著称;⑥在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形成暗棕壤,其北端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形成漂灰土,主产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柑、桦等木材,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基地,森林茂密,素有林海之称,旱作一年一熟。 在这些地带性土壤中,尚有不少非地带的隐域土壤与之呈组合共存的类型:如南海诸岛麻疯桐林下因珊瑚礁和鸟粪影响形成的磷质石灰土;海南岛西南和云南沅江河谷因干热风影响形成的燥红土;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因石灰岩影响形成零星分布的红、棕、黑、黄等色的石灰(岩)土;四川盆地中因紫色砂岩影响形成的紫色土;华北平原因地下水影响形成的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滨海平原因海水浸渍影响形成的滨海盐土;东北三江平原因地表滞水和低洼积水影响形成的白浆土和沼泽土;关中渭河宽谷因长期施用土粪叠加而成的娄土;江南各地因长期种稻形成的水稻土等。它们与上述不同地带性土壤相嵌并存,致使区域土壤利用形成地区性分异。 本区域土壤利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大面积低产红壤与潜育水稻土、盐渍土需要改良。因此大力营造和保护各种林木,绿化荒山荒坡;注意合理排灌,减少盐碱与潜育化危害;增施化肥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合理利用治理本区域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全)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一、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绿洲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水稻等。棉花分布广泛、质量优良,南疆地区是世界长绒棉的重要产有利条件: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区,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3。 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油料作物以向日葵和油菜为主,还有胡麻、芝麻、花生等品种。由于光照充足和日温差大,西北区还富主要制约因素: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产甜而多汁的优质瓜果。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二、回归线以南(海南岛等)----热带种植园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热带,光、热、水资源丰富;②生物资源丰富;③水资源丰富;④夏秋季节多台风影响 三、东北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北国营农场)------最大商品粮基地 生产特点:1、商品率高(60%以上)。2、产量大(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啤酒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80%~90%,绝大部分产于新疆,河西走廊也少量生产。枸杞也是西 北区的一大特色产品,主产于中卫平原和银川平原。 九、内蒙古高原----牧场畜牧业(或游牧畜牧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草原面积广;②气候干旱,水源不足。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地势平坦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少耕、免(休)耕,退耕还草;③控制草场的载畜开阔;④土壤肥沃;⑤灌溉水源较丰富;⑥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量;④加强牧场生态管理,划区轮牧(或围栏放牧);⑤建设人工草场;⑥合理开采地下水(或加强水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 资源管理,推广节水农业);⑦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⑧加强农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⑨改善牧区交通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④加 条件;⑩培育优良畜种。大科技 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⑤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⑥发展农产品加 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十、珠三角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鱼塘、菜基鱼塘)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特点:A.利用水患严重的低洼地,挖地成塘,堆泥成基。 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B.塘中养鱼,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作物又可作为饲料。 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C.如此,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及肥料费用。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随着农业生产部门的多样化和商品农业的发展,基塘农业的“基”和“塘”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为: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基”上作物多样化,“塘”鱼养殖科学化。 四、南方低山丘陵区------立体农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②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③生物 资源丰富;④水资源丰富;⑤红壤分布面积广。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 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五、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或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②地势 较为低平;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较丰富;⑤旱、涝灾害频繁。 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存在问题:①小农经营(或生产规模小);②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⑤土地资源退化(或土地肥力下降)。 六、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旱作农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较好;②地势较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不 足;⑤旱、涝灾害频繁;⑥多风沙和盐碱地。 桑基鱼塘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 十一、大城市市郊区农业——城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城郊农业是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在城市郊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七、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属于旱作农业)。 为主的商品型农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养成分的积累;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第十四章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生态系统的类型 从环境性质:陆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 从人类的影响大小: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 从物理角度:隔离、封闭和开放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气候带 ?土壤带 ?植被带 ?地球植被分布的模式,主要由气候 (水热条件)决定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水平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规律

经向变化规律 ?东欧平原表现最为清楚:植被自西北至东 南,依次为:冻原→森林冻原→泰加林→ 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 ?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变化也表现的非常明 显: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更替为森林→草 原→荒漠→森林 海拔高度变化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具有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 ?由气候和地形造成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 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 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 ?植被依次为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 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 植被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意义?山地北坡和南坡间植被存在显著差异

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流水:急流(含氧高)/缓流(水底多污泥,底层缺氧) ?静水:湖泊、池塘、水库 ?静水群落的分带:沿岸带(littoral zone)、湖沼带(limnetic zone)、深底带(profundal zone)、底层带(benthic zone) 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但寒冷海域区系丰富,热带海域较贫乏 ?群落分带: –潮间带(intertidal)或沿岸带(littoral zone) –浅海带或亚沿岸带(neritic或sublittoral zone)–半深海带(bathyl zone) –深海带(abyssal zone) –大洋带(pelagic zone)

试探_磁州窑类型_陶瓷中化妆土与黑彩剔填结合的艺术成就_上_

宋元时期是中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各地瓷窑林立,各大名窑尽放异彩,北有磁州窑、耀州窑、定窑、汝窑、钧窑等,南有官窑、哥窑、越窑、建窑等。由于生产地域、原材料物质条件的差异,以及工艺手段的多样化,创造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艺术装饰。宋元陶瓷装饰种类颇多[1], 按工艺材料归纳,可分坯体装饰、化妆土装饰、釉装饰、釉绘装饰等;按工艺技法又可分为刻、印、划、剔填、塑贴、镂雕、彩绘等。其中,“磁州窑类型”陶瓷以变幻多姿的化妆土装饰富有盛名,擅长在化妆土上进行彩绘、剔划、刻填等。 我们这里要探讨的剔粉与黑彩结合使用的工艺可归为化妆土装饰的范畴之中。所谓“剔粉工艺”,即通常所说的白色化妆土剔划花工艺的简称,此装饰是宋元时期北方地区制瓷业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装饰工艺,也是宋元著名民窑磁州窑最早采用的装饰技法之一,在磁县观台窑创烧之始就已采用[2]。它以其活泼明快和经济易作,深受当时人们喜爱,被北方地区众多窑场所采用,是磁州窑各种装饰中传播最广泛的技法之一。宋辽金时期,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鲁山段店窑、焦作矿山窑、鹤壁集窑、磁县观台窑、定窑、修武当阳峪窑、介休洪山窑、浑源界庄窑,以及辽阳江官屯窑、赤峰缸瓦窑等,都有剔粉产品[3]。 同时,釉下黑彩也是磁州窑类型陶瓷经常采用的装饰手法,磁州窑的瓷器制造者们独具匠心,把剔粉工艺与黑彩搭配使用,创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陶瓷新品种,使化妆土作为一种装饰材料在陶瓷装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溯其渊源,剔粉工艺与黑彩的结合效仿金银器装饰某些原理并根据自身特点有所创 新,白化妆土与黑彩交错使用,一黑一白、一明一暗,互相映衬,活泼明快的风格使人愉悦,成为磁州窑剔花装饰中的一枝奇葩,开创了磁州窑的黑白艺术时代,也使磁州窑产品在众多名窑中独树一帜。 一、剔粉工艺与黑彩相结合的类型与特点 剔粉中或填或涂的黑彩主要来源于一种名为“斑花石”的矿石原料[4],此名称是窑工们对“高铁粘土岩”的俗称,斑花石加工后主要用作釉下彩料,可用于彩绘,也可用于剔划花装饰的填彩。其标准呈色应为纯黑色,但由于斑花料中含铁量不同,以及窑炉温度和气氛不同,还可呈现茶色、褐色、赭色等不同色彩[5]。 磁州窑陶瓷中,剔粉工艺与黑彩的搭配应用就是利用斑花石烧成后呈现的黑色或褐色,与剔划化妆土烧成后的纯白色形成对比,以黑色衬托白色花纹、或以白色衬托黑色花纹,黑白两色相得益彰,取得不同颜色的视觉效果。再加上剔划工艺的配合,使花纹部分更突出且有立体感。在磁州窑类型陶瓷中,按工艺技法与视觉效果归纳,我们暂且把此种装饰分为三大类,它们分别可称为“白釉剔花填黑彩”、“黑剔花”及“黑地剔白花”。 第一类我们称之为“白釉剔花填黑彩”或“剔粉填黑彩”。此类陶瓷装饰制作方法与单纯的胎地白釉剔花工艺相似,在剔花的基础上,剔划部分填入黑彩料,再进行烧制就可完成, 是三类装饰中最为简单易作的一种。剔粉填黑彩主要制作方法分为三步[6] :首先,在施过白色化妆土的器物上划画出花纹。第二步,采用减地的方法,以流畅的划纹为基础,用扁平 试探“磁州窑类型”陶瓷中 化妆土与黑彩剔填结合的艺术成就(上) 郑 媛

全球泥炭地碳积累研究

全球泥炭地碳积累研究 全球泥炭地碳库总量为612Gt,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泥炭、热带泥炭和南方泥炭碳储量分别为547Gt、50Gt、15Gt。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剖面碳积累研究,探索了各主要泥炭地形成历史和碳积累速率变化历史。但全球泥炭碳库储量估算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如此巨量的碳库在长达上万年中是如何积累起来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是怎样参与全球碳循环的,其碳积累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还有待继续加强研究。 标签:泥炭碳积累全新世气候变化 一、全球泥炭地碳积累研究 泥炭是过湿的嫌气性自然环境中,植物残体尚未完全分解在原地或经搬运,在异地堆积而成,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 全球泥炭地总面积约达400×104km2,碳库总量为612Gt[1],占土壤有机碳库(1500Gt)的1/2到1/3,相当于全球大气碳库碳储量的75%,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泥炭(30°N以北)、热带泥炭(30°N与30°S之间)和南方泥炭(30°S以南主要是南美巴塔哥尼亚)碳储量分别为547Gt、50Gt,15Gt[1]。 Yu研究统计了全球泥炭地碳积累研究结果:北方泥炭在西西伯利亚、加拿大、阿拉斯加、和北欧芬兰、苏格兰等地区,有33个研究剖面;热带泥炭在东南亚、南美、非洲、中美洲的伯利兹、南太平洋库克群岛和澳大利亚等地区、有26个研究剖面;南方泥炭有20个研究剖面,主要是在巴塔哥尼亚17个研究剖面(表1.1)[2]。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加权平均碳积累速率:南方泥炭>北方泥炭>热带泥炭(表1.1),当然在同一泥炭区域内由于地质地貌、水文因素等也会导致各个泥炭地碳积累速率有很大差异性。 表1.1全球主要泥炭地碳积累情况[2] 表1.2全球主要地区泥炭碳积累研究[2] 二、北方泥炭地碳积累研究 全球泥炭分布广泛,其中北方泥炭分布面积最大,储量最巨大。广泛发育的北方泥炭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加拿大东部、欧洲西北部和阿拉斯加。在适宜的地貌类型上,具备较好的基质,寒冷气候、低蒸发高湿度造就了北方泥炭形成和发展基础。尽管高纬度地区夏季短暂,较低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但由于水淹厌氧条件,且植被有一定的耐分解能力,最终导致了凋落物量超过分解损失量,泥炭不断堆积。 由于区域性气候差异和冰消历史进程不同,各泥炭地形成时间不同。在早全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 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 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 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 带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 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 石灰反应或表层有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 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一)棕壤 性土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 色随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 是山地丘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 米的草根层(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 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

陶瓷装饰基础模拟题

《陶瓷装饰基础》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 1.陶瓷颜料 是指在陶瓷制品上使用的颜料通称,它包括釉上、釉下以及使釉料和坯体着色的颜料。它是以色基和熔剂配合制成有颜色的无机陶瓷装饰材料。色基是以着色剂和其它原料配合,经煅烧后而制得的无机着色材料。着色剂是使陶瓷胎、釉、颜料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 2.釉下彩绘 是在素烧坯或未烧的坯体上进行彩绘,然后施上一层透明釉,高温(1200~1400℃)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创始于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继承了这个传统,元代以后景德镇予以发展。常见的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青花玲珑、青花釉里红。 3.釉下彩绘所用彩料 釉下彩绘所用彩料系由颜料、胶结剂与描绘剂等组成。胶结剂指能使陶瓷颜料在高温烧成后恩能够粘附在坯体上的组分,常用的有釉料、长石等熔剂。描绘剂是指在彩绘时能使陶瓷颜料展开的组分,如茶汁、阿拉伯树胶、甘油与水等。 4.釉中彩 釉中彩又名高温快烧颜料。这种陶瓷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是在陶瓷釉面上进行彩绘后,在1060~1250℃温度下快速烤烧而成(一般在最高温度阶段不超过0.5h)。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陶瓷颜料渗透到釉层内部,冷却后釉面封闭,颜料变自然地沉在釉中,具有釉中彩的实际效果。 5.颜色釉 颜色釉简称色釉,是在无色透明釉或乳白釉料中引入适量的颜料即为色釉。按釉的成熟温度可分为低温色釉和高温色釉两大类。低温色釉是指在1000℃左右烧成的以硅酸铅为基础或以硼-碱釉为基础的釉,现代高温色釉多以长石釉为基础。 6.结晶釉 是指釉面分布着星形、针状或花叶形粗大聚晶体的一种装饰釉。按釉中结晶剂的种类可将其分为六类,即硅酸锌、硅酸钛、硅锌铅、锰钴等结晶釉。常见的结晶形体有星形、冰花、晶簇、花朵等。 7.金属光泽釉 金属光泽釉是指釉面产生色调和光泽等外观类似某种金属表面的陶瓷光泽釉。如金光釉、银光釉、铜光釉、铜红色金属光泽釉等。 8.釉上装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地域类型专题练习

农业地域类型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 A。茶叶 B.玉米 C。稻米 D.天然橡胶 2。图示地区种植这种农作物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A.土地面积广阔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气候终年高温多雨D。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是中南半岛,其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属于季风水田农业。第2题,该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分旱季和雨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区牛奶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阶段Ⅰ的牛奶生产基地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源状况 B.科学技术 C。草场分布 D.市场需求 4.发展到阶段Ⅱ以后,乙、丙两地区的牛奶完全由甲地区输入,其主要原因是( ) ①乙、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造成地价上涨②甲地区的牛奶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③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④乙、丙两地气候变化导致草场退化和牛奶产量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在阶段Ⅰ,牛奶基地都在各个城市附近,主要是由于牛奶不宜运输和不宜储存,要求生产基地与市场靠近布局。第4题,阶段Ⅱ,甲基地牛奶供应甲、乙、丙三城市,主要是甲地牛奶竞争力强,同时交通运输、冷藏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甲地区牛奶拓展市场. (2015·北京海淀期末)下图表示的四个平原地区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回答5~7题。 5.四个平原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传统农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关于四个平原上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面积广阔,水源不足 B。乙——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C。丙——草场茂密,光照不足 D.丁——河流众多,黑土广布 7。关于四个平原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粮食商品率高B。乙—-机械化水平低 C.丙——水利工程量大D。丁——市场适应性强 【答案】5、A 6、B 7、D

1土壤类型及健康状态

土壤类型及健康状态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主要分析土壤类型: PH值、透水性、承载力、安息角、冻土情况、 受侵蚀状况、土壤沙化、盐碱地及废弃工厂改造 PH值 土壤酸碱度, 又称“土壤反应”,以pH值表示。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pH值小于7,为酸性反应;pH值大于7为碱性反应。土壤酸碱度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级:pH值土壤酸碱度 <4.5 极强酸性 4.5—5.5 强酸性 5.5—6.5 酸性 6.5—7.5 中性 7.5—8.5碱性 8.5—9.5 强碱性>9.5 极强碱性 西北和北方干旱地区土壤多为石灰性或碱性,而南方土壤多为酸性或中性,这种酸碱变化一般都受到成土母岩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形、植被和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一般都是掺混土,在土壤中按配比添加其他轻基质,减轻栽培基质的湿重,从而减轻整个屋顶

的承重,最早的时候是用草炭土,但是现在国家限制开采,所以用泥炭土或者陶粒、珍珠岩、蛭石、松针土、腐叶土等等替代。材料不一样,配比也不一样。 泥炭土(peat soil)是指在某些河湖沉积低平原及山间谷地中,由于长期积水,水生植被茂密,在缺氧情况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残体积累并形成泥炭层的土壤。泥炭地可分为水藓泥炭地和沼泽泥炭地,这两类泥炭地的主要区别在于泥炭地形成的条件不同。 酸碱性土壤健康危害及改良方法 酸性土壤是pH值小于7的土壤总称。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燥红土等土类。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土壤的酸性土壤。当地气温高、雨量大,年降雨多在1500mm以上。严重酸化土壤,造成植物不能正常生长,使植物根系中毒、死亡,往往形成黑白相间的毛刷状根 pH值在7.3以上的土壤为碱性土壤。一般包括石灰质土、盐土和碱土三类。 酸性土壤改良方法 1、适时增施石灰酸性土壤,逐年按比例施入石灰,直到变为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为止。 2、种植耐酸植物及作物。通过整地管理使土壤活化来调整土壤酸度。 碱性土壤改良方法 1、施加硫磺粉、硫酸亚铁粉末、掺半松针土。 2、少量土壤也可浇施食醋液、浇施磷酸二氢钾溶液。 3、种植偏微碱花木植物。 透水性 通气性、透水性最好的土壤是:砂土 保水性最好、通气性最差的土壤是:粘土类土壤 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是理想的耕作土壤 土壤类型透水性应用 1、砾石的透水性比土方好,可以用来做路基内部排水层。 2、混凝土养护时必须多淋水,让水完全渗透于内部,保持混凝土的湿度。

紫色土壤

紫色土 purplish soil 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一般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中国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除丘陵顶部或陡坡岩坎外,均已开垦种植。因侵蚀和干旱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利用时需修建梯田和蓄水池,开发灌溉水源。开辟肥源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也是提高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紫色土土类主要分布在白垩纪暗紫色泥岩、页岩和红紫色砂砾岩出露的丘陵山地。面积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6%,占全市山(旱)地土壤面积的5.4%。紫色土因母岩的物理风化强烈,其上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成土环境很不稳定,致使土壤发育一直滞留在较年幼阶段,全剖面继承了母岩色泽,呈紫色或红紫色。土层厚度受地形部位影响较大,一般山坡中、上部土层很薄,坡麓处土层稍厚。根据母质特性,全市紫色土分为石灰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两个亚类。 (一)石灰性紫色土亚类。母质以白垩纪紫色砂岩和紫色砂砾岩的风化坡、残积物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河谷两侧的低丘及盆地底部,穿插在红壤亚类向黄红壤亚类过渡的地段,面积占紫色土土类的60.2%。根据母质类型,该亚类分为紫砂土和红紫砂土两个土属。紫砂土盐基饱和,全剖面呈石灰性反应,土壤呈微碱性,ph值7.5~8.0;红紫砂土盐基饱和度比紫砂土低,粘粒含量比紫砂土高,除母质层仍有石灰性反应外,上部土层已呈微酸性反应,ph值5.6—6.5。 (二)酸性紫色土亚类。母质为非石灰性的红紫色砂页岩的风化坡、残积物,主要分布在低丘上。因母岩岩性疏松,易于物理风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成土作用弱,质地多为粘壤一壤粘土,多砾石,松散无结构。呈酸性一—微酸性反应。 6、紫色土 紫色土是紫色岩上发育的一种岩性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红色盆地及其他省部分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植被多为柏木、白杨、女贞等为主的稀树灌丛。土壤形成深受母质影响,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碳酸钙不断淋溶,尤其是经物理分解为碎屑物后更为显著。但岩层屡受侵蚀,成土母质不断更新或堆积,碳酸钙淋溶也持续不断进行,使土壤发育处于相对幼年阶段。所以,紫色岩的组成和质地对紫色土性状有更为直接的影响。一般钙质紫色岩发育的,富含磷、钾,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酸性紫色岩上发育的,磷、钾含量较低,多呈微酸性。在坡度相同的条件下,砂性重的紫色岩发育的紫色土不仅质地较粗,而且土层也较薄。反之,质地较细的紫色岩上发育的紫色土,土层较厚,质地也较细。该类土壤呈紫红或亮红棕色(5YR 5/8),土壤有机质层薄,含量

土壤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

成都桂花民间土陶发展与创新探讨

成都桂花民间土陶发展与创新探讨 中国早在8000 多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技术,便有了最初的民间土陶。程征先生认为:“‘民间’的概念是随着原始阶段的混沌状态结束,在文明社会条件下演进分化,相对于宫廷、文人等概念的确立而确立的。”顾名思义,民间土陶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区域不同,民间陶瓷也曾呈现出不同形态,活泼的民间玩偶,造型大方的泡菜坛,简洁实用的土陶碗…. 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造就了民间土陶曾经的繁荣,却也限制了民间陶瓷的当下发展。曾经的百花争鸣的陶瓷文化如今尽显黯淡。幸有各种民间文化保护运动的兴起,旨在保护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不失为土陶重新发展繁荣的大好时机。 1 成都桂花民间土陶的历史—繁荣之景在成都的郊县有许多的民间土陶厂,较为著名的是彭州市桂花镇土陶。据文献记载,桂花土陶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彭县志》即说,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 年),桂花土陶生产即有一定规模。清光绪年间,有小窑数座,所产日用品及琉璃瓦,釉分黄、绿二色,造型精美,畅销各地。宣统二年,发展到大窑3 座,窑户40 余户,专产缸、坛、盆、罐和庙堂饰品。民国37 年,发展到大窑7 座,小窑50 余座,窑户100 余户,工人260 余人。产品远销甘肃、山西及省内雅安、西昌、芦花、泸州、重庆等地。桂花的土陶工艺,风格古朴典雅的,装饰手法多样,其中的手工粑花为业类翘楚,别具一格。不断有精美的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和各种博览会,曾经繁荣一时,为桂花镇的支柱产业。但是现在,像中国所有的民间艺术一样,桂花镇土陶开始走向衰落。 2 成都桂花民间土陶现状—衰落之像纵观民间土陶的发展,从其发生到发展都是以实用为其特征,民间美术不是一种纯粹形态的审美创造或艺术创造,其创造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实用功能是民间土陶赖以生存的本质,一旦功能丧失,民间土陶将变得岌岌可危。2.1 从实用功能的宏观现实层面来看,民间土陶没能承受住社会转型之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土陶的生存空间遭到工业化大生产的强烈冲击,因为经济模式在发生变化,社会在转型,生产方式在变更,传统民间制陶依附着农业产生和发展,适应的是小农经济,传统延续性较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带来土陶产业的衰落。手工生产的陈旧模式已经缺乏市场竞争力。“价廉物美”曾是桂花土陶的特征。而今的桂花土陶由于手工技艺性强,手工制作是其局限。例如制作一个 1 米多高的大陶缸,需要先做半米高的陶缸,等干燥到一定程度,添泥往上面继续增加高度,耗费时间大概要 2 天。然后等待干燥,上釉,装窑到烧制完毕大概要20 天,遇到阴雨天需要的时间会更长。正是这种全手工的制作很难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不能适应机器化的大生产也就不能在竞争中凸显优势。生产缓慢,产量缩小,生产成本提高,价格优势消失。九十年代,国营厂的倒闭,致桂花土陶的衰落之像逐渐显露。现在窑厂越来越少。纯粹生产大缸,花钵,等日用品德陶瓷厂也不复存在,转而投向生产琉璃瓦等建筑用材得以维持。 2.2 从实用功能的接受者层面来看,现代人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土陶的实用性质得不到体现。民间土陶兴盛的时候,社会物资匮乏,各种新材料还未能开发出来,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很少。人们经常拎着土陶罐或土陶瓶去打散装的酱油,醋、酒等。现在物资丰富,新材料新包装层出不穷,塑料、搪瓷、金属等材料经久耐用,逐渐取代了土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因而,油壶、酒罐、酱醋坛等民陶产品逐渐汰了。像油灯、瓷枕之类的民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