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讲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基石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第四讲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基石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第四讲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基石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第四讲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基石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第四讲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基石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涵义和中心思想

(二)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价值的质:价值的含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1)商品的两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但是,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商品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需要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去揭示商品及其运动规律。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2)商品两因素的关系

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和价值: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3)商品两要素的决定

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

(4)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而没有必要将其还原为同一的抽象劳动来计算其劳动量。

(5)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2、价值的量:价值的大小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价值形式:最终形式是货币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实实在在的货币

贮藏手段:金条银块

支付手段:赊购,债权、债务相抵消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五个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第一,就个别劳动来说,价值规律要求该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当时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第二,就社会劳动来说,价值规律要求每个生产部门生产的一种商品的总量的价值量要由社会总劳动分配给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决定。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竞争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通过部门内部的竞争实现价值规律的第一个要求;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价值规律的第二个要求。

竞争:你死我活

竞赛:谁先谁后

5、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首先是指属于不同所有制的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个别劳动即私人劳动;在同一个所有制内部,不同的有独立利益的企业的劳动也是个别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之所以采取个别劳动形式,是因为:第一,存在社会分工,各个商品生产者独立经营;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是生产者有自身的独立利益。

社会劳动: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流通过程实现转化,即矛盾解决的外在表现就是商品能否卖出去。

(三)怎样认识和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新挑战

(1)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2)非劳动的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3)新知识和新科技是否创造价值?

(4)经营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一要继承与坚持,二要创新与发展。

2、确立“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

(1)凡是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有形商品生产),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2)凡是生产有形和无形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3)凡是生产劳动力商品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劳动:物质劳动、精神劳动、服务劳动

3、继承与坚持、创新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需要澄清的问题(三个区分)

(1)区分经济学上的“价值”和作为日常生活用语的“价值”的含义

经济学上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见交换价值,或其货币表现价

格)日常生活用语的“价值”,指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或意义。这个概念更接近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区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创造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这里的财富就是使用价值。这一区分说明物化劳动和非劳动的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3)区分价值量的决定和使用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价值量就不变。所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多了,但价值量并没有变化,不过单位商品中凝结的劳动量减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了。这就是许多商品尤其是高科技商品能够大幅度降价的原因所在。这一区分说明,新科技和新知识的运用,能够增加使用价值量,但不能增加价值量。

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人员的劳动一起形成新价值;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

二、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论的涵义和中心思想

剩余价值论: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分配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剩余价值论的中心思想:阐明剩余价值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

(二)剩余价值论的内容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1)什么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自由得一无所有)

思考: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

(3)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G+ΔG)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不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创造出比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在现实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3、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v)。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

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m′)就是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它表明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呢?如果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所以,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4、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这样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二是道德的界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增强,同时也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作日时间开始逐渐缩短。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联系: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

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5、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工资)的关系

工资掩盖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痕迹,全部劳动表现为必要劳动或有酬劳动,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和劳动:酒和醉、机器和机器的作用)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补充和完成。

(三)关于剩余价值论的学术争鸣

1、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属性的不同观点

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早在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就展开过讨论,90年代中后期又成为经济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之一。

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1)劳动力商品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共有经济范畴还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问题;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的问题;

(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否矛盾的问题;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分配能否兼容的问题;

(5)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问题。

经过讨论,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

力具有商品属性,另一种观点则正好相反。尽管观点不同,但对于建立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这一点,人们认识却基本一致。

——参见戴园晨:《培育劳动力市场必须承认劳动力商品》,《经济研究》1993年第3期;冯子标、靳共元:《走出劳动力是否商品之争上的误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宋涛:《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劳动力不是商品》,《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第2期。

2、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关于工资本质问题论述的不同观点

一种是否定的观点。由于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价值反映的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本质关系,反映的是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因此,引起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诘难和攻击。罗默声称:“不能说劳动力是特殊商品,不应把马克思分析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所用的范畴来分析现代社会。”

另一种是同情的观点。“新李嘉图主义”承认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是两大阶级对立的表现。

对于这两种观点,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的德赛作了描述。他指出,有两股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潮。一股是新古典学派,他们否定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而认为利润来源于“节欲”和边际生产力,这样就可以抛开剥削关系。另一股思潮是“新李嘉图主义”,他们政治上同情马克思,经济上反对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承认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是两大阶级对立的表现。但是,他们认为价值计算是个障碍,不需要死守劳动价值论也可以论证剥削的存在。只要抓住实际工资的概念,就可以论证利润来自于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参见J.罗默:《马克思经济理论分析基础》,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M.德赛:《马克思的经济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7页。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四川省202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题 (课程代码00009)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社会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生产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构成() A.社会生产方式 B.生产的社会形式 C.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 D.社会的经济基础 4.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 A.生产资料 B.劳动产品 C.物质生产 D.社会生产力 5.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与价值 C.价值与交换价值 D.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 6.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7.关于价值,正确的说法是() A.质上有差别,量上无差别 B.质上无差别,量上有差别 C.质和量上都有差别 D.质和量上都无差别 8.商品二因素决定于() A.商品的内在属性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简单劳动时间决定的 B.复杂劳动时间决定的 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价值的本质是() A.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 B.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产品 C.两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关系 D.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价值决定价格 B.供求决定价格 C.竞争决定价格 D.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习题

概念题 1.生产力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 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 概念题答案 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判断题 1.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 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和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 9.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10.存在对立阶级情形下,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客观内容就是表现为阶级性。 判断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择题 1. 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 (1)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 (3)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 (5)节约 2.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实体性要素是: (1)劳动者 (2)劳动管理 (3)劳动资料 (4)劳动对象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统一与对立 2.交换价值: 3.货币的双重交换价值 4.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使商品的内在价值得以外在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②流通手段。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的,这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值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并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铸币长期流通发生磨损,其实际价值和它标明的价值相脱离,使得贵金属货币由价值符号来代表成为可能,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之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这就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这就是货币的贮藏于段职能。贮藏货币的职能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 ④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买卖中,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既有利于商品流通和节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但也可能因债务偿还中断而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般等价物使用,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表现在:一是作为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由-国转移到另一国。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来说必须是贵金属条块的形式,特殊情况下某个国家由于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其铸币或纸币可在一定时期在世界很大的范围内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第二次世更大战后的美元 5.价值规律 两个原则:①价值决定原则:价值决定价格②交换原则:等价交换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力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力 B.人们的生产关系 C.人们的政治关系 D.人们的思想关系2、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 A.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职能是()。 A.流通手段 B.贮藏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货币 4、以下关于价值规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在几个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B.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它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D.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起作用 5、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是()。A.c+v+m B.c+v C.c+m D.v+m 6、能正确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是()。 A.剩余价值率 B.年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年利润率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 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8、劳动力价格的确定最终取决于()。 A.市场供求关系B.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C.资本家对工人的态度 D.劳动力价值 9、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 A.靠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来扩大再生产 B.把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

C.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D.把剩余价值不断用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10、资本集中是()。 A.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通过合并现有的分散资本实现的 C.会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 D.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加 11、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 A.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C.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12、资本周转速度()。 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正比 D.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反比 13、即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是()。 A.原料 B.燃料 C.辅助材料 D.机器设备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 A.生产不足的危机 B.消费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和()。 A.全部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B.全部预付不变资本的比率 C.社会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D.全部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16、资本主义银行利润来自于()。 A.吸收存款的利息 B.对外贷款的利息 C.贷款和存款利息的差额 D.贷款和存款利息的总和 17、土地价格是()。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政冶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经济规律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节约、精打细算;有时是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有时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有时还可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是另外的含义。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在希腊文中,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管理)两个词组成的。嗣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其中有经济部分。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的。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谁?是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不是指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含义,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意思。因此,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中。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 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 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 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 观的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 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 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 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三、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四、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1、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1)结算的方式: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A、含义P7: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C、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特点P8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试题 第一章导论 二、单项选择题 ⒈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①分配关系②消费关系③生产关系④交换关系 ⒉生产资料是指() ①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④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 ⒊社会生产方式是()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④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⒋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社会生产力包括() 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②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③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⒌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①价值规律②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③剩余价值规律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⒍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多项选择题 1.物质资料生产()()()()() ①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是生产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 ④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 ⑤它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 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 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劳动资料的革新 ③自然资源的开发④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⑤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包括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③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之上 ④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⑤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①认识它②利用它③限制它④发现它⑤创造它 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③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 ④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 ⑤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关系②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参考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考试要求:第一篇及第二篇)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B )P5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学说 C.空想社会主义 D.阶级矛盾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D )P5 A.原始社会经济 B. 奴隶社会经济 C. 封建主义经济 D. 资本主义经济 3.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B )P6 A.家庭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宗教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C )P12 A.社会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生产 D.生产工具 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 )P12 A.认识自然 B.改造自然 C.生产力 D. 物质资料生产 6.下列属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是(A )A物质资料生产.B.消费 C.交换D分配P12 7.下列属于物质资料生产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A )P13 A. 物质资料生产 B. 消费 C. 交换 D. 分配 8.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B )P13 A.生产资料 B.生产要素 C.生产力 D.生产工具 9.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是( B )P13 A.劳动者的劳动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10.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A )P13 A.生产工具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劳动方法 11.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A )P14 A生产资料 B. 生产要素 C. 生产力D生产工具 12.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资资料的能力的是(C )P15 A. 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 生产力 D. 生产工具 13.生产力体现的是(B )P15 A.生产过程中动物与自然地关系 B. 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交换过程中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D. 交换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4.在生产力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的是(A )P15 A.人的因素 B.物的因素 C.劳动的因素 D.资本的因素 15.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A )P15 A.生产资料B生产工具 C. 劳动资料 D. 劳动对象 16.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的是( B )P15 A. 生产资料 B. 生产工具 C. 劳动资料 D. 劳动对象 1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P16 A.科学技术的应用 B.劳动者水平的提高 C.劳动工具的改进 D.劳动对象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 关系,也叫经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 结物,就是价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 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 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 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 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 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 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 合,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 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内容提要]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一,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必须一要联系生产力二要联系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名词]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首先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政治经济学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要取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学、艺术、法律、宗教等活动才能发展。因为人们必须先满足衣、食、住等生活资料的需要,以后才有可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同时,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三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如果撇开它的社会形态,就表现为一般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的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土地、道路、运河等除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即人们将劳动加工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 ①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6卷,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