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选修3专题一—专题三测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 B.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2.1900年,德国首相比洛曾提出:“如果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就不能得到幸福。”此话表明

A.统治者提倡加强军事力量振兴德国B.统治者要使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C.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仇视D.统治者准备用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3.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英国

A.签订《英法协约》B.签订《英俄协约》

C.放弃“光荣孤立”政策D.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4.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B.远程大炮、坦克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5.一战前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战争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插手、干预,争夺激烈 B.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纷争不断

C.土耳其帝国长期压榨,灾难深重 D.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赫

6.德国在战前制定“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人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7.英国首次使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是在

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东普鲁士战役8.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侵华日军遗留毒气(芥子气)泄漏伤人事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再次提出严正交涉。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下列的哪场战役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色当战役D.凡尔登战役

9.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一战后期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西线最高统帅是A.福熙B.霞飞C.施里芬D.毛奇

10.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B.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这种“不安”的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了协约国力量

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

C.俄国革命引发英国工人运动高涨

D.苏俄退出战争,引起协约国集团开始瓦解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B.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D.因为参加一战的都是帝国主义国家13.一战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有①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投资②工业遭到严重破坏③财政金融地位下降④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一战期间,各国都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和干预经济的机构,它们的主要职能有

①分配政府定单②控制原材料的供应③协调各种经济关系④垄断对外贸易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5.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以下哪几种观念①要求和平、反对战争②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④民族复仇主义兴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6 .巴黎和会从1919年1月18日开始,到6月28日结束,费时达半年之久。这是因为

A.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尖锐B.帝国主义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C.主要战胜国在利益分配上的对立D.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的矛盾17.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极力削弱德国的主要意图是

A.剥夺德国的殖民地B.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C.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D.获得德国的大量赔款

18.巴黎和会上,美国与英法之间矛盾最尖锐的问题是

A.欧洲政治版图问题B.德国殖民地的处置问题

C.国际联盟的问题D.中国山东的问题

19.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取胜的关键步骤是

A.在美国首次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B.首先签署了美英法日《四国条约》

C.争取到英国对美国外交的支持 D.美国国会已批准了扩充海军的计划20.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其结果有很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代表是否坚持原则立场B.中国人民是否坚决斗争

C.美英两国对日本态度是否变化D.日本侵略的目标是否变化

21.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①《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②《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③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④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

A.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B.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

C.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

D.美日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23.“一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有①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问的矛盾②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4.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这两次世界大战得以发生的因素是

①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③军国主义政

策的推行④由于科技进步,制造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5.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

A.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民族解放运动发展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26.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的最大特点是

A.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B.德意日结成法西斯联盟

C.德日意法西斯到处侵略扩张D.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27.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①都是由德国首先挑起的②都由局部战争逐步发展为世界大战③都催生了新式武器的研发④都以欧洲为主要战场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③④

28.“象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毛泽东的这番话是针对希特勒在下列哪次战役中的失败: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莫斯科战役C.中途岛战役D.阿拉曼战役29.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下列关于二战的影响,正确的是①战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②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③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④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④

30.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中,相似点有①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②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③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④在美国资本扶植下恢复经济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二、材料题(31题16分、32题24分,共40分)

31.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较迟参战,参战后都对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 (2分)

(2)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 (4分)

材料二:罗斯福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

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居的住宅着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

的水管。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那么,我怎么做呢?我不会先对他说,伙计,我的浇园水管是15美元买的,你得付给我15美元来买它。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我不想要15美元――我想在灭火后要回水管。好,如果灭火后这段水管完好如初,邻居就会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谢。但是,假设水管被弄坏了,我们也无需走许多形式,而我就对他说,‘我很高兴借给你水管,但现在它不能再使用,它被弄坏了。’他说,‘一共多少英尺?’我告诉他,‘有150英尺。’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

——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3)根据材料归纳,美国在武器贸易方面接受订货有何作用? 从材料可以分析,罗斯福总统将在武器贸易方面出台什么法案?(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提出新政策的国际背景是怎样

的?(6分)

32.2008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3周年,法西斯主义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图1 纳粹纵火国会大厦,借机镇压德共 图2 讽刺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漫画

图3 军国主义化的日本少年 图4 南京大屠杀中的一幕

(1)上图分别说明了法西斯主义的哪些特点?(8分)

(2)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给国际局势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4分)

(3)从1943年到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进展?(8分)

(4)有人说:“法西斯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你是怎样理解?请说明理由 (4分)

高二历史测试答题卷

座位号______

31.(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 (2分)

(2)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 (4分)

(3)根据材料归纳,美国在武器贸易方面接受订货有何作用?从材料可以分析,罗斯福总统将在武器贸易方面出台什么法案?(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提出新政策的国际背景是怎样的?(6分)

32.(1)上图分别说明了法西斯主义的哪些特点?(8分)

(2)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给国际局势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4分)

(3)从1943年到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进展?(8分)

(4)有人说:“法西斯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你是怎样理解?请说明理由(4分)

高二历史测试答案

(2)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一战的结束。(4分) (3)有助于扩大本国就业和发展美国经济,加强国防建设;1941年3月,《租借法》(4分)

(4)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6分任意3点)

32、(1)制造恐怖事件,建立独裁统治;践踏国际公约,进行武装侵略;推行军国主义,实行全民军事化;残酷屠杀被占区人民。(8分)

(2)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4分)

(3)进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取得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完成苏德战场的转折;1944年苏军发起10次反攻,收复全部国土,矛头直指德国本土;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1943年7月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8分)

(4)肯定:法西斯主义者制造恐怖活动,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安全。

否定:法西斯主义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是一种国家行为,手段上带有恐怖性质,但不能等同于恐怖主义。(4分)

高考真题训练: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了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回答:从1943年到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进展?(10分)为什么在这中形势下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4分)?

— 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

答案:进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大举反攻,矛头直指德国本土。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原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力图限制苏联影响.争取在战后欧洲取得有利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沉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_________周年。(1分)

(2)举例说明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主要大国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

(10 分)

(3)历史如何表明了江泽民主席总结的这一重要经验?(3分)

—— 2002年高考试题

答案(l)50。

(2)坐失良机:英法在德国吞并奥地利问题上的不干涉态度;慕尼黑阴谋;英法苏三国谈判不了了之;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未对日本侵华实施制裁;美英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宣而不战等。

自食其果:法国溃败;不列颠大空袭;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

(3)联盟形成:英美声明援助苏联;苏联同意《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苏美英三国协定;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联合国家宣言》等。

联合反击: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中国战场大反攻;苏联对日作战等。

雅尔塔会议苏联参战是有条件的,它提出的条件包括:

(1)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

(2)日本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恢复,即:

甲、……

乙、中国大连商港国际化,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恢复租用中国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丙、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

(3)千岛群岛归苏联-摘自雅尔塔秘密协定

思考以下问题:

(1)这些条件损害了谁的权益?

(2)这些条件对谁有利?有什么利?

(3)美苏这种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4)应如何评价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旅顺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秘密协定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对苏联有利,包括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说明雅尔塔会议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一方面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另一方面,又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材料一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参战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军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决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自己的力量,对日作战,美国拥有军事优势……而这是根本的。

——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致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三 8月6日,美国以第一颗原子弹投到日本海军基地——广岛。……事后调查该市死伤总数,死者计6万人,伤者10万余人,而伤者亦大多数无法治疗。

——《日本拒绝乞降受降目击记

回答:①在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分析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论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海军力量的优势是战胜日本的原因;第二种观点认为苏联对日宣战是决定性因素。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国对日本的军事优势是战胜日本的根本原因。

②你如何评价原子弹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

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因素,但起了加速日本投降和减少人员伤亡的作用

③你对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剧如何认识?

许多日本人是原子弹的受害者,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④西方人士在分析日本战败原因方面是否客观公正? 为什么?

不完全公正。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巨大作用。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练习题

选三第一章练习题 1.下列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中,由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 A.半导体材料砷化镓 B.吸氢材料镧镍合金 C.透明陶瓷材料硒化锌 D.超导材K3C60 2、某元素原子的核外有四个能层,最外能层有1个电子,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可能为() A. 24 B. 18 C. 19 D. 29 3.有关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 B.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普通物体不同,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C.在电子云示意图中,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因为p轨道是“8”字形的,所以p的电子走“8”字形 B. K能级有3S,3P,3d,3f四个轨道 C.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只有一个轨道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是() A. 6 B. 12 C. 26 D. 30 6、已知R为ⅡA族元素,L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R、L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A. n=m+1 B. n=m+10 C. n=m+11 D. n=m+25 7、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分别为nS1、3S23P1和2S22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A. XYZ2 B. X2YZ3 C. X2YZ2 D. XYZ3 8.气态中性基态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如下变化,吸收能量最多的是( ) A.1s22s22p63s23p2→1s22s22p63s23p1 B.1s22s22p63s23p3→1s22s22p63s23p2 C.1s22s22p63s23p4→1s22s22p63s23p3 D.1s22s22p63s23p64s24p2→1s22s22p63s23p64s24p1 9.A、B属于短周期中不同主族的元素,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成对电子和未成对电子占据的轨道数相等,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①a-4②a-5③a+3 ④a+4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0.下列电子排布图中能正确表示某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D) 11.下列各组表述中,两个微粒不属于同种元素原子的是() A.3p能级有一个空轨道的基态原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为1s22s22p63s23p2的原子 B.2p能级无空轨道,且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基态原子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5的原子 C.M层全充满而N层为4s2的原子和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4s2的原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 1.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2.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4.“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族资本家 D.资产阶级革命派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中的% 占工农业总 产值中的%近代工 业产值 手工业 产值 工业总 产值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完整word版)化学选修四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化学选修四期末测试题 本卷可能所需相对原子质量:N 14 O 16 Fe 56 Ag 108 Ⅰ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3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已知:H 2(g)+F 2(g)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HF(g) △H =-270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B .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 .在相同条件下,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2mo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 的氢气和1mol 的氟气放出270kJ 热量 2.用食用白醋(醋酸浓度约为1 mol/L)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的是( ) A.白醋中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 B.白醋加入豆浆中有沉淀产生 C.蛋壳浸泡在白醋中有气体放出 D.pH 试纸显示醋酸的pH 为2~3 3.可逆反应2SO 2+O 2 2SO 3,如果SO 2的起始浓度为2mol ·L -1,2min 后SO 2的浓度为 1.8 mol ·L -1,则用O 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A .0.1mol ·L -1·min -1 B .0.9mol ·L -1·min -1 C .0.2 mol ·L -1·min -1 D .0.05mol ·L -1·min -1 4. 下列离子分别加入纯水中,能使水中c(H+)增大的是 ( ) A .ClO -- B .Fe 3+ C .S 2-- D .NO 3-- 5.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 2()2N O g C O +22 ()2()N g C O g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 .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 C .反应达到平衡后,N0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D .单位时间内消耗CO 和CO 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6.25 ℃,101 k 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 +(aq) +24SO -(aq)+2Ba +(aq)+2OH - (aq)=BaSO 4(s)+2H 2O(1);?H=-57.3 kJ/mol B.KOH(aq)+ 12H 2 SO 4(aq)= 12 K 2SO 4(aq)+H 2O(1); ?H=-57.3kJ/mol C.C 8H 18(1)+ 252 O 2 (g)=8CO 2 (g)+ 9H 2O; ?H=-5518 kJ/mol D.2C 8H 18(g)+25O 2 (g)=16CO 2 (g)+18H 2O(1); ?H=-5518 kJ/mol 8.用pH 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 氢氧化钠恰好被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 l 和V 2,则V l 和V 2的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选修四化学第一章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电能是二次能源 B . 水力是二次能源 C .天然气是二次能源 D . 水煤气是一次能源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 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 能源标准的是 (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H 2的是 ( ) ①C(s)+O 2(g)=CO 2(g) △H 1 C(s)+1 2O 2(g)=CO(g) △H 2 ②S(s)+O 2(g)=SO 2(g) △H 1 S(g)+O 2(g)=SO 2(g) △H 2 ③H 2(g)+1 2O 2(g)=H 2O(l) △H 1 2H 2(g)+O 2(g)=2H 2O(l) △H 2 ④CaCO 3(s)=CaO(s)+CO 2(g) △H 1 CaO(s)+H 2O(l)=Ca(OH)2(s) △H 2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5.已知H 2(g)+Cl 2(g)=2HCl(g) △H =―184.6kJ·mol -1, 则反应HCl(g)=12H 2(g)+1 2Cl 2(g)的△H 为 ( ) A .+184.6kJ·mol -1 B .―92.3kJ·mol -1 C .―369.2kJ·mol -1 D . +92.3kJ·mol -1 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 A .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7.25℃、101 kPa 下,2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2H 2(g)+O 2(g)=2H 2O(1) △H =―285.8kJ /mol B .2H 2(g)+O 2(g) =2H 2O(1) △H =+571.6 kJ /mol C .2H 2(g)+O 2(g)=2H 2O(g) △H =―571.6 kJ /mol D .H 2(g)+1/2O 2(g)=H 2O(1) △H =―285.8kJ /mol 8.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1/2O 2 (g) SO 3(g) △H =―98.32kJ /mol ,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1molO 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 ) A . 196.64kJ B . 196.64kJ /mol C . <196.64kJ D . >196.64kJ 9.已知:CH 4(g)+2O 2(g)=CO 2(g)+2H 2O(1) △H =―Q 1 kJ/mol 2H 2(g)+O 2(g)=2H 2O(g) △H =―Q 2 kJ/mol 2H 2(g)+O 2(g)=2H 2O(1) △H =―Q 3kJ/mol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 (已折合成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多少kJ ( ) A . 0.4Q 1+0.05Q 3 B . 0.4Q 1+0.05Q 2 C . 0.4Q 1+0.1Q 3 D . 0.4Q 1+0.1Q 2 10.25℃、101 kPa 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 、285.8 kJ/mol 890.3 kJ/mol 、2800 kJ/mol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C(s)+1/2O 2(g)=CO(g) △H =―393.5 kJ/mol B .2H 2(g)+O 2(g)=2H 2O(l) △H = +571.6 kJ/mol C .CH 4(g)+2O 2(g)=CO 2(g)+2H 2O(g) △H =―890.3 kJ/mol D .C 6H 12O 6(s) +6O 2(g)=6CO 2(g)+6H 2O(l) △H =―2800 kJ/mol 1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 A . Q 1>Q 2>Q 3 B . Q 1>Q 3>Q 2 C . Q 3>Q 2>Q 1 D . Q 2>Q 1>Q 3 12.在36 g 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 占 31体积,CO 2占3 2 体积,且 C(s) + 12O 2(g) = CO(g) △H =-110.5 kJ/mol CO(g) + 1 2O 2(g) = CO 2(g) △H =-283 kJ/mol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 ) A .172.5 kJ B . 1149 kJ C .283kJ D . 517.5 kJ 1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 2O(g)=H 2(g) + 12O 2(g) △H =+241.8kJ /mol ; H 2(g)+ 1 2O 2(g) = H 2O(1) △H =-285.8kJ /mol 当1g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 ) A .吸热88kJ B . 吸热2.44kJ C .放热44kJ D . 吸热44kJ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单元检测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 3.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政策导向 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6.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7.《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8.?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秘色越器》诗( )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经典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题(A卷) (45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利用潮汐能发电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 未来氢气将作为新能源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氢气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 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 H2在Cl2中燃烧⑥弱酸电离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一定有化学键的变化B.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 C.一定有物质状态的变化D.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5.25℃、101 kPa下,2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 == 2H2O(1) △H=―285.8kJ/mol B.2H2(g)+ O2(g) == 2H2O(1) △H=+571.6 kJ/mol C.2H2(g)+O2(g) == 2H2O(g) △H=―571.6 kJ/mol D.H2(g)+1/2O2(g) == H2O(1) △H=―285.8kJ/mol 6.热化学方程式C(s)+H2O(g) ==CO(g)+H2(g);△H =+131.3kJ/mol表示()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 7.已知25℃、101kPa条件下: 4Al (s) + 3O2 (g) == 2Al2O3 (s) △H = -2834.9 kJ·mol-1 4Al (s) +2O3 (g) ==2Al2O3 (s) △H = -3119.91 kJ·mol-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 D.独立自治 解析:D材料强调“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显然这是“独立自治”之意,D项正确。 2.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人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 A.全体雅典人民 B.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C.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 D.雅典贵族 解析:B雅典享有民主权利的是雅典的公民,并不是所有雅典人民,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故

B项正确;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属于外邦人,不具有公民权,故C项错误;“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不只是雅典贵族,也可能是拥有公民权的平民,故D项错误。 3.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声名……而且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法律至上 C.轮番而治 D.间接民主 解析:A本题考查知识点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读取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信息“人民统治”“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等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故选A项。 4.雅典的伯利克里于公元前451年规定担任一天陪审员,给费2个奥勃,后来增至3个奥勃,约相当于那时候雅典一般老百姓半天的所得。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提高陪审员的收入 B.鼓励公民参加国家事务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保证司法独立与公正 解析:B分析题干可知伯利克里给参加陪审员的公民发放津贴。其目的是鼓励公民参政,使广大贫苦公民不致为生活所迫放弃参政权,故B 项正确。 5.伯利克里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

【精选】化学选修四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化学选修四期末测试题 本卷可能所需相对原子质量:N 14 O 16 Fe 56 Ag 108 Ⅰ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3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已知:H 2(g)+F 2(g)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HF(g) △H =-270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B .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 .在相同条件下,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2mo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 的氢气和1mol 的氟气放出270kJ 热量 2.用食用白醋(醋酸浓度约为1 mol/L)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的是( ) A.白醋中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 B.白醋加入豆浆中有沉淀产生 C.蛋壳浸泡在白醋中有气体放出 D.pH 试纸显示醋酸的pH 为2~3 3.可逆反应2SO 2+O 2 2SO 3,如果SO 2的起始浓度为2mol ·L -1,2min 后SO 2的浓度为 1.8 mol ·L -1,则用O 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A .0.1mol ·L -1·min -1 B .0.9mol ·L -1·min -1 C .0.2 mol ·L -1·min -1 D .0.05mol ·L -1·min -1 4. 下列离子分别加入纯水中,能使水中c(H+)增大的是 ( ) A .ClO -- B .Fe 3+ C .S 2-- D .NO 3-- 5.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 2()2N O g C O +22()2()N g C O g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 .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 C .反应达到平衡后,N0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D .单位时间内消耗CO 和CO 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6.25 ℃,101 k 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 +(aq) +24SO -(aq)+2Ba +(aq)+2OH - (aq)=BaSO 4(s)+2H 2O(1);?H=-57.3 kJ/mol B.KOH(aq)+ 12H 2 SO 4(aq)= 12 K 2SO 4(aq)+H 2O(1); ?H=-57.3kJ/mol C.C 8H 18(1)+ 252 O 2 (g)=8CO 2 (g)+ 9H 2O; ?H=-5518 kJ/mol D.2C 8H 18(g)+25O 2 (g)=16CO 2 (g)+18H 2O(1); ?H=-5518 kJ/mol 8.用pH 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 . Q 1>Q 2>Q 3 B . Q 1>Q 3>Q 2 C . Q 3>Q 2>Q 1 D . Q 2>Q 1>Q 3 2.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 2(g)=CO 2(g);△H 1 C(s)+1/2O 2(g)=CO(g);△H 2 ②S(s)+O 2(g)=SO 2(g);△H 3 S(g)+O 2(g)=SO 2(g);△H 4 ③H 2(g)+1/2O 2(g)=H 2O(l);△H 5 2H 2(g)+O 2(g)=2H 2O(l);△H 6 ④CaCO 3(s)=CaO(s)+CO 2(g);△H 7 CaO(s)+H 2O(l)=Ca(OH)2(s);△H 8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已知H 2(g)+Cl 2(g)=2HCl(g) △H = ―·mol -1, 则反应HCl(g)=1/2H 2(g)+1/2Cl 2(g)的△H 为 ( ) A .+·mol -1 B .―·mol -1 C .+ D . +·mol -1 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①CO (g ) + 2 1 O 2 (g )=CO 2 (g ) ΔH=·mol -1 ②H 2(g ) +2 1 O 2 (g ) =H 2O (g );ΔH= kJ ·mol -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H 2的燃烧热为·mol -1 B .由反应①、②可知右图所示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 (g )+H 2O (g )=CO 2(g )+H 2(g ) ΔH= kJ ·mol -1 C .H 2(g )转变成H 2O (g )的化学反应一定要释放能量 D .根据②推知反应H 2(g ) + 2 1 O 2 (g ) =H 2O (l ); ΔH > kJ ·mol -1 5.已知:H 2(g)+F 2(g)===2HF(g) △H= -270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 的氢气和1L 的氟气吸收270kJ 热量 B .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 .在相同条件下,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最新化学选修4期末测试试卷与答案

化学选修4期末测试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Cu 64 Ag 108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到反应完全生成新物质硫化亚铁。这一现象说明了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容易反应 D.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 2. 25o C时若体积为Va,pH=a的某一元强酸与体积为Vb, pH=b的某一元强碱混合,恰好中和,且已知 Va<Vb和a=0.5b,则下列符合a值的是 A.3 B.4 C.5 D.6 3.pH=a某电解质溶液中,插入两支惰性电极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a,则该电解质可能是 A.Ba(OH)2 B.HCl C.Na2SO4 D.AgNO3 4.把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钠、氯化镁、氧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析出钠、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3 B.3︰2︰1 C.6︰3︰1 D.6︰3︰2 5.0.1mol/L HF溶液的pH=2,则该溶液中有关浓度关系式不正确 ...的是 A.c(H+)>c(F-) B.c(HF) >c(H+) C.c(OH-)>c(HF) D.c(HF)>c(F-) 6.以铁为电极电解U形管中的氯化钠溶液,液面上覆盖一层苯,电解一段时间后,在阴极周围溶液中加入酚酞,在阳极周围加入KSCN和K3[Fe(CN)6]溶液,则阴、阳极周围溶液颜色变为 A.红色、血红色 B.红色、蓝色 C.无色、红色 D.蓝色、红色 7.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酸HX、HY、HZ的溶液,其pH依次为4、5、6,则KX、KY、KZ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KX、KZ、KY B.KX、 KY、KZ C.KZ、KY 、KX D.KY、KZ、KX 8.在100mL0.1mol/LCH3COOH溶液中,欲使CH3COOH的电离程度和溶液的pH都增大,可 A.加少量的NaOH(1mol/L)溶液 B.加少量1mol/L盐酸 C.加少量CH3COONa固体 D.微热 9.不考虑水的电离,在H2CO3溶液中,下列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H+)=c(HCO3-)+2c(CO32-) B.c(H+)=c(HCO3-)+c(CO32-) C.2c(CO32-)=c(H+) D.c(CO32-)=c(HCO3-) 10.以MnO2为原料制得的MnCl2溶液中常含有Cu2+、Pb2+、Cd2+等金属离子,通过添加过量难溶电解质MnS,可使这些金属离子形成硫化物沉淀;经过滤除去包括MnS在内的沉淀,再经蒸发、结晶得纯净的MnCl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推知MnS具有的相关性质是 A.溶解度与CuS、PbS、CdS 等相同 B.溶解度大于CuS、PbS、CdS C.溶解度小于CuS、PbS、CdS D.具有吸附性 11.右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可推断 A.反应物的转化率先降低后增大 B.若A、B是气体,则D是液体或固体 C.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A、B、C、D均为气体 12.Mg-AgCl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为: 2AgCl+Mg=Mg2++2Ag+2Cl-。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Mg为电池的正极 B.负极反应为AgCl+e-=Ag+Cl- C.不能被KCl 溶液激活 D.可用于海上应急照明供电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电能是二次能源 B . 水力是二次能源 C .天然气是二次能源 D . 水煤气是一次能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 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B .⑤⑥⑦⑧C .③⑤⑥⑦⑧D .③④⑤⑥⑦⑧ 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H 2的是 ①C(s)+O 2(g)===CO 2(g) △H 1 C(s)+1 2O 2(g)===CO(g) △H 2 ②S(s)+O 2(g)===SO 2(g) △H 1 S(g)+O 2(g)===SO 2(g) △H 2 ③H 2(g)+1 2O 2(g)===H 2O(l) △H 1 2H 2(g)+O 2(g)===2H 2O(l) △H 2 ④CaCO 3(s)===CaO(s)+CO 2(g) △H 1 CaO(s)+H 2O(l)===Ca(OH)2(s) △H 2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5.已知H 2(g)+Cl 2(g)=2HCl(g) △H =―184.6kJ·mol -1,则反应HCl(g)=12H 2(g)+1 2Cl 2(g)的△H 为 A .+184.6kJ·mol -1 B .―92.3kJ·mol -1 C .―369.2kJ·mol -1 D .+92.3kJ·mol -1 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碳酸钙受热分解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7.25℃、101 kPa 下,2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H 2(g)+O 2(g)==2H 2O(1)△H =―285.8kJ /mol B .2H 2(g)+ O 2(g)==2H 2O(1) △H = +571.6 kJ /mol C .2H 2(g)+O 2(g)==2H 2O(g) △H =―571.6 kJ /mol D .H 2(g)+1 2O 2(g)==H 2O(1) △H =―285.8kJ /mol 8.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 2(g)+1 2O 2(g)=H 2O(l) △H =-285.8kJ/mol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 制 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 (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 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①分工明确②互相配合③互相牵 制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 ④D.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