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

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

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

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

分布型、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

所特有的。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

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

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存活曲线包括凸形、

对角线形和凹形。

对应学生用书

P4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出生率、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2)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

来表示。

(2)年龄结构的类型[连线]:

(3)作用: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

(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为什么?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因为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必须保证“同种”和“总和”,必须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m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如下图所示,试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趋势。

提示:该种群未来数量动态趋势为增多。因为种群m的生殖前期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个体数少,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蝗虫的数量”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提示:不是。因为种群密度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而一块麦田不是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描述,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4.某种群在一年时间里新增个体数为356个,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为356,对吗?

提示:不对,出生率是指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因为不知道该种群的个体总数,因此无法得知出生率。

1.理解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两个要素:“同种”和“总和”。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

?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从进化的观点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各特征间的关系

(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决定性因素。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表明种群数量增多;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表明种群数量减少;自然增长率为零,表明种群数量不变。

(2)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三种类型区分如下:

类型 金字塔形状

特点

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增长型

生殖前期个体多,而生殖后期个体少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稳定型

生殖前期、生殖期与生殖后期个体比例适中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

生殖前期个体少,而生殖后期个体多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3)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生物种群的性比率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①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②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等;③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1)适用对象: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种群。

(2)计算公式:N =M ·n /m (N 是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总数,M 是第一次捕捉并标志数,n 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总数,m 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标志的个体数)。

1.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用标志重捕法吗?

提示:不一定,比如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不合适,需要使用其他的调查方法。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为M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为n ,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m ,那么该种群的种群密度(N )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提示:M N =m n ,N =Mn m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1)过程:捕捉→标记→放回→重捕

(2)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但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却不适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3)注意事项:

①标记不会伤害和影响动物行为; ②标志物不易脱落、不能过于醒目;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④研究区域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

⑤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被重新捕获的概率相等。

种群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1.种群分布型

(1)概念: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最常见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

(2)几种生物的分布型[判断]: ①水稻的分布型为随机分布。(×) ②杂草的分布型为均匀分布。(×) ③瓢虫的分布型为集群分布。(√) 2.存活曲线

(1)概念: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2)类型:凸形、对角线形、凹形。

(3)作用: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1. 浙江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属于什么类型的分布型?

提示:集群分布。

2.种群的存活曲线是以种群存活数量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种群动态曲线吗?

提示: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3. 在种群的存活曲线中,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的存活曲线是哪条?

提示:凸形(类型Ⅰ)。

1.集群分布

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这种分布型是动植物对环境差异发生反应的结果,同时也受生殖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影响。橡树和雪松的种子没有散布能力,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动物可能被共同的食物、水源和隐蔽所吸引到一起而形成集群分布,如蛾类的趋光、蚯蚓的趋湿等。社会性集群则反映了种群成员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如松鸡聚到一起以便相互求偶,社会性昆虫是具有最高级社会结构的集群。

2.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是由种群成员间进行种内竞争所引起的。动物的领域行为经常会导致均匀分布。在植物中,森林树木为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所进行的激烈竞争,以及沙漠植物为争夺水分所进行的竞争都能导致均匀分布。干燥地区所特有的自毒现象是导致均匀分布的另一个原因,自毒现象是指植物分泌一种渗出物,对同种的新生苗有毒。

3.随机分布

随机分布是因为环境条件均一,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而引起的。它是介于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之间的一种分布型,在自然界比较少见,如森林底层某些无脊椎动物和狼蛛的分布,玉米地中玉米螟卵块的分布也是随机的。

4.存活曲线(如右图)

类型Ⅰ: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类型Ⅱ: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

类型Ⅲ: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

对应学生用书

P43

以图表或曲线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

[例1](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引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选D由题干可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据图知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该种群在10月份可能没有新个体出生,A正确;天敌的引入,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进而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直接破坏种群的性比率,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稳定,D错误。答案为D。

年龄结构的表示方法

(1)模式图:

(2)统计图:

(3)曲线图:

(4)柱形图:

1.研究人员根据黄杉胸径的大小划分了不同龄级,对种群甲(自然状态)和种群乙、丙(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如下图。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调查黄杉种群密度的方法一定不是标志重捕法

B.黄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为稳定型;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均表现为增长型

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

D.种群丙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同龄个体的数量会增加

解析:选B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不适用于植物种群;图中自然状态下的种群甲表现出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的黄杉生长有利,是通过种群甲与乙的对比得出的;种群丙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着时间推移同龄个体的数量增加。

以相关信息为背景,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例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92只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D.大于161只

[精讲精析]第一次捕捉了50只灰仓鼠,放生后第二次捕捉了42只,有标记的13只,如果按照捕捉几率相等来算,根据种群数量计算公式可知,该灰仓鼠的种群数量为161.53只,由于灰仓鼠第一次被捕后再次被捕到的几率减小,所以正常情况下第二次捕捉的有标记的灰仓鼠数目应该大于13只,故该灰仓鼠种群数目应小于161只。即由于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致使数值13偏小,计算出的值(161)偏大,则实际数量小于161只。答案为C。

标志重捕法计算中的两个“偏大”

(1)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因此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2)由于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的脱落,这样计算出来的种群密度也会偏大。

上述情况都是由于捕获标志个体的减少,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的。

2.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某区域,第一次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C.给鼠所作的标志越醒目越好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选C该区域的此种鼠的数量为68×54/12=306。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给动物所做的标志不能过于醒目,否则会增大调查结果误差。

对应学生用书

P45

[课堂回扣练习]

一、概念原理识记题

1.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

B.出生率、年龄结构

C.死亡率、性比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性比率

解析:选A决定种群数量是否增长的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但主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结构。

2.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

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

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解析:选D a曲线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曲线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由于大型动物的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二、易错易混辨析题

3.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一种杂草的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解析:选C种群密度是指某种生物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A选项中不应该只指新增个体,应是指所有个体;B选项中的水稻应该是数量而不是年产量;D选项中的鲫鱼数量应该是单位体积中的数量,而不是单位面积。

[回扣知识点]

1.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特征的关系。

2.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存活率的关系。

3.易误点提醒:种群密度的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三、实验探究分析题

4.“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

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 ♂)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第(2)问要注意单位是“只/hm2”,而题目调查样方的总面积是2 hm2,故按公式计算后还要除以2。因题目交代田鼠重捕时更难捕捉,即题中重捕的m值偏小,因此按公式计算下来的数值则偏大(m作分母)。第(3)问依据表中数据计算(14+18)/(18+18)可得。第(4)问因(2)中计算得田鼠种群密度为144只/hm2,而1 hm2=10 000 m2,则每100 m2有1.44只田鼠,故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3.6∶1.44=2.5∶1。

答案:(1)N=Mn/m(2)144高(3)8/9(或32/36)(4)2.5∶1

[方法指导]

4.调查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课下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一个乡镇的全部人口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性比率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B.②④

C.②④⑤D.③⑤

解析:选D种群必须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体,而草原上的全部牛、池塘中的所有鱼均不只由一个物种组成;一个乡镇的人口是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组成了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12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0.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选C选项A为年龄结构;选项B为出生率;选项D为死亡率;选项C中所描述的是种群的分布型,不属于数量特征。

3.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则甲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

A.增长型B.衰退型

C.稳定型D.都不是

解析:选C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两国的年龄结构:甲国中幼年、成年、老年三个年龄段比例基本一致,属于稳定型;乙国中老年个体很少,幼年个体很多,是典型的增长型。

4.下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解析:选A增长型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密度基本稳定,而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是衰退型的特点。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A项符合这一特点。

5.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比率、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甲、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解析:选B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命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比率、年龄结构等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6.右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下图中的()

解析:选A由于入侵的物种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所以该种群中幼体所占比例减小。

7.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比率,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选D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比率。

8.下列四项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解析:选B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个体的平均资源占有量有关。在一定的种群密度范围内,个体平均资源占有量充足,所以,个体平均增长量变化不大。种群密度过大时,因个体平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所以随鱼类种群密度增加,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下降。

二、非选择题

9.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1)下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则甲、乙、丙分别对应上图中的________。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政策。

(3)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4)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5)假如图C 代表的种群是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该特别保护________(年龄段)个体。 解析:(1)分析甲、乙、丙曲线知其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因此分别对应图A 、B 、C 。

(2)图A 所示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人口密度会增大,因此应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 所示的增长型。 (4)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结构将成为图C 所示的衰退型。 (5)若图C 代表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注意保护幼年个体,以维持其增长潜能。 答案:(1)A 、B 、C

(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计划生育 (3)A(甲) (4)C(丙) (5)幼年

10.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示例(模拟捉放法)。

材料用具:绿豆一包,红豆50粒,大小烧杯各一个。 方法步骤:

①从一包绿豆中(数量未知)取出50粒,换上50粒红豆,然后将这包豆子放入大烧杯中,充分搅拌,使两种豆子混合均匀。

②抓取豆子,每次从大烧杯中随机抓取豆子(每次一个),放入小烧杯中。依此方法,连续抓取20次。 ③数一下小烧杯中红豆数(假设为a 粒)。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种群密度的调查过程中,用50粒红豆换上取出的50粒绿豆是模拟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法中的哪种方法和哪一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大烧杯向外抓取豆粒时,睁眼抓取和闭眼抓取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能减小实验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纸包内绿豆总数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操作,才能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实验模拟种群密度调查中的标志重捕法,绿豆为一种群,其数量未知,红豆(50粒)相当于被标记的动物。

(2)为减小误差,应随机取样,即闭眼抓取。

(3)将红豆(50粒)和绿豆混合后再抓取豆子是模拟重捕,抓取20次是相当于捕获20只动物,a 粒红豆相当于重捕中被标记的动物,所以绿豆总数为50×20a

(4)为尽量减小误差,应增加抓取的次数、模拟的次数,然后求平均值。 答案:(1)标志重捕法和标志动物

(2)闭眼抓取 (3)50×20a

(4)①随机抓取(闭眼抓取);②增加抓取豆粒的次数(小于50次);③增加模拟的次数,重复测算,求平均值。

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载体蛋白叙述错误的是() A.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糖蛋白都具有特异性 B.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并接受信号分子的作用 C.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 D.糖蛋白和载体蛋白空间结构不同导致功能不同 2.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糖原、淀粉、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B.糖类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C.糖原、淀粉、脂肪都能作为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磷脂 3.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撤去光照,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A.ATP增多,NADPH减少B.ATP减少,NADPH增多 C.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D.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 4.在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染色体数加倍和DNA分子数加倍 B.染色体复制和染色单体的形成 C.着丝点的分裂和核膜核仁形成 D.赤道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5.如图表示人体内某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则反应速率上升 B.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 C.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D.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6.英国医生塞达尼?任格在对离体蛙心进行的实验中发现,用不含钙和钾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其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该实验说明钙盐和钾盐() A.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着重要作用 B.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D.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3.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2D.血糖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5.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分别是A.尿失禁、正常排尿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D.不能排尿、尿失禁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8.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9.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生物浙科版必修一基础知识整理

生物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与离子 1、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C、H、O、N等。 2、C 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O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 第二节无机物 1、无机化合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3、细胞或生物体的含水量越高代谢越旺盛。 4、水的生理功能:①代谢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都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进行。②良好的溶剂,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③水分子间存在的氢键,使水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 5、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无机盐的作用: 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渗透压、酸碱平衡、兴奋性;如血液中缺Ca会发生抽搐现象 ②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是血红蛋白主要成分,Ca 是动物和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 (1)糖类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是主要能源物质。 (2)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2、脂质

(1)脂质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2)分类①油脂:储能、维持体温②磷脂:构成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蛋白质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 (2)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S等元素(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4)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缩合形成蛋白质: 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表示为—CO—NH—。 3)关于氨基酸缩合反应的计算: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①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分子水,形成n-1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1个 ②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脱掉n-m分子水,形成n-m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m个③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2)中形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为100n-18(n-m)。 4)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 5)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2)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 (3)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4)肽链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A.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5.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A.分别刺激A、B、C、G、H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5 B.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和G C.D、E、F D.刺激E、F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体温调节B.水平衡调节C.内分泌调节D.血液pH值的调节 8.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A.W区B.V区C.S区D.H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浙科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修整版

浙科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总结修整版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D、H、O、N 2、水在细胞中的作用:①作为溶剂②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③调节体温 3、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作用:(1)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2)无机盐还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还原糖的检验:本尼迪特,加热,变红黄色 生) 油脂的检验: ①制片②染色(用吸水纸吸去表面的水,再用滴管将苏丹Ⅲ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的乙醇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③制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水,盖上盖玻片)④观察(脂肪颗粒被染成橙黄色低倍镜→高倍镜) 6、蛋白质 (一)生理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比喻为“建筑材料”。 2、有推动化学反应的作用。即生物催化剂——酶。

3、与免疫有关,负责与疾病作斗争。如抗体。 4、具有运输作用。如帮助物质运输细胞:细胞膜上的载体。 (二)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1、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 (2)、通式: (3)、结构特点: a :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 b: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c :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 基. 2、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 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三)、多样性原因 氨基酸分子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 多肽种类多样 蛋白质分子多样 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键的空间结构的差异,使蛋白质分子结构及其多样 蛋白质的检验:双缩尿试剂A 和B (变紫色) 7、核酸 元素组成:C 、H 、O 、N 、P (一)、分子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脱氧核糖 核糖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A 、T 、C 、G ) (A 、U 、C 、G ) 化学结构 脱氧核苷酸链 核糖核苷酸链 空间结构 脱氧核糖核酸(DNA ) 核糖核酸(RNA ) (双螺旋结构) (单链) (二)、种类 (三)、生理功能 DNA :贮藏遗传信息,控制细胞的所有活动。决定细胞的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RNA :在合成蛋白质时是必需的。 二、细胞结构

完整版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整理归纳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1. 生物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如果要进行生命活动, 前提条件是保证细 胞的完整性。病毒无细胞结构,但也要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性。 2. C 、H 、O N 在生物体内含量达 96.3%,其中C 是生物体核心元素, 0是活细胞中含 量最多的元素。 3.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4. 无机盐对维持血浆正常浓度、 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非常重要。 哺乳动物血液 中CaT 含量过低会导致抽搐。Mg + 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卩£+ 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a.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b.动物细胞储能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则是淀粉 c.直接能源物质:ATP e.最终能源物质:光能 7. 植物细胞特有糖类:果糖、纤维素、麦芽糖、淀粉 动物细胞特有糖类:乳糖、糖元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 8. 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9.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 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和一个羧基,并且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 。R 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0. 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形成肽键,见下图: H I H^—(f —COOH

11. 氨基:-NH2;羧基:-COOH 肽键:-CO-NH- 12. 不同的蛋白质差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3. 假设有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条链,则: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m-n ; ②至少有n个氨基,n个羧基游离; ③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x总数-18 x(m-n) 14.核酸分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单体为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单 体)以及核糖核苷酸(RNA勺单体)。 第二章:细胞概述 1. 胡克第一次看到了细胞,但他看到的只是死细胞的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 2. 生物体的增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为 什么那么小的原因在于:a.细胞核能够控制的范围有限; b.细胞体积越小,则表 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较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3. 根据细胞核有无核膜包被,可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主要是细菌,如 蓝细菌(蓝藻)、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等。真核细胞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霉菌、食用 菌、酵母菌)等。 4. 质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性。 5. 质膜最基本的结构是脂双层,也称为单位膜,主要是磷脂分子。质膜中还有膜蛋白, 也具有流动性。细胞识别、免疫等功能主要由糖蛋白完成。 6. 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物质可以随意进出细胞壁。 7. 叶绿体:双层膜,含少量DNA。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只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细胞中,如洋葱根细胞中一般没有叶绿体。 &线粒体:需氧呼吸主要场所;含少量DNA。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9.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来源于核仁。 10. 中心体:无膜,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11. 液泡:单层膜。含有色素,使植物的花和果实有颜色。液泡中的细胞液含有无机盐类、糖类、氨基酸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 1.实验原理:用取样法或取样法,对草地(自确定)双子叶植物进行计数,并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2.目的要求 (1)掌握初步辨别单子哪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方法。 (2)。 3.材料用具 4.实验步骤: (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 确定的调查时间:; 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 你在小组内的分工是。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二、学习过程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 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2、种群的基本特征: 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 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 思考完成: 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其中样方法适于调查哪些生物 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生物的特点是 2、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 在37C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 的渗透压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5. 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 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 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 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 泡在任氏液 (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 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如卜图,卜列各诰顶分析不用确的是 () A. 分别刺激A 、B 、C G H 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 5处 B. 在B 、C 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 A 和G 点:电流计指针祁能慌转 C. D 、E 、F 共同构威了两个神经兀相连接的邦位叫突触 D. 刺激E 、F 点,弓I 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调节 C .内分泌调节 D .血液pH 值的调节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 脑皮层的 A . W 区 B . V 区 C . S 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C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A.A 、 B. A 、 C. B 、 B 、 B 、 C 、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浙科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浙科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总结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D、H、O、N 2、水在细胞中的作用: ①作为溶剂②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③调节体温 3、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作用: (1)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2)无机盐还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还原糖的检验:本尼迪特,加热,变红黄色 生) 油脂的检验: ①制片②染色(用吸水纸吸去表面的水,再用滴管将苏丹Ⅲ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的乙醇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③制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水,盖上盖玻片)④观察(脂肪颗粒被染成橙黄色低倍镜→高倍镜) 6、蛋白质

(一)生理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比喻为“建筑材料”。 2、有推动化学反应的作用。即生物催化剂——酶。 3、与免疫有关,负责与疾病作斗争。如抗体。 4、具有运输作用。如帮助物质运输细胞:细胞膜上的载体。 (二)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1、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 (2)、通式: (3)、结构特点: a :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 b: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c :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 基. 2、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 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三)、多样性原因 氨基酸分子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 多肽种类多样 蛋白质分子多样 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键的空间结构的差异,使蛋白质分子结构及其多样 蛋白质的检验:双缩尿试剂A 和B (变紫色) 7、核酸 元素组成:C 、H 、O 、N 、P (一)、分子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脱氧核糖 核糖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A 、T 、C 、G ) (A 、U 、C 、G ) 化学结构 脱氧核苷酸链 核糖核苷酸链 空间结构 脱氧核糖核酸(DNA ) 核糖核酸(RNA ) (双螺旋结构) (单链) (二)、种类 (三)、生理功能 DNA :贮藏遗传信息,控制细胞的所有活动。决定细胞的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RNA :在合成蛋白质时是必需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第1讲种群的特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有多种,不是一个种群。 答案:B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解析:A项杂草不属于种群的概念;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D两项的错因同A 项。 答案:B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 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 解析: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 答案:A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在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在所得种群数量的数据中应取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 答案:B 5() 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 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最新生物必修三试题

2013----201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月考 生物试卷 第Ⅰ卷(客观卷) 一.选择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2.人体的体液是指() A.细胞外液和消化道 B.细胞内液和血浆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3.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CO2、O2 B.H2O、Na+ 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5.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A.传出神经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感受器 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7.产生抗体的细胞() A.吞噬细胞 B.靶细胞 C.T细胞 D.浆细胞 8.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A.脑皮层,下丘脑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9.下列不属于淋巴器官的是() A.胸腺B.脾C.骨髓D.垂体 10..扦插时,保留有芽和有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A.迅速生长 B.进行光合作用 C.产生生长素 D.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11.如右下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的下部插入云母片,从右侧照光,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直立向上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12.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13.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收块放在下端;另一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的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收块甲和接收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生物浙科版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生物必修1,2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与离子 1、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C、H、O、N等。 2、C 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O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 第二节无机物 1、无机化合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3、细胞或生物体的含水量越高代谢越旺盛。 4、水的生理功能:①代谢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都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进行。②良好的溶剂,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③水分子间存在的氢键,使水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 5、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无机盐的作用: 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渗透压、酸碱平衡、兴奋性;如血液中缺Ca会发生抽搐现象 ②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是血红蛋白主要成分,Ca 是动物和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 (1)糖类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是主要能源物质。 (2)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2、脂质 (1)脂质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2)分类①油脂:储能、维持体温②磷脂:构成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蛋白质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 (2)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S等元素 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4)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缩合形成蛋白质: 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表示为—CO—NH—。 3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①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分子水,形成n-1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1个 ②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脱掉n-m分子水,形成n-m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m个③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2)中形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为100n-18(n-m)。 4)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 5)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不同(2)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3)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4)肽链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6)蛋白质及相应作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①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②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如:绝大多数的酶。③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④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⑤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7)实验: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①鉴定所用的试剂及相应的颜色反应 可溶性的还原性糖+本尼迪特试剂→生成红黄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染成橙黄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②实验选材: 还原性糖鉴定:含量高、色浅。如:白梨汁和白萝卜等 脂肪鉴定:含量高。如:花生种子、蚕豆种子等 蛋白质鉴定:含量高。如:蛋清液等 4、核酸

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灵璧一中赵斌 教材预览 导言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具有一定的,而且在下能够,并能够产生出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生活在一定的个体的总和。 思考:①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为什么?②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吗? 提示:①不能产生可育后代。②不是,鱼有许多种。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思考: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调查什么生物? 提示:植物;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 预览答案自然区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自然状态相互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自然区域同种生物单位面积(或体积)数量特征新产生死亡迁入和迁出个体数目的比例比例 问题探讨 怎样估算这地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本节聚焦 本节学习重点是:种群的特征;学习难点是: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学习时要从探究方法着手,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发展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一)样方法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

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复习(1)——必修一 1.哺乳动物血液中某种离子含量过低会导致肌肉发生抽搐。该离子是 A.Fe2+ B.Ca2+ C.Cl- D.I- 2. 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 A.烟草和变形虫 B.乳酸菌和草履虫 C.蓝细菌和酵母菌 D.噬菌体和黑藻 3. 蝌科在发育过程中,尾和鳃在一定时期消失。这属于 A.细胞调亡 B.细胞癌变 C.细胞衰老 D.细胞分裂 4. 质膜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免疫等有密切关系。质膜功能的复杂程 度,主要取决于质膜上 A.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B.糖蛋白和糖脂中的糖类含量 C.磷脂的排列方式 D.胆固醇的分布特点 5. 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只存在于氨基中 B.组成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均有20种 C.氨基酸的种类和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 D.热变性后的蛋白质还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呈现紫色 6.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溶酶体只能消化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 B.线粒体含有核糖体且能发生转录和翻译 C.高尔基体分拣蛋白质分别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 D.粗面内质网内的蛋白质会送到高尔基体和细胞其他部位 7.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甘蔗茎、甜菜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是检测还原糖的理

想材料 B.鉴定蛋白质时,在样品中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 C.花生种子含油脂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油脂鉴定的理想材料 D.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呈绿色椭球形 8. 某染料(氧化型为无色,还原型为红色)可用于种子生活力的鉴定,某同学 将吸胀的小麦种子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并进行染色实验来了解种子的生活力,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B.乙组胚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染料运出细胞 C.种子中胚细胞代谢活动的强弱会影响染色效果 D.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使染料变成白色 9. 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苏丹III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橙黄色颗粒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10. 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4.1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2.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 施。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2.3【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探讨如何估测一类事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 种群的几个特征以及他们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 种群的空间特征 第2课时:课外测量南操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4、授课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题与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次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生活状态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 ) A .组织液 B .淋巴 C .血浆 D .唾液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细胞内液、血浆 、淋巴 、组织液、消化液都是体液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 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 .人体红细胞内的O 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通过6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D .家兔、 鱼类、 鸟类、草履虫都是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3.2012年8月的奥运运会上,运动员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补充纯净水进行调节 B .维持体温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实现的 C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有下降趋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 相对稳定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纤维素、CO 2、Na + C .胃蛋白酶、Ca 2+ 、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 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 保持不变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7.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 ①酸碱平衡 ②Na +、K + 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CO 2-O 2平衡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 A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 .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 .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9.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物质交换过程是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 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胰岛B 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D .若③为肝细胞,饭后4 h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10.血细胞、淋巴管壁细胞及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分别是 ( ) A .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 B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 C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 D .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11.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分泌量上升,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 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 2CO 3 / NaHCO 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 +、K 十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 +、K 十 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3.某大学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外液 14、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5.神经冲动在神经中枢内的可能传导途径是( ) A .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 .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 C .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 D .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 16.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 + 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 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 .曲线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 .低Na +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 + 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 + 浓度高于膜内 17.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 + 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 .细胞膜内外K +、Na +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 1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