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一解释下列概念:

1 企业制度

①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部工人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工人与企业家之间、企

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②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中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反映了企

业的所有制性质。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产权制度的表现和实现形式。

2 虚拟企业

①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经济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

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②虚拟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型虚拟企业(如亚马逊网上书店)、品牌型虚拟企业(如耐克)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如Wintel)。

3 利益相关者

①利益相关者就是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②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社会和企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

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力要求的,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

政府等。

③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决策时要考虑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老师说这题比较陈旧了,但我觉得还是随便看看好。)

1 从生产力方面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企业技术组织形式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也逐步形成了从个人业主制向公司制和其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企业制度的过渡。

2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资本主义企业是以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②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

③资本主义制度的分配规律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三为什么说"两权分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P172)

"两权分离"即股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意味着股东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力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控制力已经不存在了。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索取企业的剩余利润仍然是资本的本性。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所有权形成了对经营权的直接控制和间

接控制。直接控制就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选举权和投票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间接控制就是通过外部竞争性的经历市场、产

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约束和对经营绩效的评价。在这种制度安排中,私人所有权仍然是构成公司中所有者对经

营者激励或约束的重要基础。

四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1 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即企业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和控制的多层级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结构。这是因为:

①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快速传递和共享,过去用于传递信息和命令的中间环节变得多余了。

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基于网络的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传统的中层经理的组织和协调功能已经被计算机网络所代

替。

③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要求企业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要求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

发生改变。

2 企业组织的小型化:

这是因为企业规模的过度扩张往往会降低组织效率,也就是降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 虚拟企业的出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创新周期的缩短和个性化的需要,一个企业必须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不是像过

去那样把各个环节的业务都做完。在这种形势下,将单个企业的优势以比较灵活的方式结合起来,建立比较松散、动态的跨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主要有网络型、品牌型和联盟型三种。

五、为什么说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P180)

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

2.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特别是通过垄断价格的形式获得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

中雇用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占有的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

部分剩余价值。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表现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成为经常和一般的现象,国家的经济职能已

经和市场机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和保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战后的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凯恩斯主义:(一般不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节的理论基础。

5.国家干预:(一般不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政策措施为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广泛调节。

主要措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二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注意一下)

1 垄断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电气化、石油加工、钢铁冶炼、自动装配流水线等一系列技术革命成果的涌现,形成了一些具有规模收

益递增效应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对垄断的形成提出了客观要求。

2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自然而然的引起了垄断:

因为少数垄断企业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对产量和价格进行控制以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正是由于企业规模的巨大限制了资本在部门内

和部门间的自由转移,压制了竞争,从而产生了垄断的趋势。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形式?(不会考!)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②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二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一样的,都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①国有企业从表面看是国有的,但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整个垄断资本家阶层服务的。

②国私共有合营企业的实质是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它们

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④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对私人垄断资本有利是十分明显的。

四资本主义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重点!)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有:

1 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所谓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

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

2 市场运行主体的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

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3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

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惯性,在供求已经平衡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而在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却可能会继续收缩。这些都将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

4 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

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5 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

①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②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

④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五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重点!)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1 财政政策:

指通过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

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2 货币政策:

指由国家银行或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促进

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 产业政策:

即国家通过确定扶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政策。

4 收入政策:

是指通过控制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收入政策的主要形式有:

①工资--价格指导线。

②实现工资--物价管制。

④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采取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重点!)

国家干预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①使再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经济危机的时间缩短,程度减轻。

②有利于协调部门比例、改进地区结构、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改善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和弱点。

③可以集中大量资金投入科研和新产业,促进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

④利用巨额投资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⑤可以建立和发展数额巨大的国有经济,弥补私人垄断资本的缺陷。

⑥组织参与兴办一些投资达、风险大、利润无保障的事业,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⑦利用经济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方向进行调节,对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加p209最后一段要点

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般不考)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按含金量与美元挂钩,市场

汇率波动若超过一定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进行干预等。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

①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

②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

③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

⑤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

⑥世界各国在全人类共同关系的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增强等。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1 生产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分工从传统的垂直型向水平型的过渡。

2 贸易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其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3 金融的全球化。表现在:

①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②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

③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其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3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①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自从资本主义来到世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相

伴随的。

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曾被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战后的胜利国建立了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国都在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减少各种限额,逐渐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程度更高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

③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并在其后逐渐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具体

来讲,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⑵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⑶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赖以存在的资源配置机制。

四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有什么影响?

1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获得好处。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好处。

也就是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小的成本。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

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潜在机会,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吸引技术和资本,接手外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

②发展中国际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③发展中国家还可以从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中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目前的国际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

国家政策协调的结果,大多数的国际规则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利,或者干脆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出来要求发展中国家接受和服从的。此外,全球化还给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如:资本流动的冲击,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冲击,以及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等。

四、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p229)

五、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p233)

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解释下列概念:

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于资本需求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的过剩人口。这种

过剩人口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值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省原因:资本

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特有的人口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存在3

种形式:流动的相对人口过剩、潜在的相对人口过剩、停滞的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指与资本主义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

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一方面剩余商品堆积,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信用关系破坏;另一方面劳动群众感到

生活必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以得到满足。产生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原始积累为今后资本积累定下坚实基础-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同时

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深,需要一个解决方式- 随着矛盾加深资本社会内部进行自我完善、扬弃等缓和矛盾但是只是局

部调整,其趋势必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即重建个人所有制。

1 创造性毁灭

创新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为资本家带来超额利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种

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被有的经济学家称作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2 再生产周期(重点!)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称为一个再生产周期,一般情况下,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二、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p236)

三、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四、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1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因为相对

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构和条件,这是因为:

①相对人口过剩可以调节和满足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内资本对劳动力的不同需要。

②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界限的需要之内。

2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

形式:

①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之间的矛盾。

②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③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还会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五、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p246)

六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重点!)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

本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p253)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

所代替并不时一种臆想,而是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道路,从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

的精神财富

战时共产主义:也称'军事共产主义'。苏联1918-1920年在外国干预和国内战争时期所采取的一项战时经济政策。其

主要措施:(1)(2)(3)(4)(5)(p267)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建立城乡经济关系,发展

经济的错设。列宁:"通过市场和商品交换,使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再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把它们引向

社会主义道路"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p263)

三、怎样理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老师说是重点!)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要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多,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种种

形式的武力进攻和和平渗透。这种态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2 内部落后经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就落后的经济

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旧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充满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即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它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依然是非常艰巨复杂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4 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制度

的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

二谈谈对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理解。(重点!)

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

1 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生产力

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不断发展并最终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2 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要建立公有制,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3 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而决定。

4 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

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五、试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p273)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济得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样一个脱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

来。但要注意: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并不时主体与并存的关系。

二、为什么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四、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如何实行这样的制度?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

一解释下列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式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6点:规范

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要素市场

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

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

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

2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参见政治教材)

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

②是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的。

④发展的方向服从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三、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四、谈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道路的认识。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解释下列概念:

1 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从两个方

面衡量:一是产值的部门构成,二是劳动力的部门构成。

4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

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二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1 经济增长的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

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2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①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③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⑴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

⑵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

⑶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

⑷制度或体制。

⑸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其意义。(p355)

四、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 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称为经济增长方式。

2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类型:

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两种增长方式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单纯的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低下;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较高。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只能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在我

国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是:

①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

③设备利用率低,工业流程落后。

④单纯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①发展科技:

⑴科技进步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进步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解决科技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一方面是形成独立的高科技产业群,另一方面是以高新技术成果对广大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

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②大力发展教育:

⑴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⑵在体制上解决好教育投资收益的归属和投资者长期行为问题。措施主要有:

ⅰ教育投资的主体要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主体转向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办教育多元主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

ⅱ为了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带来更大的效益,必须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投资的有效配置。

ⅲ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

五、为什么要实行自主创新?(p365)

六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1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各产业间能协调发展,并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产

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着产业内部综合生产率水平、技术结构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

2 我国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有效的调节机制,

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 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体措施有:

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②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③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①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

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七试论我国城市化道路。(书后习题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p371)

1 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是:现代部门集中在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城市化方向一致。

3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情况则不同,我国城市劳动力剩余相当严重,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再大量流向城市,必然同城市本身的劳

动力剩余产生尖锐矛盾,因此,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4 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现状还有自己的特点:

①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又有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

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

②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顺序也是灵活的。就我国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同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

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最大。

③要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④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是什么?(重点!)

1 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的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的基本

国策之一。

2 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有:

①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③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3 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其次是国际价格与国际价值理论。

二、如何抓住入市机遇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

一解释下列概念:

1 宏观调控

①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需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

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②宏观调控的基本需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 财政政策

①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它由

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组成。

②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的作用和方向,可将其划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平衡性财政政策。

③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等。

3 货币政策

①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手段,来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

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②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衡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③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手段等。

4 收入分配政策

①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它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

等。

②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

③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有哪些?(p404)

三简述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等于3道题!)

1 宏观调控的模式:

主要有两种: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市场经济模式。前者的特征和危害不再赘述。后者的特征有:

①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②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③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④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

2 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发展快的就尽

量快

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搞好综合平衡,重视比例协调,讲求效益,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

②增加就业:

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

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多种就业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③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确切的说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这是国民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物价总水平稳定的主要标志是:零售商品物价总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职工生活

费用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入、流出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对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具有

重要影响。应结合国内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状况,调控好国际收支的规模和结构,以保持国内总需求和国际收支的综合平衡。

3 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政策:

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于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经济

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结合不同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

态势科学而灵活地运用这些政策。

②经济计划:

经济计划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计划的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计划主要

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

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③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定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政府行为的规范,保证社会生产和

流通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政府还可通过经济司法,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行政手段主要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和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

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手段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也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必须谨慎使用。

四、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p419)

五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书上要求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实际)

1 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

①从总供求看,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90年代后半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②从结构看,失衡问题突出。

2 政府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的财政、货币手段的分析:

①财政手段。90年代前半期,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98年起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②货币政策。97年前需求过旺,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97年后需求不足,采取了稳健货币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