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前景分析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将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中会带来许多矛盾和冲突,也会带来许多机遇和契机。社会结构的变化牵动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变化。在养老服务领域要求为积极应对来势迅猛的老龄化社会,中国政府经过探索于2000年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养老服务在社会力量参与之下日益活跃起来。2006年2月国务院转发了10个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专门用语被明确提出来,并把它表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本文对养老服务进行界定的同时对它的历史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从而确立中国养老服务的理念和政策构架。

一、世界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理念及其典型模式

每个国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和发展过程,取决于该国的社会福利发展理念。在西欧一些国家,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包括一切以帮助所有社会成员获得令人满意的生活与健康为目标的、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制度和机制内涵的广泛概念(,1995)。具体来说,社会福利包含全部的公共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项目,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北欧国家中建立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国家负责的社会福利体系。在这些国家中,社会福利与每个作为公民的个人息息相关,与健康、住房、教育、就业、退休等生活领域密切相关;是物质生活保障和可接受生活质量标准的体现,更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其中针对老年人的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各国政府重视。许多国家中建立了完整的老年护理制度,其中既包括现金给付也包括提供服务。

在发达国家针对养老服务既有;养老事业;的概念,也有养老产业的概念。养老事

业;是指为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这一部分。它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并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公平和公正性,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赢利性事业。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是他们的普遍权力。不论是谁,不论何时,只要有服务需求就有获得服务的权利。通常情况下,对老年人的福利性养老服务事业在发达国家被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尽管民营化和市场化的呼声很高,但在付诸实施时还是非常慎重的。

至于养老产业的概念,在西欧发达国家只是近些年来才开始使用,它是以高龄者为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相关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亦称老人福利产业、老龄产业,银色产业等。从住宅关联产业(面向老人带有护理功能的住宅,收费的高档老人公寓)到护理用品、日用品等生活关联产业以及休闲娱乐关联产业,涉及的面很广。由于西欧各国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几乎都能在国家负责的正式制度范围内得到解决,所以养老产业一词不太被使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单纯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老年人福利服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养老产业;一词才逐渐登场。

总之,在西欧福利国家中,;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是两个界限分明的概念,前者是属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范畴,后者是民间的盈利性服务产业范畴。前者体现了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政府责任,是普遍性福利理念。后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更高层次生活需求的市场模式的产业概念。

现今世界典型的福利模式可以分为三个模式,相应的养老服务也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北欧式的统一主义的福利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新自由主义福利模式,以及日本式的福利社会模式。

如上所述,养老服务的三种模式,和社会福利三种模式相符合。统一主义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资源的整合和分配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它的机制的形成不仅需要充分的公共资源,还需要有保证人民平等权利的民主主义的议会体制以及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法律制度。新自由主义模式是里根政府为了缩小政府规模,减少财政支出,把当时在退休金,失业金,医疗保险等福祉事业方面政府所承担的功能移交给市场。新自由主义高唱这种改革是为了通过民间机构的经济活动提高效率,纠正统一主义的模式中存在的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日本式的多元化模式在强调国家增加福利投入的同时,加强制定促进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各成员间的连带与互助的各种制度。在全民保障的总方针下,医疗和年金方面都实行了行业性共同组合式保险,对没有受雇于任何单位的自由业者和农民提供国民医疗保险和国民年金的制度。同时,为了应对突发性灾难所引起的家庭经济困难,通过国家邮局系统对每个家庭提供一定限度以内的具有保险功能的储蓄商品,以此来调动家庭成员间的连带与互助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福利国家也面临财政危机。在重构福利制度过程中,许多国家把老年照顾制度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在完善老年护理供给体制的实践中,一方面积极推进福利多元主义,引进市场化改革机制,促进照顾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老年照顾的质量和效率,增大了个人对照顾服务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重新整合照顾资源,重点发展社区照顾,以便更好地满足老人的照顾需求。但有一点应该明确的是西欧国家的民营化并非完全市场化,更确切地说应是修正的民营化,其中尽管政府服务提供的责任会减少些,但政府维持政策制定和资金资助的责任并未减轻,并且通过统制价格来对服务市场进行规制。实质上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改革越来越关注的是

提高成本效益和服务质量,要在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在平等和效率之间、在国家和市场之间寻找新的均衡发展。

二、中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与改革

改革开放前的养老服务

由于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养老服务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其展开过程依附于中国的整体社会福利发展进程。在中国,社会保障是全体国民生活保障措施的最高级概念,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臵。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过去专指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的各种福利事务和传统的由单位包办的职业福利以及价格补贴等。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表1)。即从一开始社会福利就有十分明显的剩余性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举办的老龄公共事业的内容很少,覆盖范围也窄,仅限于处在边缘的弱势群体的施舍性救助。相反,由于;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严重,社会福利概念被误导为企业福利或单位福利,导致一般城镇老年人的一切生活都由所在单位负责,有了就业保障就有了从生到死的生活保障。老后的保障由单位内部的福利制度解决,其结果是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职业的人员享受的福利待遇也不同。而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除了;五保;家庭外,主要靠家庭来提供。

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家庭的养老功能强大,家庭和单位合力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资源得到很好的发挥,尽管资源有限,但各尽其力。在农村,政府和集体合力为;五保;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而其他农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时需要求助亲戚和邻里来照顾。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在养老服务领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后养老服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消失了,单位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少了。很多企业在转轨后,职工已经完全失去了享受单位福利待遇的机会,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迄今为止,依靠单位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区和企业以及各种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迄今为止在养老服务层面上扮演主要角色的家庭功能也逐渐弱化。在中国,家庭养老是一种制度化的传统,历史悠久,而且在目前依然是主流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口结构变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中国处于转型时期,最应该承担责任的政府无论从制度上、政策上还是财力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公共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能力的矛盾凸现。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原有的养老服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为适应时代要求,重构养老服务体系、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在未富先老的前提下,应对突如其来的老龄化,政府不得不把老龄公共事业推向社会,发动社会力量来共同发展老龄事业,即所谓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在2000年2月各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福利政策。主张在供养方式方面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导向;国家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中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包括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和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在这;四化;中,最重要的是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也就是说;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提供福利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西方文献并没有社会福利社会化这个概念,与之比较接近的是社会福利民营化(),(参见图1和图2)。所谓;社会福利民营化;是指政府将社会福利的供给,完全或部分转移到民营部门,同时引进市场运营规则,以价格机制调节供需,重视成本回收,并强调使用服务者的购买力和受益者付费等措施,以分配并有效利用服务的资源。

西方国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服务手段的创新,就是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其本意是,政府可以把一些养老公共服务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如委托、代理、合同、购买服务等形式,让民间组织、第三部门、更多私人机构来承担,政府拿钱,政府制定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让一些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与公共部门形成竞争,从而进一步提高老人群体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比如日本的护理保险。老人享受护理保险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服务方式,有民间提供的,有家庭提供的,有福利法人提供的。但不论谁提供的,其费用都是由政府主办的护理保险给付。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福利服务的社会化,并不是西方普遍性福利理念上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民营化)、服务内容多样化。中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在某些方面被扭曲了。有些地方出现通过养老服务市场化,政府向社会、向市场卸包袱,政府完全撒手不管;放鸭子;式的社会养老模式,从而导致一系列后果。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福利养老体系比较

改革开放前后的养老服务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为福利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表2)。改革的最大变化就是养老服务的主题和客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放前的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和单位,虽然保障水平不高,模式单一,但基本能满足老人需求,老人可以安度晚年。这种养老方式比较符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种与社会经济体制相和谐的养老服务体系。对社会安定发挥了很大租用。改革开放以后,福利服务的主体性格发生了变化,养老服务的主体也随着发生变化。从以往的家庭为主和单位为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养老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限定人群向全体老人方向转变。这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需求。

中国养老服务现状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失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推进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原有的养老服务模式在不断变革中求生存,同时,各种新的养老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养老服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居家养老,一类是机构养老。

①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在打破传统的仅由子女、亲戚照顾老人或老人自理的固有模式,引入了社区福利服务的新形式。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社会化服务为补充,既满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的需求,又实现了由社区提供帮助以及各种服务,是一种较为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新发展。

大连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实施的居家养老院,是为有需要的老人派遣养护员,定期去老人家里,帮助老人料理衣食住行。护理员由辖区没有工作的下岗女工组成。政府还对照顾费用给与适当的补贴内。由于这种居家养老的方式是建立在老人自己家里,让老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不仅解决了需要护理帮助的老人的生活困难,而且为辖区里的大龄失业女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受到各界好评,经验也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另外大连中山去老虎滩街道实行了货币化养老。也是一种养老服务方式,是变换;

居家养老院;的一对一的服务方式,变成老人可以自由选择服务的方式。政府把补贴发给老人,让老人从培训好的护理员队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养护员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服务,基本上按小时计算,由街道根据养护员给老人提供的服务时间多少,为他们支付报酬。我们暂且不谈货币化养老一词的使用是否恰当,单就这种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居家服务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服务方式。这种服务方式尊重了老人的自我选择权。还有许多地方的社区探索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如托老所、给空巢老人送管家和上门配送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在推行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完善。社区在推行养老服务的作用是,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解决本地区的养老需求,并通过探索尝试,成功的再带动和促进政府的政策推行。

②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模式也打破了以前只有政府抚养照顾的老人能进养老院的规矩,养老院的大门向所有老人开放,只是入住费用全部由个人负担。另外养老院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由国办的,有个人办,也有集体办的,有街道办的,也有村镇办的。养老院也有各种等级。有星级养老院,也有低标准养老院。有专门面向卧床需要照顾的老人,也有面健康能够自理的老人的;有面向痴呆老人的,也有面向高收入人群的老人的。总之,养老院的方式多种多样,经营方式也多种多样。同时,还引入了产业化经营新方式,也发展了许多新的机构养老形式。如最近在沿海、旅游城市悄然兴起的互动式旅游养老以及小型私人化为主体的;迷你;养老院等,为机构养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另外,在涉老服务领域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非营利性的中介咨询机构,如养老服务超市、老人综合服务中心等。它们以信息化的手段为纽带,为老人提供法律

维权求助服务、健康知识等多项咨询活动。此外,各个地区的街道社区也在探索为老服务的新形式、新渠道。如网络服务、上门照料服务、日托服务、全托服务、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等养老服务新形式。总之,由民间资本的介入,在民政部门的扶植下,养老服务行业逐渐活跃起来。

然而,在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误区,如把养老服务社会化等同于民营化和市场化。一些地方把养老服务看成是一种营利性;产业;来振兴和发展。再加上老人接受服务时基本上是自费的,于是一部分社会资本(包括部分外资)便纷至沓来,抢占这个;具有无限开发前景的市场;。有些盈利性机构和企业,享受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从事营利性事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随意提高养老机构的档次,抬高服务价格,降低服务质量。其结果是把为老服务引上了歧途。为此,民政部等多次出台各种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中来的同时,对各服务进行规范。

如果说把养老事业推向社会是中国政府为解燃眉之急所采取的短期政策,这一短期政策却呈现出长期化的倾向。民政部在继2000年颁布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以后,于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2006年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把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体系逐渐完善起来。于2005年出台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意见中强调了兴办福利机构的原则应当坚持非营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还明确规定了对福利机构的各地要按照建立以国家办福利机构为示范、以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对于社会力量根据当地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社

会福利机构设臵规划依法兴办的非营利性福利机构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2006年2月国务院转发的10个部委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养老服务业被作为一个专门用语被明确提出来。它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

三、重构中国养老服务理念和机制

1.中国养老服务的问题

一个国家对养老服务性质如何界定,受该国政府对社会福利概念和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的影响,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价值取向。养老服务可以被看成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但是它具有与其它第三产业不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它既有市场性的特征,也有公共性及福利性的特点。它与第一、二、三产业及信息产业都有交叉和渗透。针对老年人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具有第一产业的属性;老年用品及护理设施的生产具有第二产业的属性;老年家政服务、老年健康护理具有第三产业的属性;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和机构开始为老年人提供网络咨询和实行远程教育,这又具有信息产业的属性。养老服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的产业部门,它涉及许多领域,既包括生产型产业,又包括服务型产业。

中国的养老服务的特点和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福利社会化进程中,养老服务提供的主体多元化,但各主体之间的竞争不公平。中国养老服务的内容可以从图2中看出。即包括微观经济领域由私营企业或非营利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又包括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虽然福利社会化中,养老服务提供的主体多元化,但是政府和民间的竞争环境完全不同。政府举办的养老服务完全由政府出资,被同行业称为;皇帝的孩子;;而民间资本兴办的养老服务却由自己出资负担,被称为;百姓的孩子;,有

时候他们应该享受的优惠政策也不到位。

从整个老年服务行业来看,民办养老院由于竞争起点和竞争过程的不公,必然导致其竞争结果的失败,这不利于提升老年服务行业自身的竞争力。公平竞争原则的失效,难以发挥出市场机制的基础资源配臵作用。而长期的垄断行为本身将使经营者缺乏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不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水平,最终使得老年服务行业陷于恶性循环难以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二、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向着营利性产业化方向发展。不论是政府举办的养老服务,还是非政府部门兴办的养老服务,其发展趋势还是一目了然,即向着营利性产业化方向发展。比如就养老设施来看,我国现有经营较好的国办养老院很多是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由纯福利模式的福利院、敬老院发展转型而来,其经营思路在转型过程中不断被市场同化,大多已经不再保留原先的以福利性和公益性为唯一目标的经营理念,而是向社会全面开放,以市场需求为基本经营原则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而那些在老龄化大潮到来之后,瞄准养老市场纷纷创办的民办养老院更是坚定不移地贯彻着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很多人误认为养老服务会成为21世纪的新商机。因此,在养老院的建设上,更多趋向于创办中高层次老年公寓在对老年服务的供给上,出现了较多的违背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季节性或度假性质的养老服务,而基本的食宿医疗等养老服务提供严重不足;在提供服务的目标人群上,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到经济条件较好的部分老年人身上,大多数老后收入水平较低的贫困老年人只能望而却步。

第三、市场化经营、行政化管理的畸形发展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虽然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大部分已经开始

遵循市场化经营发展思路。但是,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支持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因此,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实质上是在经营上走着产业化的新路,而在管理上穿着事业化的旧鞋。这不仅表现为我国对于养老服务行业的相关政策补贴措施迟迟未能出台,更为关键的是在很多国办养老院经营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其管理依然遵循着传统事业单位的方式,不仅在项目建设上享有高额的政府财政拨款支持,并且管理费用也完全由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这从根本上导致了国办养老院行业垄断地位的形成。

转轨时期的特点是计划和市场同时或交替发生作用,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养老服务中也得到体现,结果是中国的养老服务的发展道路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产业化道路,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化道路,而是集合了二者弊端的市场化经营、行政化管理的畸形发展道路。而社会福利社会化要求的养老服务的发展目标应当是福利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这与我国现有的发展道路正好相反。

以上只是就养老设施这一服务方式进行的分析,其他服务方式也是一样,在概念界限模糊中求生,在产业和事业间徘徊,在不公平的竞争中求发展。虽然国家在2005年的《意见》中界定了养老服务机构是非营利性公益性的机构,但对这些非营利性机构如何扶植如何发展等实质性问题却没有答案。

事实上,虽然社会福利社会化给老人们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服务和产品,但由于受他们的收入和享受其他社会保障的程度不同,受他们所在的地区的财政收入以及政府的福利理念不同,从而决定他们享受的服务范围很窄。换句话说,中国的福利多元模式是限定性多元模式,而不是普遍性多元模式。造成上述的情况的主要原因在政府。限定性多元化福利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也限定了自己的责任。在市场化的社会里,政府的福利功能不是减弱应该是增加。这种增加不仅是

总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结构的合理。也就是说需要政府来厘清养老服务的性质,并明确多元化体系中各种提供主体的各自责任和功能。

2.重新定位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养老服务与传统产业不同,它是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的事业,其特点是在服务中需要民间和政府资源最佳整合,通过竞争和互助机制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那么如何界定中国的养老服务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看一下在公共服务中存在着的三方主体关系,即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功能与定位如下表。根据公共服务的三方主体关系,中国的养老服务业的理想模式可归纳为图3。

在这个三个主体互动的运行框架中,运行的发端是消费者群体,由消费者群体授能给规划者,规划者再选择和安排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群体一起协同生产,满足其公共服务需求。建构公共服务新秩序需要三方主体的恰当匹配,以及建设使之可持续的基本制度。这就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制度变革。在变革中,如何准确界定提供者即政府的职责权限,促使提供者与生产者相分离,通过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实现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是重中之重。

中国的养老服务要首先强调它的福利性、公益性,但同时也要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服务效率。如图3所示,养老服务的构成要素为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三方主体之间的常规关系决定着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政府是养老服务业的提供者,但不直接提供服务,政府通过两个渠道来援助养老服务。一是通过政策、资金和规则,把直接提供服务的生产者权力交给社会来做,并使服务的生产者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市场上的交换关系。上海市对养老机构床位补贴政策属于这类做法。二是政府以资金资助的形式,把资金补助直接发

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到市场上选择产品和服务,大连的货币化养老等属于这种做法。这里的生产者之间虽然有竞争,但是在政府监管下的竞争。政府通过统制价格等手段,对竞争进行管理和干涉,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当然,对那些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国家对他们的生活实行全面救助。救助方式也可以委托养老机构,也可以依托社区。

3.明确政府的责任

要发展养老服务,就要增加政府对社会福利的财政投入并均衡分配财政投入。政府的责任尤其是财力上的责任到底是多少,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福利价值取向的判断。由于剩余型福利模式下的政府责任是有限的,在这一理念支配下,建国50多年来,中国福利的支出一直处于囊中羞涩的尴尬境地。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三项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不如非洲一些国家。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的研究,在福利项目支出方面,占全国人口约20%左右的城镇居民占有全国财政性福利支出的95%以上的份额;而占全国人口75%以上的乡村农民的财政性福利支出不足全国福利性支出的5%。当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制约性因素,但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老年人的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不应该被忽视,政府对福利的认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特定群体的慈善性救助,要从和谐社会的福利理念出发,把福利看成是老年人的普遍权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条件下,适当改变对老年人福利的认识,不仅在总量上增加投入,更在结构上趋于合理,达到资源的最佳配臵。

关于在公共服务中政府的责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管理系副系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委员梁祖彬认为:在;大社会,小

政府;或;少政府,多市场;和多元化政府的方向下,政府角色有所转变。政府只提供;核心服务;,加强依赖第三者,即非政府组织和商业组织提供服务。政府功能和角色由直接管理服务,转变为直接管理提供服务组织,而这些组织亦变为;第三者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发动和协调一个广大的组织;网络;。普遍依靠第三者政府分担公共服务功能的国家有美国、荷兰、爱尔兰、比利时、澳洲和英国。政府的新角色;不是划船,而是掌舵;,是协助性的政府,而不需要直接提供服务①。

总之,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受到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共服务机制的双重影响,养老服务是涵盖多个领域的综合体系,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带动的新型社会事业。老龄化既给社会发展带来挑战,同时又给养老服务发展带来商机。虽然中国发展养老服务有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限定性、多样化模式的养老服务要逐渐向普遍性、多样化福利模式靠近。

4.坚持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给我们发展养老服务也提供了最好的理念,这不仅是实践中需要坚持的核心理念,也是实现老龄福利事业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这种变革也在影响福利领域,国民已经清楚认识到福利的提供不是政府对百姓的恩惠,而是政府对公民的义务。老年人需要的是普遍性、多样化福利,老年人群体利益要得到充分保障。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本质上是要把关注的目光从单一追求物质和财富的增长,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养老服务的对

象是老年人,对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服务也许不是最高级的服务,但一定是他们最想要的服务。因为普遍性福利的还有一个重要理念是老人的自我决定权。老人对自己老后的生活方式应该有自我决定的权利,而要充分保障老人的自我决定权利,就要给他们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多样化服务,而多样化的服务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提供。

首先重视老年群体特性,从他们的不同需要出发提供服务。从老年人群体的需求看,除具有和其他人群一样的消费需求之外,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还具有特殊的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体现在衣食住行及药品、医疗;精神需求体现在老年教育,老年旅游等各种文体活动;服务需求包括护理照料、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方面。

在消费观念和支付能力上,农村老人不同于城市老人;在生活格调和需求层次上文化程度低的老人不同于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在需求结构上低龄老人不同于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不同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因此养老服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尊重老年人的消费选择,重视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想老人之所想;提供体贴入微的老年专用产品和服务,供老人之所需。真正做到关怀老年人群保证有质量的生活和生命,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一样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整合养老服务资源

"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要满足老年人生存与发展的需求,首先要整合养老服务的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佳配臵。养老服务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钱,一个是服务。在实践中,要中分发挥这两个因素的作用。

养老服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集体投入、发行福利彩票、社会捐献、服务收费。这种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使得国家或集体作为投资主体的重要

性在下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投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能够进一步优化投资主体的结构,必将为老年人社会福利所需的资金提供更为充足的保障。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养老服务方式,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把养老服务的方式分为三部分,即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然后根据他们的不同功能,提供不同的服务。其中养老机构应该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

在养老服务资源中,社区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可以说取之不尽。它不仅可以来自政府,也可以来自社区,来自企业和组织,也可以来自家庭和个人,还有志愿者。它可以给基本的养老服务提供宽广的平台。目前已经形成的养老机构,有社区养老院,有托老所,有活动室,有居家养老服务,有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等多种多样。还有许多资源和功能有待挖掘。

居家服务在养老服务中最受欢迎,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弱化,老人只可以借助机构和社区的力量在家里接受服务。这种服务虽然比较人性化,但是成本高。如何使老人在家里能享受到既物美又价廉的养老服务是养老服务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6.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针下,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探索和创新。创新是必要的,但创新只能定在服务手段上的创新,如果超出了限定的框架,那创新就要走样变味。养老服务是福利性的公共服务,它始终不能丢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性格。在保持它的性格不变的基础上,把有限的服务资源合理整合,达到资源最佳配臵。

从长远看,我们在养老服务具体提供方面,仍然应该引入市场机制,这一点必须明确起来。

养老服务面临许多问题要解决,如城市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农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例仍在增加;老年福利服务基础设施短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养老服务发展滞后;老年人社会服务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条块分割、为老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另外尽管政府及时出台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决策,老龄者管理和服务走向了社会化、多样化,但是其实质是老人接受的服务与老人的收入相关,虽然各种提供主体为老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但是老人能接受服务内容与质量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老人所享受的养老服务与他的养老金挂钩,与他是否拥有医疗保险挂钩,政府为老人提供的老后保障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何况老人的需求不仅有经济上的,也有生活和精神上的,现有的服务已经不能适应老人多样化的需求。

7.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人老后生活保障问题,还是要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入手。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老人生活才能有保障,否则有再好的服务,老人也只能望而却步。

有了制度保障以后,还要在服务的质和量上求提高、求发展。新公共服务运动倡导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取向,认为应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的措施如:采用合同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将公共服务承包给私人部门,可以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向民众提供;

品质优良;的公共服务;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念,私人部门和政府一样均可以作为公共服务有效的供给者。这不仅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还可以减轻地方财政的压力,挖掘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势。非营利组织因为更接近服务对象,所以能灵活的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做出反应。

8.养老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

在新公共服务运动的潮流下,老年服务也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养老机构要改变单一的由政府拨款的投资方式,通过采取承包经营、国办民营等形式,鼓励社会和个人投资于养老机构。

将竞争引入老年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多样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要,为老年服务注入新的活力。温州市养老机构中除了国家和集体兴办的之外,由社会力量兴办的已达到116家。兴建养老机构已成为温州民间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对于微利性的民间非营利养老机构来说,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敬老院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通过了解老人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引进来,既开拓了企业的市场,又取得了企业的资金支持,达到了双赢得目的。

提供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单位是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按市场化的要求自主管理和运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灵活、有效的市场战略,提供简单便捷、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也达到了经济目的。目前国内部分企业推出了适合不同健康层次老年人的护理设施,对老年人的家居和浴卫设施进行了无障碍的改装。在满足服务需求方面,大连市由企业开办养老超市,开展养老、旅游、文化交流、咨询、配送等全方位的为老服务;

上海市的居家养老初成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现有的220个街道中已经覆盖209个,主要面向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照顾和日间护理服务。养老服务业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针对需求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老年市场向着更深广、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9.规范化管理

在我国养老服务的探索中,规范化管理的问题很突出。首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定性不明确。如各镇政府办养老院的性质问题,虽然民政部1997年1号令《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敬老院是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单位;,但意思不明确,人事局不予批机构,导致技术监督局不给机构代码,财政局不给经营发票,直接影响了敬老院的社会化进程。另外,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政府对设施建设的投资比较重视,可是在管理服务上经费少的可怜,管理人员的培训、参观学习考察、评比表彰等列不进事业经费预算,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养老服务发展时间短,各机构依法管理的观念淡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不完善,分级分类管理职能发挥不足,服务管理经验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化需要。例如北京市大兴区有18所养老服务机构,经营性质有政府也有民办;权属级别上有区级的也有镇级的;房间设臵上,有楼房还有平房;床位设臵有百张以上,长年收养老人100%的,也有设臵几十张床位,只收养十几位老人的;收养老人有社会自费的,也有政府供养的五保老人;院长的年龄、学历、阅历存在较大差异;从业人员情况复杂,各种差别导致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变化的服务需求。另外,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出路

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出路 一、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问题是什么 目前做养老的生存现状是,超过60%左右亏损,10%左右微利,30%左右持平。养老运营的“二八定律”,入住率达到80%的时候,净利率一般在8%左右。这样一个收益现状的产业怎么样往下做? 中国的基本养老策略是“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服务,3%机构养老。按照3%入住机构的判断,目前2亿多老人,已经拥有670万张床位,应该是达到了标准,当然空置率的问题、失能床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按照每年新增老年人口1000万的速度,到2023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应该突破3亿。3亿老年人如果仍然按照3%入住机构的需求,那时的总床位数应该达到900万张左右,大概还有

230万张左右的增量。由此判断,床位数增加的空间有限,失能床位比例需要增加、空置率的问题需要解决。否则,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床位是没有意义的。 从养老产业发展看,2013年之后最先杀入的是养老地产。上千亩地、上千张床来做养老的项目随处可见,大型养老综合体、大型CCRC 社区等。这些远郊大盘、近郊养老综合体、CCRC,以及城市中养老机构、老年公寓、康养结合机构、护理院等涵盖了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养老项目类型。在地产开发商、险资、国企央企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下,中国大陆的养老床位数一路高歌猛进,从几年前的不足300万迅速增加到了670万张,但同时伴随着48%的高空置率。市场开始困惑,这些床位到底是为谁准备的?尤其是夹心层老年群体,不够政府保基本,企业高大上的又住不起?而这些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人的问题又是中国最急需解决的,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养老产业。 1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问题

分析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现状与问题

分析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现状与问题,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20世纪80年代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试点开始进行改革探索,90年代改革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建立了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统筹部分采取现收现付模式,均衡单位负担;个人账户部分采取积累模式,体现个人责任,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并且个人账户规模缩小,全部归个人所有并且可以继承,具有与统筹基金不同的私有属性。 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是,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今本养老金仍时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但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不再统一按当地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20%计发,而是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尽管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仍然很窄,特别是对于特定人群,无法起到一种普遍,至少是较为普遍的覆盖效应。 二、我国现有养老保险的规范性文件没有提到“立法”这个层面上,仅仅是在规章制度上体现,力度不足,基层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和操作效率大打折扣。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存在漏洞,在个人账户上仅能体现个人缴存记录,对于统筹部分现阶段透明度仍不高,有可能成为贪污腐败的暖房。 四、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仍有很大限制。 五、个人账户“空帐”的金额不断递增。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要合理划分养老金体系的三个支柱 应适当调整我国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划分范围:第一支柱是政府经办的、强制实施的、财政兜底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第二支柱是政府强制实施的、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养老金,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部分;第三支柱为政府鼓励的、单位和个人自愿购买的养老金,包括团体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年金等。 同时,针对特殊群体,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社会保险的补贴,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扩大养老基本保险覆盖范围。 二、完善立法。 应当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分别完善几个层次的立法,如社会保险(障)法、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等,规范筹资方式,明确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规范资金的运用与投资,加大处理违规行为的力度,统一监管标准,保障资金的安全,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发展。 三、加强对对养老保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应该在专门机构的指导下,通过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等管理方式实现养老保障的方便、高效。 就监管而言,首先要加强市场行为监管,通过运用多种监管手段,严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性价格竞争、夸大投资收益和违规承诺保底收益等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次是加强资金运用监管,确保养老金的安全。最后是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加大社会统筹力度。 应尽快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建立省级统筹,逐步解决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问题;进一步完善已经出台的的转移接续的办法,卫华地区流动的参保人员顺利接续和转移养老关系奠定基础。 五、加强养老金商业化运作。 在遵循商业化操作原则基础上,交给具有利益约束的专业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化运作保证养老金的积累增值,而政府的责任限于法律监督,业务指导和最后担保。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GDP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

养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7696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918580394.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7696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八节7%。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七节%,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中国养老服务机构为第三节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仅为47第六节万张,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相对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5-7张的床位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社会赡养率增大;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众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因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引起社会需求结构新变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形成的养老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预计到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至第二节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第五节亿老年人,也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发展非常迅速。预测到2020年,养老床位需求为729万张,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

中国养老院现状分析

中国养老院现状分析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但养老护理人员不论是规模还是专业水平都不能适应这种严峻的现实,目前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1.69亿,养老床位2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中国1000名老人中只有15人拥有养老床位,而发达国家是70人。 公立养老院入院难民营养老院生存困难。民营的养老院为什么会生存困难?第一,它门槛高,这样就导致大量的民营养老院处在灰色地带,因为他没法拿到那个资质证明,按照床位数、人均居住的平米数以及人员相关硬件的门槛,如果投资,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在社区一级的地带里,他就不能拿到相应的补贴,因为补贴也是按照规模来的。比如50张以上床位,才能够一个床位一年拿到3000块钱的补贴,而且这个补贴更多的也都是在公立养老院里才能拿到,所以相对来说,优势的资源都集中在公立。 现在面临的就是公共服务的短缺问题。整个的社会化养老呈现出三个短缺:第一,是相关法律短缺,仅仅一个就是1999年民政部出台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全国的养老床位短缺。在发达国家,床位跟老人的比例是5%到7%,我们是1.5%左右;第三是护理人员非常少。按照老龄化程度,目前我们最少需要护理人员1000万,但是真正的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员只有22万,在这22万里,

真正持证上岗的只有2万人,这个缺口比例是相当大的。那么在人员缺失、法律缺失、机构缺失的情况下,这些老人也没有别的选择。 兴办养老院的入门标准太低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够。民办养老机构从建立之初,基础就不是特别牢靠,养老院入门的标准太低,或者说在入门时的执行力度不够,有很多资质、条件、管理水平都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养老行业。养老机构在运行的时候,由于经费的紧张,由于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够,造成了它们低成本的运行,所以本来应该达到一个较高的服务水平,结果现在因为经费的问题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养老院就达不到这个标准。 据预测,2014年全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每7个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让老人安然养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养老的社会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按照专家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真正进入到所谓的重度老龄化的阶段,到这个阶段以后,中国的老龄人口是4个多亿,这在全球人口里排第三位了,而且基本上3个人里有1个是老人。到这个阶段以后,如果单纯依靠家庭来养老,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养老的社会化是一个大趋势,而且是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 让人有尊严的活着,特别是让老人有尊严的活着,是发展经济和社会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目的。联合国有一个专门的老年人的基本原则,其中有两个基本原则非常重要,第一个是照顾原则;第二就是尊严原则。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快发展下新时代的产物。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传统机构养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 图1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占比(万人,%) 如图1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 (二)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 “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三)“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 图2 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空巢率 “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

养老保险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养老保险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何建立公平、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到近年来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定》可以看出,中国对劳动人民的劳动保障体系已初步完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政策,由过去的现收现付制度逐步过渡到了部分积累制度,这样,更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一、养老保险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发生了制度性变化,但是,从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来看,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迹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企业拖欠基本养老费、企业离退休职工不能按时领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步履艰难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纵深推进和健康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但归结起来,主要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制度缺陷,是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步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突出表现为立法滞后并微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层面除《劳动法》的部分条款外,主体依靠《国务院关于统一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

定》和《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行政规章来调整和规范,养老保险基本法尚未出台,由于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和通知、地方条例等约束力不如法律,所以用它来规范养老保险关系显得极为脆弱,而且由于这些立法形式政策性较强,经常变动,存在明显的地方差异,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保险事业的管理无法做到依法行政,对养老保险行为的是与非不能依法确认,处罚也缺乏力度,保险有争议时,裁定也无“法”处理,工作缺乏了法律依据,仅靠行政手段对单位和个人的征收工作也缺乏约束力,使得劳动者对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失去信心。这样,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中央宏观的调控。 (二)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巨大。 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是为了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人口老龄化做准备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五”时期我国各项保险基金缺口共达1000亿元,此外,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将近2000亿元,这2000亿元到将来职工退休时迟早都得支付。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企业缴费能力低,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不够高。第二,计划经济时期欠帐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时,职工已有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提留“劳动保险”基金,这是一笔历史遗留的隐性债务,共约30000亿元。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分析报告 2020年5月

目录 成熟国家典型养老金体系介绍与我国三支柱发展不充分的现状 (3) 强制储蓄、税免政策引导居民养老投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成国际主流 (3) 成熟制度代表:美国政府、企业、个人养老三支柱体系充分发展保障居民退休养 老收入 (4) 解决老龄化增速过快问题的成功代表:新加坡强制雇员养老储蓄,并投入国家发 展建设 (5) 解决老龄化程度严重问题的成功代表:瑞典融合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统筹管 理养老金 (6)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发展第三支柱缓解养老金压力迫在眉睫 (7) 中国老龄人口占比较高,老龄人口增速名列世界前茅,社会整体养老压力不断增 大 (8) 当前中国严重依赖养老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发展不充分,而第三支柱建设尚处于 起步阶段 (9) 养老第三支柱承载着破局使命,而养老目标基金是其重要组成 (11) 养老目标基金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现状:初期皆小,规模增长依赖市场积累 (11) 养老目标基金1990 年代在美国诞生并迅速发展,当前已成为第三支柱的重要组 成部分 (11) 中国养老目标基金规模276 亿元,诞生初期规模虽小但承载破局使命,对标国 际前程远大 (12) 中国各基金公司在养老产品上的布局:结合市场现状,同时考虑长远需要 (14) 目标风险基金以一年持有期稳健型和三年持有期平衡型产品为主 (14) 目标日期基金到期日覆盖未来30 年,易方达到期日设计丰富了产品序列满足差 异化需求 (15) 中国养老目标基金诞生一年多以来业绩良好,适合长期持有 (17) FOF 业绩优于同期普通公募及股指,而养老目标基金是我国FOF 的主体 (17) 目标风险基金通过权益上下限控制风险,半年、一年业绩统计皆获正收益 (18) 一年持有期稳健型权益上限不超30%,三年期平衡型权益上限不超60% (18) 目标风险基金受益于波动率控制策略在今年极端行情下表现出明显的抗跌特性 (19) 目标日期基金面对巨幅波动有效控制短期风险,长期持有价值经受住考验 (20) 持有期越长,到期年份越远,目标日期基金下滑曲线起点越高期初权益比重越大 (20) 极端市场行情目标日期基金通过调整权益比重控风险,近期市场回暖配置机会进 一步凸显 (22) 市场提示 (24)

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对策问题的研究

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对策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已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逐渐延长,健康水平也逐步提高。伴随着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面对养老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养老;现状;对策 1 老年人养老现状 1.1 机构养老问题 我国养老护理员短缺,专业化程度低,且素质普遍偏低。而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约有3300万,如果按照3:1的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那么养老护理员就需要1000多万名,而当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其中一半左右是文盲。养老服务机构和护理人员的严重缺乏,暴露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民办养老事业发展缓慢,服务方式单一,缺乏特色,难以满足老人的多元需求。 1.2 空巢家庭问题 民政部的数据表明,至2012年10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预计到“十二五”期末,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这些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料,一些突发疾病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救治,生病也无人照顾,老人独自外出活动的不便等等问题,是老年人养老的一大隐患。 1.3 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 卫生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老年人是一个多发病的群体。然而,我国老年医疗服务的制度、理念、体系均明显滞后。目前,大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但与此同时医院分科细,流程繁杂,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特色医疗服务。如何安宁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也是众多老人的忧心事。 1.4 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社会角色转换,个人生活能力降低,而子女忙于工作等原因疏于照顾老人,会导致老年人精神空虚。尤其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焦虑忧郁、自卑、失望、嫉妒、怀疑等,从而患上抑郁等精神疾病或其他身体疾病。精神赡养问题成了养老问题的新挑战。

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度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度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提速,养老服务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养老服务的体系框架、目标和任务逐步清晰,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十三五”时期既是中国老年人口达到峰值的平台期,也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点,必须认真检省问题,并以前瞻性视角探寻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值得肯定的成就 站在“十二五”收官之际,与前一个五年相比,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成就是显著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大幅增加 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有3.88万家、床位数320.8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17.8张;到2015年9月,上述指标数量扩张的幅度较大,分别达到4.67万家、654.9万张、32.3张。从中央到地方用于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公办养老机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大增。同时,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中,社会资本渐趋活跃,目前社会办养老机构达到了1.37万家,对机构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 (二)养老服务政策蓄势连发 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将长期以来对养老服务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和实践探索上升到了法律,使得这部法律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务实政策和改革举措。既涉及养老机构的设立、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也涉及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与发展以及鼓励和引导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这五年养老服务政策出台的密度之大、措施之实可谓前所未有。 (三)各方共担的责任框架基本形成 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关系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前提。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意识到,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肩负责任,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代表,市场则是现阶段实现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核心机制,而社会和家庭显然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由谁来提供、提供哪些养老服务绝对不能“一刀切”。养老服务说到底是由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与21世纪头五年“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理念相比,“十二五”时期对于各方责任的认识显然有了质的飞跃,政府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边界,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各方责任架构。 (四)社会投资由普遍观望转向有效行动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精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 , 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己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的形势的需要 , 社区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各种服务的依托和载体 , 在此条件下 , 社区服务在养老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也随之蓬勃的发展起来。本文就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存在的现状分析其对策。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 ,社区养老社会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至 1999年 10月,我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 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入住要求; 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处于逐渐弱化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年轻人在家照料老年人的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空巢家庭也在日益增多,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社区加强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功能。社区养老服务已日益显示出了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内涵及其优越性 社区是由一定的人口、地理区域、社会组织、文化等因素组成的共同体,在我国城市, 一般是以街道或居委会作为基本单位。在研究养老问题时, 社区也应包括一些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宿舍区。所谓社区养老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第二,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是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 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第三, 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各种养老资源。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发展较快。但是, 从总体上来讲, 社区养老服务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和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 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快发展下新时代的产物。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传统机构养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 图1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占比(万人,%) 如图1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 (二)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 “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

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三)“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 图2 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空巢率 “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示,我国家庭规模呈小型化趋势,2-3人家庭呈主体类型,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空巢老人占老年总数近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总数约为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伴随空巢家庭的持续增长,居家养老模式难以持续,需要其他养老模式来补充,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四)养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供给严重不足

养老产业现状及中医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与中医药养老事业的发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凡60 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 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7%, 满足上述任何 一个条件, 则证明该国进入老年化。 参照这一规定, 1999 年, 我国60 岁以 上人口1.3 亿, 占人口总数的10%, 65 岁 以上人口l 亿, 占人口总数的7.3%,这标 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且随着 时间的发展,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 加剧。到2011 年, 我国60 岁以上的人口 将达到1.9 个亿;到2030 年我国的老年 人口的比例将会达到23%,这个数字将会 与美国持平,之后我国的老年人日的比例将会超过美国。 据有关专家预测,60 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按下表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高潮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到来。 年份总人口 (亿) 60 岁以上65 岁以上80 岁以上人口 (亿) 占总人 口比例 人口 (亿) 占总人 口比例 人口 (亿) 占总 人口 比例 2010 年13.76 1.7312.57% 1.158.36%0.21 1.53% 2020 年14.72 2.4516.64% 1.7411.82%0.30 2.04% 2030 年15.24 3.5523.29% 2.4416.01%0.43 2.82% 2040 年15.43 4.0926.51% 3.2421.00%0.64 4.15% 2050 年15.21 4.3828.80% 3.3221.83% 1.00 6.57% 虽然我国已经步人了老年化的行列, 但目前, 我国以老年人养老为核心的老年产业的发展程度还极为不足,对于新型老年产业的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 中国是“未富先老”,同西方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是截然不同的, 加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消费观念,老人的财产多数都用于子女身上, 所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就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就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与。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就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她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与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就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与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就是在人均GDP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就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资料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己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的形势的需要,社区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各种服务的依托和载体,在此条件下,社区服务在养老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也随之蓬勃的发展起来。本文就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存在的现状分析其对策。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社区养老社会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入住要求;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处于逐渐弱化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在家照料老年人的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空巢家庭也在日益增多,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社区加强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功能。社区养老服务已日益显示出了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内涵及其优越性 社区是由一定的人口、地理区域、社会组织、文化等因素组成的共同体,在我国城市,一般是以街道或居委会作为基本单位。在研究养老问题时,社区也应包括一些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宿舍区。所谓社区养老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第二,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第三,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各种养老资源。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发展较快。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社区养老服务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和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及模式

------------------- 布磊诫商右一------- --- ------- ------------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乍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 78亿,占总人口的13. 26%, 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 19亿,占总人口的8. 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朱富先老”和朱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 ;失能、 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 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 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 8%,低于发达国家5% 至7 %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GD840美元时 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 0 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 0%, 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农村留守老人约4 0 0 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 7%, 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 8 0 6 0个,拥有床位2 6 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 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