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摘要:

在面对人生的抉择---归国还是留美,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一位是两弹元勋,成功的实现了核爆炸,使中国更加强大了;一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他们两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的选择,以无畏的心去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等到我们回望自己来时走过的路,也应为我们当初的抉择无怨无悔。

关键词:人生抉择;邓稼先;杨振宁;价值选择;永恒,价值。

在听完了这学期的政治课,其内容从讨论民生到国家管理,知识分子的抉择到国家之间的较量,无不引人入胜,抨击我们的心灵深处。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对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评价,让我们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你是想要成为邓稼先,还是杨振宁?”。

面对人生的抉择,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至于谁是谁非,已无关紧要。因为我相信他们都是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坚定的走下去。他们理应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他们是中国的好男儿。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其父邓以蛰和杨武之即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志趣相投,交情甚笃,常常往来。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孩子们身上。因而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就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之后他们都赴美留学。在回国还是留美的抉择中,邓稼先和杨振宁做了不同的选择。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8年秋,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全意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来。他与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

邓稼先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邓稼先也因此别称为“两弹元勋”。

由于长期与核辐射打交道,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在病入膏肓之际,邓稼

先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受核辐射而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使国家更强大了!”。因为爱国,所以毅然选择了为祖国奉献一切;因为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在杨振宁怀念邓稼先的文章中很真实的写到:——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在谈到“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时,杨振宁先生又何尝不羡慕邓稼先的人生呢,“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在选择回国还是留美,杨振宁先生又是经过怎样的心理彷徨和矛盾。我们不得而知。

据Goldberger回忆,他曾问过杨振宁,拿到博士学位后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他发现杨振宁是一心一意要回中国去的,这很正常,大家都这样。但计划赶不上变化,1948年夏,杨振宁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研究工作,并不符合留学计划要求。但他跟随一支最出色的研究队伍,走在了世界物理学发展的潮头,并机缘巧合,碰上“粒子物理”这个物理学发展史的重大剧目在上演。环境、能力和机遇使杨振宁看到,在“粒子物理”这部大戏中,自己有望出演重要的角色,做出重要的贡献;再看国内,内战正酣,学术环境恶劣,回国意味着动荡和研究的中断。

也许为了心中的“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杨振宁毅然选择了留在美国。不顾父亲的决裂和全中国人民的指责。既然选择了,就坚定的走下去,无怨无悔。我觉得杨振宁和邓稼先在对自己的选择都是很坚定的,否者他们也不会成就一生的知己。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他们也因此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1302367.htm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曾说,他的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我觉的很有理,从杨振宁开始,我们有了自信,我们并不比别人差。

邓稼先和杨振宁他们所取的成就举世瞩目,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敬意。至于国人在网上大肆漫骂杨振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品德低下和“老牛吃嫩草”等,则反映国人不宽容的心态。作为一个搞科学的人,应该对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起码的敬意;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中华民族的英才有起码的尊重;作为一个人,应该对一个年逾90的老人有起码的善意。郁达夫在鲁迅的追悼会上曾说过一句让人深思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产生了英雄而不知去尊重他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蝼蚁之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迈向巅峰也是贡献。人生道路的选择,只要是创造正价值的道路,只有方向之分,无贵贱之分。我所希望便是,不要以一种价值观来打压另一种价值观。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我希望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选择自己人生的国度。相比理想都要带上为国为民的光环,我更愿意看到年轻人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候的困惑与动力,决心与畏惧,敢于直面正视自己的选择。

人生有很多问题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选择要我们自己做。为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去寻找我们的永恒和价值。我们或许不是要做邓稼先,也不是要做杨振宁,而是要做自己,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对是错,也应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1] 许良廷. 邓稼先轶事[J]. 党史纵览. 2004(07)

[2] 葛翠琳,希希. 两弹元勋——科学家邓稼先的少年时代[J]. 人民教育.

1991(05)

[3] 孙宇轩. 杨振宁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建议[J]. 科技传播. 2013(01)

[4] 王备. 杨振宁:历久弥深中国情[J]. 中国科技月报. 2000(05)

[5] 潘星华,曾月丽. “何须惆怅近黄昏”——杨振宁和翁帆之恋[J]. 决策与信

息. 2007(05)

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整合

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反方的收获是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上,无法脱离 1.付出是收获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反方讨论的应该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收获什么) 2.付出是使命,责任,长期过程,收获只是其中的点缀,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不断付出,非着眼于收获 3.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在于他付出了什么,他的付出主宰了一切,主宰了人生 4.付出的结果是收获,但付出的意义不在收获,付出本身具有意义,如果收获具有意义,那是建立在有意义的付出上。 5.收获只是付出的肯定与鼓励,着眼于收获只会让你患得患失,甚至期待不劳而获,走向失败 6.不求收获的付出是伟大的,无惧失败的付出是值得认可的,不断奋斗,努力才能染给你的人生更充实,更具意义 问题 1、母爱之所以伟大,不正是因为母亲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吗? 2、乞丐好吃懒做,毫无贡献,但他自以为收获了内心的平静,那他是否就实现了人生意义 呢? 杀人犯杀人收获了快感,请问他的人生意义实现了吗? 3、汶川捐献现场,为灾民捐款的乞丐是为了收获尊重才付出的吗? 4、捐款做慈善如此不求回报的行为是否毫无意义? 5、亚运会的运动员们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后,没获奖那是否毫无意义? 6、相信收获失败的经验,收获友谊并非运动员日操夜练的目的吧?正因付出,人生有意义。 7、那既然运动员是重视奖牌重视收获,为什么还在意获奖的方式呢?兴奋剂走关系不是更 容易么? 8、巴金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就应该为他人付出 朱光潜先生:只要我在世一天,就要吐丝,哪怕是一丝温暖 萨特:生活给了我许多,但同时我也明白,这一切并无多少意思。 9、南极勇士史考特,12年准备征服南极,最后全军覆没?他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吗? 10、演员假如一生都没拍出一部观众认可的电影,是否他的一生奉献就毫无意义 战士为了和平安定奉献生命,假若战乱仍在继续,和平迟迟未来,那战士是死是否就毫无意义呢? 11、假如人生的意义在于收获,看那些贪官污吏的下场何其凄惨啊 思路 1.不讨论某类人(犯罪分子,精神病人)的人生意义是好是坏,而是付出与收获对人生意义的影响性。 2.付出没有得到收获,就没意义,但付出本身就有意义,是个人使命。 3.重视付出,才重视其过程,重视内容。否则会不择手段期待不劳而获。 开场白 收获诚可贵 付出价更高 若为人生故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 导语: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振宁《邓稼先》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唤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儿

童的个性发展。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不难看出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仍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何谓“发展为本”?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笔者认为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可拟设为问题讨论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其具体目标如下: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我心中的邓稼先”这一话题导入。学生交流资料,谈自己心目中的邓稼先,,老师适时点出“常人眼中的邓稼先”特点所在,那么科学家眼中的邓稼先又是怎样的呢?今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什么是实际(客观实际)? 客观、实际或者客观实际都是同一个概念,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即我们意识之外的实际情况。 2,什么叫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立足点,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依据。 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入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说吧,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说该跃,不该说跳。”看,他还咬文嚼字呢。 听到秀才的话,我们觉得他迂腐了,拘泥于书本。从哲学上看,秀才犯的是教条主义错误。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语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

比如“量体裁衣”,就是从实际出发的例子。有些衣服别人穿起来非常漂亮,比较得体,看起来很美。但这件衣服不一定合适你,因为的身体的实际情况与她的身体情况可能不一样:身高、腰围、腿脚的长短、甚至屁股的大小都各不一样,如果把那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可能让自己变得反而更丑更难堪。所以,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然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我们有的同学听说机电专业好就业,于是就选择机电专业来读,结果由于自己的数理化知识太差,学不懂,听不懂,反而什么都没有学到;如果选择相对简单的营销专业、微机专业来学,可能收获会更大,自己学得更好一些。因为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需要过去在初中阶段的知识作为铺垫,它与过去的知识联系不强,所以选择营销专业、微机专业相对而言学起来不难。而机电专业,如果你没有在初中学好数理化,那么这三年你无法真正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基本上只能坐飞机。这说明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自己的情况摸深摸透,然后作出适合自己情况的选择。 我们学院旅游班的女生有的读了一学期后,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决定改读护理专业。我觉得这也是从实际出发的表现,我比较支持。因为旅游专业基本上是说起好听,真正你

辩论赛 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辩论赛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自我介绍:尊敬的主席,在座的各位评委和同学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和我们一起经历这场友谊的辩论赛,我们的目的或许正和今天的辩题不谋而和——既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在社区康复这个可爱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很荣幸的能再一次和如此优秀的对方辩友一起继续我们话题的讨论,让自我价值闪耀。希望今天依然能精彩纷呈,唇枪舌战之后犹有些许值得我们纪念的回忆留下激励我们继续前进。我是正方的一辩李xx…… . 一辩呈词: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我方向对方辩友揭开真理的神秘面纱——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谓自我价值是指人自我需要的满足。需要申明一点:自我价值的肯定并不等同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全然不顾社会价值,希望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辩论中不要混淆概念。所以我方认为人生的意义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之间选择的话更倾向于前者。理由正如下面我的陈述的2点: 1.个人的自我价值就是通常所说的索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对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提供社会权利,以保证个人的尊严,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正当需要。二是个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存在发展的意义和效用。总之就是个人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它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而社会价值只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2.自我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的必然性。这点又需要我们从

这几个方面认识。 ①自我价值是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存在的肯定。几乎所有人都希望 自己能健康的活在世上,为了维持生命便产生了一系列的基本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等。 ②自我价值还表现为人的自由、尊重、权利和地位的需求。人需 要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此做了有益的研究,他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病者除外)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自重。” ③自我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恩格 斯曾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理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其中发展需要作为最高层次,在发展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充实感和满足感就是这种需要的核心内容。 综上所述的需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没有这些需要的存在,所谓的人的存在是不真实的。我们认识和了解自我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就应当承认、尊重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并鼓励把这种需要转化为个人进取和奋斗的动力,推动人们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努力实践,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和成功机理也就在于充分的利用了这个效应。只有承认和尊重人的自我实现并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焕发出人的巨大潜能,社会才能兴旺发达,充满生机。所以我方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优美排比段)

1、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 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 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照亮所有黑暗。 如果你是一丝清风,就吹走世间的尘埃。 如果你是一阵春风,就吹绿田野的庄稼。 2、幸福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 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 2、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 时,视野便窄了。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山中的石!

邓稼先追忆两弹元勋的低调人生

邓稼先追忆两弹元勋的低调人生 “在所有知识分子当中,他是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物理学家杨振宁这样评价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被称为“两弹元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核武器先驱一样,邓稼先受人们尊敬,被后人缅怀,然而不太一样的是这位原子弹之父生前坎坷的命运。他生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和很多同时期的科学家一样,把最好的时光完全奉献给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荣誉和光环只在 身后。 人们似乎对他很了解,却又不太了解。他是一个最没有私心的人。这个当年意气风发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来与国人共同艰苦奋斗,只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也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他为中国核武器的事业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了28年后,才因为一篇简短的报道为人们所知。他一生的信仰是一个“纯”字代表的品格,忠厚平实,从不骄人。正是这种品格,让邓稼先能在那个一穷二白,充满斗争和混乱的年代,领导社会各阶层工作者,成功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追

忆,这位两弹元勋的低调而不凡的一生。 受传统文化启迪的童年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降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白麟坂镇。这是一个颇具古风的老镇。一条条街道用青石板铺就,一座座徽派风格的建筑,历经风风雨雨几百年,但在当时仍可以清楚地看出明清遗留的繁华景象。邓氏家族在白麟坂镇声名显赫,邓稼先六世祖爷邓石如,被推崇为清代篆刻、书法第一大家,闻名大江南北。宫廷还赠与他一套宅院。这套宅院建于四灵山水间,并命名为“铁砚山房”,这里成为邓稼先小时候的摇篮。当他第一次张开眼睛看世界时,他的祖国像是一部老牛拉着的破车,行进在风雨迷漫的世纪之途。在邓稼先出生的1924年,中国历史上正上演一出军阀混战的悲剧。然而,白麟坂古镇却是一块安静的沃土,是一处“世外桃源”。宁静、古朴的山水启迪了他的智慧。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画家、艺术评论家。自幼接受父辈的严格家教,苦读诗书,工画山水。1907年,邓以蛰刚满15岁便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文学;一年以后,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1913年,邓以蛰学成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这期间,邓以蛰在《晨报》《新青年》等我国早期进步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文笔奔放,见解独到,给学术界、思想界乃至文学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 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稼先同志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年表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摸索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摸索钓鱼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的运动,我们的眼睛会长时间的盯着远方,如果是急性的人喜欢钓鱼之后性格一定会有所改变。并且钓鱼的环境一般都比较安静,是修身养性的最佳首选途径。这项运动坚持下来,不仅能够让内心平静下来,对人的视力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为钓鱼都会有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看着远方,这并不是一种费眼睛,这个动作能够让眼睛得到很充足的放松,对预防近视眼也有就很大好处。 钓鱼还反映了人生各个阶段需求的缩影,从兴奋和好奇-求知和学习-习惯和坚持。另一方面,钓鱼和做人是一个道理,当钓了一天还处于空军状态时,我经常开玩笑的对钓友说“只要钩子在水里就还有希望”,钓鱼是一个人对于希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成功可能仅仅是最后那几分钟!!! 即使钓鱼不是为了吃也是一种锻炼自己的心态,但是对于装备是万万不能将就的! 档针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了,确实方便了钓鱼人,不用手抓鱼,干净卫生,摘钩速度快,比手摘钩要快上N倍,可是以往的档针都是为了摘小鱼用的,最大的鱼也只有半斤,这是因为以往的档针太软了,半斤的鱼就能把档针压弯,压弯的后果就是没等摘下鱼钩,鱼就顺着鱼钩又滑了下去,反复几次都摘不下来,最近几年,就有人改进了档针,于是就有这款翼豹的钛合金飞磕挡针,能承受五六斤的重量都不会坏,反复使用几次最多略微有点弯曲,只要取下重物就会

又恢复原状。 这款翼豹的钛合金飞磕挡针,挡针是台钓中设计很独特的配件,很细的一个钢针,做工考究,比较好的是钛合金材料的,钛合金具有质量轻、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夹在鱼护上,搭配无倒刺钩,摘鱼更快,只需要把中鱼的钩子搭在挡针上,下压或是回拉一下子线,鱼就会自动掉落护中。也有很多台钓钓手喜欢在鱼护口的两端螺丝处连接上一条钓线,这样做挡针使用,这样是不伤钩子,但是操作不好子线容易缠绕,造成子线打卷,所以还是建议有条件的台钓者使用翼豹的钛合金飞磕挡针。这款挡针普遍被用于钓鱼比赛中,主要针对钓鲫鱼的快鱼比赛中,特点就是摘鱼快,节省时间。 钓鱼的人外出钓鱼,无论今天钓到多少鱼都好,主要想用钓鱼的方式去释放往日不满的压郁。从静静等鱼上钩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到钓鱼邻水的环境还有湖中那么多鱼游来游去,有利于放松精神,亲近自然而然。百利而无一弊。让我们带着翼豹,出发吧!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摘要: 在面对人生的抉择---归国还是留美,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一位是两弹元勋,成功的实现了核爆炸,使中国更加强大了;一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他们两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的选择,以无畏的心去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等到我们回望自己来时走过的路,也应为我们当初的抉择无怨无悔。 关键词:人生抉择;邓稼先;杨振宁;价值选择;永恒,价值。 在听完了这学期的政治课,其内容从讨论民生到国家管理,知识分子的抉择到国家之间的较量,无不引人入胜,抨击我们的心灵深处。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对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评价,让我们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你是想要成为邓稼先,还是杨振宁?”。 面对人生的抉择,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至于谁是谁非,已无关紧要。因为我相信他们都是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坚定的走下去。他们理应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他们是中国的好男儿。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其父邓以蛰和杨武之即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志趣相投,交情甚笃,常常往来。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孩子们身上。因而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就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之后他们都赴美留学。在回国还是留美的抉择中,邓稼先和杨振宁做了不同的选择。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8年秋,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全意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来。他与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 邓稼先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邓稼先也因此别称为“两弹元勋”。 由于长期与核辐射打交道,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在病入膏肓之际,邓稼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空中楼阁 ?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 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 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 ?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 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 ?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可是 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 ?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 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 ?“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 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层。” ?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 ?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能够建成吗?为什么? ? 一、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 人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志就能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 ?人生需要理想,激情 ?但更要面对客观实际, ?脚踏实地, ?要把积极的行动 ?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何谓人生选择? ?就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 选择和确定的活动。 ?举例说明:人生选择处处可见: ?读书—选学校、选专业 工作—选单位、选老板 结婚—选时间、选对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 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 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杨振宁大他 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这两位情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_高中作文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 雏鸟追求着蓝天,渴望自由地飞翔;鱼儿追求着大海,渴望欢快地畅游;草木追求着阳光,渴望茁壮地成长。正是因为追求,我们才会捕获芬芳,实现理想。所以,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只有勇于追求,才不会蹉跎时光;只有敢于追求,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追求着恬淡的田园生活,远离官场,怡然自得,惬意相伴,实现自身归隐田园的意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追求着心中不灭的豪情,渴望一飞冲天,得到重用,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追求着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曙光,纵然壮志未酬、“鬓微霜,又何妨?”在逆境中追求着人生的理想,体现自身的价值! 勇于追求,才会有希望,若是退缩不前,只能黯然收场;敢于追求,才会悠然自得,实现心灵的升华,体悟人生的意义是欢笑还是悲凉! 电灯将世界照亮,但爱迪生并未止步,仍然在不懈地追求着,最终留下了一千多项发明。《命运交响曲》让人感伤,但贝多芬并未停驻,即使双耳失聪也仍大步向前,最终创作了一曲又一曲的动人篇章。《阿q正传》叹息这世界的黑暗,讲述了真正的勇士有千千万万,应一往无前。但风华正茂的鲁迅先生并未满足,依然手握笔杆子痛击这社会的麻木,直击官僚封建的腐朽。一针见血,不留痕迹,唤醒沉睡1 / 2

的中国,破灭一切虚妄! 成功了,并不代表结束了,相反,这仅仅只是另一个开始。要学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拼搏,才会铭记人生的意义所在,才会感悟到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而富有光亮! 海伦?凯勒,如果给我三天光明,人生的意义只是那一轮寻常人眼中最不值钱的太阳;张海迪,疾病缠身也不退缩不抱怨,人生的意义就应该敢于逆风而上,心灵坚强;霍金,思想穿越了洪荒,凝练了玄黄,身躯被禁锢,但灵魂却遍布宇宙四方,一生的追求,脚踏实地,永不言败! 纵然人生残缺,但意义是不可磨灭的;纵然生理残疾,但梦想是永恒的,他们为了追求人生的意义而追求梦想,不畏艰难向前闯;而我们这些健康的人还有理由一脸迷茫、只会幻想吗? 追寻着前人的脚步,追求着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愿望,而实现愿望在于勇于追求、敢于追求。前人树立了无数个榜样,我们怎可悲剧收场?大吼一声奔向前方,追求着那深处微弱的光芒,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 向上吧,少年。 2 / 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 ),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因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一、生平经历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说课稿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说课稿 单位:三原职教中心 教师:许红 时间:20XX年4月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叫许红,是三原职教中心的一名哲学教师。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程是《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大板块展开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是《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的的第一章第一课,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这一章中的重点内容。 它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以及后面所有章节的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个人发展、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作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本章和本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5--17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求知欲强,精力充沛。 但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并不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 3.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结合职高学生的认识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其一,知识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个线索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二,能力目标。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其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

邓稼先与杨振宁_友情故事

邓稼先与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20世纪中期,邓以蜇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就读于祟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两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很崇拜他。杨振宁以大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的才智

也发挥了出来。杨振宁机智灵巧,同学们称他是“机灵鬼”。邓稼先忠厚老实,绰号叫“邓老憨”。下课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几乎形影不离。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武之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到了1940年,不愿当日寇“顺民”的邓稼先和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云南昆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四川江津投奔四叔。次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系。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三年级学生了。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了。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

梁晓声《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阅读答案

梁晓声《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阅读答案 梁晓声《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阅读答案 梁晓声《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阅读答案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邓稼先和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的确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 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 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 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