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镇化大起大落(1958~1978)、城镇化稳步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奴隶制社会、奴隶制—封建

制社会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实践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思想上:强调礼法,登记明确,严谨的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受儒家思想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

规划上:结构(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体现天为至尊、宗主天下、敬天法祖礼制)、组团形式(从里坊制到宋朝发展为街巷制,形成商业街市)、方格网道路系统。四、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

古希腊城邦时期:理想城市的探求《理想国》(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无强制性的人工规划;代表—雅典卫城)、希波丹姆斯模式(遵循古代希腊哲理,以广场为中心,方格网道路系统为城市骨架,以求得集合图像与数的和谐,与秩序的城市整体美;代表—米列都城、普南城)

古罗马时期:城市建设特征(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技术工程技术超过希腊,基本上忽视了城市文化与精神功能)、《建筑十书》(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理想城市模式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黑暗年代、基督教统治):城堡的出现(封建割据和战争)、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城市中心,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通过建立整齐规划、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强调城市空间动感和景观环境,喜好富丽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穿插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代表——圣彼得教堂广场)

古典主义风格(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群的布置中主要强调中轴对称,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图形,代表——圣马可广场、凡尔赛宫)

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社会矛盾加剧)知识背景:理论—空想主义;法律—《公共卫生法》、《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造、城市美化、纽约中央公园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田园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实质:城与乡的结合体;目的: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城市。

霍华德《明天——一条引自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指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

设想:限制城市规模(人口3万,农田面积>5倍城市面积);实行城市功能分区;按规划单元建设

布局:圆形,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为六部分,中央为公园,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往外依次为住宅区、环形林荫大道与学校等、住宅区,城市外围地区建工厂、仓库,最外围为永久性绿带。

进步点: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化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提出了见解。

人们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马塔的带型城市理论

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例: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巴黎

规划原则:以交通干线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生活和生产用地平行的沿交通干线布置;居民日常上下班横向地来

往于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城市可沿交通干线延伸,但宽度有限。居民同乡村自然界接近,有利于市政设施建设,防止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3.戈涅的工业城市模式

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相互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

4.柯布西耶的“光明城”设想1922年发表《明日城市》,1930年提出“光明城”规划。

新建筑与特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

主张:全新城市规划,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设想(保持人口高密度,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

例:萨沃伊别墅、马赛公寓、巴西利亚规划

5.卫星城市理论:

卫星城市定义:卫星城市是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背景: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卫星城市成为分散大城市功能和人口过度集中的地方。是功能协调的重要手段。

发展:第一代卫星城(卧城——以居住为主,无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活工作及文化需到母城解决)、第二代半独立卫星城(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及部分工作可在卫星城内解决,与母城仍有较强联系)、第二代完全独立卫星城(与母城基本上相互独立,强调居住和工业的联系)

6.《雅典宪章》(现代城市规划大纲)强调居住功能的重要性

内容:居住问题(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住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工作问题(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缩小其距离,较少上下班人流)、游憩问题(居住区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居绿地,并在市郊保持良好的风景绿带)、交通问题(街道进行功能分类:分为交通要道,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街道)

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7.1978年马丘比宪章

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应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

新模拟的过程);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

其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而规划。

8.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交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以小学控制其规模;内部设置公共建筑及设施;防止外部交通在“邻里单位”内部穿梭)、意义(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

小区规划:试图把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模扩大,趋向于由交通干道货其他天然或人工界限来划分。社区规划: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而是将解决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提高到重要位置。

9.有机疏散理论

主张:吧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区域内又可以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从而使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分散,思想聚焦,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

变化。

10.理想主义规划理论(系统、理性和控制性)

11.城市设计研究

重点集中于城市空间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方面。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线、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在布置城市空间景观的时候,要从这些要素的形态入手。

12.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对城市规划发展奠定了里程碑)

1972年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提出规划公证问题13.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环境保护从一般的社会呼吁逐步在城市规划界成为思想共识和一种操作模式;80年代,环境保护思想又逐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指出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提出“只有一个地球”)。

14.全球城市和城市化理论

第三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向的封闭性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思想方法

思维的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汇总的反馈作用;思维的封闭性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

复合与单向是在思维途径上相对而言的,其要求多条思维途径反馈、平行思维等。

发散与封闭也相对存在,要求思维有一定广度外,还要求系统外因素的作用。

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前者否定了动态发展的思想方法,后者要求把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的成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的控制与引导方法。

3.由刚性规划的细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前者缺乏多种选择,后者提出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

4.有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前者把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作为城市诸系统发展的枢纽,控制整个城市中任何系统的发展,危害性极大;后者是一种控制论思想,

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引导性控制作用。

二、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分析的广泛性(收集数据资料的的广泛性,分析角度和分析对象的多样性);论证的严谨性(思想方法的严谨、论证手段的严谨,包括应用数理统计论证、利用计算机辅助论证);成果的弹性(反映的规划成果不再是一个最终状态的理想布局,而是多种可能性的,各个发展阶段的规划成果)

2.工作的传递式的影响:编制工作的传递关系是横向的、复合的;设计工作的传递关系以纵向为主,即指令性的控制为主;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以横向为主。

第四节: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

一、时间的回顾与总结(各时期是城市规划工作)

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重点扩建和新建了一些

工业;大城市内,重点改建了一些劳动人民集居的棚户区;1952年9月,正式提出要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开始建立城市建设机构,加强对城市建设的引导。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1957年):集中重点项目与城市

的建设;同济大学设置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专业。

3.1968~1960年的城市规划工作:受“左”的思想影响,出

现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追求高指标、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等方面的问题。

4.1961~1965年:自然灾害使城市工作受到削弱;“三线”

建设中,过分强调战备需求,增大建设费用。

5.1960~1976年:由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城市规划

工作被迫停止、机构被撤销、专业队伍被解散、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停办,城市建设停滞不前。

6.1977~1980年:恢复和加强城市规划工作问题;1980年

召开了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7.改革开放新形势下(1981至今):1989年12月26日,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标志着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已进入了以法治城的轨道。

二、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全球化、空间

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市化。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城市规划任务和原则

1.规划定义:是一个城市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各项建

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是人类为未来的城市发展二作用的未来空间的安排,大到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小到建筑群体的空间设计)。

2.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根据一定经济时期社会发展的目

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各国由于其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

3.根本社会作用: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

谐的原则(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1.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目标和

环境保护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城市性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由于各个城市的自然条件、现状条件、发展战略、规模和建设速度各不相同,规划工作的内容应随具体情况而变化)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综合性(综合城市的社会、经济、

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法制性与政策性强、具有地方性、长期性和经常性、实践性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资料基础

1.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调查——分析——规划

调查方法:现场勘察(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适用于土地测

量、交通量调查和详细规划)、抽样问卷调查(了解民意,公众参与,适用于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访谈和座谈会(面对面交流)、文献和基础资料的运用(了解历史、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文献:历史统计资料、人口普查资料)

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投影法和透视法;概念模型:几何图形法、方格网法、图标法、等直线法)

调查研究室城市规划的必要前提工作,必须要弄清城市发展的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生态条件,找出城市发展中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也是对城市认识从感性转到理性的必要过程。

2.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a.城市勘察资料:工程地质、地面土质物理状况、地震地

质、水文地质

b.城市测量资料:城市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城市地

下工程、地下管道网

c.气象资料

d.水文资料

e.城市历史资料: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发展

f.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g.城市人口资料

h.市域自然资源资料:矿产、水、燃料动力、农副产品

i.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j.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产品产量、产值、职工数量、用水量

k.交通运输资料

l.各类仓储资料

m.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

n.建筑物现状资料

o.工程设施资料

p.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

q.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r.城市环境资料

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层面及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 伯汉姆(D ? Burnham) B. 西谛(Sitte) C. 奥姆斯特(F ? L ? Olmsted) D. 豪斯曼(George E ? Haassman) A. 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 策 B. 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 C. 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D. 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 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3、 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 绿化 4、 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 ( ) 。 B. 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D. 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 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 A. 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7、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 求。 方面的法律条款。 B. 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 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 但不包括( ) °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章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形成与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从事农业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形成与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居民点发生变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3.“城市”二字的文字字义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4.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 2)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 心,具有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3)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其他:具有特有的城镇景观 5.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从原始居民点外围设深沟到城市外围设置城墙与壕沟,早期城市的发展首先从防御的要求出发。如:西亚的巴比伦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罗马的营寨城等。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城市布局充分放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如:商都殷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埃及的卡洪城、罗马庞贝城、德 国的吕贝克等。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君权统治国家,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欧洲封建社会是神权统治国家,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即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因而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因而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点、河流的交汇点的等形成了众多的商业都会;沿海城市曾一度繁荣但未被作为发展重点。古代欧洲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重要渡口和交汇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沿海一些港口城市成为他们所统治的商业中心,城市发展往往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商市的逐渐固定与扩大、商业街的形成给城市的结构布局带来了巨大变化(宋)。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考研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参考模板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Pomoeii)城。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我国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 B.西谛(Sitte) C.奥姆斯特(F·L·Olmsted) 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 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C.交通及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绿化 D.居住区 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及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 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最新整理篇--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真题(1)

1997 城市规划原理(30+10+5+55=100) 一、名词解释(5×6=30) 城市规划纲要 净空限制区 Suburbanization (城市发展的)economic base theory Build-up area f) Accessibility 二、用图示表示以下规划内容(2×5=10) 公路及站场在大城市中的布置方案 一个理想的沿江城市的组团式结构 三、 从下游到上游写出10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5) 四、问答题 论述城市规划的防震措施。(10) 论述造成我国城镇工业布局极其分散的原因和弊端。(15) 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20) 城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0) 1998 一、名词解释(4×5=20) 卧城 分区规划 城市用地选择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劳动构成 二、作图题(10×2=20) 用图表示我国九十年代一个典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 一个典型矿业城市的布局结构。 三、问答题(20×2=40) 举例说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何要确定城市规模?当前推断城市人口规模的最常用的有哪些办法?它与传统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城市规划对房地产产业和例健康发展有何作用? 四、读图分析题用文字简要描述下图某城市的布局特征;假定该是进一步扩大规模,请你在原图的基础上为其补充新的部分。 1999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 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3。邻里单位 4。带眷系数法 5。都市连绵区 6。港口岸线分配规则 7。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8。城市公共设施(概念与分类) 二、必答题(每题15 分): 1.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论述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规划? 三、选择回答题(在以下4 题中任选2 题,每题15 分): 1.试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 2.分别阐述在以下气候条件下: (1)全年有两个风向相反的盛行风向; (2)以静风为主; (3)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业如何布置才能有效减轻对居住区的污染? 3.你认为当前对我国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规划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4.目前长江沿岸有不下30 个设市城市,请你从上游到下游写出其中15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 2000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一、说明以下名词的基本内涵:(5 X 8 = 40) 1。邻里单位 2。容积率 3。建成区 4。城市用地选择 5。切块设市 6。过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问答题(每题20 分,任选3 题,多选无效) 1。在确定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时,为什么"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0 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劳动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难点是什么?当前如何解决城市人口预测问题?(10 分) 2。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的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 3.航空港(大型机场)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0 分)你对利用空港周围地区进行产业开发有何看法?(10 分)4.请你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北京大学2001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 铁路编组站 三块板的道路断面(用图表示) 布置工业区与居住区的最小风频原则(用图表示)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二、选择正确答案 关于城市郊区化,下面的几种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b) 城市郊区 l) 交通运输业化就是郊区城市化。 c) 城市郊区化是整个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阶段。 d) 我国正处在集中型的城市化阶段,与离心性的郊区化相矛盾。 e) 我国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在郊区建设卫星城,所以郊区化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了。 f) 和西方自发的郊区化不一样,我国的郊区化基本上是被动的。 g) 伴随着城市郊区化的离心发展,城市化水平要下降。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交运城轨方向资料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交运城轨方向资料整理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1定居与原始聚落:1)城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定居,人与动物有着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生存本性;不同点:人类的精神需求,早期对神灵的崇拜 2)原始社会,人类尚未掌握自觉的生产意识和生产手段,像动物一样居无定所,采集自然事物、捕食猎物冲击,还要躲避自然界风险 3)人类的生存技能逐步提高,生活逐渐稳定。掌握一些食物储藏方法、发现并种植可周期性收获植物、对野生动物的驯化。 4)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家畜驯化技术的掌握,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人类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分工,这使得人类居所趋于稳定 5)社会性的人类族群活动以聚落形式从事各种维持生存活动,逐渐从追逐猎物的临时聚落过渡到农耕文化下的村落 6)村落的产生就是最初的定居形式:人类以群体为单位、因生存需要在某一个地方永久性地停留 2城市的形成过程:1)人类生产方式的改进、产生力提高,产品有了剩余,这具备了交换的基本条件。早期的交换形式是物物交换。 2)交换量增加、交换次数频繁,出现专业交换的商人,交换场所也逐渐由临时过渡到固定的“市”。3)生产水平继续提高,生活需求多样化,交换物品种类增多,劳动分工加强,逐渐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4)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人类完成第二次劳动分工,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5)居民点的变化:以农业为主的部分是农村,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 6)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密度。

3近代城市发展:1)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集聚2)城市布局变化3)城市与环境变化4)科学技术发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5)工业化产生的城市问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1)发展概况:经济恢复,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规模扩,20世纪90年代,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2)城市发展提升物质水平,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引发生态问题,例如沙尘暴、热岛效应等3)城市对外交通变化4)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与复苏5)城市群延绵发展6)应对城市住房、生态、交通等负面问题措施 5城市规划的社会作用:1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之一2城市规划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之一3城市规划作为未来空间结构的演变主体 6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7城市的主要特征:1具有非农业的职能2高密度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9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1合理安排城市的居住、商业、工业等各部分布局、用地和设施,使之各自实现其功能,互不干扰,并节约投资。 2有一个高效率的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系统,使所有的交通方式获得最大便利。 3使城市各个部分居住区的用地大小、日照、绿地及商业的停车场和建筑间隔,都能达到最适宜的标准。 4提供多种类型的、能满足所有家里需要的安全、卫生和舒适的住宅。 5提供规模、位置和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标准的文体、教育、娱乐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 6提供足够而经济的供水、排水、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