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医治未病--谈养生三招

上医治未病--谈养生三招

上医治未病--谈养生三招
上医治未病--谈养生三招

上醫治未病--談養生三招

楊麗華

壹、前言

無論社會的變遷為何?也無關著社會從農業,到商業的轉型為何?更無關著科技與E化的結構如何的快速發展,人人面臨著生命與生活,最為不容忽視的課題應該是「健康」。

 具備「健康是人人最大的財富」那不是口號,那是一種「認知與力行」,成為每一個生命當下不可或缺的動力,也將會是為一期一會的生命,留下立德、立言、立功的智慧。看看過去不朽的養生名言與良方,整合與結集現代生活,提出知識與原始觀念的重點,發揮具體可行又簡易的保健方針,不僅對於減少對生命疾病威脅所產生的恐懼外,更加深從追求提高生活品質,延伸到尋求健康長壽的願望,這是現代忙碌的族群,及生活在競爭工作與壓力環境中的人們,必須建構的健康模式,無論是貧賤貴富,也都必須建立及認同的生命價值。

提供:「養生三招身口意,穴位拿捏要適宜,修身養性德為本,善心善行病自移。」

貳、養生是健康的精神堡壘

一、養生

從每個角度了解、研究疾病的發生,進行防範疾病的產生與預防,將傷害減少到最低的標準。在傳統養生學中十分強調人體要“順應自然""養德"“養正性"的觀念。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思維活動就要與大自然的變化保持一致。順自然,應四時之氣,順從氣候變化,首要調攝精神、保養正氣、陶冶性情及四時養生,缺一不可,況且注重四時之氣變化,也是維持健康不可不知的一門功課。又《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形與神

俱"、"形神合一";有形才有神,形健則神旺,形衰則神憊,神志也是不能脫離形體而單獨存在的。

二、在四時養生中:

“春"回大地,一切生物盎然蓬勃,春暖花開氣候宜人,有利於機體內 陽氣的生長,也跟著漸進升發。在飲食適當,情志不擾,足夠運 動下,建立身心健康,提昇免疫系統是最佳的時機。

“夏"季炎炎,情緒不易控制,焦躁日長夜短,外出汗流夾背,體力消 耗較多,室內冷氣過涼等。不可多飲生冷食物,多飲水保持流失 的水份,維護身體清爽與通調,春夏季宜晚睡早起。

“秋"忌燥火,"一場秋雨,一場涼"早晚溫差極大,植物也漸進凋 謝,呼吸系統宜多加注意,若能早睡以利于陰精的收藏,早起以 順應陽氣的舒張。注重氣候變化,均衡的飲食、衣物、運動,增 強抵抗力。

“冬"季寒冷,萬物不生,氣候循環不良,情緒低落,心血管疾病俱增 ,冬季宜早睡晚起,則是順應了冬藏的特點,有利于陰精的滋養 和貯藏。加強暖身運動,增強氣血順暢,同時切忌過度熱補。傳 統養生學認為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熱、秋涼、冬 寒的特點,所以大地植物就呈現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現 象。人體也應該像植物一樣順應自然規律,所以有“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說法。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

安從來?」告知照顧外因六淫之邪,及內因情志所傷之妄動,是

預防也是增強體質最佳的預防醫學。防止疾病的發生才是養生長

壽最重要的前提,是一種叮嚀,也是一種對健康認知的覺醒。

三、四大

人是從基本的四大調合結集而成的,人之所以健康無恙;天地如能風調雨順,人民就能五穀豐收;植物如能乾濕適中,就能開花結果,倘若四大

不調,就會生病,甚至四大分散,就可能死亡,這都是在說明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的道理。

地:是以堅硬性,或稱穩定性,如人身上的毛髮齒爪、皮骨、肌肉等; 水:是以潮濕性,如人體的唾涕濃血、津液、痰淚;

火:是以溫暖性,熟變性,能調熟萬物,就如人的體溫、如陽光等; 風:是以流通性,它能生長萬物使身體活動起來,體內的循環作用、新 陳代謝、如人體的一呼一吸。

正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若無因緣和合,則萬物不生,絲毫沒有例外。

四、《黃帝內經》:「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千金要方》:「德行兼備,雖不吃藥也可以長壽;德行不足,雖服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壽。」

人體的生長發育與漸進的衰老,過程是自然的盛衰不變的規律,想要防範就要有,「預防觀念不可無,以及發病就醫不可避。」所以,要學習放下、學習認錯、學習廣結善緣,也是養生的主要方藥之一。《華嚴經》中有一首偈語:「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是也!

參、自然養習四弘誓願學妙招

一、行住坐臥清淨養神不能少:

怒傷肝: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喜傷心: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易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

思傷脾:中醫認為:「思則氣結。」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即可出現食慾不振、訥呆食少、形容

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鬱悶不舒等。

憂傷肺: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功能受損。

《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鬱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

例子。

恐傷腎: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暈、陽痿,並可致人於死地。有道是「莫道喜怒不傷身,七情過極百病增。」在

《素問.宣明五氣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人生不如意真有十之八九,但無明起時迅速轉念,轉識成智光明現前。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說:「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明因了果就更知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又云:不結良緣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閒看幾十年。我等豈能不深思!

二、經絡穴位隨身攜帶無價寶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佈、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種理論學說。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所以《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了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議,而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穴位具有疏散經絡、調和氣血,濡

養周身,抗御外邪,保衛機體達到治病與保健的作用。最明顯的功能,局部、近、遠、整體的作用。

1.如局部功能:眼區睛明治眼病,耳區聽宮治耳病,腹部天樞治腹內臟 器病變等;

2.近距離功能:手臂及肩頸酸痛取手三里;

3.遠距離功能:許多穴位可以就近處理疾病外,還有些可以處理較為遠 部的如手腕關節內關穴治胃心胸小腿上知名的足三里可 治肚腹等症;

4.整體的功能:還有周關全身性的如太沖負責肝疾、大椎治療感冒發熱 等。

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均仰賴氣血的溫養濡潤,才能夠發揮其正常作用。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依賴經絡的傳輸才能遍佈周身,讓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運作功能。在《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所以,保健不是口號,是喚起身體力行的預防醫學,更好比說:「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人人都知飯後百步身體好,算算力行之人有多少?

三、禍臨莫過不明三毒貪瞋癡

1、「消除煩惱有秘方,腳踏實地不心慌。」

用不淨觀對治貪欲心、用慈悲觀對治瞋恨心、用因緣觀對治愚癡 、用數息觀對治散亂、用念佛觀對治業障。

2、勤修三學三慧精進三摩地:經云:「攝心一處,便是功德,散意

 片刻,即名煩惱。」勤修戒學、定學、慧學,「以聞思修而入三 摩地」。

3、宣揚四弘誓願「正精進」:人能立志有願必成,人能真誠對待處 事無礙。

如,眾生無邊誓願度:發大願救度一切眾生;

煩惱無盡誓願斷:發願斷除一切煩惱;

法門無量誓願學:發願學習一切法門;

佛道無上誓願成:發願證得無上佛果。

人有善念,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讓未生惡法使它不生、已生惡法使它斷除、未生善法,令它生起;已生善法,令它增長,發恆常心,增強我們的信念與力量。

肆、四無量心廣結善緣福慧至

分享慈悲喜捨名家勸說養生法

一、《星雲說偈》:「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重和氣瀉肝腸。」

二、楊守田醫師:

做人醫與德,兼備比良相。更說:世間只有努力才是真的,能給才是 真幸福。如能『診後說三句,更勝良帖十方』;只因醫者語言可以致 病,也可以治病。

三、在《無量壽佛經》說:「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修習善語自利利人,彼我兼利。」

四、醫緩,春秋秦國醫師,主張施善則神安,神安則壽延;老子《道德經》 「清靜無為」「返樸歸真」;儒家創始人,孔子主張「過則勿憚改」「 以德潤身」;司馬遷忍辱養生;鄭板橋以仁慈關懷來養生,一偈「石畔 青青竹數竿,旁添瑞草是幽蘭,老夫三十載瓊林客,只畫春風不畫寒。 」一段仁慈養生,筆下做見證,值得讓世人萬古留芳。

五、要改變身心的氣質,延續生命的真善美,善以《八大人覺經》作為早、 晚稱念的主要課誦內容。

經云: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伍、結語

安毅勸說養生招:「扁鵲上醫治未病,華陀陰陽養生論,

仲景理法及方藥,善養心性孫思邈,

陸羽茶神益養生,蘇軾三戒勸世人,

經云萬物唯心造,行善少慾最重要,

積德勸說不可少,若要養生沒煩惱,

慈悲喜捨誠實好,順乎中道當知曉。」

身口意三招,「意念常清淨、不貪杯中物、身體勤鍛鍊。」也在父母親耳提面命中,以「無求品自高」的教育理念,昇華律己自我人格,又以「慈悲無敵人」的心念長養身心;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祈求,如何求得大富大貴、長命百歲,謹以「仁者無敵」來供養大眾。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

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中医“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治未病解读》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黄。乾隆皇帝吃少量大黄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温羹汤”中的“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厚毡褥”是指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少饮酒,惺惺宿”中,“惺惺”即聪明清醒之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酒的原则是少则有益,多则有害,不饮最佳。 饮食养生歌诀 〔抱朴子养生诀〕 若要养生,肠中常清; 若要不死,肠中无滓。 注:保持胃肠通畅对于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养生歌〕 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 饭菜宜清淡,少盐少病患; 清晨一杯水,生津润脾胃;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 2007年,国务院领导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并就建立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作出了重要指示。 “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一、工程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具体目标包括: 1、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治未病”工作的运行机制。 2、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服务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的示范体系。 3、总结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

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4、创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建立规范的技术方案和服务流程。 5、建立、完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评价体系。 二、组织主体与实施载体 (一)组织主体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 (二)实施载体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2.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服务提供体系 以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等设立的“治未病”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的“治未病”服务点及中医预防保健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

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

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

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 作者:彭艳, 尹艳, 杨智荣, PENG Yan, YIN Yan, YANG Zhi-rong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名: 针灸临床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年,卷(期):2010,26(2)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8条) 1.王玉川;刘占文;袁立人中医养生学 1992 2.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 2007 3.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 2007 4.姜维;童圆圆治未病的含义 2002(07) 5.高诱注吕氏春秋 1985 6.王钊;易宗春上工治未病-预防药学的发展与未来[期刊论文]-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04) 7.梅辉;徐小康;李旗腰虚型亚健康针灸推拿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9(04) 8.李晓泓;解秸萍;翟景慧针灸"治未病"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4(1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付国兵.刘洋.彭玉清.Fu Guobing.Liu Yang.Peng Yuqing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内涵的理论探讨[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2008,27(6) 2.杨裕华.王际莘.YANG Yu-hua.WANG Ji-xin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 3.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9,22(3) 4.谭颖颖.TAN Ying-ying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期刊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 5.吴俊琦.吴俊涛中医养生和运动养生关系的哲学思考[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6.陈志光.李佩远漫谈中医养生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4) 7.陈孔斌.Chen Kongbin中医养生理论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 8.方铁根.于建春.韩景献浅谈推拿导引与中医养生康复学[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 9.吴丽丽.严灿.周莺.王文竹浅论中医养生[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 10.庄芹.程晓鸣.庄美琼中医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 引证文献(7条) 1.杨俊红上海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饮片处方中患者情况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34) 2.孙文群以"治未病"为切入点发挥中医院服务特色[期刊论文]-现代医院管理 2011(3) 3.徐忠敏.彭德荣.罗维.陈中萍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行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医药 2011(27) 4.徐玲艳非常养生[期刊论文]-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4) 5.麦华超.胡财喜中医诠释“病梦”[期刊论文]-光明中医 2011(9) 6.周盈谈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养生[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14(1) 7.孟祥杰中医养生补益略谈[期刊论文]-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1(6)

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优势作用,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基本需求,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根据《甘肃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实施办法》和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责任及有效使用项目经费的通知》(甘卫妇社发〔2012〕354号),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通过向城乡居民提供中医治未病知识的宣传与咨询服务,逐步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养生、体质辨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等中医药治未病服务项目,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到2015年底,所有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所有城乡居民,重点加强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管理。 三、工作内容 (一)省卫生厅提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年度具体工作目标,开展年度督导及绩效考核工作,督促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督导、培训、专项考核等工作。各级卫生部门开展本级相应工作内容。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以西学中活动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工作为载体,加强中医治未病公卫人才的培养工作。充分利用各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照《中医健康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对辖区内居住的居民免费提供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尤其要加强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的中医药治未病管理。 1.0—6岁儿童的中医治未病管理: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儿童健康状态进行辨识,以望诊为主;提供儿童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足三里、涌泉等常用穴位按揉、腹部推拿、捏脊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对各年龄段儿童常见疾病或潜在因素有针对性的提供中医干预方案;对提供的治未病服务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2.孕产妇中医治未病管理: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孕产妇健康状态进行辨识;提供孕产妇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常用穴位按揉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对提供的治未病服务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3.老年人中医治未病管理:(1)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老年人的健康状态进行辨识。(2)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包括心理、饮食、起居、运动和所患病症、中医治疗及目前保健方法。(3)告知居民体制辨识的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纳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医治未病管理范围;对存在中医偏颇体制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指导;对有常见病症的居民提供体穴、耳穴、推拿、药膳等养生保健指导;对所有老年居民告知日常的心理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养生保健方法;告知老年居民下一次中医治未病随访的时间。(4)对提供的治未病服务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4.高血压患者或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治未病管理: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高血压患者或糖尿病患者进行证候辨识;为患者提供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四季养生、穴位按摩、足浴等中医适宜技术;对不同证候的患者有针对性的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对提供的治未病服务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作者: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张宝增张剑锋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往往容易让人们的认识有所模糊,更容易引起人们认为中医治未病就是无病先治,无病先用药的错误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理论,来自于中医古籍,要分清什么是治未病,什么是养生和保健,必须纵观古籍中的论述,不能断章取义,才能理解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的真正内涵。 一、中医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首先要注重“治未病”一词中的“治”字,既然是“治”,就说明身体有问题才需要“治”,与健康之人的“养生”和“保健”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将中医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混为一谈。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纵观以上两段经文,可以发现,中医治未病有以下含义: 1、中医治未病是治“疾病”之“疾”,不是对健康人治疗,是把疾病消除在有不舒适感觉或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也就是把疾病消除在“疾病”的“疾”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小毛病时期。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里就明确说明了一个问题,病虽然未发,却已可以见到患者体表有了色泽变化,所以,这时治之,称为“治未病”。那么,此时的治未病又是治的什么病呢?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再者,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临床前期);疾甚为“病”,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无疾”的健康人使用药物治疗。 以上中医的疗疾治未病方法,就像是修理机器一样,不等机器不能运转,而发现机器有了缺润滑油或轻微的异常响声,或只是有的螺丝稍微松动,虽然没有任何零件损坏时,就要进行调整修理,以免造成缺油、螺丝松动等引起机器的损伤。又如:既然发现某种物体与另一种物体摩擦,已经产生了火花,就要及早消除产生火花的因素,消除隐患,这就是救治在火灾之前,也可以说是“救治未火灾”。 在临床上,属于中医疗疾治未病的范畴很多,如:困倦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心烦意乱、饮食无味、大便失调,小便黄赤,形寒肢冷,过度肥胖,头晕目眩,胸满腹胀,肩背沉紧,少气懒言,心悸气短,多食善饥,食少而胀,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还有诸多气滞血瘀,固定的或移动的寒痹、湿痹,风痹,串气疼痛,移走疼痛以及蚁行症状等等,用现代仪器或检验手段又很难找出病位的所在,被现代医学定为亚健康状态,实际上,这些症状就属于“病”发之前之“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医根据四诊进行八纲辨证,就可以区别阴阳、虚实、寒热所属,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对症治疗,就可以把诸多症状消除,避免了由疾向病发展,这就是实际意义的中医治未病之一。 2、中医治未病是养已病之脏,而治未病之腑;这是根据疾病在脏腑间相传理论确定的,不能追着病治,要迎着病而治;不能只知治淤,更应防腐防变;不能只治病灶,更要治疗无病灶的病因之位。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以上这段经文,字简而意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一句,本身就渗透了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圣人治病的观察入微,及早发现疾病的初发阶段,将疾病消除于“疾”的时期;二是说明病已成,受病之脏腑阴阳俱虚,气血已乱,已经达到虚不受补、实不受泻的危重阶段,所以,经文的后一句,“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医“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治未病解读》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黄。乾隆皇帝吃少量大黄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

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

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本期刊发一篇专家文章,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

2019-2019年度中医治未病年度工作计划清单及总结材料

***中医院 “治未病”科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度我院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以“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为重点,深入推进中医药“治未病”,构建具有中医养生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要求,提高了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现将2015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服务平台。 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进一步采购并更新中医治未病设备。现有按摩床、针灸针、电针仪、灸盒、刮痧板、火罐、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颈椎牵引器等。 二、扩大诊疗范围。 在原有已开展项目,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神灯热疗、电针、中频治疗、针刺放血、中药敷贴等基础上新增了盒灸、微波治疗与颈椎牵引等项目。 三、服务人次增加。 截至11月底,全院中医药服务人次5000余人次,中医康复理疗人次3500余人次。以中药敷贴“冬病夏治”为例,服务人次为1000人次,较去年有一定提高, 四、扩大宣传影响。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讲座、社区摆点等机会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体质辨识的意义,发放宣传资料,使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不足和下一步的计划 尽管今年我院的治未病工作较去年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限制了工作的进一步扩大开展。现将目前面临的困难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不足。 (一)场地所限。 中医预防干预所使用的中医干预治疗室面积较小,床位有限,设备配备较少; (二)从事中医治未病的医护人员较少,工作压力大,人员配备不足。 (三)病种较单一,对多种治未病项目的开展不理想。 二、下一步的改进计划。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中医治未病工作,具体措施有:(一)规划建设康复中心,预计3年内将投入使用。届时,可以提供全套康复功能锻炼及恢复。 (二)计划引进2-3名中医师,从事中医治未病诊疗。同时,合理安排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现有业务水平,为开展中医治未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病种的中医治未病理疗康复服务,提高新进设备的使用。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 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 座右铭。 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中就提出来的防病谋略,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发生、发展的方法。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

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渊源

XX中医院“治未病”科五年发展规划

XX 区中医院 “治未病科”发展五年规划(2009-2013) 中医传统文化乃我国之瑰宝,为弘扬中医文化,促进我院治未病科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治未病”健康工程 实施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促进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中医药本身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不断增加,对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加,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发展刚刚起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基础差、底子薄,与西医预防保健之间差距大。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 学术水平、临床疗效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二、重点任务 (一)提高和完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

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鼓励多模式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特 色优势突出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治未病预 防保健服务能力。 提高和完善以中医特色专科、面向社会为主体的中医治未病预防 保健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 (二)加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对慢性疾病的防治 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加 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肾病、骨关节病等重大慢病的中医预防保健防治,初步完成综合防治 方案,建立有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标准。 (三)提升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慢病的早期干预, 优化和推广有效的防治方案。加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深入研究, 大力推广中医临床适宜技术。 (四)加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继续做好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优秀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人才培 养工作。 三、措施 (一)2009 年具体措施 1. 构建完善服务体系 设立中医“治未病科” ,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要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 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医疗、预防、

(完整版)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

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院决 定在港口门诊部筹建“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 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 显提高,基本满足开平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具体目标包括: 1、建立、完善体检中心。 2、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3、创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建立规范的技术方案和服务流程。 二、组织结构 成立“治未病中心”领导小组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服务提供体系 在港口门诊部设立的“治未病”中心应用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建立规 范的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完善运行机制,形成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二)完善服务技术体系 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建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及 其他多学科技术方法,针对人体健康状态动态辨识、评估、干预及其效果的动态再评估等“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各个环节。 四、主要内容与实施计划 (一)构建服务提供体系 1.目标计划 (1)初步计划今年9月完成治未病中心的场地建设工作。 (2)今年10月全面规范开展、运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2.主要内容及运行流程 治未病中心由体检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传统治疗中心、名医工作室组 成。中心的结构将随着其功能的日益丰富而逐步完善。治未病中心内,体检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传统治疗中心、名医工作室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形成“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机联系,其主要功能和运作流程可简单归纳 如下: 体检部提供独具中医特色辨识体检,也就是中西结合体检,既有中医体质辨识,从宏观上把握健康状况,又有现代医学的常规体检,两者交融,优势互补。 通过将中医体质辨识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中各种检查手段相融合,对受检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估,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体检结论和报告,它是实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