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读《资治通鉴?晋纪》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而群臣们悲伤的背影。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3)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初,(曹魏)群臣以吏部不能审复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行之浸久,中正或非

其人,奸蔽日滋。(尚书仆射)刘毅上书曰‘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诉之忌,用心百态,营求万端,廉让之风灭,争诉之俗成,臣窃为圣朝耻之!’”(4)曹魏时期,统治者为了取得士卒的拥护而实行九品中正法,由政府专职官员负责考察推荐地方人才,承认士族的做官特权,反对宦官与外戚干政,由此结束了两汉以来的宦官、外戚、士族三种势力争权斗势的局面,士族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到了西晋,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利益的特点让出身于士族之家的司马炎不愿放弃,即使他知道九品中正有着很深的弊端。说实话,九品中正选拔、考察、铨叙官员的办法未必不好,只要坚持公正公平的标准,确保严格的保障办法,就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然而,在腐败之风浸润已久的西晋帝国,即使原来尽善尽美的办法尚会蜕化变质,更何况本意弊端百出的九品中正法。于是,九品中正制在乌烟瘴气的西晋王朝里渐渐地变味变质,成为了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西晋王朝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担任大中正,小中正的官员一不受朝廷监察、考校,二不理会原定的取舍原则,任意行事,他们不是根据对象的德行,才干以及所适合从事的工作确定品级,而是看重门第忽视才德。朝野上下由此成为了是非颠倒之地:有权者无能,能者却没有多少权力,国家权力的运转行使缓慢低效。“谈者以虚荡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5)可以说,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和逐渐发展过程中的“变质”使西晋的统治根基在人才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动摇。

中央的官制本已破败不堪,而地方上所采用的不合时宜的分封制更是起到了火上焦油的作用。

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行了分封制,大肆分封同姓王。“汝南王亮,武帝时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楚王玮,太康末,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将军;赵王伦,元康初迁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关中;齐王冏,是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许昌;成都王颖;惠帝时为镇北大将军,镇邺;河间王颙,为平西将军,镇关中”。(6)然而,分封制的设立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地方势力的膨胀。诸侯王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坐镇四方,表面上拱卫了皇权,实际里却因为西晋王朝对地方监管法度制度的缺

失和王权内部的重重矛盾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威胁,这也是后来“八王之乱”的根源。八王之乱的出现,就像是催化剂,让本就已遥遥欲坠的西晋王朝不堪重负,轰然倒塌,社会矛盾顿时激化。当西晋明白分封制埋下的恶果之时,却早已到了日薄西山之时,早已无力回天。

其实,西晋王朝的过早倾覆,也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早在汉朝起,北方的少数民族就通过不断地侵扰劫掠和向内地迁徙不断地发展壮大,盘踞中原各地。西晋之时,居于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不不足,便努力通过对外入侵和迁徙来谋求生存和发展。许多地方已然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超过了汉族,甚至出现了“关中八百万之余,率其少多,狄戎居半”(7)的现象西晋的统治因此受到严峻的冲击。八王之乱爆发后,许多诸侯王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不惜“引狼入室”,雇佣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军队。少数民族的入侵不仅带来了蛮夷之风,更由于其对汉人的大肆劫掠和屠杀,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的分裂混乱割据的局面,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五胡乱华”。

纵观西晋兴亡的过程,不难发现,西晋从诞生到覆灭,犹如上山和下山。究其原因,不外乎统治群体的昏庸失策、选官制度的变质失效、地方制度的无力失衡和外敌的侵扰劫掠。我们发现,西晋王朝建立以后,并没有如一般新建王朝一样努力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反而把“民水君舟”的道理抛之脑后,极力推崇奢华腐败,贪图享乐,忽视民生,不觉中动摇了西晋本就不稳固的统治基础。

由是观之,一个王朝要想保证其统治地位的延续,必须要做到建立有效明智的集体决策团队,对内杜绝贪污腐败,严惩奢华不正之风,建立完善的官僚取士体制和地方检察制度,努力发展和保障民生,对外发展军事,发展积极外交、独立外交,这是无数王朝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注释:

(1)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十二》

(2)引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

(3)引自干宝《搜神记》

(4)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三武帝太康五年》

(5)引自干宝《搜神记》

(6)引自《中国通史??第五卷》(7)引自江统《迁徙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邵阳市志》载,1225年,理宗赵昀登基,用年号命名其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并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据此判断,邵阳被称为“宝庆”是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跟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有关() A.唐太宗B.宋太祖C.宋太宗D.明成祖 4.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他”是() A.朱温 B.李煜 C.赵匡胤D.柴荣 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6.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A.分化事权 B.减少数量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 7.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 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朝中大将发动兵变 D.皇族内部争夺皇位 8.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 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A.西周 B.汉C.唐朝 D.北宋

9.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各州府设通判 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 10.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个政权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后唐、后汉、后晋、后梁、后周 B.后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C.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后晋、后梁、后唐、后周、后汉 11.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2.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13.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 14.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5.下列对宋代历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但文化上并不繁荣 B.科技发达但政治上并不强大 C.军事强大但科技上并不先进 D.政治强大但经济上并不发达 16.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驿兵变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1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 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②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法制和党的集体领导,使苏联政治生活开始发生一定变化。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成就不大,但毕竟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第二个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领域主要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其内容涉及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要解决企业缺乏主权,过多使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企业职工不关心经济效益等问题。新经济体制在试行和推广初期,职得了显成果,苏联经济实力翻了一番。当然,新经济体制也未完全克服经济管理体制所固有的探刻矛盾,它所规定的两个基本措施即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用经济杠杆都没有很好贯彻 ①陈振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 ②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M].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晋国骊姬之乱 原文

晋国骊姬之乱原文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1),卜之(2),不吉;筮之(3),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4),不如从长。且其繇曰(5):“专之渝(6),攘公之羭(7)。一薰一莸(8),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9)。姬谓大子曰(10):“君梦齐姜(11),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12),归胙于公(13)。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14)。公祭之地,地坟(15);与犬,犬毙;与小臣(16),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17)。”大子奔新城(18)。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19),君必辩焉(20)。”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21),人准纳我(22)?”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23)。 姬遂谮二公于曰(24):“皆知之。”重耳奔蒲(25),夷吾奔屈(26)。 (以上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土为二公子筑蒲与屈(27),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28),忧必仇焉(29)。无戎而城,仇必保焉(30)。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31),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32)。’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33),焉用慎?”退而赋日:“狐裘尨茸(34),一国三公,吾谁适从(35)?” 及难(36),公使寺人披伐蒲(37)。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38)。”乃徇曰(39):“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40),遂出奔翟(41)。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42)。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却芮曰(43):“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44)。粱近秦而幸焉(45)。”乃之粱。 (以上僖公六年)[1] 注释 (1)骊姬:晋献公的宠妃。 (2)卜:用龟甲占卜。 (3)筮:用蓍草占卜。 (4)短:指不灵验。长:指灵验。 (5)繇(zhou):记录占卜结果的兆辞。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05021203 2012301224 宋嘉琦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在百度上搜索清朝灭亡的原因能得到以下结果: 1、政体落后,封建社会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2、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经济军事落后,不接受先进技术和文化; 3、西方列强的入侵; 4、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5、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以上五条基本上是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而我个人认为:汉族地主阶级崛起对清朝灭亡的作用并不亚于以上五条, 讲这个话题,就要先从满汉民族矛盾讲起。从1644年清军入关,直到1683 年,收复台湾。在这几十年中,满汉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首先,清军攻城略地时,进行了很多残酷的屠城,除了“扬州十日”,清军还曾经在广州、四川、赣州、江阴、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随后,清廷下令汉人改变传统的风俗,剃发易服,并镇压反抗民众,制造了“嘉定三屠”等惨案。此外,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时期,大设文字狱,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民族主义排在第一位,尖锐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迥然不同于资产阶级改革派心中的“驱逐洋夷,振兴中华”。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政治口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满族仇视的绝不只是孙文一人,应该说是从清军入关开始的民族仇恨,延续二百余年没有断绝。 从清朝建立开始,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中国,清政府在不断增加汉族官员的比例。这种举动看似是与汉族地主阶级分享政权,本意是扩大统治阶级的力量,巩固统治基础。这种分享是在维护汉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的基础上,建立一层新的,满族贵族对汉族地主的统治,加之国家财政要负担旗人的粮饷,其结果,必定是更加加重农民阶级的负担。因此,除了康乾盛世之外,清朝再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农民的拥护,著名的天地会运动延续两百余年直到清末还未断绝便是很好的证明。而且,清政府虽然用武力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但却无法淡化汉族的民族意识,以至于洪秀全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起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蓄发易服。 作为被统治者的农民,。自然不会对清朝产生什么好感,而清朝统治者竭力拉拢的那些汉族地主也并非都效忠朝廷。天下以利合者必以利分。早在清初,吴三桂就给满族统治者上了一课。当时清廷撤藩的原因,一是削弱地方势力,保持中央集权;二是裁减兵员,减少财政开支,并不是因为对汉将抱有成见。而吴三桂的讨清檄文却毫不客气,骂他们“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而更让满族统治者大跌眼镜的是:就连吴三桂这个双手沾满汉人鲜血的刽子手,进兵北伐时,也得到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和明朝遗老的响应和支持。虽然他的起兵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地盘,争利益,但却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反清的高潮。当时距清军入关不过三十年,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仇恨之深并不让人意外。但这次事件却给清朝统治着敲响了两百余年的警钟——连吴三桂这样帮我们打下半个天下的人都不可信,还有哪个汉人可信?正是基于这种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这是一本被封存了50 年的书,它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他看到了强大的苏联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但同时他也看到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的作风还有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在日记中他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的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1984年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正式发表了,但是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T)1991年,克林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苏联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这标志着苏联解体。(T)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苏联解体的原因使错综复杂的,是各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下面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来看苏联发展到解体的过程(T) 苏维埃政权的缔造人——列宁(1870—1924),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迫于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与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来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对农民作让步,允许农民个体经营自己的经济,利用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本国经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他在政治方面也改善党的领导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列宁最终还是没能解决好党政分开和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问题。(T) 1924年列宁逝世,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1879—1953),他执政期间, 1、在政治方面,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这是一场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大规模的恐怖镇压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 2、在经济方面,他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1932年至1933年间他推行农业集体化,来完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他认为工业化资金要靠国家内部来积累,内部积累资金主要来自于农业,于是他提出贡税论,就是以工农业剪刀差的形式来积累资金。(1925年12月联共(布)第14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问题。斯大林把苏联国家工业化集中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这样的工业化,对苏联来说,严重的问题是资金从何而来?早在1924年,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认为只能通过剥夺农民的办法,为工业化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历史教训

1、【多选题】久加诺夫把苏共亡党的原因总结为“三个垄断”,即:(BCD)。 A. 对文化的垄断 B. 对真理的垄断 C. 对资源的垄断 D. 对权力的垄断 2、【判断题】1991年,苏共不仅失去了执政地位,而且遭遇了亡党亡国的厄运。A A. 正确 B. 错误 3、【判断题】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A A. 正确 B. 错误 1、【单选题】苏共亡党的政治原因是(A)。 A. 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B. 政府不作为 C. 经济衰退 D. 未设立三权分立 2、【多选题】苏共执政党在自身建设中展示给人民的形象是(AB)。 A. 治党不严 B. 为政不廉 C. 治党严厉 D. 为政廉洁 3、【多选题】苏共执政党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ABC)。 A. 经济文化原因和文化需要 B. 政治原因 C. 党的公众形象 D. 西方发达国家的干预 1、【判断题】戈尔巴乔夫刚刚上台的时候,他的改革指导思想是“多一些社会主义”。A A. 正确 B. 错误 2、【判断题】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党内被认为是一个改革者。A A. 正确 B. 错误 3、【多选题】在党内“革新苏共”的主要内容有(ABCD)等。 A. 革新党的指导思想 B. 革新党的性质 C. 革新党的奋斗目标 D. 革新党的组织原则 1、【多选题】在党内“革新苏共”导致苏共党内上层被分成三大派:(ABC)。 A.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 B. 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保守派 C. 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激进派 D.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改革派 2、【判断题】在党内“革新苏共”导致党员失去了方向和信心。A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浅谈清王朝封建统治衰败的原因

浅谈清王朝封建统治衰败的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为了保证这个过渡的顺利实现,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政治上使国家由君权主义的社会步入到民权主义的社会,即在彻底清除封建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民主的、统一的和民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国家政权,并使之沿着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运行。对清政府来说,如果它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及时而有效地对其政治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就会较为顺利的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反之,就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自身的统治出现全面的危机,并最终导致其垮台。事实上,清政府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现代化挑战,不仅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回应措施,相反,其政治统治却不断呈现出日趋衰败的迹象。 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斗争,特别是鸦片战争前的四、五十年间,农民起义的次数增多,斗争规模也在日益扩大,这些起义大大震撼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同时,也表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它的尽头。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不断增长,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但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因素并不是通过自身生产力的发展积累起来,而是由外国的殖民侵略带来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在受到外部现代化挑战时所做出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国在政治领域内,就不可能像原发现代化国家那样,拥有足够的时间,以使其政治的发展接受现代化因素,并逐步对其政治制度加以调整,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加上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本身固有的封闭、保守和僵化的没落属性,直接削弱了中国对现代化挑战做出积极而有效反应的能力。这样,政治衰败就必然会成为近代中国封建政治统治最显著的特征。 首先,政治结构本身的衰败。自19世纪初以来,清政府政治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之处就是向过分专制型集权的发展。而这种趋势的加强,不仅损害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而且打破了权力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权力的纵向关系中,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皇室),从而导致省这一级的中层政权和县一级基层政权的萎缩,后来当地方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则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离心倾向。二是在中央政权内部,内朝的皇帝和亲信集团的权力在不断加强,而外朝内阁的权力不断受到削弱。由于清政府权力运用的直接目标是获得下属和人民的臣服,而不是去积极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尽管权力在不断集中,政府动员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却并没有相应增强。特别是当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失去了久已存在的均衡之后,中央对社会的支配能力也就不断丧失了。 其次,从权力体系的运作来看,上述政治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明显的消极结果。权力不断专制型地集中,以及过于强调权力体系中各部分间的消极牵制,必然会泯灭官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到19世纪中后期时,官员们玩忽职守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因为在动辄得咎的情况下,积极和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很容易给政敌们留下把柄。而在由互相牵制的罗网所形成的官员互相倾轧的官场风气中,防范政敌的倾轧不能不成为官员们的头等大事。由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事实上成为官员们共同信奉的哲学。但是,虽不求有功,却不能不求升官晋爵,于是,粉饰太平、层层相助就成为普遍的为官之道。敷衍塞责和虚夸假报之风的盛行,极大地损害了当时中央政权治理社会和统治国家的能力。 最后,19世纪中国的官场腐败、官员的贪污、受贿等现象日趋广泛和严重。这种趋势在l8世纪即已开始。后来虽有嘉庆时代的改革,但腐败之风不仅没有根除,反而愈演愈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练习题及答案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统一:女真族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3.发展壮大: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知识点2 金灭辽及北宋 4.金灭辽 ( 1 )背景: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 2 )概况: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而金军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 年,辽被金灭亡。 5.金灭北宋 ( 1 )背景: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 2 )概况: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知识点3 南宋的偏安 6.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岳飞抗金 ( 1 )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 2 )概况: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 3 )结果: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8.宋金议和 ( 1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 2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各种合力的结果。苏联由盛转衰,最后解体,我认为根本原因不能归责于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端,而在于这种弊端没有随着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得到改革和改革失误。 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种模式。主要指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它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但是,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模式,它基本上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形成的,有许多因素对该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产生了影响。比如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本身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等。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恩并没有解决,在当时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斯大林创造了苏联模式,尽管有种种弊端和不完善,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贵的尝试。 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它具有明显的历史相对性,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的状况。随着条件的变化,苏联国内外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模式也就开始了僵化。种种弊端,要求执政党应当在尽量发挥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认真果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把这种模式转换成新的、符合本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错过了六次自我改革的机会。如果能早点改革,弊病是有可能改得掉的。斯大林晚年没有要改革的醒悟,对要改革的人都加以清洗。斯大林的继任者在近半个世纪之中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贻误了改革的时机。勃列日涅夫统治集团拒绝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错误最终把苏联引向了危机的边缘,但是这并不等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无可挽回地注定要失败的境地。从80年代初期的形势来看,苏联60多年中积累起来的国家实力尚未耗尽,如果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能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苏联还是能够振兴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特别是在他抛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后,开始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削弱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改变共产党的性质,放任和鼓励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发展壮大,结果,便导致苏共逐渐变质,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 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了我们许多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一、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照搬照抄。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还适用于当时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发展。但是之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高考晋朝历史知识点:西晋灭亡

高考晋朝历史知识点: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是个白痴,皇后贾南风荒淫凶残,是个政治野心家。惠帝初即位,外祖杨骏辅政。贾后为了掌权,即召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掉杨骏。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杨骏死,朝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guàn灌)共同辅政。贾后因仍未掌权,心中不甘,又让惠帝密令楚王玮杀掉汝南王亮和卫瓘,贾后又以“擅杀”的罪名杀掉玮,从而夺得大权。此后,赵王司马伦又捕杀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齐王司马颙在许昌,成都王司马颖在邺(今河北临漳),河间王司马颙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伦。于是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 在战争中,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先后被杀。东海王司马越于永兴三年(公元306年)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前后混战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是一场大破坏,再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流离失所。 “五胡”亡晋: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至黄河中下游,四川、甘肃的民族也在川、甘、陕间移动。内迁的主要民族有匈奴、羯(jié杰)、氐、羌、鲜卑,史称“五胡”。内迁民族群众饱受汉官、地主的剥削和奴役,生活十分痛苦。在“八王之乱”时,他们又多被利用于争战,死亡很多,因之不断发动武力反抗。 惠帝元康四年至六年(公元294年至296年),匈奴人在谷远(今山西沁源)、氐和羌族在关中先后起义,众至数十万人。永康二年(301年),賨人在李特的领导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太安二年(303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建立革命政权。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率领部众继续战斗。李流病死,李特之子李雄为首领,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永兴三年(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内容提要】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捐纳制度、清朝灭亡 庚子之后的10年,清朝国势垂危,曾大力推行新政,进行改革,企图以此来实现王朝的自救。结果,事与愿违。1911 年,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捐纳制度的开办造成吏治的严重败坏,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捐纳的开办清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开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为制度。1 捐纳的开办并非始自清朝,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解决有关经费。清朝捐纳的开办,始于顺治,完备于康、雍、乾3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前后存在了200多年。 一、清朝捐纳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1、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广开捐例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捐例的开办主要是用于筹措西北用兵的战费和河工的经费。此外,由于人口膨胀,地主官僚子弟增多,而 3 年一度的乡会试录取名额有限,为了保持地主阶级内部的稳定,在科举考试之外,特另开捐纳途径,使相当一批地主阶级子弟能有一条获得一定官阶职衔的途径。当时统治阶级认为这样做,具有“补科目所不及”的作用。另外,在国家正常的赋税之外,另辟财源,还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所以,即使在康乾那样经济繁荣的“盛世”,统治阶级 1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高三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灭亡

一、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 ⑴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列强采用武力干涉已难以达到扼杀革命的目的。(根本) ②革命党人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且清政府的覆灭已成定局,再支持清政府已没有意义,因此列强暂时“严守中立”。 ③客观上,“一战”前夕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深刻矛盾,难以组成联军侵华。 ⑵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⑶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和不“中立”的表现(或史实) ⑴原因:①革命损害了其在华利益。 ②担心对其宣战。 ⑵表现:①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②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 ③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⑷帝国主义为什么要重新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无力有效地为帝国主义卖命了。 ★帝国主义为什么选中了袁世凯? ①清政府无力镇压革命,失去了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价值。 ②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北洋新军。 ③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深得帝国主义赏识。 2、“南北议和”(请看书本84页倒数第四段) ★对“南北议和”的认识 ⑴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通过议和,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通过南北议和,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政府就范。 ⑵南北和谈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各国的监督操纵下进行的。和谈期间,立宪派和旧官僚异常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 ⑶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算大功告成,孙中山此后也 (基本线索)

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2016部编版)教案:8金与南宋的对峙

《金与南宋的对峙》 本课主要学习女真政权的崛起及金朝变革、金灭辽与北;岳飞抗金斗争是本课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可;本课内容与上节内容紧密联系,教学时要进行知识的归纳。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 2、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和思考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宋金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补充岳飞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岳飞。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南宋高宗和秦桧的所作所为得出正确的人生观。; 2、通过进一步对岳飞事迹的了解,加深对岳飞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金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 金军轻而易举地灭掉北宋,但未能灭掉南宋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如何评价岳飞。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 课前准备 ◆ ◆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看过最新的《射雕英雄传》吗?郭靖的憨厚,杨康的狡黠是不是依然让你印象深刻。郭靖和杨康这两个帅哥的名合起来是“靖康”。郭靖和杨康的名字是道长丘处机为让后人铭记“靖康之耻”而起的。那么,“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金和宋到底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看第8课。 【新课讲授】 一、女真族的崛起 1、你能根据材料和画像的服装猜出他们生活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寒,骑马悬崖上下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伏马而渡。——《大金国志》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耶律阿保机 总结:女真人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大金政权的建立: 建立时间:1115年 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探究一:金作为一个后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原因:金太祖模仿汉制,改革军政体制,发展生产,势力壮大。 启发:这也说明善于学习,善于改革才能使国家永葆青春活力,再次从历史的角度印证了我国今天实行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是正确的。 二、金灭辽及北宋 1、概况: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探究二:据材料分析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材料一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1世纪末,完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姜胜基 【提要】苏联的解体,综合了苏联自身的制度、执政党的建设、民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美苏争霸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苏联的解体也给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方向,坚持理论与本实际相结合,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改革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仅仅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有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性的经济政治制度问题 斯大林于30 年代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虽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那种统治上的专权,已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而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这种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没有搞好自身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体制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严重错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制度长期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领导时期就存在着个人专断和家长制问题,以致党和国家政权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肃反扩大化的发生等。二战后,赫鲁晓夫脱离国家建设实际,主观武断,随意发号施令;勃列日涅夫极力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这些严重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又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到80年代末,苏共党内出现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为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分裂格局[1](P390)。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权夺利,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1](P397)。这样,党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