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偏倚与交互作用

偏倚与交互作用

偏倚与交互作用
偏倚与交互作用

第八章偏倚与交互作用

第一节偏倚的概念

临床研究中,研究结果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偏离真实情况,这种偏离我们称之为误差(error)。虽然要在研究工作中完全避免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对于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我们要在临床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尽量加以控制和预防,以使研究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临床研究中误差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随机误差(random error);一类是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是由于抽样误差所引起的,其大小可以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估计,但没有方向性,也就是说,这种误差的存在使研究结果随机的高于或小于真值;系统误差即偏倚(bias),是指研究结果系统的偏离了真实情况。与随机误差不同,偏倚的存在总是造成研究结果或高于真值或低于真值,因而具有方向性。由于在研究工作中定量的估计偏倚的大小很困难,而确定偏倚的方向却相对较容易。当偏倚使研究结果高于真值时,称之为正偏倚,反之,偏倚使研究结果低于真值时,称之为负偏倚。

第二节偏倚在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临床研究中的不少结果可重复性较低,实用性差。造成这种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研究工作中大量偏倚的存在。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加上双盲的观察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已知和未知的偏倚的影响,除此以外的研究设计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偏倚的影响。而目前进行的大部分临床研究没有采用随机对照加双盲的方法。偏倚在各类型的临床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它可存在于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如在对某新型诊断试验进行评价时,采用病人做病例组,采用健康人做对照组,无疑会使该诊断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提高。还有在观察疾病的结局时,由于疾病结局的多样性使得观察疾病结局时容易受到各种偏倚的影响。此外,像药物疗效评价研究中研究者或研究对象有意无意的倾向于该药物疗效好或差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偏倚。偏倚的存在将危害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如果在临床科研工作中不采取必要措施来控制偏倚,将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导致研究工作的失败。因此,了解临床研究中偏倚的类型及其控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节偏倚的分类及其控制

临床研究中的偏倚一般分为三类,即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一选择性偏倚

(一)选择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出现于研究设计阶段,指由于研究对象选择不当而使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而产生偏倚。研究设计上的缺陷是选择偏倚的主要来源,在确定研究对象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常见的情况是在研究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就存在着除诊疗措施以外的差异,而缺乏可比性。根据选择偏倚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下面常见的几种。

1、1、入院率偏倚又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 bias),指由于各种疾病的病人因疾病的严重程度、就医条件、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等因素而出现的不同的就医水平的现象,使得以医院对象进行研究时产生的偏倚。如:当研究某病A与因素X的关系时,以B病病人为对照。由于A病B病和暴露于因素X者的入院率的不同,导致医院所得的样本不能反映人群中病例和对照人群的实际暴露情况,而错误的估计暴露与疾病间的联系。

2、2、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 指选择病例时,部分病例因为某种与所研究疾病无关的症状或体征,而就医从而提高了所研究疾病的发现机会,而产生的偏倚。著名的例子是在研究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中,因为服用雌激素会至绝经期妇女子宫出血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现机会。而错误的推断服用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有关。

3、3、现患-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Neyman’s bias),指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只研究典型病例而排除轻症或非典型病例以及现患病例暴露状态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偏倚。如以医院为基础研究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生的预后情况时,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部分病例在送医院前死亡,而常未被计算在该病的总发病人数内。而部分轻症病例,发作后经一般医疗机构治疗得救,或有些病例是无痛发作,经检查才发现。这类病例都可能会被排除在研究之外。而影响对心肌梗塞预后研究的判定,产生偏倚。这种偏倚在临床研究中最为

常见。

4、4、无应答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指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对研究的内容不予回答而产生的偏倚。无应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对象不了解研究目的;调查内容过于繁琐或涉及隐私;对象的文化程度低不能正确了解研究内容;对象病重或外出等。由于无应答对象的存在,使得从应答者中研究出的结论并不能反映研究因素与疾病的真实联系。除非我们可以了解到无应答者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或暴露上与应答者没有差异。此外,失访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无应答,因研究对象未能按计划被随访,造成研究样本的选择偏倚。一般而言,在一项研究中应答率最低要在80%以上,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偏性。

5、5、易感性偏倚研究对象是否发生疾病不仅与暴露有关,还与其自身对暴露的易感性有关。由于各比较组研究对象的易感性不同而产生的偏倚称之为易感性偏倚。这类偏倚在传染病研究或职业毒物危害研究中最为常见。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表明个体之间对疾病的易感性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研究中应当注意这种差异的影响,在确定研究对象时避免这种偏倚。

6、6、时间效应偏倚(time effect bias) 对于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病,从开始暴露于内外危险因素到发病有一个漫长的发病过程。因此,在研究中如果把暴露后即将发病的人、已发生早期病变而未能检出的人作为非病例,就会产生这种偏倚。

(二)选择偏倚的控制方法

由于选择偏倚发生在研究设计阶段因此开展研究设计时应当十分慎重,尽量避免和减少产生选择偏倚的可能。

设计阶段应当充分收集资料了解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选择偏倚的来源,在设计时加以避免。如在研究某一类疾病的疗效或转归时,应注意纳入从轻型到重型的全部病例,特别要注意可能丢失的病例。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时注意病例的暴露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可能存在无应答偏倚时,应通过预调查提高问卷的可操作性,提高调查员实地调查的水平、加强随访等措施提高应答率。万一发生无应答,就要尽可能分析无应答的原因,评估这种无应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以对研究结果做出正确的估计。而对于可能存在的时间效应偏倚,则应在研究中尽可能采取敏感的早期检查技术或适当延长观察期,尽可能的控制时间效应偏倚。

此外,在研究中设立多个对照组,这样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对照组的结果以判断是否存在选择偏倚,由于不同对照组发生相同程度选择偏倚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当不同对照组所获结果无明显差异时,可以说可能不存在选择偏倚。

只有在设计阶段才能对选择偏倚进行控制,而且选择偏倚一旦发生就无法消除,因此研究设计一定要细致和全面才能预防选择偏倚的发生。

二信息偏倚

(一)信息偏倚的种类

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测量偏倚,是指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收集时产生的系统误差。测量方法的缺陷,诊断标准不明确或资料的缺失遗漏等都是信息偏倚的来源。常见的信息偏倚有以下几类。

1、1、诊断怀疑偏倚(diagnostic suspicion bias) 研究者事先已经知道了研究对象的某些情况,如服用某种药物或具有某种已知的暴露因素,因而会在研究过程中会更加仔细的寻找某种结果,但对于不具有这些情况的研究对象则不会这样,从而产生偏倚。诊断亚临床病例或鉴别是否为药物副作用时常发生诊断怀疑偏倚。临床上有关特殊检查的检查者如放射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对结果的解释会很大程度上受他们已知的临床情况的影响,对某种不太肯定的现象,做出符合临床诊断的解释,称为期望偏倚。

2、2、暴露怀疑偏倚(exposure suspicion bias) 暴露怀疑偏倚发生于研究者事先知道研究对象患有某种疾病,而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会对患病者比对未患病者更仔细收集暴露因素,而产生偏倚。当研究者对可疑的致病因素与某病的关联有主观的见解时,最容易产生这类偏倚。例如对于制鞋工人的血液病,研究者多倾向于是职业危害致病。

3、3、回忆偏倚(recall bias ) 指各比较组回忆以前发生的事或经历时,在准确性和完整性上存在着系统差异而导致的偏倚。如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选用的对照来自于社区的一般人群,由于与来自医院的病例组相比,该人群对于过去暴露的经历更易遗忘或不予重视,而发生回忆偏倚。在对有无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进行询问其疾病家族史时,患者会有较高的阳性家族史,但用患者亲属中无类风湿关节炎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时,这种差异就不存在。

4、4、说谎偏倚当暴露因素涉及生活方式或隐私如收入、婚育史、婚外性行为时,研究对象会因种种原因隐瞒或编造虚假信息,从而产生说谎偏倚。

5、5、诱导偏倚研究者的询问技术不当,或为了取得阳性结果,诱使研究对象作出某一倾向性的回答。这种诱导偏倚往往表现为对病例组做诱导而对对照组不做诱导。

6、6、错分偏倚由于检测的方法偏离了金标准,而产生了对研究对象的暴露或疾病状态错误分类的情况,可能就会产生错分偏倚。严格来讲错分不一定产生错分偏倚,但多数情况下发生错分时会发生错分偏倚。

7、7、沾染偏倚此种偏倚发生于对照组成员意外的接受了实验组的实验措施,而使得两组的最终结果差异缩小的情况。如观察阿斯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的队列研究中,曾因对照组患者因感冒多次服用阿斯匹林,从而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二)信息偏倚的控制方法

信息偏倚主要来自资料收集过程中的不正确信息,控制信息偏倚就是要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控制和消除影响信息准确性的各种因素。

在研究设计阶段应对各种暴露因素做出严格、客观、可操作的定义,并力求指标的定量化。对于疾病要有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研究者要向研究对象清楚的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以获取其支持和配合。收集资料的人员要统一培训和考核,同时研究者还要定期检查资料的质量,并设立资料质量控制程序。

在资料收集阶段若可能存在回忆偏倚,可考虑对同一内容以不同的方式重复询问,以帮助其回忆并检验其应答的可靠性。向研究对象提供有关因素的形象照片帮其回忆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此外,临床研究中应尽可能使用“盲法”来消除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根据条件许可,可分别采用“单盲”、“双盲”、“三盲”的实验方法,但要注意其伦理学可行性。研究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试剂、方法应当标准化。尽量采用金标准进行分类判断。

三混杂偏倚

(一)混杂偏倚及混杂因子

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歪曲了两者间的真实联系,称之为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或混杂(confounding)。引起混杂的因素称为混杂因子(confounder)。

混杂因子的特点:它必须与所研究的疾病的发生有关,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必须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必须不是研究因素与疾病病因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步骤。

混杂因子导致混杂偏倚的条件:混杂因素在各比较组间分布不均。

混杂偏倚举例:一项研究长期服用维生素E能否减少心肌梗死危险的队列研究,结果如下:

表8-1 长期服用维生素E与心肌梗死队列研究

心肌梗死

+—

长期服用维生素E 400 600

不服用维生素E 600 400

RR=0.67

结果显示长期服用维生素E者心肌梗死的危险度较小。但对吸烟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表8-2):

表8-2 长期服用维生素E人群中吸烟情况

维生素E

+—

吸烟270 880

不吸烟730 120

即长期服用维生素E与不长期服用维生素E的人群相比,吸烟率差别十分明显。但吸烟同时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按是否吸烟对服用维生素E与心肌梗死的关系进行分层分析(见表8-3),结果发现长期服用维生素E并无减少心肌梗死危险的作用。这提示我们吸

烟是一个混杂因素。

表8-3长期服用维生素E与心肌梗死按是否吸烟的分层分析

吸烟组不吸烟组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

+—+—

长期服用维生素E 240 30 160 570

不服用维生素E 580 300 20 100

RR=1.32 RR=1.27

(二)混杂偏倚的识别

对混杂偏倚的识别可以根据混杂偏倚产生的机理,结合专业知识,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判断。一般来说识别混杂偏倚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根据专业知识提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混杂因子。常见的混杂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如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另一类是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危险因素,如研究氡气与肺癌关系时,吸烟就是一个可能的混杂因素。

2、利用分层分析进行判断

表8-4 分层分析示意

分层前分层1 分层2

D D D D D D

E a b 有

F E a1b1无F E a2b2

E c d E c1d1E c2d2

cRR aRR1aRR2对整理如上表的资料,在未分层的资料中用cRR来描述E与D的联系强度,此时的cRR 未考虑混杂因子的作用。假定在此研究中,存在一个可疑混杂因子F,则cRR含有被混杂因子F的效应在内。为了去除因子F的作用,对是否有F因子进行分层,然后对各层的E 与D的联系进行考察,按一般的逻辑,如果可疑混杂因素F不起作用,那么分层前后的效应值应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分层前后的RR值的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混杂。

以前面所举的例子来说,分层前的cRR=0.67,分层后的aRR1=1.32、aRR2=1.27;分层前后的RR值不等,且分层后各层的RR值相近,可以认为混杂偏倚的存在,吸烟在该研究中是一个混杂因子。

总的来说,当外来因素符合混杂因素的三个基本条件,且在各比较组中分布不均衡时,高度怀疑其为混杂因子,当cRR(cOR)≠分层后的aRR i(aOR i),各分层RR i(OR i)相等或相近,则混杂偏倚存在。

但外来因素的作用并非仅为混杂,cRR(cOR)≠分层后的aRR i(aOR i)也可以是由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所致。在cRR(cOR)≠分层后的aRR i(aOR i)的情况下,理论上,当样本足够大时,如各分层的RR i(OR i)相等,则主要是混杂所致;如果分层的RR i(OR i)不等,则以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为主。

3、多元分析模型当分层分析由于分层较细,或样本量较小无法进行分层分析时,可以考虑采用多元分析模型进行分析。

在饮酒与食道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中,考虑到年龄可能是混杂因素,按年龄分层后整理资料如表8-5。

表8-5 饮酒与食道癌按年龄分层后的分布

年龄组

病例对照

饮酒不饮酒饮酒不饮酒

1(25-34) 1 0 9 106 2(35-44) 4 5 26 164 3(45-54) 25 21 29 138

4(55-64) 42 34 27 138

5(65-74) 19 36 18 88

6(75-85) 5 8 0 31

合计96 104 109 665 对此资料如果不考虑年龄的混杂作用,可以简单的估计饮酒与食道癌的优势比OR=(96?665)/(104?109)=5.63。如果考虑年龄的混杂作用,就要分层估计OR,但本资料的第一组和第六组都出现频数为0,显然不能估计OR,分层后这部分资料的信息将丧失。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就可以很好的利用所有信息,校正混杂作用,估计排除年龄影响后饮酒与食道癌的关系。

设X=1表示饮酒,X=0表示不饮酒,对上述资料做饮酒与食道癌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方程logit(P)= -1.855+1.728X,从而,饮酒与不饮酒的优势比为OR=exp(1.728)=5.63。将年龄看成无序多分类变量,用5个哑变量age1,age2,age3,age4和age5分别表示年龄组2-6;若年龄在以上5组中的某一组,则相应的哑变量取值为1,其它哑变量取值为0。若年龄在25-34组,则5个哑变量均取值为0。再拟合logistic回归方程得到:

logit(P)= -5.053+1.542age1+3.198age2+3.717age3+3.966age4+3.961age5+1.667X

结果显示校正年龄后,饮酒者与非饮酒者相比患食道癌的优势比OR=exp(1.667)=5.30,比未校正时的优势比5.63稍有下降,说明年龄有混杂作用。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与经典的分层分析方法相比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充分利用资料中的信息,特别是混杂因素较多,需要分层数目较大,而总样本量不是很大时。尤其是现在复杂的多元分析方法都可以在计算机中方便的实现。因此在研究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影响应该更多的考虑采用多元分析方法。

(三)混杂偏倚的控制

1、在研究设计阶段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控制混杂

(1)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制指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加以限制。如已知吸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研究饮酒与冠心病关系时,排除吸烟者。研究服用避孕药与心肌梗死关系时,考虑到年龄是混杂因素,而只选取35-44岁年龄段的妇女进入研究。采用限制的方法在病例来源广泛时,最为方便,但这种方法只能针对最重要的混杂因子,并且不能研究混杂因素与暴露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2)配比配比是较常用的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就是采用个体配比或频数配比的方法使可能的混杂因素在各比较组中分布均衡,从而达到控制混杂的目的。配比的因素过多可能会导致配比过头的情况,并且会增加工作的难度。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配比会造成无法分析混杂因素与暴露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主张在研究中实用配比。

(3)分层抽样在进行人群调查时,先按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分层,然后在各层内进行随机抽样,这样可以较好的控制混杂。

(4)随机分配或抽样在实验性研究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各组中去,可以提高各组的均衡性,使混杂因素在各组间分不均匀。而对于大样本的研究中,采用随机抽样可以增加各组间的均衡性。

2、在分析阶段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控制混杂

(1)分层分析:分层分析是按混杂因素分层后,分别就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做分析,经常采用的方法是采用Mantal-Hazenszel分层分析方法。分层分析的缺点就在于当因素分得较细或样本量较小时,分层分析就会十分困难,这时人们不得不进行层和并,或者直接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

(2)标化的方法当不同暴露强度组间混杂因素分布不均匀时,可以采用标化的方法来调整原来分布的不均衡性。再计算相应的效应值RR或OR。

(3)多因素分析方法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Cox模型、对数线性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做法可以参考相关书籍。

第三节交互作用

临床科研中很少仅对单因素进行分析,事实上临床研究中总是涉及多个因素。由于因素与因素间存在相互影响而表现出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对于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也是科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概念:

当两个或更多危险因子存在时疾病的发病率不同于根据它们单独作用所估计的发病率,一般认为,当两个或以上的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明显不同于该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单独作用时的积或和时,称这些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

二交互作用与混杂现象的区别

交互作用不同于混杂,这是因为交互作用是因子间的一种客观联系,是研究中需要寻找和进行描述的客观现象,它的存在与否与研究设计无关。而混杂,是对研究真实性的歪曲,是在研究中必须尽量避免和防止的,它存在与否取决于研究设计,可以通过设计的更改进行防止。对交互作用来说,暴露于两个或以上因素所产生的效应是恒定的,从数学上来说是常数。这样,研究交互作用可帮助人们了解这些因素的生物学特性。但是混杂并不是一个因素的固定不变的特性,即在一项研究中它起混杂作用,在另一项研究中却不是混杂因子。

交互作用与混杂现象的区别可以用下面队列研究的例子来说明:

表8-6 某队列研究资料的分层分析

分层前分层1 分层2

D D D D D D

E 200 800 有

F E 194 706 无F E 6 94 E50 950 E21 79 E29 871 cRR=4.75 aRR1=1.03 aRR2=1.92 结果显示,分层后aRR均小于cRR,说明因素F的存在夸大了E与D的联系,存在混杂现象,但是在有无F的情况下,E对D的效应也有差别,即各层间的效应值也不等,如果这种差别超出了随机误差的范围的话,就可以认为有交互作用的存在。

下表列出的是用分层分析分析混杂和交互作用的例子。

表8-7 分层分析混杂现象与交互作用

例cRR aRR1aRR2结果判定

1 2.36 2.48 2.33 无混杂、交互作用

2 2.36 3.56 3.49 负混杂、无交互作用

3 2.36 1.08 1.16 正混杂、无交互作用

4 2.36 1.13 5.06 无混杂、负交互作用

5 2.3

6 2.63 6.23 负混杂、负交互作用

6 2.36 0.56 0.64 正混杂、无交互作用

7 2.36 0.58 3.89 无混杂、负交互作用

三交互作用的类型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明显大于这些因子单独作用的和或积时,称这些因子间存在“协同作用”或正交互。假定X与Z两个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X与Z的联合作用大于X和Z的单独作用之和或积,或者X存在时,Z的作用增强了,或Z存在时X的作用增强了,则称X与Z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有些地方也称之为超可加性。

而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明显小于这些因子单独作用的和或积时,称这些因子间存在“拮抗作用”或负交互。假定X与Z两个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X与Z的联合作用小于X和Z的单独作用之和或积,或者X存在时,Z的作用减弱了,或Z存在时X的作用减弱了,则称X与Z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在有些地方也称之为亚可加性。

四交互作用的模型

交互作用的判定与其选用的模型有关,交互作用的模型有两类,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分述如下:

1、相加模型相加模型假定若交互作用不存在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等于这些因子单独作用时的和,即具有可加性。

以两因素为例,假设两个因素X与Z为二分变量,X0Z0表示两因素均不存在;X1Z0表示X因素存在Z因素不存在;X0Z1表示X因素不存在Z因素存在;X1Z1表示X因素存在Z 因素也存在。用R00表示X和Z两因素均不存在时的危险,R11表示X和Z两因素均存在时的危险;R01表示X因素不存在而Z因素存在时的危险,R10表示X因素存在而Z因素不存在时的危险。

相加模型可以表述为:R11=R10+R01-R00。

当采用不同的指标来描述因素对事件的效应时相加模型也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下列各式中脚标含义相同):

采用危险比为指标时,相加模型为:(RR11-1)=(RR10-1)+(RR01-1);

采用危险差为指标时,相加模型为:(R11- R00)=(RR10- R00)+(RR01- R00)。

2、相乘模型相乘模型假定若交互作用不存在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等于这些因子单独作用时的积。

仍以两因素为例,假设同前。相乘模型可以表述为:

以危险比为指标,RR11/ RR00=(RR10/ RR00)(RR01/ RR00)

3、假设的例子有如下表的假设数据

表8-8 吸烟和石棉暴露与肺癌发病的关系

吸烟石棉暴露

是否

是40 8

否 5 1

如果吸烟为X因素,石棉暴露为Z因素,则从上表数据可得RR00=1;RR11=40;RR10=8;RR01=5。

采用相加模型以危险差为指标时,R11-R00=40-1=39 (R10-R00)+(R01-R00)=8-1+5-1=12,则吸烟与石棉暴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采用相乘模型时,R11/R00=42/3=14= (R10/R00)(R01/R00)=(8/1)(5/1)=40,则吸烟与石棉暴露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五交互作用的识别方法

(一)分层分析分层分析是识别交互作用比较经典的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按照可疑的交互因素分层后层间的效应测量值-相对危险度或率差来判断是否产生交互作用。如果各层之间的效应测量值不同,则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但是鉴于各层的效应测量值的差异可能是随机误差所致,因此必须进行统计学检验才能做出判断,常用的方法有:Mental-Haenszel法、Woolf法、直接分层分析、最大似然比检验等。具体做法可以参见有关书籍。

(二)多因素分析模型在多因素分析模型中,我们可以识别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模型中,交互作用一般是以相乘模型为基础估计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如我们常用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就是如此。

(三)采用交互作用指标进行估计由于多因素分析模型中采用因子乘积项分析交互作用存在许多不足,有学者提出构造交互作用指标进行估计的方法。

(四)广义相对危险度模型在了解所研究资料的联合作用时,通常可以通过广义相对危险度模型加以拟合,然后采用与研究资料最接近的模型来确定交互作用。由于这种模型分析方法无需像目前所用的多元分析方法那样事先假定研究资料的模型(这些方法一般假定为相乘模型),所以能够比较客观的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

Meta分析发表偏倚的检验电子教案

M e t a分析发表偏倚的 检验

精品文档 Meta分析发表偏倚的检验(博士论文) 更多0 Tags: Meta分析偏倚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循证医学的兴起,设计合理严密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和meta 分析(meta-analysis)被视为评价和合成某一特定研究问题的最佳方式,同时被视为最高等级的临床证据。meta 分析是将同一问题的多项独立研究进行定量综合的统计学方法,具有提高统计效能和效应值估计精确度的优点。 目前meta 分析不仅限于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定量合并,如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 分析,而这些研究的结果大部分为二分类变量。在meta 分析中,发表偏倚始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meta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减小发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成为meta 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成为自meta 分析出现以来一直被研究却始终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发表偏倚是指研究者、期刊编辑和研究资助者不愿意发表样本量较小或无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目前针对发表偏倚,期刊及研究人员进行了各种努力,包括发表政策的制定和偏倚检验与校正的统计方法研究。如针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出台了相关试验注册和发表政策,目前大多数期刊都要求其发表的临床试验文章有注册的研究方案,但是一些其他研究,比如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基因多态性-疾病关联分析研究缺少注册系统和相应的发表要求。关于发表偏倚检验和校正的方法学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失安全系数法(The fail-safe number, FSN)和利用极大似然估计的加权分布到现在流行的基于漏斗图对称性的秩相关检验方法和回归方法,在对效应值的校正、控制检验方法的一类错误和提高检验效能上均有不少探索,对于二分类结局meta 分析发表偏倚的检验,目前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控制一类错误的前提下有较高的检验效能。针对RCT 的meta 分析,Cochrane 手册对发表偏倚检验方法的使用做了推荐,但是这些推荐都是基于以往的一些模拟研究得出的,而这些模拟研究都是根据传统的RCT 研究进行的参数设置,而流行病学研究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两组间样本量不平衡、可能存在的稀有事件,效应值一般较小等,因此这些推荐对于流行病学研究的meta 分析是否适用目前还不能确定。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偏倚及其控制

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误差(error)对事物某一特征的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部分。包括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指随机抽样所得的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随机误差的两个特点 1、样本的观察值都在平均值上下分布,从许多无偏倚样本中得到的观察值均数,假如数量较大,总是趋向于接近总体值; 2、随机误差的范围可以用可信区间估计,当保持随机方法而加大样本时,样本均值逐渐向总体均值接近。 系统误差: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区别 1、假设一项研究可以将样本量增至无穷大,如果研究样本无穷大能使误差减小到零,则此误差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不受样本量增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样本无穷大时仍然存在的误差是系统误差; 2、适当的重复试验或增加样本含量可以减少随机误差,但不能减少系统误差。 偏倚(bias):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指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在各类流行病学研究中均可能发生,以在病例对照研究与现况研究中为常见。 常见的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 rate bias)亦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s bias),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或就诊机会的不同而导致的偏倚。 用住院病例进行研究时可能没有包括: 1)抢救不及时死亡的病例 2)距离医院远的病例 3)无钱住院的病例 4)病情轻的病例 2、现患-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凡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只调查典型病例或现患病例的暴露状况,致使调查结果出现的系统误差都属于本类偏倚。 3、无应答偏倚和志愿者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and volunteer bias)无应答者指调查对象中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答调查研究工作所提出的问题的人。一项研究工作的无应答者可能在某些重要特征或暴露上与应答者有所区别。如果无应答者超过一定比例,就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即无应答偏倚。 4、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亦称为揭露伪装偏倚(unmasking bias),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联,担由于该因素的存在而引起该疾病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人群较高的检出率,以致得出该因素与该病相关联的错误结论。 5、易感性偏倚(susceptibility bias)有些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观察人群或对照人群对所研究疾病的易感性,导致某因素与某疾病间的虚假联系,由此产生的偏倚称为易感性偏倚。 6、排除偏倚(exclusive bias)在研究对象的确定过程中,没有按照对等的原则或标准,而自观察组或对照组中排除某些研究对象,这样导致因素与疾病之间联系的错误估计,称为排除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偏倚及其控制修订稿

偏倚及其控制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误差(error)对事物某一特征的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部分。包括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指随机抽样所得的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 随机误差的两个特点 1、样本的观察值都在平均值上下分布,从许多无偏倚样本中得到的观察值均数,假如数量较大,总是趋向于接近总体值; 2、随机误差的范围可以用可信区间估计,当保持随机方法而加大样本时,样本均值逐渐向总体均值接近。 系统误差: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区别 1、假设一项研究可以将样本量增至无穷大,如果研究样本无穷大能使误差减小到零,则此误差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不受样本量增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样本无穷大时仍然存在的误差是系统误差; 2、适当的重复试验或增加样本含量可以减少随机误差,但不能减少系统误差。 偏倚(bias):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指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在各类流行病学研究中均可能发生,以在病例对照研究与现况研究中为常见。 常见的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 rate bias)亦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s bias),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或就诊机会的不同而导致的偏倚。 用住院病例进行研究时可能没有包括: 1)抢救不及时死亡的病例 2)距离医院远的病例 3)无钱住院的病例 4)病情轻的病例 2、现患-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凡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只调查典型病例或现患病例的暴露状况,致使调查结果出现的系统误差都属于本类偏倚。

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涉及到了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日常生活、从严肃价值观念的推广和道德的教化转向审美体验甚至功能的快感。可以说,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塑着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高调追捧者有之,怀疑批判者有之,但一味的追捧和批判并无益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文化。本文拟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理解媒介文化 对媒介文化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001)。该学派诸多成员,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人,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批判就已经包括了大众媒介这一维度。后来,伯明翰学派(theBirmingham School)的先驱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又进一步拓宽了对大众媒介研究的视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第二届主任霍尔

(stuart Hall)的论文《编码,解码》更是成为大众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虽然上述对大众媒介的关注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媒介文化却直到晚近才出现。在西方研究界(主要是英语研究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媒介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才不断问世,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显学。而在中国内地,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界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媒介文化一词。可见,无论是对西方还是对中国学界来说,媒介文化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学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谓不计其数。但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媒介文化却一直众说纷纭。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媒介文化是一种压制性的意识形态,它不但不能提升大众的精神境界,反而以虚假的自由误导大众,让大众沉醉于单向度的感官享受中。而费斯克(JohnFiske)则倾向于从消费实践角度理解媒体文化。他认为,媒介文化是动态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选择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并能动地创造他们所需要的意义和陕感。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突出强调了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力量。他认为,正因为有了媒介,人类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媒介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文化样态的不同;媒介会消灭一种文化,同时引进另一种文化。而在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看来,媒介文化创造出了一个超现实的“拟仿”世界,它使一切真实失去稳定性,并最终促使主体趋向多重化、离散化;它的存在就是填充人们不断变换的、不确定的需要。显然,媒介文化的开放性与超越性给它的理论界定带来了难度,因为我们既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理解媒介文化,也可

Meta分析中识别发表偏倚方法的比较

Meta分析中识别发表偏倚方法的比较 加入收藏夹点击:110 下载:1 被引: 背景与目的发表偏倚是影响Meta分析质量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识别发表偏倚的方法很多,其中以漏斗图的对称与否来判断发表偏倚的方法最为常用。对于已经建立的识别发表偏倚的方法,由于其思想各不相同,故所得分析结果也各异。究竟这些方法的性能如何,是否受限于不同的资料类型?这是目前国际上尚未明确回答的问题。本研究将应用Monte Carlo方法,比较目前公开发表的五种识别发表偏倚的方法,评价其性能,以期为识别发表偏倚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本研究比较的五种识别发表偏倚的方法分别是:线性回归法(Egger’sregression method)、漏斗图回归法(funnel regression method)、秩相关法(Begg'srank method)、剪补法(trim and fill method)和Richy法(Richy’s method)。本研究以四格表资料为数据类型,运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产生存在和不存在发表偏倚的Meta分析,分别用五种方法判断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具体做法如下。不存在发表偏倚的模拟抽样:·设定总体效应值lnOR。·设定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个数K。·确定每个纳入分析的研究的样本量。设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量相同,每个处理组的样本量分别从服从(μ,σ)对数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的随机数函数中抽样再取整得到。·通过一个均匀分布的抽样函数抽取区间[0.1,0.5]上的一个值为对照组的发病率π<,0>,实验组的发病率π<,1>由π<,0>和总体的OR值通过公式 π<,1>=or<'*>π<,0>/1-π<,0>+or<'*>π<,0>计算得出。·由每一个处理组的发病率和样本量,通过二项分布的随机函数确定每一处理组的阳性例数。如此反复,抽取的k 个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作为不存在发表偏倚的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模拟抽样:模拟存在发表偏倚是在没有发表偏倚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权重函数 w<,i>(p<,i>)=exp{-4<,p<,i>><'1.5>)的选择,将一些P值较大的研究排除在Meta 分析之外。本研究采用Ⅰ类错误和检验效能两个指标评价各种方法的模拟结果。Ⅰ类错误用错判率来估计,即在没有发表偏倚的Meta分析中检测出存在发表偏倚的概率;检验效能用判对率来估计,即在有发表偏倚的Meta分析中检测出存在发表偏倚的概率。模拟研究使用SAS宏功能和ODS输出系统及SPSS13.0等软件。根据预模拟实验结果,当模拟

认识媒介文化-笔记

尼克·史蒂文森,现任教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主要讲授《社会文化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和《公民权利、身份认同与全球化》(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Globalization)等课程。 1987年,尼克·史蒂文森以一等奖获得克立大学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学士。1999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于1995年出版,收录于《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一书(Avebury出版)。从1991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研究系讲师。2001年赴诺丁汉大学任教。 1996年,史蒂文森和他的同事彼得·杰克逊、凯特·布鲁克斯有机会进行一项对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研究。研究成果于2001年与由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出版,书名为《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意义生成》(Making Sense of Men's Life Style Magazines)。史蒂文森最近的著作有朗曼(Longman)出版的《媒介转型:全球化、伦理和道德》和编著的《文化和公民身份》(公司出版)。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公民身份、世界主义和文化等等。

内容提要 《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以下简称《认识媒介文化》)一书是1995年由塞奇(Sage)公司出版的。该著作先后被译为西班牙语和汉语,中文版由王文斌翻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002年,《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在英国出了第二版,主要是增补了一些有关网络等新媒体的内容。 《认识媒介文化》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做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结构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日益全球化的大众传播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内容。然而,媒介文化到底有何意蕴?和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有多大?大众媒介的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其他各个方面有何关系?不同的传播媒介已怎样改变了时间的和空间的关系?媒介文化是否再生产了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电子传播又培育着什么样的身份认同?最后,在思考上述问题时,我们应当了解的主要理论家都有哪些?——这些问题,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

第十一章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教案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Biases and Their Control)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validity)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研究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正确的结论。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不论采用任何研究方法,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其准确性,使研究结果与真实值情况存在偏差,有时相去甚远。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随机误差(random error),二是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即偏倚(bias)。因此,研究者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减少这两类误差的发生,减少随机误差以提高研究的精确性(精确度)(precision),减少或避免偏倚以提高研究的真实性(validity)。随机误差难以避免,可通过研究设计和统计学方法予以减少与评价。偏倚是随机误差以外的,可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的系统误差,其可发生于研究的各个环节,有方向性,理论上可以避免。偏倚的种类很多,一般将其分为三类,即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和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案例一】 某研究者计划研究恶性黑色瘤同高血脂的关系,恶性黑色瘤病例取自医院,同时,他从医院某病区随机抽取相应人数的骨折患者作为对照。 在某人群中,发现恶性黑色瘤患者共6000例,骨折患者也是6000例,在恶性黑色瘤患者或骨折患者中各有20%的人同时患有高血脂。并假定恶性黑色瘤、骨折、高血脂三者之间无任何关联,三者的入院率是相对独立。 恶性黑色瘤和骨折相对于高血脂:χ2=0,P>0.05;OR=1200×4800/1200×4800=1.0 表明人群中恶性黑色瘤、骨折、高血脂三者之间并无关联。 若该人群患恶性黑色瘤、骨折和高血脂的患者入院率分别为60%、25%、40%,那么以入院病人作为对象来研究恶性黑色瘤与高血脂和骨折与高血脂的关系,就可以得出以下的调查结果。 恶性黑色瘤和骨折相对于高血脂:χ2=81.25,P=0.0000;OR=912×1200/660×2880=0.58 表明人群中高血脂是恶性黑色瘤的保护因素,而对骨折是一个危险因素。 【问题的提出】 一、流行病学中的偏倚及其种类?

cochrane纳入的rct文献质量评价风险偏倚评估工具中英文对照版

中文:

研究者描述随机序列产生过程譬如: 参考随机数字表 使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

扔硬币 洗牌的卡片和信封 掷骰子 抽签 最小化 ?*最小化,可实现无随机元素,被认为相当于是随机的。 研究者描述序列的产生使用的是非随机的方法。通常是系统的非随机方法,例如: 通过奇偶或出生日期产生序列 通过入院日期产生序列 通过类似住院号或门诊号产生序列? 相对于上面提到的系统方法,其它非随机的方法少见的多,也更明显。通常包括对参与者进行判断或非随机的方法,例如: 临床医生判断如何分配 参与者判断如何分配 基于实验室检查或系列测试的结果分配 基于干预的可获取性进行分配

参与者以及纳入参与者的研究者因以下掩盖分配的方法或相当的方法,事先不了解分配情况 中心分配(包括电话,网络,药房控制随机) 相同外形的顺序编号的药物容器; 顺序编号、不透明、密封的信封 参与者以及纳入参与者的研究者可能事先知道分配,因而引入选择偏倚,譬如基于如下方法的分配: 使用摊开的随机分配表(如随机序列清单) 分发信封但没有合适的安全保障(如透明、非 密封、非顺序编号) 交替或循环 出生日期 病历号 其它明确的非隐藏过程

任何如下标准: 无盲法或盲法不充分,但系统评价员判断结局 不太可能受到缺乏盲法的影响 参与者和主要实施者均实施可靠的盲法,且盲 法不太可能被打破 任何如下标准: 无盲法或盲法不充分,但系统评价员判断结局 很可能受到缺乏盲法的影响 尝试对关键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行盲法,但盲法 很可能被打破,结局很可能受到缺乏盲法的影 响 任何如下标准: 没有足够信息判断为低风险或高风险 研究未描述此情况

国内媒介文化

国内媒介文化 一、阐释性研究 所谓“阐释”并非“罗列”也非“翻译”,而是一个理解与再探究的 过程,它试图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虽说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 阶段,但是它对于澄清理解、深化理解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阐释性研 究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表现”,而更在于通过“表现”阐明研究对 象的意义,或者说被表现的并非仅仅是作为能指的对象,而更应是其 所指。因而,阐明“是什么”绝非易事。 就2008年此类研究的内容来看,大致能够分为“对西方媒介文化研 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阐释性研究”和“对媒介文化现象的阐释性研究”两类。 (一)对西方媒介文化研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阐释性研究 汪振军勾勒了西方媒介文化研究的大致图谱及重要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总的来看,西方的媒介文化研究注重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他同时认为,媒介文化研究作为媒介研究的新思路、 新方法,对于改变以往技术主义的新闻传播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他指出,伴随理论日益发展,文化研究思潮对文化概念实行着持续改 写和扩展,从单 一、不变的文化观扩充到多元、复合、变动不居的文化观。主流文化 和边缘文化的界限日渐蚀解,多种亚文化持续浮出水面,与主导性文 化平起平坐。从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揭露到文化霸权观点的提出, 再到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媒介文化、女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 等等众彩纷呈的描述,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边界、包罗万象的概念。4

从过往的研究来看,对西方媒介文化研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概览式的介绍与描述居多,而对其每一个人、每一种理论的深入研究比较少。这种局面在2008年有所改观,出现了一些有所聚焦的研究。 首先是基于具体文本的研究。 殷琦的研究聚焦于美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约翰费斯克的《电视文化》这本书,对其中的受众观实行解读。他认为,费斯克的观众理论最大的硬伤在于,其研究观众的积极性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维度的强调。时代不同,受众所表现出之状态亦不同,每个时代的受众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言以蔽之。5 刘宝娜和苏冠元则对罗兰巴特的《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一书作一分析,他们认为该书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媒介文化的研究,敏锐地发现了意识形态被自然化的神话,并提出了解神话的策略。从传播符号的角度对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实行文化批判,并大大发展了索绪尔的理论,创建了带有文化批评色彩的符号学理论,对以后的大众文化、媒介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6 其次是不同逻辑主线下展开的对于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 钟丽茜对雷蒙德威廉斯对都市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传媒技术与传媒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实行了梳理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现状展望传媒文化的发展方向。她认为威廉斯对城乡两种文明的研究,对今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艺很有启示意义。因为英国(最早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城市化变革相当早、都市文明发展得非常成熟,而中国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处在由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进程中,两种文明的交织与抗衡正是我们面对的论题,借鉴西方学者对都市文化的评析有助于理解我们当下的社会和艺术创作。同时,如果我们能清醒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表现的东西方文明与新旧模式混合、错置和交叉的状态,有可能扬长避短,在多种艺术场域的叠合中激发创造的活力、找到深入把握现代生活的审美路径。7

Meta分析发表偏倚的检验

Meta分析发表偏倚的检验(博士论文) 更多0 Tags: Meta分析偏倚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循证医学的兴起,设计合理严密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和meta 分析(meta-analysis)被视为评价和合成某一特定研究问题的最佳方式,同时被 视为最高等级的临床证据。meta 分析是将同一问题的多项独立研究进行定量综合的统计学方法,具有提高统计效能和效应值估计精确度的优点。 目前meta 分析不仅限于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定量合并,如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 分析,而这些研究的结果大部分为二分类变量。在meta 分析中,发表偏倚始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meta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减小发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成为meta 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成为自meta 分析出现以来一直被研究却始终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发表偏倚是指研究者、期刊编辑和研究资助者不愿意发表样本量较小或无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目前针对发表偏倚,期刊及研究人员进行了各种努力,包括发表政策的制定和偏倚检验与校正的统计方法研究。如针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出台了相关试验注册和发表政策,目前大多数期刊都要求其发表的临床试验文章有注册的研究方案,但是一些其他研究,比如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基因多态性-疾病关联分析研究缺少注册系统和相应的发表要求。关于发表偏倚检验和校正的方法学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失安全系数法(The fail-safe number, FSN)和利用极大似然估计的加权分布到现在流行的基于漏斗图对称性的秩相关检验方法和回归方法,在对效应值的校正、控制检验方法的一类错误和提高检验效能上均有不少探索,对于二分类结局meta 分析发表偏倚的检验,目前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控制一类错误的前提下有较高的检验效能。针对RCT 的meta 分析,Cochrane 手册对发表偏倚检验方法的使用做了推荐,但是这些推荐都是基于以往的一些模拟研究得出的,而这些模拟研究都是根据传统的RCT 研究进行的参数设置,而流行病学研究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两组间样本量不平衡、可能存在的稀有事件,效应值一般较小等,因此这些推荐对于流行病学研究的meta 分析是否适用目前还不能确定。 本研究针对现有统计学方法在检验发表偏倚上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平滑方差的回归方法;针对基因多态性-疾病关联分析等具有二分类结局的流行病学研究meta 分析缺少发表偏倚检验方法推荐的问题,利用调查所得的基因多态性-疾病关联研究meta 分析的数据作为模拟参数,对平滑方差回归和现有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模拟比较,从而为该类流行病学研究meta 分析的发表偏倚检验提供方法学参考。

媒介文化

《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认识媒介文化》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做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结构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的作用。日益全球化的大众传播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内容。不同的传播媒介已怎样改变了时间的和空间的关系?媒介文化是否再生产了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电子传播又培育着什么样的身份认同? 按照史蒂文森的看法,现代文化是依靠大众传播媒介来传达的。而许多理论家是在对一般的现代文化的分析过程中建立起各自的媒介文化观的。因此,对媒介文化理论的理解,需要放在一般的学术思想史的语境中理解。 史蒂文森把大众传播研究中的社会理论划分为3种范式。 第一种范式是批判研究,主要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权力的重要资源。研究主要围绕大众媒介、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关注焦点是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以及公共领域等。 第二种范式是受众研究。研究从受众和媒介文化的关系角度,阐释受众参与的日常实践。关注焦点有无意识自我认同过程、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以及符号意义的产生过程等。 第三种范式是媒介研究。研究集中在传播媒介本身。加拿大的麦克卢汉是这一范式的典型代表。其他的理论家还有英国的杰克〃古蒂、安东尼〃吉登斯和法国的博德里亚、美国的杰姆逊等等。 而在全书的最后一章,史蒂文森试图阐明这3种范式之间的区别。并对这3种范式所忽视的公民权利、义务和身份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史蒂文森认为,这些范式各自强调了媒介文化的一个方面,而由于媒介文化的多元性,这3种范式不可偏废。试图建立一种统一的宏大理论,对于媒介文化并无实质意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传播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媒介理论对阶级社会中所谓“思想的自由交流”进行了批判。史蒂文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在于它指出了所有制和媒介生产的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滋长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形象和表达。而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的劣势,在史蒂文森看来,在于忽视了阶级统治以外的其他统治关系,比如性别和种族。 史蒂文森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媒介理论方面的3种研究成果。分别是雷蒙德〃威廉斯对传播制度的研究,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对电视新闻

GRADE指南__证据质量评价_发表偏倚

? 1430 ? C JEBM ? 2011 Editorial Board of Chin J Evid-based M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8785169.html, GRADE指南:Ⅴ. 证据质量评价——发表偏倚△ GRADE guidelines: 5. Rating the quality of evidence—publication bias △ Gordon H. Guyatt *,Andrew D. Oxman ,Victor Montori ,Gunn Vist ,Regina Kunz ,Jan Brozek ,Pablo Alonso-Coello ,Ben Djulbegovic ,David Atkins , Yngve Falck-Ytter ,John W . Williams Jr.,Joerg Meerpohl ,Susan L. Norris ,Elie A. Akl ,Holger J. Schünemann ,代表GRADE 工作组# 摘要 GR A DE 方法中,随机试验起评即为高质量证据,观察性研究起评即为低质量证据;但若证据本身存在高发表偏倚风险,则两者证据质量级别都应降低。即使最佳证据汇总表纳入的各项研究仅有低发表偏倚风险,发表偏倚仍会极大高估效应值。当可得证据来自小样本研究、且多数由厂商资助时,作者应怀疑存在发表偏倚。若干基于检验数据类型的方法可用于评价发表偏倚,其中最常用的为漏斗图,但这些方法都有较大局限。发表偏倚可能较常见,必须特别关注早期结果、对样本量与事件数都很小的早期试验结果尤需小心。 关键词 GR A DE ;证据质量;发表偏倚;漏斗图;利益冲突;制药业 要点 ? 经验证据表明,一般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的研究(即阴性结果研究) 更易发表。 ? 早期仅少量前导研究可得时,完成的系统评价会高估效应值,尤其当“阴性结果”研究滞后发表时更是如此。早期小样本阳性研究、尤其是小样本试验值得怀疑。 ? 近年一些真相表明,厂商赞助研究的“阴性”结果隐瞒不报很常见。系统评价作者应特别关注发表偏倚,若当纳入的原始研究样本量都小,尤其当小样本研究受厂商资助时更需注意。? 检验结果类型的经典方法(如漏斗图)可能提示发表偏倚,但需谨慎解释。 △ 原文见J Clin Epidemiol, 2011, 64(12): 1277-1282. # GRADE 系统由GRADE 工作组开发。所列作者撰写并修订了该文章。在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杂志的网站上有该系列文章所有贡献者的名录。 * 通讯作者,Email: guyatt@mcmaster.ca 1 引言 前4篇介绍GRADE 证据质量分级及推荐强度分级体系的系列文章中,我们描述了构建问题的步骤,介绍了GRADE 证据质量分级方法,也讨论了因研究局限性(偏倚风险)而降低证据质量的可能性。本文作为此系列文章第5篇,探讨5类使证据 质量降低原因中的第2类:发表偏倚。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前期工作中提出的发表偏倚相关问题[1],而非撰写与发表偏倚有关文献的系统评价。 即使单个研究设计和实施都很完美,但因系统评价作者或指南制定者未能正确鉴别纳入研究,合成研究结果仍可能带来有偏倚的估计。理论上,未找到的研究比纳入的研究会系统性高估/低估获益效应值。实际上,“阴性结果”研究问题更常见,缺失“阴性结果”研究会增大估计效应值的偏倚。未找到的研究一般是尚未发表、或不完整发表(如摘要或论文)的研究——方法学家称之为“发表偏倚”现象。 一篇信息量大的系统评价[2]评估已发表系列临床试验在多大程度上会受有/无统计学意义、重要性或研究结果方向的影响。该系统评价纳入5篇研究已注册临床试验与上述相关性的文章,结果显示:阳性结果试验比阴性结果试验或无效结果试验更易发表[OR=3.90,95%CI (2.68,5.68)];即假设已发表41%(纳入研究的中位数,范围为 11%~85%)阴性结果试验,则相应的RR 值为1.78[95%CI (1.58,1.95)]。换成绝对值,表示若发表41%的阴性结果试验,预期会有73%的阳性结果试验见刊。2个研究评估了临床试验完成后至其发表所需的时间,结果显示:阳性结果试验需4至5年后发表,而阴性结果试验需6至8年后才见刊。3个研究发现样本量与发表间的联系无统计学意义。还有1个研究发现资助方式、研究者职称、研究者性别与发表间关系亦无统计学意义。

浅谈媒介批评理论

09广播电视学院电编4班学号:20080620021 姓名:于润泽 浅谈后殖民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 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而文化研究就是对这种整体生活方式的完整过程的描述。这一学派所坚持的平民主义倾向使得他们把研究对象从高雅文化及传统的文学经典中解放出来,注重对通俗文化、大众传媒的研究,大众文化现象从此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这就抛弃了旧的学院体制对"文化"的狭隘的、固步自封的立场,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新的文化经验之中。它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

方法论,更注重一种新的“内容”的解析策略,对文本进行一种“价值阅读”。霍加特指出:“…价值阅读?这个术语并不表示阅读者此刻正试图作出有关自在的作品的…价值判断?,而是说此刻他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这种…价值阅读?提供了理解文化的新的途径。这两个方向使“文化研究”始终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进展的同时保持世俗的关怀。而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报纸、广告、电视节目以及工人阶级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许多此领域的学者。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拒斥总体叙事,强调异质性、差异性,在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中回避采取一种坚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一种倾向或许与后殖民主义采取后结构主义立场有关。 主体的消解,是后结构主义消解中心的努力的必然结果,因为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需要的产物,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我们必然失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自我意识,因此“中心”的中心是“主体”。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因此,人,主体,意识这个三位一体的存在成为最终的绝对的“在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传统思想的颠覆实验在“主体”问题上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而对“主体”的消解必然意味着对中心叙事的排斥,也就不可能采取某种固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在这一理论的范围内找到某种合乎总体观念的存在,这是后殖民主义在立场问题上不可回避的。

第九章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第九章常见偏倚及其控制(Biases and Their Control) 第一节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1、研究结果的变异性(Variability)数据(指标)的变动或波动。它可存在于不同水平,包括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和样本(研究)水平。 2、变异性的来源:⑴生物学(真实)变异和测量变异:物学变异反映真实的客观变异,测量变异反映测量过程的误差。⑵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随机变异(误差)的绝对值和方向(符号)交错变化,并呈有界范围的正态分布。系统变异(误差)的绝对值和方向保持恒定。测量误差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3变异的水平:⑴个体水平的变异性:指某个体特征测量值的变化,它可以是个体真值随时间的改变,也可以是由 于测量误差引起的变化 ⑵群体水平的变异性:可以看成是各个体的累计变异,因为构成群体的各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素质 并受到不同的环境影响。群体的变异程度常常大于个体的变异。也受到测量 误差的影响。 ⑶样本水平的变异性:指通过不同样本的研究所得结果的差异性。 第二节研究的真实性 一、概述 研究真实性或效度(Validity)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 研究误差是研究真实性的反面。 研究误差的两种常见类型: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指随机抽样所得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 ?由抽样(机遇)所致,通常与测量过程及其它变量的影响无关,无方向性 ?可通过统计学方法估计和评价 ?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合理的设计、正确的抽样(加大样本量等)可使之减小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随机误差以外的误差,任何研究都有发生的可能 ?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系统误差又叫偏倚(bias) ?可以通过严格的设计、实施、分析来尽可能地控制 ?重复试验及增加样本含量并不能减小系统误差 研究的可靠性或信度(reliability)亦称精确度(precision),就是反映研究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随机误差小则研究信度高。 二、内部真实性 内部真实性internal validity指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它回答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改善措施:限制研究对象的类型和研究的环境条件。 三、外部真实性 外部真实性(external validity)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又称为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它回答一个研究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外的人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