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沁园春·雪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4.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的精练优美。

5.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6.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部分段落: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作,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乎,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绝不是吹捧,因为它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词的代表作。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诵。

教师示范:虽然历史的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象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

我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全诗,师生共评。

2.品读前三句:

(1)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写情态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3.品读分写部分:

(1)“望”所统领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2)品读描写长城、黄河的几句:

①“惟余莽莽”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②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③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风凛冽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④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偶。

(3)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①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偶、比喻、拟人。

②诗人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头头白象在奔驰?

明确: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头头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4)在“长城”“大河”与群山、高原的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4.品读最后三句:

(1)“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等到。

(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是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艳丽动人。

四、梳理总结

总结这首词的思路与写作手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1)修辞手法小结:

明确: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明确: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表达方式的特点。

(3)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4)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的内容

背诵这首词。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下阕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被祖国的壮丽山河所倾倒之情。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明确: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字才华,这里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明确: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怎样理解“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更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这一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议论,由上阕之景而产生感想,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内精读作业。

沁园春·雪??????????上阕写景??????????总写雪景:意境壮阔具体实景:动静结合想象虚景:艳丽多姿江山多娇下阕论史??????

????评古:短于文治论今:风流人物英雄折腰热爱祖国山河歌颂当代英雄

2 我爱这土地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的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

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

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即是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势单力薄的鸟儿,也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还要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

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止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仍是“鸟”对土地执著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揭示全诗主旨。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总结收获与疑问

(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五、课外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结合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3乡愁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注意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诵。

2.理解诗歌的三个特点: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怀亲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4.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注意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

2.激发思维: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3.导入新课:其实,现当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乡愁》。(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跟随老师背诵《静夜思》,感受诗人“怀乡的愁思”。

2.思考回忆。背诵表达乡愁的古代诗句,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进入新课学习。

二、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

1.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在小组内大声朗诵课文,熟悉诗歌内容,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低缓深沉?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3)老师作示范朗读。

学生活动

1.听教师介绍作者,记录重要信息,了解作者的创作契机。

2.在教师指导下朗读感知课文。

(1)在小组内朗诵课文。互相探究,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并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这是一首感情低缓深沉的诗歌,朗诵这首忧郁深沉的诗,应注意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能直读长句。

(3)学生听读并感受情感的抒发。

三、品味鉴赏

教师活动

1.诗歌音乐美的赏析。指导学生欣赏这首诗歌的音乐性。我们都知道,古诗讲究押韵,所以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现代诗又如何呢?你在朗读的时候感觉是否顺口?想想看,原因是什么?(四人一组讨论)

明确:(1)同类型的词语反复出现:量词、叠词、时间词、方位词等。

(2)“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头”的句式采用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3)诗歌中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整齐、对应,情感递进富于变化的节奏。

2.指导学生思考诗歌节与节之间的异同,理解诗歌的结构美。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离愁。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

后来啊(中年)——丧母哀愁。

而现在(老年)——思乡浓愁。

3.指导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体味诗歌的音乐美与结构美。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诵课文,体味这首诗的音乐性。以小组形式共同探讨这首诗的音韵特点,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谈对诗歌音韵方面的探究结果。

2.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思考:(1)全诗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所呈现出的整体美;(2)诗歌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来构筑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集中抒发了诗人身在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体会诗歌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及个人思乡之情到家国之思逐层推进的结构。

3.大声朗诵课文,体味诗歌的音乐美与结构美。

四、诱思导学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绘画美(即诗歌的意象美)。诗歌把乡愁形象化地投射于哪些事物?这些事物都具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引发离情别感,托物寄情。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2.总结:运用可感、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这就是诗歌的绘画美,也就是意象创造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

1.独立思考,然后参与全班性的讨论。有关诗歌意象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2.小组研读诗句的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在诵读中感受到了这首现代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同时也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对亲人的浓烈思念之情。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后来——坟墓——母子死别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普遍的家国之思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一句爱的赞颂

1.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蕴,初步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在美感。

2.学习新诗的一些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1.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馨的、富有情意的意象。

2.诗歌独具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

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文学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

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加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这首诗发表在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

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了解一些;一说是为儿子梁

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三、深情诵读

1.播放周涛朗诵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同学们认真地听,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深情,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2.老师指导朗读,要求体会诗歌饱含的深情意蕴。

同学们,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同学们有没有谁愿意在大家面前朗诵一下呢?(学生朗诵后,教师可做适当纠正,重点在停顿、重音上给学生示范)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分组讨论一下,交流读完后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整体鉴赏

提示:我国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写春天来表达深情的诗作可以说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诗词,谁能说一下?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诗人在标题中把“你”比做“人间的四月天”,她还用多个“你是……”来赞美。大家分析一下,这些喻指(“那轻,那娉婷”……)分别有什么含义?它们与“人间的四月天”有什么样的关联?

在诗人眼中,四月是“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是“黄昏吹着风的软”;是“星子在无意中闪”;是“细雨点洒在花前”……

同学们充分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苏的景象。黄昏来临后,温凉的夜趁着这样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妩媚。三两点星光有意无意地闪着,和花园里微微舞动的花朵对语,一如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轻盈而柔美,多姿而带着鲜艳。圆月升起,天真而庄重地说着“你”的郑重和纯净。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也如杜甫笔下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亦如杜审言笔下的春景:

。”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那鹅黄,是初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诗人用了重重叠叠的比喻和意象,将四月的活泼与清丽完美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诗人选用的意象既具古典特色,又有现代气息,通过接踵而来的意象将诗人的情思表达得轻灵而又深沉。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形式上具备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1926年)中提出的“三美”说(“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和“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等风貌。

这首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分别让同学们来讨论诗中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交流小结:

(1)音乐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历来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它浓郁的节奏音乐美。在这首三行诗中,诗人不但注重押韵,而且时而故意进行一些“陌生化”的断句,使大家读来充满阻断感,不由自主地放慢节奏,更利于诗人自我感受的传达。

(2)绘画美。

通过那些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诗的绘画美表现得一览无余。“春的光艳、黄昏、鲜妍的百花、雪后的鹅黄、初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各种鲜、亮、美、静的色彩交汇,加之于“轻灵的风、柔软的烟、闪动的星子、绵绵的细雨”,将四月里轻风拂面、湖面夕阳、云烟笼纱、雨润万物、生命喜悦等一系列美好画面用诗的形式跳跃于字里行间。

(3)建筑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共分为五段,每段以三行来描写,通过字数与句式的变换,达到了动态上的平衡。这首诗的建筑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豆腐块”式的美,而是一种形式与情感的高度结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三)课堂总结。

全诗以温馨舒缓的笔调细细地描绘了一幅四月天的风景,诗里飘散着一种淡淡花香般春末夏初的韵律,很暖很舒服。

首先是景,四月的时令里,黄昏时分星子悄悄密集,周遭景色里有轻风,有细雨,有百花,还有云烟。细雨花前,风动云烟,花开千树,梁燕微喃。这般美景本是天成,经徽因的刻画来得更真切,好似马上就要跃出纸面。

其次是情,灵动与轻盈的风景,融融一春的烂漫与幸福。春风一夜花唱响,自由迷恋飞翔。有些飘逸,同时也是温情四溢。字里行间诠释着爱与希望,点点滴滴闪烁着春的光芒。

结束语:今天我们学习了林徽因的代表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可以说这是一首非常美妙的诗歌。我们每每读到这首诗,都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心情,然后满满都是暖暖的感动。

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别具一格。读她的作品就像和她谈话,就像置身她的沙龙,美妙又雅致。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让四月天带给我们永恒的春天,让四月天在我们心中留下最好的记忆,纪念这四季中最美好的四月天。

五、课外拓展

课后阅读一些林徽因的传记。比如:陈学勇的《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张清平的《林徽因传》,还有《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林徽因寻真》等。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内涵与主题―→友情诗?亲子诗?

意象与韵味―→?

????重重叠叠的比喻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 特色与手法―→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5 我 看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体会作者由自然的激发而生出的愿望,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1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介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朗读提示:

1.字音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2.把握节奏和停顿,可在诗中用“/”标出。

3.注意重音,突出关键词,可用“·”标出。

4.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品读,体会意象

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让我们对以前学过的有关诗歌的知识复习一遍,有人说要读懂一首诗歌,就得领会诗歌的意境,要领会诗歌的意境,就必须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解意象,品意境是解读诗的关键。比如《诗经·小雅·采薇》中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同学们能读出这句诗里面描绘了一种什么意境?意象是什么吗?

师: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哀婉凄切的别离画面。征夫出征能不能回,又何时能回,实在是前途难卜。出征时正值春天,道旁杨柳随风飘扬,还有亲人送行,在这样的时候离开家乡,可见征夫的心情是何等哀婉凄切。这句诗歌的意象是“杨柳”。

提问:穆旦在这首诗歌里也不乏对自然景色浓墨重彩的描绘,同学们说说这首诗通过意象来表现意境最突出的是哪几节。

重点品读一、二节。说说“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明确:这首诗的一、二节是平行的结构,反复渲染和谐的气氛,婉转抒情的语气与作者视线投射柔和的弧度是相称的,“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图画:

揉过青草的春风——春风荡起了远水的绿潮;飞鸟吸入晴空——流云沉醉了大地。意象间宽松而又有呼应,造成一种回旋往复、低回不去的情致。春风、青草、远水和飞鸟、流云、大地两组结构中,所有的意象不仅具有类似感受,且都仿佛要融入对方,不管空间上的差异,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包容、眷顾着对方。

诗中声音的紧扣呼应,最大程度补足了这种静观和谐,例如“揉”和“首”,“向”和“荡”,“草”和“潮”,“翼”和“吸”,“里”和“地”的押韵和“低首又低首”,“慢慢”,“静静”等叠字的点缀。

这首诗是穆旦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作品,在抒情和造句上都是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的气味,诗里表现出宁静的心态和齐整的段落句式。

四、赏读,领会情感

1.提问:赏读——诗的第三、四节,说说诗中的“你”是指什么。诗中“我”与“你”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最后一节中的哪些诗句中直接表现出来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