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少数民族史

中国少数民族史

中国少数民族史
中国少数民族史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与教学、在相关行政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热爱中华文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居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2、培养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教学以及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适合在高校、文博、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着。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导师:李伟、闵文义、陈旭、杨蕤等。本方向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变迁、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区域民族关系等为研究重点。

2、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导师:丁明俊、丁万录等。本方向以回族研究为重点,包括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族世俗文化、回族教育、回族社会变迁等内容。

三、学制和学分

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及导师向文史学院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经过研究生处报学校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半年至1年。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自(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依据《北方民族大学关于制定和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规定》,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至少35学分才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

四、课程设置

1、课程构成

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共同基础课、研究方向课;非学位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的补修课程。专业共同基础课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设置,以夯实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研究方向课体现专业差异,增加研究生专门知识;选修课程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2、课程学时和学分

(1)公共课(11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文),54学时,3学分;

研究生外语,144学时,6学分。

(2)专业共同基础课(6学分):

中国史通论(上),54学时,3学分;

中国史通论(下),54学时,3学分。(3)研究方向课(9学分):

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史,54学时,3学分;

北方少数民族史史料学,54学时,3学分;

民族史学的理论与方法,54学时,3学分。

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方向:

中国回族史,54学时,3学分;

民族学概论,54学时,3学分;

伊斯兰教史,54学时,3学分。

(4)选修课(选修4门,8学分):

国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36学时,2学分;

西北历史地理,36学时,2学分;

回族社区研究,36学时,2学分;

元明清史专题,36学时,2学分;

中外关系史,36学时,2学分;

社会调查方法,36学时,2学分;

西夏学研究,36学时,2学分;

民族社会学,36学时,2学分;

历史人类学,36学时,2学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概要,36学时,2学分;

藏族史(或藏传佛教史),36学时,2学分;

维吾尔族史,36学时,2学分;

蒙古族史,36学时,2学分;

西方汉学研究与文献导读(英汉对照),36学时,2学分;

3、教学大纲

所有学位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公共课教学大纲必须按开课要求,经文史学院历史系审查,报研究生处备案。专业课(含专业共同基础课、研究方向课、专业选修课)教学大纲须经专业导师组审查,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没有教学大纲或教学大纲不合要求的课程,不能列入课程教学计划。

4、课程考核方式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按百分制标准,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70分以上(含70分),非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60分以上(含60分)。对于学位课程,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不及格者可以重修或改修其它选修课程。

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在二年级下学期中期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一次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在内的全面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五、教学实践环节

本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和参加学术活动等。

教学实践,要求学生为导师或导师组教师所任一门相关课程担任全程助教,并主讲至少6课时,计2学分;

社会调查,学生参与导师、导师组成员的科研项目或为完成学位论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学术目的专项课题田野调查,总计调研时间在10天以上或完成一万字的调研报告,计2学分;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组织和参与学术讨论、作小型学术报告等,须至少参加6次,计2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由导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应对选题有较高的学术把握,以便于指导。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依学校研究生处格式填写,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前半段(每年3-5月)由导师组与文史学院联合组织进行开题报告答辩工作,未通过者须在两个月内再次进行答辩。

学生论文撰写过程由导师负责指导和检查。学位论文在答辩前一个月应装订成册并送交文史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以便及时转送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由两位专家组成,校外一人,校内一人;具体评阅人由导师组商定,须选副教授以上有造诣的专家。

学位论文答辩在学生三年级第二学期(4-5月)进行。答辩组专家由导师组研究确定,一般由5-7人组成,至少须有一位外校专家;答辩组主席由导师组商定,负责答辩程序顺利进行;答辩过程中,评阅专家为主提问及质疑人,亦为点评人;为确保公正,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无补充、解释、投票权;答辩通过与否应在全场答辩结束后,由主席公布。答辩未通过者,由导师组商定后续措施,并报文史学院与研究生处决定。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学生在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的同时,必须提交一篇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否则,不予受理答辩申请。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共同培养的方式。采用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与硕士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多数课程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方式进行,学生应认真阅读导师组和导师指定的书目,按时完成读书报告、学术评论、学年论文等作业。在此基础上,应努力扩大阅读范围,建构良好的专业基础。学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在研究实践中提高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1、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地点:1、三栋教学楼一楼两个楼梯口、二栋教学楼一楼、男女生宿舍一楼、食堂门口张贴哈尼海报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中国历史上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拓跋珪于太初元年(386)称王,初称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结束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传17帝,历171年。天兴元年(398)称帝,都平城。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南、陕西、内蒙古的大部,辽宁、安徽、江苏、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国南端一部分。后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迁都洛阳,加速鲜卑族汉化及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改拓跋氏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北魏亡。?? ??东魏(534年~550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传1帝,历17年。 ????西魏(535年~556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传3帝,历22年。 ????北齐(550年~577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废东魏帝自立,都邺城,国号齐,史称北齐,传6帝,历18年。?? ??北周(557年~581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觉称天王,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传5帝,历25年。???? 辽朝(916年~1125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契丹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历时210年,传9帝。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907年耶律阿保机为契丹酋长。916年,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做了皇帝,辽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947年改皇都为上京,1007年迁都至中京道大定府。“辽”的疆域的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至蒙古国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是当时统治中国北方与宋朝对峙的一个王朝。“辽”最初建国时,国号为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其间于983年至1066年间曾重称“契丹”。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历经9位帝王,1125年(辽保大五年)灭于金。???? 金朝(1115年~1234年),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国号“大金”;“金”建于1115年,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开兴二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共经历10位帝王。???? 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与教学、在相关行政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热爱中华文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居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2、培养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教学以及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适合在高校、文博、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着。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导师:李伟、闵文义、陈旭、杨蕤等。本方向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变迁、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区域民族关系等为研究重点。 2、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导师:丁明俊、丁万录等。本方向以回族研究为重点,包括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族世俗文化、回族教育、回族社会变迁等内容。 三、学制和学分 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及导师向文史学院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经过研究生处报学校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半年至1年。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自(2007年9月

少数民族史

少数民族史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与教学、在相关行政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热爱中华文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居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2、培养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教学以及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适合在高校、文博、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着。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导师:李伟、闵文义、陈旭、杨蕤等。本方向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变迁、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区域民族关系等为研究重点。

2、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导师:丁明俊、丁万录等。本方向以回族研究为重点,包括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族世俗文化、回族教育、回族社会变迁等内容。 三、学制和学分 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及导师向文史学院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经过研究生处报学校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半年至1年。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自(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依据《北方民族大学关于制定和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规定》,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至少35学分才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 四、课程设置 1、课程构成 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共同基础课、研究方向课;非学位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的补修课程。专业共同基础课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设置,以夯实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研究方向课体现专业差异,增加研究生专门知识;选修课程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2、课程学时和学分 (1)公共课(11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文),54学时,3学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

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正确的答案是“对”。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民族问题表现形式是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着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并不发生在、存在于民族内部。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采取了实际生活中的贯彻和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再教育,注意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正确的答案是“对”。 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正确答案是:18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个国家接壤。 正确答案是:10多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根本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自治权的行使 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正确答案是:64%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个。 正确答案是:155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个。

少数民族文化(配图)

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服饰文化 段艳冰 2013.11 【少数民族简介】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 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满族过 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 的是旗袍。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 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男子穿 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维吾尔族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褂子,外系腰带。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 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 居区。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 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 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 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宁夏为主要聚居区。男子多带小 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壮族 人口最多的民族,主 治区。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 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 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 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 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的贡献。 服饰

专题总复习(一)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历史高考备专题总复习(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一、知识归纳 1、匈奴族(1)先秦:①祖先:北狄(蒙古高原一带)。②以畜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3世纪广泛使用铁 器。③战国: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 (2)秦汉时期:①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奴隶制国家)。②西汉初期,汉匈和亲(被动和亲)。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攻匈奴,匈奴被迫迁徙漠北。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其它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或西迁。④西汉元帝,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四十多年和睦相处。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⑥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①汉朝时期,(西域位于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②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西域诸国回访。③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④东汉初年,西域各国重被匈奴控制。⑤东汉明帝时期,班超担任西域都护。 3、突厥族 (1)南北朝: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统一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突厥是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2)隋唐:①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②隋末东突厥南扰。③唐朝贞观初期,唐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并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④西突厥在隋唐之交控制天山以南,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⑤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⑥唐高宗,西突厥灭亡。⑦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4、维吾尔族(1)隋唐:①祖先:回纥,7世纪初,受突厥汗国奴役。②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 府都督。③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④安史之乱期间助唐平叛,自唐肃宗 始与唐和亲。⑤8世纪后期,回纥改为回鹘。⑥9世纪中期,回鹘瓦解。西迁(新疆,维吾尔族); (甘肃,裕固族);有的西迁至中亚地区。 (2)宋元:元朝称畏兀儿。(3)明清:清称回部,1757年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 5、女真族(满族) (1)隋唐:祖先是唐朝时期的黑水靺鞨。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版图。 (2)宋元:①两宋称女真。居住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②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受辽的统治。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度,1125年与北宋联合灭辽。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③与南宋 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34年蒙古灭金。④辽金时期黄河流域的女真人不断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明清:①明初期,东北建州等部归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②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③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④1644年清军入关,经20多年战争, 基本统一全国。 6、契丹族(1)隋唐:居辽河上游。唐末开始农耕生活。 (2)宋元:①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并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② 916年建契丹国。后改为辽。 ③创制契丹文字,实行“蕃汉分治”。④1005年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⑤1125 年,辽被金灭。⑥元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7、藏族 (1)隋唐:①祖先:吐蕃。②战国到东汉,西羌陆续进入西藏地区与当地的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仿照唐朝官制,创制了吐蕃文字。③唐太宗,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必请唐天子“册命”。④8世纪初,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⑤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2)宋元: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征收赋税,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明清:①明称西藏为乌斯藏,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②清朝时顺治和康熙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设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2.学时学分:40学时 3.开课对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4.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三、课程各章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总体要求】 本课程教学,总体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观察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民族问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各章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要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新中国历代领 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个特征的理论;掌握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深 入领会中央提出的“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的论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一、解释题(要求只答要点,无需论述。每题5分,共20分。) l、民族 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 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答: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 答: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要求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错误) 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对) 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错误) 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错误) 三、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三题选做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答:(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 (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 (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 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答:(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 (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 (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答:(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与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3)是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和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4)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目前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

浅谈少数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8011254.html, 浅谈少数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 作者:李璐言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唯一一个文明发展进程没有遭受重大破坏的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 各民族政权内部稳定和向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想文化;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58-02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正是以文化为纽带,以法律为保证,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 一、思想文化方面:丰富儒学思想意蕴与共同缔造大一统 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形成的。每一个民族都对我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创造和表现形式丰富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凝聚、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颗明珠,并且作为特殊的思想和文化纽带,维系和托动着各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的发展,使得各民族间长期相互融合、密切交流、长期依存、不可分离。 (一)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儒学的思想意蕴 儒学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密切关系是双向的,即儒学对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对儒学的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1. 促进了儒学的流传 纵观儒学思想发展史,它之所以能不断演化、发展,原因有多种,自身的或外在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但各兄弟民族在儒学流传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功不可没。少数民族在儒学流传中的作用是指其传播、提倡儒家文化、崇孔读经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思想家传播、宣扬并阐发儒学思想,如办学授徒宣讲儒家经传,翻译、注释儒家典籍,著书立说阐发儒家思想,乃至将儒学思想融汇于乡规民约、宗谱家训之中;二是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传播、崇尚、提倡,主要是汉朝以后少数民族陆续建立的政权,其存在期间统治阶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摘要)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是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第2本少数民族文化蓝皮书,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书主体部分由“总报告”、“年度专稿”、“年度主题”、“年度聚焦”、“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国外经验”组成。 “年度专稿”收录了3篇国内知名学者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理论研究重大问题的文章。“年度主题”收录了关于“促进新疆稳定发展和的文化建设策略”这一主题的6篇研究报告。“年度聚焦”收录了关于新疆地区双语教育和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研究的专题性论文。“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等栏目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内优秀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所进行的专业性的深入研究。“国外经验”收录了中国学者对国外相关经验的研究。 由“总课题组”撰写的“总报告”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总报告”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社福祉,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促进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以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取得要成果。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加大。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东风工程、春雨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迈上新阶梯。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和现代传媒事业稳步推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取得新突破。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成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重要突破,跨上新阶梯。 “总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迎来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机遇。首先,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政策红利”必将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繁荣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面貌将焕然一新。再次,全面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自觉的战略性选择,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推动力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此后的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一部分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割据政权,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成为统治民族,他们都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的汉民族也始终同少数民族在对抗中发展,在对抗、战争中融合,有的少数民族在同汉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斗争中失败,直至融合到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中而消失,如契丹民族等;也有的则是在融合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2007-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目录 序 暂缺 总报告 1修改中 宏观视野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戴红亮陈敏 中国少数民族报刊的历史与现状………………………………………………白润生马明辉2006年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发展综述………………………………………… 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课题组范小青汪露执笔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与抢救……………………………………………………………李晓东 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潘守永宋新潮 专家论坛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祁庆富 抢救民族文物 ——当前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点…………………………………………………宋兆麟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柏贵喜 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的跨国申报与保护…………………………………………刘新和 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徐平张群

全球化场景中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思考 ——兼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陈烨 区域报告 湖北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报告……………………………………………………………段超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现状与保护…………………………………………………杨海涛 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人力资源对策………………………………………王克松岑林 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马成富 侗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刘宗碧 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 国家民委文宣司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项目组 王建民张海洋贾仲益执笔鄂伦春人的文化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查项目东北地区调查组 卡丽娜执笔云南芒景村布朗族茶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查项目布朗族调查组 张晓琼执笔赫哲族文化与自然、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高 鑫 城市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 ——以广西百色市壮族为例…………………………………………………………韦东超麦西莱甫文化变迁……………………………………………………………艾娣雅·买买提 如何保护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方李莉湘西凤凰古城八大旅游景点经营权有偿转让调查报告………………………………向春玲 从民间跳向市场的西藏拉孜堆谐 ——拉孜县农民艺术团调查报告…………………………………………曲立娜谷家荣金秀瑶族艺术团的改革与旅游资源开发……………………………………李海峰包路芳 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以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大庄村为例……………………………鄂崇荣毕艳君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大全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大全 一匈奴之属 西戎 1.义渠氏 2.公孙氏 3.鸟氏 匈奴 1.挛鞮氏(虚连鞮氏) 2.呼延氏(呼衍氏、胡掖氏、呼氏) 3.须卜氏(卜氏) 4.兰氏(乌洛兰氏) 5.丘林氏(乔氏) 6.隆氏 7.唯徐氏 8.仆氏 9.范氏 10.赵氏 11.乘氏 12.王氏 13.郝氏 14.高氏 15.滹毒氏 16.昆氏(浑氏) 17.乌氏 18.稠氏 19.复氏 20.伊氏 21.次氏 22.渠氏(沮渠氏,且渠氏、大且渠氏) 23.董氏 24.驹氏 25.成氏 26.先氏 27.韩氏 28.当于氏 29.郎氏 30.栗藉氏 31.奥鞬氏

32.尸逐氏 33.贺赖氏(贺兰氏、贺氏) 34.宇文氏 35.张氏 36.郭氏 37.陈氏 38.綦母氏 39.靳氏 40.都氏 41.马氏 42.李氏 43.冯氏 44.麻氏 45.曹氏 46.赫连氏(铁弗氏、铁伐氏、弗氏、杜氏) 47.费连氏(费氏) 48.破六韩氏(破落汗氏、破六汗氏、潘六奚氏、步六汗氏、韩氏) 49.万俟氏 50.薛氏 51.诺护氏 52.贺略氏 53.何奈氏 屠各 1.金氏 2.梁氏(拔列兰氏) 3.刘氏 4.独孤氏(刘氏) 5.路氏 6.毕氏 7.姚氏 8.郁氏 9.黄氏 10.隗氏 稽胡 1.贺遂氏(贺悦氏、忤城氏、贺术氏) 2.伏氏 3.卢水胡 4.治氏 5.封氏 6.兰氏

8.盖氏(盖楼氏) 9.盂氏 二、鲜卑、乌桓、东裔之属 鲜卑 慕容部 1.慕容氏 2.慕舆氏 3.豆卢氏(吐伏卢氏、卢氏) 4.默容氏(怡氏) 5.悦氏 6.孙氏 7.佟氏(冬氏) 8.淑氏 9.丁氏 10.卫氏 11.宿勤氏 12.乙那楼氏(乙那娄氏、一那蒌氏、蒌氏) 13.可足浑氏(可朱浑氏、渴烛浑氏、渴烛氏、朱氏) 14.仇尼氏 15.徒何氏 16.若久氏 17.晵氏 18.谷会氏(会氏) 19.攸氏 20.市氏 21.斛谷氏 22.素和氏(和氏) 23.莫那娄氏(末那娄、末那楼、莫氏) 乞伏部 1.斯引氏 2.出连氏 3.武群氏(武都氏) 4.密贵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 名词解释: 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 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2.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 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其本质特征是民族平等(基石)、民族团结(主线)、民族互助(条件)、民族和谐(本质)。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权利、利益的平等。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民族互助是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4.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是什么? 答: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一方面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其他民族要尊重这种自由和国家保障这种自由。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 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