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1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方面

1.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墓地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意志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心

理现象。

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三者关系: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各种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

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

(1)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2)人格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页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法:

1.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

验法。

2.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中,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3.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适当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4.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鉴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心理测验

有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5.调查法5页: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书面调查法既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回答的方式研究心理方式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口头调查法既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试交谈的方式以研究其心理现象的方法。

6.临床法: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的,综合性地描述心理象的方法。

7.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6页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观彻客观性原则:在研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设计要冲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二,收集资料时要如实地记录被试者的外部刺激、机体反应,行为表现及口头报告,不能用推断臆测代替客观事实;第三,全面分析所获得的全部资料,包括相互矛盾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最后结论。

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和自组织性上。

贯彻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要做到:6页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事件中的问题。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研究中要做:6页

1、心理学的研究任务6页1、描述心理现象

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

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就是要对人的心理现象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心理的研究领域7页:分为四个层次1基础研究2心理现象研究3心理对象研究4活动领域层次

心理学的历史可分为两个时代7页:哲学心理学时期和当代心理学。

1、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步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理想注意的注明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尔;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是英国的洛克;德国的费希纳是心理物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3、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10页:1构造主义心理学:铁钦纳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4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5完形主义心理学:韦特默、考夫卡、苛勒6精神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7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当代心理学的特点13页: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整合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教师职业与心理学13页

心理学与教师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论述344页}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论述348页)14页:1、高尚的职业道德2、广博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4全面的能力5专业的技能。

教师的全面的能力15页:包括:1教育教学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系统学习能力等

教师的专业的技能15页:包括: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论述351页)16页;1、关注技术2、倾听技术3、沉默技术4、宣泄技术5、探讨技术6、面质技术7、自我表露技术8、行为矫正技术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特征23页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23页:(1)胚胎发育过程(2)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

胚胎发育过程三个阶段23页:胚种阶段、(0---2周)胚胎阶段、(3---8周)胎儿阶段(9—38周)

产前环境的影响。1生育年龄2孕期营养3胎教4母亲的情绪

1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24页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

3、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4、循环系统:分为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

5、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6、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和骨骼肌组成

7、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8、生殖系统

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29页:主要指的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脑学说的发展经历了29页:定位说、整体说、技能系统说、模块说。

2、大脑皮层可分为几个区31页: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

1、脑的结构: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中间的裂缝叫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纵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反射和反射弧33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34页与生俱来的,补血机会的反射。膝跳、眨眼、允乳、排尿等。条件反射是34页机体在无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岁、的反射,使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共同点包括: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可以建立多极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区别体现在:刺激不同;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36页广义的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

36页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它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个是人类的心理发生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动物心里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感觉阶段2知觉阶段3思维萌芽阶段

1、人类心里的发生与发展37页人类祖先转变为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的产生。(还有未完)

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8页: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38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期(3—6、7岁)4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5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4、15—17、18岁)

3、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39页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心理发展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心理发展的动机系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揭示现代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

三、影响{青少年论述345页}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论述遗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

(一)、遗传因素1、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尚待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的发展水平和进程。

(二)自然环境因素40页

1、空气质量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2、噪声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不定型的听觉刺激。是一个污染源,也是一个应激源。会引发多种疾病,也能扭曲我们对他人的印象。

3、社会密度:高社会密度容易使我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能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会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会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误差

4、自然灾害:会对受害者产生严重而又长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因素42页

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文化的全部领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1、人类共同的生物基础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又使得我们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性。人类心理与行为都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

2、拷贝世界44页透过其广泛多样的渠道,随时随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3、学校教育45页: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五、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46页

(一)身体外形的特征46页

1、身高: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

2、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3、头面部: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其头面部特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46页

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47页1、性器官发育2、第二性征的出现3、性机能成熟

六、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47页(简答350页)

1、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组建接近成人。

2、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

3、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待自己以及对待别人的一切行为,随年龄增长而组建产生变化。

七、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49页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49页

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49页:主要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初中生的思维品质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50页,主要表现为在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自我中心的存在。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总的特点表现在: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驯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总的特点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一)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51页

初中生情绪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初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高中生情绪发展特点:1、情绪的延续性2、情绪的丰富性3、情绪的特异性

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二)中学生人格的发展特点52页

初中生人格的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高中生人格的特点:53页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2、价值观的确立3、自治需求

八、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54页

初中生心理指导所采取的策略54页: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3、培养

乐观向上的情绪

高中生心理指导54页: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64页

学习是64页/有机体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65页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特点有: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学习的种类65页

二、加涅根据学习情境把学习的种类分为八类98页:按学习水平划分: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系列学习4、言语联锁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奥苏贝儿66页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关系划分:66页1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66页: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学习。

三、学习的基本理论66页:1、刺激-反应理论:由桑代克创立(联结说)2、认知理论:布鲁纳3、社会学

习理论:班杜拉(认知行为主义)

四、学习迁移68页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2、学习迁移的种类划分68页:根据迁移作用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时间顺序: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抽

象和概括: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69页: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概括说;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说

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70页: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5、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71页:

①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②精选教材③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④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⑤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⑥提高对基本远离的理解水平

知识的学习72页

五、知识的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

的联系。概念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直至解释其本质及规

律的思维过程。是巩固和运用知识的基础

2、学生理解的标志72页: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

3、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72页: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4)利用变式和比较

六、知识的应用主要是指73页:概念: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

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联系作业。知识应用的实质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审题;相关知识的重现;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

3、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75页: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问题的特征;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七、技能的掌握75页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打字、跑步、写字、开车等都

是技能的表现

技能按性质、特点可分为(种类)75页:1动作技能2智力技能

1动作技能: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联系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它借助骨骼和相应的神经过程的活动表现出来。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P76两者区别表现在1活动的对象不同。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的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得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的映像,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观念范畴。2活动的结构不同。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其动作是外显的,不能省略;而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甚至觉察不到它的它的进行。3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刺激----反映联结,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内部言语实现的。未完菜感谢信

技能的形程阶段76页:1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2智力技能的形成3技能的形成标志

动作技能的形成四阶段(简答344页):1认知定向阶段;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

智力技能的形成五阶段:(简答347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标志:77页动作结构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

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77页: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了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

技能练习77页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联系的时间和次数,而取决于合理的组织、练习方式等因素。

练习和练习曲线78页动作技能是在练习中形成的,练习使动作从本质上发生变化。所谓练习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操作过程。练习不只是单纯的反复操作,而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

练习的结果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练习曲线也叫学习曲线,使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怎样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78页?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78页

品德的形成79页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简述P79;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简述):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

它的产生、发展和辩护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功客观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得多,概括得多。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的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的需要。正是这种社会性需要促使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简述):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的具体体现。2 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在社会舆论的熏陶和道德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法谈起。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有一定的反作用。众多的个人品德能够影响社会道德面貌和风气。如果离开了社会中具体人的表现,道德就只能成为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规范了,所以,品德是道德的基础。

品德的心理结构80页: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成分。P80

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

表现。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

2道德情感80页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和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们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包括: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荣辱感、厌恶感等。

3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的确达到的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使人的意志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主要表现:履行道德义务的果断性、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

4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的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道德行为是品德重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品道德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两方面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习惯。

九、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81页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P81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0—3岁)、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3自律道德和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82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1)惩罚定向(2)寻求快乐定向2习俗水平:(3)好孩子定向(4)权威定向3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定向(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十、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P85简答。论述

(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85页

1、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

2、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

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二)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85页

1、青少年时期品德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动荡性特点

2、青少年初期品德逐步趋向成熟。

十一、学生品德的培养p86

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86页:6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1、道德知识的掌握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前提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3、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其发展趋势:86页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1、对学生开展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2、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3、真情感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在品德教育的四要素的互动关系中起关键作用,在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的转变中起保证作用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87页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标志。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十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88页

(一)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88页:

1客观原因: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环境

2主要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意志力薄弱3好奇心强,盲目模仿。4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二)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89页:1、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分数3、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应培养自己的识别、抵制能力,不盲目从众。4、社会个方面都应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

十三、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辅导P90

学生困难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

学习困难的特征是90页:1智力都是正常的。2存在思想品德比较落后和学习成绩不良,甚至两者兼而有之3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不是由于生理缺陷照成的,也不是环境教育剥夺的结果,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及本人主观原因所致。4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特殊的督促、辅导和帮助。

学习困难的类型90页:简答1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2能力困学生3动力困难学生4整体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91页:1认知因素2人格因素3人际关系4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学习困难的辅导原则92页:1、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操作上:坚持“三个相信”(可运用以下方法:1目标激励法2归因训练法3情感沟通法)3、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4、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5、讲究教育教学方法6、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环境

第四章感觉与直觉101页

1、概述: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2感觉过程102页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3、感觉的种类103页:按刺激来源,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按刺激能量的性质,分为电磁能、机械能、热能。临床上分为四大类: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感受性103页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P103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和刺激强度。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05页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后象2感觉适应3感觉对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2联觉3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

3、感受性的发展106页:首先,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有计划的训练能够提高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亮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2、感受性的变化规律P105

同一感受的相互作用105页:就是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包括后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要报纸短暂时间的现象。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感觉对比是统一感觉器官再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106页: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联决与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联决是指一种感觉兼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是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代偿。

三、视觉以眼睛为感受器,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视觉。

感光细胞包括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1、视觉刺激与视觉器官P106

2视觉现象108页:光有三个的特征,波长,振幅、纯度。波长决定色调、振幅决定强度、纯度代表复杂程度。

3、颜色视觉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109页: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视觉现象遵循下三个定律109页:互补律、间色律、代替律

颜色混合的两种情况:设光混合语颜色混合。

4、色觉理论110页:杨-赫尔姆霍次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说

四、听觉P112

听觉:就是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6—20 000H Z的声波

听觉现象:音高、音响、音色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应表现为音高、音响、音色

声音的混合与掩蔽:1共鸣2强化干涉3差音与和音4声音的掩蔽

听觉理论114页:地点说、频率说

五、其他感觉:P116

1、嗅觉

2、味觉:酸甜苦咸

3、皮肤觉:触觉、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4、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六、知觉118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P118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表现在:感觉是对个人别物体属性的反应,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的反应,没有对物体个别墅性反应的感觉,就不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感觉。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直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18页1感觉介于心理和省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活动,向通道客观地击毁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干旱觉的基础上反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参与。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只觉着是对客观书屋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的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分析综合的结果。

知觉的种类:P119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知觉的特性:简答343页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事物体形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1)形状知觉是指个体对事物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2)大小知觉、指对事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3)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单眼线索119页)

2、时间知觉: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1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到另一处连续的位移。2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做没有连续移位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4、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P124错觉原因:

错觉的种类:123页

错觉产生的原因:1客观环境变化。2有机体自身特征的影响。3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

七、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29页

1、观察是129知觉的特殊形式,观察力是有预定的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2、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130页:具体表现为1目的性强2准备迅速3准备迅速4正确理解

3、中学生观察力提高表现在130页: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

4、、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方法130页:

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2明确观察任务、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4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第五章、记忆P137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人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前提)

2、记忆的过程:简答347页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心理过程。

3、记忆的种类:138页1按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1形象记忆、2情绪记忆、3逻辑记忆与运动记忆。2按意识参与程度,分为1外显记忆和2内隐记忆139页。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学说包括140页:1记忆机能定位说、2记忆机能整体说、3、SPI理论、4记忆分子学说

二、记忆的加工过程P143

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三个子系统):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143页:是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感觉记忆种类1图像记忆2回升记忆特征:145页

2短时记忆145页: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一

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7±2组块。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是指超过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它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时间、信息、

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1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类别群集;联想群集(接近

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主管组织。

1长时记忆的编码147页:听觉编码;视觉编码;信息提取: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

列扫描。

2长时记忆的存储148页: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3长时记忆的保持量的测量148页:方法有回忆法;再认法;在学法;重构法。

4长时记忆的信息提提取148页:回忆、再认。

三、遗忘规律p151

1、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遗忘和保持是相反的心理过程。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遗忘的主要规律和因素151页: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表152页}说明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既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影响遗忘因素包括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3学习的程度、4情绪体验。

2、遗忘的原因:154页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衰退说:认为以往时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持机干扰的结果。(1前摄抑制2到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到摄抑制:是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记后学习的材料干扰作用。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说。155

四、表象P155

1、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是记忆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

2、表象的划分标准不同种类:166页

按感觉通道: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按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分:个别表象、一般表象

遗觉象: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

3、表象的特征166页:1形象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

4、表象的作用158页:1 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2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3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157页:基本表象理论与双重编码理论。

五、中学生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159页

1、中学生记忆的特点P159:1自觉运用有意记忆,同时有效运用机械记忆。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2有效的记忆策略159页:1复述2、背诵、3结果反馈、4记忆线索、5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与

记忆线索。

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1增强自信心2调动积极性3调节情绪状态4集中精力5保证充分睡眠

3、记忆术161页: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常见的记忆术有:1自然语言媒介法、2地点法、3视觉表象法、4首字母缩略词法、5谐音法

第六章思维P168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况性与间接性特点。

2、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169页: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是最基本的过程。

3、思维的种类170页:

1根据思维的凭借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1直观动作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和3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1经验思维和2理论思维。

3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1直觉思维和2分析思维。

4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分为1聚合思维和2发散思维。

5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可分为1常规思维和2创造性思维。

二、概念173页

1、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概念是用词来标志的,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

概念和表象的区别(关系):P173概念和表象性质概括程度上是有区别,表象是关于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而概念则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或内部关系反映。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它的概括水平较低。它既有事物的本质特征,也有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感性的形象的概括。而概念具有非直观性和抽象性,它只包括事物的本质特征,而舍弃了非本质特征,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概念是坐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

概念的种类174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抽象和概括程度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数量及其相关关系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通概念、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的人为性可分为: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3、概念结构的理论175页:1特征表说和2原型说

4、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177页:1过去经验的影响、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3下定义、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5概念体系

三、推理178页

1、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前提要真实,二是推理形式要符合逻辑规则

2、推理的种类:1演绎推理、(三段论;现行系列;条件推理)2归纳推理和3类比推理

3、影响推理的因素:1推理材料的性质、2前提气氛效应、3赌徒谬误

四、问题解决181页

1、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所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

过程

2、问题解决的特征):181页1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3认知性操作

3、问题的种类:182页1界定清晰问题与界定含糊问题;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3语意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4、问题解决过程是182页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导向问题目标与结果的过程。

问题解决一般包括: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5、问题解决的方法:184页算法和启发法

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选择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顿悟通常包括:对问题的中心组织,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是解决问题、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方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348页):1问题情境、2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定势、5酝酿效应、6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包括1情绪障碍、2文化障碍、3习惯障碍、4直觉障碍)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

功能固着184页: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的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和功能。

原型启发185页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时问题的启发。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问题解决一般性障碍186页:1情绪障碍2文化障碍3习惯障碍4知觉障碍

五、言语188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形成的一种符号系统。人们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言语是对语言的应用,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思维和言语的关系187页:(论述)

思维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言语而实现的。其次,言语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言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而词义正式概括的思维或概念。

思维与言语是有区别的:首先,他们的本质不同。言语是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物质的,以声、形的物质形式存在的。思维是人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是观念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其次,他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言语与客观事物之间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无必然联系。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人们可以用同一概念表达。再次,从构成要素来看,言语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有关,但并不完全等同。

3、言语的种类188页:1外部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2内部言语

4、言语的理解就是189页根据语音或书面文字来建立意义的过程。言语理解的水平包括对词的理解、对短语和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说话人的意图或动机的理解。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189页:1语境、2推理、3图式、4策略

手语:190

六、想象191

1、想象是191页在人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练习新的结合。)

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包括(过程):1粘合、2夸张与强调、3拟人化、4典型化四种形式。粘合:是把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是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农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拟人化、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和表象、思维的关系P191

想象与表象的关系:想象与表象密不可分。虽然想象中的形象是新的,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但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想象如何新颖,其内容都来源于客观事实,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加工该找的结果。想象与表象的区别:首先,表象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形象的重视,而想象来源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其蕴含着许多潜在可能德行,其中有些可能性在现实中尚未实现的。

想象与思维的关系: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

能预见未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人们可以把想象看做是一种形象思维。不过,解决问题的想象(或形象思维)与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是不同的。

3、想象的作用191页:想象在生活实践中具有巨大作用。首先,想想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其次,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再次,想象具有代替作用。

4、想象的过程192页: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以下几种形式:1粘合、2夸张与强调、3拟人化、4典型化

5、想象的类型192页: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想象)

幻想是创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与未来事物的思想。

第七章意识状态P202

一、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

1、意识的特征203页:1觉知性、2能动性、3目的性、4社会历史性

2、意识有不同的水平203页:1焦点意识、2下意识、3前意识、4潜意识

3、无意识204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1催眠、2白日梦、3冥想。催眠是对暗示的特殊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

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绝之状态。冥想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

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良好状态。

二、注意P206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2、注意的功能206页: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外部表现206页有以下三个方面: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变化

4注意的理论:P206 1过滤器理论2衰减理论、3晚期选择理论、4认知资源理论、5双重加工理论。

3、注意的种类:208页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间答347)页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注意的品质:210页{简述347页}

(一)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二)注意范围: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范围,又叫注意广度。注意的范围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要求、知识经验有关。

(三)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指向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四)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有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

7注意品质的培养211页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控制无关刺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2教学方式方法要避免呆板。3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二、是注重集中注意的交替运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良好品质的培养也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1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有助于注意的培养。2加强意志锻炼。3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愉快而稳定的心境。4培养应针对个体差异。

三、睡眠214页

1、睡眠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你的静息现象。

睡眠的脑电波变化,可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227页

2、睡眠阶段214页:入睡期;浅度睡眠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

3、睡眠的功能215页:保护功能;恢复身体机能;促进生长

4、失眠的治疗215页: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放松;锻炼;进食;避免使用兴奋剂

什么是梦?216页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梦的作用:梦对保持人的心平衡和健康有一定的意义。梦可以给睡眠中的大脑提供周期性的刺激。

梦的解释:216页1精神分析的观点2生理学的观点3认知的观点

四、药物成瘾217页可分为:

药物依赖: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类。1、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一个人不能自控地使用药物就是药物成瘾。分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2、常见致瘾药物的分类218页:1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类、可卡因、咖啡因、MDMA和尼古丁2抑制剂:巴比妥酸盐、V——羟基丁丙酯、苯二氮卓类安定药、酒精3致幻剂

3、药物成瘾的影响因素221页:1生物学因素、2心理学因素、3认知因素、4社会因素、5文化因素。

第八章行为调控228页

需要228页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发展对于客体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可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需要的种类230页:1生物性需要:进食需要、饮水需要、睡眠和觉醒的需要、性需要2社会性需要:成就需要、交往需要、权力需要

需要的特点: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周期性

2、需要的理论229页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29页: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奥尔德弗的需要理论230页: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二、动机P233

1、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233页: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2、动机的产生:P234

动机的种类234页1根据动机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根据动机意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3根据动机作用: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4根据动机来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动机理论235页:1本能理论2内驱力理论3期望理论

意志理论236页(冲突形式)

4、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行动的行为也就是意志行动。

意志的特点236页: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5、意志的品质237页:1自觉性、2果断性、2坚韧性、4自制力

6、意志行动的过程P238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动机冲突种类四种形式238页:1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2双避式冲突(不想牙痛)、3趋避式冲突(想考个好学校)、4双重趋避式冲突(春节、火车票)

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239页:第一坚定的信念是克服苦难的基本条件。第二目标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对目标完成与否后果的意识。

挫折239页

P239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产生的因素240页: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挫折的反应240页: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人格的变化

挫折的应对240页:1正确对待挫折、2改善挫折情境、3总结经验教训、4调节抱负水平、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情绪P241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基础。起主指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育人的主

导需要相联系。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1在认知层面的主观体验。2在生理层次面的自我唤醒3在表达层面外部行为。

2、情绪与认知的关系:P242简答

情绪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读一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认知过程是通过形象和概念来反映事物,而情绪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认知过程的发生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而情绪的发生、改变具有不随意性。

情绪和认知有事有联系的。一方面,人只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评估可能不同,因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另一方面,情绪也影响认知过程。人的情绪不仅以认知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积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储金作用,小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阻碍作用。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P242

情绪和情感这两个词的含义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和动物都有情绪,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独有的。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3、情绪有较多的外显性和激动性,情感则有较多的内隐性和深刻性。

虽然情绪和情感有所不同,但其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是同一种心里活动。一般来说,情感的产生总伴随有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经常受情感的支配。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主要表现在:快感度、紧张度、强度、激动度上,情绪都表现为互相对立的两极。

5、情绪状态243页是指在某种时间或情境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一般分为1心境、2激情3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时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6、情绪理论245页:P2441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兰格一般认为情绪先于反映。)2坎农—巴得理论(坎农—巴得主张丘脑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沙赫特和辛格)4当代情绪理论模型

7不良情绪的调控: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2转移注意力、3合理地发泄情绪、(1在适当场合哭泣2向它人倾诉3做比较剧烈的运动4放声歌唱和喊叫。)4自我激励

四、压力与健康:P248

1、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起的非特定性变化做组成。

压力源的种类248页:1自身的压力源称为内因性压力源2环境的压力源称为外因性压力源

四种类型包括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

压力反映249页:1压力反映的表现2压力反映的阶段

压力反映的表现249页:1生理反应2行为反应3心理反应

压力反映的不同阶段249页:1冲击阶段2安定阶段3解决阶段

压力的作用250页1压力的正效应:1满足基本需要2增强人的适应性3增强抵抗力

2压力的负效应:1认知2情绪3综合行为

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及压力调节方法251页

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251页经验:增加经验能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

2准备状态:有应付压力的准备也是减轻伤害的重要因素

3认知: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着重要作用

4性格: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

5环境:一个人的压力来源与他所处的小环境有直接关系

压力应对的策略有两类:252页改变压力源或改变个人与压力来源的关系,通过直接的行为反应或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变自己,通过使自己觉得较舒服的活动,调节情绪。不良的应对方法有:1依赖药物2酗酒抽烟

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252页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五、中学生情绪的调控253页

1、中学生的情绪障碍253页:1焦虑

2、易怒、3抑郁、4恐惧、5孤独、6烦恼、7挫折感、8厌学情绪

2、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256页:1生理、2学习、3自我心理、4人际关系、5社会

3、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P257简答(1)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2)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3)

转移注意力。(4)自我言语暗示。(5)加强心理康教育。

第九章人格特征264页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性264页: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功能性、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二、人格结构266页主要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和自我调控

1、人格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格因素,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

2、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括自我认识、自我体检、自我控制。

三、人格发展:P267(八个阶段图表267页)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267页:生物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自我因素、自然环境

(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352页论述)

四、人格测验270页: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投射测验、情景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第二节能力P273

1、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2、能力有两种含义273页:其一是指已经发展出或表现出的实际能力;其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潜在能力是实际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实际能力是潜在能力的表现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简答350页)(标准)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三者的区别。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属于经验系统,技能是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能力是心里条件。三者的发展速度不同

三者的联系。首先,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二、能力的种类274页

1、根据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按照能力的创造性大小,分为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

3、按照能力发展趋势、天赋禀性、文化因素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按能力的功能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能力的结构P276

1、能力的因素说:桑代克独立因素说、斯皮尔曼二因素说、塞斯顿多因素说

2、能力的结构说:弗农层次结构理论,吉尔福德三维结构理论

3、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斯腾伯格

四、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简答344页)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类型的差异: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

4、特殊能力的差异

5、能力的性别差异

能力的测量有不同的分类280页:按能力的种类来分: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创作能力、按测验方式来分:有个体测验和集体测验;按测验内容表述形式来分:有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第三节气质与性格282页

一、气质P282

1、气质是282页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有两方面含义:1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2气质具有天赋性,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气质类型:(P285气质图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P285

性格285页

1、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2、性格的类型286页

根据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根据个体的独立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根据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利型和宗教型

三、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287页(简答)

性格、能力、气质都属于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发挥着整体功能

1、性格与能力

区别: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是决定心里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

性格与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首先,能力影响着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性格与气质

区别:首先,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气质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决定的,具有先天性。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性格可以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而发生变化,可塑性较大。再次,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别

联系: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些特征,使之服从于生活时间的要求、

第四节行为方式和健康人格288页

一、行为及行为方式288页

行为是指人们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或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都可以统称为行为方式

二、健康人格及其标准289页

1、健康人格是具有积极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是适应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的理性追求,个体表现于外、体现于内的整体精神面貌。

2、当代健康人格的主要标准有289页:智力正常;认知客观、准确;开拓进取;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道德责任感;事业心和工作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关系融洽;意志坚强可控;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健康人格行为方式的特征290页:1、结构的统一性和规则性2、对现实的充分感知3、自知之明

4、对行为随意控制的能力

5、自尊或认可

6、建立诚挚关系的能力

7、效率和责任

四、应对291页

1、应对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它包括任何消除或减弱应激的努力,无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有意识或潜意识的、现实倾向的或非现实倾向的。而应对方式使指个体子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的方式,又可称为应对策略和应对机制。

2、应对的特征291页:情境性、过程性、策略性、反应性、中介调节性

3、应对策略简答P291

1积极认识压力;2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合;2明确自我效能,调整奋斗目标;4社会支持

利他行为P292是一种自发形式地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292页,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1从理论上看,可分为:生物性利他行为和心理性利他行为2从机能上看,可分为:亲属性利他行为、互惠性利他行为3从情景状态看,可分为:紧急性利他行为、继续性利他行为和惯常性利他行为。4从行为动机看,可分为:自我利他行为和纯利他行为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293页很多,可归纳为:利他者、情境、受助者和社会文化因素。

第五节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294页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295页(案例表现)

1行为放纵2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3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4追求享乐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P295简答(案例分析)

1、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

2、意志品质的薄弱

3、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

4、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5、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6、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

7、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P297简答.论述

1、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5、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

6、强化制度管理

7、奖罚强化教育

第十章人际交往306页

动态: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

静态: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

二、人际交往的条件307页:1、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2、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3、信息接受者要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三、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307页

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1、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2、人际交往的信息沟通模式P308

四、人际关系的种类P308

1、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和伪装型

2、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型、地缘型和业缘型

3、根据对他人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包容的要求、控制的要求和情感的要求

4、根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可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和分离型

五、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309页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六、人际交往的意义310页:1、是个体在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2、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3、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4、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人际认知P311

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312页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

二、人际印象P312

(一)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312页:1一致性倾向2评价的中心性3和新特性作用

(二)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313页: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光环效应4定势5投射6正偏7刻板

人际认知的归因314页

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归因理论315页:海得的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

归因偏差316页:1、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做人的行为归因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特之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2、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而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

第三节人际吸引P316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详实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317页:(一)强化原则(二)社会交换原则(三)联结原则

人际吸引的条件317页:1熟悉2个人特征3相似与互补4爱情

人际交往的态度与技能P321

人际交往: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信息和物质交换过程。

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态度(简答351页:1尊重2宽容3真诚4理解5给予爱

人际交往的技能322页:(一、)言语艺术322页1称呼得体2说话注意礼貌3积极反馈适当体温4善于抓住听众的兴趣。(二)非语言艺术323页(三)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简答324页)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3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4选择交往时间与空间5合理处理意外冲突6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325页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325页:1、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2、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3、趋向关系性交往4、喜欢与异性交往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326页:1、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2、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3、发展社会

能力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326页

自卑、自负、猜疑、随意、逆反、自私、嫉妒、支配、害羞、封闭、恐惧、孤僻、敌视、刻板

四、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P327简答案例解决1、对待同学朋友:平等互助;悦纳他人;真诚待人;主动认错;频繁交往;2、对待父母老师:尊敬;理解;沟通3、对待异性朋友:健康、文明;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保持一定距离

问答论述题

一、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344页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论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348页

1、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广博的知识。身后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

3、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4、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

5、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公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1、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2、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

3、社会性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格塞尔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格塞尔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格塞尔”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格塞尔 【生卒】:1880—1961【介绍】:一译“盖塞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尔玛镇。 190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于克拉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受G.S.霍尔的影响,专心致力于儿童发展的研究。1908-1910年任教于洛杉矶州立师范学校,不久转任耶鲁大学教育学助教。 1915年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终生任职于耶鲁大学。 建立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并任首席主任、顾问等。 1915-1948年兼任耶鲁医学院儿童卫生学教授。1948-1950年任儿童视觉研究室特别研究员。 其研究建立在对儿童行为的大规模系统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摄影观察技术和追踪研究(或纵向研究)方法,主张“成熟势力说”。

根据双生子学习爬梯的实验结果,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同环境有关的大脑皮层的成熟,儿童行为或心理模式按一定程序依次呈现,大脑皮层不成熟,学习便无从产生。 还认为儿童具有天生自我调节的能力,父母和教师不应迫使孩子嵌入某种预想的模式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本身的倾向,尽可能提供儿童发现自我和发展个性的机会。 倡导推广儿童中心养育法。 1940年与同事制定《格塞尔发展量表》(亦称《耶鲁量表》),提出婴幼儿发展的各“关键年龄”及其发育商数,量表经两次修订,被译成多种文字(中国有修订本),被认为是评定婴幼儿心理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 1954年提出关于儿童发展的几个原则:(1)发展方向原则。 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的,如从头到脚,从中心向边缘,按顺序发展。 这种方向由遗传机制决定。 (2)相互交织原则。 即行为模式中的平衡现象是发展过程中互补结构发展的结果。 通过互补过程,相反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心理学概念总结

心理学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观察是人的一中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6.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7.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8.再造想象是一句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11.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4.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15.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7.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9.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0.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的概念总结 一.各章标题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经过头脑加工(综合和解释),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4.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8.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征。 9.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1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4个特性。 13.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书中特别列为小标题的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7.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8.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概念学习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概念学习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概念学习”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概念学习 亦称“概念获得”、“概念掌握”。 有机体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在动物辨别学习情境中表现为动物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作出同一反应。 如测验大鼠形成大小概念,给大鼠呈现随便什么样的两个刺激物,大鼠选择大的(或小的)一个才能获得食物奖励。 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大鼠要辨认的不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如具体的尺寸形状或颜色等),而是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哪个较大或较小。 大鼠完成这一个任务,必须要习得“大”或“小”的概念。 实验证明,大鼠经过多次的选择练习可做到。 但这种概念在大鼠的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尚未确知。 借助它可了解动物能否从经验中形成对某种刺激情境的抽象性质的概念。 在人类指个体发现和理解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以及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

程。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有意义学习类型。可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 前者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经过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总结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后者则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代表新事物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对新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 为促进概念获得,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供肯定实例,增强感性经验;(2)运用变式,概括共同特性;(3)提供反例进行比较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比较;(4)恰当地使用概念有利于巩固新概念的获得;(5)使新、旧概念系统化有利于稳定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普通心理学概念

普通心理学概念 1、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的中间学科。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认识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4、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他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突触包含三个部分:突触前部分、突触间隙及突触后部分。突触前部分指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其中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储存有神经递质。突触小体的前端膜成为突触前膜。突触后部分是指与突触小体临近的神经元的某一部位,突触前膜与另一部分膜相对,这部分膜成为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面有突触受体。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空隙,称为突触间隙。 除了化学性突触外,还有电性突触。 5、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6、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活动的基础。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7、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8、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又称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与生俱来的,是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的。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前者为近景动机,后者为远景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远景目标可分解为许多近景目标,近景目标要服从远景目标,体现远景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近景与远景动机辩证关系的描述。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自我心理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自我心理学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自我心理学”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自我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分支学派。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新发展。 代表人物有A.弗洛伊德、哈特曼、费顿、埃里克森。 继承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划分,但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强调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功能,而不强调本我的作用。 将自我和自我的功能作为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认为自我自主地发挥作用,而不受潜意识冲动或性本能的影响。 这一派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将注意从本我和本能转向自我发动的过程,认为自我能够使人适应外界或对外界作出调整。 因此无须对本我的潜意识内容作长期分析,便可以完成深层心理的重要工作,达到治疗的目的。 他们已提出一些短程疗法,如危机干预法。 1939年,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学派的建立。

此后数十年间,有了新的发展。 其主要观点:(1)自我是个体的一种内部控制机构,能发展、组织个体的生活,保证个体生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与和谐,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个体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心理性欲朝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自主性,决定个体的命运。 (2)自我有许多正面的特性,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忠诚,亲密、爱,创造、关心,统整、智慧等。 凡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能成功地解决人生发展中每一阶段产生的问题。 (3)自我同一性包含四个不同的方面:即个体性(individuality),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感,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独立的实体存在;整体性(wholeness)和整合性(synthesis),指潜在地追求一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感,感受到一个人生命的连贯性,并朝有意义的方向前进;社会团结性(socialsolidarity),指具有团体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若没有自我同一性感,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即同一性危机。 (4)对“我”(I)、“自己”(self)和“自我”(ego)作出区 分:“我”是我感到的我的一切经验的觉知中心;“自己”是“我”的对象,是前意识的,可被体验或觉知为包括身体、人格和扮演的角色等各种“自己”,也可以是这些经验的复合物,如我认为我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我”是把个人的各

普通心理学46概念题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成定论的为科学实践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发现。 4. 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既是结构单位也是功能单位,它不同于身体细胞的功能主要在于它可被输入的刺激所激活,引起神经冲动,进行冲动传导。其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即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就其功能和分布不同可分为传入,传出和联合三种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为突触传递。 5. 极化现象:这是神经传导的电化学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当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钾离子的浓度在膜内比膜外大30倍,而钠离子的浓度膜外比膜内大10倍。为维持他们的浓度,膜内外电位差允许钾离子透入膜内,而不允许钠离子渗入。于是形成了膜内负电荷、膜外正电荷的电位差。这就是膜的极化现象。这种电位被成为静息电位。 6. 去极化过程:当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受到足够强的刺激时,细胞膜电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钠离子迅速进入膜内,使膜内负电位差消失,即为去极化过程。 7. 动作电位:经过去极化过程,神经元便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形成了神经冲动,成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大约1毫秒。 8.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是以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外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数突相联系的,这种特殊的联系结构称为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就是突触传递,它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导。它是通过神经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完成的。这一神经细胞的工作方式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直接的。 9. 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大量的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使囊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之接触,这时储存于囊泡中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出来而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相结合。于是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这种兴奋性和抑制性电位的相互影响决定着特定的神经元是否有可能在特定时刻发放动作电位-----引起神经兴奋或抑制。 10. 外周神经系统:就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机构,它包括从外周感觉器官内导到中枢的神经组织和从中枢外导到效应器官的神经组织。从结构上看,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和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

这才是心理学(解读版)

1.导读 纵观今日图书市场,绝大多数的心理学著作要么是故事书,粗浅得要命;要么是让人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艰深无比。不过很幸运的是,现在我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教科书。在书中,作者经常会用一些常识性的、朴素的与直观的分析和思考与另一些科学的、严谨的、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相对比,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家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思路。 不过,看下面的内容之前,首先要知道以下9点: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这种进步是不均衡的,因为心理学由许多不同的子领域构成,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具有更高的难度。 2.心理学家提出可作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此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性。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通过对众多实验数据的慢慢积累得到。虽然这些实验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他们总能聚合成为一个共识性的结论。 以上这九个问题,便构成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2.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天生不招人待见的人极少,但天生不招人待见的学科却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甲:你学的什么专业? 乙:我学的心理学专业。

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心理学概念: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如果需要不迫切,则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动以满足这个需要。 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有了客观的诱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满足某种需要;相反,就无法转化为动机。例如,人处荒岛,很想与人交往,但荒岛缺乏交往的对象(诱因),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可见,人的行为动力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它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需要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如下三种功能。 (一)激活的功能 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例如,一个学生想要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 (二)指向的功能 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例如,一个学生确立了为从事未来的实践活动的学习动机,在其头脑中所具有的这种表象可以使之力求注意他所学的东西,为完成他所确立的志向而不懈努力。 (三)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当活动指向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获得强化,因而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就会降低活动的积极性或使活动完全停止下来。需强调的是,将活动的结果与个体原定的目标进行对照,是实现动机的维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 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901003) 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