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哲学复习资料

教育哲学复习资料

教育哲学复习资料
教育哲学复习资料

1.思考__普遍性问题__是哲学的开始,哲学思考源于__惊奇__,哲学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实践,是生活的需要,是人的安身立命之学。

2.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教育乃是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检验的实验室。“无哲学的教育是盲的,无教育的哲学是空的”。——康德

哲学是教育学之母。“不通哲学,则不能通教育学”,哲学能“探索宇宙人生之真理,而定教育之理想者”。——王国维

3.哲学作用方式比较隐蔽,人日用而不知。

哲学发挥作用的方式比较隐蔽。百姓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哲学是把习以为常、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在熟知中寻求真知,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

1.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

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2.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代表人物周浩波。

他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3.奥赫之争奥康纳1957年出版《教育哲学导论》一书,进一步加强了教育哲学分析化的

趋势。他的理论的特点在于严厉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以自然科学为模式,试图把形而上学和伦理学逐出教育理论领域,彻底更新教育理论。日常语义分析的代表人物赫斯特与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这就是教育哲学界著名的“奥赫之争”。

4.批判教育哲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也是近年来西方教育理论

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金蒂斯、阿普尔及布迪厄等。批判教育学是一种思考、解决问题与改造的方式,其思考、处理与改造的对象是课堂教学、知识生产、学校的制度结构以及更广大的社区、社会及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批判角度来看教育学,关注的是如何主动地建构教师与学生、制度与社会、课堂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知识、权威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5.诺丁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她长

期从事学校的实际教学、管理以及课程设计等工作。作为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者,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女性主义伦理学、道德教育以及数学教育中的哲学问题等。近来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并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学会关心”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而备受关注,成为西方德育理论的强音。关心教育理论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出发,主张以关心为核心来组织教育。

6.柏拉图认为,“学习即__回忆__”,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__自然__教育。

7.康德在_《_论教育学》__中从其道德哲学、历史哲学和人类学思想出发,对自然教育和实

践教育分别进行论述。

8.1848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__罗森克兰兹___发表《教育学体系》一书,主要应用黑格尔

哲学观研究教育。1886年,该书被美国女教育家布莱克特译成英文,书名改为__《教育哲

学》__,被人们视为最早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

9.1916年杜威出版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为___《教育哲学导论》___,被誉为现

代西方教育哲学的百科全书。

10.怀特海的___《教育的目的》___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

育观念。

11.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范梅南教授作为___现象学____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认为,教育

学应该对孩子们的现实和生活世界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性。

12.__《中庸》___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哲学著作,其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__范寿康___先生的《教育哲学大纲》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哲学专著。

13.教育为什么需要哲学?

具体的教育活动的目的和观念需要哲学

总体的教育政策和管理活动需要哲学

教育理论研究需要哲学

14.为什么说“一般哲学的不充分性反证了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一般哲学家对教育思考和论述的不充分、不系统、不具体

一般哲学的演绎论证脱离教育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一般哲学的观点和立场分歧使之难以整合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现代学科制度制约了一般哲学对教育的研究

一般哲学对教育其他学科的影响缺乏系统性、自觉性和反思批判性,不能取代教育哲学的研究

15.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真实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

思。

郝文武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

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真实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对这两种教育哲学观的几点分析

第一,这两种观点都深刻体现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若干核心观点,如都主张教育哲学要面向现实生活实践,在主体的具体实践中追寻教育智慧,消解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和抽象性及过于严重的知识论倾向。

第二,这两种观点都把批判和反思当作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这是对教育哲学学科特点的深刻的自觉体认,也是在为教育哲学的存在作理性的辩护。

第三,郝教授的观点综合性和折衷性更强一些,所以比较圆融,同时面临着诸多逻辑上的难题;石教授的观点更为激进一些,逻辑一致性程度高,但更容易引发争论。

16.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因此,学习教育哲学就是学习教育哲学史。

理解哲学离不开理解哲学史,学习哲学也离不开学习哲学史。哲学即哲学史,哲学史即哲学。哲学永远在路上。哲学史是哲学问题的演变史,而不是哲学知识的发展史。科学的发展是线性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哲学的发展是围绕着智慧核心而运转的圆周运动。哲学家对根本性问题思考的都很根本,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发挥到了极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就是将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路都走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思想过的东西都思想一遍。学习哲学史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哲学家所面对的哲学问题和他们解决哲学问题的不同方式。学习哲学史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围绕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

17.康德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人类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恰恰是教育的介入。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事实上,教育的过程是个外化和内化相辅相成的过程,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的重任,同时也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教会思考,促进思想的融合、内化,直至最后升华,最终使人获得完美的人性。

18.西方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近百年来教育哲学领域各种主义盛行,展开激烈交锋并达到初步融合;教育哲学学科的专业性不断增强,学科在不断出现的危机中趋于成熟,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主导到多种主义争鸣(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20世纪30年代以后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改造主义、永恒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派教育哲学激烈争论,此起彼伏。

第二时期:分析教育哲学主导下的多种教育哲学流派并存(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分析教育哲学主导下的多种教育哲学流派并存,除此之外,这一阶段先后兴起的还有以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以皮亚杰、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哲学,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等流派。

第三时期:无主导派别的多种教育哲学之争论与融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从各种哲学角度深入到对实践、社会制度和生活层面的分析。

19.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强烈要求面向生活实践追寻教育智慧

教育哲学是教育生活之学、教育实践之学、教育智慧之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个人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但真正的学者应该具备实践情怀,摆脱抽象的概念的研究方式。

以教育实际问题为纽结,在更高层次上整合哲学理论资源

问题是教育哲学的生命,没有真正的问题和问题意识就无法在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充分运用古今中外哲学思想资源。

急需提高反思和批判的理论水平

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就是反思和批判,反思和批判的水平不高是长期以来制约学科发展的严重障碍,学者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教育哲学学科的生死存亡。

专业教育哲学、公共教育哲学和个人教育哲学并存

长期以来专业教育哲学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不能取消只能改进,因为这是教育哲学的核心支撑;公共教育哲学和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兴盛在英美已经是现实,在我国也会逐渐掀起高潮。

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细化,亚学科相继出现

基础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教师哲学、教育改革哲学、教学哲学、德育哲学、课程哲学等研究领域正在形成;研究的问题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20.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学观,并谈谈你对每一种教育哲学观的看法?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

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三点分析:

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三点分析:

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四)价值论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问

两点分析:

第一,此种教育哲学观重点在为教育指示可供追求的理想,突出体现了教育哲学自身的哲学性特点;第二,在应然的层次上分析教育问题切合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价值性特点。(五)综合教育哲学

综合教育哲学研究有思辨、规范和分析三种方式:

思辨教育哲学试图寻找与教育过程相关的人与世界的形而上学假说。

分析教育哲学致力澄清关键性的教育理论概念。

规范教育哲学论证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就应该采取的方法提出建议。

综合教育哲学综合研究这些问题。

(六)建构的教育哲学

郝文武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

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真实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对两种教育哲学观的几点分析:

第一,这两种观点都深刻体现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若干核心观点,如都主张教育哲学要面向现实生活实践,在主体的具体实践中追寻教育智慧,消解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和抽象性及过于严重的知识论倾向。

第二,这两种观点都把批判和反思当作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这是对教育哲学学科特点的深刻的自觉体认,也是在为教育哲学的存在作理性的辩护。

第三,郝教授的观点综合性和折衷性更强一些,所以比较圆融,同时面临着诸多逻辑上的难题;石教授的观点更为激进一些,逻辑一致性程度高,但更容易引发争论。

1.前提反思是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同时创造和选择新的思想前提和反思

方式,属于哲学层面的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前提反思。

2.元教育学是教育学之学,是以教育学自身的理论陈述和研究状况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

对教育学理论形态的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研究。

3.合理性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应当具有的客观性、价值性、严密性、正常性、应当性、

可理解、可接受、可信性、自觉性等的概括与要求,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

合规范性的统一,也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4.___前提反思___作为教育哲学的方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对__教育思想___的根据和原则的

反思,创造和选择教育思想新的思想前提和反思方式,为建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5.一般来看,教育学的发展经历经验-描述阶段、___哲学—思辨阶段___、科学-实证阶段和

___规范—综合阶段__。

6.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

前提反思是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同时创造和选择新的思想前提和反思方式,属于哲学层面的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前提反思。

可以把哲学方法当作教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是可以把哲学的方法当作教育哲学的方法。前提反思是哲学的方法,因而也是教育哲学的方法。

前提反思作为教育哲学的方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对教育思想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创造和选择教育思想新的思想前提和反思方式,为建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教育学学科的分化使得教育哲学对教育思想的反思方法明显凸显。

教育哲学的前提反思凸现了教育哲学研究的价值性。

教育哲学的前提反思是教育的实践智慧。

7.如何理解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

一教育学科学化的过程

——解构和建构交替

二教育学科学化和合理性的实质

——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三教育学科学化和合理性的方法

——科学实证和哲学人文建构结合

四科学化和合理性教育学的建构本原和检验标准

——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

1.教育本体

是古今中外任何不同层面的教育都共同具有的绝对和不变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教育区别于世界一切其他事物的根本特点。说明和表现为教育区别于自然运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存在方式是教学成人。

2.教育的本体是“教学成人”。

郝文武老师在《建构的教育哲学》一书中,认为教育的本体是“教学成人”。

教学成人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本质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联系,是教育本质的本质,教育的本体,是教育区别于自然运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所有教育的原初或终极起始原因都是教学,最高追求或终极目标都是形成人或成就人。教学本体与成人本体是统一的,教学为了成人,成人必须教学。教育离开教学既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成就人。

1.__雅斯贝尔斯___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2.教育本质与教育现象相即相离。

教育本质与教育现象相即相离,这既类似于我国宋明理学中“理”与“气”的关系,又与胡塞尔和萨特的现象学“本质就是现象”的观点合拍,仅仅认为教育本质是深藏于教育现象之中的深层的东西的观点与其说是教育学的,不如说是自然科学的,因此教育本质就像后现代哲学所主张的那样又是表层的。也许只有从表层的教育本质出发来理解,得出的结果才有可能是深刻的。

3.如何理解学习化社会教育的本质?

郝文武认为,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

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二、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三、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系统的指导学习

4.如何看待教育本体与教育本质的关系?

1、教育本体是古今中外任何不同层面的教育都共同具有的绝对和不变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教育区别于世界一切其他事物的根本特点。

教育本质是某个时代和某个区域的某个层面的教育具有的相对和变化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一种教育区别于另一种教育的根本特点。

2、区别:

教育本体只说明和表现为教育区别于自然运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存在方式是教学成人,而教育本质则不仅如此也要说明和表现为教育是如何教学和如何成就人的,是教育之变与不变的统一,是对教育本体的展开、充实、限定和具体化。教育本质的变化过程是从具有人类永恒性的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具有特定规定性教育具体存在或“定在”、“限有”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联系:

教育本质以教育本体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在教育本体的基础上变化的,是教育本体的展开、丰富、现实化和具体化。

教育本体的承诺为教育本质找回了自身的根基,拯救了教育本质信念,教育与上层建筑、生产力、文化、实践活动、产业等在作为根据的本体上已经截然不同,即使在现实中关系再密切也不可能成为它们,这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本质研究的根本前提。

5.论述我国教育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新动向,并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回答“教育是什么?”。

问题:

(一)缺乏立足教育本身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局限于从单一视角认识教育本质

(三)教育本质研究中过分追求绝对

(四)忽视了教育本质的自为性、变化性、生成性和实践性

(五)对教育本质本身的理解中存在着一系列错位

新动向:

立足于哲学解释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转而探讨教育意义的生成;

积极借鉴分析哲学的成果,探寻“教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使用规则和意义;

拒绝将教育本质与“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相等同,认为应该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观研究客观的教育本质;

揭示教育本质研究中知识论路径的困惑,力主彰显存在论路径的价值;

将教育本质和教育本体分开,认为需要从教育的范围内去理解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变化生成的,教育本质的生成是教育主体在教学成人这一教育本体的基础上确认自我价值和

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

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既不是没有统一规定性的任意变化的主观存在,也不是只有一种规定性的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教育主体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根据自我需要、价值观和理想的合理性建

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1.统计性规律在组成统计集团大量教育现象的领域,即在教育现象的总体中发生作用。这

些大量的事物和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共同存在,或者只是在时间上重复,依次相互更替,

并由一定的标志联合起来,从而形成某种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

统计性规律是大量现象的规律,是平均数的规律,它不能完全决定个别事物和现象的命运,它容许个别事物和现象离开总体发展方向的偶然趋势存在。

2.确定性规律是一种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规律类型,意指可以根据物体的初始状态来

准确地判定物体的整个运动,预知这个物体每个定时点上的位置和运动速度或者说运动

状态。如万有引力定律就属于这类规律。

3.机械教育规律的语言表述为___教育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__,复杂教育规

律的语言表述为__通过对具有统计性规律的教育现实或教育现象的考察和总结,对未来教

育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相对合理的预测,为人们教育决策提供某些原则上的指导和咨询。

4.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一种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联系。

这是机械的教育规律观所认为的教育规律的内涵

机械的教育规律观核心观点:教育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确定性规律”,揭示教育规律和按教育规律办事是教育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性诉求。

认识论基础:教育及教育学的科学化;由牛顿力学所支撑的单向的直线性思维、“严格必然性”和“严格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

大多数论者基本上都是以列宁的“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为参照,认为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教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必然性、确定性、自在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等。

5.简要回答复杂教育规律观的核心观点和认识论基础。

核心观点:

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但这种复杂性并不表示不可被认知。所以,“追求真理与客观性不能同追求绝对混为一谈”。探寻和揭示教育规律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为所有的教育活动摸索一个亘古不变的操作方案或程序,而是也只能是通过对具有统计性规律的教育现实或教育现象的考察和总结,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相对合理的预测,为人们教育决策提供某些原则上的指导和咨询。

认识论基础:

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思维方式的改进,量子力学、系统论、复杂理论等。

1.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和自己的教育需

要、理想的对象化。价值是对象主体化,主体评价和规范对象,而不是主体的对象化,对象评价和规范主体。由于对象的属性、功能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才有价值,而不是由于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和功能主体就必须需要它,它就一定对主体有价值。

2.德国被公认为是现代价值哲学的故乡,其中,瓦格纳在1924年发表的___《教育价值论》___乃是集该派教育思想之大成的著作,___斯普朗格____等人则将“价值”贯穿在教育、文化与人的关系的分析之中。

3.___内在的价值____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__工具的价值___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

4.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尽可能地满足人对教育的一切需要。

5.你认为如何形成合理的教育价值观?

明确价值、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合理的教育价值观的内涵;

对自己所处时空的教育现实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把握;

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教育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要心中有数;

要了解教育价值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主体(角色)不同、不同阶段等。

6.什么是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和人的价值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教育实际和自身的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和自己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对象化。价值是对象主体化,主体评价和规范对象,而不是主体的对象化,对象评价和规范主体。由于对象的属性、功能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才有价值,而不是由于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和功能主体就必须需要它,它就一定对主体有价值。

关系:

教育是对人的价值的提升,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提升人的价值。教育提升人的价值是通过形成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价值和引导人的价值实现的,是通过形成、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的。教育提升、形成、挖掘、发挥和引导、限定人的价值就是提升、形成、挖掘、发挥和引导、限定人的素质。

教育的价值在于形成人的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挖掘和发挥人的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和限定人的价值

自尊、尊人,自爱、爱人,自主、助人,自立、立人,自强、强人,自由、有人是人的

最基本价值

1.课程知识

广义的课程知识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的课程知识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

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2.英国哲学家___波兰尼____认为,___缄默知识____除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外,还

是一种和“中心知识”相对应的“附随知识”。

3._自然科学知识_是描述性知识; _社会科学知识__是规范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人文科

学知识__是反思的知识。

4.课程中的知识是价值中立的。

5.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有哪些?其对后现代课程有什么影响?

①.后现代知识的性质

文化性:知识的性质受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及人生信仰不可分割。

境域性: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知识的意义主要由其所处的意义系统来表达。

价值性:所有知识生产都受社会价值需要指引,价值要求代替求知渴望成为知识生产的原动力,知识本身体现价值要求,受社会权力因素制约。

②.后现代知识的性质对后现代课程的影响

反思和改革科学课程

开发以本土知识或者地方性知识为核心的本土课程

加强人文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反对知识霸权

6.论述现代知识的性质,并结合实际谈谈现代知识性质现代课程的影响?

①现代知识的性质

客观性:知识是客观的、实证的、精确的

普遍性:知识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人条件的限制而得到普遍认可和接纳

中立性:知识是纯粹经验和理智的产物,与文化和价值没有关系

②现代知识的性质对现代课程的影响

现代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在课程中建立起知识霸权

现代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控制过程

1.教学的伦理性

在康德看来,一种行为之所以是善的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善良意志”。

这种善良意志构成了人们行为的“绝对律令”,是一切善的根基。

一方面师生双方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具有善的意志的伦理要求,如就教师而言的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的评价等,就学生而言的尊重老师、考试不作弊等。

另一方面,老师必须用此来反思“不道德的教学行为(如体罚、侮辱等)能够产生善的或所期望的结果”的教学活动。

2.请对教学概念的关键性特征进行评价?

从“目的”和“动机”方面来看,教学具有“意向性”,指意在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达到某种特定的发展目标。

从“形式”或“关系”的方面来看,教育具有“双边性”,指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的互动,他们之间一般的交往不能成为教学。

从“内容”或“材料”的方面来看,教学具有“中介性”

从“道德”或“价值”的方面来看,教学具有“伦理性”

3.师生交往有效性的标准有哪些?

可领会性: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清晰、简明和可理解的;

真实性:教师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知识陈述必须是已经得到验证的;

真诚性:教师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必须有一种在道德上诚实的态度;

默契性:教师在教学交往中必须选择合适的语言以便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开辟理解的新

境地。

4.论述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并谈谈自己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①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给定的”,而是在师生双方彼此的努力下“生成的”。一般来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常识性阶段

在此阶段,师生双方主要是根据历史和当前教育生活中形成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来看待对方,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不打不成器”等。

在这个阶段,教师眼中的学生几乎都是一样的,学生眼中的教师也没什么不同。双方都是根据自己从历史或同伴那里获得的经验来处理师生关系。

感性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彼此开始认识对方,都愿意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与对方建立起比较密切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非常重要,但有可能超越教育关系,而演变成“哥们关系”或其他私人关系。

理性阶段

在此阶段,常识化的认识和感性的认识被整合起来。教师会在尽力不断追去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具有教育性的真实、真诚、理智地将学生集体和个体共同加以尊重和关照。

学生不会因为老师一些很小的原因而反感某位老师,不会用一种完全私人的眼光来打量老师,而既能看到教师丰富多彩的个性,又能够理解每一位教师所肩负的共同责任。

②教学的伦理性与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是康德在研究伦理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与“理论理性”相对应。在康德看来,一种行为之所以是善的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善良意志”。这种善良意志构成了人们行为的“绝对律令”,是一切善的根基。

所以,一方面师生双方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具有善的意志的伦理要求,如就教师而言的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的评价等,就学会而言的尊重老师、考试不作弊等。

另一方面,老师必须用此来反思“不道德的教学行为(如体罚、侮辱等)能够产生善的或所期望的结果”的教学活动。

1.教育公平

郝文武老师认为,“从平等和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可见,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相互促进,是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和谐状态。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实质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条件及其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平等和公平,而不是经济、政治上的平等和公平,更不能把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及其形成、发展平等和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石中英老师认为:“教育公正或公平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机会、权利、利益、条件等)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

2.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教育公平。

3.如何理解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教育效率的关系,并列举一些现实教育中关涉教育公平的

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影响教育公正实现的主要因素:

政府是公共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是社会舆论进行教育公正性评价的对象。政府有没有把公正原则作为供给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基本价值原则,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公正程度。

教育公正的实现还与政府的公共教育供给能力有关,从而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

教育公正的实现还受该社会受教育人口的数量以及人们的教育需求水平限制,从而受到一个社会的教育文化传统制约。

教育实践者的公正德性也影响到教育公正的具体实现。教育领域乃至广泛社会生活领域广为人知的“跑部钱进”现象。

2、教育公正实现的基本路径:

教育公正的实现有两个基本的路径:一是促进教育市场化,另一是加强政府干预。

前者强调政府在促进教育公正过程中要放松管制,给予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突出学校特色和竞争意识。

后者则强调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有力改变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并防止市场行为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干扰”。

以“择校”为例

心得体会-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精品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魏金名 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内容简介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 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 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 201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对后 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也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原有的观点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科学的解释。其中,在自然科学上主要借鉴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学说,政治经济学上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在哲学上则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但马克思主义在借鉴时也对原有的哲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是批判的继承。这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表现的很明显。 恩格斯以精练的语言,着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唯物主义这一哲学命题上,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的唯物主义过分强调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经验上认为人仅仅是自然地所谓“受用体”,而环境则是纯粹的、自然的环境。而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这一点。环境既

非唯心主义所说的必然被人类支配,也不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是“单纯 自由的存在”。人一方面受到环境的支配,另一方面又能以能动的感性 活动改变环境,这样人与环境便形成了辩证统一。 之后,在这种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恩格斯又批判了旧的认识论,旧有的认识论否定了人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只是对于环境的反映而已。但马克思认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 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在马克思主义的 认识论中,认识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动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认识的主体即人,是怀着自己本身的认知的。认识对环境是有选择性的,而非单纯的对客观的反映而已。进一步说,认识是认知的主体对认知事物,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思维方式进行内化的过程,在认识环境的过程中,认知主体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加工。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样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 看法。这种认知上差异的出现便是由于认知主体的不同。 对于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恩格斯指出“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他将人们之间的天然的情感,如性爱、友情、同情、舍己精神归于宗教。这些关系只有与宗教联系起来才是圆满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宗教。恩格斯明确指出了这种思想的唯心主义本质。他写道“费尔巴哈的下面判断是绝对错误的: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 是由宗教区分开的”。恩格斯同时指出,道德是具体的,不同的时代有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读《现代教育哲学》有感 对问题的把握一般来说两个层面,即对问题事实的把握和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前者一般侧重于问题自身的来龙去脉,是对问题信息的“第一手”把握与认识。后者则是在掌握问题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能够反映一定性质特征的某一类思想或观点,实际上也就是问题的实质。对一个问题的把握当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问题实质的把握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面。 对教育问题也是如此。 把握教育问题,一方面要熟悉知晓教育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样貌或形式特征,另一方面要从这些教育现象中提炼出与之匹配的教育规律或教育思想。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评判,通过对教育问题或现象以具体分析的方式完成自身教育认识的一次次飞跃。 王坤庆教授的《现代教育哲学》中的关键词“教育哲学”就是我们把握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根或源,我们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规律总结即来源与此。所以,教育哲学是我们研究教育所必需的独特视角和价值定性的出发点。我们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 什么是教育哲学? 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所谓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理解和分析。 一,教育哲学的源头是普通哲学。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

东方哲学史还是西方哲学史,其自始至终都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也是伴随着哲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一门教育领域的基础学科,教育哲学因具有高度的教育思想性、教育规律的普遍性和对教育科学的指导性而与普通哲学有着比其他教育要素更为紧密和天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许多先哲大家的哲学思想就是其教育哲学思想。如我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论语》一书,在表达其哲学观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另一个儒家代表人孟子在哲学观与教育观上与孔子同出一辙,他将孔子建立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化,哲学上的“人性论”与教育上的“性善论”相结合而规定的“明人伦”教育目的,很好地体现了二者的紧密性。在西方,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建立了一套以理念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而教育哲学思想在这个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而使他成为教育思想史上理性主义教育观的始祖。纳托尔普曾评价柏拉图说:“在柏拉图,哲学与教育学是完全一致的。”由此看来,教育哲学脱胎于普通哲学,是普通哲学的应用哲学与实践哲学。它以相对确定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为基础,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从而对教育实践提供系统完备的可进行操作的思路或方法。 二,教育哲学在教育理论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王坤庆教授认为,从总体上来讲,科学的发展丰富着哲学,哲学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着科学,指导科学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哲学以其理论的高度性对科学起着指导作用。同样地,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教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2)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哲学能解决具体问题吗

哲学能解决具体问题吗? ●向贤彪 有的同志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但学哲学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吗?带着问题学哲学,能找到答案吗?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还有些复杂。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实践性。它建立在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实践的检验,不含任何歪曲事实和主观臆断的成份;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能卓有成效地指导实践活动,是科学的方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实践的认识工具,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有效工具和方法。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既包括学习和工作,也包括生活;既包括宏观方面,即大的方向、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包括微观方面,即具体事情、具体事物。毛泽东同志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也是这样的意思。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能从微观方面为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指导,那么,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就应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去寻找答案。其实,马克思主义包括具体科学的成果,但不是一切知识的总汇;它研究事物的普遍规律,而把特殊规律留给具体科学去研究;它指导具体科学,但不代替具体科学。因而,无论是微观问题还是宏观问题,哲学都不可能给出具体答案。具体答案的给出,要靠具体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当年,马克思对那些向他讨教“如何具体建设未来社会”的革命者,还“幽”了一“默”说,我的抽屉里可没有“现成的烤松鸡”。如何搞中国革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没有现成答案。对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我们的,是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哲学不能直接给出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具体答案,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带着具体问题去学哲学呢?不是。哲学同具体工作的联系是紧密相关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具体工作各有特点,但又包含着某些共同的规律。把握这种共同的规律,用来指导工作,就要靠哲学。比如,做人的思想工作,要注意调查研究,摸清思想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看病,要把握病情对症下药,药方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搞科研,要根据科研对象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等等。在这些具体方法中,就包含着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思想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等哲学原理,以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等哲学问题。任何实际工作,都离不开这些关系,都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和处理这些关系。因此,带着工作

读马克思哲学原理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专业:XXXXX 年级:XXXX级姓名:XX 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人不能脱离世界,人既然生活在世界上,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能使我树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方法,办事想事既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又敢想敢闯具有创新意识。这对我今后一生的事业发展都是至关重的。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教育价值的角度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教育价值的角度 一、教育哲学是关乎教育价值的学問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根据各自的哲学思想阐述了教育是什么,从何而来,有什么作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育哲学,拓宽了教育本身所局限的视野。在国外,教育哲学一词的使用最早来源于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该学校为培养公立学校教师专门开设了教育哲学讲座。80年代之前。美国教育哲学的任务是寻求教育的普遍性真理。中国教育界真正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是在借鉴美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开展教育哲学研究。80年代之后,教育哲学的责任趋向教育的微观领域,致力于具体教育情境下教育問题的个别化阐释,通常被认为是正确理解和评判教育的有效工具。在学科功用上,教育哲学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本身难以解决的基本問题,通过对教育整体性的把握给予教育事业一个正当的价值尺度。进入90年代,中国的教育哲学的研究思路从建立教育哲学学科知识体系转向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学科体系,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完备的哲学原理,有着丰富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教育哲学研究的角度一类是从哲学的体系出发来论述教育問题和教育实践,突出哲学基本原理视野当中宏观教育的本质:另一类是从教育的基本問题出发来做哲学分析,澄清教育当中相关概念的含义,突显微观教育领域的本色。整个前进的道路上,教育哲学与时代同步,但始终没有脱离对教育价值的深情关怀。 共同体以具有卓越品质的好公民来要求个体,个体不断获得关于生活的经验和知识,使灵魂得到无暇的教化。说教育单单是教化会给生活带来无法消解的隐痛。人极想从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上升到某种教育立场,在那里看到至善的灯塔,转化为拥有它的渴望,这才是教育的宝贵之处。教育的問题出在教育实践的价值虚无,以至于整个教育没有鲜明的方向,因此教育的根本問题归根结底是教育价值的問题,美好灵魂的生成需要经过价值的熏陶和感染。教育哲学审慎的赋予教育可能的价值,这种价值成为自然好人的必需,进而唤醒人类内在沉睡的潜力,促使一种寻求共同体永恒价值力量的爆发以确保共同体稳固的根基。诚然教育哲学根植于共同体的教育思想,思考整体的教育秩序。描绘出灵魂耕耘、德性自然培育的公民品质提升的图景。如果没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是无意义的教育,显然教育哲学帮助教育搭建教育价值技巧的体系。 二、实践哲学本然诉求价值关怀 实践意指着人类理性生活的全部的现实以及进入现实之中,它是一种实在的生活范式,并且是由一种价值导引的生活。实践哲学的意蕴指向人类全部的现实性实践生活,人们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并改造着客观现实。一方面,人的生活是避恶向善的实践,更是追求价值应然的个性解放事业。实践哲学从价值的角度思考行为的正当、善和一些原则性問题,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追求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实践的催化和付诸行动。实践哲学规定了人们善的实践活动的奋斗历程和获取有关善的实践性知识,并以此参与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感悟实践本身的智慧,主动积极地尝试一切可能的生活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践哲学是人意识观念中的生活走向可能性实践的哲学阐释,它统合有关生活实践的普遍性知识:实践哲学更是人们走向有意义生活的哲学努力,它赋予人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实践哲学具有求真求善的实践品质,在具体的、变动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人们只能在探索生活价值的道路上把握它。实践哲学的实践品质表现为理性力量的导引,从而审思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并以此走向真实的生活。如果孤立视实践哲学为确定、统一的规则,自然会破坏价值的本性,实践者也会因此走上机械的实践。外在的实践哲学表现为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实践境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价值干预的张力,使实践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图景融入一体。在此意义上,实践首先是有目的的价值选择,给行动以明确的方向和原则,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就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就是一个含义深厚得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得瞧这本书,但总就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就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得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您方向、给您思路、给您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得魅力就是无穷得。 读了冯友兰得《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得发展有了认识,原本得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得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得哲学就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得学问,这种说法就是学习哲学得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得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得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就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与热爱智慧得学问。学习哲学就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得思想之路。哲学史得学习过程就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得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就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得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她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得可能方式。放假得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得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就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得庞大气场与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得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得价值观与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得功能不就是为了增进正面得知识,而就是为了提高人得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得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就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她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得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得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得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得安宁。书中说:“教得作用,就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得事做完全……一个人若就是把她所明白得完全做到了,她就就是圣人。”这一个瞧上去似乎不高得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得理想。该做得事完全做到了,即使就是最平凡得事,做“完全”了便就是至善,在我们得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得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得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得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就是在这样一 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就是最具条理化与反思性得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得思绪,寻觅萌芽中得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得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与净化。也让我真真得了解了哲学。虽然不就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得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得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一、中国文化得主要载体就就是这些圣人得经典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得精髓所在,这就是中国人得血脉与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得大智慧。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得艺术与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得工具”、“中国得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得发展过程时也就是在讲中国文化得

教育哲学作业答案

教育哲学通论 第一章绪论 1、试述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答: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对象,应当是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作为教育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虽然来自教育学,但又高于教育学。教育哲学具有理论性、综合性、批评性等特点。 2、试述教育哲学的研究任务。 答:1.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既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予理论上的阐明;2.对教育史上和当前教育实际中有正义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论;3.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的技术革命的要求,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做出回答,对未来的教育做出科学的预测。 3、教育哲学建立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答:在思想上,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外,在哲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不同的认识论,是培根的经验主义和笛卡儿的理性主义,这两种认识论在教育思想上的反映就是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这两种教育思想直到今天尚有余波。又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变革,第一次给教育这一社会想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教育中一些根本问题。再如,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领域内也发生着新的变化,要求人们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教育哲学走向科学化的关键问题。 2.采用古今中外法。任何科学研究,绝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闭门造车,要采用古今中外法,博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宋儒程颐指出“孟子所以独处于诸儒者,以能眀性也。”[5]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6]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善端,这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7]他把这“四端”扩而充之,就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他认为“四德”是人所本有的,并且是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是人性的固有内容,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8]所以人性就必然是善的,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见,孟子的人性论十分强调“人”与“非人”(禽兽)的区别,在他看来,人与禽兽的相异之处仅有一个:有无仁义等道德。有之,即是“人”;无之,则是“非人”(禽兽)。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性。这表明孟子将人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意义中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他们参加了实践,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前人有意义的理论,并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认得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饭,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我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穷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名不满足于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1、在第一章他具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过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部分还是要变化的,他在这里还揭示了学习这本书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其次还要树立一个创新的思维逻辑,有助于我们了解更深的层面,还有学好哲学可以有助于学好其他科学,提高人们的素质。 方法是多多投入实践。 2、第2章和第3章,作者阐述了他的新的唯物辩证法。 物质:他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每时每刻都是发展的,我们把相对静止和变化不明显的事物称之为静止,它只是相对静止的。他认为什么物质之间都有它的统一,斗争性,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存在联系的,联系有多样性,我们看待事物的发展的时候要用联系的问题看待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也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延伸的过程,联系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区别。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概念:他阐明了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之间的定义就是如果只见区别不在联系,把事物独立看待,即使形而上学,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把事物看作混沌的状态旧叫相对主义,两个之间都是片面的看待问题。 怎样看待问题:我们要整体的看待问题,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是单纯的部分相家就不是组成整体的,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协作达到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他还阐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变化,而偶然性是决定,偶然性只是事物的导火线,他们两个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他还说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就说要联系实际干事,就是实事求是,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 3、认识和实践 我们要具体的了解认识,关键的就是认识本质,本事的认为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的真正内在的东西,它不以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形式上,更要注重内在的东西,不如说怎样审查一个女孩子美不美,我认为要主张从形式和内在方面来看待,形式就是外表美,内在的美大多数包括:内在的素质,性格,文化等等,我还认为认识和实践关系很大,实践队认识有决定作用,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动力就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辩证的理解认识的过程,可能是从部分到整体,也可能是从形式认识到本质,还有可能从片面认识到全面,反正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 实践:实践包括很多种比如有实验,社会实践等等,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历史社会性。实践的作用是可以鉴别理论的真伪,从而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又循环往复的指导实践,所以实践和认识可以

教育哲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填空或选择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 2、亚里士多德著的形而上学的开头一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的本性。” 3、___________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 4、“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 5、黑格尔说:“思维本质就是对当前的直接经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_____________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斯宾塞 8、遵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 9、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10、德性就是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知识。——苏格拉底 11、____的能量是无限的,它在知觉方面像个无底的深。……它能够测度一切,领悟一切”。 12、德国学者卡西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是哲学的最高目标”。 13、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确保目的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保实现目的之手段。 14、马克思说:“形而上学,整个哲学,是概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面的。” 15、____杜威_____指出:教师们应该认识到,他们与农民和工厂劳工一样都是“工人”,因此也就受到“具有经济特权的、人数虽少,但权力很大的阶级”的控制。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和进步“在很大程度?都取决于这个阶级的愿望和计划”。

教育哲学

人的主体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能动性2.自主性3.自为性。 批判主义知识观:1.不确定性2.开放性3.复杂性 审美教育的内涵:1.人格教育,2.情感教育3.艺术教育4.精神教育。 教育价值最终体现的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对需要的满足程度。 文化科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价值即功利价值、认知价值、发展价值和享受价值。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上有关教育价值论述分为两大类即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与非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 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人的主体性: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特性。 教育价值: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就构成了人们的教育价值观。 辨析: 一般哲学:教育是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对) 从人的哲学和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教育对人生价值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人的价值。2.发掘人的潜。3.发挥人的力量。4发展人的个性。 师生之间互为主客体而又自为主客体。(对)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教的活动中教师为主,学生为客。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 学生厌恶,教师厌恶的根本原因,人从本性上是好逸恶劳的。(错)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或者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喜欢劳动和实践的,人在劳动过程中遭受了其他的外界影响发生政变,而产生好逸恶劳,劳动产生了异化,把学习和教学看成了手段工具。 哲学流派 1.浪漫的自然主义教育哲学——卢梭 教育观:“生活的目的乃是为寻求幸福,儿童的幸福是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因此,一切教育都必须是人的教育、自由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任何外部的束缚和压迫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闲暇之余,翻看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 以来,总是感觉它过于高深。没想到,从这本书中,我却寻到了对生活的感悟——中庸之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 标准。细细品味觉得,它对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生活进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略显浮躁的现实社会,我们更需要“中庸”——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 度、适当。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从书中,我真正认识了“中庸”的深意。“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中庸》 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指到的情感最适用于欲望。人的欲望 一旦产生,就会难以控制。当今社会,权势利欲带给我们太多的牵扰,如何使之达到中和, 才是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带给我们的,有苦亦有甜。有苦难的陪衬,幸福才显得无比珍贵。曾经的汶川大 地震,给无数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多少曾经的幸福一刹那化为乌有。这一切令我们痛心 的同时也应给我们这些事外人更多理性的思考…… 中,就是既不纵欲,也不禁欲;中,就是既不轻生厌世,也不贪生失节;中,就是发 了财不要为富不仁,受了穷也不要人穷志短……只有这样,内心才能达到和谐。经历世事的 成人,才能真正明白童年的快乐与珍贵,只有自己将世事看透,才能放眼天下,洒脱自然。 “庸”的意思是普通或平常。每个人每天都要吃要喝。这是人类普通而平常的活动,但 虽普通平常,却非常重要,没有人能离开它。人伦和道德也是如此。吃饭,喝水,维护人伦, 实施道德,都是率性,即为“道”。“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人是有感情的,“喜,怒,哀, 乐”都是人的正常反应。但这种感情的宣泄也要有所尺度: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 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怒。 身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中,真正让自己的内心和谐,我们就要保持 一颗平常心,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只有在这样 和谐的环境中,万事万物才能平等共存,生活才能井然有序。 如此看来,中庸之道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成功更为重要。它是一种 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新时代的教师更需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 生活中,我们亦会用到“中庸”。“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我们的生活圈 里,每一个人的素质不一样,看问题的深度也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 也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更是有天壤之别,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之类的话语。在家庭中,大家要相互理解,容忍别人,这样家庭才可 以和睦。朋友之间,大家要相互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定要把握交友的度。有一天释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