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

一、有理数的运算

1、 相反数:::0:0a a

a a --的相反数为的相反数为的相反数为

2、 绝对值:

3、 倒数:1ab =,.a b 和互为倒数 或 1a b

=

4、 有理数的加法:(||||)a b a b ++=++ ()(||||)a b a b -+-=-+

(||||)a b a b -+=-- ()(||||)(||||)a b a b a b +-=+->

5、 有理数的减法:()a b a b -=+-

6、 有理数的乘法:||||a b a b ?=+? ||||a b a b -?=-? (0,0)a b ≥≥

7、 有理数的除法:||||a b a b ÷=+÷ ||||a b a b -÷=-÷ (0,0)a b ≥≥

8、 有理数的乘方:

()n

a a a a n a a

=????L 个

22()

n

n

a a =-

21

21

()

n n a a

++=-- (0)a ≥

二、整式的运算

1、 整式的加减:

(1) 非同类项的整式相加减:ab mn ab mn ±=±(不能合并!)

(2) 同类项的整式相加减:()ab an b n a ±=±(合并同类项,只把系数相加减) 2、 整式的乘除:

(1) 幂的八种计算

(a ) 同底数幂相乘:m

n m n

a a a

+?=

(b ) 同底数幂相除:(0)m

n

m n

a a

a a

-÷=≠

(c ) 零指数:0

1(0)a a

=≠

(d ) 负指数:

1

(0)p

p

a a

a

-=

(e ) 积的乘方:

()

m

m

m

ab a b =?

(f ) 幂的乘方:

()

n

mn

m

a a =

(g ) 同指数的幂相乘:

()m

m

m

ab a

b ?=

(h ) 同指数的幂相除:(0)()m

m

m

b a a b b

÷=≠

(2) 整式的乘法:

(a ) 单项式乘单项式:ma nb mnab ?=

(b ) 单项式乘多项式:()m a b c ma mb mc ++=++ (c ) 多项式乘多项式:()()a b m n am an bm bn ++=+++ (3) 乘法公式:

(a ) 平方差公式:2

2

()()a b a b a

b +-=-

(b ) 完全平方公式:

2

2

2

2()

ab a b a b =+±±

(c ) 三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2

2222()()ab bc ac a b c a b c =+++++++ (d ) 立方和公式:2

233

()()a b ab a

b a b +-+=+ (e ) 立方差公式:2233

()()a b ab a

b a b -++=-

(f ) 完全立方公式:

3

3223

33()

b a a b a a b b =±+±±

(g ) 三数和的完全立方公式:3

3333()()abc a b c a b c a b c =+++++++ (4) 整式的除法:

(a )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m

ma nb a b n

÷=÷ (b )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ma mb mc m ma m mb m mc m a b c ++÷=÷+÷+÷=++

三、因式分解的运算

1、 提取公因式法:()ma mb mc m a b c ++=++

2、 公式法:

2

2

()()a b a b a

b -=+-

2

2

2

2()ab a b a

b ±+=±

3、 十字相乘法:2

()()()m n a mn a m a n a

+++=++

四、分式的运算

1、 分式的通分:

(0,0)m mb a b a ab

=≠≠ 2、 分式的化简(约分):(0,0)mb mb b m

a b ab ab b a

÷==≠≠÷

3、 分式的加减:

(1)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0)m n m n a a a a ±±=≠ (2)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0,0)m n mb na

a b a b ab

±±=≠≠

4、 分式的乘除:

(1) 分式的乘法:

(0,0)m n mn a b a b ab

?=≠≠ (2) 分式的除法:(0,0,0)m n m b mb

a b n a b a n an

÷=?=≠≠≠

五、根式的运算

1、

根式的加减:(m n =± (同类根式才能相加减) 2、

根式的乘除:(mn =

(

(0,0)m n b n =≠≠ (同次根式才能相乘除)

3、

根式的乘方:2

(0)a a =≥

4、

2

(0)m a a ==>

2

mb

a b

==- 六、方程的运算

1、 一元一次方程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

注意:移项时,此项前的符号要变号;去括号时,括号前是“-”时,括号内的每一项都要变号。

2、 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ax b =的解的三种情况

(1) 0a =,0b ≠,方程无解

(2) 0a =,0b =,方程无数多个解 (3) 0a ≠,方程只有一个解 3、 二次一次方程(组)

(1) 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不定方程)

(a ) 不定方程的概念:一个方程,两个未知数。

(b ) 不定方程的解:有无数组解,这些解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只讨论正整数解。 (c ) 不定方程的一般解法 (选学内容******) 对于不定方程3490x y +=来说:

解法步骤为:(1)整理: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9044

3033

y x y -==- (2)求解:令1,2,3,4y =L ,求出x 的整数解。 (3)设参数:∵4

303

x y =-

,且x 为整数。 ∴

4

3

y 显然是3的倍数。 故3(1,2,3,4)y k k ==L

所以符合要求的解集为: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a )代入消元法

要点: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代入方程求解。 (b )加减消元法

要点:通过加减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代入方程再求出消去的未知数。 (3)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主要是加减消元法

要点:先用①式与②式消成二元一次方程,再用②式与③式消成二元一次方程,然后组成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求解。 4、 分式方程

(1) 步骤:方程两边同时乘最简公分母,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求解,检验。 (2) 要点:增根的检验很必要,不然方程中分母为0,无意义!

(3) 增根的检验:代入原方程的分母,看分母是否为0。为0则是增根,不为0则是原

方程的根

(4) 拓展提高:已知增根,求分式方程中的参数的值。先公为整式方程,代入增根的值,

即可求出原方程中的参数的值。(注意,不能先代入,否则分母为0,无法计算。)

5、 一元二次方程

(1) 三种解法

(a ) 配方法

步骤:一化(化二次项的系数为1)

二移(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三配(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四整理(写成完全平方式,两边开方)

五写根(通过开方的两个答案,写出两个根) (b ) 公式法

步骤: 一、找系数

二、算2

4ac b

?=

-的值

三、代公式2b x a

-=

四、写出两根

(c ) 因式分解法

步骤:一整理(方程整理成右边=0的形式)

二分解(把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整式之积) 三求根(根据每一个整式为0,求出两根)

(2) 求根公式的理解x =

(a ) a 不能为0。因为0a =,分母=0。式子无意义

(b ) 0b =,x ==

1x =

2x = 两根互为相反数。

(c ) 0c =,222b b b b

x a a a

-±-±-±===

102b b a x -+=

=,22b b b a a

x --==- 两根之中至少有一个根为0。 (3) 根的判别式 2

4ac b

?=

-

(a ) 当2

40ac b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 当2

40ac b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 当2

40ac b ?=-<时,方程元实数根。 (d ) 当2

40ac b

?=

-≥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e ) a 、c 异号时,方程必有实数根。

(4) 方程的特殊解与系数的关系

(a ) 当方程有一个根为0时,0c =,另一根为b a

-

(b ) 当方程有一个根为1时,0a b c ++=,另一根为

c a (c ) 当方程有一个根为1-时,0a b c -+=,另一根为c a

- (5)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

0a bx c x ++=的两个根为1x 和2x ,则1x 和2x 满足以下关系:

1

x +2

x

=b

a

- ,1x 2

x

=c a

根据以上规律还可以得到以下关系:

2

22

2

2

2

22

1

2

22221212()()ac c c a a b b b x x x x x x a a

a

-+=-=-?=-=+-

12

1

2

1

2

1

1

b

b

a c c a x x

x x

x x

-

+

=

==-+ 2

2

2

2

2

211

2

1

2

2212ac

ac

c

ac

a

b

x x x x a

b

x x

x x

-+-+==

=

12||x x -==

=

=

==

=

2

4

4

222221212

12()x x x x x x +=-+ 2

3

2

2

1ac

b

x

x a

-+

的分析如下:

2

22112)()021

(b c b

a b c a a x x x x x a

+

+?+++= 即:2

3

2222120112b c b bc

a a a

b x x x x x a a

+++++=

2

3

2222122()()112ac b c bc a a b x x x x x x a a -=++++++

22

3

22

223

2

33

3

2

3

22

3

3

2

3

2

2()()121201ac ac b c b bc

a a a abc

ac

abc

abc

ac abc b b x x a a a

b

b

x x a

a a a

b b x x a a

--=++-++--=+-

++

--=++=

2

3

3

2

3

2

21ac

abc b

b

x

x a

a

--+

=

七、不等式(组)的运算

1、 不等式的三条性质

(1) 若,a b a m b m >±>±则

(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相同的代数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2) 若,0,a b a b m am bm m m >>>>则或

(不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3) 若,0,a b a b m am bm m m

><<<则或

(不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2、 不等式的解法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 注意:移项要变符号,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1) “><和”,用空心圆圈 (2) “≥≤和”,用实心圆圈 4、 求符合不等式解集的特殊解

(1) 正整数解 (2) 非负数解

(3) 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相结合的求解集。(分0,0,0,0?>?=?

(1) 两个都是大于:大大取较大。

,()x a x b a b >>> 解集为:x a >

(2) 两个都是小于:小小取较小。

,()x a x b a b <<> 解集为:x b <

(3) 大于小的,小于大的:大小小大中间找。

,()x a x b a b ><< 解集为:a x b << (a 、b 之间)

(4)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大大小小没法找。

,()x a x b a b ><> 解集为:无解

6、 用图像解不等式

(1) 一次函数

分kx b +>0和<0两种,即横轴之上与横轴之下两种图象来考虑。 刚好在x 轴上 ,即kx b +=0。

分三种情况来考虑:

① 图象与x 轴的交点:kx b +=0

② 图象在x 轴之上的部分:kx b +>0

③ 图象在x 轴之下的部分:kx b +<0

(2)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分k kx b x +>

k kx b x += k

kx b x

+< 三种情况考虑 如图:交点坐标很重要。

每种情况都要分几个区域来考虑。

①直线在曲线之上:一次函数大于反比例函数

②直线在曲线之下:一次函数小于反比例函数

③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一次函数等于于反比例函数

(3) 二次函数

2

0a bx c x ++>

从开口方向、图象与x 轴交点坐标、图象在x 轴之上、与在x 轴之下几个因素来考虑

① 图象在x 轴上方的部分:2

0a bx c x

++>

② 图象在x 轴下方的部分:2

0a bx c x

++<

③ 图象与x 轴的相交处:2

0a

bx c x

++=

④ 无交点时,整个图象在上与在下两种。

八、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运算

1、 四种三角函数的(直角三角形)定义

(1) 正弦:(对边比斜边)sin a A c = (2) 余弦:(邻边比斜边)s b

co A c =

(3) 正切:(对边比邻边)tan a

A b =

(4) 余切:(邻边比对边)cot b

A a

=

2、 四种三角函数的(直角坐标)定义

(1) 正弦:sin y c α= (2) 余弦:s x

co c α=

(3) 正切:tan y

x

α=

(4) 余切:cot x y

α=

注意:(A )当角α是锐角时,四种三角函数都是正数; (B )当角α是钝角时,P 点转到第二象限,x 的值为负数, 此时只有正弦为正数,其余的三种三角函数都是负数。 (C )由对称可知:

互补的两角的正弦相等,如:sin 60°=sin120°,sin30°=sin150° 互补的两角的其他三种三角函数互为相反数,

如:cos120°=cos60-°,tan150°=tan30-°cot135°=cot 45-°

口诀:正弦,余弦分分母2,分子根号1,2,3;正切余切分母3,分子根号3次方。

4、 三角函数的关系

(1) 倒数关系:tan cot 1A A ?= (两切相乘积为1)

(2) 平方关系:2

2

1sin

cos A A += (两弦平方和为1)

(3) 商数关系:

sin tan cos A A A = s t sin co A

co A A

= (两弦相除得到切 ) (4) 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

sin cos(90)a a =?- cos sin(90)a a =?-

tan cot(90)a a =?- cot tan(90)a a =?-

(5) 互为补角的三角函数:

sin sin(180)a a =?- cos cos(180)a a =-?- tan tan(180)a a =-?- cot cot(180)a a =-?- 5、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计算

(1) 计算对边:sin a c A =? tan a b A =? cot b

a A

= (2) 计算斜边:sin a c A =

cos b

c A = (3) 计算邻边:tan a

b A

= cot b a A = cos b c A =?

(4) 规律:不必死记硬背,只记定义变形。先写相关定义,再作乘除变形。

如:sin a A c = 可以推出:sin a c A =? 和 sin a c A

=

6、 三角形中重要的三角函数公式

(1)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11

sin sin sin 222

ABC AB AC A AB BC B AC BC C S ?=???=???=???

三角形的面积=夹角的正弦与这两边乘积的一半。

(2) 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

三角形中任一边与这边的对角的正弦比值相等。

(3)余弦定理:

2

22

2cos bc A a

b c =+-

2

2

2

2cos ac B b a c

=+-

2

22

2cos ab C c

a b =+-

三角形中任一边的平方=另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夹角的余弦的两倍。

(4)规律与用途

A 、 用两边夹一角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不知道高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使计算简便。尤其适用夹角是特殊角时。

在求夹角是60°、30°、120°、150°等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直接使用这种公式计算,不需要作高来分析。

如:

1

sin 602

a a S

=???°

2

122

a =

??

2

B 、 已知两角及其中一个对边,求另一条对边。

用正弦定理列出比例式计算。知道两角夹一边也可以转化为正弦定理解。

当α和β是特殊角时计算尤为简便。

C 、 已知两边夹一角计算第三边。

用余弦定理计算。夹角一般要特殊角才好计算。

当α是特殊角时,计算很简便。特别是60α=°和120α=°时可以直接使用

(5)典型例题

① 非直角三角形求解

如图:已知∠B=60°,∠C=45°,BC=6,求

ABC

S

?

方法1:作高

作高AD ,设AD=x ,

则 在Rt △ACD 中DC=x ;

在Rt △ABD 中x ∵BC=6 即

63

x x += 解得 9x ===-∴

11

6(92722

ABC BC AD S ?=

?=??-=-方法2:正弦定理

由正弦定理得:

sin sin BC AB A C = 即6sin 75sin 45

AB

=

从而求出AB 的值。 再利用:

1sin 2ABC AB BC B S ?=???求出三角形ABC 的面积。

(说明:只是此题中75°不是特殊角)

② 两仰角求高(分同侧与异侧)

如图:已知∠A=60°,∠CBD=45°,AB=6,求CD

方法1:分两Rt △分析

在Rt △ACD 中,tan ∠A CD

AD

= ∴tan CD

AD A

=

在Rt △BCD 中,tan ∠CBD CD

BD

=

∴tan CD

BD B

=

∵AD BD AB -= 即:

6tan 30tan 45CD CD

-=

∴6cot 30cot 45CD =

=-

∵1)3CD ==

方法2:直接用公式

注意到上面的推导过程,可得以下公式: 设CD h =,∠A=α,∠CBD=β,AB s =

则有以下公式:cot cot s

h αβ

=-(同侧)

cot cot s

h αβ

=

+ (异侧)

这个公式是利用两仰角测量物体的高的经典公式,α是第一个仰角,β是第二个仰角(αβ<);s 表示向前走的一段距离。

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适合不能直接到达物体底部的测量。比如测量河对岸的塔高(有河水阻隔,不能直接到达塔底)用这种方法非常简便。

③ 特殊三角形

如图:已知AB=20,在∠CBD=60°,∠CAE=30°,求

CD 和BD

分析:关注题中的△ABC ,通过角度的计算,知道 ∠ABC=30°,∠ACB=30°得到△ABC 是特殊的三 角形,即AB=AC ,从而在Rt △AEC 中求出CE 。 CD 和BD 就好计算了。

可见分析出△ABC是等腰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因此,对于一些特殊三角形的分析是解题的重要思考方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