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侧脑室穿刺定位

侧脑室穿刺定位

侧脑室穿刺定位
侧脑室穿刺定位

侧脑室穿刺术

一、适应征:

1.诊断性穿刺

(1) 脑室造影;

(2) 采集脑脊液标本作化验;

(3) 鉴别脑积水的类型。

即作脑室和腰椎双室穿刺,用染料测试两者是否相通。

方法:将染料(对神经组织无损伤)如PSP与靛胭脂注入侧脑室内,如果染料能出现在腰椎穿刺的CSF中,表明脑积水属交通性,反之为阻塞性。

2.治疗性穿刺:

(1) 暂作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特别对枕大孔疝是一种急救性措施

(2) 开颅手术时或手术后用以降低颅内压

(3)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或恶性肿瘤蛛网膜下腔转移,特别是白血病)

(4)脑室内有瘀血急需清除者

(5)作脑脊液分流手术,放置各种分流导管

二、禁忌征:

(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

(2) 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时

(3) 脑室穿刺必须十分慎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由于出血来源不明,为了避免穿刺损伤引起出血和致病菌组织,除了急救外,一般不作脑室穿刺

(4) 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作脑室穿刺

(5) 广泛性脑水肿,脑室狭小者;

三、操作方法与应用范围:

1、额入法(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和急救性引流

(2)方法:仰卧位

穿刺点:

发际上、中线旁开2~2.5cm;

或冠状缝前1cm、中线旁开.2.5cm

或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3cm

秃顶病人:眉弓上8~10cm,中线旁开2.5cm

深度:<5~5.5cm

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连线;

优点:

为侧脑室额角较大,易刺中,无脉络丛,便于作脑室持续外引流术。但该处皮质血管较多,大脑半球肿瘤时额角移位较多,到使穿刺困难。

2、枕入法(穿刺侧脑室的三角区)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脑室一枕大部分流术和后颅窝手术及手术后作持续脑脊液引流;

(2)方法:侧卧位

穿刺点:枕外粗隆上方4~7cm中线旁开3cm

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眉嵴

深度:<5~6cm

优点:

侧脑室三角区最大,易刺中,发生移位机会不多或不严重,且该处皮质血管少。但可能伤及脉络丛而引起出血。作脑室持续外引流时,头易将引流管压瘪致不通畅,伤口易受压。

侧入法(穿刺侧脑室下角或三角区)

经眶穿刺法(侧脑室额角底部)

经前囟法: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

三、注意事项与并发症的防治

1、引流装置的最高点应高于侧脑室前角水平面15~20cm左右,使颅内压维持在稍高于正常范围;

2、颅内压过高时脑脊液不可一时引流过多过快,防止脑组织塌陷,导致颅内或脑室内出血,或后颅凹占位病变引起小脑幕裂孔上疝;

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引流瓶和引流管应隔日消毒或更换;

4、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如引流管阻塞,应找出原因和及时处理,否则可迅速出现高颅内压意外,如引流管被血块或脑组织堵塞,可试用少量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不能解除时应及时更换引流管;

5、引流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不超过15天。故应抓紧时机及早进一步进行检查和处理;

6、拔除引流管前应先试行夹管1~2天,观察病人能否适应,拔管后应防止脑脊液漏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脑室出血铸型

治疗原则:

1、及时引流脑室内积血、积液,降低颅内压;

2、尽快以较频繁的冲洗、粉碎、液化血肿的方法清除脑室积聚的血凝块,使脑脊液循环恢复通畅;

3、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出现双侧脑室压力不均衡现象,对门氏孔不通畅者应行双侧脑室引流;

4、严重铸型积血可采用多针穿刺、行对口冲洗可获良好效果。

处理方法

1、单侧脑室积血,采用单针行侧脑室额角或三角区穿刺;

2、双侧脑室积血,视病情选择双侧脑室穿刺;

3、穿刺成功后,可用振荡手法在脑室血肿中心破碎血肿,使其溶融成一空洞。脑室内仅注入单一尿激酶作液化剂,每4—6小时一次;

4、根据病情可另作腰穿放出出血性脑脊液等方法,以加快积血的清除;

骨髓穿刺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科室:姓名:成绩:监考老师:日期:项目评分标准分值扣分及原因适应症(8分) 1.抽取骨髓液,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等的检查。2.用于了解某些各2分恶性肿瘤是否存在骨髓转移。3.用于病原微生物的监测。 4.紧急情况下作为液体输注途径。 禁忌症(6分)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时。2.血小板各2分重度减低伴显著出血倾向时。3.穿刺部位皮肤、皮下组织感染。 准备(28分)医生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帽子。 3分患儿准备:向患儿家长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常见并发症,并签知情同意书。查“凝血四项”。术前测血压、脉搏。 6分用物准备:骨髓穿刺包、无菌手套、注射器、利多卡因、载玻片、推片、持物钳、砂轮、碘酒、棉签。 5分穿刺点部位: 1.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1~2cm处。

2分 2.髂后上棘穿刺点: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2分 3.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部位. 2分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消毒局部皮肤3遍,直径 15cm。 2分麻醉:铺无菌洞巾;术者与助手核对麻药无误;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3ml;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麻醉。 6分骨髓穿刺(42分) 1.穿刺:操作者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与骨面垂直刺入。当穿刺针针尖接触坚硬的骨质后,沿穿刺针的针体长轴左右旋转穿刺针,并向前推进,缓缓刺入骨质. 10分 2.抽取骨髓液: 拔出穿刺针针芯,接上干燥的20ml注射器,用适当的力量抽取骨髓液,抽取的骨髓液一般为0.1~0.2ml。 10分 3.涂片:将20ml注射器水平移至载玻片上方,迅速将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助手立即制备骨髓液涂片数张。 8分 4.加压固定: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加压固定。

侧脑室穿刺

各位老师,学长好 我是麻醉学的学生,导师给我的课题是,侧脑室以预处理的方式,给吗啡,观察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现在我遇到的问题是:侧脑室置管模型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联合建立,对大鼠的影响很大,动辄就死了,心肌I/R模型在我已经基本能掌握其精髓,但侧脑室置管模型,依然存在隐患,我给大家说下我的操作步骤,恳请各位老师,学长能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麻醉后的大鼠(S-D,250~350克)固定于立体定位仪(振华,蓝星B)上,暴露前囟,坐标是向后1.0毫米,旁开1.5毫米,自硬脑膜面向下3.5毫米.材料是我们麻醉科用于硬膜外麻醉置管的PE管,内芯插有细软铁丝,在定位仪的指导下穿刺,502胶和牙托粉固定,术后青霉素30万单位抗感染.单笼饲养三天,再做心脏模型.还有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关于侧脑室给吗啡(剂量?容积?)的问题及其阻断剂CTOP,NTD,nor-BNI,的剂量怎么给? 我查了文献大多数文献报道,脑室注射的剂量是有限的1-5ul 药物或抑制剂只能是0.1--0.6ug,是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的1/100--1/1000 但是遗憾的是术后大鼠死亡率很高即模型的成功率很低要多练习, 很浪费钱和动物的,初学这一定要用心掌握侧脑室注射的定位和模型的成功率!要熟悉术前术中常规及应对措施,由于术后创伤至脑室压力太高易出现脑疝,导致窒息死亡,再者术后一定要注射大剂量的抗生素防止大鼠感染脑膜炎致死,要求术后大鼠要温度保持在37°C左右这一点很重要,再者术后要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来抵抗术后血糖的升高【高糖导致大鼠昏迷】 请在侧脑室注射方面有战绩的战友来支持一下!你的定位没有问题,关键的是导管太粗了,硬膜外导管直径过大,你可以使用4号或是6号头皮针作为外套管,用胰岛素针(29G)作为内针,这样损伤会小多了,成功率自然就提高了。置管后让动物休息一周再做其他手术比较好,因为颅脑损伤恢复期也要一周的。 手术注意无菌,保温,术后注意营养就可以了。 ICV剂量一般不要超过5-10ul,速度要慢,注药后要停留5-10min。 多做就好了,还有动物买来不能立即手术,需要在你的实验室饲养一周左右,适应一下会更好些的。国外的文献用的是ALZET,“brain infusion kit”,一头象大头针,长5mm,提供4枚厚0.5mm垫片,提供调节深度,另一头是一“L"型管,可接长15mm管,还可再接渗透泵给药,渗透泵比较贵,我们没有买,一套管约100多人民币,我最近也准备做,不知单用502胶能固定在头颅骨上吗,还是要同时用牙托粉呢。附上两张图。接上图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微透淅和侧脑室、核团给药,现将步骤说一说,如有不对,请大家多多指教。 1,安定+氯胺酮麻醉后将大鼠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备注:将大鼠头部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门齿杆-3.3mm,三个标准检测是否固定成功(鼻对正中,头部不动,提尾不掉。) 2,暴露前囟,以此为0点寻找进针点,其坐标为:AP:1.0mm,L:1.5mm,H:3.8mm,墨汁标记; 3,用牙科钻将标记点钻开至硬脑膜,用针尖刺破硬脑膜; 4,在标记点周围用牙科钻浅钻3个小坑(不钻透颅骨),分别旋入眼科螺丝(不透颅骨); 5,将导管(透淅管)用定位仪穿刺到定位点,用95%的酒精涂搽,用502胶固定;6,用牙托粉将3颗螺丝和导管包裹固定在一起;

骨髓穿刺术教案

骨髓穿刺术教案 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aspiration)是通过抽取骨髓作细胞学、细菌学或寄生虫检查的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 【学时数】 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骨髓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2、掌握骨髓穿刺术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3、掌握骨髓穿刺术穿刺点 4、掌握术前准备内容 5、掌握无菌操作原则 【教学内容】 骨髓穿刺术的概念,适用症及禁忌症,术前需要做的相关事项,穿刺点的选择与患者应处于的体位,术前麻醉注意事项,具体操作过程及术后处理,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骨髓穿刺术成功的指标。 【教学手段】操作示范+辅导练习 【授课对象】临床实习生、住院医师 【教学重点】骨髓穿刺定位及手法 【教学方法】 1、场景模拟,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分解示范。 2、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练习,个别辅导,解答疑问。 【教学步骤】

【教学具体内容】 【适应证】 1.各类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 2.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协助诊断; 3.不明原因发热可做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获得病原学证据; 4.部分恶性肿瘤的诊断,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受累、骨髓转移瘤等; 5.了解骨髓造血功能,指导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6.骨髓干细胞培养或骨髓移植供者采集骨髓。 【禁忌证】 先天性/获得性血友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出血倾向的患者。 【器械准备】 骨髓穿刺包(包括骨穿针1枚、消毒纱布、弯盘1个)、无菌手套2副、弯盘1个、利多卡因注射用5ml:0.1g一支、10ml或20ml的干燥注射器各若干、消毒液(碘伏)1瓶、砂轮1枚、棉签1包、胶布1卷、玻片、标本盒,根据送检标本项目决定是否准备骨髓培养瓶、肝素钠采血管、EDTA采血管。 【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史,向患者和(或)法定监护人详细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需简要说明操作过程,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发症包含: 1)局麻药过敏风险,包括皮疹及过敏性休克; 2)局部穿刺点感染或通过穿刺点导致的败血症; 3)局部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 4)情绪紧张诱发的心脑血管意外; 5)疾病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穿刺失败,需反复穿刺或进一步行骨髓活检; 6)穿刺针折断; 2.阅读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认凝血功能良好; 3.核查器械、消毒用品准备是否齐全; 4.术者及助手常规洗手,戴好帽子和口罩。 【操作步骤】 1. 体位:髂前上棘或胸骨穿刺取仰卧位,髂后上棘穿刺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棘突穿刺取侧卧位或坐位。 2.穿刺点定位:①髂前上棘穿刺点,在髂前上棘后1~2cm处;②髂后上棘穿刺点,在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处;③腰椎棘突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④胸骨穿刺点,在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1、2肋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cm),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适于其它部位穿刺失败或肥胖患者。

侧脑室穿刺的意义及位置

侧脑室穿刺术应用解剖 侧脑室穿刺术可用于 (1)测定脑室压力,进行颅内压监护或检查脑脊液成分. (2)行脑室造影术,向脑室内注入酚磺肤或靛烟脂,根据腰椎穿刺色素出现的时间或尿中排出酚磺肤量,判断脑积水的性质。 (3)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等险情时,应迅速进行脑室穿刺。 (4)开颅术揭开骨瓣后或颅后窝手术时虽应用脱水药物,但脑张力仍很高,切开硬脑膜有困难者应行脑室穿刺减压。 (5)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呈脓性,药物控制有困难时,应行脑室穿刺,以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注入抗生素。 (6)行脑室引流或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脑室系统是位于脑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及连结它们的孔道。脑室壁由室管膜覆盖,室内有分泌脑脊液的脉络丛。脑室内脑脊液约20m1,由于脑室的大小变异较大,故含量变化也较大。 1.侧脑室的位置及形态侧脑室左有各一,是脑室系统中最大者,位于大脑半球内借室间孔与狭窄的第3脑室相连通。侧脑室呈弯曲的弓形,包绕在尾状核的周围,从前向后再向下分成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前角自室间孔向前伸入额叶,额状切面呈三角形。侧脑室前角上方以胼胝体为界,内侧以透明隔的前部为界,底为膨大的尾状核头,前方为盲端,位于胼胝体膝的后面。中央部稍弯曲,由室间孔伸

展至胼胝体后部,横切面呈三角形,顶由胼胝体下面构成。内侧壁为透明隔的后部,底由外侧至内侧为尾状核、终纹、丘脑上面的外侧部、脉络丛和窜窿的外侧缘。后角伸入枕叶,顶和外侧壁由肿服体构成,再向外为视放射。内侧壁上有两个纵行膨大,上方的叫后角球,由胼胝体枕钳形成,下方的为禽距,由距状裂内陷而成。后角长度的变异很大,有时缺如。下角在丘脑的后方弯向下,然后前进入硕叶,其顶和外侧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核也位下角的顶,底由海马、海马伞、脉络丛和侧叶副隆起构成,前方的盲端终止于距顿极大约甘2.5Cm外,后方与后角结合处呈三角形,称侧副三角。在脑室造影时,侧脑室通常分为以下各部:第一部为前角,位于尾状核头前方转向下外侧部分。第二部分为前角其余部分。第三部分为中央部的最高部。第四部为侧副三角,也称房区。第五部分为后角。第六部为下角。X线造影测的侧脑室各部与脑表面的距离。 侧脑室的容积约为7cm2,两侧容积等大者占37%,左侧较大者占48%,有侧较大者占15%。两侧脑室之间的宽度为8.5cm,下角至颅骨内板的距离为4.Ocm。据中国人测量材料,两侧脑室前角间距为4.Ocm,下角间距为9.Ocm,侧脑室中央部宽3.5cm,前角长3.5cm,中央部长4.5cm。 2.脑脊液产生及循环脑脊液是中枢神经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总量为125m1,压力是686~1765Pa(70~18OmmH2O)。脑脊液产生于各脑窒的脉络丛,其申绝大部分产自侧脑室脉络丛,然后从侧脑室经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流入中脑

小儿骨髓穿刺及操作提问

儿科临床技能--小儿骨髓穿刺及操作提问 ●目的 ●器械准备 ●操作方法 ●并发症 ●注意事项 目的: 1. 诊断及疗效观察 1)涂片,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和导致骨髓受累的其它疾病(如戈谢病、黑热病等)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 2)细菌培养(感染性疾病:伤寒等)。 3)染色体分析和细胞免疫分型。 2. 治疗 1)造血干细胞培养:干细胞移植。 2)骨髓输液输血。 器械准备:见后 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要体现人文关怀,。 1)术前谈话与家属沟通交代骨穿意义和签署知情同意书, 2)病人准备患儿注意术前尽量排空小便,尽量安抚小儿,减少紧张情绪,必要时术前镇静,需注意病人生命体征稳定。 2)备物骨穿模型(仅对大赛), ●治疗弯盘,2.5%碘酊,75%酒精,2%利多卡因,无菌棉枝, 纱布,胶布,必要时 备10ml注射器, ●无菌骨髓穿刺包、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玻片,注意查看一次性骨穿包封面中所 含物品及有效期,需培养时备培养管、酒精灯、火柴。 3)洗手、带无菌口罩和帽子, 2.选择穿刺部位:胸骨、髂前上嵴、髂后上嵴、胫骨、腰椎棘突穿刺点

3.体位,胸骨、胫骨和髂前上嵴穿刺时,病人取仰卧位,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4.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打开骨穿包,铺无菌洞巾,检查骨穿包中穿刺用 物品是否齐全,检查骨穿针是否完好、有无堵塞等,并将骨穿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 5.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 6.穿刺手法: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 刺,针体略向腹部倾斜,针体与骨面成30~40°角),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则将穿刺针围绕针体长轴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若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能固定为止。 7.拔出针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放入无菌盘内;接上干燥的10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 抽吸骨髓,以0.1~0.2ml为宜。 8.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急速涂片数张,备做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抽吸完毕,将针芯重新插入;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联同针芯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在针孔上,并按压1~2分钟,穿刺部位以2%碘酊棉签涂布消毒后,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或直接贴敷贴加压固定)。 术后指导: 1. 穿刺点覆盖的敷料勿浸湿,以防感染,1天后左右取下。 2. 穿刺点如有出血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骨穿的禁忌症 1.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者。 并发症 1.有出血倾向者,穿刺部位出血不止。 2. 穿通胸骨,损伤纵隔血管,引起大出血。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 2.操作要熟练,穿刺部位皮肤要绷紧,避免穿刺针滑出引起骨外组织损伤。 3. 放取骨髓量0.2-0.5ml为宜,过多使骨髓液稀释。穿刺后迅速推片,推片技巧。 4. 抽吸针筒要干燥,否则易引起溶血

脑室穿刺术

侧脑室穿刺术 一、适应征: 1.诊断性穿刺 (1) 脑室造影; (2) 采集脑脊液标本作化验; (3) 鉴别脑积水的类型。 即作脑室和腰椎双室穿刺,用染料测试两者是否相通。 方法:将染料(对神经组织无损伤)如PSP与靛胭脂注入侧脑室内,如果染料能出现在腰椎穿刺的CSF中,表明脑积水属交通性,反之为阻塞性。 2.治疗性穿刺: (1) 暂作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特别对枕大孔疝是一种急救性措施 (2) 开颅手术时或手术后用以降低颅内压 (3)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或恶性肿瘤蛛网膜下腔转移,特别是白血病) (4)脑室内有瘀血急需清除者 (5)作脑脊液分流手术,放置各种分流导管 二、禁忌征: (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 (2) 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时 (3) 脑室穿刺必须十分慎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由于出血来源不明,为了避免穿刺损伤引起出血和致病菌组织,除了急救外,一般不作脑室穿刺 (4) 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作脑室穿刺 (5) 广泛性脑水肿,脑室狭小者; 三、操作方法与应用范围: 1、额入法(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和急救性引流 (2)方法:仰卧位 穿刺点: 发际上、中线旁开2~2.5cm; 或冠状缝前1cm、中线旁开.2.5cm 或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3cm 秃顶病人:眉弓上8~10cm,中线旁开2.5cm 深度:<5~5.5cm 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连线; 优点: 为侧脑室额角较大,易刺中,无脉络丛,便 于作脑室持续外引流术。但该处皮质血管较 多,大脑半球肿瘤时额角移位较多,到使穿 刺困难。 2、枕入法(穿刺侧脑室的三角区)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脑室一枕大部分流术和后颅窝手术及手术后作持续脑脊液引流;

脑室穿刺引流术

7 应用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两侧大脑半球内(图),成狭窄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下列几部分: 前角(额角):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明隔。内下部有室间孔(Monro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为体部向枕叶的延伸,系一纵行裂隙。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缺如。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位于颞叶内,为一向下、前及向内弯曲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尾部,末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体部和后角、下角相移行处为三角部。体部和下角内有侧脑室脉络丛,与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在室间孔处相续。脉络丛球在侧脑室三角部。 [返回]8 穿刺部位 临床中常用的和有时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前角穿刺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不超过5cm。 2.后角穿刺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5~6cm,中线旁3cm,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不超过5~6cm。 3.侧方穿刺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4cm处。均垂直进针,深度约4~5cm。

4.经眶穿刺在眶上缘中点下后处,向上45°、向内15°进针,深度约4~5cm,可进入前角底部(图)。 [返回]9 适应症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适用于: 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病情重危甚至发生脑疝或昏迷时,先采用脑室穿刺和引流,作为紧急减压抢救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 2.脑室内有出血的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 3.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有利于改善手术区的显露,常穿刺侧脑室,引流脑脊液。术后尤其在颅后窝术后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 4.向脑室内注入阳性对比剂或气体做脑室造影。 5.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抗生素治疗室管膜炎。 6.向脑室内注入靛胭脂1ml或酚磺肽1ml,鉴别是交通性抑或梗阻性脑积水。 7.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放置各种分流管。 8.抽取脑室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 [返回]10 禁忌症 1.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室穿刺可使感染向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的危险。 2.脑血管畸形,特别是巨大或高流量型或位于侧脑室附近的血管畸形病人,脑室穿刺可引起出血。 3.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也很难奏效。 4.严重颅内高压,视力低于者,穿刺需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 [返回]11 术前准备 剃去全部头发。除紧急情况外,术前应禁食4~6h,肌注苯巴比妥(儿童酌减)。

最新骨髓穿刺术培训试题

骨髓穿刺术培训考核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5分,共60分) 1.骨髓穿刺的穿刺点有_____________穿刺点、_____________穿刺点、 _____________穿刺点、_____________穿刺点。 2.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约_____cm、髂骨穿刺约_____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针体略向腹部倾斜,针体与骨面成30-45度角)。 3.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则将穿刺针围绕针体长轴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_________,且穿刺针已______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4.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被皮肤或皮下组织块堵塞,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时,再行抽吸即可取得骨髓液。如仍吸不出骨髓成分或仅吸出少许稀薄血液,则称为“________”,此种情况多见于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需要更换其他部位再穿。 5.穿刺后注意局部有无出血,一般静卧______小时,无任何变化可照常活动。 6.骨髓液取出后应______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致涂片失败。 7.如骨髓穿刺过程中,感到骨质坚硬、穿不进髓腔,提示可能是 ___________,应作骨骼X线检查,不可强行操作,以防断针。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骨髓穿刺术的适应症是什么? 2.骨髓穿刺术的禁忌症是什么? 答案 一.

二.填空题 1. 2.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腰椎棘突 3. 4.1.0 1.5 5.阻力消失固定 4.干抽 5. 2-4 6.立即 7.大理石骨病 二.简答题 1.骨髓穿刺术的适应症是什么? 答:(1)采取骨髓液进行各种检查,协助诊治血液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细菌感染等)。(2)证实骨髓中是否有异常细胞浸润如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3)采取骨髓液作骨髓移植。 2.骨髓穿刺术的禁忌症是什么? 答:血友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无特殊需要,勿作骨髓穿刺检查。

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 7 应用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4.1.3-1,4.1.3-2)。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两侧大脑半球内(图4.1.3-3),成狭窄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下列几部分: 前角(额角):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明隔。内下部有室间孔(Monro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为体部向枕叶的延伸,系一纵行裂隙。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缺如。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位于颞叶内,为一向下、前及向内弯曲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尾部,末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体部和后角、下角相移行处为三角部。体部和下角内有侧脑室脉络丛,与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在室间孔处相续。脉络丛球在侧脑室三角部。[返回]8 穿刺部位 临床中常用的和有时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前角穿刺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 2.5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不超过5cm。 2.后角穿刺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5~6cm,中线旁3cm,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不超过5~6cm。 3.侧方穿刺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4cm处。均垂直进针,深度约4~5cm。 4.经眶穿刺在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处,向上45°、向内15°进针,深度约4~5cm,可进入前角底部(图4.1.3-4)。

临床技能学题库——四大穿刺之骨髓穿刺

一、填空题: 1. 成人最理想的骨髓穿刺部位是和。 2. 以髂后上棘为穿刺点行骨髓穿刺时患者常采用或。 3. 以髂前上棘为穿刺点行骨髓穿刺时患者应取。 4. 抽吸骨髓液不宜过多,以少于为宜,否则,会稀释骨髓,不能真实地反映骨髓情况。 5. 骨髓穿刺需同时作细菌培养时,应先抽吸少量骨髓液,而后抽吸较多量骨髓液作,但应注意无菌操作。 二、判断题: 1. 骨髓穿刺需同时作细菌培养时,应先抽吸适量骨髓液作培养,而后抽吸少量骨髓液涂片,并注意无菌操作。 2. 骨髓穿刺的禁忌证很少,除血友病等凝血因子重度缺陷的疾病及晚期妊娠外,均可进行骨髓穿刺。 3. 骨髓液中有骨髓小粒,以及抽吸时患者感有瞬间酸痛是骨髓取材满意的指征之一。 三、选择题 A型题 1.骨髓穿刺术的禁忌证为:() A 血友病 B 腰椎骨折 C 多发性骨髓瘤累及骨盆 D 前一次穿刺后局部皮肤感染 E 幼儿 2.成人骨髓穿刺术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是:() A 胸骨 B 髂后上棘 C 胫骨上端 D 棘突 E 肋骨 3. 对肥胖的患者来说,骨髓穿刺术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是( ) A 胸骨 B 髂后上棘 C 胫骨上端 D 棘突 E髂前上棘 4. 对骨髓穿刺术,错误的操作是:() A 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局部消毒,消毒范围宜大。 B 局麻时皮肤表面和骨膜推注量应多,皮下脂肪组织不推注或推注量应少。 C 穿刺时需先固定穿刺针的长度,宜长而不宜短。 D 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穿刺部位呈垂直角度缓缓钻刺而入,达骨髓腔时可有空脱感。 E 成人进针深度约为针尖达骨膜后再刺入0.5~1.0cm 左右。 B型题 问题5-6 A. 髂后上棘 B. 髂前上棘 C. 胸骨柄 D. 棘突 E. 胫骨上端 5.小于3岁儿童的常用骨髓穿刺部位() 6.对肥胖的患者来说,骨髓穿刺术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 C型题 问题7-8

侧脑室穿刺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疗效观察

侧脑室穿刺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创侧脑室穿刺术联合腰大池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后脑室铸型的疗效。方法对25例脑室铸型患者采取侧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无院内死亡病例,1周后院外死亡1例,3~6个月后随防存活患者无脑积水发生。结论侧脑室穿刺术联合腰大池穿刺引流术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清除颅内积血速度较单纯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快。 标签:脑室铸型;脑室穿剌;腰大池引流 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脑室内出血致脑室铸型后患者可于短时间因内脑疝形成而死亡或因交通性脑积水致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采用侧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出血后脑室铸型患者25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40~68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脂血压3例。所选患者均为双侧室脑、单侧脑室或第3~4脑室系统内积血。手术时间分别于发病12 h内10例,发病24 h内15例。手术前深昏迷患者1例,伴术前双眼瞳孔散大,浅昏迷20例,嗜睡4例。 1.2方法 1.2.1器材侧脑室穿刺管选用Yl-1型穿刺引流针(北京万特福公司,国药监械20000385),长度6~7 cm;腰大池引流管选用19G硬膜外导管。 1.2.2穿刺时间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影像学检查明确脑室铸型者考虑早期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引流过程中使用小剂量尿激酶液化血肿,待颅内血肿液化2~3 d后进行腰大池穿刺并置管引流。 1.2.3手术方法侧脑室穿刺术选取脑室额角进行穿刺,大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侧脑室穿刺后对原发部位血肿同时进行穿刺引流[1]。(1)侧脑室穿刺方法:常规头皮准备术后无菌消毒,采取氟哌利多+芬肽尼静脉强化麻醉,并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CT血肿层面计算穿刺深度;选6~7 cm穿刺针钻开颅骨后进针到达侧脑室额角后连接引流管,取出针芯,关闭针芯孔,于引流管处缓放出血性脑脊液,若侧脑室内血性液较粘稠不能自行流出时使用20 cm注射器于引流管处缓慢抽吸出血性脑脊液20~40 cm后打开注药孔,放入注药针,缓慢注入生理盐水4 mL+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10920040)2 U,关闭引流管2~4 h后开放引流,引流管需放置于高于头部穿刺点10~15 cm处,引流12~24 h

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 7 应用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4.1.3-1,4.1.3-2)。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两侧大脑半球内(图4.1.3-3),成狭窄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下列几部分:

[返回]9 适应症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适用于: 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病情重危甚至发生脑疝或昏迷时,先采用脑室穿刺和引流,作为紧急减压抢救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 2.脑室内有出血的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 3.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有利于改善手术区的显露,常穿刺侧脑室,引流脑脊液。术后尤其在颅后窝术后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 4.向脑室内注入阳性对比剂或气体做脑室造影。 5.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抗生素治疗室管膜炎。 6.向脑室内注入靛胭脂1ml或酚磺肽1ml,鉴别是交通性抑或梗阻性脑积水。 7.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放置各种分流管。 8.抽取脑室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 [返回]10 禁忌症 1.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室穿刺可使感染向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的危险。

2.脑血管畸形,特别是巨大或高流量型或位于侧脑室附近的血管畸形病人,脑室穿刺可引起出血。 3.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也很难奏效。 4.严重颅内高压,视力低于0.1者,穿刺需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返回]11 术前准备 剃去全部头发。除紧急情况外,术前应禁食4~6h,肌注苯巴比妥0.1g(儿童酌减)。 [返回]12 麻醉和体位 一般用局麻。小儿或不合作病人,可采用基础或全身麻醉,取穿刺点在上方的体位。 [返回]13 手术步骤 13.1 1.颅骨钻孔穿刺法 (1)用龙胆紫或亚甲蓝液在头皮上划出正中矢状线,再以选定的穿刺点为中点划出头皮切口线,切口长度一般为3cm(图4.1.3-5)。皮肤以3%碘酊及75%乙醇或皮肤消毒液两次消毒,覆以无菌手术巾,并用切口膜或缝线固定于头皮上。 (2)用0.5%普鲁卡因做局麻。全层切开头皮及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向两侧分离后,以乳突牵开器牵开。做颅骨钻孔。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形切开。 (3)以脑室穿刺针或带芯引流管经电凝过的皮质按预定方向穿刺入侧脑室。针头或引流管穿过脑室壁时可感到阻力突然减小,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如需保留导管引流,则用镊子固定引流管,以中号丝线将引流管结扎固定于头皮上(图4.1.3-6)。

(完整版)脑室穿刺引流

侧脑室穿刺 运用CT、MRI技术对正常人和患者脑室进行观察。额角穿刺方向应指向双外耳道连线中点,枕角穿刺方向应指向同侧眉弓内端与中线之间。侧脑室穿刺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对改善重型脑干出血患者的预后是有价值的。脑干出血应早期诊断治疗,重型脑干出血应在急性期内(≤72 h),尽早行侧脑室穿刺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尽量在致命性并发症尤其是脑疝发生前进行手术,积极的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脱水降颅压、降温、防治应激性消化性溃疡及出血、抗感染,必要时尽早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控制呼吸等是成功抢救治疗的基础。 一、适应证 1.对于急性脑积水行脑室系统减压(甚至可以在床边进行); 2.颅内压升高:引流脑脊液,检测颅内压; 3.分流术后感染:引流被感染的脑脊液; 4.术中脑组织松弛:有利于到达深部结构; 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是过度的引流脑脊液会增加动脉瘤灶向外膨胀的压力而导致再出血的危险; 二、禁忌证 1.凝血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等疾病:立即输送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 2.导管通路处有血管畸形等实质性病变; 3.中线过度偏移;脑室外引流术会导致更严重的脑偏移; 三、急救方法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有呼吸抑制者,立即行气管插管,对于昏迷时间较长的患者及早行气管切开,这样不但可以使呼吸道阻力及死腔明显减少,保持良好通气,而且有利于痰液的吸除。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改善缺氧,预防脑组织损害,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指标,定时检查血气分析,使患者CO2分压控制在30 mmHg~35 mmHg(1 mmHg=0.133 kPa),及时吸除气管、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加强气道湿化,减少痰痂形成,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阻塞气管、细支气管而引起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静脉给药,快速输入20%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药物,床边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尿量变化,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有异常变化及时纠正。有高热者予物理降温,头部戴冰帽,保护脑细胞,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有助于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增加脑组织缺氧的耐受力。及早行侧脑室穿刺引流,以防止早期就发生脑疝和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病程超过72 h,患者容易出现MDSF(包括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心肺功能不全等),脑脊液循环通道的粘连梗阻等并发症。 3.2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装置保持一定高度,一般在穿刺点引流切口上10 cm~20 cm为宜,不能将引流装置随意抬高或降低,注意保持引流穿刺点敷料干燥及切口的清洁,及时更换敷料。翻身、换药及外出检查时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出,本组病例有1例发生引流管脱出,予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穿刺引流。保持引流管的持续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必要时予生理盐水20 ml加尿激酶1万

侧脑室穿刺定位

侧脑室穿刺定位

侧脑室穿刺术 一、适应征: 1.诊断性穿刺 (1) 脑室造影; (2) 采集脑脊液标本作化验; (3) 鉴别脑积水的类型(即作脑室和腰椎双室穿刺,用染料测试两者是否相通)。 方法: 将染料(对神经组织无损伤)如PSP与靛胭脂注入侧脑室内,如果染料能出现在腰椎穿刺的CSF中,表明脑积水属交通性,反之为阻塞性。 2.治疗性穿刺: (1) 暂作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特别对枕大孔疝是一种急救性措施; (2) 开颅手术时或手术后用以降低颅内压; (3) 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或恶性肿瘤蛛网膜下腔转移,特别是白血病); (4) 脑室内有瘀血急需清除者; (5) 作脑脊液分流手术,放置各种分流导管; 二、禁忌征: (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 (2) 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时; (3) 脑室穿刺必须十分慎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由于出血来源不明,为了避免穿刺损伤引起出血和致病菌组织,除了急救外,一般不作脑室穿刺; (4) 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作脑室穿刺;

(5) 广泛性脑水肿,脑室狭小者; 三、操作方法与应用范围: 1、额入法(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和急救性引流 (2)方法:仰卧位 穿刺点: 发际上、中线旁开2-2.5cm; 或冠状缝前1cm、中线旁开.2.5cm 或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3cm 秃顶病人:眉弓上8-10cm,中线旁开2.5cm 深度:<5-5.5cm 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连线; 优点: 为侧脑室额角较大,易刺中,无脉络丛,便于作脑室持续外引流术。但该处皮质血管较多,大脑半球肿瘤时额角移位较多,到使穿刺困难。 2、枕入法(穿刺侧脑室的三角区)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脑室一枕大部分流术和后颅窝手术及手术后作持续脑脊液引流; (2)方法:侧卧位 穿刺点:枕外粗隆上方4-7cm中线旁开3cm 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眉嵴 深度:<5-6cm

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的护理体会

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及护理技巧。方 法回顾分析87例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切口处敷料干躁、清洁,保证引流管在位、固定、通畅,注意观察引流 液的颜色、性状、液量(流速)并记录,拔管的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等, 是护理颅脑外科侧脑室穿刺持续外引流患者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护理 侧脑室穿刺是指在头颅额部钻孔或锥孔,将硅胶引流管置于脑室额角,脑脊 液或血液经引流管流出,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的应急性手术[1]。脑室持续引流可有 效地缓解颅内高压,改善病情。常用于脑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颅内压的监护。脑室穿刺引流是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手段,是神外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专科技术之一。引流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及预后情况,其中引流管的管理又是保 证引流成败的关键。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做脑室穿刺87例,术后 经严密观察及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7例,男52例,女35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1岁,平均45岁。其中,后颅凹肿瘤16例,脑出血破入脑室者64例,脑脊膜膨出修补术后漏 液者5例,不明原因高颅压脑疝者3例,引流时间最短3天,最长15天,期间 并发颅内感染者3例,经脑脊液培养及药敏结果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痊愈, 余者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2 术前准备及护理 (1)穿刺前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并详细记录,保持静脉管道及呼吸道通畅,给氧。(2)常规术前备皮:包括备皮、药物过敏试 验等,全头备皮,减少由于穿刺部位感染。(3)心理准备: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 缺乏了解,对手术有恐惧感,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疾病的性质及危害性,手术的 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消除其恐惧心理, 主动配合治疗。(4)协助医师进行操作,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体位,固定 患者头部,躁动患者约束上下肢,必要时通知医生适当的应用镇静药物,本组中 躁动患者,常规予以安定或氯丙嗪镇静,减少术中患者躁动对操作的影响。(5)穿 刺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头痛、呕吐情况及神志、瞳孔的变化,一旦出现 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抢救。 3 术后护理 3.1颅内压的观察及护理:(1)术后患者绝对卧床,床头抬高15°~30°,便 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2)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神志、 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及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并记录一次,注意肢体活动情况,早期发现患者低颅压或高颅压的表现,应及时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或适当调 整引流袋高度,若患者病情有异常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3.2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1)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堵塞、折断、扭曲、 脱落,躁动患者应约束其双手,防止将引流管拔出。如发现引流管不通畅,应考 虑血凝块堵塞,应用生理盐水在无菌条件下冲洗,每次不超过5mL,仍不通时应 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排除引流管脱出或位置不当,必要时应重新置管,防止 梗阻性脑积水致使脑疝形成,危及生命。(2)脑室引流瓶的高度一般为引流瓶 的最高点距离脑室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或遵医嘱,切不可随意移动引流

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 7 使用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和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和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4.1.3-1,4.1.3-2)。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两侧大脑半球内(图4.1.3-3),成狭窄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下列几部分:

前角(额角):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明隔。内下部有室间孔(Monro孔),经此和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为体部向枕叶的延伸,系一纵行裂隙。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缺如。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位于颞叶内,为一向下、前及向内弯曲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尾部,末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体部和后角、下角相移行处为三角部。体部和下角内有侧脑室脉络丛,和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在室间孔处相续。脉络丛球在侧脑室三角部。 [返回]8 穿刺部位 临床中常用的和有时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前角穿刺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 2.5cm,穿刺方向和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不超过5cm。 2.后角穿刺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5~6cm,中线旁3cm,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不超过5~6cm。 3.侧方穿刺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4cm处。均垂直进针,深度约4~5cm。 4.经眶穿刺在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处,向上45°、向内15°进针,深度约4~5cm,可进入前角底部(图4.1.3-4)。

骨髓穿刺术注意事项

简介:骨髓穿刺术一 骨髓穿刺(简称骨穿),是采用骨髓液的一种技术。骨髓液检查目的,主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其次是寄生虫和细菌学检查,以协助诊断血液病、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 适应症 ①采取骨髓液进行骨髓象检查,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的确诊。 ②协助诊断缺铁性贫血病、溶血性贫血,再障,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等血液 疾病。 ③部分肿瘤的协助诊断,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转移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④寄生病检查,如疟原虫、黑热病的病原体。 ⑤骨髓造血情况,作为应用抗癌药物及免疫抑制药的参考。 ⑥骨髓液的细菌培养以及进行骨髓移植。 禁忌症 血友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无特殊需要,勿作骨髓穿刺检查。 局部皮肤有感染、肿瘤时不可穿刺 用物准备: ①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 ②无菌骨髓穿刺包。内有骨髓穿刺针、5ml和20ml注射器、7号针头、洞巾、纱布、血管钳。 ③其它用物。无菌手套、2%利多卡因1支,玻片6-8张 心理指导: 1.向病人说明骨穿诊断的主要作用:骨髓是各类血细胞的“制造厂”,是人体内最大、最主要的造血组织。诊断血液病常需做骨穿。如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增生。常规的抽血化验只能反映外周血中细胞的变化,不能准确反映出造血系统的变化。抽取骨髓液作检查,既能诊断白血病又能区分其类型,为治疗提供相应的资料。 2.消除病人思想顾虑,以取得合作。说明骨髓检查所抽取的骨髓是极少量的,一般约0、2g,而人体正常骨髓量平均约为2600g。身体内每天要再生大量的血细胞,因此,骨穿对身体没有影响。 3.骨穿操作简单,先行局部消毒、麻醉,然后将穿刺针刺入骨髓,在骨髓抽取的瞬间稍有酸痛感外,基本上感觉不到疼痛。骨髓抽出后,病人可以马上起床活动。 注意事项: ①术前向病人详细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和方法,解除思想顾虑,取得合作。 ②备齐用物携至床旁,遮挡屏风。 ①术前应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病人,操作时宜特别注意,血友病患者禁忌穿刺。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骨髓炎。 ③注射器和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骨髓穿刺其实并不可怕

骨髓穿刺其实并不可怕 在临床工作中,骨髓穿刺(简称骨穿)这项检查常常被患者或其家属拒绝,从而影响了所患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因为他们担心骨穿是抽骨髓,抽掉的是人体精华,会大伤元气,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严重伤害。有些人把骨穿误解为腰穿,认为穿刺后,对大脑可能产生影响。其实,这些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错误说法。 通过骨穿检查,医生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情况,细胞形态有无改变。对败血症或某些传染病患者行骨髓细菌培养,可提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部分恶性肿瘤患者,通过骨穿可以发现骨髓转移。所以,骨穿对各类血液病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骨穿的部位多选择在患者髂前上棘、髂后上棘或胸骨柄,根本不会造成重要脏器的损伤。由于穿刺时均进行局部麻醉,患者所承受的疼痛感与平常肌肉注射差不多。 骨髓是人体造血的重要部位,每天都在不断更新,抽取0.5—5毫升用于检验,对人体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根本谈不上对身体造成损害。当然,骨穿检查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也有禁忌症。血友病患者禁止骨穿检查,该病患者凝血因子缺乏,穿刺后可引起局部血肿。穿刺部位有局部化脓感染者,一定要选择其他无感染部位进行穿刺,或等局部感染完全控制后再进行骨穿。骨穿后,患者可能出现穿刺局部轻度疼痛,血液系统疾病、凝血机制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局部出血,患者及家属不必紧张,给予压迫止血20—30分钟,出血即可停止,局部疼痛3—4天也可逐渐消失。提醒患者特别注意,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一周内勿沾水,防止局部感染。 作完骨髓穿刺大约有4个多月了可是抽骨髓的那个部位总是隐隐作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就会疼的更厉害!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是对我的骨头有了一定的破坏了吗? 我估计是穿刺时穿到了周围组织,关节囊,或者是划破了骨膜,这样会痛上一段时间的。不表示你的骨头有一定破坏。骨髓穿刺一般不会痛那么久的。 我的家人得了这样的病,请专家帮忙看看是什么病:男,42岁 04年10月起低烧,疲乏、盗汗,12月入湖南湘雅医院。起皮疹一次,体温37.4。左右,入院后做以下检查:大小便、血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血尿酸、血电 解质、甲乙丙肝全套、凝血功能全套、血沉、C 反映蛋白、类风湿因子、抗O、免疫 球胆白、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清激素的检查,均正常。TB-LgG阳性、TB-LGM阳性PPD 皮试阳性、寄生虫全套、梅毒抗体、ENA全套、狼疮全套、肥达外斐式反映均阴性、 甲状腺功能正常、头部CT、头部MRI,排除中枢性疾病,心电图正常,腹部肝脾肿 大,B超提示肝稍大,光点粗。脾大,但脾动脉血流正常,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介于 4.9- 5.2*10的12次方和150-157,血小板和白细胞最低3.6*10的九次方,1.3*10的九 次方,外周血NAP阳性,骨髓检查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细胞增生正常,聚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